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舟山地区观音信仰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23263 上传时间:2018-04-30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0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明清时期舟山地区观音信仰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明清时期舟山地区观音信仰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明清时期舟山地区观音信仰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明清时期舟山地区观音信仰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明清时期舟山地区观音信仰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历史学明清时期舟山地区观音信仰研究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背景舟山海洋文化源远流长,其中观音文化是一朵盛开的奇葩。她融神话传说、宗教信仰、审美创造于一体,千百年来在浙江省、乃至在世界上许多地方广为流传,影响极大。观音信仰的产生、流传以至在舟山普陀山落脚并建立起观音道场,是有其区位的、政治的、历史的、宗教的、哲学的、文化的乃至社会心理的种种原因。观音信仰是一种崇拜观世音菩萨以满足某些人群特殊精神需求的文化形态,是杂糅着佛教内容和中国民间崇拜特色的独特信仰。舟山,由于它是“观音道场”普陀山的所在地,因此民间对观音信仰尤深,特别是长年累月生活于汪洋大海、系命于风涛浪尖的广大渔民,更有其深

2、厚的信仰基础。观音由神话传说而发展为宗教信仰,成为具有舟山乃至浙江特色的海洋宗教文化之一。解放以来,我们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广泛宣传无神论,宣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引导群众破除迷信,移风易俗。但是,观音信仰仍在民间广为流传。明清时期是普陀山观音文化发展的鼎盛期,也是舟山观音信仰的高峰。明代帝王对佛教是尊崇的,由于海寇骚扰,普陀山佛教虽然经历了几次较大的衰微,如明太祖洪武二十年,实行海禁,普陀山被徙僧毁寺等,但仍然得到了大量王公贵族的赏赐。据载当时“祠宇殿堂,僧房静室,日则满山棋布,夜则燃火星罗,总计二百有奇”,“帝后妃主,王侯宰官,下逮僧尼道流,善信男女,远近累累,亡不函经捧

3、香,抟颡茧足,梯山航海,云合电奔,来朝大士”,普陀山佛教得到空前发展,莲花洋上“贡艘如云”,短姑道头“香船蔽日”,佛事十分兴旺。清代普陀山观音文化愈加兴盛,康熙和雍正皇帝多次大量赏赐,御书佛经、龙袍、帑金、银两、御碑、佛像、观音像、金幡、数珠、僧衣、斋粮、人参、丸药等络绎不绝,一时皇恩浩荡,兴盛之极。上行下效,皇家尚且如此,观音信仰愈加广泛地在普通百姓中传播。意义观音信仰作为舟山地区最有影响、最具特色的地方宗教信仰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永恒的主题、生动的形式,经过千年的传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信仰。本文将学习探讨明清时期的舟山地区的观音信仰,旨在认识明清时期舟山地区观音信仰的发展

4、历史和独特魅力,探讨明清时期舟山地区观音信仰的历史影响,以对今天的舟山观音信仰有所借鉴,开发和保护舟山地区的观音信仰资源,使其转化为观音信仰旅游产业。对明清时期舟山地区观音信仰的研究,有助于把古老的观音信仰历史文化转变为当代舟山和谐进步新的资源,壮大观音信仰文化产业,使观音信仰文化发挥新的生机和魅力。明清时期舟山地区观音信仰,作为舟山观音信仰历史上重要而光辉的一页,一直绽放着不曾衰退的幽香。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明清时期舟山地区观音信仰研究(一)观音信仰的简介1观音信仰在印度的起源2观音信仰传入我国(二)明清时期舟山地区观音信仰1舟山地区形成观音信仰的原因2明代舟山地区的观音信仰

5、3清代舟山地区的观音信仰(三)明清时期观音信仰对舟山地区的影响1明清时期观音信仰对舟山地区的政治影响2明清时期观音信仰对舟山地区的文化影响3明清时期观音信仰对舟山地区的经济影响(四)关于舟山地区观音信仰的发展前景和建议1舟山地区观音信仰的前景2关于保护和发展舟山地区观音信仰的建议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研究的方法一方面通过资料分析法,大量搜集阅读相关资料,综合国内外关于明清时期舟山地区观音信仰的理论基础,综述目前理论界的基本观点以及理论分歧,同时列举各地区对观音信仰的研究,比较之间的异同。另一方面通过实证考察方法,深入了解明清时期舟山地区的观音信仰,实地考察舟山地区与观音信仰有关的宗教建筑等,

6、进而结合国内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提出几点适于舟山地区观音信仰发展的建议。技术路线1、通过阅读关于观音信仰的专著,对整个明清时期舟山地区观音信仰的概况作出整体了解;2、进一步搜集和查阅关于明清时期舟山地区观音信仰的基本资料;3、分析明清时期舟山地区观音信仰的影响,剖析舟山地区观音信仰的发展前景,并针对舟山地区的具体情况提出几点保护和开发的建议。四、研究的总体安排与进度起止时间内容2010121确定选题20101210完成中外文资料收集20101218完成开题报告、文献综述20101219参加论文开题论证2011210完成论文初稿2011230完成论文二稿2011310接受中期检查2011

7、330完成论文定稿201149、10参加论文答辩2011515所有材料上传到系统五、主要参考文献【1】徐华威、王水根观音菩萨是男是女中土观音变性原因探析,佛教文化2006年第6期。【2】段友文观音信仰成因论,山西师大学报1998年第2期。【3】李利安观音信仰的中国化,山东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4】郑筱筠观音信仰原因考,云南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5】柳和勇论观音信仰的中国文化底蕴,学术界2006年第4期。【6】柳和勇舟山观音信仰的海洋文化特色,上海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7】柳和勇舟山寺观、祠庙的海洋文化内蕴,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8】黄年红浅析观世音菩萨女性化的依

8、据,苏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9】徐宏图谈普陀观音信仰的历史影响,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10】孙昌武中国汉地观音信仰与文学中的观音,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1995年第3期。【11】程俊论舟山观音信仰的文化嬗变,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12】屠幼芬舟山观音信仰文化调查报告,商业文化2010年第5期。【13】方牧舟山群岛半千荷舟山的历史与文化简论,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14】赵利平论舟山海洋文化的源流及其发展,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15】贝逸文论普陀山南海观音之形成,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16】马莉普陀山佛茶的历史发展探究,浙江

9、树人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17】李桂红普陀山佛教文化(二),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98年第6期。【18】李桂红普陀山佛教文化(二),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98年第7期。【19】李桂红普陀山佛教文化(二),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98年第8期。【20】王连胜普陀山观音道场之形成与观音文化东传,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21】余锦龙藏传佛教艺术中的观音形象,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22】周秋良论中国化观音本生故事的形成,中南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23】王亨言普陀山志(上),江苏广陵古籍刻印出版社,1993年11月。【24】王亨言普陀山志(下),江苏广陵古

10、籍刻印出版社,1993年11月。【25】李利安观音信仰的渊源与传播,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6月。【26】刘辉;观音信仰民俗探源本土观音民俗文化及其传承开发研究,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6年10月。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历史学明清时期舟山地区观音信仰研究观音信仰是大乘佛教领域最流行的一种信仰状态。观音信仰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传入民间,至宋代则有“家家观世音”的说法,元明清乃至近代仍然十分普遍。即使现代,观音在民间信仰的神系中仍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了新的文化增殖。普陀山作为观音的道场,观音信仰在舟山地区盛行了一千多年,尤其是明清时期几乎到达了

11、历史巅峰。笔者通过网络和图书馆搜集了一些相关资料,纵观文献,学者对观音信仰的研究于九十年代逐渐增多,而对于舟山地区的观音信仰的研究虽有成果,但比较零星和笼统,基本没有具体介绍明清时期的。以下是笔者搜集的一些文献的综述与分析1对观音信仰渊源的研究。李利安的观音信仰的渊源与传播和观音信仰的中国化、郑筱筠的观音信仰原因考、段友文的观音信仰成因论、柳和勇的论观音信仰的中国文化底蕴、刘辉的观音信仰民俗探源本土观音民俗文化及其传承开发研究等,介绍了观音信仰的起因及中国化。尽管这些文章研究角度不同,除了李利安的观音信仰的渊源与传播,其余对印度观音信仰的起源和演变介绍不多,但都对观音信仰的中国化做出了具体的分

12、析,如段友文在观音信仰成因论中认为“一个国家或民族接受一种异质文化,往往有两种倾向,一是本土文化完全被异质文化所吞并;二是表现出两种文化的融合与再创造。观音作为宗教文化的产物,由印度传入中国,并逐渐被广大民众接受,在其精神领域中形成一种信仰属于后者。人们的心理屡遭失望的打击,社会灾难纷至沓来,正在此时观音随佛教东传而走向寻常百姓家庭,以救世主的身分出现在民众面前,与民众心灵渴求形成契合。”1各篇文章基本都从社会现状、观音信仰的教义以及宗教的精神力量几方面作了分析。2对观音形象的研究。观音的形象,尤其是性别,历来是研究的热点。余锦龙的藏传佛教艺术中的观音形象、徐华威、王水根的观音菩萨是男是女中土

13、观音变性原因探析、黄年红的浅析观世音菩萨女性化的依据和孙昌武的中国汉地观音信仰与文学中的观音等对此做出了描述。李利安在观音信仰的中国化中也提及“印度佛教对观音显化及与此相关的显相的说明散见于许多经典,其总体的精神是告诉人们,观音菩萨出于慈1段友文观音信仰成因论,山西师大学报1998年第2期。悲救世的目的,运用其神通之力,由不可见、不可触的清净法身显化出有血有肉与常人无异的色身,或出于慑服冥顽、点化有缘之辈而现出各种有形有色但与常人不同的庄严法相。”2黄年红的浅析观世音菩萨女性化的依据则认为“事实上,佛教上的观音最初原型,是古印度婆罗门教中的一对叫双马童神的孪生小马驹。传说他们神通广大,能使盲人

14、复明,不孕者生子,朽木开花,因而受到广泛信奉。佛教产生后,神马驹渐次成为一位慈善的菩萨,叫“马头观世音”,形象依旧是一匹小马驹。以后又被人格化,塑为男人身,于是观世音一跃而成一位威猛的伟丈夫,其出身也由小马驹而附会为王太子了。”3一般认为,观音的形象由最初的“小马驹”变为“伟丈夫”,传入中国后在唐代转变为“慈妇人”,并一直沿用至今。现在,观音的标准像为头戴璎珞珠冠,身穿锦袍,外罩披肩,腰束绡带,光脚踏一朵莲花座,右手执杨枝,左手托净瓶。3舟山地区观音信仰的研究。这方面的文献主要有柳和勇的舟山观音信仰的海洋文化特色和舟山寺观、祠庙的海洋文化内蕴,程俊的论舟山观音信仰的文化嬗变、赵利平的论舟山海洋

15、文化的源流及其发展以及屠幼芬的舟山观音信仰文化调查报告等。舟山“岛岛建寺庙,村村有僧尼,处处念弥陀,户户拜观音”,其观音信仰可追溯到东晋时期。这几篇文章都提到舟山地区观音信仰与其独特的海岛地理条件有关,柳和勇在舟山观音信仰的海洋文化特色中提到“人们出入于浩瀚无垠的大海,饱受着大海的惠赐,有着丰收的无比喜悦;也经历大海变化莫测的凶险,承受着种种不幸的痛苦。他们面对着无法理解的大海,迫切希望能有一个超凡的力量来保佑他们的幸福和安宁。于是具有大慈大悲德能的观音菩萨正好符合舟山岛民的殷切期盼。”4因此,舟山地区的观音信仰往往与海洋文化结合在一起,如观音菩萨称谓也与海有关,信徒称其为南海观音,全称南海观

16、世音菩萨,又称南海大士;另外,信众们以普陀山雄锯海中,菩萨来山都要飘洋过海,故又称慈航观音。4舟山普陀山观音信仰的研究。贝逸文的论普陀山南海观音之形成、李桂红的普陀山佛教文化、王连胜的普陀山观音道场之形成与观音文化东传以及徐宏图的谈普陀观音信仰的历史影响等。按照传统的说法,普陀山之所以成为观音道场,有“佛指名山”与“佛选名山”两说。而王连胜在普陀山观音道场之形成与观音文化东传指出“最近,随着普陀山新罗礁、高丽道头等古迹的发现及其具体位置之确定,证实了古代从浙东沿海一带通往朝鲜、日本存在着一条“东亚海上丝绸之路”,而“丝路”这客观存在促成普陀山观2李利安观音信仰的中国化,山东大学学报2006年第

17、4期。3黄年红浅析观世音菩萨女性化的依据,苏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4柳和勇舟山观音信仰的海洋文化特色,上海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音道场的形成和发展”。5从唐朝起,普陀观音历来受到帝王的厚待,特别是宋朝以后,帝王进香者、赐银赐物者甚多。到明神宗万历年间,普陀观音道场到了史无前列的兴旺时期。清朝康熙、雍正年间,朝廷不仅拨出大量钱财兴修寺庙,而且派总兵蓝理到普陀督造佛殿。普陀山作为观音道场信徒络绎不绝,梵唱四季不绝。综上所述,目前学界对观音信仰的研究纵贯历史各个时期,对其在印度的起源、传入中国后的发展、变化都有所涉及,对于舟山地区的观音信仰,尤其是普陀山也颇多研究,提出的一些观点具有启示意

18、义。但是,也存在不足之处,不够系统深入,也缺乏对具体时期或具体问题的研究,如本文提出的“明清时期舟山地区的观音信仰”少有资料。观音信仰作为一种宗教信仰,有其自然规律,难以在短时间内被人为取消,因此我国保护“宗教信仰自由”。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容易情绪浮躁、精神空虚,因而观音信仰作为精神依托仍被不少人所信奉,舟山地区在长期历史影响下尤是。研究明清时期舟山地区的观音信仰,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舟山观音信仰的内涵,以对保护和开发今天的舟山观音信仰有所借鉴,使其转化为观音信仰旅游文化产业。今后对明清时期舟山地区观音信仰的研究,可能会趋向于观音信仰对当时舟山的影响以及长期被历代帝王推崇的原因等。主要参考文献

19、【1】徐华威、王水根观音菩萨是男是女中土观音变性原因探析,佛教文化2006年第6期。【2】段友文观音信仰成因论,山西师大学报1998年第2期。【3】李利安观音信仰的中国化,山东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4】郑筱筠观音信仰原因考,云南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5】柳和勇论观音信仰的中国文化底蕴,学术界2006年第4期。【6】柳和勇舟山观音信仰的海洋文化特色,上海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7】柳和勇舟山寺观、祠庙的海洋文化内蕴,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8】黄年红浅析观世音菩萨女性化的依据,苏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9】徐宏图谈普陀观音信仰的历史影响,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4

20、年第1期。【10】孙昌武中国汉地观音信仰与文学中的观音,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1995年第3期。【11】程俊论舟山观音信仰的文化嬗变,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5王连胜普陀山观音道场之形成与观音文化东传,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12】屠幼芬舟山观音信仰文化调查报告,商业文化2010年第5期。【13】方牧舟山群岛半千荷舟山的历史与文化简论,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14】赵利平论舟山海洋文化的源流及其发展,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15】贝逸文论普陀山南海观音之形成,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16】马莉普陀山佛茶的历史发展探究,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

21、9年第3期。【17】李桂红普陀山佛教文化(二),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98年第6期。【18】李桂红普陀山佛教文化(二),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98年第7期。【19】李桂红普陀山佛教文化(二),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98年第8期。【20】王连胜普陀山观音道场之形成与观音文化东传,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21】余锦龙藏传佛教艺术中的观音形象,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22】周秋良论中国化观音本生故事的形成,中南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23】李利安观音信仰的渊源与传播,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6月。【24】刘辉观音信仰民俗探源本土观音民俗文化及其传承开发研究,

22、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6年10月。【25】MARIAREISHABITOTHEBODHISATTVAGUANYINANDTHEVIRGINMARYBUDDHISTCHRISTIANSTUDIES,VOL131993【26】KAOLYYANGTHEMEETINGWITHGUANYIN,THEGODDESSOFMERCYACASESTUDYOFSYNCRETISMINTHEHMONGSYSTEMOFBELIEFSHMONGSTUDIESJOURNAL,VOL7,2010本科毕业论文(20届)明清时期舟山地区观音信仰研究目录中文摘要英文摘要引言13一、观音信仰的缘起和传入中国13(一)观音信仰

23、在印度的起源13(二)观音信仰传入我国14二、舟山地区观音信仰的形成16三、明清时期舟山地区的观音信仰18(一)明朝时期舟山地区的观音信仰18(二)清朝时期舟山地区的观音信仰20四、明清时期观音信仰对舟山地区的影响21结语23参考文献24致谢错误未定义书签。【摘要】观音信仰源于印度吠陀时期,两汉之后随佛教逐渐流传到中国,至西晋正式在我国形成完整体系。舟山的观音信仰源远流长,其中普陀山作为“观音道场”始建于唐朝,世传“慧锷触礁”说。后历代帝王都有所赏赐,尤其是明清时期两代的帝王更是屡赐供奉,使普陀山发展到全盛,善男信女往来不绝,佛事不断。因而明清时期也是舟山地区观音信仰的高潮,影响深远。【关键词

24、】明清时期;舟山;观音信仰。【ABSTRACT】GUANYINBELIEFSCOMEFROMINDIATHEVEDICPERIOD,WITHBUDDHISTGRADUALLYSPREADAFTERTHEHANDYNASTYTOCHINA,TOWESTERNJINOFFICIALLYCOMPLETESYSTEMINOURCOUNTRYTHEGUANYINBELIEFSINZHOUSHANHAVEALONGHISTORY,MOUNTPUTUOAS“GUANYINSDOJO“WASESTABLISHEDINTANGDYNASTY,ANDFOLKCIRCULATES“HUIEFOUNDERED“LAT

25、ERALLEMPERORSHADAREWARD,ESPECIALLYDURINGTHEMINGANDQINGDYNASTIES,MOUNTPUTUOHADREPEATEDLYDEVELOPEDTOTHEHEYDAY,WHEREMANYPEOPLEVISITEDTHUSTHEMINGANDQINGDYNASTIESAREALSOTHECLIMAXOFGUANYINBELIEFSINZHOUSHANAREA,ANDHAVEFARREACHINGINFLUENCE【KEYWORDS】GUANYINBELIEFSMINGANDQINGDYNASTIESZHOUSHAN引言“观音”是“观世音”的简称,起

26、源于印度,其梵文为AVALOKITESVARA,音译为“阿缚卢枳低湿伐罗”、“阿那波委去低输”等,或简化为“庐楼桓”。作为佛教信仰中最重要的菩萨崇拜之一,观音信仰在传入中国后更是有着特殊的地位。历史上信仰观音的人数极多,观音法门的修持极盛,有关观音感应的故事广为流传,观音经咒也广为诵念,是无数善男信女的精神支柱,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基本精神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舟山的观音信仰源远流长,融神话传说、宗教信仰、审美创造于一体,千百年来影响极大。这与舟山是“观音道场”普陀山的所在地密不可分,普陀山素有“南海圣境”、“震旦第一佛国”之称,是全国最著名最灵异的观音圣地。因此,舟山民间对观音信仰尤深。观音信仰在

27、舟山的流传,以至于在普陀山落脚并建立起观音道场,是有其地理的、政治的、历史文化的乃至社会心理的种种原因。至明清时期,普陀山观音文化发展到鼎盛,每逢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分别是观音菩萨诞辰、出家、得道三大香会期,普陀山全山香客如织,寺院香烟缭绕,梵音连绵不绝,一派海天佛国景象。这一时期也是舟山观音信仰的高峰,对其的历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一、观音信仰的缘起和传入中国(一)观音信仰在印度的起源观音信仰由来已久,最初源自印度。据考证,观音信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印度吠陀期文化。6著名的梨俱吠陀介绍,观世音诞生于佛教尚未产生的公元前七世纪,其原型是孪生的双马童神,即孪生小马驹。综合各学者和佛教大师

28、的著作,观音信仰的具体产生时间已经难以确定,不过其源自古印度婆罗门教神话中的阿湿波得到了广泛认同。这个神话有些类似我国的“女娲造人”大梵天创造世界后觉得自己一人太过孤独,于是从自己的眼耳口鼻以及心等处生出六个儿子,其中一个名叫苏里耶,因长相奇怪而被哥哥们改造为凡人,成了人类的祖先。但他的妻子萨拉尤尼嫌弃他是个凡人,变成一匹母马逃走了。苏里耶为了寻找她毅然变成一匹公马,最终感动了萨拉尤尼,两人以马的形象幸福生活在一起,生下了一对孪生兄弟,取名叫“阿湿波”,汉语“马生”、“双马童”的意思。在吠陀文化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他们逐渐演变为光明、善良的化身,“他们的主要能力是救苦救难,尤其是治病,能6郑筱筠

29、观音信仰原因考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使瞎子复明,残废复全,使无奶的奶牛有奶,阉人的妻子生子,又使老女得夫,沉船获救”7有关他俩的事迹“四吠陀”梨俱吠陀、夜柔吠陀、阿闼婆吠陀、手摩吠陀)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记载和赞颂,其中仅梨俱吠陀一书中就有超过五十首的赞诗。公元前六世纪,产生了原始佛教,僧侣在创建、巩固、宣扬佛教理论体系的同时,还吸收了一部分婆罗门教的东西,包括观音信仰,当然,此时的观音还基本保持着“双马童”的形象。但随着大乘佛学的出现,观音信仰有了重大发展。大乘佛教也叫“菩萨乘”,它是以菩萨信仰为其理论和实践体系的核心的。8大乘教则以菩萨道的圆满成佛为目标,菩萨济世思想

30、广泛流传后,“马头观音”开始改作男人身,成了一位“猛丈夫”。同时,佛门弟子还对这位男相观音的身世作了许多新的解释,把他说成是阿弥陀佛的长子,与其二弟大势至菩萨辅助其父,弘化佛法,成为阿弥陀佛的左右肋侍,父子三人合称“西方三圣”。9三国魏康僧铠译的佛说无量寿经(卷下)中记载“有二菩萨,最尊第一,威神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安安拜佛,彼二菩萨其号云何佛言,一名观世音,二名大势至。此二菩萨于此国土修菩萨行,命终转化,生彼佛国。”华严经中描述得更清楚,“见夫岸谷林中,金刚石上,有勇猛之丈夫,即慈悲之圣者,无尽智炬,作暗夜之光明,一切法云,覆福芽之增长。”10于是,观音以弘扬大乘佛学救济思想的男身菩萨的

31、面目出现,与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成了大乘佛教最著名的四大菩萨。虽然观音信仰随着印度佛教的发展在各个时期有所改变,但他慈悲为怀、普渡众生的救苦救难形象却一直被保留。甚至可以说,佛教僧侣们是按着观音菩萨的这一形象来逐步发展和完善观音信仰的。(二)观音信仰传入我国观音信仰在中国的广泛流传经历了漫长的岁月,经过中国高度发达的传统文化的吸收和改造,逐渐在这块异域蔓衍开来,成为中国民众接收印度佛教的典范。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但观音信仰并没立即流传过来。后汉支曜翻译的成具光明定意经中曾出现过一次“观音”,三国时期的吴黄武元年至建兴年间(222253年),支谦所译的维摩诘经中也出现了一次“窥音”,

32、这两次的“观音”都只是作为听闻释迦牟尼说法的众多菩萨之一,并没有具体介绍。前文所提到的康僧铠是最早把观音翻译成“观世音”的经译家,而且对观音作了初步介绍。7金克木梵语文学史M,人民出版社,1980年12月,第22页。8李利安观音信仰的渊源与传播M,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6月,第81页。9徐华威、王水根观音菩萨是男是女中土观音变性原因探析J,佛教文化2006年第6期。10般若等译大方广佛华严经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12月,第856页。西晋时期,观音信仰的完整体系开始正式传入中国,竺法护、聂道真、无罗叉等翻译了诸多经传。最为著名的是竺法护于太康七年公元286年译出的正法华经光世音菩萨普

33、门品,其将观音译为“光世音”,并多次出现,“若为恶人县官所录,束缚其身,扭械在体,若枷锁之,闭在牢狱,烤治苦毒,一心自归,称光世音名号,疾得解脱,开狱门出,无能拘制,故名光世音。佛言,如是族姓子,光世音境界,威神功德难可限量,光光若斯,故号光世音。”普门品汉译本的出现,对于观音信仰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随观音信仰的兴起,东晋谢敷撰有观世音应验记,踵其事者有刘宋傅亮光世音应验记、张演续观世音应验记和萧齐陆杲系观世音应验记。11这四位均是贵族士大夫,其写作一脉相承。据系观世音应验记记载,当时民众已经有佩戴小型观世音金像或观世音经作为护身符以求平安的习俗,可见观音信仰已经有所流行。

34、观音信仰逐渐为人所熟知则是自鸠摩罗什于秦弘始八年公元406年译出妙法莲华经之后。鸠摩罗什是当时名震四方的高僧,在当时的中国佛教界拥有绝对的威望。12所以,他在经中的所使用“观世音”很快就取代了“光世音”,而且他翻译的妙法莲华经语言流畅优美,广受世人欢迎,其中的第二十五品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被称为“观世音经”。从此,“观世音”成了最权威的译称。当然,观音也有其他译法,如后魏菩提流支于正始五年公元508年所翻的法华经论中出现了“观世自在”的译法,13但还是不及“观世音”的接受程度高。随着妙法莲华经在社会上的流行,观音信仰到南北朝梁代开始盛行。据南史卷八十记载,梁末应武帝曾在一次宴席上让侯景背诵普门品,

35、侯景便背诵了经文的第一句。可见观音经流传之广,君主和臣子都耳熟能详。到唐代,经过唐文宗在位期间为公元827840年的极力尊崇,观音信仰发展到了极点。而观世音的形象也从最初的流传进来“猛丈夫”有了突破性转变,成了一位慈悲祥和的“观音娘娘”。其实南北朝时期,出现在绘画和雕塑里的观世音已经是男身女相,尽管不太显著,但女性化的趋向已经显示出来。14而观音正式转变为女性形象则出现在唐代,其原因是多方面,既有政治因素武则天身为女皇的推动,也与观音本身温柔、悲悯的内在属性有关,等等。唐朝宰相、画家阎立本曾画了一幅杨枝观音像,画中的观音菩萨头戴珠冠,身穿锦袍,酥胸微袒,玉趾全露,右手执杨枝,左手托净瓶,端庄慈

36、祥。后观音的标准画像基本照此形象。11张二平东晋净土及观音信仰的地域流布,J五台山研究2010年第1期。12李利安观音信仰的渊源与传播M,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6月,第176页。13郑筱筠观音信仰原因考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14黄年红浅析观世音菩萨女性化的依据J,苏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宋元明清时期,观音信仰依然十分流行,善男信女供奉朝拜络绎不绝,许多民间小说也有所提及,最著名的当属吴承恩的西游记,对观音的描写十分细致,第八回中“诸众抬头观看,那菩萨理圆四德,智满金身。缨络垂珠翠,香环结宝明。鸟云巧迭盘龙髻,绣带轻飘彩凤翎。碧玉纽,素罗袍,祥光

37、笼罩锦绒裙,瑞气遮迎。眉如小月,眼似双星,玉面天生喜,朱唇一点红。”观音在这里扮演一位善良正义的长者,是四位主人公危急时刻的救命符。二、舟山地区观音信仰的形成舟山群岛共有1339个岛,陆地面积12410公顷,岛上人口不多,但几乎“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早在晋朝天福年间,舟山本岛上就建有“祖印寺”,供奉观音。15据定海县志记载,光绪26年(1900年)舟山群岛总人口不到35万人(不含嵊泗县)。同时,据清光绪年间编纂的定海厅志记载,当时有名可考的寺观、祠庙约有400余所,其中佛教寺庙占大多数,约300余所,而这些佛教寺庙基本以供奉观音为主。这一现象的产生与普陀山成为观音菩萨的道场有莫大的关系。

38、普陀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素有“海天佛国”、“南海圣境”之称,史上又称“震旦第一佛国”。普陀山海洋性气候明显,温湿度适宜,据考证,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人居住。而且由于其海岛的地形,时常海雾缭绕,隐约飘渺,恍如仙境。传说西汉末年,梅福曾在此隐居,东晋葛洪也曾在此炼丹,留下了不少民间故事。关于观音信仰的兴起,据明代高僧宏觉国师16所撰普陀山梵音庵释迦佛舍利塔碑记载,晋太康年间(280289年)已有人把普陀山当做观音大士应化圣地,当时“逾溟渤,犯惊涛,扶老携幼而至者不衰”。普陀山作为观音道场真正兴起则在唐朝。学术界一说始于唐大中年间,据舟山历史上第一本普陀山志补陀洛迦山传元至正二十一年盛熙明所

39、撰记载“唐大中中,有梵僧来潮音洞前燔指,指尽,亲见大士示现,授与七色宝石,灵感遂启。”17但更多学者认为始于唐咸通年间18,源于日僧慧锷所建的“不肯去”观音院。南宋志磐的佛祖统纪、日本镰仓时代虎关师炼的元亨释书本朝高僧传(卷六十七)以及方志的大德昌国州志等对此均有所记载。故事大致如下唐咸通四年(863年),日僧慧锷在五台山见一观音大士圣像庄严清净,欲请回日本供奉,于是买舟东渡,准备回国。途经普陀洋面新逻礁时,海中忽然15程俊论舟山观音信仰的文化嬗变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年第4期。16宏觉国师明道忞(15961674),明末清初临济宗杨岐派僧。字木陈,号山翁、梦隐。顺治十六年

40、(1659年),奉召入宫为顺治说法,甚受赏识,赐号“弘觉禅师”,故又称“宏觉国师”。17方长生舟山民间信仰考察R,1991年4月在中国首届渔岛民俗专题学术研讨会上宣读的论文18贝逸文论普陀山南海观音之形成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年第3期。涌现出无数铁莲花,挡住航道,船不能行。如此过了三日三夜,锷祷参悟到观音可能不愿离开此地,告曰“使我国众生无缘见佛,当从所向建立精蓝”19。慧锷话音刚落,铁莲立即消失,船顺利驶到了潮音洞边。慧锷在附近找到一家张姓渔民说明来意,张氏把自己住的茅蓬让出来筑庵供奉观音,此庵遂称之为“不肯去观音院”。普陀山自此开始闻名遐迩,有善男信女前来朝拜,过往的海

41、舶也常停驻祈福。绍兴元年1131年,在宋高宗的赏识和支持下,高僧真歇和尚易律为禅,动员全山700多户渔民外迁,使普陀山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清净佛国。嘉定七年1214年,宋宁宗御赐“普陀宝陀寺”和“大圆通宝殿”匾额,钦定普陀山为重点供奉观音的道场,使普陀山声势愈旺。前文介绍观音信仰诞生于印度,为何其道场却位于中国的普陀山华严经中说“于此南方有山,名补怛落迦。彼有菩萨,名观自在。海上有山多圣贤,众宝所成极清净,花果树林皆遍满,泉林池沼悉具足,勇猛丈夫观自在,为利众生住此山。”经文明确指出观音菩萨居于补怛落迦山,此山位于印度南方,而且临海。又有大唐西域记卷十记载“国南滨海,有秣剌耶山秣剌耶山东有布呾洛迦

42、山。山径危险,岩谷敧倾。山顶有池,其水澄镜,流出大河,周流绕山二十匝入南海。池侧有石天宫,观自在菩萨往来游舍。”20可见,观音菩萨的道场最初是在印度南部的海滨补怛落迦山。但是,随着印度观音信仰的衰落和其在中国的兴盛,观音菩萨道场的转移势在必行。尤其是十二世纪以后,因为印度佛法的消亡和随后而来的南印度观音道场的消失,特别是中印佛教交流的中断,中国人最终以浙江梅岑山(即今舟山群岛)取代了南印度的补怛落迦山。21普陀山观音道场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前文“慧锷触礁”的故事即“佛选名山”,世人认为观音菩萨选中了普陀山作为自己的道场而不肯离去,而且观音菩萨普渡众生,显化圣地本就不拘泥于某处,既然其在普陀山

43、得到广泛尊奉,遍修寺院,那么普陀山作为其道场也是无可厚非的。再加上历代帝王的人为推动,普陀山成为观音菩萨的道场更是势在必行。而且,根据近年对普陀山佛教文化的研究,先后发现和考证出普陀山高丽道头和新罗礁两处遗址22,更确证普陀山在“海上丝绸之路”占重要地位,元代盛熙明的补陀洛迦山传描述道“海东诸夷,如三韩、日本、扶桑、占城、渤海数百国雄商巨舶,皆由此取道放洋”,可见普陀山当时商船往来频繁,十分繁盛。正因为“海上丝绸之路”,才形成新罗礁,有了新罗礁,才有“慧锷触礁”之说。19南宋志磐佛祖统纪五十四卷(图书馆影印版)M,周易书斋,2006年1月,第567页。20唐玄奘述,辩机撰,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

44、记校注M,中华书局,2000年4月,第932页。21李利安观音信仰的中国化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22王连胜普陀山观音道场之形成与观音文化东传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年第3期。舟山地区观音信仰盛行的原因,除了普陀山作为观音道场的巨大辐射作用外,还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有关。舟山是我国著名的四大渔场之一,岛上人民靠海吃海,大多以打渔为生。由于古代生产技术比较落后,渔业生产收成没有保障,而且极具危险性,无论是狂风大浪还是暗礁洋流,都可能使渔民遇险,这就迫使渔民寻求某种精神上的寄托。观音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形象正好抚慰了渔民的心理需求。同时,打渔需要大量

45、男性劳动力,“送子观音”为那些没有子女,尤其是没有儿子的夫妇带来了希望。随着观音信仰在舟山地区的兴起,与之有关的传说也越来越多。最著名的是妙善公主的故事,它并非出于印度佛教经典,而是由我国信众所创造的,讲述了观音得道前的人生。它的产生在整个印度佛教观音信仰向中国传播的过程中意义十分特殊,它标志着观音信仰在中国发展的一个转折在它之前是观音信仰的中国化,在它以后则是中国化的观音信仰。23故事介绍,观音原是古代庄王的第三个女儿,名叫妙善,自小美丽聪明,笃信佛教,因父母逼其婚嫁而在山神保护下出家修行。后庄王得了怪病,要用人的一眼一臂做药,妙善公主毅然献出,升化为“千手千眼大悲观世音菩萨。”根据这一传说

46、,信众又创造了不是少相关故事,与舟山有关的就达30多个,如“短姑道头观音送饭”、“观音点龟成石”、“二龟听法”、“火烧白雀寺”等等。三、明清时期舟山地区的观音信仰(一)明朝时期舟山地区的观音信仰舟山的观音信仰以普陀山为代表,因此下文主要介绍了普陀山在明清时期的发展。当时,普陀山作为观音道场达到鼎盛,普济寺、法雨寺、慧济寺三大主寺皆兴建或扩建于这一时期。普陀山的兴盛与明清两朝帝王的大力支持有关。明太祖朱元璋曾入皇觉寺为僧,宰相宋廉亦出身于寺院,因此对佛教多有佑护。明成祖朱棣起兵夺取皇位时得佛教名僧道衍(即姚广孝)的帮助,封其为宰相,因此对佛教亦十分推崇。此后,明朝诸帝王无不奉佛。明代帝王虽然尊崇

47、佛教,但普陀山因海寇骚扰经而历了几次较大的兴衰。明初,高僧行丕来普陀学习佛法、宏扬禅宗,吸引了众多名僧、慧者。当时普陀山殿宇已规模不小,约有三百余间,众多僧侣充斥其间,讲经、说法等佛事兴盛。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信国公汤和巡视沿海,认为普陀“穷洋多险,易为贼巢”。于是第二年明太祖便实行海禁,令普陀山徙僧焚寺,观音像也被迁往内地栖心寺(今宁波七塔寺),重修后以“补陀”名之。山上23周秋良论中国化观音本生故事的形成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仅留铁瓦殿一所,派一僧一役守奉。这是普陀山的第一次衰微。永乐四年(1406年),江南释教总裁祖芳来普陀山重扬禅宗,道联飞锡普陀,修复

48、殿宇,以图重振宗风。天顺年间(14571464年),四方缁素纷纷上山重建净室。正德十年(1515年),住山僧淡斋在潮音洞侧建方丈殿,重兴宝陀寺。嘉靖六年(1527年),河南王捐琉璃瓦3万张,鲁王等也纷纷捐资兴建殿宇,山上香火复盛。嘉靖三十年左右,倭寇屯踞普陀,殿宇再次遭毁,僧众遣散,历朝敕赐碑文被砸。朝廷遂出兵灭倭,并迭禁人民朝山进香。至嘉靖三十二年,参将刘恩至等灭倭于潮音洞外莲花洋,提督王忬命把总黎秀会同主簿李良模领兵到山,遣僧拆庵,告示“不许一船一人登山樵采及倡为耕种,复生事端。如违,本犯照例充军”。佛像、钟磬等法物运往定海(今镇海)招宝山,僧侣迁尽,梵音虚寂,再次衰落。隆庆六年(1572

49、年),五台山僧真松来山,将废状上京奏闻朝廷,得宫保学士大宗伯严斋支持,命郡守吴太恒发给文书,许以住持,又命总戎刘草堂等协理规划,修复殿宇。真松任住持后,大倡宗风,演绎律义,为明代普陀山佛教律宗之始。厥后,御马太监马松庵铸金佛、绣彩幡送山供奉,工部侍郎汪镗撰重修宝陀禅寺记。普陀山佛事复渐兴旺。神宗皇帝对佛教颇为崇仰,亦多次敕赐普陀山。万历初年(1572年),高僧真表入山,改建宝陀寺(今普济寺),重振观音道场。明万历八年僧人大智真融始建“海潮庵”(今法雨寺),因当时此地泉石幽胜,结茅为庵,取“法海潮音”之义。法雨寺占地33408平方米,现存殿宇294间,依山取势,分列六层台基上,入山门依次升级,中轴线上有天王殿,后有玉佛殿,两殿之间有钟鼓楼,又后依次为观音殿、御碑殿、大雄宝殿、藏经楼、方丈殿。万历十四年三月,神宗遣内宫太监张本、御用太监孟庭安赍皇太后刊印藏经41函,旧刊藏经637函,裹经绣袱678件,观音像、龙女像、善财像各一尊赐宝陀寺,紫金袈裟一袭赐真表。真表进京谢恩,归途中遍访四方名僧,来普陀山建庵53处。翌年,鲁王赐赤金佛像一尊,撰补陀山碑记。万历十九年,诏僧真语继任宝陀寺住持,礼部赐玉带镇寺。四方僧众闻讯而聚,香客纷至朝山,是年地方官奏折称宝陀、海潮两寺僧,“倏往倏来,旋多旋少,为数似无定额,而祠宇殿堂、僧房净室,日则满山棋布,夜则燃火星罗,总计二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