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意象与精神维度——论迟子建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文初 文档编号:23290 上传时间:2018-04-30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106.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时间意象与精神维度——论迟子建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时间意象与精神维度——论迟子建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时间意象与精神维度——论迟子建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时间意象与精神维度——论迟子建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时间意象与精神维度——论迟子建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汉语言文学时间意象与精神维度论迟子建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部描述我国东北少数民族鄂温克人生存现状及其百年沧桑的长篇小说,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相对于迟子建以往走的简单而质朴的温情路线来说,可以说是一次超越和升华,作品显示出历史与文化的厚重感。小说的主题是一个世界性话题,是关系到人类文化学的问题。一方面,小说对边疆弱小民族鄂温克族有着深切关注和满含情感的描绘,讲述了一个为我们绝大多数人所陌生的族群生活;另一方面,从宏观的角度上来说,额尔古纳河右岸又是一部记载着鄂温克民族百年来遭受苦难和文化变迁的宏大史诗。这部小说吸引了众多的读者关注和

2、评论者的研究。对这部小说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由肤浅到深入的过程,研究逐渐走向多元化、深层化。综观这部小说的研究,主要注重小说的文化视角、思想分析等方面的研究。但却存在诸多不足,部分评论文章有涉及时间意象,但却没有更深入的文本研究,关于小说时间意象的运用和处理的研究相对薄弱,在对当前生命状态和现代性反思的关注等方面也有待进一步研究。本课题主要以迟子建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为研究对象,从文本中所呈示的时间意象为起点探讨文本包含的深刻历史意识,并进一步探讨小说的精神向度和作者的价值立场。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研究的基本内容1时间意象小说中有一系列时间意象,这些意象中蕴含作者

3、的判断与理念。本章追索文本中时间意象的现象,选取文本做分析对象,来研究和探索时间意向所蕴含的意义,以阐述小说丰厚的主题意蕴。11时间意象的呈现往昔时间意象;早晨、黄昏、半个月亮等时间意象12时间意象的功能结构功能;深刻意蕴2深刻的历史意识小说中作者通过鄂温克人狩猎游牧的日常生活的描绘,不仅表现了一个少数民族的历史,也透露出作为背景的诸多汉民族的历史史实,作者将历史的沧桑融入平凡的日常生活,用“小人物写大历史”的历史叙述手法,通过女性的叙述视角来进行历史叙事,使小说呈现出不同于一般的历史叙事的独特魅力。21历史意识的呈现俄国人到丛林中做生意、抗日战争、政府建激流乡鼓励下山定居等22历史意识3精神

4、维度小说中作者表达了对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坚持信仰、爱憎分明等被现代性所遮蔽的人类理想精神的彰扬。小说具有诗史般的品格和文化人类学的思想厚度,是一部风格鲜明、意境深远、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上乘之作。31人性、伦理、道德等维度32生命意识33精神归宿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本课题主要以迟子建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为研究对象,从文本中所呈示的时间意象为起点探讨文本包含的深刻历史意识,并进一步探讨小说的精神向度和作者的价值立场。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研究方法本文将主要运用推理与议论法、证明和反驳法、点评等方法对文本进行解读,采用归纳与演绎方法、分析和综合方法、历史与逻辑分析方法对资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分

5、析文本中的时间意象呈现的结构功能和艺术功能,深入研究小说深刻的历史意识,探讨小说的精神向度和作者的价值立场。技术路线时间意象的呈现历史意识精神维度四、研究的总体安排与进度(1)20102011年第一学期12010年11月中旬导师出题,学生选题,导师学生相互交流,导师下达任务书;22010年12月初学生查阅资料,撰写文献综述,准备开题报告;32010年12月底至2011年1月初组织开题论证,学生分组汇报论文进展,要求汇报时间7分钟,提问答辩3分钟,填写开题论证纪录表;4初期检查学校督导和院督导,对我院选题,指导老师,任务书,文献综述,开题报告,开题论证结果等进行初期检查;(2)20102011年

6、第二学期12011年2月至4月继续查阅资料,完成论文的初稿;2中期检查院督导和校督导负责检查我院毕业论文的工作进度,学生的过程纪录卡,指导教师的工作纪录卡以及论文的完成情况;32011年4月提交论文初稿,二稿,三稿等,与导师交流修改论文;42011年5月论文答辩,学生汇报时间15分钟,提问与答辩3分钟,52011年5月底成绩评定,导师评阅成绩,交叉评阅成绩,答辩成绩,推荐优秀毕业论文和优秀指导老师;6后期检查检查论文质量,成绩评定,各类评语表,答辩纪录等7材料自查及归档五、主要参考文献1刘中顼民族文化的纪念碑志与族群生态的时代涅槃论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9年第6期2王春

7、林,张玲玲哀婉悲情的文化挽歌评迟子建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J名作欣赏,2009,23王璐游牧文明的挽歌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文学人类学解读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总第93期4迟子建,周景雷文学的第三地J当代作家评论,2006,45王明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萨满文化浅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9年6月,第6卷,第6期6张向东,罗文政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萨满文化元素微探J河男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10月,第10卷第4期7栗明诗意地栖居迟子建以及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生态观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10年3月,第30卷,第1期8彭新萍在忧伤中体现生命的意义解读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J镇江高专学报,2010

8、年4月,第23卷,第2期9曹桂玲追逐原始文明的“逆行精灵”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解析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月第16卷,第2期10邱熠试论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生命哲学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9年12月第16卷第6期11方守金,迟子建自然化育文学精灵迟子建访谈录J文艺评论,2001年第3期12李科文,易蕾对大自然的生命感悟读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J安徽文学,2009年第1期13李子跃守望和谐额尔古纳河右岸J赏析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11月,第29卷,第11期14李小丽迟子建小说中的和谐世界以额尔古纳河右岸为例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3月,第10卷第1期15蔡丽呼

9、吁“不平”的诗意叙事从迟子建长篇新作额尔古纳河右岸说开去J当代文坛,2006年第3期16周景雷挽歌从历史密林中升起读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J当代作家评,2006年第4期17姜珊“右岸”的力量读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2010年第2期(总第115期)18孙德喜生态文化与小说语言以迟子建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为例J绥化学院学报2009年10月,第29卷第5期19徐慧颖握一把苍凉试论额尔古纳河右岸之美J阅读与写作,2007年12期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汉语言文学时间意象与精神维度论迟子建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迟子建是中国当代文学视野中有独特价值和魅力的作家,她的长篇新作额尔古纳河右

10、岸荣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吸引了众多的读者关注和评论者的研究。本文主要从文化视角、思想分析及艺术特色对这部作品的研究状况进行了总结。迟子建自进入文坛以来,20多年一直笔耕不辍,著作等身,创作实绩斐然。2005年长篇新作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发表,引起了评论界的关注。她的授奖词是恰如其分的“这部家族式的作品可以看作是作者与鄂温克族人的坦诚对话,在对话中她表达了对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坚持信仰、爱憎分明等等被现代性所遮蔽的人类理想精神的彰扬。迟子建的文风沉静婉约,语言精妙。小说具有诗史般的品格和文化人类学的思想厚度,是一部风格鲜明、意境深远、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上乘之作。”对这部作品的研究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

11、都有拓展。一、从文化角度研究小说的主题是一个世界性话题,是关系到人类文化学的问题。研究者们对这部小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在文化角度上,其中涉及到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生态文化等。1民族文化迟子建对边疆少数民族鄂温克族有着深切关注和满含情感的描绘,讲述了一个为我们绝大多数人所陌生的族群生活。她去探寻一个民族的演变史,去追问一个被忽略的民族的精神路向。迟子建并不关心这些冷漠的历史记载或客观的地理方位,而是补写了东北文化发展史上关于鄂温克民族的历史想象,在汉民族文明一统天下的定势思维框架下,迟子建给读者带来的是一种民族流变史上“属于普遍性的”描述,是一种文化的扩展,一种文明的跨越,一种思想的包容。针对这部

12、作品的少数民族题材,刘中顼的民族文化的纪念碑志与族群生态的时代涅槃论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从民族文化的本真书写、时代风云的剪影呈现、族群生态的时代涅槃三方面表现了作家为鄂温克族近百年来的民族生存史做了一部较为完整的文化档案。王春林、张玲玲的哀婉悲情的文化挽歌评迟子建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认为,这部长篇小说可以被看作是一曲哀婉沉痛的文化挽歌,作家所痛惜的则是一种在生态文化的意义上具有突出价值的原住民文化,在作为现代化象征的汉族主体文化的挤压与逼迫之下,最终无奈地消亡的这样一种我们必须正视的客观事实。另外,王璐的游牧文明的挽歌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文学人类学解读,则认为小说展示多元文明中鄂温克游牧世界独

13、特的生态观与生命观,表达了对行将逝去的游牧文明的哀婉和对现代强势文明同化的焦虑,为游牧者的抉择提供了思考。2宗教文化迟子建曾说“我认为文学写作本身也是一种具有宗教情怀的精神活动,而宗教的最终目的也就是达到真正的悲天悯人之境”,也就是说她对人性善的表达,她的悲天悯人的情怀跟宗教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有关这部作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萨满教文化上,如王明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萨满文化浅析阐述了这部作品中鄂温克族所信仰的萨满教与以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灵魂崇拜为核心的萨满文化。张向东、罗文政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萨满文化元素微探则通过对小说的重新解读,进一步发掘小说中鄂温克民族的萨满文化元素,进而加深我们对原始萨

14、满文化的认识。迟子建以鄂温克民族的习俗、文化为原型,经过她的艺术再创造,这部小说已经完全有别于专门研究萨满文化的文献资料。它借助另外一种鲜活的形式将北方民族神秘的萨满世界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这在一定程度上势必会引起人们更多地去关注我国丰富的、历史悠久的萨满文化,进而推进我国文化界对萨满文化的深入探讨和研究。3生态文化从生态文化的角度去研究这部作品是一个崭新的话题,却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话题。在这方面比较突出的是栗明的诗意地栖居迟子建以及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生态观,指出作家通过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中的动植物的关系和萨满崇拜等方面的细致描绘,表现了一个不自觉的生态作家的生态写作,寄托了她的生态

15、理想。迟子建创作这部小说,并不是仅仅为了向读者展示鄂温克民族近百年的历史,更主要的目的在于,作家试图通过小说来拷问人类与自然、现代文明与民族传统的矛盾关系。二、从思想角度研究1忧伤叙述和人文关怀迟子建始终用一以贯之的人文情怀、以忧伤而不绝望的写作态度探寻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彭新萍的在忧伤中体现生命的意义解读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探寻她对忧伤的体现和超越以及蕴藏在作品背后的作者深层的创作心理动机。提出作者用忧伤而不绝望的写作,力争为人类摆脱当下的生存困境、超越苦难寻找出一条救赎之路。曹桂玲追逐原始文明的“逆行精灵”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解析则从故土清结、悲悯意识、忧患意识三个方面阐释迟子建的创作

16、个性。从哲学角度出发的只有一篇。邱熠的试论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生命哲学论述了小说的生命哲学内涵,其中包括“生”的存在意义、“死”的终极关怀、“爱”的生命哲学。2自然观在迟子建的文学世界里,对自然万物的讴歌与礼赞也是一个非常突出的旋律。正如她自己所言“我觉得自然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我一直认为,大自然是这世界上真正不朽的东西,它有呼吸,有灵性,往往会使你与它产生共鸣。”李科文、易蕾的对大自然的生命感悟读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论述了迟子建对自然生命的人文关怀。提出迟子建不是单纯为描写自然而写自然,也不仅仅以自然作为故事的陪衬或背景,自然在小说中主要不是以被服者的面目出现,相反,自然在肉体、道德和精神上

17、全方位地影响着人类。作品揭示人与大地的相通,迟子建强调的是人类与自然的和睦相处和互相依存关系,自然在某种程度上是和人类同生共死的,自然以其宽广的胸襟哺育着人类,人类以自身的力量保护和捍卫着自然,由此看出自然在迟子建的小说中有了不同寻常的涵义。李子跃的守望和谐额尔古纳河右岸认为,小说表现了作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观和两性和谐的“性别和谐论”,正是怀着这种观点,小说字里行间充满诗意和温情。李小丽的迟子建小说中的和谐世界以额尔古纳河右岸为例则从人与自然的和谐及对待“得”与“失”的自然心态三个方面来阐释作品。三、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研究迟子建作品的艺术美耐人寻味,她的这部小说绵密流畅诗意盎然的叙述语言、

18、精巧宏阔的艺术构思、诗化倾向等都体现了她特有的创作风格。但是有关这部小说艺术特色的研究比较少,主要集中在叙事艺术和语言上。1叙事有关迟子建这部小说的研究也有不少从相关的学科入手,其中叙事学方面的研究,这几年来仅有一两篇,如蔡丽的呼吁“不平”的诗意叙事从迟子建长篇新作额尔古纳河右岸说开去,论述了这部小说的诗意叙事、叙事视角、叙事话语的优点及缺点与不足。周景雷的挽歌从历史密林中升起读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则论述了作者在作品中轻灵与凝重的看待历史的独特视角、“独语体”的叙述形式、隐喻的判断历史的方法。此外,姜珊的“右岸”的力量读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指出作者运用了“独语体”,也就是第一人称,来构建她

19、关于历史的轻灵与厚重的。作者用90岁的“我”一个鄂温克女人,在一天内讲述故事的形式把历史浓缩在一天,把小说结构分为四个部分清晨、正午、黄昏和半个月亮。在一天内,“我”讲述了“我”所在的鄂温克族乌力楞一个小族群近百年的历史变迁,即从晚清到本世纪初。接着,迟子建又按照历史顺序,以时代的模糊和时间的精确相互交织的笔法涉及了诸多关于鄂温克族的历史史实。小说以时间的纵向铺列,以鄂温克人随时搬迁的空间横向流动相匹配,使厚重的历史感受、历史情怀似一张无形的网状纺织品一样呈现在读者面前。小说中清晨、正午、黄昏分别隐喻了鄂温克民族的历史发展由初而盛、盛极而衰的过程。从总体看,这部小说叙事艺术的研究还需要我们进一

20、步地深入,还有一些可待挖掘的地方。2语言在语言研究方面,孙德喜的生态文化与小说语言以迟子建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为例则独辟蹊径地探索了小说中在生态文化制导下的小说叙述语言和描写语言的独特魅力,鄂温克族人的万物有灵论和萨满教的神秘主义倾向在迟子建汩汩流淌的诗意语言中得到很好的表现。3意境迟子建小说的意境之美在中国当代小说世界显现着自己独特的风采,这部小说自然也不例外。在这方面有研究仅有徐慧颖一篇文章握一把苍凉试论额尔古纳河右岸之美,她认为小说中自然景物、场景的描写是呈现意境的必要因素,它们是作者的人生感悟与审美理想的对应,使作品氤氲着诗意的美,构置了神秘而优美意境。对这部小说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从

21、简单到复杂,由肤浅到深入的过程,研究逐渐走向多元化、深层化。综观这部小说的研究,主要注重小说的文化视角、思想分析等方面的研究。但是却存在诸多的不足,对其叙事方面的研究不够,意象、意境、诗化特色等研究也相对薄弱,在对当前生命状态和现代性反思的关注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主要参考文献1刘中顼民族文化的纪念碑志与族群生态的时代涅槃论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9年第6期2王春林,张玲玲哀婉悲情的文化挽歌评迟子建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J名作欣赏,2009,23王璐游牧文明的挽歌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文学人类学解读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总第93期4迟子建,周景雷文学的第三地J

22、当代作家评论,2006,45王明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萨满文化浅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9年6月,第6卷,第6期6张向东,罗文政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萨满文化元素微探J河男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10月,第10卷第4期7栗明诗意地栖居迟子建以及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生态观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10年3月,第30卷,第1期8彭新萍在忧伤中体现生命的意义解读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J镇江高专学报,2010年4月,第23卷,第2期9曹桂玲追逐原始文明的“逆行精灵”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解析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月第16卷,第2期10邱熠试论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生命哲学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9年

23、12月第16卷第6期11方守金,迟子建自然化育文学精灵迟子建访谈录J文艺评论,2001年第3期12李科文,易蕾对大自然的生命感悟读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J安徽文学,2009年第1期13李子跃守望和谐额尔古纳河右岸J赏析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11月,第29卷,第11期14李小丽迟子建小说中的和谐世界以额尔古纳河右岸为例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3月,第10卷第1期15蔡丽呼吁“不平”的诗意叙事从迟子建长篇新作额尔古纳河右岸说开去J当代文坛,2006年第3期16周景雷挽歌从历史密林中升起读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J当代作家评,2006年第4期17姜珊“右岸”的力量读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

24、右岸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2010年第2期(总第115期)18孙德喜生态文化与小说语言以迟子建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为例J绥化学院学报2009年10月,第29卷第5期19徐慧颖握一把苍凉试论额尔古纳河右岸之美J阅读与写作,2007年12期本科毕业论文(20届)时间意象与精神维度论迟子建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目录中文摘要错误未定义书签。英文摘要错误未定义书签。一、时间意象31、时间意象的呈现和功能32、“清晨”、“正午”、“黄昏”等时间意象的象征作用4二、民族历史叙事与历史意识61、鄂温克民族历史的诗意叙述呈现历史感和历史精神62、鄂温克民族日常生活图景和萨满文化表现民族历史7三、回归家园的

25、启示91、鄂温克民族精神的本真和崇高92、满怀温情展现生命意识113、回望家园追寻精神归宿12参考文献15致谢错误未定义书签。附录错误未定义书签。I【摘要】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东北作家迟子建创作的一部讲述少数民族鄂温克人百年历史变迁的长篇小说。本文以迟子建的获第七届矛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为研究对象,从文本中所呈现的时间意象为起点分析文本包含的深刻的历史意识,并进一步探讨小说的精神向度和作者的价值立场。【关键词】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时间意象;历史意识;精神维度II【ABSTRACT】RIGHTBANKOFTHEARGUNISASAGANOVELCOMPOSEDBYCHIZIJIAN,

26、WHOISANAUTHORFROMTHENORTHWESTOFCHINA,TALKINGABOUTAHUNDREDYEARSHISTORYOFEWENKEETHICGROUPTHESUBJECTOFTHISTHESISISCHIZIJIANSSAGANOVELRIGHTBANKOFTHEARGUNBEGINNINGWITHTHETIMEIMAGERYCONTAINEDINTHISTEXT,THISTHESISANALYZEDTHEDEEPHISTORICALCONSCIOUSNESS,ANDFURTHERRESEARCHEDINTOTHEDIMENSIONOFTHESPIRITANDTHEAU

27、THORSVALUES【KEYWORDS】CHIZIJIANRIGHTBANKOFTHEARGUNTIMEIMAGERYHISTORICALCONSCIOUNESSSPIRITDIMENSION3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部展示我国东北少数民族鄂温克民族生存图景及其百年历史风云变幻的长篇小说,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成长在中国最北端的雪地里的迟子建,以其始终保持的晶莹明亮的文学品格,创作了反映鄂温克民族百年风云变幻的具有史诗性的作品。相对于作家以往的作品,这部小说显示出少有的历史与文化的厚重感。对这部小说的研究有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由肤浅到深刻的过程,研究逐渐变得更加多元化、深层化。综观这部小说的研

28、究,主要注重小说的文化视角、思想分析等方面的研究,仍然存在诸多不足。部分评论文章有涉及时间意象,但却没有更深入的文本研究,关于小说时间意象的运用和处理的研究相对薄弱,对小说对当前生命状态和现代性反思的关注等方面的研究也有待进一步发展。本文则以小说里的时间意象为起点,分析文本包含的深刻的历史意识,并进一步探讨小说的精神向度和作者的价值立场。一、时间意象1、时间意象的呈现和功能对于文学作品来说,时间是一个重要的能指符号,它是文本六大要素之一。额尔古纳河右岸中不乏鲜明的时间意象,这些时间意象的呈现对文本结构的安排和文本意蕴的表达具有重要作用。这些时间意象蕴含作者的思想与理念,既是作家主观哲理的透露,

29、也突显了作品所昭示的主题和意义。时间意象具有表达丰富的可能性,时间是不断流逝的,然而时间又是周而复始的,永不停滞地流转的,是一个圆。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个体生命的变化与整个民族、整个人类生命的延续的循环往复。在小说中,90岁的老妇人在一天的时间内的叙述了鄂温克民族百年的历史沧桑。在结构上,小说用上部“清晨”、中部“正午”、下部“黄昏”及尾声“半个月亮”将鄂温克民族历史分成四个部分,把历史浓缩在一天。同时,这一日的四个时段“清晨”、“正午”、“黄昏”和“半个月亮”的时间意象,象征性地概况了鄂温克民族由兴盛到衰弱、再到明天的希望整个过程。正如,最后一个酋长瓦罗加在那个夜晚所唱“清晨的露珠温眼睛,正午

30、的阳光晒脊梁,黄昏的鹿铃最清凉,夜晚的小鸟要归林”1。这隐喻了整个民族在清晨的清新中孕育,在正午的炎热与黄昏的清凉中生存发展,在夜晚的半1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第164页4个月亮中期盼的历程。此外,小说还注重往昔的时间意象,采用追忆的形式,把心中的理想寄托在过去的时光中,追怀不可挽回的消亡的文明,传达出历史的沧桑之感。额尔古纳河是一个真实具体的地理概念,河流的右岸是中国,左岸是俄罗斯的境地。作者对生活在这条河流右岸的鄂温克民族历史的书写,并不是理性冷漠的历史记载,她在搜集了丰富详实的历史资料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了想象力的作用,给予这个民族的历史一个诗意鲜活的想象和反

31、映。小说是虚构的文体,本身就是想象的产物,作者用小说撰写历史,不拘泥于史料,在不与客观历史相悖的情况下,发挥了想象和虚构的力量,借助隐喻民族历史的时间意象,完成对鄂温克民族历史的想象与叙述。这些时间意象承担了叙述历史、想象历史的使命,为读者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加强了小说的审美效果,使文本中的历史精神始终被自由驰骋的艺术想象力围绕。2、“清晨”、“正午”、“黄昏”等时间意象的象征作用清晨是一天的开始,象征着鄂温克民族的诞生。上部“清晨”讲述了民族的发源地和环境根基及父辈的生命历程。传说鄂温克民族发源于拉穆湖,即贝加尔湖,三百年前,俄军的入侵使得他们的祖先从勒拿河迁移到额尔古纳河右岸,从原先的12

32、个氏族减少到6个氏族,此后额尔古纳河便成为这个民族栖息之地。鄂温克人被称为“森林之子”,他们是真正属于大自然的儿女,他们的民族生存和繁衍与大自然息息相关。自然是他们生命和生存的本源,他们的血肉和骨骼与自然融为一体。他们认为万物有灵,因此敬畏、尊重自然。他们把驯鹿尊为“上天的使者”,驯鹿是大兴安岭特有的驯养动物,它的皮毛、茸角、鹿筋、鹿鞭等为他们提供了生活资料,也是很好的搬运好手。他们吃熊肉时要举行祭祀仪式,来赦免人的罪过。而且,这里安葬着他们的祖先。同时,“我”深情地叙述了父亲、母亲、和伯父尼都萨满的不平凡的生命历程。父亲林克机智、耿直,在瘟疫中为了下山换取健壮的驯鹿被雷击至死,被风葬在松树上

33、;母亲达玛拉勤劳坚贞,在丧失丈夫和爱情因氏族规矩不容失败后疯癫,之后穿着羽毛裙子在舞蹈中去世。伯父尼都萨满善良正义,他跳神治病、驱邪、主持丧葬仪式,最后为了战胜日本人,在作法杀死日军战马中,耗尽体力而身亡。这些亲人被“风葬”,最终都回到了自然的怀抱,成了自然的一部分。这个游牧民族就在额尔古纳河右岸这片美丽富饶的地方繁衍生息,父辈们的生命传奇让这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绚烂无比。中部“正午”及下部“黄昏”则讲述“我”这一代及下一代的故事。正午是一天中最炙热的时候,在中部“正午”,“我”从七十年前额尔古纳河右岸森林里的“靠老宝”开始追忆。5在这一阶段,鄂温克民族遭遇贫困和艰难,没有“清晨”的宁静和温暖

34、,连绵不绝的饥饿和战火破坏鄂温克人原本安宁的生活,但人们的精神是无比坚定殷实的。“我”邂逅了生命中的爱人,并开始画岩画,说出心里无限的想念和梦想,摆脱生命的苍凉;妮浩则成为氏族的新萨满,履行天职。所有的人在命运的悲壮中顽强地生活,表现出生命的尊严和坚韧。时间不断流逝,过了正午,黄昏就要来临。黄昏意味着白昼的结束,是黑暗将要降临的时段,这预示着整个民族将面对更多的生存悲剧。在下部“黄昏”中,妮浩履行萨满神圣的职责,牺牲自己的儿女挽救别人的生命。她的无畏的牺牲精神,放射出强烈的人性光芒。在1998年初春的兴安岭火灾时,年迈的妮浩披上神衣,为鄂温克人最后一次跳神,奉献了自己的生命;接受现代化教育的伊

35、莲娜,经受原始与文明、宁静与躁动的撞击,不堪现代性的生存焦虑,用两年的时间完成鄂温克人百年风雨的画后,终于走向了河流;山外伐木队进山,动物越来越少,“我们”更加频繁地迁徙,最后不得不离开家园下山定居。鄂温克民族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逐渐面临衰弱消亡的“黄昏”时段。在不断加快的现代化的进程中,社会的急剧动荡、自然环境的破坏等,使鄂温克民族经受着人类“文明”进程的挤压,面临着失去“家园”的危机。林业工人进山开发大兴安岭后,被迫下山定居的人不适应新的生存环境和生存方式,他们脱离了美丽的自然环境、能看见星星的“希楞柱”,听不到流水一样的鹿铃声,呼吸不了山野清新的空气,变得茫然彷徨。面对着鄂温克民族文化

36、的消逝,作者在悲凉和忧伤中,还是含蓄地表达了对民族美好未来的期盼。在尾声“半个月亮”中,作者白色“木库莲”的归来象征明天的希望,因此“我”激动地说“而我再看那只离我们越来越近的驯鹿时,觉得它就是掉在地上的那半轮淡白的月亮。我落泪了,因为我已分不清天上人间了。”2作者倾注笔墨,用“半个月亮”这个时间意象,寄托对民族未来的希翼。尽管鄂温克民族面临着文化悖论,不可避免地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行将消逝。但是,“我”画岩画、西班造字等,意味着民族开始有传承自身历史文化的方式和载体。作者坚持一贯的诗意灵动的笔触,以第一人称叙述者鄂温克女人在一天的时间内追忆民族的百年历史,通过一系列时间意象的象征作用,寄寓整个鄂

37、温克民族的历史进程,演绎了波澜壮阔的主题。通过对鄂温克民族百年历程的深情回望,作者表达了对天人合一的生存方式的怀念以及对当今现实生活的深刻的批判和反思,并希望从鄂温克民族历史中获得精神力量,寻找精神出路。2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第249页6二、民族历史叙事与历史意识小说注重往昔的时间意象,以回顾性质的叙述追忆逝去的历史,在鄂温克民族历史的客观性及由此生发的历史感的基础上,将历史的沧桑感融入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以民间立场书写鄂温克民族的历史,完成了丰富的独具特色的民族历史叙事。同伪满洲国一样,额尔古纳河右岸也浸透着作家对历史的思考和探索,作者以其敏锐的历史感和细腻的笔

38、触,使用独特的叙事策略,使作品弥漫着一种令人着迷感动的诗意的同时,呈现出深刻的历史意识。1、鄂温克民族历史的诗意叙述呈现历史感和历史精神小说温情灵动的叙述中蕴涵深刻厚重的历史意识和历史精神。李红秀认为,“迟子建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表达的历史意识,凸显了这样一种观念历史是一门时间中的人的科学,人则是存在于历史的时间延续中的存在。”3正如兰德曼所说“人作为一种文化的存在,也是一种历史的存在,这一点也具有双重意义他对历史既有控制权,又依赖于历史;他决定历史,又为历史所决定。”4作者既注重历史客体形态,又关注历史主体意识,是对于线性时间历史意识的重视,从而使作品的历史感与历史精神达到高度融合。小说用最后

39、一个酋长的女人“我”作为小说的第一人称叙述者,以饱含沧桑的口吻追怀一段逝去的历史,通过回顾性质的叙述进入漫长的时空隧道,从而复活鄂温克民族其中的一个小分支乌力楞族群百年的历史风云变幻。接着,作家按照历史顺序,淡化时代因素的影响,注重描绘鄂温克民族自身的历史史实俄军入侵家园、日本人残酷统治、土地改革、政府建激流乡鼓励下山定居等等。在空间上,作品也基本上覆盖了鄂温克民族的发源地和聚居区勒拿河、贝加尔湖、额尔古纳河右岸、东北大兴安岭。“小说以时间的纵向铺陈,配以鄂温克人随时搬迁的空间横向流动,使厚重的历史感受、历史情怀呈现在读者面前。”5作者通过对真实准确的历史年份、历史史实、历史事件等饱含历史感的

40、具象的呈现,构建鄂温克民族的历史。作者并没有架空历史与时代背景,也没有任意按照主观意志干预和解构历史,这种历史叙事手法使小说呈现历史感和历史精神。而且,“所谓历史感,它所要体现的就是由一定历史客观实事构筑3李红秀民族历史的自我坚守与族群隐痛迟子建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赏析J民族论坛,2007年第4期4兰德曼哲学人类学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第225页5李红秀民族历史的自我坚守与族群隐痛迟子建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赏析J民族论坛,2007年第4期7的历史文化中的人类本质力量和精神,体现的是作家面对浩瀚的历史而发出的心灵的回声。”6作者对民族客观历史史实的诗意叙述,同样传达出浓厚的历史感和历史

41、精神。如俄军入侵家园、日本人血腥屠杀、新中国成立初的自然灾害、土地改革、政府建激流乡鼓励下山定居等等民族客观史实的诗性描写,表现了这一少数民族的艰难成长历程,建构了鄂温克民族的正统历史,使读者回到民族的过去,体味特定历史时空弱小民族的生存境遇。此外,具有时空标志意义的历史事件的再现以及由此折射出民族历史情感也体现了小说的历史感和历史精神。其中,作者倾注大量的笔墨客观而逼真地再现了鄂温克人遭受日本侵略的屈辱惨痛的历史,小说的内涵具有历史的深邃质感。而且,作者往往倾注自己的民族情绪,通过小说中的人物语言来表达主观的民族意识与历史情感。例如,依芙琳在日本人刚到来时气愤填膺地说“额尔古纳河跟日本人有什

42、么关系左岸右岸都不是他们的地方”7;当日本上尉吉田跟他们说日本人是他们最可信赖的朋友,会使他们过上幸福的日子时,依芙琳就说“狼要吃兔子的时候,总要说兔子是漂亮的。”8作者不仅客观地反映了历史事件,而且主观地融入了民族情感评价,因此小说呈现出民族历史的厚重感和悲壮感,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作者尊重历史的态度。2、鄂温克民族日常生活图景和萨满文化表现民族历史年代以来,作家门纷纷从“共名”的宏大历史叙事模式游离出来,转向民间的叙事立场,用“讲述老百姓的故事”作为认知世界的出发点,来表达对时代和历史的认识。迟子建也是如此,她并不直接描写历史事件,而是突出少数民族日常生活的自然状态,从而展现丰富的远离

43、现代文明与汉文化中心的边缘民间的历史场景和文化记忆。可以说,小说中鄂温克民族历史的客观性及由此产生的历史感是鄂温克民族历史这座“大厦”的根基,而鄂温克民族其中的一个分支乌力楞族群历史的民间化书写则是这座大厦的基本结构。作者认为真正的民族历史形态存在于民间生活的自然状态中,她曾在访谈录中谈到她的历史叙述“我总觉得仅仅凭吊历史是没有多大意义的。能把历史作为现实来看待,作品才会有力量。在我眼中,真正的历史在民间,编织历史的大都是小人物;因为只有在他们身上,才能体现最日常的生活图景。而历史是由无数的日常生活画面连缀而成的。”9小说原6巫晓燕历史叙事中的审美想象评迟子建长篇小说伪满洲国J当代作家评论,2

44、004年第3期7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第77页8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第98页9迟子建,胡殷红人类文明进程的尴尬、悲哀与无奈与迟子建谈长篇新作额尔古纳河右岸艺术广角,20068始本真地书写了鄂温克民族独特的生存历史和生存体验,充满了民族日常生活、古老文化、宗教习俗的描绘,展现了一幅特具原始色彩与魔幻魅力的鄂温克民族生存图景。鄂温克民族是在大兴安岭原始森林繁衍生息的游猎民族,在独特的生存环境和生存方式中,它有其独特的文化形态,即“原住民文化”。像伞一样的用松木杆搭建的叫“希楞柱”的房屋;诞育孩子时搭建的产房“亚塔珠”;狩猎和放养驯鹿;桦

45、皮船;食品储备仓库“靠老宝”;婚礼的篝火舞;特有的丧葬仪式“风葬”;祭火神仪式;萨满“跳神”,等等。作者叙述了鄂温克民族原汁原味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传统,展示了边地民族的诗意风情和民族文化中的神秘气息。作为在鄂温克民族的文化传统中占据重要地位的萨满文化,它与民族的日常生活有着紧密联系。萨满文化主要包含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灵魂崇拜等内容,它渗透到了鄂温克民族的日常生活中。从狩猎采集、衣食住行到婚丧嫁娶,都留下了萨满文化的痕迹和烙印。鄂温克先民由于生产力低下,他们在原始思维的基础上把自然现象神秘化,并产生了对自然的神秘之感和崇拜之情。“自然是宗教最初的、最原始的对象,这一点是一切宗教、一切民族的历史充

46、分证明了的。”10他们认为万物有灵,山有山神,水有水神。例如,古老的树木栖居着山神“白那查”,主宰着一切野兽,在狩猎时遇见它,要敬奉烟酒、祈求保佑。他们还崇拜火神,认为火神能带给他们光明和温暖。因此,营地的火从不熄灭,迁徙时,走在最前面的是白鹿驮着的玛鲁神,其后跟着的就是火种。他们坚信火中有神,所以不能往火里吐痰、洒水,扔不干净的东西。作为一个以狩猎为生的民族,他们在捕杀及食用猎物的过程中,都要举行祭祀等一系列严格的仪式。例如,吃剩的熊骨不能乱丢,不然会惹怒熊神,受到惩罚。熊的头、心及内脏等要进行风葬仪式,并要唱祭熊的歌。这种在狩猎时独特的禁忌和祭祀仪式,实质上是萨满文化的图腾崇拜,他们对熊等

47、凶猛野兽有敬畏之心。他们把熊看作自己的祖先,称公熊为“合克”,意思是祖父,称母熊为“鄂我”,意思是祖母。鄂温克民族有一种特有的丧葬方式,即所谓的“风葬”,就是选择四棵直角相对的树,砍一些树枝,搭建一张铺,并把用白布裹着的死者抬到铺上,放上死者生前的一些陪葬品,如猎刀、水壶、衣物等。他们认为人的灵魂不灭,因此,萨满会用桦树皮为死者绞了太阳和月亮,希望死者有光明和温暖陪伴。人们还认为人的生老病死跟灵魂紧密相关,灵魂离开了,人就会死去,人生病的原因则是灵魂暂时离开了身体。例如,列娜生病后,萨满披挂法衣法器,为她跳神,寻找小孩子的灵魂“乌麦”,终于唤回了她的灵魂;列娜病愈,那是因为一10费尔巴哈宗教的

48、本质A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C三联书店,19624364379只初生的驯鹿仔代替列娜去了黑暗的世界,病愈的原因是人的灵魂被代替了回来。这些丧葬仪式、生老病死等日常生活现象,体现了鄂温克人对灵魂的信仰和崇拜。此外,鄂温克民族的每个族群都有萨满天神,他通常有超乎寻常的神力,能沟通人与神的阻隔,进行神秘诡谲的跳神仪式,担当为氏族消灾驱邪,祈求氏族兴旺、狩猎丰收等神圣的职责。狩猎时,萨满主持祭祀仪式;青年结婚时,萨满主持婚礼;人死时,萨满举行风葬仪式;氏族出现瘟疫等灾祸时,萨满跳神驱邪所有这些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萨满。通过对萨满文化的分析,我们能对鄂温克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全面和深刻的了解。三、

49、回归家园的启示回望家园是20世纪以来文学艺术与人文学科重要的主题。海德格尔在阐释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返乡致亲人的文章,提出所谓“返乡”就是寻找“最本己的东西和最美好的东西”11。小说启示我们回归本真自我、回归精神家园。作者注重往昔的时间意象,采用追忆的形式,找寻过去的时光,从而传达历史的沧桑,表达真切的生命体验。叙述者的追忆并不是纯粹的怀旧,作者在讲述的同时渗透了反思与审视的批判意识,它指向过去的同时,也指向现实和未来。小说通过独特丰富的历史叙事展示了鄂温克民族精神的本真和崇高,传达了生命意识,彰扬了被现代性所遮蔽的人类理想精神,为追寻精神归宿的现代人指出回归“家园”之路。1、鄂温克民族精神的本真和崇高额尔古纳河右岸真实地刻画出了鄂温克民族原始本真的思想道德和精神境界。生活在额尔古纳河右岸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的鄂温克人的民族精神的本真和优美,同中国现代社会文明进程中愈演愈烈的道德失范和精神滑坡等负面现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民族精神正是现代人所缺失的。鄂温克人勤劳善良,待人友善,英勇,富有正义感和牺牲精神。他们有一种特殊的留给本氏族或其他氏族的以备不时之需的仓库“靠老宝”。这种“靠老宝”以四棵竖立着的松树为柱子,再搭上底座和长方形的四框,并在框上搭上桦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