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人文教育试论中国近代史上先觉者对传统文化的离异与回归由严复想到的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离异与回归是人类文化史上经常交替出现或相互伴生的两种趋向,也是文化史研究带有永恒魅力的重要课题;离异与回归现象是也近代中国史上的一朵金花,一个重要的课题,从来为史学界所关注。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演变的过程中,开创新制度的思想先驱对于传统文化大都曾有离异与回归两种倾向。而伴随着西方对中国的入侵,西学东渐,西方文明进入中国,其后果是引起了近代中国社会风云激荡,思想界快速兴替而多变。中国近现代史上有近代化与现代化的问题,知识分子在这种历史趋向的影响下,受东方文明、西方文明即中西文化交叉撞击,思想随
2、之变异,主要表现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总体上由顶礼膜拜而批判继承,进而又不同程度地开倒车回转。本文旨在探讨中国走向近代的文化历程中的离异与回归两种倾向,揭示其成因,并由此探讨传统与近代化之间的关系。中国现代化有史以来,关于传统文化与近代化、现代化关系的讨论,始终没有离开过“西学”和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学”这两个题目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三十年代前后,围绕东西方文化比较、中国本位与全盘西化等问题,曾经发生过持续多年的大辩论。当时讨论中的许多观点至今仍有反响。这说明文化思想变迁的艰巨性和曲折性,说明文化问题确实是近代化、现代化进程中最深层的问题。但今天的讨论不能是当年争论的简单重复。今天,像洋务
3、运动时代“朝士皆耻言西学,有谈者诋为汉奸”那样的事不会再有,但以“全盘性发传统”或“全盘西化”否定五四新文化运动和它以后的中国现代化运动者,以及对西学“饥不择食活剥生吞”者,仍时有出现。在今日中国全面的改革开放与现代化日益深化的新形势下,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西学与中学之间的关系,仍是我们所必须面对的课题。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在中国近代史上,许多开创新制度的思想先驱如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章太炎、刘师培、孙中山等,对于传统文化都有过一个从离异或悖逆到回归或倒退的发展变化过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形,一直以来众说纷耘。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重新来诠释这个问题,以求对这个
4、问题有新的解答。全文拟分各部分一、目前关于中国近代史上先觉者为什么会对传统文化产生离异与回归的几种看法,重点侧重在回归;二、以某位先觉者作个案研究;三、由个别趋一般,对历史上的回归现象提出自己的新看法。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本文首先运用文献研究法,以近代中国先觉者对传统文化的离异与回归现象为研究对象,对近20年来已有的有关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概括、抽象、综合。其次,运用个案研究法。再次,通过分析、比较、综合,由个别到一般,重新来诠释近代中国先觉者为什么会对传统文化回归这个问题,以求对这个问题有新的解答。四、研究的总体安排与进度1、2010年12月27日12月31日,初期检查;2、2011年2月
5、28日3月4日,中期检查和汇报;3、2011年4月,提交论文初稿、二稿和最终稿,初稿审阅,与导师交流修改论文;4、2011年4月底5月初,装订提交论文,指导老师评阅论文,同行老师评阅论文;5、2011年5月,论文答辩;6、2011年5月底,后期检查;7、2011年6月,材料自查及归档。五、主要参考文献1严复严复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2梁启超饮冰室合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93刘师培刘师培全集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4孙中山孙中山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5章炳麟演说录J民报,第6号6章开沅离异与回归传统文化与近代化关系试析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7(美)费正清美国与中国M
6、张理京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8(美)约瑟夫阿勒文森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9(美)张灏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10(日)佐藤慎一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与文明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11孔定芳近代中国知识者的文化困惑约议J学术界,2001(1)19720012熊罗生从离异到回归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轨迹J北京社会科学,1989(2)131713杨志娟,陈敏晚清民初中国知识分子文化回归原因初探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10410914王天根从宣传西方伦理思想到回归封建礼教对近代特殊的一种社会
7、伦理思潮的考察J社会科学家,2001(1)222615苏全有近代中国离异与回归现象反思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949816毛丹严复思想轨迹的再认识J学术月刊,1987(11)657217陈奇西学与刘师培的国粹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778018李帆中国古典学术向现代的迈进严复、刘师培吸纳西学之比较J江海学刊,2004(6)12913419李全胜论孙中山、康有为的社会理想与传统文化的关系J中州学刊,2008(6)16917120王韵秋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转型对早期现代化的影响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535821陈萍萍超越与回归
8、康有为变革思想中的文化冲突J台州学院学报,2008(1)192222李永芳试析严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离异”与“复归”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11712023苏中立略论严复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回观J广东社会科学,1992(4)11211624孔定芳近代中国知识者的文化困惑约议J学术界,2001(1)19720025张锡勤论康有为对儒学的改造A中国哲学史学会2004年会暨中国传统哲学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5015526BENJAMINSCHWARTZINSEARCHOFWEALTHANDPOWERYENPUANDTHEWESTMCAMBRIDGE,MASSACHUS
9、ETTSHARVARDUNIVERSITYPRESS,1983,216220,23323627黄庆林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失落心态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7477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人文教育试论中国近代史上先觉者对传统文化的离异与回归由严复想到的1、材料来源主要包括国内外关于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群体和个人在特定时期思想、政治及转变等的研究在内的学术著作以及先觉者言论集等文献资料,如章开沅先生所著的离异与回归传统文化与近代化关系试析、费正清先生的美国与中国、日本学者佐藤慎一代所著的中国的知识分子与文明、美国学者勒文森所著的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美华人张灏所著的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
10、901907);王栻先生编订的严复集、刘师培的刘师培全集、梁启超的饮冰室合集等;还有与此相关的论文等研究成果。2、研究历史及国内外研究现状21研究历史及国内研究现状离异ALIENATION与回归REVERSION现象是近代中国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课题,目前史学界极为关注。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在近代化与现代化历史趋向的影响下,受东西方文明的交叉撞击,思想随之变异,主要表现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总体上由顶礼膜拜而批判继承,进而又不同程度地开倒车回转。可以说,这是一个怎样继承、怎样批判传统文化的问题,是一个怎样理解、怎样对待西方文明的问题。对传统文化的离异与回归现象的研究,属于近代文化史研究领域的范畴,其
11、中涉及到关于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以及传统文化与近代化、现代化和中学与西学之间的关系的问题。关于传统文化与近代化、现代化关系的讨论,始终没有离开过“西学”和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学”这两个题目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一个多世纪以前,中国文化思想界曾经爆发过一场中学与西学之争的大论战,那实质上是一场保守与进步之争、守旧与维新之争。三十年代前后,围绕东西方文化比较、中国本位与全盘西化等问题,曾经发生过持续多年的大辩论。1949年之后,由于近现代史研究成为一门“险学”等一些方面的原因,同样关于近代文化史方面的研究也比较少。自80年代伴随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文化史研究开始复兴并蓬勃开展起来。8
12、0年代兴起的文化热突出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的问题,从近代史上总结中华民族追求文化近代化的历程,成为当代中国学术研究的热门话题。王俊义、房德邻对八十年“文化热”的评价与思考一文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辑录了19831986年有关这一题目的论文索引,所选仅四年间论文就已在150篇以上。近二十多年以来国内关于中国近代先觉者与传统文化或者说是传统文化与近现代化关系的研究、论述,章开沅先生所著的离异与回归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试析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可以说是很有代表性的一部。在其中,章开沅先生从文化流动力学的角度探讨传统文化与近代化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离异”与“回归”的命
13、题。作者认为无论是西方文化还是东方文化,在其近代转型过程中都存在离异与回归的现象,只不过在东方,离异更多地表现为向西方近代文明模仿、学习与趋近;回归则主要表现为从传统文化中寻觅本民族的主体意识,避免被外来文明征服同化。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这种离异与回归都是不可避免的,尺度在于“离异不可忘本,回归不可复古。”同时在近代中国思想史这一领域,自20世纪80年代中叶以来学术界更多地从思潮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由个体上升到侧重群体的探讨。知识分子是文化传承的载体,知识分子的近代化与传统文化的近代化有紧密联系。不仅从文化近代化的视角重新评价近现代历史人物,而且自80年代以来,对于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特
14、点和作用的研究等方面出版了一批有份量的著作,这些著作通过多侧面的研究,再现了早年出国的人们在认识相介绍世界方面所经受的误解、屈辱、痛苦和走过的坎坷道路,世界的形象是如何在中国人的眼光中逐渐发生变化,而这些世界形象的变化又如何逐渐影响着中国的变化。他们的遭遇和认识反映了新旧思想文化的矛盾、冲突和交替的情景,为中国人正确认识外部世界起了引路和搭桥的作用。章开沅的离异与回归文化与近代化关系试析揭示,开创新制度的思想先驱对于传统文化都曾有离异与回归两种倾向,这样一种带有规律性的现象,引起人们的很大兴趣。22国外研究现状50年代以来,在中国越来越闭锁的同时,世界的中国研究却有了丰富的成果,以致使我们今天
15、不仅必须放眼海外去认识世界,还需要放眼海外来重新认识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1988年,北京大学教授刘东开始主持一套名为“海外中国研究丛书”的系列学术出版物,有计划地译介一批海外“中国研究”领域中的优秀学术成果,为国门初开的中国提供了重新认识自我的国际视野。在近代中国历史上,梁启超是一位产生过广泛影响的人物,也是海内外学术界研究较多的人物之一。而对于传统文化的离异与回归的现象在中国近代知识分子身上的体现,梁启超可以说是其中的一位突出代表,国外的学者包括华人学者很多正是通过研究梁启超这样一位在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中的很有代表性人物来试图阐述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历史转型以及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海外研究梁启
16、超思想中对传统文化的离异与回归的专著主要有约瑟夫阿勒文森(JOSEPHRLEVENSON)的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LIANGCHICHAOANDTHEMINDOFMODERNCHINA)、张灏(HAOCHANG)的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LIANGCHICHAOANDINTELLECTUALTRANSITIONINCHINA,18901907。勒文森的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可以说是海外研究梁启超思想最早的一本著作。勒文森是20世纪50、60年代美国著名汉学家,是美国战后数十年研究中国历史最有影响的史家之一。他的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一书于1953年由哈佛大学出版,共分三编六章,将
17、梁启超一生的活动和思想分为三个历史时期,一、三、五三章叙述梁启超在各个时期的经历及活动;二、四、六三章则专门分析梁在每一时期的思想。在一、三、五三章里,李氏运用编年史方法,以客观叙述的方式历数梁在历史上的贡献。在这本书的重点二、四、六三章在这三章里,勒文森着重探讨了在中西文化碰撞过程中梁启超的中西文化观及其所经历的心路历程,面对古今中外的思想和文化,梁启超是如何选择的,他遇到什么样的困惑,他又是怎样解决这些困惑的。透过梁启超,勒文森形成对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基本认识在感情上,他们不能接受西方文化的东渐而造成的事实,常常回到传统特别是儒学上去,或者梦想它是有生命力的,或者自己欺骗自己地认为它不会衰
18、亡,于是自觉不自觉地去重新解释自己的文化,力图掩盖两种文化在价值上的歧异;在理智上,他们又往往是西方化的,他们在与传统决裂时的理智思考,他们以西方文化为参照系对本国文化的剖析批判,往往言之成理,振聋发聩。在这样的时候,他们面对将死或已死的文化猛然将自己的心离它远远的,以避免引起内心里的混杂着真诚和珍惜的痛苦,然而即便在这同时,他们的生活、行为又并不能摆脱传统的影响或规范。张灏的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全书除前言外,共分十章,于1971年由哈佛大学出版。这本书通过对梁启超的思想发展变化的探讨,对从19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世纪初这一近代中国思想转变的关键时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它着
19、重探讨18901907年间梁启超的中西文化思想,批评“冲击回应”模式过分强调外部的影响,一反“西方的冲击”这一研究模式存在的偏颇,强调中国文化传统的复杂性和在面临外部冲击时所具有的活力,指出在自1840年中西接触以来的半个多世纪里,西方对中国思想的冲击是有限的,西学在中国没有象在日本那样,立刻引起知识分子的强烈反应。西学与中学产生革命性的接触,那是在戊戌维新运动开始之后的事情。就晚清的中国知识分子来说,他们主要还是根据儒家传统沿袭下来的关怀和问题,来对西方作出回应的。通过对18901907年过渡时代梁启超思想的研究,详细考察了中西思想在很多领域内的相互影响,勾画出它们在梁启超思想发展中所起的作
20、用,指出梁启超塑造的一代新民,既非西化的,也非中国化的,而是对两者的一种选择综合。从梁启超为重建民族新文化和寻求人的近代化所作的独特探索,得出中西文化的碰撞,导致中国知识分子更深刻地反思传统文化的人格精神。当然勒文森的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和张灏的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这两本书,是取近代中国先觉者中的代表人物来研究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的中西文化观,而日本学者佐藤慎一的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与文明则是以近代中国知识分子这个群体的“开眼看世界”,展示他们面对十九世纪以及二十世纪初的大变局的反应。佐藤慎一的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与文明于1996年出版,全书由近代中国与知识分子、文明与万国公法、法
21、国革命与中国、近代中国的体制构想四章组成,围绕着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文明观的转换这一中心展开论述。它以从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初约半个多世纪的中国为主要舞台,以这一时期知识分子的思想轨迹和精神世界为主要课题。在这半个多世纪中,中国的对外关系由朝贡体制转换为条约体制,而且面临着被瓜分的威胁。同时,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的政治体制从王朝体制到共和体制转换的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变动和社会变动,其规模之深广是不难想象的。而生活在这种激荡的旋涡中的中国知识分子,他们是如何认识所处环境的变化以及他们想使中国如何变化,是这本书所要解决的主题。其分别从“万国公法观的变化”、“法国革命观的变化”、“体制选择”这些不
22、同的角度,来分析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世界认识的转换过程,以及他们各具特色的心路历程。佐藤慎一所述的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也从一个侧面展开了近代中国复杂多变的历史画卷。3本文研究趋势就当前来说,学术界关于中国近代先觉者对传统文化的离异与回归现象的研究还比较丰富,他们或是通过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来阐述、或是从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群体转型中来阐述、或是通过对代表性某位思想家的研究来阐述等等。而对于为什么会出现中国近代史的许多开创新制度的思想先驱如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章太炎、刘师培、孙中山等,对传统文化都有过一个从离异或悖逆到回归或倒退的发展变化过程的这种情形,一直以来也众说纷耘。本文拟
23、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重新来诠释这个中国近代史上的先觉者对传统文化的离异与回归现象问题,以求对这个问题有新的解答。六、主要参考文献1严复严复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2梁启超饮冰室合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93刘师培刘师培全集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4孙中山孙中山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5章炳麟演说录J民报,第6号6章开沅离异与回归传统文化与近代化关系试析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7(美)费正清美国与中国M张理京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8(美)约瑟夫阿勒文森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9(美)张灏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M南京江苏人民
24、出版社,199510(日)佐藤慎一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与文明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11孔定芳近代中国知识者的文化困惑约议J学术界,2001(1)19720012熊罗生从离异到回归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轨迹J北京社会科学,1989(2)131713杨志娟,陈敏晚清民初中国知识分子文化回归原因初探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10410914王天根从宣传西方伦理思想到回归封建礼教对近代特殊的一种社会伦理思潮的考察J社会科学家,2001(1)222615苏全有近代中国离异与回归现象反思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949816毛丹严复思想轨迹的再认识J学
25、术月刊,1987(11)657217陈奇西学与刘师培的国粹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778018李帆中国古典学术向现代的迈进严复、刘师培吸纳西学之比较J江海学刊,2004(6)12913419李全胜论孙中山、康有为的社会理想与传统文化的关系J中州学刊,2008(6)16917120王韵秋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转型对早期现代化的影响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535821陈萍萍超越与回归康有为变革思想中的文化冲突J台州学院学报,2008(1)192222李永芳试析严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离异”与“复归”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117
26、12023苏中立略论严复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回观J广东社会科学,1992(4)11211624孔定芳近代中国知识者的文化困惑约议J学术界,2001(1)19720025张锡勤论康有为对儒学的改造A中国哲学史学会2004年会暨中国传统哲学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5015526BENJAMINSCHWARTZINSEARCHOFWEALTHANDPOWERYENPUANDTHEWESTMCAMBRIDGE,MASSACHUSETTSHARVARDUNIVERSITYPRESS,1983,216220,23323627黄庆林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失落心态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74
27、77本科毕业论文(20届)试论中国近代史上先觉者对传统文化的离异与回归II目录中文摘要错误未定义书签。英文摘要错误未定义书签。一、中国近代史上先觉者对传统文化的离异与回归的几种解释1(一)“离异”、“回归”的概念诠释1(二)中国近代史上先觉者对传统文化的离异与回归的几种现有解释11、对“离异”的解释12、对“回归”的解释2二、离异与回归的代表严复个案研究4(一)严复早年概况4(二)严复的思想演变轨迹及其变化原因41、甲午战争前后到戊戌维新时期的进步期42、戊戌政变后到辛亥革命时期的起伏期63、辛亥革命之后及晚年的复古期84、严复在思想上向中国传统文化复归的原因分析9三、由严复延伸出中国近代史上
28、先觉者对传统文化离异与回归的原因10(一)离异与回归起源于对国家命运的关注10(二)传统本身的力量牵引回归12(三)被迫的离异导致传统的回归13(四)年龄的老化和世界潮流的影响强化文化回归14四、余论15参考文献17致谢错误未定义书签。I【摘要】离异与回归是人类文化史上经常交替出现或相互伴生的两种趋向,也是文化史研究带有永恒魅力的重要课题。离异与回归现象也是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历来为史学界所关注。在中国近代史上,许多开创新制度的思想先驱如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章太炎、刘师培、孙中山等,对于传统文化都有过一个从离异或悖逆到回归或倒退的发展变化过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形,一直以
29、来众说纷耘。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重新来诠释这个问题,以求对这个问题有新的解答。【关键词】近代先觉者;传统文化;离异;回归。【ABSTRACT】THEALIENATIONANDREVERSIONPHENOMENONISTWOTENDENCIESTHATISALTERNATINGORASSOCIATEDWITHEACHOTHERFREQUENTLY,ANDISALSOANIMPORTANTISSUEWITHTHEETERNALCHARMINTHESTUDYOFCULTURALHISTORYITISALSOANARTIFICIALFLOWERWITHGOLDFOIL,ORANIMPORTAN
30、TTOPICINCHINASMODERNHISTORY,ANDWHICHISALWAYSPAIDATTENTIONBYTHEHISTORYFIELDINTHEMODERNHISTORYOFCHINA,MANYIDEOLOGICALFORERUNNERSWHOCREATEDNEWSYSTEMSUCHASKANGYOUWEI、LIANGCHICHAO、TANSITONG、YANFU、ZHANGTAIYAN、LIUSHIPEI、SUNYATSENANDSOON,HAVEHADADEVELOPMENTCHANGEPROCESSREGARDINGTHETRADITIONALCULTUREWHICHFRO
31、MTHEDIVORCEORREBELLINGTOTHERETURNORBACKINGUPYETTHERESAWIDESPECTRUMOFOPINIONSONTHEREASONWHYWOULDHAVETHISSITUATIONSOTHISPAPERATTEMPTSTOANNOTATETHISQUESTIONAGAININTHEFOUNDATIONWHICHPREDECESSORSHAVESTUDIED,INORDERFORTHENEWEXPLANATIONTOTHISQUESTION【KEYWORDS】THECHINESEMODERNILLUMINATI;CHINESETRADITIONALCU
32、LTURE;ALIENATION;REVERSION1一、中国近代史上先觉者对传统文化的离异与回归的几种解释在国人眼中,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是令人引以为傲的。而到了十九世纪,伴随着西方对中国的入侵,在西学东渐的影响和西方文明的冲击下,天国的梦想被打破,东西方两种独立的文明在炮与火的检验下显示出了令人不得不接受的优劣。中国人尤其这个国家素来最敏感、最有发言欲的知识分子们开始对自己的传统文化的看法有了改变,并存在很大分歧。这种分歧不仅指西化派对传统的贬斥与东方文化本位论者对传统的褒扬之间的强烈对比;而且,即使在同一位中国思想家那里,在时间上对东方传统的褒与贬、扬与抑,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一)“离异”
33、、“回归”的概念诠释这种对比、这种反差,也可以说就是人类文化史上经常交替出现或者是相互伴生的两种趋向离异与回归。章开沅先生认为在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演变的过程中,开创新制度的思想先驱对于传统文化大都曾有离异与回归两种倾向。这在东西方社会中都存在,但这两种现象是不同的。根据章开沅先生的理解,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西欧那里的离异与回归是一种跨越时间距离的,离异主要表现为对于中世纪千年黑暗的批判与背离,回归则主要表现为从希腊、罗马古代精神文明中寻求人文主义的力量源泉;而对于长期沉睡于中世纪落后状态的东方社会中的离异与回归现象则是跨越空间距离的,这里的离异首先表现为向西方近代文明的模仿、学习与趋近,而
34、回归则主要表现为从传统文化中寻求本民族的主体意识,以求避免被先进的外国文明所同化。1(二)中国近代史上先觉者对传统文化的离异与回归的几种现有解释在中国,对传统文化的离异与回归现象,主要是在近代受东西方文明的交叉撞击影响下产生的。前人对这一现象的研究几乎都是涉及到甚至围绕着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以及传统文化与近代化、现代化和中学与西学之间的关系。1、对“离异”的解释对传统的离异进程可以看作是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费正清认为,中国的近代化模式是西方冲击、中国回应的“冲击反应”模式1。在费正清看来,西方的挑战对中国是一种刺激,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进步的机遇。这种模式假设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动态的近代社
35、会,而中国社会则是一个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的传统社会,其缺乏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只有经过西方的冲击,中国传统社会才1章开沅离异与回归传统文化与近代化关系试析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11(美)费正清美国与中国M,张理京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2有可能摆脱困境,获得发展。关于中国近代化的“冲击反应”模式在美国被广泛用于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如保罗H克莱德和伯顿F比尔斯在合著的远东西方冲击与东方回应之历史中也认同“西方之冲击”这一观点;赖肖尔在中国传统与变革中也吸收了“冲击反应”观的主要成分,表明在19世纪中期以后社会政治、经济及思想文化领域中国历史的进程主要是由西方的挑战所决定的,强调“西方
36、是在近代中国某种结果的主要量变”。2另外,列文森提出的“传统近代”模式实际上也与“冲击反应”模式相近,这两种模式有内在的牵连。“传统近代”模式认为中国是传统、野蛮、静态的,西方是现代、文明、动态的,静态的中国需要在西方这个外力的冲击下才能发生巨变。3国内研究者虽然对“冲击反应”模式持批评态度,但也有不少研究者如苏全有、杨志娟、王继平、熊罗生4等在对传统文化的离异现象进行宏观分析时,也认同西方的冲击与先觉者离异传统之间存在着联系。而另一位美国学者柯文则批判这种“冲击回应”的西方中心模式,提出“中国中心论”来研究中国的近代化。对于中国近代改革家对西方文明的倡导和中国的近代化,柯文认为传统中国有自己
37、独自的历史事态和其展开过程,社会内部结构产生的各种巨大力量会不断地为自身的发展开辟前进的道路。他承认西方对近代中国的影响,但更强调“这个社会的内在历史自始至终依然是中国的”5。美籍学者张灏也一反“西方的冲击”这一研究观点,他认为“冲击回应”模式过分强调外部的影响,忽视了中国传统的复杂性和活力。他的观点与柯文的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张灏认为正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复杂性和在面临外部冲击时所具有的活力,知识分子不是在西方的冲击下“离异”传统,而是由于“中国知识分子主要是根据从儒家传统沿袭下来的那套独特的关怀和问题,对晚清西方的冲击作出回应”1,并且近代知识分子对传统的“离异”并不是指他们排斥中国传统文化
38、而全盘接受西方文化,而是对两者的一个选择综合。2、对“回归”的解释章开沅先生认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特别是一些开创新制度的思想先驱向传统文化的回归包含着一些合理、必要的因素,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在回归传统过程中强调对民族2(美)费正清,赖肖尔中国传统与变革M,陈仲丹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2633(美)约瑟夫阿勒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M,郑大华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苏全有近代中国离异与回归现象反思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9498;杨志娟,陈敏晚清民初中国知识分子文化回归原因初探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10
39、4109;王继平论晚清知识分子的文化转型J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5260;熊罗生从离异到回归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轨迹J北京社会科学,1989(2)13175(美)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M,林同奇北京中华书局,1989,1741(美)张灏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M,崔志海等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33性、民族主体意识的维护,先觉者向传统文化回归,主要是由于担心独立的民族精神的丧失,防止被西方文化征服与同化。2这一观点在其他研究者中也得到认同,例如毛丹、杨志娟、王继平、张锡勤等3在对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作个案或群体研究时,都肯定了这一因素
40、。而由于过度强调对民族精神的维护和宣扬,也导致一些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回归走得太远。由此也引申出,对于文化回归现象的另一种解释就是旧的传统势力太大,离异的力量太弱,而致使回归的力量太强,一些知识分子在回归的道路上不能把握适当的尺度以致回归中具有倒退倾向。强大的传统力量对近代知识分子产生了潜在而深刻的影响,对此,费正清在论述中国对西方冲击所作出的回应的同时,他又说明中国对西方的挑战回应不力,指出“中国近代化的失败是她的统治制度的失败,也是封建士大夫的思想意识与西方文明无法融合而导致的失败”,认为近代中国社会难以变革的原因是因为“背后存在着一种传统文化的情结,也就是强烈的大一统中国的意识”。4从传统
41、文化对异质文明的强大排斥力上解释回归现象,这也是国内许多研究者所秉持的一个观点,例如熊罗生指出“封闭型的落后的传统文明,其回归倾向必然强于开放型的、先进的现代文明,愈是落后且在党争中遭遇挫折的文明,就愈是习惯于从陈旧的回忆中寻找往昔的荣光,以此作为心理上的补偿,谋求一种新的平衡”5。而中国传统文化恰恰就是这样一种历史悠久的文明,在农耕经济和宗法社会的土壤中生长发育以及其本身具有的坚韧性使它具有相当大的排斥力。另一位研究者,美国学者约瑟夫阿勒文森则从先觉者本身的感情与理智角度来间接阐释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离异与回归现象,而这种“回归”是伴随着“离异”发生的。他透过对“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的研究,得
42、出对中国近代知识分子思想演变的一种基本认识“在感情上,他们不能接受西方文化的东渐而造成的事实,常常回到传统特别是儒学上去,或者梦想它是有生命力的,或者自己欺骗自己地认为它不会衰亡,于是自觉不自觉地去重新解释自己的文化,力图掩盖两种文化在价值上的歧异;在理智上,他们又往往是西方化的,他们在与传统决裂时的理智思考,他们以西方文化为参照系对本国文化的剖析批判,往往言之成理,振聋发聩。”1另外,还有一种比较普遍的观点,这主要是针对于先觉者晚年时期的文化回归,此观点认为对传统文化的回归是为了“借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适用部2章开沅离异与回归传统文化与近代化关系试析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13毛丹
43、严复思想轨迹的再认识J学术月刊,1987(11)6572;杨志娟,陈敏晚清民初中国知识分子文化回归原因初探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104109;王继平论晚清知识分子的文化转型J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5260;张锡勤论康有为对儒学的改造A中国哲学史学会2004年会暨中国传统哲学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501554(美)费正清美国与中国M,张理京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5熊罗生从离异到回归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轨迹J北京社会科学,1989(2)13171(美)约瑟夫阿勒文森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M,刘伟等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44分来填
44、补西方精神世界的贫乏与空虚”2。早期离异传统的知识分子正是因为在20世纪初从西方国家重物质的现实导致困境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欧洲的衰败中看到了西方文明的弊端,而回归“重精神”的中国。二、离异与回归的代表严复个案研究曾经对传统不遗余力地进行抨击的先进知识分子,为什么在激变年代都在不同程度上回归于传统本文选取严复这样一位近代先觉者中的典型人物,以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由“离异”到“回归”的思想演变轨迹为例,试图对中国近代史上先觉者发生的思想离异与回归现象作粗浅地探讨。(一)严复早年概况可以说在同代人之中,严复比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章太炎等,更称得上是劳绩斐然的启蒙思想家。他生于1854年1月,7岁进
45、入私塾读书,接受了中国传统的旧式教育,可以说他的中学底子甚厚。14岁那年由于父亲不幸辞世,家中无力继续供其读私塾,他便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免费的福州船政学堂。在这所新式学校学习五年毕业之后,又到“建成”、“扬武”等军舰上实习了五年。通过长达十年的学习实习活动,他不仅掌握了许多科学知识和技能,还作了不少的调查研究,他曾随实习军舰到过日本、印度、新加坡、宾榔屿等地,对海外的风土人情和政治制度也有所了解。1877年严复被选送到英国留学,从中国到英国,生活环境、人文气息极大的反差,为其后来介绍和传播“西学”奠定了基础。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学习和考察,他直接接触了西方近代社会和文化,对西学的求真实用,政治
46、的求公利众,中西民众在智、德、力上的差别,印象很深。1从而,在知识结构与观念意识上,严复既有别于土生土长的新派文士,也不同于瞩目西方技艺的一般留学生。归国后,他在北洋水师学堂任职,累迁至总办,但一直“不预机要,奉职而已”2。他面对鸦片战争后中国国势的日渐衰弱,清楚地意识到,中国欲图富强,就必须以西方先进的社会文化体系作参考,对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进行清理和批判。(二)严复的思想演变轨迹及其变化原因1、甲午战争前后到戊戌维新时期的进步期严复早期是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和热心的西学倡导者,中国系统介绍西学的第一人。1894年爆发2章开沅离异与回归传统文化与近代化关系试析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20
47、41严复严复集(第4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9692钱履周遗著,何桂春整理严复年表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4)1345的甲午战争对严复不啻为当头一棒。“日本以寥寥数舰之舟师,区区数人之众,一战而翦我最亲之藩属,再战而陪京戒严,三战而夺我最坚之海口,四战而覆我之海军。”3心中澎湃的爱国激情在他心中化成了急迫的救亡使命感。1895年,严复写了论世变之亟的名文,题目就表达了对中国处境的紧张和焦虑,同在这一年,他又写下了原强、辟韩、救亡决论,同样也表达了像他这样的知识分子给中国选择的出路只有“富强”才能应付这种巨大的“世变”,才能应付这次二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才能保存民族的
48、血脉不至于香火断绝,为了这种目标,中国只能接受西洋现代化的途径。他在这四篇政论文章以及1896年翻译的天演论等著作中,大倡西学、批斥中学,反对顽固保守、主张维新变法,并提出了全面的西学方案,从中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离异”思想。在政治方面,严复把西方国家的富强归之于政治法律的正规先进,“谓英国与诸强之所以富强,公理申伸,其端在此一事。”4他提倡以英国君主立宪为蓝本的政治改造,认为学习西方要从直接引进、吸收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入手,努力把握西方处在人类认识最前沿的科学知识。他通过翻译天演论系统地介绍了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呼吁中国欲自强保种、由弱变强就必须顺应“天演”规律而实行变法维新;他也借用16至18世纪欧洲自然法学派特别是卢梭的基本观点,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严厉的批判,指出君主与人民本是以“通功易事”的原则而建立的契约关系,“民之自由,无之所畀也”5,表现出一种“主权在民”的近代民主意识。在文化方面,严复指出中国自有科举制度以来,文化貌似繁荣,但严重脱离社会现实,“非今日救弱扶贫之切用”,中国社会“四千余年仅成一治一乱之局而半步未进”1的根本原因在于儒家思想文化的束缚,第一次淋漓酣畅地批判了旧学的“无用”与“无实”;他主张废科举、立学校、讲求西学,提倡建立一种全新的文化体系且必须要以西方先进的社会文化体系为参考而彻底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