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吴政权外交政策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文初 文档编号:23303 上传时间:2018-04-30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90.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孙吴政权外交政策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孙吴政权外交政策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孙吴政权外交政策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孙吴政权外交政策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孙吴政权外交政策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人文教育孙吴政权外交政策研究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自从秦以来,中国传统上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但是,内部统治集团的矛盾、纷争,外族的入侵等原因都会导致大一统的社会被分裂、割据代替,进而形成许多独立的诸侯国,彼此之间总会发生这样那样的联系,这些交往关系亦被广义的称之为“外交”。因此,对于东汉末年,孙策、孙权兄弟政权与曹操、刘备政权之间的交往活动,笔者将之定义为外交活动。在中国的历史上,但凡是一个分裂割据的时代,各个割据势力之间为了达到某种利益,既有相互的和战关系,又有与各自周边民族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这一体系中,各个割据势力由于经济、军事等力量的差异,总会有强国与弱国之分。强国

2、往往有自身的优势,维持一种霸权秩序,主导了国家与国家之间关系的发展。强国如何建立,维持霸权秩序是值得探索研究的,但是弱小国家如何在强国霸权秩序下求得生存,谋求发展也是历史的一个主题。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曹操统一北方,建立霸权秩序,一心想夺得荆州,虎视眈眈窥视南方。而在南方偏安江东的孙氏政权与刘备政权相对来说就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孙氏政权实力弱于北方曹操,但却又高于刘备政权,成了一个中间势力,孙吴以自身的军事、经济力量为保障,以国家的利益出为根本出发点,采取灵活多变的外交政策,周旋于刘备与曹操之间,时而依附曹操,时而联合刘备,通过外交策略的不断调整,从而使吴政权存在长达七十余年之久。驳斥了“弱国无

3、外交”的论断。吴政权周旋于强国与弱国之间的灵活的外交经验也能成为重要的历史借鉴。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本文所要研究的正是吴国做为弱小国家,如何分析、利用当时的环境以及自身条件,来推行合理、有效的外交策略。初拟大纲如下一)初涉江东之立足外交本章节主要论述的是公元194年孙氏兄弟初涉江东,面对曹操、袁绍两支强大的割据势力,为了立足于江东,巩固统治而采取的外交政策。孙氏兄弟南渡长江以后遇到了江东山越的顽强抵抗,政权极不稳定,此外,以何种态度、政策面对南北世家大族也成了孙氏政权巩固的重要因素。这一时期,江东立足于内部的经营,外部采取和曹操和亲的方式,避免卷入袁、曹的战争。在迎汉献帝这件事

4、上,也因为孙策的遇害无果而终,最终促成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二)孙刘联盟之均势外交本章节主要论述的是孙策遇袭身亡后,权力交到其弟孙权手中,孙权开始了对江东的经营。而曹操通过官渡之战以后,基本统一北方,一心南下夺得荆州,窥视南方地区。在此种情况下,孙权联合刘备在赤壁大败曹操,接着借荆州于刘备,巩固孙刘联盟,但此后,孙权无法容忍刘备的势力扩张,为了夺回荆州与刘备兵戎相见,讨好曹操,之后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大败,无力战胜孙权,孙刘联盟又趋于稳定。三三国鼎立之拓展外交本章节主要论述孙吴政权称帝后,蜀汉与东吴始终坚持互通友好的外交策略。曹魏政权曾多次用兵江东,但都无功而返,无力统一南方,东吴“划江而治

5、”的国策以得到实现。于是孙吴政权的外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开始通式辽东,希望联合辽东,形成对曹操联合夹击之势,以实现统一天下的野心。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文献法归纳法演绎法四、研究的总体安排与进度11月20至12月26日查找相关资料,确定论文题目12月26日开题论证会。1月14日前对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进行修改收集资料,提交论文研究框架。寒假写毕业论文初稿。2月16日前毕业论文初稿交指导老师审阅。4月份前进一步收集资料,对论文进行修改。毕业论文定稿,完成相关材料的填写并按规定装订成册。5月毕业论文答辩。五、主要参考文献1西晋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62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

6、20093张大可三国史研究M甘肃甘肃人民出版社,19884何兹全三国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5邹纪万魏晋南北朝史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6邱少平孙吴政权与世家大族J益阳师专学报,1995(4)41437黄佩芳孙吴与山越的关系初探J丽水师专学报,1986(2)24588李程三国东吴政权能够长存的原因探讨J红河学院学报,2007(3)17209刘国石孙权与吴蜀同盟J东北师大学报,1990(1)424610邱宏亮均势与制衡三国鼎立时期孙吴外交思想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6(3)747911陈乾康论三国时代的吴蜀同盟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7(4)12212612赵国华三国时期的

7、吴蜀关系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7(1)11311913金裕凤试论孙权的外交策略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2000(2)606214张东华荆州之争与吴蜀关系新探J成都大学学报,2003(2)596415杨洪权孙吴谋荆州述论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1997(4)434716刘国石三国时期外交人才述论J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6(11)212617陈冬阳孙权时期孙吴战略决策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3333618XIUGUIZHANGANCIENT“REDCLIFF”BATTLEFIELDAHISTORICALGEOGRAPHICSTUDYJFRONTIERSOFHISTORYINCHINA,200

8、6121423519DECRESPIGNY,RAFEABIOGRAPHICALDICTIONARYOFLATERHANTOTHETHREEKINGDOMS23220ADJBRILL772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人文教育孙吴政权外交政策研究一、引言对于三国时期孙吴政权外交政策的研究,多数学者把孙刘联盟作为研究的重点,以孙刘联盟赤壁之战、荆州之争、夷陵之战这一条主线索来阐释与论述。也有学者从长江防线建立、孙吴与山越的关系、孙吴与世家大族的关系等角度出发,来研究孙吴的外交政策,这些研究不无道理。但却忽视了孙吴外交政策的高度灵活性以及孙吴与曹魏的外交关系。因此,全面、系统研究孙吴外交政策对明了该时期错综复杂的

9、地缘政治有进一步的帮助。二、国内外研究状况一)孙刘联盟看孙吴外交政策1背景分析均势与制衡三国鼎立时期孙吴外交思想研究(邱宏亮2006)一文中指出在北方,自官渡一战后,曹氏政权基本统一北方的割据力量,实力空前强大,且始终有平灭江南,一统天下的决心,而此时的刘备已经是穷途末路,无立足之地,对孙吴构不成任何威胁,而以孙吴的实力,单凭自身力量抗击曹操是不可能的,加上刘备“誓除曹贼”“汉贼不两立”原则,孙刘联盟,维持强魏与孙刘之间的一种相对的力量均衡成为当下孙刘两家的共同愿望,联盟成立。孙权与吴蜀同盟(刘国石1990)也类似的指出,曹操首先要取荆州,去的荆州之后无疑就是打败江东孙权,一统天下。加之208

10、年,刘表死去,荆州集团内乱不止,曹操趁隙夺取荆州更加容易。此篇文章还分析了鲁肃劝孙权联合刘备的原因第一,只有刘备有能力与孙权联合抗曹,第二,刘备与曹操有不可调和的矛盾,第三,孙权自己无单独抗击曹操的能力,为形式所迫,必须联合刘备才能抵抗曹操。2孙刘联盟的历程试论孙权的外交政策(金裕凤2000)一文中指出孙吴向来以全据长江为基本国策,所以十分重视夺取荆州。对于孙吴来说,荆州是它的上游门户,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孙权接受鲁肃的意见,接受诸葛亮以借荆州为条件联合的要求,统一联合孙刘联盟。将荆州“借”给刘备,就意味着暂时修正东吴全据长江的基本国策,但是这也是明智的,联合刘备并资之以土地,在

11、曹魏的西南方再为其树立起一个强敌,如此以来曹魏必然分兵东西两线,孙吴的压力就减少了许多。金裕凤还分析了孙权后来武力夺取荆州的原因刘备势力的扩张,刘备得荆州后,有趁机入蜀夺取了益州,而且在同曹魏争夺汉中的斗争中取得了胜利,实力大增,这样就在孙吴的西面又出现了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孙权在对荆州用兵的同时,还做出了一个果敢的决策向曹魏称臣,避免陷入两线作战。面对曹魏要征孙登为质子,孙权也做了灵活的周旋,在刘备发用夷陵之战的关键时候稳住了曹丕,取得了夷陵之战的胜利。论三国时代的吴蜀同盟(陈乾康1997)一文还论述了夷陵之战后的吴蜀同盟。夷陵之战后,蜀汉认识到吴“可以为援而不可图”方针的正确性,诸葛亮也

12、认识到若与吴国为敌,只会使曹魏得计,非算之上者,但是若与吴重修旧好,北伐就没有后顾之忧,所以夷陵之战后诸葛亮从大局着眼,逐步改变了对孙吴的强硬态度,双方关系开始恢复。公元229年孙权称帝,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诸葛亮派卫蔚陈震至武昌表示庆贺,双方还签订了共同对魏的盟约。陈乾康先生还把吴蜀同盟建立之初的特点与三国鼎立时期的吴蜀同盟特点进行了比较。首先他认为吴蜀同盟之初是曹操大兵压境之下的应急措施,具有暂时性,而三国鼎立时期的吴蜀同盟不再处于单纯防御地位,也有主动性进攻,具有攻防结合的特点,是两国保存自己进而北定中原战略方针的具体体现。其次,由于三国鼎立局面的确立及吴蜀荆州纷争的消除,吴蜀间已经没

13、有了对抗性矛盾,这使吴蜀同盟比孙刘联合更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它是孙刘联合的发展而不是简单重复。3孙吴外交政策的评价三国东吴政权能够长存的原因探讨(李程2007)认为三国东吴政权能够长存的原因之一就是吴国在外交上奉行了比较灵活的外交政策,它利用蜀国的力量以抗魏国,又利用魏国的力量来对付蜀国,并将军事对抗与外交妥协结合,使吴国尽可能地避免严重的威胁和危机,从而一定程度上延长了吴国的国命。孙权与吴蜀联盟(刘国石1990)肯定了吴蜀同盟的重要性。认为正是吴蜀同盟的存在,形成了掎角之势,曹魏攻吴则须防蜀,攻蜀时又要防吴,不能专心而攻其一,有后顾之忧,此外正是由于蜀国的存在,吴才可以凭借长江之险,西晋灭蜀

14、后,长江上游门户洞开,致使吴国灭亡。因此,刘国石先生否定了孙权用兵夺荆州的策略。他认为荆州之争的后果十分严重,使蜀国元气大伤,陷入攻守两难困境,又破坏了三国之间的平衡,使赤壁战后形成的南北均势也发生变化,由南北相抵而变成南弱北强。二)孙吴与山越、世家大族的关系孙吴与山越的关系关系到孙吴政权的巩固,也是孙吴对外采取外交政策时所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孙吴的外交政策要以孙吴与山越的关系作为出发点。孙吴与山越的关系初探(黄佩芳1986)一文探讨了,孙氏兄弟到达江东以后,面对山越的顽强抵抗,所采取的政策也是比较灵活的,他认为对山越中的下层采取“安抚”政策,对上采取镇压与怀柔相组合的政策。到孙权的时候,

15、由于已“略有六郡”,最大的敌对势力已消灭,从而对山越的态度也强硬起来,以树立自己作为臣住的威严。正是孙吴对山越的军事征伐和安抚政策,从而巩固了在江东的政权,在内部稳定统一的情况才,才能全力对外采取灵活的外交政策。世家大族也为孙吴的外交政权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世家大族分为南渡的北方大族有张昭、周瑜、鲁肃、吕蒙、诸葛瑾等,江东的世家大族则以吴郡的顾、陆、朱、张为首。孙吴政权与世家大族(邱少平1995)认为南北世家大族都希望有一个理想政权来维持江东的稳定局面,因此都皆追随孙氏,为之出谋划策、攻城占地。力荐孙刘联盟的就是鲁肃,他为孙权出谋划策,是促成孙刘联盟的功臣,张昭、诸葛瑾也是著名的谋士。孙策过世时

16、就把孙权托付给了张昭,可见张昭之才。而周瑜、吕蒙又是在军事上又有出色的才能,为孙吴的外交政策提供了坚定的军事保证。三、结语以上的文章都不同程度上的以一种角度来论述孙吴的外交政策,但是笔者却发现孙吴的外交具有前贤所论不一致的特点,也就是孙吴外交政策的灵活性与可变性,在蜀汉和曹魏两强之间及时周旋,最重使孙吴政权免遭首先覆亡之运。这也是本文的创新点。本文主要观点为首先,对于学者比较少关注的赤壁之战之前的外交、内政问题有所述及,之所以述及内政,是因为笔者认为孙吴的内政是它所采取外交手段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次,对孙吴通辽东的外交也有一点论述。最后,重点还是论述孙吴自赤壁以后至通辽东的外交。这样的论述,能够

17、更加直观的展示孙吴外交递进式的特点。主要参考文献1西晋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62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20093张大可三国史研究M甘肃甘肃人民出版社,19884何兹全三国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5邹纪万魏晋南北朝史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6邱少平孙吴政权与世家大族J益阳师专学报,1995(4)41437黄佩芳孙吴与山越的关系初探J丽水师专学报,1986(2)24588李程三国东吴政权能够长存的原因探讨J红河学院学报,2007(3)17209刘国石孙权与吴蜀同盟J东北师大学报,1990(1)424610邱宏亮均势与制衡三国鼎立时期孙吴外交思想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

18、学报,2006(3)747911陈乾康论三国时代的吴蜀同盟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7(4)12212612赵国华三国时期的吴蜀关系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7(1)11311913金裕凤试论孙权的外交策略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2000(2)606214张东华荆州之争与吴蜀关系新探J成都大学学报,2003(2)596415杨洪权孙吴谋荆州述论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1997(4)434716刘国石三国时期外交人才述论J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6(11)212617陈冬阳孙权时期孙吴战略决策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3333618XIUGUIZHANGANCIENT“REDCLIFF”BATTL

19、EFIELDAHISTORICALGEOGRAPHICSTUDYJFRONTIERSOFHISTORYINCHINA,2006121423519DECRESPIGNY,RAFEABIOGRAPHICALDICTIONARYOFLATERHANTOTHETHREEKINGDOMS23220ADJBRILL772本科毕业论文(20届)孙吴政权外交政策研究目录中文摘要错误未定义书签。英文摘要错误未定义书签。一、引言11二、立足外交12(一)立足外交表现121、与曹操的和亲122、“汉献帝”之争12(二)立足外交的原因131、世家大族问题132、山越问题14(三)“立足”外交特点15三、均势外交15(

20、一)赤壁之战前形势15(二)均势外交表现161、赤壁之战162、和亲与借荆州163、吕蒙袭荆州174、夷陵之战及其后外交形势18(三)均势外交特点20四、拓展外交20(一)拓展外交表现20(二)拓展外交背景分析211、鲁肃之谋划212、出使辽东条件21(三)拓展外交特点22参考文献23致谢错误未定义书签。1【摘要】东汉末年,曹操统一北方,建立霸权秩序,窥视南方,意图消灭南方的刘备政权与孙氏政权,统一南北。孙氏政权实力弱于曹操政权,但又略强于刘备政权,成为一股中间势力。这样一股力量较弱的中间势力周旋于曹操政权和刘备政权之间,存在时间长达七十余年,其中孙氏政权灵活多变的外交手段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本

21、文论述了孙氏政权“立足外交,均势外交,拓展外交”层递式外交的历程、特点以及对孙氏政权产生的影响。【关键词】东汉;三国;孙吴;外交。【ABSTRACT】ATTHEENDOFEASTERNHAN,CAOCAOUNITEDNORTH,INORDERTOESTABLISHHEGEMONYHEMADEHISEYESTOTHESOUTHINORDERTOELIMINATELIUREGIMEANDSUNREGIMESUNREGIMEWEAKERTHANCAOREGIMEBUTSTRONGERTHANLIUREGIMESUNWASINTHEMIDDLEOFCAOANDLIUASAFORCEINTHEMIDDL

22、E,DEALEDWITHCAOREGIMEANDLIUREGIME,EXISTINGMORETHAN70YEARSOLDFLEXIBLEFOREIGNPOLICYWASONEOFTHEMOSTIMPORTANTFACTORTHISARTICLEDISCUSSABOUT“THEPOLICYOFBASEDON,THEPOLICYOFBALANCEOFPOWERANDTHEPOLICYOFDEVELOPMENT”DEVELOPINGFOREIGNPOLICYSCOURSE,FEATURESANDCONSEQUENCES【KEYWORDS】EASTERNHANTHREEKINDOMSSUNWUFORE

23、IGNPOLICY2一、引言东汉末年,黄巾海沸九州,天下大乱,秦汉以来大一统的社会被分裂、割据代替,进而形成三国鼎立局面。长期以来,学界对三国政治经济乃至民族关系研究成果丰硕,无须赘述。但值得注意的是,学界对三国时期尤其是孙吴外交策略研究却相对关注不够,这就直接影响到三国史研究的深入。基于如此考量,本文拟就孙吴外交政策略陈管见,就教于方家通人。综观现有的研究孙吴外交思想的论述多是以研究孙吴联盟为主线。邱宏亮的均势与制衡三国鼎立时期孙吴外交思想研究(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6(3)7479),金裕凤的试论孙权的外交政策(聊城师范学院学报,2000(2)6062),陈乾康的论三国时代的吴蜀同盟(四

24、川师范大学学报,1997(4)122126),刘国石的孙权与吴蜀联盟(东北师大学报,1990(1)4246)等都不同程度上根据孙刘联盟赤壁抗曹、借荆州、荆州之争、夷陵之战这条主线论述了孙吴外交思想的演变过程。孙刘联盟只是孙吴外交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不能很全面的展现孙吴的外交政策演变。关于孙氏政权初涉江东,为立足江东而采取的外交手段以及三足鼎立格局稳定后,孙吴与辽东交涉而采取的外交手段都没有述及。而本文通过立足外交、均势外交、拓展外交三方面的论述,展示了孙吴层递式的外交策略。3二、立足外交31(一)立足外交表现孙氏政权始于孙坚,后在其子孙策的经营下成为南方的割据势力。当时的北方,最活跃的当

25、属袁绍和曹操,相比,袁绍的实力远远超过曹操,曹操之拥有诱降收编的三十万黄巾军,以及实习屯田等措施来筹措军资。而当时的刘备,辗转流离,还未站稳脚跟,还未占有割据一方的势力。故在分裂割据的汉末,袁绍、曹操、孙策成为当时三股割据势力。其中,孙策的力量最为弱小,加之初涉江东,内部尚不稳定,可谓是内忧外患。因此此阶段,孙策为首的江东集团的外交手段是比较保守的,以“立足”为根本出发点。3111、与曹操的和亲199年,袁绍吞并公孙瓒,势力空前加强,囤积力量进军许都。虽然此时的孙策势单力孤,但看到袁绍对曹操的军事威胁和雷霆一击,也想火中取栗,因此,孙策对许都亦是虎视眈眈。而此时的曹操,羽翼未丰,面对南北夹击,

26、尤其是北方袁绍的威胁,形势十分紧张。“是时袁绍方强,而策并江东。”1如果全力抵抗袁绍,那么孙策就会趁其不备,袭其后方,曹操就会腹背受敌。“曹公力未能逞,且欲抚之。乃以弟女配策小弟匡,又为子章取贲女,皆礼辟策弟权、翊,又命扬州刺史严象举权茂才。”2曹操通过和亲、举茂才消除了后方的威胁,全力投入与袁绍的官渡决战之中。“和亲”、“举茂才”使得江东丧失了“坐左手渔翁之利”的机会。在分裂割据的时代,江东完全可以背信弃义,在官渡之战时,偷袭曹操后方,但是江东却放弃了坐收渔翁的机会,采取了保守的外交手段,这是因为孙氏政权刚立足江东,内部矛盾尖锐,加之官渡之战时孙策被袭杀不久,孙权刚刚继任大位,这一切都使得江

27、东政权无暇外顾,只能全心经营内部事业,以求立稳脚跟。3122、“汉献帝”之争东汉末年,最高统治者汉献帝已没有实权,仅有虚名。但是汉献帝仍是天下公认的天子,1晋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6,6552晋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6,655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因此谁能够掌控汉献帝,谁就可以获得“正统”的地位,用汉献帝的名义发号施令。袁绍的谋士沮授曾经向袁绍提议,前往许都迎接汉献帝。但是没有远谋的袁绍却拒绝了挟持汉献帝的最好机会。和袁绍相反,曹操和孙策都意识到了控制汉献帝的重要性,开始了一场“汉献帝之争”。曹操接受谋士“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建议,为迎接汉献帝积极准备。公元196年(建安元年)

28、,汉献帝回到洛阳,曹操在谋士的力荐下,亲自带兵来到洛阳,将汉献帝迎到许都。江东方面,“建安五年,曹公与袁绍相据于官渡,策阴欲袭许,迎汉帝,密治兵,部署诸将”。3但是,孙策的计划尚未能成功,“未发,会为故吴郡太守许贡客所杀”。4迎接汉献帝的计划随着孙策遇袭身亡而宣告失败。“汉献帝之争”曹操成了最后的赢家,从此曹操披上了“正统”的外衣,“挟天子以令诸侯”。孙策之死,葬送了迎汉献帝的计划,也使江东永远失去了“正统”的地位,这为后来孙权称帝带来了深远影响。纵观这个阶段江东的外交政策,孙氏政权曾积极为江东集团谋取利益,也出现了许多机会,抄袭曹操后路“坐收渔翁之利”,积极准备迎汉献帝,但是这些机会都归于失

29、败,其中,最直接的可以归因于“孙策之死”。但是细细看来,这些都是由于江东深层次的内部矛盾造成的,“孙策之死”也可以归因于内部矛盾,因此江东集团的内部矛盾是江东集团“立足”外交的根本出发点。32(二)立足外交的原因孙策由于被许贡客所杀,导致一系列外交政策以“软”“求和”为主,问题似乎归结到了许贡身上,许贡究竟是何许人也,孙策为什么要杀他其客为何又袭杀孙策这在某个方面反映了江东集团内部矛盾。3211、世家大族问题“吴郡都尉许贡与靖有旧”5从中可以得到两点信息首先许贡是吴郡都尉,属于南方的世家大族,其次,“与靖有旧”,靖是许靖,即当时北方的士人,许贡与北方的士人尚3晋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

30、6,6584晋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6,6585晋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6,574有联系,一定程度上说明其还是维护北方的统治。许贡只是世家大族中的一支,与其相似的名门大家或者是东汉旧臣,为了维护自己在地方上的利益或者是维护旧有的统治秩序,不甘孙权称霸江东,都对孙策采取了敌对的态度。而这些世家大族,东汉旧臣在江东都是属于社会上流阶层,主流阶级,社会影响力巨大。因此他们成为了孙吴政权立足江东最大的障碍。三国志卷十四曰“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雄豪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中,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这段话不仅到处了世家

31、大族对孙吴政权的威胁,而且还道出了孙策对世家大族采取的手段诛杀。孙策对世家大族采取强硬压制的策略,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效果“一时江东震惧”,但是有压迫,也会有反抗,有些世家大族不甘臣服孙吴,采取了激烈的反抗。因此我们应该可以清楚的认识到孙策所采取的策略与他外交成败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没有诛杀许贡,那么孙策就不会被许贡的门客所杀,也许“迎汉献帝”能够成功,也许能联合世家大族偷袭曹操,消灭曹操势力。但是历史不可以假设,我们可以推想是孙策残暴的手段计划了孙吴势力与当地集团的矛盾,导致了孙策之死,以至于江东原计划好的外交策略都归于失败。3222、山越问题山越是指当地的土著。山越问题也便是北来人士与当地

32、宗族。土著之间的矛盾。山越问题是长期困扰东吴的问题。“秋七月,权闻魏文帝崩,征江夏,围石阳,不克而还。苍梧言凤皇见。分三郡恶地十县置东安郡,以全琮为太守,平讨山越”6文中秋七月是在黄武五年,当时孙吴政权早已在江东立稳脚跟,三国鼎立局势也已建立,但是山越问题还是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从中不难看出山越问题也是困扰初涉江东的孙吴政权的一个重要内部矛盾。但是山越问题与世家大族的地位不同,山越处于社会的中下层。因此,孙策初涉江东,对于山越势力,虽然采取的也是高压政策,但是攻击重点主要是政治中心,不是深山之地,主动进攻很少。例如当初许贡逃避孙策追杀,而投靠严白虎。孙策顺带剿杀了严白虎。山越的性质决定了孙吴没有

33、将之赶尽杀绝,只是铲除威胁统治的山越。但是当孙吴初涉江东之时,这些山越流寇也一定程度上威胁着政权的巩固,孙吴也不得不将之视为隐患,因此山越问题也成了孙吴外交政策的重要因素。6晋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6,67233(三)“立足”外交特点综合以上分析,笔者将此阶段的外交归纳为“立足”外交,以内部经营为主线,与北方势力的较量以“和”为主。但这并不代表此阶段的外交软弱,以孙策为首的孙吴政权也制定过积极的计划,例如汉献帝之争,为本集团争取利益,只是迫于内忧,而未能达成。这一外交思路,使东吴与曹操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关系,也为孙权继位创造了一个相对缓和的局面,使之免于面对内忧外患,为下阶段的外交打下

34、了良好的基础。4三、均势外交41(一)赤壁之战前形势经过官渡之战,曹操基本消灭了袁绍势力,力量空前壮大,成为了北方的霸主。加之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获得了正统的地位,一心想消灭南方势力,统一全国。此时,南方的孙吴政权,已经完成了权利交接,孙权顺利继位。相比孙策时期面临的内患,孙权基本上已经稳定了内部。对于英豪、世家大族,与孙策的“杀戮”政策相反,孙权以收揽为主,使得英豪、世家大族逐渐归附孙权。此外,孙权还得到了张昭、周瑜、鲁肃等能人的辅佐。他们都是在军事、外交、内政上帮助周瑜的人,而不是从属角色。由此看来,由于孙权采取招贤纳士的政策,使得孙吴的统治集团壮大、巩固了。山越方面,孙权仍然采取打压的

35、政策,山越已经基本上失去了主动进攻的能力,剩下下涣散的力量,对孙吴够不上实质上的威胁。在孙权的经营下,孙吴政权在江东立稳了脚跟,实力也有所增长。但是相对于北方的曹操,孙权尚不能相匹敌,处于弱势地位。刘备在“诛曹公”计划失败后,被曹操一路追杀,四处流亡,尚无安身之所,更谈不上割据一方。而刘备自居“汉室正统”与曹操强调的正统地方的矛盾不可调和,曹操与刘备势不两立。综上分析,孙吴政权面对着北方曹操的威胁,刘备面对着曹操的追杀,双方以现实条件为出发,走向了“孙刘联盟”。为均势外交奠定了基调,但是随着三方力量发生变化,彼此的外交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孙刘联盟也存在着不稳定因素。因此,孙吴均势外交政策由提出到

36、变动到最后形成共识,经历了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42(二)均势外交表现4211、赤壁之战公元208年,曹操率军南下伐吴,直抵荆州。荆州刘表新死,其子刘琮投降。“曹公得其水军,船步兵数十万,将士闻之皆恐”。7力量得到了进一步壮大,并向刘备下了战书江表传载曹公与孙权书曰“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方与将军会猎于吴。”8“权得书以示群臣,莫不向震失色”9孙权的谋士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张昭积极主合,陈述了不可能灭曹的理论。周瑜却积极主战“曹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

37、之邪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10鲁肃则主张联刘抗曹“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11孙权采纳了鲁肃的建议,并派遣鲁肃南下“与备会”。刘备听取鲁肃的建议后甚欢悦,“备遂到夏口,遣亮使权,肃亦反命”。12孙刘联兵抗曹的局面形成。孙刘联盟中,孙吴外交思路就是“结好刘备,共抗曹操”,运用外交智慧,在多个权力实体共存的情况下,通过弱势结盟来实现多边环境中的均势与制衡。赤壁之战是孙刘联盟的第一步,也是奠定总基调的一步,赤壁之战击退了曹操,曹操虽然败兴而归,但是实力仍然不容小视,不是刘备或者孙权一方能够抵抗的,使得三国均势、平衡的状态保持了比较长久的相对稳定的局面,赤壁

38、之战也使孙刘联盟进入了蜜月期。4222、和亲与借荆州曹操的败北,刘表集团的瓦解,使得荆州出现了权力真空。孙权“初临荆州,恩信未恰”13这给刘备夺取荆州创造了机会。刘备借机攻取了荆州的武陵、长沙、贵阳、零陵四郡7晋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6,7478晋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6,6649晋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6,66410晋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6,74611晋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6,75212晋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6,75213晋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6,753后,地盘进一步扩大,实力大增,成为荆州地区最强大的势力集团。这

39、时候,孙权表示自己的诚意,将自己的妹妹孙尚香嫁给了刘备。孙权希望通过联姻的方式以巩固联盟。刘备去的四郡后,不愿被束缚在四郡之内,他希望能够取得江陵(南郡内),以作为前进的跳板,而南郡又在孙权的控制范围内。刘备介于联盟的关系,不好武力夺取,便向孙权提出“借荆州”。对于“借荆州”,江东集团内部产生了分歧,周瑜为主的多数人都反对“借荆州”,他们认为荆州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是长江上游的门户,借之于刘备就会使长江上游的门户洞开。鲁肃一个人却赞成将荆州借给刘备,而且孙权力排众议,听取了鲁肃的建议。鲁肃并不是不知道荆州的重要,吴书鲁肃传载鲁肃一番话,“夫荆楚与国临近,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

40、沃野千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帝王之资也。”14那么孙权将荆州借给刘备,从而失去了“金城之固,帝王之资”只是碍于孙刘联盟吗巩固孙刘联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的好处,这也恰恰体现了孙权灵活多变的外交特点。南郡处于曹操、孙权势力的交接处。曹操拥有江北的南阳、章陵二郡,而孙权的南郡与江夏与之接壤。曹操势力强于孙权,加之孙权“初临荆州,恩信未恰”,南郡、江夏对于孙权来说也是一个难题,他必须与曹操正面交锋,而且战线容易拉的过长,所以占据南郡、江夏也是喜优参半的,如果能够守住二郡,那便是得意,但是一旦抵抗不过曹操,就容易使曹操长驱直入。相反,如果将南郡借给刘备,就好像卖了一个人情给刘备,首

41、先是能够巩固孙刘联盟,避免因为内讧而使曹操坐收渔翁之利,此外,刘备获得南郡后,就会直接面对曹操,而孙权就相对处于后方,得到了一定的军事缓冲。“借荆州”一事,孙权与鲁肃达成了共识。单纯依靠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故而联合刘备抗曹,借地与刘备以固联盟。这些举措体现了他们为了达到长远的战略目标而采取的灵活策略和巧妙的外交斗争艺术。孙权和鲁肃以其敏锐的政治眼光、综观全局,深谋远虑,不因贪图眼前利益的局部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的根本利益,在借地问题上展现了一个卓越外交家的高超智慧和才能。4233、吕蒙袭荆州刘备借荆州已经在吴蜀同盟之间埋下了分裂的伏笔。刘备并不满足与荆州之地。刘备14邱宏亮均势与制衡三国鼎立时期

42、孙吴外交思想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6,(3)7479得荆州后,又入蜀取得了益州。而且在于曹魏的争夺汉中之役中取胜。相比,“孙权攻合肥,无功”。刘备势力的增长使得孙刘联盟内部矛盾越来越尖锐。孙权希望出现的局面是三国鼎立,想让曹魏多一个劲敌,孙刘联盟,借荆州都是从这个基本角度出发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孙权能够容忍刘备的势力超过自己,他总想把刘备的势力限制在一定程度内,绝不想在自己的西南面再给自己树一个劲敌。加之“借荆州”使得刘备控制了长江上游,孙吴的门户,孙权当然不会坐视不理。因此,公元215年,孙权提出索回荆州的要求,他希望能够通过和平的手段解决荆州问题。可惜刘备没有能把握这个机会,纵容

43、关羽驱逐吴官。公元215年,曹军进攻汉中,刘备向吴求和,最后双方以中分荆州做为解决方法。中分荆州并没有减弱孙权夺取荆州的决心。而刘备的决绝也使得荆州问题不能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公元219年,孙权听取了吕蒙的建议,“白衣渡江”袭杀了关羽,夺回了荆州。荆州问题通过武力手段得到了解决,孙权取得了胜利,但是也使孙刘联盟蒙上了更深的阴影,使得北方曹魏政权虎视眈眈。孙吴的外交谋略并没有如此简单,孙刘联盟内部发生矛盾,引发战争,曹魏甚有可能借机南下。孙权恰恰想到了这点。孙权向曹操称臣,“曹公表权为骠骑将军,假节领荆州牧,封南昌侯。权遣校尉梁寓奉贡于汉,及令王惇市马,又遣朱光等归”。15吕蒙奇袭荆州表面是破坏了

44、孙刘联盟,上文说曾提到孙权的外交策略很多时候是为了巩固孙刘联盟,那为什么同意吕蒙武力夺回荆州呢孙权的外交思想是均衡,坐视刘备壮大,只会破坏制衡局势,刘备的壮大势必也会抛弃孙刘联盟,加之刘备外交策略比较死板,曹魏、孙吴、蜀汉,刘备的实力相对较弱,面对孙吴讨回荆州合理的请求,却用武力驱除。所以综上看,孙吴的外交策略是符合形势的,是以自身的利益为出发点的。4244、夷陵之战及其后外交形势孙权夺回荆州后,长江上游的威胁基本解除了。刘备失去了荆州,困在了益州,也失去了隆中对中诸葛亮为刘备设计的北伐的条件,他是不甘心屈于这种结果的。公元221年刘备称帝,称帝后不久,他为了表明自己汉室正统地位以及为结拜兄弟

45、关羽报仇,不顾诸葛亮的反动,冒然发动了夷陵之战,企图打败东吴,收回荆州。夷陵之战发动后,孙权主动求和。东吴诸葛瑾也致书刘备,曰“陛下以关羽之亲何如15晋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6,665先帝荆州大小孰与海内俱应仇疾,谁当先后。若审此数,易于反掌。”16诸葛瑾简短的几句话已道出了发动夷陵之战的后果,但是刘备却刚愎自用,孙权已经给刘备留了台阶下,刘备却为了呈一时之气,发动夷陵之战。222年6月,陆逊破刘备于夷陵。此次失利,耗掉了蜀国的大部分国本,蜀国已无力再战,所以当孙权第二次遣使求和时,刘备只能应许,公元223年,刘备病逝。诸葛亮受命辅佐后主,实则掌握了蜀汉的大权,诸葛亮曾竭力反对刘备发

46、动夷陵之战,力主和孙权结好。同年8月,蜀汉“乃遣芝修好于权”17。224年,孙权“三年夏,遣辅义中郎将张温聘于蜀”18孙刘联盟在经历过风风雨雨后又恢复了平静而且消除了彼此的猜疑。有从蜀国回来的大臣向孙权报告说蜀国造了很多船,修缮了城郭,听到魏国南下,反而放弃汉中,将部队撤回程度,是分裂的预兆。而孙权却说“吾待蜀不薄,聘享盟誓,无所负之,何以致此又人家治国,舟船城郭,何得不护今此间治军,宁复欲以御蜀邪人言苦不可信,朕为诸君破家保之。”19可见其同盟的牢靠。夷陵之战中,孙权两次求和,是因为孙权的实力比不上刘备吗当然不是,这恰恰是孙权灵活外交的体现,从当时的实力来看,刘备失掉荆州后,国土、人口、资源

47、都减少了,而孙吴得到荆州后实力反而大涨。此外,从军事力量来看,经历三代的孙吴的军事实力也大大强于刘备,刘备带十万兵力伐吴,已是倾全国之力,而孙吴的兵力绝对不止十万。所以,孙权主动求和并不是实力不如刘备,而是正是诸葛瑾给刘备的书信中道出的孙刘联盟的重要性。毕竟北方的曹魏政权才是危险孙刘生存的最大隐患,而孙刘之间的利益只是蝇头小利。在夷陵之战前,孙吴为了避免两线作战,还积极向曹魏靠拢。公元222年,曹丕遣刑真使吴,带给孙权口信,要求征质子,并封权子登万户侯。对于孙权来说,这是一个很严峻的考验,如果拒绝曹丕的要求,那么曹丕很明显的就能看出孙权这是缓兵之计,必然出兵南下,这样孙吴就会腹背受敌。如果同意

48、曹丕的要求,那么孙权就会受制于曹丕。相比刘备的刚愎自用,孙权就在曹丕面前上演了一场好戏。在来使面前,孙权推脱孙登年幼,等年纪大点再入魏质子,并央求来使在曹丕面前美言几句,并未孙登在魏国中择妻,用联姻的方式来稳住曹丕。当来使返回后,孙权立即分孙登为太子,拒绝入征质子。六七月,当夷陵之战进入决战时刻时,孙权怕曹丕南犯,又尚书谢罪,表示十二月就送质子入魏,以稳住曹丕。九月,曹丕出三路大军征吴,要求接质子入魏,而此时,夷陵大战已经结束,孙权以可以全力对付16晋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6,73117晋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6,63518晋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6,67119晋

49、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6,680曹丕,曹丕自然无功而返。从孙权两次主动求和,对曹丕的灵活周旋中,我们都可以看出孙权灵活多变的外交手段。也许在夷陵之战中对付曹丕的手段有些许巧合,例如正当夷陵之战结束时,曹丕发兵东吴,但是能够稳住曹丕,东吴的外交手段还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而且当孙刘联盟巩固之后,孙权也消除了猜疑心,信任蜀国,使得孙刘联盟能够牢靠保持下去,以利于抵抗北方的曹魏。43(三)均势外交特点荆州归吴,蜀汉占据益州,曹魏割据北方,三国鼎立的地理均势最后形成。魏文帝曰“彼有人焉,未可图也”。这其中很大的功劳都要归功与孙权,孙权在内部问题得到解决后,结好刘备,以“孙刘联盟”为依托,实现孙吴在江东势力的稳固;对于曹魏则采取灵活的“弹性”外交,能伸能屈。这个阶段的外交重心是稳住孙刘联盟,但是屈从与国家最高利益。本阶段的外交目的是奠定三国鼎立的局势,为下阶段的拓展奠定基础。5四、拓展外交51(一)拓展外交表现建安末年,割据辽东的公孙康之子公孙渊上书给魏明帝中曰“臣父康,昔杀权使,结为仇隙”。20可见,这次孙吴出使辽东并不顺利。黄龙五月(公元229年),孙权“使校尉张刚、管笃之辽东。”嘉禾元年三月,孙权“遣将军周贺、校尉裴潜乘海之辽东。”21这次出使辽东,得到了辽东的回应。“冬十月,魏辽东太守公孙渊遣校尉宿舒、阆中令孙琮称藩于权,并献貂马。权大悦,加渊爵位。”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