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流动人口的居住证政策认知和服务需求【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文初 文档编号:23271 上传时间:2018-04-30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1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波市流动人口的居住证政策认知和服务需求【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宁波市流动人口的居住证政策认知和服务需求【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宁波市流动人口的居住证政策认知和服务需求【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宁波市流动人口的居住证政策认知和服务需求【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宁波市流动人口的居住证政策认知和服务需求【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人文教育宁波市流动人口的居住证政策认知与服务需求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背景宁波是长三角南翼的经济中心城市,2009年底常住人口达到719万人,成为排名趋前的国内大城市。目前仍以其强大的向心力吸引着全国各地、各层次的就业者和定居者。但是,外来人口集聚所产生的资源环境负担和社会经济压力也越来越大。本着“控制人口不控制人才”的原则,宁波市先后实施了人才聘用证制度和人才居住证制度,柔性解决了引进人才的城市身份和待遇问题,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才引进与人口调控的矛盾。2009年10月1日,为贯彻和实施浙江省流动人口居住登记条例规定,宁波市开始将居住证制度从仅面向人才向全体来甬人员推广。目前这

2、项工作正在由点到面逐步展开,一两年内有望实现对非户籍常住人口的全面覆盖。居住证制度的推广实施,对深化非户籍人口服务、管理和调控,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口属地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居住登记条例”明确说明居住证与常住户口可以有条件地“对接”,居住证持有人符合一定条件的,可以申请转办宁波常住户口。这一规定有利于促进来甬人员积极办证、纳入管理,使其进一步融入宁波;但是,如果“居转户”的口径放得过宽或卡得过紧,都不利于人口宏观调控。因此,应及早着手开展居住证政策认知与服务需求的外围调查工作。意义国内传统意义上的流动人口研究,习惯于将流动人口置于“政策变化的被动接受者”的位置之上,把政策变动与群体适应定义

3、为一种“正向”逻辑。但是事实上,人是有思维的行为主体,个体决策都是基于自身的“条件预算”和对政策过程的价值判断上的。本研究是将视角集中到持证者主体的理解、感受和价值判断上,自下而上地探讨政策的过程,在发现、追踪问题的基础上,评估政策成效,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它的启示意义在于流动人口适应城市管理的过程也应该是城市适应流动人口的过程,在今天,适应人口高流动性的需要,城市政府必须在服务、管理流动人口方面逐步树立新的秩序和价值。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基本内容第一,政策梳理。从国家、浙江省、宁波市三个层面,对改革开放以后关于落2户和居住证的相关政策法规以及形成过程进行梳理。第二,待遇差别分

4、析。调查宁波市区居住证的推广情况及遇到的问题,理清临时居住证、居住证、人才居住证、常住户口之间的法定待遇差别与现实含金量差异。包括(1)子女教育问题,包括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2)社会保险,包括医疗、就业和养老保险,尤其养老保险的夸地区转移问题;(3)办理出入境手续、履行选举权、受聘行政机关等,以及各种民生事项。第三,居住证持证者心理期望调查。通过对焦点小组的座谈和问卷随访,开展宁波市区居住证持有者对居住证的理解;对常住户口重要性的认识;对居住证与常住户口待遇差别的感受;对居住证转常住户口的心理期望等相关调查,并探讨持证者的未来选择。第四,“居转户”的必要性及政策风险评估。“居转户”的正向社

5、会经济效果的预估,包括有利于深化居住证制度实施,有利于推动人才高地建设和人才队伍的稳定。同时预估政策风险,包括“十二五”及更长时间内宁波市区人口发展形势,“居转户”对户籍人口增长的直接影响和潜在压力,及对非户籍人口的导向效应。第五,相关建议。预计包括对“居转户”原则的提出(如贡献优先,控制流量等),针对居住证推广中存在问题的解决之道以及针对两方面调查的发现(工作人员调查、持证者调查)。主要问题梳理关于落户和居住证的相关政策法规;完成对宁波市区推广居住证制度的过程中针对不同层次持证者的办证动机、对居住证与常住户口的差别体验、对常住户口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对“居转户”心理期望及其相关方面的调查研究;完

6、成对“居转户”的必要性及政策风险评估,提出相关建议。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1、对流动人口进行了分层随机抽样,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他们的背景信息、申领居住证动机、对身份差异的感受以及社会期望,问卷数据采用SPSS进行统计分析。2、走访了宁波市公安局治安支队、宁波各区县公安分局、宁波市教育局、宁波市人才中心及段塘街道、孔浦街道、甬江派出所等居住证对口管理单位,收集浙江省和3宁波市有关常住户口、居住证、流动人口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和文献资料,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扎实的资料基础。四、研究的总体安排与进度完成时间内容2010年12月28日查阅资料,确定选题,指导老师下达毕业论文任务2010年12月

7、10日完成中外文资料收集2010年12月20日完成外文翻译、文献综述2010年12月26日完成开题报告2011年2月中旬中期汇报,交流资料收集、思考情况2011年2月下旬完成论文初稿,按照导师的意见修改2011年3月中旬按照导师的意见修改,完成二稿和最终稿2011年4月中旬完成定稿,资料装订,所有材料上传到系统2011年5月完成论文答辩五、主要参考文献1郭秀云居住证离户籍有多远基于广东地区的分析兼与上海比较J南方人口,2010,32叶继红城市实行外来人口居住证制度的公共政策分析以苏州市为例J人口与发展,2009,23赵德余,彭希哲居住证对外来流动人口的制度后果及激励效应制度导入与阶层内的再分化

8、J人口研究2010,64孔繁荣居住证管理在我国大城市人口管理中作用J人口与经济,2008,15张玮,王琼,缪艳萍,丁金宏大城市外来人口离“市民待遇”还有多远以上海市居住证制度为背景J人口与发展,2008,46蔡禾,王进农民工永久迁移意愿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7,0647马磊,刘欣中国城市居民的分配公平感研究J社会学研究,2010,58WUJIEHMINCHINESEMIGRANTWORKERSUNSERDIFFERENTIALCITIZENSHIPACOMPARATIVEINSTITUTIONALANALYSIS,CENTERFORCONTEMPORARYCHINAMINSTITUTEOF

9、SOCIOLOGY,NATIONALTSINGHUAUNIVERSITY,20079ERIKMOBRANDPOLITICSOFCITYWARDMIGRATIONANOVERVIEWOFCHINAINCOMPARATIVEPERSPECTIVEJHABITATINTERNATIONAL,20063026127410胡杰成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政策认知与服务需求武汉、黄石、广水三地问卷调查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7,0611张永强中国社会保障与社会分层的互动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0,712马德峰正确认识外来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J人口与计划生育,2009,1113郭秀云城市户籍制度的边际性改革兼论上海

10、“居住证转户籍”政策的解读J西北人口,2010,314杨柳浅析居住证制度J哈尔滨大学学报,2010,55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人文教育宁波市流动人口的居住证政策认知与服务需求一、笔者首先通过学校图书馆的电子检索系统,利用数据库查找户籍和居住证相关的研究成果了解本课题的研究历史和研究现状,并在图书馆找到许多相关著作,为课题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极有价值的材料。笔者又在宁波江北区、海曙区、北仑区对流动人口进行了分层随机抽样,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他们的背景信息、申领居住证动机、对身份差异的感受以及社会期望。同时,走访宁波市公安局、江北公安分局、宁波市教育局、宁波市人才中心、段塘街道、孔浦街道、甬江派出所等

11、各有关方面,收集浙江省和宁波市有关户口、居住证、外来人口等方面的政策法规、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之上,又进行了大量的比较和分析,对这一课题的发展动向和趋势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也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另外,笔者在正文的写作过程中还翻阅了大量的相关研究著作和论文,详细书目情况参见“参考文献”一节。二、户籍制度改革,是当前中国政治、经济、社会体制改革的交汇处和突破口,也是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难解和必解之题,一直受到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高度关注。作为户籍制度改革的内容之一,居住证制度已经在上海、浙江、深圳、成都等省市实行。2010年5月27日,国务院转发了国家发改委关于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

12、作的意见,意见提出,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将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进一步完善暂住人口登记制度,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居住证制度”。这是中央层面首次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居住证制度。与居住证制度的快速推进相比,对于居住证制度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相关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学术性与经验性研究文献并不多见。从已发表的论文看,主要就实行居住证制度的必要性、居住证的特点和功能进行了研究。孔繁荣探讨了居住证管理在我国大城市人口管理中的作用,认为在我国尚无6法全面放开户籍制度、暂住证功能弱化,以及对流动人口提供相应的管理和服务的情况下,居住证制度在大城市所有流动人口中推行具有

13、一定的必然性和可能性。李和平比较了户口簿管理和居住证管理的不同,认为二者存在管理对象前者以“户”为单位,后者以“人”为单位、管理手段前者以行政调控为主,后者以市场和法律调控为主、管理效果前者控制人口流动,后者鼓励人口自由迁徙、管理内容前者信息含量低,后者信息含量高以及与福利的关系前者与经济利益直接挂钩,后者与福利无关等方面的不同。李彬对比暂住证后发现实行居住证制度有以下功能第一,淡化户籍观念;第二,承载的信息量大;第三,给予市民待遇;第四,管理更加人性化。杨柳认为,居住证是户籍制度改革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是将二元的社会结构逐步瓦解、转化为一元的社会结构的一个中介物。居住证有别于暂住证的一个重要标

14、志就是,暂住证重于管理,而居住证则是引入服务理念,将服务和管理相结合,这是两者之间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不同。马德峰归纳了现阶段居住证的社会功能,认为居住证制度是一个信息系统工程,是相对完善的流动人口信息资源库,可以为政府部门提供较为准确的人口基础信息,构建外来流动人口管理的长效机制;居住证制度是一个利益加载机制,通过赋予居住证持有人一定的市民权利,在某些方面缩小与户籍居民的“市民待遇”距离;居住证制度是一项分层设计体系,对外来人口进行了实质性的划分,并将不同类别居住证与不同待遇的挂钩,形成所谓“待遇分层”;中国的户籍制度改革也引起了国境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研究文献开始直接使用“HUKOU

15、”一词来代替“HOUSEHOLDREGISTRATION”,并将其视为有着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制度。而境外学者对居住证、暂住证制度的学术关注甚至比国内学者还要早。1985年,DJSOLINGER就对武汉市流动人口的暂住证管理进行了实地调查,指出了市场化改革背景下流动人口与政府、流入城市之间的互动逻辑。就暂住证、居住证发放过程中的漏登、逃避登记等现象,HMALLEE提出了“看不见的抵抗”INVISIBLERESISTANCE,形象概括了流动人口对城市管理体制的不满和抗议。WUJIEHMIN进一步分析了居住证制度引入后不同市民群体在身份上的分化,指出了市场体制下市民身份的分化与市民待遇获得之间的

16、非线性关系。7三、总体而言,由于中央和各地对居住证的改革还处于探路阶段,相关的认识还在不断深化之中,因此,目前对于居住证制度的学术关注是并不充分,关于推行居住证制度在城市人口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等问题,认识还不尽一致,而各地推广居住证过程中针对持证者对居住证的政策认知、服务需求等方面的调查研究更鲜有涉及。开展关于居住证制度的调查研究不仅可以完善相关法规及其实施细则,也可以为劳动力市场理论、人口学的劳动力迁移、社会政策与社会保障的宏观政策,提供可资借鉴参考框架与实证数据。本论文研究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在“价值中立”的前提下,以宁波市为例,调查持证者对居住证的理解、认知和未来期望,总结并思考居住证推广

17、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由此引向社会融合、社会排斥等相关社会学理论的深入研究。主要参考文献15郭秀云居住证离户籍有多远基于广东地区的分析兼与上海比较J南方人口,2010,316叶继红城市实行外来人口居住证制度的公共政策分析以苏州市为例J人口与发展,2009,217赵德余,彭希哲居住证对外来流动人口的制度后果及激励效应制度导入与阶层内的再分化J人口研究2010,618孔繁荣居住证管理在我国大城市人口管理中作用J人口与经济,2008,119张玮,王琼,缪艳萍,丁金宏大城市外来人口离“市民待遇”还有多远以上海市居住证制度为背景J人口与发展,2008,420蔡禾,王进农民工永久迁移意愿研究J,社会学研究,

18、2007,0621马磊,刘欣中国城市居民的分配公平感研究J社会学研究,2010,522WUJIEHMINCHINESEMIGRANTWORKERSUNSERDIFFERENTIALCITIZENSHIPACOMPARATIVEINSTITUTIONALANALYSIS,CENTERFORCONTEMPORARYCHINAMINSTITUTEOFSOCIOLOGY,NATIONALTSINGHUAUNIVERSITY,200723ERIKMOBRANDPOLITICSOFCITYWARDMIGRATIONANOVERVIEWOFCHINAINCOMPARATIVEPERSPECTIVEJHABI

19、TATINTERNATIONAL,20063026127424胡杰成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政策认知与服务需求武汉、黄石、广水三地问卷调查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7,06825张永强中国社会保障与社会分层的互动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0,726马德峰正确认识外来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J人口与计划生育,2009,1127郭秀云城市户籍制度的边际性改革兼论上海“居住证转户籍”政策的解读J西北人口,2010,328杨柳浅析居住证制度J哈尔滨大学学报,2010,59本科毕业论文(20届)宁波流动人口的居住证政策认知和服务需求10目录中文摘要I英文摘要II一、研究背景与意义3二、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3(一)理论基

20、础31、社会分层理论42、社会排斥理论53、社会融合理论5(二)研究现状6三宁波市流动人口居住证的推广情况6(一)居住证的面上推广情况6(二)居住证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7四、调查方法与样本特征11五、宁波市流动人口对居住证政策的认知、评价调查12(一)居住证、临时居住证持证者的办证动机12(二)流动人口对居住证的理解和归属感体验13(三)流动人口对常住户口重要性的认识14六、宁波市流动人口对居住证政策的服务需求调查14(一)流动人口对居住证的服务需求14(二)流动人口对“居住证转常住户口”的心理期望14(三)受访者的未来选项14七、结语16参考文献18致谢19附录19I【摘要】居住证制度具有不

21、可否认的进步意义,将享有城市社会福利的人群从城市户籍人员扩大到包含居住证持有者在内的更大的群体,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户籍和非户籍的界线限制。本文将研究视角集中到居住证持证者的主体理解、认知和价值判断上,自下而上地探讨“政策过程”,发现、追踪问题,评估政策成效。流动人口适应城市管理的过程也应该是城市适应流动人口的过程,在今天,适应人口高流动性的需要,城市政府必须在服务、管理流动人口方面逐步树立新的秩序和价值。【关键词】居住证;常住户口;政策认知;服务需求;宁波市II【ABSTRACT】THEPROGRESSOFTHEJUZHUZHENGSYSTEMHASUNDENIABLESIGNIFICANCE

22、,ANDITWILLEXPANDTHECITYSPOPULATIONWELFAREFROMTHECITYOFRESIDENCEPERMITHOLDERSTOABIGGERGROUP,WHICHINCLUDESJUZHUZHENGHOLDERSTHESYSTEMLARGELYELIMINATESTHEBOUNDARIESOFHOUSEHOLDANDNONPERMANENTLIMITATIONTRADITIONALLY,THESTUDYOFCHINASFLOATINGPOPULATIONALWAYSACCUSTOMEDTHEFLOATINGPOPULATIONTOTHEPASSIVERECIPIE

23、NTSOFPOLICYCHANGESWHILEMANISATHINKINGACTORSTHISARTICLEWILLFOCUSONTHEPERSPECTIVEOFJUZHUZHENGHOLDERSSUBJECTTOTHEUNDERSTANDING,AWARENESSANDVALUEJUDGMENTS,ANDEXPLORETHEBOTTOMUP“POLICYPROCESS“,DISCOVERY,TRACKINGPROBLEMS,ASSESSTHEEFFECTIVENESSOFTHEPOLICY【KEYWORDS】JUZHUZHENGPERMANENTRESIDENCEPOLICYAWARENES

24、SSERVICENEEDSNINGBOCITY3一、研究背景与意义宁波是长三角南翼的经济中心城市,2010年底全市常住人口达到760万人,成为排名趋前的国内大城市。目前仍以其强大的向心力吸引着全国各地、各层次的就业者和定居者。但是,外来人口集聚所产生的社会经济压力和资源环境负担也越来越大,既不利于宁波健康发展,也不利于城乡区域均衡发展。为了维护城市可持续发展,宁波有必要对人口规模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但是另一方面,城市的经济发展、人口结构改善客观上又需要吸纳适当数量的人口,特别是需要引进大量人才资源。本着“控制人口不控制人才”的原则,宁波先后实施了一些灵活的人口调控政策。继贯彻实施浙江省人大19

25、95年立法通过的浙江省暂住人口管理条例后,按照2004年浙江省实行引进人才居住证制度暂行规定,开始全面推行人才居住证制度。人才居住证制度柔性解决了引进人才的市民身份和待遇问题,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才引进与人口宏观调控之间的矛盾。2009年10月1日,宁波市贯彻浙江省流动人口居住登记条例规定,开始将居住证(分临时居住证和居住证两类)制度从人才引进向全体来甬人员推广。目前这项工作正在由点到面逐步展开,一两年内有望实现对非户籍常住人口的全覆盖。要做好居住证的推广和服务工作,首先必须保证流动人口对居住证的相关法律、政策有充分的了解和正确的认识,进而及时、充分地掌握流动人口对居住证管理的服务需求。因此,开

26、展流动人口的居住证政策认知与服务需求研究,了解流动人口对居住证的认知、评价、需求、期望,总结居住证推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于深化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和调控,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流动人口属地化管理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另一方面,居住证政策实施后,城市中建立起市民、居住证持证者、临时居住证持证者、登记流动人口等多层次的市民身份,使得“社会阶层”概念在外来人口中由隐性走向显性,且以制度形式给予了明确界定。因此,开展流动人口居住证政策的调查研究,对丰富和扩展传统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二、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一)理论基础41、社会分层理论社会分层研究可以看做从社会学角度,去探讨社会不平等的问

27、题,它是社会学中一个主流的研究领域。提到社会分层理论,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马克思的从生产关系角度分析的社会分层,和韦伯的从市场竞争关系角度理解的社会分层的经典理论。事实上,从十九世纪中期开始,工业化脚步随着英国的工业工业革命在欧洲逐步展开,西欧诸国纷纷由传统逐步向现代转型。由此引发了社会结构,特别是社会阶层结构的剧烈变迁。这种社会结构的变迁,使得许多当时的学者开始关注现代社会不平等的问题,其中关注的焦点便是社会不平等形成的根源和本质,并逐渐开始积淀出一些具有重要价值的理论范式,从而产生了社会分层的理论体系。对于社会分层的内涵,根据不同的学者的界定,可将其主要归结为以下(1)社会分层体现的是不同社群

28、间的不平等,且这种不平等主要来自于社会结构;(2)社会资源往往具有稀缺性,且不同群体对资源的占有相差悬殊;3社会分层划分的标准不统一,但其外显于世的是一种层级体系,即人们高低不等,上下有别。因此可以说,社会分层实质上,就是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把社会群体分成高低不同、上下有序的层级的过程,而这种层序结构产生的主因是,各社群对社会资源占有和支配权的差异。作为一种被固化于社会结构中的不平等关系,社会分层存在于几乎一切社会形态,并对其发挥着重要影响。社会分层,产生了作为社会资源配置前提条件的,阶层与阶层、阶层与国家之间的内在联系。社会分层,确定了作为社会资源配置实践状态的社会资源总体流向,及其在社会各

29、阶层之间的组合状态。社会分层,是人类社会最为基本的结构冲突,因而须以公平正义作为它的理念基础。而今日的中国,其社会结构的多元化趋势已日渐明显,社会矛盾日渐激化正是由于社会资源的不公正分配。而对于社会分层背景下的外来务工人员来说,正是客观上的不公平对待和主观上的消极心理,导致了其在社会分层中位居劣势序位。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群体间的层际距离持续被人为扩大。由于社会强势群体只占整个社会的较少部分,为保护自身既有的有利地位,他们会自觉组织起某种形式的利益统一体,以期实现对社会资源的优先和长期的占有1。有了此种前提,基于他们的优势地位,社会强势群体将自身的意志通过国家公权力的形式,转化为

30、一定的固定的的社会行1于小倩,申腾马克思、韦伯与布迪厄社会分层理论的比较J法制与社会,2010045为,从而排挤居于社会分层中基底部分的弱势群体,以保障自己在社会分层中的优势地位,维持权力持续与精英循环2。与此相对的是,居于社会底层的群体由于数量庞大且分散、思想多元,各种利益诉求相互交叠,造成他们在争取个人权利时难以形成有效的统一体,导致阶层整体力量的分散,群体或者个人的利益诉求难以被表达和实现。2、社会排斥理论社会排斥理论最早源自于贫困问题研究、弱势群体研究以及社会不平等研究的,其概念最早是由法国学者RENELENOIR于上世纪70年代提出。90年代后,由于其词义的模糊性和动态性,以及语义上

31、的灵活性,开始广泛被联合国、亚洲开发银行等权威国际组织所采纳。作为社会问题分析的新视角,社会排斥现象的研究也逐渐取代贫困问题,成为社会政策研究的焦点和主流方向,甚至“消除社会排斥”已经代替“克服贫困”成为欧盟社会政策的基本目标3。虽然各国学者对社会排斥的理解角度各异,但是对其所下的定义大都包含一个含义社会排斥包括收入水平低下和物质匮乏,也包括一些个人或者群体在社会中被边缘化的状态。其不仅仅是指对象群体难以获得社会中的大多数成员能够获得的生活水平和物质条件,更为关键的是他们同时被排除在了机遇、融入主流或向上流动的机会之外。从而不能有效地参与到有价值的社会活动中去,个人或群体与社会整体之间的关系被

32、割裂开来。区别于原本已有的社会弱势现象,如边缘化、不平等、歧视、贫困等,社会排斥有六个特有属性累积性、资源约束性、动态性、相对性、多向度性、关系性、能动性等。其中,关系性、相对性和动态性是识别的最基本要素4。对于社会排斥现象产生的原因,众多学者也进行了分析。主要的观点有,宏观层面上的结构性、制度性因素,比如公共政策、人口流动,微观层面的因素,如弱势区域和其中居民等因素;信息型社会的发展,人口结构,地理偏见等;全球转型期,社会的多层面裂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导致的就业状况的变化,福利国家的制度设计缺乏融合性;社会结构性的子系统失灵等。3、社会融合理论2董宏伟社会分层背景下农民平等权实现的路径探寻J

33、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10063唐钧社会政策的基本目标从克服贫困到消除社会排斥J江苏社会科学,2005014丁开杰西方社会排斥理论四个基本问题J国外理论动态,2009106伴随着社会排斥的概念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被提出,尔后又被权威组织、学者接受。随着社会排斥概念的广泛传播,反社会排斥的实践和计划也开始被人们提及,而与社会排斥相对应的概念社会融合应运而生。但它还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进行社会融合研究的学者们,要么将其看作一种多维度的现象,要么视作一个多参数的潜变量。社会融合的测量也表现出多维度和多样化的特点。尽管,目前许多社会政策学家在讨论社会融合时,都以讨论社会排斥为起点,但是社会融合不仅仅只是

34、对社会排斥的反应,其更具有自身的内涵。下列关于社会融合的观点,得到了较多学界的赞同社会融合不是一个静态的,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对现状不断地进行着挑战社会融合既是目的,也是手段没有人可以通过强制力量,包括暴力,达到真正意义上的,长久的社会融合社会融合是多层面的,既有全国范围的、城市范围的社会融合,又有跨国家的区域社会融合;社会融合是多维度的,包括经济、政治、社会、心理、文化以及制度5。社会融合所反映的是,一个积极的社会福利发展的方式,它确保具有风险和社会排斥的群体能够获得必要的机会和资源6。社会融合理论倡导要尽力去满足弱势群体的基本社会福利,并倡导政府通过实施有利于社会融合的社会政策,增进社会福

35、利,因而成为发展中国家社会福利强有力的理论支持。(二)研究现状户籍制度改革,是当前中国政治、经济、社会体制改革的交汇处和突破口,也是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难解和必解之题,一直受到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高度关注。作为户籍制度改革的内容之一,居住证制度已经在上海、浙江、深圳、成都等省市实行。2010年5月27日,国务院转发了国家发改委关于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意见提出,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将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进一步完善暂住人口登记制度,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居住证制度”。这是中央层面首次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居住证制度。与居住证制度的快速

36、推进相比,对于居住证制度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相关的研究尚处5悦中山当代西方社会融合研究的概念、理论及应用J公共管理学报,2009026邬民乐城市户籍制度改革与流动人口社会融合J理论界,2009037于起步阶段,学术性与经验性研究文献并不多见。从已发表的论文看,主要就实行居住证制度的必要性、居住证的特点和功能进行了研究。孔繁荣探讨了居住证管理在我国大城市人口管理中的作用,认为在我国尚无法全面放开户籍制度、暂住证功能弱化,以及对流动人口提供相应的管理和服务的情况下,居住证制度在大城市所有流动人口中推行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可能性7。李和平比较了户口簿管理和居住证管理的不同,认为二者存在管理对象前者以“

37、户”为单位,后者以“人”为单位、管理手段前者以行政调控为主,后者以市场和法律调控为主、管理效果前者控制人口流动,后者鼓励人口自由迁徙、管理内容前者信息含量低,后者信息含量高以及与福利的关系前者与经济利益直接挂钩,后者与福利无关等方面的不同8。李彬对比暂住证后发现实行居住证制度有以下功能第一,淡化户籍观念;第二,承载的信息量大;第三,给予市民待遇;第四,管理更加人性化9。中国的户籍制度改革也引起了国境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研究文献开始直接使用“HUKOU”一词来代替“HOUSEHOLDREGISTRATION”,并将其视为有着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制度。而境外学者对居住证、暂住证制度的学术

38、关注甚至比国内学者还要早。1985年,DJSOLINGER就对武汉市流动人口的暂住证管理进行了实地调查,指出了市场化改革背景下流动人口与政府、流入城市之间的互动逻辑10。就暂住证、居住证发放过程中的漏登、逃避登记等现象,HMALLEE提出了“看不见的抵抗”INVISIBLERESISTANCE11,形象概括了流动人口对城市管理体制的不满和抗议。WUJIEHMIN进一步分析了居住证制度引入后不同市民群体在身份上的分化12,指出了市场体制下市民身份的分化与市民待遇获得之间的非线性关系。7孔繁荣居住证管理在我国大城市人口管理中作用J人口与经济,2008018李和平户籍改革居住证管理是户籍制度发展的必

39、然趋势J上海综合经济,2001109李彬从暂住到居住深圳人口管理变革J决策,20070310DJSOLINGERTEMPORARYRESIDENCECERTIFICATEREGULATIONSINWUHAN,MAY1983JTHECHINAQUARTERLY,19851019810311HMALLEECHINASHOUSEHOLDREGISTRATIONSYSTEMUNDERREFORMJDEVELOPMENTANDCHANGE,1995260112912WUJIEHMINCHINESEMIGRANTWORKERSUNSERDIFFERENTIALCITIZENSHIPACOMPARATIVE

40、INSTITUTIONALANALYSIS,CENTERFORCONTEMPORARYCHINAMINSTITUTEOFSOCIOLOGY,NATIONALTSINGHUAUNIVERSITY,20078总体而言,由于中央和各地对居住证的改革还处于探路阶段,相关的认识还在不断深化之中,因此,目前对于居住证制度的学术关注是并不充分,关于推行居住证制度在城市人口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等问题,认识还不尽一致,而各地推广居住证过程中针对持证者对居住证的政策认知、服务需求等方面的调查研究更鲜有涉及。本论文研究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在“价值中立”的前提下,以宁波市为例,调查持证者对居住证的理解、认知和未来期望,总

41、结并思考居住证推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由此引向社会融合、社会排斥等相关社会学理论的深入研究。三宁波市流动人口居住证的推广情况调研阶段,宁波大学人文学院“居住证推广状况调查课题组”走访了宁波市公安局治安支队、宁波各区县公安分局、宁波市教育局、宁波市人才中心及段塘街道、孔浦街道、甬江派出所等居住证对口管理单位,收集浙江省和宁波市有关常住户口、居住证、流动人口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和文献资料,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扎实的资料基础。(一)居住证的面上推广情况根据宁波市公安局治安支队提供的数据,截止到2010年6月31日,宁波市外来流动人口总计达到4044万人,流动人口的地区分布如下。2010年宁波市各县(

42、市)区流动人口分布情况区县人数比重()慈溪市9011442228鄞州区8408182079北仑区501478124余姚市4793881185宁海县19425248镇海区248793615江北区242389599象山县145312359奉化市164232406海曙区123495305江东区122542303高新区(北仑)30969077东钱湖(鄞州)25999064大榭分局176010449宁波港(江北)3621009水上分局1509004机场分局(鄞州)282001合计4043824100根据宁波市公安局治安支队及区县公安分局提供了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期间的各月份的居住证(含临时

43、居住证、居住证)发放数量,制作宁波市区县居住证月发放数量图如下宁波市各区县居住证月发放数量图根据图表,可以清楚地发现流动人口申领居住证的数量地区,时段差异明显。在2010年3月,各区县发放数量、全市发放总数都达到峰值由上图可知,2010年3月临时居住证月发放量最高,多达768万张,此后逐月下降,但在9月迎来一个小高峰。上述现象一方面与临时居住证的宣传力度、工作人员的督促程度有关,另一方面反映了临时居住证办理过程中存在“用证时才办证”现象。比如,由于春节期间大量流动人口返乡,临时居住证月受理量最低的时期为每年的1月份或2月份,3月份则是返城流动人口集中办理居住证高峰期。9月份是新学年开学的时期,

44、为子女申请在甬接受教育需要申领居住证的人员大量集中于此。除去上述极端值,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宁波市临时居住证的月均发放量约为35万张,实现了对流动人口的高覆盖。(二)居住证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临时居住证和居住证的持证者问卷调查的同时进行随访,结合对基层派出所的走访,01000002000003000004000005000006000007000008000009000002009年10月2009年11月2009年12月2010年1月2010年2月2010年3月2010年4月2010年5月2010年6月2010年7月2010年8月2010年9月2010年10月月份发放数量水上分局海曙区江东区江

45、北区北仑区大榭开发区镇海区象山区宁海区鄞州区余姚市慈溪市奉化市高新开发区宁波港宁波机场总计10和对基层办证民警的访谈,发现居住证制度推广过程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第一,外来人口办证积极性不高,工作人员感到临时居住证的推行工作难度较大。本文把外来人口办理居住证情况概括为用证办证,用完退证。外来人口办理居住证的动机主要集中于为子女在甬就读及个人就业提供基本条件。外来人口子女如申请在甬就读,要求父母持有居住证。此外,派出所要求辖区内企业招工必须招居住证持证者。前来办理居住证的外来人员,大多数出于上述两项目的。出于申领驾照、办理营业执照、贷款、买车、买房、接受卫生防疫服务等目的办理居住证者也占有一定比例。

46、出于上述目的办证者,倾向于用完证就退证。例如有些驾校为学员集体办理临时居住证,用完即退。第二,外来人口不积极办证的原因集中于“办理居住证没有什么意义”,这给临时居住证附加的待遇项目及其落实情况提出新的要求。居住证持有人按规定可享受到的待遇并未完全落实。比如,临时居住证持有人为其子女申请在甬接受义务教育时,一般还另需村委会或社区开具夫妻双方1年以上的居住证明(单亲在甬者申请入学,需学校开具证明。除此,有时还需为子女就读交纳额外费用。“一年一办证”除去手续繁琐,还可能影响到子女就读的延续性。第三,临时居住证办理门槛较低。只要能提供身份证(复印件也可),可由他人代办。自行申报居住地址,派出所一般不进

47、行核实,有可能为不法者所利用,享受本辖区内的优质公共服务。也不需要提供计划生育证明、犯罪记录,也不需要证明有固定工作。第四,无办证费用,大大减轻了办证者的负担,但也导致有持证人未妥善保管,因遗失、破损或变更居住地(事实上在有效期内仍可继续使用),一年内多次重复补办证,导致大量行政资源被浪费。第五,部分年龄未达十六岁的人员使用假身份证办理居住证,也存在一些年长者没有身份证无法办理居住证,仅能由其本人上报信息,进行流动人口登记。第六,辖区内的居住证政策宣传,主要依靠协管员分片区口头宣传,无其他有效的创新形式,居住证的推广宣传渠道有待进一步挖掘。11四、调查方法与样本特征2010年712月,宁波大学

48、人文学院“居住证推广状况调查课题组”在宁波江北区、海曙区、北仑区对流动人口进行了分层随机抽样,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他们的基本信息、申领居住证动机、对身份差异的感受以及社会期望。调查对象为持有居住证的流动人口,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53份,剔除无效问卷21份,实际有效问卷432份,有效回收率为864,问卷数据采用SPSS进行统计分析。通过统计分析,有关持证者的年龄、性别、教育、就业、婚姻家庭等方面的群体特征也逐渐地明确起来这是一个男性占相对优势的、以打工就业为主要目的的外地年轻群体,他们一般只接受过义务教育,主要从事社会服务业,收入水平较低,社会保障的参保情况较差,跨地域的自然流动性较强,

49、但融入城市的社会流动性很弱。样本的具体特征如下以男性为主,80年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占主导地位。据统计,男性持证者占到646,女性占354。按出生年份划分层次,1969年以前出生的人占83,1970年代出生的人占236,1980年代出生的人高达556,90年代后出生的人数占125,80年代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占持证者总数的681。以浙江省外的农村户籍人口为主。据统计,拥有浙江省内户籍的人数为111,而浙江省外户籍的人数占889。农业户口的持证者占785,非农业户口的占188,两者都不是的28(这少部分人群时可能持有外地蓝印户口或小城镇户口)。半数未婚,已婚者极少与宁波本地人结婚。据统计,未婚者占50,已婚并拥有宁波户籍配偶的占14,已婚但配偶为非宁波户籍的占479,离婚或丧偶的占07。可发现,流动人口极少与宁波本地人通婚,这一定程度上也是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困难的重要表征。受教育程度以初中为主。小学及以下学历的占118,初中学历的占306,高中层次学历的占229,大专层次学历的占208,大学本科学历的占139。近半数无子女,超过三成子女随迁到宁波。据统计,542的人目前暂无子女,236的人拥有一个子女,194的人拥有2个子女,28的人拥有3个或以上子女。对于子女的现状调查,在有子女的居住证持证者中,227的人子女目前在宁波读书,136的人子女目前在宁波工作,167的人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