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与悲剧碰撞下的美学——毕飞宇小说的审美特征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23289 上传时间:2018-04-30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120.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意与悲剧碰撞下的美学——毕飞宇小说的审美特征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诗意与悲剧碰撞下的美学——毕飞宇小说的审美特征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诗意与悲剧碰撞下的美学——毕飞宇小说的审美特征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诗意与悲剧碰撞下的美学——毕飞宇小说的审美特征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诗意与悲剧碰撞下的美学——毕飞宇小说的审美特征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汉语言文学诗意与悲剧碰撞下的美学毕飞宇小说的审美特征研究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毕飞宇是上世纪末到新世纪中国最有影响的作家,毕飞宇的作品中表达出了对女性世俗生活和普遍命运的深切关怀,他所表现的思想和观念不仅引起读者的巨大反响,而且也引起了评论界的高度关注,很多研究者分别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毕飞宇的小说进行了微观的个案分析和宏观的总体阐释。批评界对毕飞宇的写作也颇为关注,研究毕飞宇小说不仅具有前沿性,也考验论者的文学情怀。学术界批评虽多,但真正从叙事学角度进行技术分析的文章上不多见。为推进对毕飞宇小说创作的研究,深度解析毕飞宇小说中的内涵,本课题拟对近几年来毕飞宇小说作品进行解读,

2、从中挖掘毕飞宇小说中独特的审美取向,并联系中国当代的社会现实对其进行进一步地分析,以期拓展对毕飞宇小说的研究。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主要内容课题内容的研究主要从诗意化叙事特色、悲剧式的女性形象两个方面分析比较来研究毕飞宇小说的审美特征。毕飞宇作品的审美追求在从初期到现在不断地在改变,但是有一些主要的特点却没有改变。从叙事上角度上看,毕飞宇近期的作品逐渐显现出日常化的叙述特点,但是诗意化的叙事却还是始终贯穿在其中的,在语言表达上一直都保持着诗意化的特色。女性视角是毕飞宇作品审美特征中相对最突出的一点,也是研究者们比较关注的方向,毕飞宇笔下的女性人物形象丰满,贴近生活,她们都命运坎坷

3、,多以悲剧结尾。而这样的悲剧性在毕飞宇小说中却呈现出自己独特的魅力。诗意化的叙事与悲剧式的情节铺设给人呈现出一种残酷的美感,让作品的审美由文本层面进一步升华到精神层面。提纲序言一、轻盈飘逸毕飞宇小说的诗意之美(一)诗意化的语言1语言中的诗情画意22含蓄之美隐喻与象征(二)诗意化的叙事1儿童视角和流动视角2意象营造的诗歌意境二、疼痛忧伤毕飞宇小说的悲剧之美(一)悲剧式的女性人物形象1抗争的悲鸣筱燕秋与玉米2生命与世俗的对抗三丫(二)“伤痛”母题1阴暗私密的人性之恶2儿童与女性的生存悲剧三、碰撞,诗意与悲剧绽放的火花(一)悲剧的“诗眼”意象(二)互衬互比下的悲和诗结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一、毕飞宇小说

4、诗意化叙事的形成与表现毕飞宇小说中的诗意化从何而来他的叙事特点是什么这些都是本问题需要寻找的答案。诗化语言的运用、叙事时间的设置以及叙事角度的选择都是促成了毕飞宇小说的诗意化,这些是研究毕飞宇小说诗意化的主要方向。二、毕飞宇小说中的哲学语言与人物塑造间的联系毕飞宇小说中总是穿插一些哲学式的语言,这些哲学式的语言读来简单却意蕴尤长,并且与人物命运的选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哲学语言均是出自小说人物的内心,可谓是内心的语言,因此,要研究毕飞宇小说中的悲剧化女性形象,那这些哲学式的语言将是解读人物内心的重要途径。三、诗意化的文本语言与悲剧式结尾所形成的审美倾向这是本课题的核心问题。诗意化的美好与悲

5、剧的结尾,两个矛盾的碰撞却形成了相辅相成的结果,悲剧结尾使诗意化更加凸显,诗化的语言也让悲剧结尾更加让人叹息,因而两者形成的审美倾向也显得更为独特。3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有理论分析和作品分析结合的方法以及比较研究法。本课题的研究手段主要分为(1)搜集资料的方法资料的主要来源是文献综述材料、文摘笔记以及报刊期刊资料。文摘笔记是平时听取讲解以及讲座过程中所做的有关记录,简单明晰;在理论研究阶段,采用文献资料法,主要通过网上数据库(CNKI系列数据库与中国期刊网)收集参考文献资料,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阅读分析,为文章撰写提供客观的事实依据和理论指导。(2)分析资料的方法分析资

6、料的方法主要是比较法和综合法。综合法是在宏观上对总体情况的把握。比较法则是通过个案的对比,在微观上的把握,比较其相似点与不同点。四、研究的总体安排与进度第一阶段2010年11月初2010年12月末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完成文献综述,进行开题报告第二阶段2011年1月初2011年3月初对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完成论文初稿第三阶段2011年3月初2011年4月初提交初稿,与导师交流,根据导师意见对初稿进行修改第四阶段2011年4月中旬与导师交流后修改完成论文,提交论文五、主要参考文献【1】杨义中国叙事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2】亚里士多德诗学M罗念生,杨周翰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3】韦

7、恩布思付礼军译小说修辞学M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4】何新美学分析M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2年版【5】海德格尔诗语言思M彭福春译文化艺术社1991年版【6】吴士余中国文化与小说思维M,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7】贾梦玮“睁开眼睛”与“保护嗓子”毕飞宇访谈录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0(16)【8】毕飞宇作品集玉米后记J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08年版【9】毕飞宇、汪政语言的宿命J南方文坛2002(4)【10】毕飞宇、周文慧内心的表情毕飞宇访谈录J长江文艺,2003124【11】汪政“热闹”的毕飞宇J南方文坛,20044【12】宗元,吴冰洁毕飞宇近作的审美追求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8、,20032【13】宗元执著的追求无望的抗争一青衣人物解读J名作欣赏,20025【14】周文慧另类的毕飞宇与毕飞宇的另类J襄樊学院学报,20043【15】夏文先诗性生存的执着歌者J名作欣赏,20075【16】余静芳毕飞宇前期小说语言艺术论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4【17】吴义勤感性的形而上主义者毕飞宇论J当代作家评论,20006【18】李俏梅诗性存在之困厄与迷失也读青衣J名作欣赏,20047【19】张权生凝重的哲思与诗性的轻盈毕飞宇小说创作论D【20】GERARDGENETTE,FICTIONANDDICTIONM,CORNELLUNIVERSITYPRESS【21】SUZANNEKE

9、EN,NARRATIVEFORMM,PALGRAVEMACMILLAN5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汉语言文学诗意与悲剧碰撞下的美学毕飞宇小说的审美特征研究毕飞宇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小说创作,从他的处女作孤岛开始,毕飞宇就凭借其独特的创作个性引起了文学研究者们的注意,而后他的作品就一一开始进入到批评学家们的眼中。从哺乳期的女人到青衣再到玉米,毕飞宇逐渐成熟的作品得到了越来越高的评价,他凭借作品哺乳期的女人、玉米两度获得鲁迅文学奖,并多次获得小说月报奖、小说选刊奖等奖励,今年3月,他又凭着作品玉米获得了英仕曼亚洲文学奖。在文学创作上,毕飞宇一直都在尝试着改变和突破“我的创作始于上个世纪的80年代,所谓

10、思想解放的后期。那时候我还很年轻。对于那个时期的年轻人来说,最要紧的一件事情就是换脑子。我要强调,我的这个“换脑子”既是一种压力,也是一次迎接。我曾经在一篇文章里说,我们这一代中国人,最麻烦的事情就是换脑子。因为我们必须经历重新启蒙。这一条不能回避。”1因为毕飞宇一直追求着创新和改变,所以他的创作道路也经历了一波三折的转变。毕飞宇早期的作品如孤岛、楚水,比较倾向于哲学形而上的历史叙事;而到了林红的假日、卖胡琴的乡下人时,他则将笔触转向了城市书写;等青衣、玉米、推拿出现时,毕飞宇已经投向了对人性的思索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随着这些转变,毕飞宇的创作逐渐成熟,学术界对毕飞宇小说的研究也越来越多。毕飞

11、宇的孤岛发表于1991年,而关于毕飞宇的研究却是从2000年才算是真正起步的,在2000年之前,对毕飞宇进行研究的就只有零星几篇而已。所以,2000年是一条分割线,将学术界对毕飞宇的研究划分成两个时期。前一个时期(19932000)对毕飞宇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对作品的肯定和对作家的期望。这一时期对毕飞宇比较关注的主要是葛红兵、汪政、吴义勤等人。晓华在对当时新作家们进行评论的时候,就提到了毕飞宇,说他“潜力丰富而又充满活力”。2葛红兵在文化乌托邦和拟历史毕飞宇小说论中对毕飞宇小说的题材进行了归类,并对毕飞宇的“知识分子”叙事给予了肯定。3吴义勤将毕飞宇小说的创作划分为历史、哲学和世俗三个时期,他对毕

12、飞宇的创作进行了一个全面的归纳,在他认为,毕飞宇是一个感性的“形而上主义者”,他在抽象的叙事中融入了感性的经验,将感性与理性、抽象与具象、形而上与形而下,真实与梦幻和谐地融入小说创作中。4这一时期对毕飞宇的研究不多,但是对毕飞宇的独特个性6的却是把握得十分准确到位,为后来学者们对毕飞宇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后一个时期(2000年之后),随着毕飞宇的小说青衣、玉米、平原、推拿等的发表,学术界开始出现毕飞宇的研究热潮。在这一时期,许多有关毕飞宇作品的解读和评论纷纷出现,批评学家们也开始从叙事、语言、审美特征等不同角度来研究毕飞宇的作品。胡玉洁从叙事角度出发,认为毕飞宇小说的叙事“体现出一种轻盈而

13、又舒缓、丰沛而又沉郁的审美内涵和以轻取重的叙事智慧”。5张晓晶则从叙述体态中视角的转换、叙述结构的组建和叙述主体的分化三个方面讨论了青衣、玉米中人物形象塑造艺术。6语言方面,赵允芳提出了“公众话语的个人化解释”的概念,将毕飞宇小说语言里对意识形态性公众话语的移用,并在这种移用的过程中成为小说家个人主义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构成的突出的语风进行了具体的分析。7宗元与吴冰洁毕飞宇近作的审美追求则将毕飞宇近期作品中体现的审美追求做出了具体的总结一为关注女性生存与女性命运的鲜明创作趋向;二为绵厚、深沉的悲剧意识;三为充满诗情与哲理的抽象叙事。8在这个时期的研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余玲研究。余玲在葛红兵、吴

14、义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将毕飞宇的小说创作轨迹分为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分别为第一是对历史个人化的体验和传达;第二是对城市人生存环境与现状的观察和思考;第三是对人性深度心理的挖掘和探视。这一研究成果为之后毕飞宇的研究提供了借鉴,在这之后有许多的研究都是依据这三个阶段分类的基础上进行的。9这个时期毕飞宇小说的研究成果很多,出色的也不在少数,但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这个时期的研究很大一部分都是针对毕飞宇小说的解读,而且解读作品也主要集中在青衣、玉米、哺乳期的女人等获奖作品。其次,对这些作品的解读存在许多雷同现象,多是在权力、悲剧成因方向上,重复率高。另外,在理论方向上,对毕飞宇的研究显得较为薄弱,

15、理性分析不足。毕飞宇研究还缺乏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在之后的研究中,应该围绕建设一个完整地研究体系来对毕飞宇的作品进行研究,通过理论工具来对其作品有深入的探析,文本研究应重在开掘深入的过程,在研究中应形成研究者自己的思想。现在毕飞宇小说的研究正处于升温期,所以今后对其的研究也还会更加深入,而要在这方面的研究上得到更高的建树,那么在理论方面的加强将是必不可少的。毕飞宇的小说还存在着很高的研究价值,论文也只是从其中一个切入点切入,于毕飞宇的小说的文本和内在主题着手,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对毕飞宇的美学特征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以期挖掘出毕飞宇小说中的审美底蕴。参考文献71毕飞宇、汪政语言的宿命J南方

16、文坛2002(4)2晓华新小说家们J当代文坛199523葛红兵文化乌托邦与拟历史毕飞宇小说论J当代文坛199524吴义勤感性的形而上主义者毕飞宇论J当代作家评论200065胡玉洁论毕飞宇小说的叙事策略J中州学刊2009(2)6张晓晶论青衣、玉米的叙述形态J山东社会科学2003(2)7赵允芳公众话语的个人化解释论毕飞宇小说语言艺术南方文坛200468宗元,吴冰洁毕飞宇近作的审美追求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29余玲潮流外的写作毕飞宇小说论J小说评论200228本科毕业论文(20届)诗意与悲剧碰撞下的美学毕飞宇小说的审美特征研究9目录中文摘要错误未定义书签。ABSTRACT错误未定义书签。序言

17、1一轻盈飘逸毕飞宇小说的诗意之美1(一)诗意化的语言11语言中的诗情画意22含蓄之美隐喻与象征4(二)诗意化的叙事41儿童视角和流动视角52意象营造的诗歌意境6二疼痛忧伤毕飞宇小说的悲剧之美8(一)悲剧式的女性人物形象81抗争的悲鸣筱燕秋与玉米92生命与世俗的对抗三丫10(二)“伤痛”母题111阴暗私密的人性之恶112儿童与女性的生存悲剧12三碰撞,诗意与悲剧绽放的火花13(一)悲剧的“诗眼”意象13(二)互衬互比下的悲和诗14结语15参考文献15致谢错误未定义书签。附录错误未定义书签。10【摘要】毕飞宇在逐渐成熟的创作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取向。他的小说中既有中国传统文学重视的诗意美,也有西

18、方叙事学家推崇的悲剧美,两种不同特点的美学特征在毕飞宇的小说中发生了碰撞。本文从毕飞宇小说的文本和内在主题着手,从语言、叙事以及母题等方面分析小说中蕴含的诗意美和悲剧美,并对这两种美学碰撞所形成的美学特征进行研究,以期对毕飞宇小说的审美特征进行深入挖掘。【关键词】毕飞宇;小说;审美特征;悲剧美;诗意美【ABSTRACT】WITHTHECREATIONSMATUREGRADUALLY,BIFEIYUISFORMINGHISOWNUNIQUEAESTHETICORIENTATIONTHEREARETHEPOETRYWHICHISTAKENSERIOUSLYINCHINESETRADITIONALL

19、ITERATUREANDTHECOTHURNUSWESTERNWRITERSTHINKHIGHOFINHISNOLVELSTHESETWODIFFERENTAEATHETICSFEATURESAREMEETINGINBIFEIYUSNOLVELSTHISARTICLEISTRYINGTOANALYSISTHEPOERY,THECOTHURNUSANDTHEAESTHETICSFEATURESOFTHEMEETINGOFPOETRYANDCOTHURNUSINBIFEIYUSNOLVELSFROMTHELANGUAGE,THENARRATIVEANDTHEMOTIFBYTHETEXTANDTHE

20、MOTIFINTHENOLVELS【KEYWORDS】BIFEIYUNOLVELAESTHETICSFEATURESPOETRYCOTHURNUS111序言毕飞宇曾被一些文学批评家归属在“60年代作家群”中,但是,他本人却否认了这样的说法,他说自己“天生是个独唱演员,不适合做合唱演员”1。在我看来,毕飞宇也的确不能被明确地分在哪个群体中,因为毕飞宇在当代作家中是独特的,当然,这个独特是相对来说的。相较于其他作家的作品,毕飞宇的作品总是疏离群体特征,强调个人特色。他一直坚持着自己独特的创作特色,但却不是固步自封,因为他一直在尝试打破常规化的界限,突破自我,寻找文学上种种新的可能性。毕飞宇的创作道

21、路就是在其一直的自我突破中经历了若干转折。从初期如孤岛般形而上的历史叙事到后来第九层电梯的城市书写,再到青衣般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叙事2,在这些转折中,毕飞宇的创作走向了成熟。毕飞宇把小说的意义进行了沉淀,借用洪治纲的话来说就是达到了“举重若轻的审美境界”3。洪治纲所言的“举重若轻”,“轻”是指毕飞宇小说文体轻盈、叙事优雅;“重”则是指毕飞宇小说中所承载的沉重的思想内蕴。简单说来,就是轻文体,重内涵。毕飞宇总是在小说中推敲着人性,然后冷静地把人性的变异一点一点地描绘出来,他的小说因其沉重的人性思考而展现出一种疼痛而忧伤的悲剧之美,但是他轻盈的文本却洋溢着飘逸的诗意之美。毕飞宇将沉重的人性主题交付于

22、轻盈的文体、优雅的叙事之上,让沉痛的悲剧之美和轻盈的诗意之美相互碰撞,形成一种独特的审美取向。笔者也将从毕飞宇小说文本出发,就这两个一轻盈一沉痛的美来对毕飞宇小说的审美特征进行研究。一轻盈飘逸毕飞宇小说的诗意之美“人在所在境地上的跨越,是一种诗意。人始终处在跨越之境意味着始终诗意地安居着。”4这是海德格尔对于诗意的解释。诗歌从很早以前就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在古人的诗歌中,无论是归隐田园的隐逸悠闲,还是登山游水的惬意潇洒,亦或是怀古思今的忧伤感怀,都蕴藏于诗歌营造的种种意境之中,给人留下无限怀想与深思。经过长久的历史衍变,诗歌的表现形式呈现出多样化,诗意也不再仅限于在诗歌中表现,小说、

23、散文都出现了诗意之美。毕飞宇的小说便是将诗意蕴藏于文本之中,体现在语言和叙事之上。(一)诗意化的语言毕飞宇对于语言一直有着一种执着的追求,他认为“语言里头不仅仅有大的宿命,还1毕飞宇、汪政语言的宿命J南方文坛200242余玲潮流外的写作毕飞宇小说论J小说评论200223洪治纲谈毕飞宇的小说J南方文坛200444海德格尔诗语言思M彭福春译文化艺术社1991年版1701802有一种看不见的力量,近乎神的力量。”5毕飞宇重视文学语言本身的价值,因为对于作家而言,语言是其表达艺术观点的重要手段,6语言的运用有时候对一部文学作品而言,是十分关键的。1语言中的诗情画意毕飞宇说过“我不是一个语言的研究者,只

24、是一个使用者和实践者,甚至只是一个语言的执行者。是语言统治了我,我可能还是语言的一个奴隶,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尽我的可能把我的生命人格注入语言,永远不要当语言的奴才。”7所以毕飞宇的语言总是带着鲜明的个人特色,简练、精妙、新鲜。语言在他的小说中充满个性,有时候显得桀骜不驯“他的神态被北京弄得如一颗麦穗,隐藏着多种结果和芒刺。”(枸杞子);有时候变得机敏狡猾“手电筒一下子把她抓住了,一只狐狸在喇叭型光柱里头立马原形毕露。”(是谁在深夜里说话)有时候又是奇异而诡秘的“不过一定有人注意到,蓝田女人的表情有些怪异,玻璃一样随喜喧闹,却也玻璃一样清冽易碎。”(充满瓷器的时代)有时候还会出现一些具有哲学意味

25、的话语,比如“城市就是这样一种东西任意找一个观察点,城市都会把本质和盘托出,在车轮滚滚之中尽现世间万方。”(卖胡琴的乡下人)“历史的理想状态是自然而然的遗留状态。一旦有人企图创造历史便会出现灾难。”(五月九日和十日)。这些语言构成了毕飞宇小说敏锐机智而又诡谲的语言特色,能够让读者跳脱出小说的情节进而去思索语言中所蕴藏的内涵。它们比较多地出现在毕飞宇早期形而上的历史叙事小说中,后来毕飞宇逐渐开始倾向于意境化的写作,这些语言便出现得比较少了,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毕飞宇的小说语言比较明确地呈现出其诗意化的特点。5毕飞宇、汪政语言的宿命J南方文坛200246毕飞宇、汪政语言的宿命J南方文坛200247

26、毕飞宇、汪政语言的宿命J南方文坛200243诗歌的语言,含蓄空灵,能够营造出美好的意境。像是沈从文的边城、废名的竹林的故事、萧红的呼兰河传,孙犁的荷花淀到汪曾祺的大淖记事再到王安忆的乌托邦诗篇,都将诗化语言运用在小说之中。这些小说,富于意境美,在小说叙述的过程中,将人物与诗歌般的美景融合在一起,景物含情,情景交融。毕飞宇的小说语言讲求精炼,但在精炼之中还蕴含着诗性的轻盈与灵动。毕飞宇说“诗性的语言有它的特征,那就是有一种模糊的精确,开阔的精微,飞动的静穆,斑斓的单纯。”8在他的小说中常常出现诗歌般的美丽景色,这些景色与人物互相交融,营造出诗般的意境。这些诗化的场景多出现在毕飞宇的短篇小说中。如

27、“瘦长的阳光横在青石路面上,这边是阴凉,那边也是阴凉。阳光显得有些过分了,把傍山依水的断桥镇十分锐利地劈成两半,一边傍山,一边依水。一边忧伤,另一边还是忧伤。”(哺乳期的女人)毕飞宇的小说,虽然带着诗意化的色彩,但却不是汪曾祺以及王安忆那样的诗化小说,因为在他的小说中,主要突显的还是情节而非意境。但是毕飞宇的小说却是兼具情节与意境之美的。毕飞宇认为“诗性的语言在主流语言的侧面,是似是而非的、似非而是的。当它们组合起来的时候,一加一不是小于二就是大于二,它偏偏不等于二。这一来它不是多出一点什么就是少了一点什么,有了特殊的氛围,有了独特的笼罩,韵致就有了。”9所以毕飞宇小说中的诗性语言,是在动人情

28、节中的点睛之笔,它与小说的情节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毕飞宇小说的诗性语言风格飘逸灵动,是江南盈落的和风细雨,却蕴含了敏锐而又深厚的思想内容,这样矛盾的融合让思想主题表现得更加鲜明。以哺乳期的女人中惠嫂喂奶的场景为例“惠嫂的乳房因乳水的膨胀洋溢出过分的母性,天蓝色的血管隐藏在表层下面。旺旺坚信惠嫂的奶水就是天蓝色的,温暖却清凉。惠嫂儿子吃奶时总要有一只手扶住妈妈的乳房,那只手又干净又娇嫩,抚在乳房的外侧,在阳光下面不像是被照耀,而是乳房和手自己就会放射出阳光来,有一种半透明的晶莹效果,近乎圣洁,近乎妖娆。”这一段文字既可以说是一个场景的描写,也可以说是一个诗意的营造。它将惠嫂喂奶时的情景描绘得美轮

29、美奂,也将一个富于母爱,温柔亲切的哺乳期的女性跃然描于纸上,惠嫂8毕飞宇、汪政语言的宿命J南方文坛200249毕飞宇、汪政语言的宿命J南方文坛200244在喂奶的时候,仿佛与她怀中的孩子,与照射在身上的阳光都融在了一处,女性天生的母性在这一刻充分地表现出来了,这也让后文惠嫂出于母性要给旺旺喂奶的情节变得顺理成章,同时又强调了主题。这一个场景中的人与景交相呼应,营造出一种深远而又平和的意境,给人以美好的诗意之感。2含蓄之美隐喻与象征语言离不开修辞,诗意的语言更是需要精巧的修辞来装饰。毕飞宇对于修辞手法的运用可以说是十分纯熟流畅并富于创造性的。他总能用一些奇妙而新颖的修辞熔炼锻化语言,让语言呈现出

30、一种新鲜而又精致的姿态。在众多的修辞手法中,毕飞宇运用比较多的是隐喻和象征手法,这两个修辞手法让毕飞宇的小说呈现出一种诗歌的含蓄之美。比如怀念妹妹小青,作者就运用了隐喻、象征、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让这个带着悲剧色彩的小说从头到尾都蒙上了一层淡淡的忧伤感。“妹妹在大风中撕开了元旦这个鲜红的日子,并用残缺的手指把它丢在了风里。然后,是黑色的二号,黑色的三号,黑色的四号,黑色的五号,黑色的六号。妹妹把所有黑色的与红色的日子全都撕下来,日子们白花花的,一片一片的,在冬天的风里沿着河面向前飘飞,它们升腾,翻卷,一点一点地挣扎,最后坠落在水面,随波浪远去。许多人看到了妹妹的举动,他们同时看到了河面上流淌

31、并跌宕着日子。人们不说话。我相信,许多人都从眼前的景象里看到了妹妹的不祥之兆。”毕飞宇用抒情化的笔触表现了妹妹内心的愁闷和忧伤。日历上撕下的日子,代表的不仅仅是时间意义上的日子,也是妹妹心中一日日的痛苦与难过,妹妹可以撕下红色和黑色的日子,把它们丢在风里,但是却不能挥去自己内心的苦闷,毕飞宇用隐喻和象征,将妹妹内心中的痛苦具象化为日历上的日子,通过描写这些日子,含蓄地表达出妹妹的内心深处的感情,从而营造出一种哀伤的意境。毕飞宇把小说人物的感情、把自己的感情都投放到语言这个表达工具上,语言就这样在表达的过程中呈现出了诗意化的抒情,锻造出了诗歌般的意境。(二)诗意化的叙事毕飞宇的小说,在叙事上还是

32、以情节为主,毕飞宇在小说情节的基础上对小说的叙事进行了精心地铺设,让小说在叙事过程中都能显现出诗意来。在这里,我将从叙事视角、叙事5时间以及意象运用三个方面来分析毕飞宇小说叙事手法的诗意化。1儿童视角和流动视角杨义在中国叙事学中说过“它(视角)的功能在于可以展开一种独特的视镜,包括展示新的人生层面,新的对世界的感觉以及新的审美趣味、描写色彩和文体形态。也就是说,成功的视角革新,可能会引起叙事文体的革新。”“有时一个视角的精心安排,会起到波诡云谲,甚至石破天惊的审美效应。”10毕飞宇曾对三种人称叙事视角进行过评价“第一人称多少有点神经质,撒娇,草率,边走边唱,见到风就是雨;第二人称锋芒毕露,凌厉

33、,有些得寸进尺;第三人称则隔岸观火,有点没心没肺的样子。”11正是因为这三种人称视角都有其各自的优缺点,所以毕飞宇很少会采用单一的视角来叙述小说,而是会在几个视角之间进行变化,他甚至还采用了一个独特的第二人称叙事“我按第一人称的心态去创作,用第三人称的口吻去写作,介于它们之间就理解为第二人称。这中间我用了一个伎俩。我渴望这个作品可信。最可信的办法是用第一人称,但第一人称可能会撒娇。反过来,第三人称太客观。我用一种客观的第二人称手法,尽可能客观的主观形态。第二人称是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的平均值。”12这个独特的“第二人称”介于主观与客观之间,所以它不会给人如第一人称般得亲密,也不会像第三人称一样的

34、疏远,它处在一个刚刚好的位置,在给人以亲切的感觉的同时不会让人有太过贴近的感觉。以平原中许半仙在孔素贞家里作法时为例,开始的一句“许半仙躺在地上,打滚。”就是从第三人称视角出发看到的许半仙作法的场景,但是后面一句,“但这一刻儿她已经再也不是许半仙了,你既可以把她看成这个世界的终结,又可以把她看成另一个世界的起始。”这边就让客观的第三人称视角发生了微妙的改变,这个视角不是站在客观的,带着距离的立场了,它既不是第一人称一般纯粹的凭借主观,也不似第三人称那样冰冷的客观,它仿佛就是站在许半仙旁边,离读者不远不近的一个看客,一边看着闹剧一边对着读者叙叙谈着自己的看法。通过这个视角的转变,许半仙作法时投入

35、和自我满足的状态也从侧面被鲜明地刻画出来。这个微妙的视角改变,让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作者的一个态度,给作者与读者构架起一个情感交流的桥梁来,让两者产生一种不需说明但是有感于心的默契。同时,在视角改变10杨义文存中国叙事学M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19220011毕飞宇作品集玉米后记J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08年7月12毕飞宇、周文慧内心的表情毕飞宇访谈录J长江文艺2003126之后,语言随之发生改变,从简单的“打滚”这一行为延伸到“世界的终结,另一个世界的起始”,由小到大,这样带着微微讽刺意味的话语竟也有了写意的感觉。除了独特的“第二人称视角”之外,在毕飞宇小说中,还有另一个从不同层面划分的视角

36、比较值得关注,那就是儿童视角。儿童视角,是指从儿童角度出发的叙事视角,它站在儿童的立场上,用儿童的眼光观察世界,用儿童的口吻描述世界。毕飞宇的地球上的王家庄、写字和上海往事等都采用了儿童视角。儿童和成人不同,儿童简单纯净,富有想象力,对未知充满好奇。写字中的“我”充满着童真的希望和幻想,对乡村故事里狐狸变南瓜的传说深信不疑,一门心思放在自己所种的南瓜上,一心期待着它快快长大。地球上的王家庄中的“我”则是对世界充满好奇和想象,满心想着去探索地球。这些孩子都具有一颗不被污染的童心,所以在他们眼中的世界也是干净剔透,分外美丽的,就算是普通的南瓜、地图在他们眼里都能呈现出别样的奇特和美丽来。比如在怀念

37、妹妹小青中,作者就通过小青的视角,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孩子眼中的打铁铺“铺子里的一切真是太美妙了,那些乌黑的铁块被烧成了橙红色,明亮而又剔透,仿佛铁块是一只透明的容器,里面注满了神秘的汁液。而铁锤击打在上面的时候就更迷人了,伴随着当的一声,艳丽的铁屑就像菊花那样绽放开来,开了一层子,而说没有就没有了。铺子里充满了悦耳的金属声,那些铁块在悦耳的金属中延展开来,变成了人所渴望的形状。”对于成年人来说,打铁不过是一场费力的劳动,但是,在妹妹小青眼里,打铁却成为了一种艺术,成为一个美丽的化身。烧红的铁块,熔化的铁水,击打时绽放的火花,这些被成人所忽视的东西却被妹妹小青记在了心里,并为这些东西的神奇和美丽默

38、默感慨。毕飞宇通过儿童视角叙事,向读者展示了孩子们眼中如诗如梦的美丽世界。这让我想到了萧红的呼兰河传,呼兰河传通篇都是采用儿童视角来进行叙事,展示了呼兰河边小村庄里的众生百态,优美的笔触伴随着儿童目光的流转让人仿佛置身于那“叙事诗”般的小说描述的宁静而清新的世界中。萧红用儿童的眼睛一边去带你去见识美丽的景致,一边也让你看到成人的麻木,这与毕飞宇的小说中的儿童视角是相似的,他们都将儿童美丽纯真的小世界放到世俗的大世界中,让读者在感受着儿童眼中诗歌般美丽的世界的同时,体会世俗的残酷与无奈。毕飞宇的儿童视角叙事,也因此成为了一个残酷的诗意叙事。2意象营造的诗歌意境7中国的古诗经常会组合运用一些意象,

39、以给诗歌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在中国的叙事作品中也有很多借鉴了诗歌中的意象。杨义在中国叙事学中讲到“叙事作品存在着与诗互借和相通之处,意象这种诗学的闪光点介入叙事作品,是可以增加叙事过程的诗化程度和审美浓度的。不过,叙事借助意象不是为了在行文中直接做诗,它彬彬有礼地接受诗的影响,却在接受过程中使这种诗学要素入乡随俗,改变了它原来的表现形态。”13意象在从诗歌中走出然后进入到小说文本的过程中经历了改变,改变后的意象成为小说意境的构筑者,加重了小说的诗意色彩。例如哺乳期的女人中对断桥镇的描写“断桥镇的石巷很安静,从头到尾洋溢着石头的光芒,又干净又安详。夹河里头也是水面如镜,那些石桥的拱形倒影就那么

40、静卧在水里头,千百年了,身姿都龙钟了,有小舢板过来它们就颤悠悠地让开去,小舢板一过去它们便驼了背脊再回到原来的地方去。”这一段文字将夹河、石桥这些意象进行排列组合,描绘出了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致。江南多石桥河流,江南文人也都喜欢将石桥河流入诗入画,长此以往,河流与石桥业已成为江南水乡的一种韵味,毕飞宇用这两个意象来营造出一种宁静安详的意境,让小说从开始就有了淡淡的诗意之感。再比如平原中描绘苏北大地上如古画般的乡村生活场景“这就是苏北大地的一个大概,苏北大地上的庄家人祖祖辈辈就生活在这里,一家一家的,一户一户的。除了在田间地头,他们有时候也会在不规则的巷子里走动走动,偶尔停下来,答刮几句,借一点酱油

41、,针头线脑,或者到河边淘米,刷马桶,捣衣裳。”这样的场景不由让人联想到中国古代的那些田园诗歌,如王建的雨过山村“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又如杜甫的江村“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毕飞宇将诗意蕴含在这些抒情化的场景描写之中,营造出了一种平和美好的意境,那些江南水乡的石头,河流、甚至是村人都在毕飞宇的笔下融成了诗意。毕飞宇营造出的意境,是与小说整体相辉映的意境,它要考虑到小说的行文和主题,所13杨义文存中国叙事学M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2768以营造意境用

42、的意象,都是“入乡随俗”化了的意象。这些意象,都在日常话语里透出了诗意。总的说来,毕飞宇的小说呈现出一种轻盈飘逸的诗意之美,他把诗意通过抒情的笔触写进小说中,使小说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二疼痛忧伤毕飞宇小说的悲剧之美毕飞宇坦诚,他的美学趣味是喜欢悲剧。14这在毕飞宇小说中得到了很好的证明毕飞宇的小说,多是悲剧。悲剧起源于西方,从早期古希腊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王到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的麦克白、哈姆雷特,悲剧在西方文学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而在古代中国,亦有如窦娥冤、赵氏孤儿这样出色的悲剧。但是毕飞宇所描述的悲剧,却不是如同奥赛罗、俄狄浦斯王这样轰轰烈烈的英雄史诗般的悲剧,也不是如窦娥冤般凄

43、惨难安的悲剧,他的悲剧,是夹杂在行云流水的叙述中,搅得人心丝丝作痛的内心里的悲剧。毕飞宇曾说“我喜欢的悲剧是发生在内心,不声不响,外人看不见的。比如筱燕秋、玉米、玉秀都是静悄悄的。我特别渴望真正地写实,把生活的本来面貌展现出来。当一个人遇到不幸时,承受痛苦都是安静的、沉静的、自我消化的。我希望我的小说在这一点上切合我们的生活、心理的写实,写肉眼看不到的悲剧。”15亚里士多德给悲剧的定义是“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是这种情感得到陶冶。”16因此悲剧之美在

44、于通过引起人的怜悯和恐惧进而让人对自身对社会进行反思,从而让情感得到升华。这也是毕飞宇小说悲剧所追求的疼痛之美。(一)悲剧式的女性人物形象毕飞宇的小说中有很多性格鲜明的女性形象,无论是青衣中的筱燕秋,或者是推拿中的女推拿师小孔,还是“玉米三部曲”中的玉米、玉秀、玉秧三姐妹,都是血肉鲜明得仿佛就是生活在你身边的女性。毕飞宇描写的女性,都是一个个矛盾体,她们脆弱而又坚强,不擅阴谋却有自己小小狡黠,有时让你觉得分明是可爱的,有时也让你觉得她们是可悲14毕飞宇、周文慧内心的表情毕飞宇访谈录J长江文艺200315毕飞宇、周文慧内心的表情毕飞宇访谈录J长江文艺200316亚里士多德诗学M罗念生,杨周翰译人

45、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199而值得怜悯的。女性丰富细腻的内心,在毕飞宇笔下展现,她们的自尊自傲,她们的自怜自苦,她们的自我压抑,萦绕在毕飞宇的文字当中。毕飞宇写出了女性的美好,这种美好在于她们处在男权社会的弱势地位却仍然执着地进行抗争,执着地在伤己的同时也要给他人刻上伤痛。这些女性形象多数都是不幸的,她们或为自己的欲望而艰难挣扎,或在社会环境的压抑下苦苦抵抗,在自身以及社会大环境的种种因素下,这些女性用悲剧刻下引人深思的疼痛。1抗争的悲鸣筱燕秋与玉米人类都有想要满足的欲望,有的在物质上,有的是在精神上。毕飞宇笔下的女性,也都拥有着各自的欲望,这些欲望让她们勇往直前地追求,哪怕受到伤害,如玉米

46、里的玉米,青衣中的筱燕秋。她们敏感而警惕,不妥协于世俗,勇敢付出一切地去追求她们想要的。但是在男权社会中,这样的追求要实现却总是会遭遇种种的困境。青衣中筱燕秋的欲望在于戏曲艺术上的追求,她执着地追求着她心目中的嫦娥,不容任何人阻拦玷污。所以她才会对将嫦娥塑造成女英雄的李雪芬泼水,才会对勉强有戏曲天分的春来拜师,才会不惜承受种种苦痛瘦身堕胎来演出嫦娥。但是,她所有的努力也终究敌不过现实的残酷。在风华正茂之时,筱燕秋因为“犯错误”而遭到冷遇,离开了舞台,后来机缘巧合能再演嫦娥,却已禁不住岁月无情,韶华流逝。筱燕秋一直在反抗着命运,她渴望全身心地投入于艺术之中,但始终是求而不得。她用贞操、用生命进行

47、执拗的反抗,却只是加重了她人生的悲剧意义。筱燕秋的悲剧,可以说是其自身的精神追求与世俗现实冲突矛盾下产生的悲剧,是当代追求艺术的女性的悲剧。玉米是毕飞宇小说中最为人所知的一个女性形象。相较于筱燕秋,玉米更加偏向男性化,也更加精明稳重。因为母亲诸事不管,而父亲又四处风流,玉米就自然而然地当期家来。当家的玉米,冷静沉着,精明强干,有自己的主见,有很强的定力,善于心计又富于使命感。玉米喜欢权力在握的感觉,她在家里第一次掌权就体现出她对权力把握的天分,她对一直与她抗争的玉秀先压迫后安抚让其顺服,让她“听了一次,就有两次,就有三次,三次以后,她就习惯了,自然了。”玉米是骄傲的,敏感的。在王连方垮台,玉秀

48、、玉叶被轮奸之后,别人对待玉米一家的态度就变得天差地别,玉米接受不了自己家庭的没落,她不允许“别人骑到头上来”,她开始抗争,这是出于家庭的使命感,也出于对权力的渴望。玉米抗争的手段就是投身于一段悲剧式的婚姻,嫁给了比她父亲年纪还要大但手中握有权力的郭家兴。玉米的结局,与其说是悲剧不如说是一个义无反顾的抗争,虽然在玉秀、玉秧中对玉米10婚后的情况有所交代,但那也都只是玉米悲剧的补充而已,玉米投入一切的抗争注定是个悲剧,这在玉米中就已经显见了。身为女性,要追求权力,玉米唯一能做的就是依附于拥有权力的男性,玉米嫁给的是权力,这就决定了玉米的悲剧。2生命与世俗的对抗三丫三丫在平原中并不是最主要但却是给

49、人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三丫出身“黑五类”家庭,却爱上了贫下中农端方,在“文革”时期,这样的身份差距让两人的爱情完全没有立足之地。如果三丫可以压抑住自己对端方的爱恋,顺从母亲找一户“门当户对”的出嫁也就算了,但是三丫没有,她对爱情的渴望让她突破了俗世的界限。三丫单纯而执着地迈出了追求浪漫爱情的脚步,主动约会端方,向端方热情地抒发她深深的爱恋。但是这个单纯的爱恋毕竟是不容于当时的世俗社会的,四起的舆论和父母的阻拦让两人难以相见。但是三丫的抗争并没有停止,她假装喝农药,三丫有三丫的小心思,“她是做给别人看的。最关键是要做给端方看。她要端方看见她的心。她要看看自己死到临头的时候端方会做些什么。她还要做给她的母亲看,你一定要我嫁,我就一定死,没商量。”三丫在装死的时候甚至压抑不住自己内心的激动,“将端方的手,拉到自己跟前,摁在了自己的胸脯上”,而这样的举动,在其他人看来是“惊世骇俗了”甚至可以说是“疯狂”了。这些都是情之所至自然而然的行为,但是却难以被世俗理解。尽管三丫进行了如此剧烈的抗争,但最后还是死了,阴错阳差地死在被当成盐水的汽水点滴上。事实上,三丫的死是必然的,为世俗不容的事物很少能够再停留于世俗之中。三丫的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