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级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总结.doc

上传人:ng****60 文档编号:2347935 上传时间:2019-05-0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1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0级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总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10级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总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10级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总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10级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总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10级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总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0级教育心理学考试总结第一章,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一.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1903 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 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被称为 “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1877年教育学和心理学家卡普杰列夫出版了俄国第一本 教育心理学 。2发展时期(20世纪2050 年代末):学习理论一直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研究领域。美国杜威(从做中学)维果茨基提出了“文化发展论”和“内化说”。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3成熟时期(20世纪6070 年代末):20世纪60年代初,由布鲁纳发起

2、课程改革运动。罗杰斯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20世纪60年代以来,前苏联教育心理学最为著名的是赞可夫的 “教学与发展”的实验研究。4深化拓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布鲁纳在1994 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特邀专题报告中,精辟的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a.主动性b. 反思性c.合作d.社会文化第二章,学生心理一.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低级心理机能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1.在维果茨基看来,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自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机能转化的过程。2,由低级机能向高级机能的发展有四个主要的表现:(1 ). 随意机能的不

3、断发展( 2).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3).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3.对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维果茨基强调了三点:(1).心理机能的发展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受社会规律的制约。(2).语言、符号系统的作用大。: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言,符号系统,从而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3).高级心理机能是外部活动不断内化的结果。4.最近发展区:指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与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最近发展区(Zone of

4、 Proximal Development ,ZPD)的定义: “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是指在成人的指导下或是与更有能力的同伴合作时,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看课本上39页二、学生的个体差异(课本50页)1,当代智力的系统理论:(1 )多元智能理论 (是由美国哈弗大学著名教育学及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所提出的)(2)智力的三元理论(美国耶鲁大学斯滕伯格提出的)2.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加德纳提出,人类至少存在八种智能,分别是(1)语言智能、(2) 逻辑数学智能、(3 )空间智能、( 4)肢体 动觉智能、(5)音乐智能、(6)人际智能、(7)

5、内省智能、(8) 自然观察智能。3.斯滕伯格认为,人的智力是由分析性能力、创造性能力和应用性能力三种相对独立的能力组成的。多数人在这三种能力上存在着不均衡,个体的智力差异主要表现在这三种能力的不同组合上。斯滕伯格关注智力的加工方面或过程方面。4.斯滕伯格认为,一个完备的智力必须说明智力的三个方面:智力的内在成分、智力成分与经验的关系和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这三个方面分别构成了智力成分亚理论、智力情境亚理论和智力经验亚理论。5.根据加德纳和斯滕伯格的理论如何开展教育?(自己总结)(1)多元智力理论教育观: 人与人的差别主要在于人与人所具有的不同的智力组合 ,因此,应该实行“以个人为中心的教育”。(

6、2)智力的三元理论教育启示:1 )教师要帮助学生全面发展;2)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利用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智力优势。第四章,学习心理导论一什么是学习1.定义: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2.对学习的认识:(1)学习的发生是由于经验所引起。(2 )学习引起思维或行为的变化。( 3)不能简单地认为行为的变化等同于学习的存在。(4)学习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不仅是人类普遍具有的,而且动物也存在学习。3.加涅对学习水平的分类:(1)信号学习:即经典性条件作用。(2) 刺激反应学习:即操作性条件作用。(3)连锁学习(4 )言语联想学习(5 )辨别学习(6)概念

7、学习(7)规则学习(8)解决问题的学习1971年加涅对这种分类作了修正,把前四类学习合并为一类,把概念学习发展为具体概念和定义概念的学习两类(为什么这么分,自己思考),这样这种分类成为:(1)连锁学习(2 )辨别学习(3 )具体概念学习(4)定义概念学习(5)规则学习(6)解决问题的学习。4.加涅对学习结果分类:(1)言语信息的学习:有关事物的名称、时间、地点、定义以及特征等方面的事实性信息。(2)智慧技能的学习:运用符号或概念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能力。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3)认知策略的学习:调控自己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等内部心理过程的技能。认知策略就是学习者用来“管理”他的学习过程的方式

8、。(4)态度的学习:影响个人对人、事和物采取行动的内部状态。(5)运动技能(动作技能)的学习:通过身体动作的质量不断改善而形成的整体动作模式。二.概括学习理论发展的脉络(课本124 页)1.两种倾向的学习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初步发展:冯特的理论的特点:a.还原论:主张直接研究人类的意识经验。b.内省法:主要通过内省来研究人的意识经验。行为主义学派:以华生为首的行为主义学派批评冯特的内省法。他们认为:学习就是反应的发生概率的变化。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以桑代克为先导,以华生为激进的代表,又经过格思里、赫尔等的发展,之后斯金纳又对它做了总结和发展。格式塔学派:形成于1910年,以魏特海默为首,集中批评冯特的

9、要素主义,强调经验的整体性。强调学习在于在头脑中构造和组织一种“完形”,也就是对事物、情境的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而不是经验要素或SR的简单集合,学习的过程是“顿悟 ”的过程。2.行为倾向、认知倾向学习理论的相互吸取:行为主义者吸收认知学派的思想,出现了折中倾向的学习理论,有两个典型的代表:早期的托尔曼和后来的班杜拉。托尔曼自称为“目的行为主义者”,他强调:a.行为的目的性和整体性。b.中介变量。托尔曼已经把认知因素引到了学习过程中,从SR 到了SOR。c.潜伏学习班杜拉提出了观察学习的理论。3.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与人本主义的出现:认知学习理论主要包括以下两种倾向:a.信息加工的学习理论

10、b. 认知结构理论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主要是以皮亚杰、维果茨基等的思想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学习是一个建构的过程,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经验相互作用来形成、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经验结构的过程。第五章,行为学习理论一,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巴甫洛夫、狗和铃声)1,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含义:一个刺激替代的过程,即由一个新的、中性刺激替代原先自然引发反应的刺激的过程。2.经典性条件作用:一个新刺激替代另一个刺激与一个自发的生理或情绪反应建立联系。 经典条件作用的主要规律:获得与消退,泛化与分化。消退:条件作用形成后,由于没有无条件刺激的结合,机体对条件刺激的反应逐渐消失。 泛化:条件作用形成

11、后,机体对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做出条件反应。 分化:只对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而对其他相似的刺激不作出条件反应。 高级条件作用:条件作用形成后,另一个中性刺激与条件刺激反复结合,形成新的条件作用。二,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斯金纳:教学机器之父,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早期用白鼠做实验,后来大多用鸽子做实验;斯金纳箱)1,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基本含义:2.操作性条件作用:有意行为因其后果而增强或减弱的学习。操作性条件作用的主要规律:消退和维持,泛化和分化。消退:消除强化从而消除或降低某一个行为。泛化:将所习得的行为、技能或概念从一个情境移到另一个情境中。 分化:知觉到先前刺激的差异并对这种差异做出反应。

12、三.经典性条件作用与操作性条件作用的比较:经典性条件作用 操作性条件作用反应特征 应答行为:由特定的刺激引起,是不随意的反射性反应自发行为:不与任何刺激相联系,是有机体自发作出的随意反应形成条件 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相匹配 及时强化刺激 对特定刺激才能产生反应 不需要特定刺激消退 条件刺激多次单独出现 将强化物去掉四.桑代克的学习律:(1)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2)练习律:指一个学会了的反应的重复将增加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3)效果律:在一定情境下产生满意效果的行为倾向于在这一情境中重复出现。桑代克发现惩罚并不一定削弱联结,其效果并非与奖励相对。五.斯金纳的强化理论:(1)

13、强化物 :凡是能增强反应概率的刺激和事件都叫强化物。(2)强化物的分类:一级强化物:食物,水,温暖,安全,性二级强化物:金钱,分数,星星,表扬三级强化物:社会强化物,活动强化物,代币强化物(3)惩罚 是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之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4)普雷马克原理(也叫祖母的法则):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强化物,或者说用学生喜爱的活动去强化学生参与不喜爱的活动。(5)强化程式:指反应收到强化的时机和频次。分为连续强化程式与间隔强化程式。(详见p140 )扇贝效应:在固定时隔强化程式中,个体的行为效率呈现出扇贝形曲线的变化趋势,这种现象称为扇贝效应。六.社会学习理论

14、及行为主义新进展(1)社会学习理论是班杜拉提出的一种有关学习的理论,这种理论强调,学习是通过观察他人而进行的。社会认知理论是班杜拉用来解释社会学习过程的理论,这种理论关注诸如信念、期望、记忆以及自我强化等认知因素。班杜拉强调言传身教。交互决定观认为个体、环境和行为相互影响。参与性学习:通过实做并体验行动后果而进行的学习。替代性学习:通过观察别人而进行的学习。(2)班杜拉观察学习的四个过程观察学习的四个过程:注意、保持、复制、动机过程。注意过程 观察者的心理特征、榜样的活动特征和观察者与榜样的关系特征。 观察者的特征如觉醒水平、价值观念、态度定势、强化的经验也会影响观察学习的注意过程。 保持过程

15、 保持过程是先将榜样行为转换成记忆表象,然后记忆表象再转换为言语编码(形成动作观念),表象和言语编码同时贮存在头脑中 复制过程复制过程是将记忆中的动作观念转换为行为,这是观察学习的中心环节。 动机过程 替代性强化、直接强化与自我强化 替代性强化: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的强化。自我强化:观察者依照自己的标准对行为作出判断后而进行的强化。第六章,认知学习理论一,符号学习理论(托尔曼):1,这种理论认为,(1 )学习是有目的的行为,而不是盲目的。(2)学习是对“符号完形”的认知。(3)在外部刺激(S)和行为反应(R )之间存在中介变量(O)。2,潜伏学习证实:(1 )外在的强化并不是学习产生的

16、必要因素,在未获得强化前学习已出现,只不过未表现出来,托尔曼称之为潜伏学习。(2)潜伏学习的事实也证明学习并不是SR 之间的直接联结。3,预期说:有机体对特定目标具有某种预期。4,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布鲁纳认为,在人类智慧生长期间,经历了三种表征系统的阶段:(1)动作性表征(2 )映像性表征(3)符号性表征二,发现学习及其特点(布鲁纳)1,发现学习基本含义:是指学习的主要内容未直接呈现给学习者,只呈现了有关线索或例证。学习者必须经历一个发现的过程,自己得出结论或找到问题的答案。2,发现学习的优点(作用):( 1)提高智能的潜力。(2)使外部奖赏向内部动机转移。( 3)学会将来作出发现的最优方法和策

17、略。(4 )帮助信息的保持和检索。三,有意义学习:1,含义: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能够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如表象、有意义的符号、概念或命题等)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2,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外部条件:学习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内部条件:(1 )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2 )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于新知识进行联系。(3)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他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即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3,有意义学习的类型: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四,认知同化过程(奥苏贝尔):奥苏贝尔认为,同化是意义学习的

18、心理机制1,认知结构:是指人关于现实世界的内在的编码系统,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非具体性的类目,它是人用以感知、加工外界信息以及进行推理活动的参照框架。2,认知同化的方式:(1 )上位学习:是指新概念、新命题具有较广的包容面或较高的概括水平,新知识通过把一系列已有的观念包含于其下而获得意义。(2)下位学习(类属学习):是指将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低的新概念或命题,归属到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高的适当概念或命题之下,从而获得新概念或新命题的意义。(3)组合学习:指能通过在新旧观念之间建立组合关系来理解新知识的意义的学习。3,讲授教学的原则:逐渐分化原则、整合协调原则、先行组织者策略。4

19、,先行组织者:含义: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具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 组织者可分为两类:陈述性组织者和比较性组织者。陈述性组织者,用他的目的,在于为新的知识提供最适当的类属者,它与新的知识产生一种上位关系。比较性组织者,用于比较熟悉的学习材料中,目的在于比较新材料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相类似的材料,从而增强似是而非的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第七章,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一、当代建构主义基本理论观点(对其有深入认识)(1)知识观:(强调知识的相对性和动态性)。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不是对客观

20、现实的准确表征,会随着人类认识的进步而不断地被新的解释和假设所推翻、所取代的 。(2)学生观:(强调学生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有自己丰富的、独特的先前知识经验系统。)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探索性 (3)教师观:(教师是自主学习的促进者,是支架。)(4)学习观:(学习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实际上是重组、转换,改造自身知识经验。)学习是在师生共同的活动中,教师通过提供帮助和支持,使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5)教学观:(为学生创造理想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自助建构知识。)二,随机通达教学.(斯皮罗等人根据对知识的建构过程以及高级学习的基本认识提出了随机通达教学)核心

21、内容:随机通达教学理论认为,对同一内容的学习要在不同时间多次进行,每次的情境都是经过改组的,而且目的不同,分别着眼于问题的不同侧面。三,认知学徒制:1,含义:知识经验较少的学习者在专家的指导下参与某种真实性的活动,从而获得与该活动有关的知识技能。2,情境性教学(情境性学习):在情境化的活动中完成的学习,它包括四个基本特征:真实的任务、情境化的过程、真实的互动合作和情境化的评价方式。四,抛锚式教学:由温特比尔认知技术小组在约翰.布朗斯福特领导下开发的。,1,含义:将学习活动与某种有意义的大情境挂起钩来,让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进行学习。,2,遵循两条重要的设计原则:一是所谓“锚”应该是某种类型的

22、个案研究或问题情境;,二是课程的设计应允许学习者对教学内容进行探索。 五,支架式教学:1,教师或其他助学者和学习者共同完成某种活动,为学习者参与该活动提供外部支持,帮助他们完成独自无法完成的任务。而随着活动的进行,逐渐减少外部支持,让位于学生的独立活动。 2,支架可以分为两类:互动式与非互动式。互动式包括,教师示范、出声思维、提出问题。非互动式包括,改变教材、书面或口头的提示与暗示。六,罗杰斯的学习理论。(1)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2 )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3 )学生中心的教学观。第八章,学习动机一,学习动机的概念及其理论1.学习动机概念:是指引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使之指向一定学业目

23、标的一种动力倾向。2学习动机理论:1)强化论2 )需要层次说 3)自我效能感理论4)成就动机理论与动机的期望价值理论5 )控制点理论 6)归因理论7 )成就目标理论8)自我价值理论9 )自我决定理论(1)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最早是由班杜拉提出的。行为的出现不是由于随后的强化,而是由于人认识了行为与强化之间的依赖关系后对下一步强化的期望。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因素有四个:直接经验、替代经验、言语说服、情绪的唤起。习得性无助感:指个体经历了失败与挫折后,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状态。(2).成就动机理论与动机的期望 价值理论:默里、麦克里兰、阿特金森等。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成就动机是一种力

24、求成功并选择朝向成功的目标的活动的一般倾向。个人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部分,力求成功的意志和避免失败的意志。阿特金森对成就动机理论做了进一步的发展,创建了动机的期望价值理论。Ts=MsPsIs Ts为追求成功的倾向 对成就的需要Ms 在该项任务上将会成功的可能性Ps成功的诱因值IsTaf=MafPfIf Taf为避免失败的倾向避免失败的动机Maf失败的可能性Pf失败的消极诱因值If成就动机为两者相减。优点:进一步划分了成就动机的成分。缺点:不系统 不完善。(3).归因理论:韦纳归因理论最为强调认知的观点。韦纳认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是人们在解释成功或失败时知觉到的四种主要原因,并将这四种

25、主要原因分成控制点、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韦纳总是强调内部的、稳定的和可控的维度。(4).成就目标理论:德维克能力实体观: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能力是稳定的,不可改变的特质。能力增长观:认为能力是不稳定的,是难以控制的,是可以随着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培养而加强的。持有能力实体观的学生倾向建立表现目标,又被称为自我卷入的学习者,避免被人贬低。老师给学生贴标签。持有能力增长观的学生,他们更多设置掌握目标,又被称为任务卷入的学习者,并寻求那些能真正锻炼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技能的任务,他们选择中等难度的任务。老师对学生的成长持发展观。(5).自我价值理论:科温顿自我价值理论认为人类将自我接受作为最优先的

26、追求。这种保护和防御以建立一个正面自我形象的倾向就是自我价值动机。根据自我价值理论,将学生分为四类:1)高趋低避型,又称作成功定向者或者掌握定向者。2)低趋高避型,又称为逃避失败者。由此避免失败的学生既遭受了技能缺陷的痛苦,又遭受了提取缺陷的痛苦。3)高趋高避型,隐讳努力现象。4)低趋低避型,又称为失败接受者。(6).自我决定理论:德西和瑞安。观点:具有与生俱来的成长和发展的动力。自我决定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德西和瑞安在20世纪80 年代提出的动机过程理论。自我决定是一种关于经验选择的潜能,是在充分认识个人需要和环境信息的基础上,个体对行动所作出的自由的选择。德西提出,外在奖励会降低其内部动机

27、。自我决定理论将动机划分为内在动机、内化动机和外在动机。第九章知识的学习一,知识的含义及表征1.知识:是人对事物属性与联系的能动的反映,他是通过人与客观事物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2.知识的表征方式:1)概念、2 )命题和命题网络、 3)表象、图式4)、产生式。二,概念的学习.1,概念的含义:概念就是代表一类享有共同特性的人、物体、事件或观念的符号。2,概念结构理论:特征表理论和原型理论。a、特征表理论认为概念是由定义特征和概念规则两个因素构成的。定义特征是概念的实例共同具有的特征。概念规则是指一些定义特征之间的关系或整合这些定义特征的规则。b、原型理论认为,概念是由原型和与原型有相似性的成员构成

28、的。原型就是某一类别的最佳实例。3.概念的获得。儿童获得概念的两种基本形式是概念的形成和概念的同化。a、概念形成:同类事物的关键特征可以由学习者从大量的同类事物的不同例证中独立发现。b、概念同化:就是利用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以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习者提示概念的关键特征,从而使学习者获得概念的方式。三,早期的迁移理论。1,人物,理论观点,对教育的影响(1) 形式训练说。德国心理学家沃尔夫提出。假定人类大脑的许多区域代表了许多不同的官能。某些官能如果收到训练,就自动的强化了其他官能的作用。观点:迁移要经过一个“形式训练” 的过程才能产生。通过一定的训练,可以使心的各种官能得到发展,从而转移到

29、其他学习去。在教学中的应用 学校教育应重视古典语言和数学等,不必重视实科(英语、法语以及实用知识)。 教学能使所有官能通过某种形式的学科得到训练, 训练的项目越难,官能得到的训练越多,学校的作业越深,学习越有效。(2) 相同元素说。桑代克于20世纪提出。他认为只有在原先的学习情境与新的学习情境有相同要素时,原先的学习才有可能迁移到新的学习中去。 伍德沃斯后来把相同元素说改为共同要素说,也就是说在两种活动中有共同的成分才能发生迁移。(3) 概括化理论。由贾德提出。迁移发生的主要原因,不在于任务之间的表面相似性,而在于是否获得对有关知识的概括化地理解。教学意义:1)同样的教材内容,由于教学方法不同

30、,会使教学效果大为悬殊,迁移的效应也大不相同教学中应该强调基本原理的教学以及使学生获得过程与方法方面的知识。2)在怎样的情境中学习者能够发生反应的概括化;为什么同样的情境下,不同的学习者会发生不同的迁移?3)任何情境都有许多不同特征,学习者仅仅对其中的一部分做出反应,同时忽略了其他特征。4)人的反应并不完全取决于所处的情境,而是有赖于我们对情境的认知。(4) 格式塔关系转换理论(5) 奥斯古德的三维迁移模式第十章,技能的学习一,心智技能:1,又称为智慧技能或智力技能。它是借助于内部语言在人脑中进行的认知活动方式,如默读、心算、写作、观察和分析等技能。学生在观察、记忆和解决问题时所采用的策略也是

31、心智技能的不同形式。2,分类:根据适用的范围不同,分为:专门心智技能和一般心智技能专门心智技能:是为某种专门的认知活动所必需的,也是在相应的专门智力活动中形成发展和体现出来的,如默读、心算以及打腹稿等技能便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专门心智技能。一般心智技能:是指可以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的心智技能,它是在多种心智技能的基础上经过概括化而形成发展起来的,如观察技能、分析技能、综合技能、和比较技能等。3,心智技能概念:又称为智力技能和认知技能。它是一种借助于内部语言在人脑中进行的认知活动方式4,心智技能是一种调节和控制心智活动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具有内潜性、简缩性、观念性的特点

32、。二,心智技能形成的过程1. 加里培林的五阶段模式:(1)活动定向阶段。这是一个准备阶段,即领会活动任务的阶段。(2)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物质活动和物质化活动是直观中的两种基本形式。(3)有声的言语活动阶段。即出声的说话。(4)无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这一阶段是出声的言语活动向内部言语活动转化的开始,是不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5)内部言语活动阶段。这是智力活动完成的最后阶段。2. 冯忠良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1)原型定向:指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或原型活动的结构。(2)原型操作(3 )原型内化。第十一章,问题解决的学习与创造性一,问题解决的模式。1,传统观点。(1 )桑代克的试误说。

33、认为,问题解决是由刺激情境与适当反应之间形成的联结构成的,这种联结是通过尝试错误逐渐形成的。(2)格式塔学派苛勒提出的顿悟说。认为人遇到问题时,会重组问题情境的当前结构,以弥补问题的缺口,达到新的完形,从而联想起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3)缺点:忽略了认知因素在问题解决中的重要作用。片面强调顿悟。2, 信息加工的观点。信息加工论者把问题解决看作是信息加工系统对信息的加工,把最初的信息转换成最终状态的信息。问题解决的首要关键环节是对问题情境建构起一个心理表征,也就是问题空间。问题空间包括初始状态、目标状态和操作。3, 现代认知派模式。基克认为一般性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包括四个阶段,理解和表征问题、寻求

34、解答、尝试解答、评价。二创造性思维1, 创造性思维往往与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两个概念相关。2, 创造性思维的过程:(1)准备(2 )沉思(3)灵感或启迪(4)验证。3,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1)思维的流畅性:是指在限定时间内产生观念数量的多少。(2)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摒弃以往的习惯思维方法,开创不同方向的那种能力。(3)思维的独创性:指产生不寻常的反应和不落常规的那种能力。4, 智力等其他因素与创造性的关系:(1)创造性似乎需要中等以上的智力(2)大脑两半球的单侧化的研究也发现右半球与创造性有关(3)思维必须以大量的信息为基础(4 )创造性也受到动机和个性等因素的影响(5 )创造性非常容易受到环

35、境的影响。第十二章.学习策略一,学习策略: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二,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1,复述策略:指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之上的策略。包括:(1)利用记忆规律:包括干扰、抑制和促进、首因和近因效应。(2)合理复习:及时复习、集中复习和分散复习、部分学习和整体学习、自问自答和尝试背诵、过度学习。(3)自动化(4)亲自参与(5 )情境相似性和情绪生理状态相似性(6)心向、态度和兴趣。如,重复、抄写、作记录、画线等2,精细加工策略:就是通过把所

36、学的新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以此来增加新信息的意义,也就是说我们应用已有的图式和已有的知识使新信息合理化。如,想象、口述、总结、做笔记、类比、答疑等。几种精细加工的策略:(1)记忆术:位置记忆法、首字联词法、谐音联想法、琴栓单词法、关键词法、视觉想象。(2)灵活处理信息:有意识记、主动应用。利用背景知识3,组织策略:指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策略。如组块、选择要点、列题纲、画地图等。几种重要的组织策略:(1)列提纲(2 )作图表(3)运用理论模型三,元认知策略1,包括:(1)计划策略: 如设置目标、浏览、设疑等。 (2 )监控策略: 如自我检查、集中注意、监控领会等。(3)调节策略:如调整阅读速度、重新阅读、复查、使用应试策略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