民国初期奉化地方自治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文初 文档编号:23259 上传时间:2018-04-30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11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国初期奉化地方自治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民国初期奉化地方自治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民国初期奉化地方自治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民国初期奉化地方自治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民国初期奉化地方自治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历史学民国初期奉化地方自治研究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地方自治,是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初期反对封建专制、要求参与政权提出来的,后来成为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地方官吏制度。它是一种复杂的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是自治的(这表现在选举地方代表机关,有自己的执行机关,市有制度等),最终它是在中央政权的控制之下发挥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与国家机制一体化,完成有全国意义的职能,随着现代国家社会职能的扩展这种职能的数量也不断增加。地方自治是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和基础,也是清末以来影响地方慈善公益事业的重要政治因素。随着西方思潮的东渐与清廷预备立宪活动的开展,全国各地特别是在经济发达、风气开通的区域,地方自治首先

2、出现并很快形成一股风潮。地方自治与慈善公益事业关系密切。事实上,根据光绪三十二年(1906)清廷颁布的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以专办地方公益事宜,辅佐官治为主”。其所谓的“自治范围”也以慈善公益事业为主。清末民初开展的地方自治运动有力地推动了各地慈善公益事业。宁波自然也不例外。晚清以来,由于宁波地方的富庶与宁波商帮的崛起,宁波一地绅商势力强大,加之江北外人居留地的示范与外力的浸逼,为地方自治运动在宁波的兴起提供了有利条件。据现有史料,宁波一地清末时已有一批由民间发起的自治组织成立。早在清廷宣布预备立宪的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十月,鄞县由范清笙等筹议设立鄞邑自治会,同年镇海张水云等发起

3、设立风俗改良会,随后慈溪陈谦夫等发起成立慈西公益社。此外奉化及慈北等地均有此类组织的设立。这些自治组织关注重点多为移风易俗及兴办社会公益事业。其中奉化县自治会因其代表人数由村董、段董到乡董,层次清楚,含有分层选举的意味而被台湾学者李国祁认为是清末各地设立的自治团体中较有维新立意的。据当时东方杂志报道,奉化县自治会系由士绅江迥因召集众绅筹设,议定先由长寿乡办起,公举孙鋆等4人为乡董,并举段董13人,村董156人,拟定自治宗旨,互助劝行,经费由各乡摊派。而本课题研究的是清末民初奉化地方自治的一些状况是基于奉化作为浙江的一个县级市,山川秀美,人杰地灵,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又是蒋介石父子的家乡,民

4、国文化独特。为此,研究奉化县的自治问题具有独特的意义。本课题在充分参考了由奉化市档案馆编的民初奉化地方自治史料集基础上,仔细阅读了民国元年至十二年奉化县议会参议会议决案,充分了解民初奉化民主自治、民主政治运动状况的基础上,研究奉化地区的自治情况。总之,自治是民主的一个基本形式。在历史上,自治曾作为资产阶级向封建专制争取民主权利的有力武器。今天,加强和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实行基层地方自治,则是建设社会主义高度民主的一个重要途径。此外,研究地方自治问题,是研究中国近代政治史、思想史的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因此,研究清末民初奉化县地方自治对研究当今的社会主义条件下实行基层地方自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是具有重

5、要的借鉴意义,对当今的民主法制建设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本课题在认真收集奉化地方文献、档案的基础上,从有关著作和论文入手,通过对奉化县清末民初地方自治形态的考察,揭示中国社会政治结构的变化。论文按照分为五个主要部分进行论述2一、绪论二、我国地方自治的背景(一)我国实行地方自治的原因(二)地方自治思想在清末民初的发展状况(三)奉化实行地方自治的背景三、民国初期奉化地方自治情况简述(一)奉化市兴地方自治的过程(二)奉化自治过程中遭遇的困境及原因四、奉化地方自治的作用与影响五、结语拟解决的主要问题1、理清清末民初奉化地方自治的基本概况;2、通过地方性的关照,充实学界

6、关于中国传统政权形式在转变为现在政权形式过程中的一些基本看法;3、阐述地方自治在中国政治早期现代化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首先本文应先解决地方自治的概念问题,经过查找众多资料,可以将其定义如下地方自治是指国家特定区域的人民,由于国家授权或依据国家法令,在国家监督下自行组织法人团体,用地方的人力财力物力自行处理自己的事务的政治制度。其次在资料收集方面要克服地方性资料来源途径单一、内容不齐全问题。本论文在前期资料准备中除了专门收集地方性材料以外,还积极参考其他一些关于地方自治的书籍,如马小泉的国家与社会清末地方自治与宪政改革,徐秀丽的中国近代乡村自治法规选编等。第三在分析方法方面,在接触第一手资料的基

7、础上采用定性分析法,举例分析法来更全面生动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得到相关结论。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通过校图书馆、电子数据库、互联网等方式搜集、查阅一切可以利用的相关资料,有比较地将这些材料逐一筛选、分类,然后有重点地进行阅读,深入了解本论文选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状态,进而探寻出研究的切入点。在掌握足够充分的文献材料的基础上,寻找创新点,并形成一条明确的思路,以特定的角度来审视和评价所选取的研究对象,将杂乱的材料汇成一个合理的体系。再根据体系的要求,从材料中提炼要点,组织论文提纲,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材料反映的研究对象的特点以及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从现象中探究本质,使论文不停留于一般的理论,而具有更高的

8、理论和现实意义。四、研究的总体安排与进度12010年11月至2009年12月初,搜集、查阅相关的中英文资料,了解课题研究现状。22010年12月中下旬,在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完成开题报告和文献综述。32010年12月26日,开题论证会。42010年12月至2011年月中旬,对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进行适当修改。52011年3月初,根据查阅的相关资料以及调研结果确定论文框架,并撰写论文初稿。62011年3月底,上交初稿,认真修改论文。72011年4月初,上交二稿,进一步修改完善论文。82011年2011年3月下旬至4月下旬,定稿,并根据学校要求整理成册打印。92011年5月中下旬,毕业论文上交教务

9、办,准备毕业论文第一轮答辩五、主要参考文献1徐秀丽中国近代乡村自治法规选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4,19520532朱英试论清政府地方自治政策极其影响J史学月刊,19855,37393杨秀祖、晓战清末的地方自治思潮及其特征J通化师院学报,19951,74754林静俊、孙善根民初奉化地方自治史料集M香港中国文化出版社,20095马小泉国家与社会清末地方自治与宪政改革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6梁景和清末国民参政意识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7魏光奇官治与自治20世纪上半期中国县治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048刘小林、梁景和论清末地方自治思潮J学术论坛,1998(2),96999马

10、小泉地方自治,晚清新式绅商的公民J天津社会科学,19974,10510810郑永福评清末筹备立宪中的地方自治J中州学刊,19843,111211丰箫近代浙江省地方自治制度与实践J史学月刊,20087,495112侯鹏清末浙江地方自治中县财政的演变J地方财政研究,20083,596113朱盈盈、孙宗国浅析我国地方自治的发展现状J法治与社会,20083,19519614陈天林民国时期的“地方自治”理念及其初步实践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01),14714915RKEITHSCHOPPALOCALSELFGOVERNMENTINZHEJIANG,19091927DMODERNCHINA197625

11、0350516THERESAMANLINKLEELOCALSELFGOVERNMENTINLATEQINGPOLITICALDISCOURSEANDMORALREFORMDTHEREVIEWOFPOLITICS313317解释地方自治之意义及其分类N东方杂志第四卷第12期18马迪论清末地方自治的困境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3,6819隆奕试论南京国民政府地方自治立法D西南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04,120陈堵廷、潘秉哲民国昌化县志卷十选举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影印,1973,20120221荆知仁中国立宪史M台北台湾联经出版公司,1984,16922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

12、立案档案史料下册M72523马小泉公民自治一个百年未尽的话题读康有为公民自治篇(1902)J学术研究,2003109924佚名江北60年发展历程记实N中国宁波史志网,2010,14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历史学民国初期奉化县自治研究一、研究历史及现状笔者首先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的电子资源,通过数据库查找相关研究成果来了解了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现状,并在导师的指导下以及通过学校图书馆找到了若干极有价值的相关的著作,为本文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极有价值的材料。另外,笔者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还查阅了大量的相关研究著作和论文,详见“参考文献”一节。地方自治,是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初期反对封建专制、要求参与政权提出来的,后来

13、成为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地方官吏制度。它是一种复杂的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是自治的(这表现在选举地方代表机关,有自己的执行机关,市有制度等),最终它是在中央政权的控制之下发挥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与国家机制一体化,完成有全国意义的职能,随着现代国家社会职能的扩展这种职能的数量也不断增加。它是近代宪政的有机组成部分,最早起源于罗马的自治城市,后成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实现参与和人权保障的表现形式。各国在长期的历史流变过程中,结合本国情况,发展了不同的地方自治理论,大体有保护说、钦定说、传来说、固有权说、制度性保障说、人民主权说、人权保障说、法人说、地方政府论、权力分立制衡说。地方自治被认为是对全国性政府

14、过度集权的一种制衡力量,其理论有一些共同之处,即以中央地方利益上的对立作为解决中央地方关系的观念前提,发展和确保地方自治权力的实现,在坚持国家主权和国家统一原则的前提下,尊重地方居民的意愿,满足他们的参与愿望,实现生动、活泼的地方生活。在经济全球化和政治民主化浪潮的冲击下,传统地方自治理论面临着新的挑战。对于地方自治,起初是由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提出。他们在阐述自己的民主思想时,不少人谈及地方自治问题。卢梭认为,实现全民政治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领土不能太大,一是人口不能太多。在他看来,实现全民政治必须让人民能直接表示公意,人口太多,领土太大,做到这点是很困难的。这种理论,已经隐约地显示了近

15、代地方自治的特点。美国独立宣言的起草者、著名的思想家杰斐逊,对地方自治尤为重视。他认为,地方自治和普及教育是实行“民治”的两大基础。实行地方自治一方面可以吸引人们关心政治和公共事务,另一方面可以使人民卓有成效地实行对征服的监督,以防止政府“蜕化”,“防止它的一切权力集5中到一个人,少数人,出身名门的人或多数人手中”,亦即防止出现独裁和暴政。地方自治思想一经传入中国,便引起了人们的注目。地方自治问题,是研究中国近代政治史、思想史的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所以中国学者就地方自治问题进行不断深入的研究。关于自治的概念以及特点,与大部分西方学者一样,我国学者也认同自治是民主的一个基本形式。胡盛仪在略论基层

16、地方自治一文中提到,自治是一种实行地方民主管理的制度,它是指公民在国家法律规定的权限和范围内,自己管理自己事务的一种制度。自制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以服从国家法律为前提,在国家法律规定的权限范围内实行自治;第二,有一定的管理区域和范围,在法定的区域范围内实行自治;第三,是本区域范围内全体人民对本地区的一切公共社会事务实行直接的、自主的管理。国家尊重自治地方人民的自治权,对于法定自治权限内的一切事务,中央和上级国家机关不随意进行干涉。同时他也认为,尽管自治是作为早期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斗争的武器,但并不是说自治就是这个阶级所独创的,也不能为哪个阶级所专有,而是人类在几千年社会历史的发展中所作出的经

17、验总结,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共同宝贵财富。作为“立宪之根本”的清末地方自治曾一度成为清政府的一项重要国策普遍推行于全国各地,所以关于这一时期的地方自治的论文以及专著等材料十分丰富。如郑永福在评清末筹备立宪中的地方自治一文中提到了地方自治作为清政府在筹备立宪的一项主要内容经过了朝廷的争议以及到后来的实施,最后指出清政府推行地方自治的结果是与其目的恰恰相反,从反面促成了革命时机的成熟,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此外,对于各地区的地方自治状况也有进一步的研究,如吴桂龙在清末上海地方自治运动述论一文中对清末上海地方自治运动的发生原因、机构性能及阶级性质等作一些初步探讨;贺跃夫在清末广东地方自治研究社初探一文

18、中根据清末广东办宪政的有关文献、报刊,特别是自制研究社出版的一些资料,对自制研究社的成员、宗旨、活动、影响及其特征作一些初步探讨;郭莹在清末武汉地区的地方自治一文中提出了“清末武汉地区的地方自治是资产阶级为争取地方争执权力和领导权所发动的爱国的民主运动,对辛亥首义前的武汉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影响”的观点。对于地方自治与地方财政之间的关系,我国学者也有相对应的研究,如魏光奇在直隶地方自治中的县财政一文以清末民初地方自治的首兴之区直隶地区为例,指出当时在各省尽管发育程度不同然而却普遍存在的县自治财政问题,从直隶各县自制财政的产生和运作、县地方财政的收支构成、县自治财政之得失等三方面来研究分析,得出“那

19、一时期的县自治财政加重人民负担,基本上属于时弊而不是法弊,主要是由当时的社会政治经6济形势造成的,而不是由于县自治财政本身制度不良”的结论。进入新世纪以后,不断有学者对于浙江地区的县自治进行了研究,如侯鹏在清末地方自治中县财政的演变一文中提到,清末为筹办各项地方“新政”而展开了各项筹款活动。该文对浙江省的筹款活动作出描述,并对由此产生的收入与支出进行分析,得到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轮廓,同时又通过地方士绅在这一活动中所发生的职责的变化,来透视当时地方社会结构的转变和自我管理组织化的趋向。丰箫在近代浙江省地方自治制度与实践一文中提到清末民初,浙江省推行地方自治的广度几乎遍及各州县乡镇。虽然各地自治风潮

20、涌动、军阀肆意扼杀,地方自治的精神却已影响和改变着基层社会。到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地方自治走向由国民党政府引导推行的道路,在制度上和实践中都有了较大的发展。由此可见,地方自治在浙江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各县对于自治也有着丰富的经验。此外,朱盈盈,孙宗国在浅析我国地方自治的发展现状一文中罗列了我国地方自治的发展历史,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地方自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完善地方自治地区的几点建议。对于地方自治方面,2009年奉化市档案局编有民初奉化地方自治史料集,该书编纂了民国元年至十二年奉化县议会参议会议决案,集中反映了民初奉化民主自治、民主政治运动状况,以及对慈善公益事业的有力推动作用,资料完整详实,可读

21、性强。此外,由徐秀丽所编的中国乡村自治法规编选一书也为本人研究地方自治完成本论文提供了保障。二、课题动向从收集到的材料看,关于地方自治的论文数目繁多,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有不少学者研究涉及地方自治思想方面,清末地方自治的政策以及影响以及论述各省份地方自治的情况等,如郑永福的一九O五年以前中国的地方自治思潮(1983年)以及评清末筹备立宪中的地方自治(1984年)、胡盛仪略论基层地方自治(1994年)、郭莹清末武汉地区的地方自治等,这些论文基本上是对于清末民初地方自治的一些简单介绍以及产生的影响等。到了20世纪,我们欣喜地看到一些学者逐渐关注到浙江地区的地方自治活动,如丰箫近代浙江省地方自治

22、制度与实践(史学月刊,2008年第7期)、侯鹏清末地方自治中县财政的演变(地方财政研究,2008年第3期)、蔡志新商人和近代南浔的地方自治建设(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等一些文章均对浙江地区自治情况进行探究。此外,徐秀丽的中国近代乡村自治法规选编、由奉化市档案局编的民初奉化地方自治史料集等著作都对本人完成论文提供了保障。这些著作和论文从不同角度对地方自治的进行论述,值得本论文在写作中鉴见参考。7主要参考文献25徐秀丽中国近代乡村自治法规选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4,19520526朱英试论清政府地方自治政策极其影响J史学月刊,19855,373927杨秀祖、晓战清末的地方自治思

23、潮及其特征J通化师院学报,19951,747528林静俊、孙善根民初奉化地方自治史料集M香港中国文化出版社,200929马小泉国家与社会清末地方自治与宪政改革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30梁景和清末国民参政意识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31魏光奇官治与自治20世纪上半期中国县治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0432刘小林、梁景和论清末地方自治思潮J学术论坛,1998(2),969933马小泉地方自治,晚清新式绅商的公民J天津社会科学,19974,10510834郑永福评清末筹备立宪中的地方自治J中州学刊,19843,111235丰箫近代浙江省地方自治制度与实践J史学月刊,20087,

24、495136侯鹏清末浙江地方自治中县财政的演变J地方财政研究,20083,596137朱盈盈、孙宗国浅析我国地方自治的发展现状J法治与社会,20083,19519638陈天林民国时期的“地方自治”理念及其初步实践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01),14714939RKEITHSCHOPPALOCALSELFGOVERNMENTINZHEJIANG,19091927DMODERNCHINA1976250350540THERESAMANLINKLEELOCALSELFGOVERNMENTINLATEQINGPOLITICALDISCOURSEANDMORALREFORMDTHEREVIEWOFPOL

25、ITICS313341解释地方自治之意义及其分类N东方杂志第四卷第12期42马迪论清末地方自治的困境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3,6843隆奕试论南京国民政府地方自治立法D西南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04,144陈堵廷、潘秉哲民国昌化县志卷十选举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影印,1973,20120245荆知仁中国立宪史M台北台湾联经出版公司,1984,16946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案档案史料下册M72547马小泉公民自治一个百年未尽的话题读康有为公民自治篇(1902)J学术研究,20031099848佚名江北60年发展历程记实N中国宁波史志网,2010,19本科毕业论文(20

26、届)民国初期奉化地方自治研究10目录中文摘要错误未定义书签。英文摘要错误未定义书签。一、绪论1二、近代中国地方自治的背景1(一)清民初实行地方自治的原因1(二)地方自治思想在清末民初的发展状况3(三)奉化实行地方自治的背景3三、民国初期奉化地方自治情况简述4(一)奉化实行地方自治的过程41、公益慈善方面42、教育方面63、社会风俗风貌改进方面7(二)奉化自治过程中遭遇的困境及原因8111、奉化自治过程中遭遇的困境82、奉化县自治遭遇困境的原因探析9四、奉化地方自治的作用与影响11五、结语12参考文献13致谢错误未定义书签。I【内容摘要】民国初期是中国社会的巨变时期,其政治、经济、文化等都随着社

27、会的转型而急剧地发生变化并相互影响着,在这个特殊时期的历史背景下,从西方引进的地方自治制度再次成为我国社会舆论的焦点,并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本文通过对奉化地区地方自治实行的原因、过程以及结果等方面的分析研究,探讨总结了地方自治对奉化地区带来的作用和影响,并从中得到启示。【关键字】奉化县;县议会;参议会;地方自治。民国初期奉化地方自治研究II【ABSTRACT】THETHEEARLYREPUBLICOFCHINAISTHECHINESESOCIETYOFCHANGEPERIOD,THEPOLITICAL,ECONOMIC,CULTURALANDOTHERSOCIALTRANSFORMATI

28、ONANDWITHCHANGEDRAMATICALLYINTHEMUTUALINFLUENCE,ANDTHESPECIALPERIODINTHEHISTORYBACKGROUND,WESTERNIMPORTEDFROMCHINALOCALAUTONOMYHASONCEAGAINBECOMETHEFOCUSOFPUBLICOPINIONANDFORMEDAPOWERFULSOCIALTHOUGHTTHISARTICLETHROUGHTOTHEFENGHUAREGIONSLOCALAUTONOMYCAUSES,PROCESSESANDRESULTSOFANALYSISANDRESEARCHASPE

29、CTS,THISPAPERSUMMARIZESTHEFENGHUAAREAOFLOCALAUTONOMY,BRINGTHEROLEANDIMPACTOFANDDERIVEINSPIRATION【KEYWORDS】FENGHUACOUNTYCOUNTYCOUNCILTHECOUNCILLOCALAUTONOM1一、绪论近代意义上的“地方自治”是指西欧资产阶级革命初期为了反对封建专制、争取参政权力而创立的一种地方性政治体制。其核心精神是,建立一套社会普遍参与的地方政治机制,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1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陷入了严重的内忧外患,国家发展举步维艰,一些有识之士为了寻求救国富民之路,积极向西

30、方学习,探索并发现了一条立宪救邦之路。而随着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及西学东渐的发展,西方的立宪制度也为广大人民所熟悉。清廷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于1906年颁发了宣示预备立宪谕,“预备立宪”由此开展,在全国大地上特别是经济较为发达、政策相对开明的东南沿海地区相继出现了“地方自治”。然而清政府筹备立宪中开展的“地方自治”,虽然也是在近代民主思想潮流高涨的基础上展开的,但其真正目的并不是“实现民主”,而是打着民主的幌子来加强自己的统治,是对民主思想的一个扭曲,2故清政府“预备立宪”中的“地方自治”完全是为了应对民主思想潮流而开展的骗局。1912年,辛亥革命爆发,孙中山建立的中华民国虽然是一个半封建半资本

31、主义的国家,但它使得中国的资产阶级力量迅速壮大,资产阶级要求民主的脉息由微弱逐步增强,要求参于政治、分享政权的愿望愈发强烈。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清末推行的“地方自治”真正形成一股强大的社会风潮。二、近代中国地方自治的背景(一)民初实行地方自治的原因“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并无近代意义上的地方自治,中国古代的地方自治就是官治”。3也就是说,在我国古代,国家通过委任官员管理地方事务,在委任官无法进行地方管理时时常依靠士绅等地方势力来推行国家政策、管理地方事务,由此可见,这种官绅合作治理也应该归纳为一种国家性质的行政行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学东渐,西方传教士们将西方一些先进的政情信息带入中国,其

32、中就包括近代意义上所谓的地方自治。然而当时中国正处于封建专制制度的最高峰,故这些学说在中国还未大范围传播就遭到了统治阶层的刻意压制而被扼杀于萌芽状态。所以,地方自治思想在鸦片战争前并不为人所熟知。那么,地方自治思想为何又会在清末民初时期形成一股强烈的社会思潮呢笔者分析有以下几个因素首先在经济方面,清末洋务运动和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其在1马小泉国家与社会清末地方自治与宪政改革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232郑永福评清末筹备立宪中的地方自治J中州学刊,19843113隆奕试论南京国民政府地方自治立法D西南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041219世纪末20世纪初有了一个飞速

33、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不断增多,资本力量逐渐雄厚,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生产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使得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逐渐壮大。而伴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其在经济比重中的不断提高,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和阶级意识也逐渐成熟,开始希望能够参与地方政权,提高政治地位,对维护本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有了更深刻的想法。再加之西方自由民主思想的传播,民族资产阶级思想渐渐觉醒,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必须反抗发展过程中所遭受的国内封建统治阶级与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剥削。所以使得维护和发展本阶级的利益,争取一定的政治地位、进一步壮大阶级力量的意识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一种强烈的参政意识,地方自治思想即是其

34、产物之一。其次在政治上,19世纪末的清政府一方面受到外国侵略势力的干扰,一方面又受到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部分官吏呼吁改革的压力。为了维护自身统治,清朝统治者于1906年9月宣布“预备立宪”,地方自治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举措使资产阶级立宪派受到极大的鼓舞,在东南沿海纷纷要求实施地方自治。清政府实施“预备立宪”的最初目的不过是想借立宪之名来抵制革命,巩固其专制主义的统治。所以,预备立宪中的地方自治根本未展开实施,为了敷衍地方资产阶级,清政府推说此次“预备立宪”只是“仿行宪政”,后又借口“规制未备,民智未开”等只能先作预备。然而到了1908年,由于清政府国内外政治形势日益严峻紧迫,同时国内立宪派又

35、不断进行颇具声势的请愿活动,清廷被迫于8月27日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后又于1909年1月18日颁布了宪政编查馆订立具有地方自治法律性质的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和城镇乡地方自治选举章程,但清朝地方官员并未按照自治章程中的规定开展实施。宪政编查馆奏核议城镇乡地方章程折中也明确指出“自治之事渊源于国权,国权所许而自治之基乃立,由是而自治规约不得抵悟国家之法律,由是而自治事宜不得抗违官府之监督,故自治者乃与官治并行不悖之事,绝非离官治而孤行不顾之词”。1毫无疑问,清末“筹备立宪”中的地方自治只是一场骗局,它只是清廷基于“社会激愤情绪和社会浪潮的冲击”而被迫作出的让步。然而清末的“地方自治”在全国范围的实行并

36、不是一点益处也没有。它使资产阶级尤其是那些上层资产阶级看到了参与地方政权的希望;自治条例中各项章程的公布,也使资产阶级的一些政治活动变得合法化,从而进一步促进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为辛亥革命的爆发铺平了道路,也为辛亥革命以后民国政府实行地方自治奠定了基础。如浙江省在光复后,就是根据清末的地方自治条例制定了省约法,成立了省议会、各县县议会及参议会等。第三是思想的觉悟。鸦片战争中西方国家用船坚炮利打开了清王朝对外贸易的大门,同时也敲醒了一部份沉溺于天朝上国自居的知识分子和爱国之士,他们纷纷“开眼看世界”,将注意力集中于寻求救国之路的西方民主政治制度上,希望通过学习采用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挽救中国的悲惨

37、命运。与此同时,在19世纪中后期清廷在剿灭太平军的过程中允许发展地方团练,地方督抚乘机扩张自身势力,在全国各地形成地方性武装力量,地方势力的膨胀直接威胁到封建的中央集权1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案档案史料下册,7253制度,其直接影响是使地方社会和清中央政府的离心力加剧。“中央政府,其势常与民悬”(严复语),旧的行政管理体制已不适应当时的社会状况。因此,地方自治思想的传入适应了当时社会政治发展变化的需要,同时也是一些有识之士努力追求的结果。(二)地方自治思想在清末民初的发展状况19世纪中后期,早期维新派思想家马建忠、郑观应等人便早早地接受并宣传地方自治思想体制。到了20世纪初,一股寻

38、求地方自治的热潮席卷中国,如戊戌变法时康有为在上清帝书中把设民政局督办地方自治事宜列为变法维新的目标之一,他指出中国政体上的最大弊端就是“官代民治,而不听民自治”,梁启超、谭嗣同、黄遵宪等也提倡“专以提倡实学,唤起士论,完成地方自治整体为主义”。1在此期间,“自治研究会”、“自治学社”等一些机构不断设立,为早期的一些地方士绅尝试开展地方自治提供了基础。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在1908年以前成立的自治会就大约在五六十个左右。2然而,无论是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还是章太炎、黄遵宪等社会上有识之士,都不及后来孙中山的地方自治思想对当时的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众所周知,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思想的核心,

39、而民权则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民权思想中的“选举、罢免、创新和复决”四大直接民权的实施是以地方自治为基础来实现的,孙中山将直接民权与革命程序论相结合来强调地方自治。地方自治思潮是清末一股重要的社会思潮,它反映出中国资产阶级要求参于政权、分享政权的强烈愿望,深刻表明了中国资产阶级在思想政治上的逐步成熟。它推动了大部分资产阶级为实现这一愿望掀起了一个颇具声势的地方自治运动,迫使清政府不得不实行部分的让权,为清末的立宪运动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同时亦使地方自治制本身在立宪运动中得到很大的发展地方谐议局的和中央资政院的设立使资产阶级参与政权的愿望部分地得到了实现。由此可见,清末地方自治思潮具有极大的政治现实性

40、与实践性,而不是一种仅仅停留在理论阶段的认识性思考。(三)奉化实行地方自治的背景钱塘江之畔的奉化山川秀美,文人辈出,在历史上多次归属于宁波。而地处东海之滨的宁波,又是中国最早开放的贸易口岸之一。清朝后期,很多宁波人苦于生计,背井离乡,来到上海打拼,逐渐形成了闻名于世的宁波帮(人们将旧宁波府所属的鄞县、奉化、慈溪、镇海、定海、象山6县在外埠经营的商人,称为宁波帮),创造了浙商创业史上的一个奇迹。由于宁波特殊的地理优势和宁波商帮崛起的推动,使得宁波以及周围地区地方士绅商人的势力逐步成长强大。如此时,宁1闫婷婷论民国的地方自治D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0732沈怀玉清末地方自治之萌芽(18981908

41、)C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集刊台北,1980,3174波江北地区外人居留地繁荣发展,外国教会及其教士在这一地区积极从事文化教育、医疗及其他公益活动。1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文化的西方文化通过种种物质或精神的载体直接呈现在宁波人的面前,不断地推动着宁波走向近代化。加之当时外国武装力量的进逼使得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国内改革呼声的不断高涨,都为地方自治运动在宁波的兴起提供了有利条件。根据现有史料记载,宁波地区早在清末时期就已有一批由民间发起的自治组织。在清廷宣布预备立宪的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十月,宁波地区地方自治会就稍具雏形,例如,在鄞县地区由范清笙等人筹议设立了鄞邑自治会,镇海张水云等发起设立了风俗改

42、良会,以及后来在慈溪成立了由陈谦夫等人发起组建的慈西公益社等。这些具有地方自治性的组织在日常生活中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同时由于它们的建成发展引发了周围地区地方士绅成立具有地方自治性质自治会的热情。处于宁波周围的奉化地区也受到周边其影响,纷纷成立了各种类型的自治会,且在其它地区自治会的基础上有了发展创新,据当时东方杂志记载,奉化县自治会系由士绅江迥因召集众绅筹设,议定先由长寿乡办起,公举孙鋆等4人为乡董,并举段董13人,村董156人,拟定自治宗旨,互助劝行,经费由各乡摊派2。由于其代表人数由村董、段董到乡董,层次清楚,含有分层选举的意味而被台湾学者李国祁认为是清末各地设立的自治团体中较有维新立

43、意的。这些自治组织大多数都将移风易俗及兴办社会公益事业作为关注重点,随后官办的自治机构也纷纷地设立起来。三、民国初期奉化地方自治情况简述(一)奉化实行地方自治的过程清末民初时期,地方自治思潮不断涌起,为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奉化县(1913年属浙江省第四地方;1914年属会稽道;1927年废道,直属浙江省)于1912年先后成立奉化县议会和参议会,并积极开展地方自治的相关活动。虽然在1914年4月,袁世凯下令停办清末以来的地方自治,“惟县与城镇乡则改选为委”即改组成立县、乡自治委员会,自治委员由县知事委派。3但到了1922年,奉化县议会、参事会(由参议会改名而来)依然恢复成立,并提出一系列进行地方自

44、治的议案,议会议案主要包括公益慈善、医疗卫生、教育和改进社会风貌(移风易俗)等方面内容,对当时奉化地区的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1、公益慈善方面地方自治是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和基础,也是清末以来影响地方慈善公益事业的重要政治因1佚名江北60年发展历程记实N中国宁波史志网,2010,12林静俊、孙善根民初奉化地方自治史料集M香港中国文化出版社,2009,23林静俊、孙善根民初奉化地方自治史料集M香港中国文化出版社,2009,25素。根据光绪三十二年(1906)清廷颁布的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以专办地方公益事宜,辅佐官治为主”。1其所谓的“自治范围”包括了慈善公益事业。清末民初开展的地方自治运

45、动有力地推动了奉化地区的慈善公益事业。奉化县的议员多由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本地人士组成,各地自治委会委员也大多数由当地享有声望的士绅商人担任,他们大多数都经常和下层人民打交道,比较体恤穷苦百姓,因此,当清廷颁布宣布预备立宪后,他们纷纷募集资金建立了养济院,公益医院、贫民习艺所等,使该地区的孤贫人群、穷苦百姓的生活得到了一定的保障,为奉化地区自治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为更好的推行实施地方自治中慈善事业的发展,他们可谓尽心尽责,献计献策。例如,民国元年六月份县议会会长孙保以及参议员郑锡康、吴康瑞、沈一梅等人在县议会原来议定的办法基础上制定了更加详细地执行方案。县议会原议办法为“查得该院现存孤贫男女

46、额数计共十四名,各自今年夏季为始,每名分给大洋六角,全年核计洋三十三元六角,由县税项下支给,以后缺额不补,照数扣除”。现议决的执行方法,其内容为(一)由县知事发给告示一道,张贴养济院门首,晓谕住院孤贫。(二)孤贫赈款,定于阴历二月、五月、八月、十一月四朔日为按季发给之期。(三)由县知事知会自治委员,按照定期,由会计员转行发给。(四)自治委员应与民政科接洽,查明现有额数是否原名,按季应开具花名,分别男女,缮造清册,并取具孤贫领给,送县存查。(民国元年六月抚恤养济院孤贫议案)。2从上文的办法中可以看到,在原议办法的基础上更加详细地规定了具体的实施步骤,制定了发放赈款地时间以及规定了发放人员等,也对

47、其孤贫身份的核实更加严格,使其具有更大的操作性,为抚恤养济院孤贫提供了政策上的保障。此外,奉化地区自治在慈善方面除了单独实行公益事业以外,还与周围其他地区进行合作,进行慈善募捐等活动。如在民国十一年时县议会提出了鄞奉公益医院常款议决案。议决案中提到,由于医院是卫生事业重要机关之一,也是维系人民百姓生命的机构之一,所以一定要保障医院经费的充足,随时更新替换医院的设备,才能给人民带来更大的利益。议员王子详针对当时奉化只有一所年年依靠零星的募款来维持生计的医院提出建议即由地方捐与地方公款各承担费用二千金来保证医院经费。有些议员认为虽然公益费用用于卫生事业,捐款十分必要,但鄞奉医院按照实际情况并不需要

48、四千金。又因鄞县已经决定每年补助该院五百金,根据记载的治疗人数来看,奉化的人数是鄞县的三倍,所以应该捐的更多。考虑到奉化地区并没有提案多公费剩余,所以只能从民国十一年开始,奉化县税项下每岁拨充一千元;该款分春秋二季各支给五百元,由该院董事具领。但是由于当时该年度的预算尚未编制,财力充虚难以预量,所以要根据实际情况酌量减少(议决预算时公决减为八百元),后又在附议鄞奉公益医院常款案中将补助常年经费减为六百元。从上述文字来看,虽然后来真正捐助的款项仅是六百元,但也充分证明了奉化地区在自治过程中十分重视并积极推动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关心贫苦百姓的健康和生活。1马小泉地方自治晚晚清新式绅商的公民意识与政

49、治参与J天津社会科学,199741092林静俊、孙善根民初奉化地方自治史料集M香港中国文化出版社,2009,2362、教育方面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是国家发展的希望。清末时期我国屡屡战败受挫,除了制度落后之外科技也相对落后,而科技的落后归根结底是因为教育的落后,人才的短缺。奉化地区十分重视教育的发展以及人才的培养。在民国元年到民国十二年的奉化地方自治机构县参议会议决案80余条议案中关于教育的议案就有20余条。这些议案分别涉及教育经费的补助、学校硬件设施的完善、教师质量的提升、教学质量的考核以及教育教学的规范化等方面。(1)补助教育经费县参议会作为奉化地区自治的代表机构,十分重视奉化地区的教育,但是教育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保障,所以奉化县参议会会议决案中多次提到给学校增加经费,如在民国元年五月份的县参议会议决案中提处补助作新女校经费议决案中提到县议会原议办法查旧时学署有儒一户田六十余亩,土坐南渡及柳家塘下地方,每年约租息二百余金。今学官既废,此项公产移作女校经费,自属正当办法,不足则由县税项下提拨一百金以补助之。1根据此议案提出了执行方法查儒一户田租谷九千七百余斤,近年谷价昂贵,值洋两百余元。学田众户租谷一万四千余斤,值洋三百余元。洒扫职田租谷两千五百斤,值洋五十余元。又西溪便田洋七元五角。学署西首园租洋十二元,学署每年入款通共五百六十七元。查今年出款给发单级学校洋一百四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