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韩愈“桃源诗”对比研究【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23506 上传时间:2018-05-01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73.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维、韩愈“桃源诗”对比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王维、韩愈“桃源诗”对比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王维、韩愈“桃源诗”对比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王维、韩愈“桃源诗”对比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王维、韩愈“桃源诗”对比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本科毕业论文(20届)王维、韩愈“桃源诗”对比研究所在学院专业班级汉语言文学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职称完成日期年月目录中文摘要错误未定义书签。英文摘要错误未定义书签。一、“桃源”母题1(一)“桃源”母题的产生11、陶渊明对“桃源”母题的首创12、陶氏“桃源”的文化内涵2(二)唐人对“桃源”母题的因袭3二、王维桃源行与韩愈桃源图的对比4(一)主题对比5(二)章法对比5(三)用韵对比6(四)语言风格对比7三、王维、韩愈“桃源”诗创作差异的原因8(一)时代背景的影响8(二)个人思想的影响9(三)创作风格的影响10三、结语11参考文献11致谢错误未定义书签。II【摘要】题材的因袭是文学艺术创作中常见的现

2、象,“桃源”传说这一题材便是中国古典诗歌史上“同题共作”的典型之一。晋、宋之间流传于民间的桃源传说在陶渊明创作完桃花源诗并记后真正定形,此后,“桃源”传说这一题材便为历代文人所因袭,尤以唐人为甚。王维和韩愈同题共作,分别创作了桃源行和桃源图,但两部作品在主题、章法、句法、用韵及语言风格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深入探究后便会发现,这些差异的产生实际上是和两位文人所处的社会背景、个人思想、创作风格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的。【关键词】“桃源”题材;王维;韩愈;桃源诗;创作差异;原因【ABSTRACT】THECONVENTIONALITYOFTHEMESISACOMMONPHENOMENONINTHELITE

3、RATUREANDARTCREATIONFORINSTANCE,“TAOYUAN”LEGENDISATYPICALSUBJECTWITHTHECHARACTERISTICOFCONVENTIONALITYOFTHEMESINTHEHISTORYOFCHINESECLASSICALPOETRYAFTERTAOYUANMINGWROTETHETAOHUAYUANSHIBINGJI,THE“TAOYUAN”LEGENDWHICHWASPOPULARAMONGTHEPEOPLEDURINGJINANDSONGDYNASTYBECAMEASPECIFICSUBJECTAFTERWARDS,ASACOMM

4、ONSUBJECT,“TAOYUAN”LEGENDWASFOLLOWEDANDUSEDASATRADITIONBYTHELITERATIINDIFFERENTDYNASTIES,ESPECIALLYINTANGDYNASTYWITHTHESAMETOPIC,WANGWEIANDHANYUWROTETHELITERARYWORKSTAOYUANXINGANDTAOYUANTURESPECTIVELYHOWEVER,THETWOLITERARYWORKSARELARGELYDIFFERENTINTHEASPECTSOFTHEME,COMPOSITION,SYNTAX,STYLEOFRHYMEAND

5、LANGUAGEACTUALLY,THEDIFFERENCESARERELATEDTOTHETWOLITERATISDIFFERENTSOCIALBACKGROUNDS,PERSONALTHOUGHTS,WRITINGSTYLESANDOTHERFACTORS,WHICHCANBEFOUNDFROMTHEWORKSWITHANINDEPTHINQUIRY【KEYWORDS】TAOYUANSUBJECT;WANGWEI;HANYU;TAOYUANPOEM;WRITINGDIFFERENCES;REASONS1一、“桃源”母题(一)“桃源”母题的产生人类文明是在不断地继承与革新中发展起来的,文学的

6、发展也不外乎如此。由此,文学艺术创作中便出现了一种常见的现象题材的因袭。古今中外的文学艺术家们往往会在继承前人的艺术成就基础上,再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对因袭的题材进行创作,许多优秀的甚至于超越前人的文学作品便由此产生。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题材因袭的现象屡见不鲜,“桃源”传说这一题材便是“同题共作”的典型之一。1、陶渊明对“桃源”母题的首创“桃源”母题最初由陶渊明创立,它成形于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诗并序,即序言桃花源记和主体桃花源诗。对于陶渊明创作的源头,历来学者做了很多考证,而且是各执己见。近代著名文献家余嘉锡认为陶渊明写桃花源诗并序时取材于刘驎之入山采药之传说,关于这一传说,太平御览卷五百四引晋中

7、兴书有如下叙述“刘驎之,字子骥,一字道民。好游于山泽,志在存道,常采药于名山,深入忘返。见有一涧水,南有二石囷,一囷开,一囷闭。或说囷中皆仙方秘药,驎之欲更寻索,终不能知。桓冲请为长史,固辞,居于阳岐。”1初学记卷五所引臧荣绪晋书以及晋书隐逸传中也有该传说的相关记载。而桃花源记结尾有提及南阳刘子骥之事,因此余嘉锡在世说新语笺疏这样说“此叙驎之所见,颇类桃花源,盖即一事而传闻异辞。陶渊明集五桃花源记,正太元中事”2然而,当代著名学者唐长孺则提出了和余先生不同的观点,他认为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序取材于晋、宋之间流行于荆、湘一带的一种南方传说。与陶渊明同时而稍晚的刘敬叔在异苑卷一中有关于该传说的相关记

8、载“元嘉初,武陵蛮人射鹿,逐入石穴,才容人。蛮人入穴,见其旁有梯,因上梯,豁然开朗,桑果蔚然,行人翱翔,亦不以怪。此蛮于路砍树为记,其后茫然,无复仿佛。”3唐先生认为“这一段却不像是桃花源记的复写或改写,倒像更原始的传说,陶、刘二人各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五四M北京中华书局,196023002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36583刘敬叔异苑卷一M北京中华书局,1996272据所闻的故事而写述,其中心内容相同,而传闻异辞,也可以有出入。”4此外,他还列举了太平御览引武陵记、云笈七签引神仙感遇传等类似材料来进一步支持其观点。尽管两位先生对桃花源故事的源头持有不同看法,但从他们的考证中,我们可

9、以明确一点桃花源的故事原本是一个比较简陋但流传较广的民间传说。而陶渊明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极具创造性地把这一简陋的传说进行了文学创作,使它成为了意蕴丰富而深刻的文学作品,成功地开创了桃源传说这一文学题材,由此我们便可看出陶渊明的确是一位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极具独创性的大家。2、陶氏“桃源”的文化内涵任何文学作品都是有其一定的文化内涵的。广群芳谱引纪谈録云“陶渊明所记桃花源,人谓桃花观即是其处,不知公盖寓言也。”5可见,“桃源”传说经过陶渊明的创作后也被赋予了深厚的思想内涵。我们知道,陶渊明是田园诗派的鼻祖,他崇尚自然,遗世归隐,追求坚贞自守、去尘绝俗的高尚情志,钟嵘称他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6但

10、是这般清高的陶渊明却一直有着热切用世之心,始终有着“大济苍生”的远大理想和抱负,他曾为官十三载,三进三退,三仕三隐,为实现理想抱负不断尝试,终因不满统治者的腐败和官场的黑暗愤然辞官,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然而,即使辞官归隐田园后,陶渊明也没有因此放弃“大济苍生”的初衷,没有停止对精神理想的追求。这一点便集中体现在他晚年所创作的桃花源诗并序中。从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这两篇互相关联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陶渊明通过丰富想象构建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理想社会。在这个理想社会里,只有父子之分,没有君臣之别;只有和平劳动,没有兵火征战;只有自给自足,没有你争我夺。人们淳朴厚道,和睦相处,过着平等、安宁、怡然自乐的生

11、活。可见,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完全超脱于现实的另外一个社会,是全然不同于尘世的另外一片天地。而这一理想社会正是陶渊明终其一生苦苦构建的理想社会,正是他“世外桃源”式的政治理想在其精神世界的幻化。陶渊明在作品中高度赞美了这一世外桃源,字里行间深切表达了对这个没有纷争、自由平等、宁静安乐的社会的渴望,他借这些向往和咏叹来减轻现实社会对自己的压力,流露了摆脱社会重压、绝尘避世的隐趣。这就是陶渊明的创作意图,也就是关于桃源传说的文学作品首创的主题思想。正因为具有这样的文化内涵,桃花源记并诗才成为隐逸文学的圭臬,才对中国文学乃至中国4唐长孺读桃花源记旁证质疑A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C北京三联书店,1

12、9591631745汪灏等广群芳谱卷二六M上海上海书店,19856416钟嵘著陈延杰注诗品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8223文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唐人对“桃源”母题的因袭自陶渊明开创“桃源”母题以来,其笔下那个至纯至美的“桃花源”不断扣响着后人的心弦,为他们所向往和追求,成为了他们心目中栖息灵魂的港湾、释放天性的理想国。而历代那些慕陶、崇陶的文人和士大夫更是纷纷沿用“桃源”母题进行创作,以各自独特的方式来诠释“桃源”内涵。“桃源”母题的因袭在唐宋时期广为流行,其中以唐代为甚。唐代尤其是中唐以后,时代的巨变使唐人的桃源情结日益加重,几乎每个咏陶文人都必言桃花源。众多诗人以“桃花源”

13、桃花坞、桃花溪、桃花谷为题,用诗歌描绘出了一幅幅风情各异、瑰丽多姿的世外桃源图,构成了唐代绚丽缤纷的桃源长卷。在现存的唐人诗词中,其中直接以“桃花源”为题的作品共有21题24首7,这些作品是包融武陵桃源送人和桃源行、张旭桃花溪、王维桃源行、李白小桃源和桃源二首、卢纶同吉中孚梦桃源二首、权德舆桃源篇、韩愈桃源图、刘禹锡桃源行和游桃源一百韵、施肩吾桃源词二首、李群玉桃源、张乔寻桃源、章碣桃源、皮日休桃花坞、陆龟蒙桃花坞、陆希声桃花谷、李宏皋题桃源、皎然晚春寻桃源观、徐仲雅桃源。此外,曹唐的题武陵洞五首虽然没有以“桃源”为题,但实际也是咏“桃源”的作品。在这些唐代诗人的桃源题咏中,有对陶氏“桃源”由

14、衷的认同和接受。例如,张旭、卢纶等一部分人基本秉承了陶渊明的创作初衷,将桃花源视为避世之地、理想之邦,表达了诗人们高尚的隐逸意趣。然而,唐代一大部分诗人则对“桃源”进行了变异性的解读和诠释,他们将桃源视为仙境,将之“仙化”。宋代洪迈在容斋随笔中云“陶渊明作桃源记,云源中人自言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自是之后,诗人多赋桃源行,不过称赞仙家之乐。”8清代王先谦称“桃花源章,自陶靖节之记,至唐,乃仙之。”9今人王瑶先生也认为“唐人作桃源行,以之为永生之神仙。”10由此可见,唐人将“桃源”赋予了新的内涵。“桃花源”不仅仅是表达“傲然自足,抱朴含真”(陶渊明劝农)的哲学观念和社会理想的

15、文化符号,也不单单是士人幻想的去尘绝俗、栖息灵魂的理想国,同时又是超越凡俗、不染物尘、人神共乐、长久永恒的仙境天国和神话世界。总的来7根据全唐诗中华书局1992年版、陈尚君辑校全唐诗补编中华书局1992年版、曾昭岷等编著全唐五代词中华书局1999年版、清李调元编著全五代诗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印行丛书集成新编第57册等文献统计。8洪迈容斋随笔卷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5365379北大中文系陶渊明诗文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6135310王瑶读陶随录A中古文学史论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3854说,唐人对桃花源创造性地接受和变异性地解读,大大丰富了陶渊明所开创的“桃花源”的

16、文化内涵,形成了具有唐代文化精神特色的“桃花源”。二、王维桃源行与韩愈桃源图的对比在唐代文人的众多桃源题咏作品中,王维的桃源行和韩愈的桃源图可以说是杰出之作,颇受后人称颂。附诗于下桃源行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去津。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山口潜行始隈奥,山开旷望旋平陆。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17、。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曲到云林。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见全唐诗卷一百二十五)桃源图神仙有无何渺茫,桃源之说甚荒唐。流水盘回山百转,生绡数幅垂中堂。武陵太守好事者,题封远寄南宫下。南宫先生忻得之,波涛入笔驱文辞。文工画妙各臻极,异境恍惚移于斯。架岩凿谷开宫室,接屋连墙千万日。嬴颠刘蹶了不闻,地坼天分非所恤。种桃处处惟开花,川原近远蒸红霞。初来犹自念乡邑,岁久此地还成家。渔舟之子来何所物色相猜更问语。大蛇中断丧前王,群马南渡开新主。听终辞绝共凄然,自说经今六百年。当时万事皆眼见,不知几许犹流传。争持酒食来相馈,礼数不同樽俎异。5月明伴宿玉堂空,骨冷魂清

18、无梦寐。夜半金鸡啁哳鸣,火轮飞出客心惊。人间有累不可住,依然离别难为情。船开棹进一回顾,万里苍苍烟水暮。世俗宁知伪与真,至今传者武陵人。(见全唐诗卷三百三十八)清代王士禛在池北偶谈中评价道“唐、宋以来,作桃源行最传者,王摩诘、韩退之、王介甫三篇。”11虽然王维和韩愈因袭的是同一题材,但他们对“桃源”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两人在创作时也对这一题材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方式,所以,他们的两篇作品不论是在主题上,还是章法、句法、用韵及语言风格上都各具特色,形成了明显的差异。(一)主题对比从主题上看,王维诗是陶渊明诗的异化,它把“桃源”演绎成了仙境,并表达了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和追求。而韩愈诗则是对王维诗的异化,

19、它虽也将“桃源”仙化,但却是有力地否定了仙境的存在,揭露了仙境的虚妄。王维的桃源行基本接受了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故事情节,对其所记之事、所摹之景做了极度的演绎。在演绎描绘中他以娴熟的诗笔第一次将陶渊明诗文中的“世外桃源”变成了“桃源仙境”,诗中“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写出了“桃源仙境”的空灵优美、自由无碍,用“云树”、“云林”、“云山”、“云中鸡犬”等来极尽“桃源仙境”的杳渺、空灵、静谧,更以“寻”字表达了观之不足、赏之不已、赞之不尽的心理感受。由此看,王维诗的主题显然已不同于陶诗,他将陶诗中对那个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的向往变成了对诗意化的神仙世界的憧憬。再来看韩愈的桃源图,全诗以对一幅桃

20、源神仙图的咏叹借题发挥,内容基本接受陶诗、王诗的故事梗概而展开对仙境的描写。与王诗不同的是,韩诗虽写仙境,却处处怀疑桃源仙境。篇首即以“神仙有无何渺茫,桃源之说甚荒唐”开宗明义,诗末又以“世俗宁知伪与真,至今传者武陵人”微言作结,表达了对陶渊明的社会理想以及道教神仙之论的怀疑和否定,体现了排斥异端、唤醒流俗、力破虚妄的现实主义精神。可以这样说,韩愈的这首桃源图是“桃源史”上的一次反叛。(二)章法对比从章法上看,王维的桃源行严格按照陶记展开,运用了叙事笔法;而韩愈的桃源图则将王诗所用的叙事笔法夹入议论的框架中,夹叙夹议,章法奇特,具有“文”的特点。具体来看,王诗按“渔人发现桃源桃源所见所闻离开桃

21、源仙境辞家再寻桃源”的11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卷八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9166故事情节,层层铺叙展开,叙事中也夹入了描写,比如开篇叙写渔人发现桃源,对沿路的风景就有“两岸桃花夹去津”的具体描写;叙述渔人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时也比较多地运用了描写“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等。再看韩诗,由于韩诗不是直接对桃源传说进行赋咏,而是对绘有这一传说的一幅图画进行赋咏,所以诗中首先叙述图画的由来,接着才根据陶诗和王诗的故事展开叙述。韩诗还“以文入诗”,诗开篇“神仙有无何渺茫,桃源之说甚荒唐”和结尾“世俗宁知伪与真,至今传

22、者武陵人”,四句前后呼应,议论大胆且惊警挺拔,起到了点明主旨的作用。由此便可见韩诗布局之精心,章法之巧妙。此外,我们还可以从两篇作品关于历史沧桑巨变的处理上看出两位诗人剪裁的匠心。王诗中只轻描淡写地提及了历史的巨变和王朝的更替,“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巧妙地将六百年的血雨腥风化作了一缕淡淡的云烟,这样的处理恰恰突出了“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鸣喧”的仙境印象,让读者感到诗人所处的是一个宁静安逸的时代,大可自由舒心地神游仙界。而韩诗却是用了另一番几近极端的处理方式,诗中用“赢颠刘蹶了不闻,地坼天分非所恤”、“大

23、蛇中断丧前王,群马南渡开新主”将王诗中淡出的背景细致而清晰地展现出来,战乱纷纭,朝代在不断分裂斩杀中更替着,而且似乎没有停止的迹象,显然隐含了那个在安史之乱后依旧四分五裂的现实社会的阴影。作者正是要用真实的血腥来打破仙境的虚妄,因而诗中不论仙人还是渔人都是凄凉感伤、惊惧不安的,展现了一种不平静的甚至愤激的心态。(三)用韵对比在用韵上,王诗清丽流畅,四句或六句一换韵,平仄相间,转换有致;而韩诗则错落有致,疏密相间,富于变化。细看两首诗,王诗共32句,用了7组韵;韩诗共38句,用了10组韵。具体如下王诗韩诗1春、津、人平1茫、唐、堂平2陆、竹、服仄2者、下仄3源、园、喧平3之、辞、斯、室、日、恤仄

24、4集、邑、入仄4花、霞、家平75间、还、山平5所、语、主仄6县、衍、变仄6然、年、传平7深、林、寻平7馈、异、寐仄8鸣、惊、情平9顾、暮仄10真、人平其中王诗第一、七两组,第二、四两组,第三、五、六三组分别相同,而且平仄相互交替又相互呼应,类似于三组不同旋律的乐调此起彼伏,最终又回到首尾呼应的融合上来,通过四组平声与三组仄声的交替,构成起伏而流畅的节律,体现盛唐初期歌行体在韵律方面浑融、明净、简洁的艺术特点,象征了一种朝气蓬勃和青春活力,同时也反映了盛唐时代的节奏。韩诗除第八、十两组同韵外,没有两组用韵相同。与王诗的整齐流利相比,韩诗用韵长短间隔,参差不齐。除第二、三组同仄外,也基本上沿用王诗

25、的平仄交替规则。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韩诗的文气不是由韵律来组织的,而是依靠意脉的连贯,它不像王诗用韵,有规律地交替,显得清丽流畅,婉转精致;相反,它的用韵疏密相间,颇似其句法,没有呼应,富于变化。韩诗用韵不去追求圆融流畅,虽然缺少盛唐的浑厚妩媚,却有一份苍劲的骨力,象征了一种成熟。(四)语言风格对比在语言风格上,王维的诗总体上清新澹远,用语自然、明丽,全诗可谓意境超脱,诗中有画,韵味无穷。从诗中可以看到,王维虽极力渲染桃源仙境的美景,却没有选用大量华丽的辞藻堆砌或作过多形容,他只是用本色语对纷繁景物中最鲜明、最有代表性的一部分略加着色渲染,使读者在有尽的语言中体会无尽的韵味。例如诗篇开头,王维选取

26、了“渔舟”、“桃花”、“红树”、“清溪”四种极富特征的景物以素描手法加以勾勒,色彩明快艳丽,展现了一幅优美恬淡的桃源风景图。又如“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两句月光,松影,房栊寂静,桃源之夜一片静谧;朝阳,云彩,鸡鸣犬吠,桃源之晨一片喧闹。夜景全是静物,晨景全取动态,两幅画面,各具情趣,充满了诗情画意。再看韩诗,全诗笔力雄健、骨气荡漾,诗中用语狠重,造句奇险,意境雄浑奇崛。例如,作者用“波涛入笔”这一极具力量的词语来形容友人南宫先生得到桃源图后欣然题跋的情形,豪放之意跃然纸上。又如,作者用“金鸡啁哳”、“火轮飞出”两个雄壮奇丽的词语把桃源仙境的神奇瑰丽表8现得淋漓尽致。再如,诗中“种桃处

27、处惟开花,川原近远烝红霞”两句将桃源的景物描写得甚为热烈纷繁、奇观满眼。通过上述各方面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王维的桃源行总体风格清丽雅致,形式上沿袭了初唐歌行的格调,韵致清新;诗歌内容安宁闲适,充满生机,叙述婉曲;诗歌意境空灵杳渺,诗中有画,韵味无穷。而韩愈的桃源图总体风格雄健苍劲,在形式上疏密相间,用韵奇特;诗歌内容奇崛险怪,隐含忧患意识,叙议结合;诗歌意境雄浑奇崛,意语俱尽。诗词散论宋诗中说“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12所以,王诗整体上体现了唐代山水田园诗的“清澹”风韵;而韩诗整体上更接近于宋诗的特

28、点,这也印证了韩愈是开宋诗之风者。三、王维、韩愈“桃源”诗创作差异的原因从上述比较中可以看出,王维和韩愈对“桃源”这一题材的创作存在着很大差异,这些差异的产生绝不是偶然的,实际上是与两位诗人创作的时代背景、个人思想以及创作风格密切相关的。下面就从这三个方面来探析两篇桃源诗差异产生的原因。(一)时代背景的影响不同的时代会形成相应的时代特色和精神,而作家们也必然会受到他们所生活的时代的精神风貌的影响。丹纳在艺术哲学中这样说“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13唐代社会是整个封建社会的黄金时期,而王维生活的恰恰是最繁荣的盛唐时期,政治开明,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在思想文化上更是儒、释、道三家互

29、补。于是,文学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空前发展,特别是诗歌,出现了“盛唐气象”。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王维对“桃源”题材的创作必然会带有盛唐的时代风貌。实际上也的确如此,桃源行所描绘的桃源仙境充满了一种青春的朝气与蓬勃的活力,显然与当时那个同样充满朝气的年轻王朝所辐射的欣欣向荣的时代氛围是一致的。如果说陶渊明的贡献在于虚构了一个为后世文人追慕向往的精神家园的话,那么王维的贡献则在于汲取了盛唐文化精神,通过对诗意化的桃源仙境的描绘,展现了盛唐那种蓬勃旺盛的活力和恬静安宁的生活美。相比王维,韩愈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生活在中唐一个多灾多难的时代。随着那场天荒地变的安史之乱的结束,盛唐气象消失了,取而代之的

30、是政治的腐化,经济的凋敝以及人民的疾苦,12缪钺诗词散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3613丹纳艺术哲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329往日的盛世这时候已成了文人们永远追寻的心灵幻境。原本抱着建功立业理想的士人们开始陷入了对现实困境的沉思,对人格理想和生命价值观的艰难选择。所以,中唐时期的诗人大都没有盛唐诗人那种恢宏开阔的胸襟、豪迈奔放的气度和充满展望的情怀。沉思、务实的作风,救弊、补天的意识,构成了中唐时代复古思变的文化大潮。正因为在这样的时代潮流下,韩愈也就对“桃源”题材有了另类的创作,他在桃源图中大胆议论,有力地揭露了桃源仙境的荒诞,并且流露了忧患意识,体现了他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31、虽然我们把韩诗视为“桃源史”上的一次反叛,但它其实正是那个沉思务实的时代的产物。(二)个人思想的影响作家从事文学创作都是受其思想感情支配的,所以,不同的个人思想是造成王维和韩愈“桃源”诗创作差异的又一重要原因。王维向来被后人称为“诗佛”,可见他与佛教有着深厚渊源。王维从小就受其母亲佛教思想的影响并且终其一生,旧唐书王维传中说“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妻亡,不再娶,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绝尘累。临终之际,以缙在凤翔,忽索笔作别缙书,又与平生亲故作别书数幅,多敦厉朋友奉佛修心之旨,舍笔而绝。”14由此可见王维的虔诚敬佛之

32、心。然而,王维不仅仅只单纯受到佛教影响,由于他生活在李唐一代,道教也同样盛行,且与儒家、佛教相互补充,相互融合。所以,王维早期还受到了道教影响,形成了道家神仙思想。他曾写过贺古乐表、贺玄元皇帝见真容表等宣传道教迷信的文章,虽然这些文章写于天宝年间,但如果他早年思想与道教绝无干涉,那么他是不可能这么写的。15这样一来,我们对于王维在桃源行中将“桃花源”进行神仙化的处理也就可以理解了,此外,从诗中那个悠远古朴、幽寂绝尘的桃源仙境的形象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内心深处对于仙道的渴望与追求。韩愈在思想上与王维是截然相反的,他既反对道教神仙思想,又旗帜鲜明地“觝排异端,攘斥佛老”(进学解),他在论佛骨表中说“

33、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因此对“佛骨”应该“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16这是他对“佛”本身的看法,而对信佛之人,他的主张则是“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明先王之道以导之”。17可见,他是要以行政14刘昫旧唐书王维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505215程千帆相同题材与不相同的主题、形象、风格四篇的比较研究J文学遗产198116马其昶,马茂元韩昌黎文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61617马其昶,马茂元韩昌黎文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910手段加上政治宣传手段

34、来扼制佛老的流传。此外,韩愈虽与许多僧人都有交往,但也只是看重他们身上的艺术灵气,而对他们的人则要进行改造。这样看来,韩愈对“桃源仙境”的可能性和合理性持鲜明的否定态度也就顺理成章了,他是要借此唤醒流俗,力破虚妄,从而改变中唐崇仙信道的社会风气。(三)创作风格的影响作家们创作时呈现的风格是各式各样的,创作风格相近的作家产生的作品相似性高,反之则会形成作品间的差异。王维和韩愈的“桃源”诗之所以会呈现众多差异很大程度上是由两者的迥异的创作风格造成的。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派的代表,他在创作风格上继承了该派始祖陶渊明,汲取了陶诗浑融完整、真朴自然的长处,同时又另辟蹊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胡应麟在诗薮

35、中评价道“王维清而秀”。18王维在具体艺术表现上,既善于渲染、烘托总的印象和情绪,又能形象而生动地描绘具体事物;既着眼于全体,又关照着局部和个别,以前者为辅,后者为主,层次分明;既运用虚叙,又描写实景;此外,还善于运用白描和彩绘。又因王维在绘画和音乐方面造诣很高,所以他能巧妙地取景设色,调度诗歌音律。虽然王维在十九岁创作了桃源行,那时可能还没有形成上述特有的创作风格,但当时的王维已经是艺术才华横溢,他在对“桃源”题材创作时,放弃写五言,而大胆采用了七古,用简练而精美的语言描述了渔人进出仙源的情景,通过展现一幅幅形象生动的画面,创造了一个迷人的桃源仙境。全篇气度从容,风神娴雅,深为后人所称道。邢

36、昉在唐风定中评价该诗“质素天然,风流嫣秀,开千古无穷妙境。”19唐文粹中评道“姑无论其全诗之格律严谨,风神澹古,意境超脱也。”20处于中唐之世的韩愈,面临着极盛难继的困境,他便一反中国古典诗歌温柔敦厚、端正庄严的传统,赋予诗歌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超越现实的色彩;雕镂词句,尚险求奇,致力于雄奇光怪的诗境的创造;大胆创新,务去陈言,特别是运用古文章法句法,以文为诗,自成一格,开创了雄浑奇崛的诗歌风格。对于韩愈的奇崛诗风,唐人司空图概括道“韩吏部歌诗累百篇,而驱驾气势,若掀雷抉电,撑扶于天地之间,物状奇怪,不得不鼓舞而徇其呼吸也。”21韩愈诗歌的艺术渊源丰富深厚,而他对李白和杜甫两人极为敬佩,可以说,

37、他的创作风格是在18胡应麟诗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219王新霞山水田园诗派选集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38120王文濡历代诗评注读本卷二M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321821祖保泉,陶礼天司空表圣诗文集笺校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19611学习李、杜两人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我们知道,李白的诗歌多以色彩缤纷、瑰奇壮丽的梦幻和神话相结合的形式来抒发个人对现实的感受,具有代表性的是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等“奇之又奇”的诗篇,而韩愈诗歌中想象之奇特、夸张之大胆、意境之奇幻等方面显然是与李白诗歌中的“奇”一脉相承的。李白在其乐府和七言古诗中大量运用了散文句式和议论成分,其“以

38、文入诗”用得相当纯熟,如远别离通篇使用散文句式,将进酒中以议论入诗。韩愈便大量借鉴了李白诗歌创作中的“以文为诗”,并将其化为一种自觉的追求,因此,相较于李白,他诗中的散文句式更多、更丰富,议论更强。此外,韩愈主要是学习杜甫诗的布局谋篇方法及其语言创造方法。韩愈的上述创作风格在其桃源图中都有充分体现。首先,全诗想象奇特,诗中的意象选取壮丽奇险波涛人笔、架岩凿谷、接屋连墙、赢颠刘蹶、地坼天分、大蛇中断、群马南渡、金鸡啁哳、火轮飞出等,这些意象的使用让人联想到李白笔下的“地崩山摧”、“天梯石栈”,或是李贺笔下的“老鱼跳波”、“芙蓉泣露”,营造了神奇瑰丽的意境,体现了超然出尘的浪漫主义色彩。其次,韩愈

39、创作桃源图时“以文入诗”,诗篇和诗末都有议论,揭露了桃源之说的荒诞离奇;诗中也多运用散文化语言,如“武陵太守好事者,题封远寄南宫下”、“听终辞绝共凄然,自说经今六百年”等。三、结语自陶渊明开创以来,“桃花源”为文人们提供了一个创造美,展示美,体验美的良机。王维和韩愈同题而作,两人以不同的心态去诠释桃源,一个追寻,一个质疑;又以不同的笔调去构建桃源,一个澹远,一个雄奇。通过对两人作品的解读,我们可以深入探索他们的思想,体会他们的心声,从而遥想他们的时代风貌。参考文献【1】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五四M北京中华书局,19602300【2】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3658【3】刘敬叔异苑卷一

40、M北京中华书局,199627【4】唐长孺读桃花源记旁证质疑A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C北京三联书店,195912163174【5】汪灏等广群芳谱卷二六M上海上海书店,1985641【6】钟嵘著陈延杰注诗品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822【7】洪迈容斋随笔卷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536537【8】北大中文系陶渊明诗文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61353【9】王瑶读陶随录A中古文学史论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385【10】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卷八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916【11】丹纳艺术哲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32【12】刘昫旧唐书王维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5052【13】程千帆相同题材与不相同的主题、形象、风格四篇的比较研究J文学遗产1981【14】马其昶,马茂元韩昌黎文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616【15】马其昶,马茂元韩昌黎文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9【16】胡应麟诗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2【17】王新霞山水田园诗派选集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381【18】王文濡历代诗评注读本卷二M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321【19】祖保泉,陶礼天司空表圣诗文集笺校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19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