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解.doc

上传人:hw****26 文档编号:2356244 上传时间:2019-05-08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7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解.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解.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解比丘尼 绛央益西第一课大家好。我们今天要讲的大乘百法明门论是大乘法,所以我们先要发起一个大乘人的心,来学习这个论。请大家默念三遍:“诸佛正法贤圣僧,直至菩提永皈依。我以所修闻法善,为利有情愿成佛。”好,那么我们在讲课之前,首先要澄清一点,也就是我们网上的这种学习,是不构成佛教的师徒关系的。但是,这也不妨碍大家能够学到佛法的知识。今天学的是大乘百法明门论 。这个论很短,但要开演起来的话,也可以很复杂。大家可能大多数人都是初学者,所以我不打算用很复杂的办法来讲,尽量清楚明了一点,大概用五堂课来把它讲完如果可行的话。首先讲一讲大乘百法明门论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大乘?我们知道

2、,佛教有大乘、小乘,这个“乘”的意思,是“运载” ,就是车,为什么用交通工具来称呢?因为佛法能将众生从烦恼的此岸运送至觉悟的彼岸。那大和小又有什么区别?这个在经论中有非常多的讲法,我们不讲那么复杂,我们今天只说大小乘的区别主要是什么?主要是看有没有菩提心。什么是菩提心,就是我们之前发愿的时候所说的“为利有情愿成佛” ,这个心,就是菩提心。真正的菩提心,是在利益有情的动机之下,希求菩提(佛果位)的心。我们可以在经典中看到许多其他的,比如说见到佛的庄严之后,发愿自己也要成佛;见到佛的神通之后,发愿自己也要成佛。这种,也许在经典中也叫发菩提心,但我们说真正的菩提心,一定是以利益一切有情让他们都脱离轮

3、回、成就佛果为动机的。至于如何发起真正的菩提心,那是一个很长的过程,要放到以后再讲。小乘人没有这种菩提心,他们和大乘人一样,能够对轮回产生厌离,也能够悲悯一切有情的痛苦,但没有那种亲自去承担、去救度的勇气,他们觉得只要首先把自己拔出轮回就好了。这部论的题目写明是“大乘” ,那就是简别掉了小乘,说明这个论是在大乘的范畴之内,具有大乘的目的。我们再顺带讲一下大乘经和小乘经是怎样划分的。主要的教化对象是大乘人的,就是大乘经。主要教化对象是小乘人的,就是小乘经。至于我们,很不幸,我们估计目前既不属于大乘,也不属于小乘,因为既没有发起真实菩提心,也没有能发起小乘人那种出离心。我们最多只能算是“学大乘”的

4、人。讲了“大乘” ,我们再来讲“百法” 。百法,就是一百种法。佛教讲的“法” ,概括来说有两种含义。一个是“任持自性” ,一个是“轨生物解” 。什么叫任持自性?就是能保持自体的本性。事物可以保有它自己的那种性质,比如苹果有苹果的性质,水有水的性质。这个任持自性的意义,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百法”的这个“法” ,也就是一切的“存在” 。至于“轨生物解”呢,就是规范、标准、法则、道理,我们说“佛法”的这个“法” ,就是这个意思。所以“百法”和“佛法”中的这两个“法”字的含义是不一样的。 大乘百法明门论阐述了一百种法,也就是一百种存在。这一百种法,出自瑜伽师地论的本事分 。“本事”的意思,就是根本的事情

5、。 本事分讲了六百六十种法,那么在百法当中,提纲挈领地选了一百种极重要的列出来。 瑜伽师地论采用的是唯识派的见地, 百法明门论也是。一般来说,佛教的见地可以归纳为四派:小乘的有部、经部,大乘的唯识、中观。最高的是中观。如果想了解这方面的内容,可以去看一看法尊法师的四宗要义讲记 ,那个很清楚。百法明门论的“明”字,指的是我们下面要讲到的一种法,也就是“慧” 。明就是通过拣择之后而通达、了解。 “门” ,可以让人趋入。趋入什么?趋入这百种法的事理。论,就是用往还问答来显扬教义。我们说“论” ,比如大智度论的这个“论” ,音译为阿毗达磨、阿毗昙、毗昙。意译为“对法” ,是将经典所说的要点,加以分别、

6、解说,是三藏之一。但我们这里的大乘百法明门论的论,不是这个意思,是往复的问答。好,现在我们把这个大乘百法明门论的题目解释完了。接下去我们谈谈天亲菩萨,也就是一般所说的世亲菩萨,他造这个论的目的是什么。我们这些在轮回里面打转,始终也出不来的众生,是因为什么原因而没有办法从轮回当中解脱出来呢?有两个很大的原因。一个,是执着一切法,也就是一切的存在,它是断灭的,不相续的。比如说我们现在普遍认为的,人死了就是死了,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庸俗唯物论。这里面还有一种想法,就是执着一切法都是没有的,彻底的没有意义的,虚无主义。以上这些想法,在佛教里面叫“断见” 。另外一种把我们束缚在轮回里的想法,是“常见”

7、,也就是,比如,认为有一个永恒不灭的“我” ,或者叫“灵魂” 。无论是常见还是断见,都是极大的错误。因为从这两种想法,可以产生非常多的烦恼,做很多的错事,造轮回痛苦的因。世亲菩萨为了破除我们的这两种执着,就讲这个百法,讲百法,以显示事物的存在,并不是完全的没有,破除断见。后面,他又讲人无我和法无我,以破除常见。破除了常断二边,就是佛法的中道。依靠中道才能脱离轮回。这是世亲菩萨的慈悲。不过这里要补充一点。不论是大乘还是小乘,四派中的任何一派,都称自己是宣说“中道”的,但它们各自宣说的“中道” ,它们要断除的那个“我” ,却有很大的不同。这是因为佛陀对机说法,不同根器的人就认同不同层次的讲法。这些

8、不同的讲法彼此并不抵触,而是像台阶一样,一层一层地把万法的真相剥离出来,最后达到最究竟的见地。但如果我们没有循序渐进地学习这些内容,就会认为佛教是自相矛盾的,好像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如果我们以后请观清师父来讲宗义,大家就会很清楚了。另外,从很现实的角度来说,我们修学佛法是为了断除烦恼,增长善法,成佛度众生。那如果我们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烦恼,烦恼有哪些,又怎么能谈得上断烦恼?你连敌人都认不出,怎么能杀敌?还有,我们要增长善,可是你知道什么才是善呢?如果不知道,很可能就会把恶当成善。我们举个例子。前几天有位居士跟我说,学佛以后他就吃素,而他特别看不起那些吃肉的人,觉得这些人

9、完全是嘴上一套行动一套。他这个想法,看上去好像很“正义” ,其实,是一种烦恼,叫做“慢” ,是要断除的。而如果我们没有学过这些法类,就始终都认不出烦恼的伪装。烦恼是很会伪装的,有时候它会把自己伪装得特别正义,特别善良,我们都要通过学习去把它认出来,断除。这是举一个例子,其他还有很多。接下来我们介绍一下世亲菩萨。世亲菩萨的具体生年现在难以知道,大体上是公元三、四百年时候的人。他有一个哥哥,就是无著菩萨。他们兄弟两个,是大乘瑜伽行派(唯识派)的奠基者,非常了不起。但是一开始,世亲菩萨是在有部出家刚才我们说佛教见地大体分四派,其中有一派是有部,是属于小乘。他在起初是小乘的大学者,非常能辩论,非常有智

10、慧,著有俱舍论这部名著。但是,他不认同大乘,诽谤大乘。而他的哥哥无著菩萨是大乘的见地。无著菩萨想了很多办法去劝化弟弟,最后世亲菩萨终于明白了以前的错误,极为后悔曾经诽谤大乘,悔恨之下,要把自己的舌头割掉来谢罪。无著菩萨劝他说,与其把舌头割掉,不如留着宣讲大乘法。所以后来世亲菩萨尽全力来宣说大乘。传说他一生著了一千部论,有千部论师之称。所以我们这部大乘百法明门论的作者是非常殊胜的。今天我们讲了大乘百法明门论这个题目的意思,它的目的,介绍了他的作者。这样细讲,是为了让大家了解这部论著的重要性,劝勉大家能好好地来学习它。那么今天就先到这里。我们把今天的闻法功德来做回向:闻法功德殊胜行 无边胜福皆回向

11、 普愿沈溺诸众生 速往无量光佛刹!第二课请大家在闻法之前,发起大乘菩提心,默念三遍:诸佛正法众中尊,直至菩提永皈依。我以所修闻法善,为利有情愿成佛。上次我们讲了大乘百法明门论的题目、目的和作者。大乘百法明门论 ,是玄奘法师翻译的,中国古来对它的注解有许多家,比如玄奘法师的亲传弟子窥基,普光,窥基的弟子义忠,还有明代的几个注本。明代的人,离玄奘法师已经太远了。窥基的注本,后来也有明代人增修,现在分不清到底其中哪些内容是基大师注的原貌,并且这个注本实在是很有基大师作注解的风格,一般初学者不会有耐心去读。义忠的注本曾经非常流行,日本有金泽文库刻本,中国有支那内学院刻本,但我手边没有,以后有了,自然也

12、可以参考。而普光的疏很容易见到,且注得详略适当,所以这是我这次讲百法的主要依据。不过并不是完全按照这个来讲,有不少地方,普光法师讲得不太明白,那么我们就参考杂集论来讲。毕竟大家是没有多少理论基础的初学者,我们这次先力求把基本概念简单明了地讲完,等以后理论水平提高了,再把其中复杂的东西给大家讲。现在我们正式进入正文的学习。各位可以对照原文来看。论云:“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 ”世亲菩萨在百法的一开头,先举出释迦世尊在很多经中说过的一句话:“一切法无我。 ”这是引经典来标明自己这部论的宗旨,也就是纲领。这部论要讲的,就是所谓“一切法”和“无我”这两个方面。所以接下来就循着经典上的这句话来发问了:何

13、等一切法。云何为无我。什么样的一切法?为什么说无我?这样一问,是为了要利益有情的,并不是菩萨自己不明白,只是自问自答。那下面他就自己回答说:“一切法者。略有五种。”“法”的意思,我们上次说过,就是“存在”。三千大千世界,法有无量无边,这里只说五种,为什么呢?因为这五种,可以涵摄一切法。一切法大略地分类,可以分成五类,也就是下面说的: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无为法。总括来说,佛教说一切法都是“所知”能够成为心的对境的。在所知上,唯识认为,世界上的事物有两种,一种是因缘和合而生的,叫做有为法,比如桌子。一种不是因缘和合生的,叫无为法,比如空性。在这里我们补充一点唯识的基本知识。唯识在认

14、识事物的时候提出三种性相:依他起、遍计执和圆成实。一切有为法都是因缘生的,所以是依他起。遍计执,就是对法的错误认识,比如我们凡夫所执着的那个恒常不变的“我”,还有比如在黑暗的地方看见一根绳子,我们却以为是一条蛇。而依他起上空掉遍计执,就叫圆成实。我们来举个简单例子,比如苹果。苹果,它显然是因缘和合而生,所以它是依他起。凡夫看见苹果,起法我执,就是遍计执。苹果上的法无我性,就是圆成实。唯识家认为,依他起和圆成实都是真的有,而遍计执则是假的。知道这个知识,对以后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我们上面说法分五类,那么前四类: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都是因缘生的,都是有为法。第五个就是无为法。按这样的

15、顺序排列五类法,有什么道理?为什么要把心法放在第一个呢?因为,论上说:“一切最胜故。”这就是说,在一切的法里面,心法是最强的。杂阿含经上有句话:“心恼故众生恼,心净故众生净。”我们凡夫流转生死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我们的心。悉达多太子成佛的原因是什么?也是因为心。心的作用有这么大,所以又叫心王。把它放在第一个,是合适的。心所法排在第二个,是因为“与此相应故。”心所是和心王相应的。心所是随从心王而起,离不开心王,是与心王相关的心理活动,是同时的。比如说,心里想起一个敌人,恨这个心所出现的时候,一定同时存在着与它相应的第六意识心王。它们的所依都是意根,所缘的境,则都是心里想出来的那个“敌人”。二所现

16、影故。色法在第三个。为什么放它在第三个,因为它是心、心所的对境。离开心,没有办法谈境。如果要按唯识来讲,这里会弄得非常复杂。我们现在就单讲法相,对大家来说已经够了。三分位差别故。第四心不相应行。心不相应行其实并不是像心、心所、色法那样的存在,它们只是在以上三者的变化上安立出来的。四所显示故。第五无为法。无为法,比如圆成实,不是凡夫能直接明白的,只能靠上面四种法来彰显无为法的存在。接下来就先讲心法。心法有八种: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第一眼识。什么叫眼识呢?“识”是能了别的意思,就是能够了解、分别。眼识怎样了别?眼识依于眼根,能够了别色尘。因为是依赖于眼根的识,所以

17、叫眼识。既然知道了眼识,那么耳、鼻、舌、身、意识也就很容易推知了。眼识了别色尘,这个色,是眼识所能认识的对境,是只能靠眼根才能缘到的。所以这个色,不是我们下面讲的“色法”的那个色。色法的范围很广大,眼识所缘的色只是色法中的一部分。从眼到意识,就是我们常说的六识。对应的境呢,就是六尘:色、声、香、味、触、法。我们会念心经:“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就是六根、六尘、六识界,总共十八界。我再说一下“根”。眼根、舌根等等的这个根,并不是我们肉眼能看见的眼睛、舌头之类,它们是净色。现代唯识家说,这个根就相当于神经。大概是类似吧。我们能看到的鼻子、耳朵等等外在的感受器官,叫做

18、扶尘根。第七个末那识。末那识,它只攀缘一个对象,就是第八阿赖耶识。它恒常不间断地缘着阿赖耶识,而与我见、我爱、我慢、无明这四个烦恼相应,执着一个“我”。到证得空性的那个空性定中,末那识才暂时不显现,出定后还有。到佛地,则是彻底不生起了。第八个是阿赖耶识。阿赖耶,就是“藏”的意思,也名为“宅”。所以阿赖耶识又叫藏识。藏什么呢?种子。唯识说,一切依他起的法,都是“种子”生的。“种子”是一种比喻的说法,也就是指一种能生诸法的心的功能。所有的种子都藏在阿赖耶识里。种子变现出根身器界,叫现行,现行又能熏出种子,种子又藏在阿赖耶识里。就像这样,现行熏种子,种子生现行,循环往复。这里需要指出,在佛教最高的见

19、地中,并不承认有阿赖耶识和末那识存在的必要。阿赖耶识和末那识只是引导众生的方便说。前五识眼耳鼻舌身识都要依靠意识。包括末那在内的前七种识,根本上都靠着第八识。阿赖耶识缘不到前七识,但刚才我们讲过了,它所含藏的种子能生现行七种识。末那识只能缘阿赖耶识。第六识能缘所有识。眼耳鼻舌身识则缘不到其他识,但五识除了能缘到它们各自的外尘之外,还有作用,就是比如说,前一个眼识之后,必然起一个意识(第六识) ,所以对第六识来说,五识可以是一种前导。当然,意识本身也可以是意识的前导。今天最后我们来讲讲五识的对境五尘色声香味触,各自之中,哪些是真正有的,哪些是假有。眼识的对境是色尘。色尘之中,唯识说,只有青色、黄

20、色、红色、白色是真的,实在的。为什么呢?学过美术的知道,红色黄色青色,叫三原色,它们可以组合出千差万别的各种颜色来。它们是基础,是真。其他都是它们配出来的,是假。白色,是其他任何颜色组合不出来的,所以也算它一个。如果一个东西全然无色,你根本就看不见。能看到形状,是因为先看到颜色。至于长短,高低,那更是比较出来的,更不是真的实在的。声尘之中,有情发出来的声音比如说话,拍手;物质自己发出来的声音比如风声,水声;或者有情使物质发出来的声音比如吹笛子,这三类是真的。其他声音,是假的。香尘之中,好闻的,难闻的,不好闻也不难闻的三种气味,是真的。其他,说这个 CK 香水和那个 CD 香水在香味上有什么差别

21、,那都是假的。味尘之中,酸、甜、苦、辣和咸、淡六种味道,是真的。其他都是这些调出来的,好吃难吃的差别,是假的。触尘之中,坚、湿、暖、动,这四个是真的。比如用手去摸一个东西,真正摸出来的,也就只有这四种性质,其他所谓的干涩、润滑之类的分别,都是假的。我们今天把法的分类和八种心王讲完了。大家一起回向: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第三课大家好!请大家在听闻今天的大乘法之前,发起殊胜的菩提心,默念三遍:诸佛正法众中尊,直至菩提永皈依。我以所修闻法善,为利有情愿成佛。上次课我们讲了百法的分类以及八种心王。今天我们开始讲心所法。心所法,这个名字的由来,是因为这些都是被心

22、王所拥有的,就像国王拥有大臣。被心王所拥有,故称“心所” ,也就是依附于心王的心理活动。心所法略说有五十一种。这五十一种当中,又分成六类。第一是遍行心所,第二是别境心所,第三是善心所,第四是烦恼心所,第五是随烦恼心所,第六是不定心所。对我们来说,这五十一个心所法是最关键要学习,辨别善恶邪正就靠这些内容了。我们先说遍行心所。为什么叫遍行心所呢?因为这五个心所,只要八识心王的任何一个活动,它们五个就跟着一起活动。因为阿赖耶识和末那识是不间断的,跟着它们的这五个心所在任何时候都有,所以叫“遍行” 。遍行有五个:作意、触、受、想、思。作意,就是把心发动起来,去关注对象。如果没有作意,那么就会视而不见,

23、听而不闻。作意了,心在对象上一关注,就引发了“触” 。触的意思,就是根、境、识(心)三个和合到一起,心接触到境。触之后,就会引发“受”感受。接触可爱的境,就产生乐受;不喜欢的境,产生苦受;无所谓的境呢,就是不苦不乐受。依着对象的可爱、不可爱、没感觉,产生相应的受,而令根发生变化。比如说,看烟火,五彩斑斓,眼根就会“眼花缭乱” 。再比如,一个霹雳打下来,耳识听到这个雷,耳根就会暂时失聪。根发生变化,我们上面所说的那个“触”也就可以分与受相应的三种行相了:可意触,不可意触,既不是可意也不是不可意的触。受之后,就会“想” 。心被策动起来接触到境,产生感受,我们在心里就会知道,这个是“红的” ,那个是

24、“苹果” ,是张三,等等。但也不是说没有语言就不能“想”了。比如婴儿,他还不会说话,没有语言系统,但他照样会想,只是他不能想得出这是桌子,那是椅子。想了之后,会产生“思” 。思,就是在产生想之后,驱动心,使心产生善、恶或者不善不恶(不善不恶叫做“无记” )的想法也就是我们下面讲的善心所、烦恼心所。这就是意业。我们说业有三种:身业、语业、意业。身口二业是从意业产生的。所以意业最关键。细心的人,可能会在五遍行上发现一个问题:说五遍行是遍一切心王的,那阿赖耶识要怎么想,怎么受,怎么触啊?!我们去看杂集论的话,还会看到,比如说受,只有六个,就是从眼到意触所生的受,明显缺了两个。这要怎么解释呢?按照已故

25、的唐仲容老先生的解说,这些其实就全是在第六意识上讲的。要进一步把这个问题给说圆了,对不起,我暂时也不会。我们把五遍行讲了,再来讲五别境:欲、胜解、念、三摩地、慧。为什么叫“别境”呢?因为这五个心所,是在它们各自特定的对境上产生的,没有那个境,就不会产生相应的这个心所,不像五遍行,什么时候都有。欲,就是想要。面对自己喜欢的境,起一个想要追求的心,就叫做欲。我们平常说到“欲” ,好像就是贬义词。其实不是。欲当中,固然包括了坏事,可也有很多是好事,比如说菩提心,是希望令一切有情都能成就佛果,所以自己首先要取得佛果“要成佛” ,这是欲, “要度众生” ,也是欲,这都是很好的。一定要注意,不要一说到“欲

26、”就一棒打死。菩提心当中的这两种“欲” ,都是我们要努力去增强,去培养的。其他善的欲,比如想学法,想修法,这都是好的。总之,欲心所,是在喜欢的境上才会起。胜解,就是非常的确定,说白了,就是“认准了这个理,坚决不动摇” 。比如说我们信三宝,确定三宝有殊胜功德,其他什么邪教来诱惑,坚决不动心,这就是“胜解” 。胜解也不一定就是善的,比如邪教徒,他也认他那个邪教的死理,怎么劝都不回头,也是胜解。还有一种无记的胜解。无记,我们刚才说过了,就是非善非恶的。比如说我们学数学,1+1=2,这个是我们绝对相信的,谁说 1+1=3 都不行,我们不信他。这也是胜解。念,就是对我们曾经经历过的事情牢记不忘。这也有善

27、恶无记的。善的,比如我们对学习过的佛法牢牢记住不忘记。恶的,比如记仇。不善不恶的,比如世间的知识,学过了不忘。三摩地,又叫等持,什么意思呢?就是让心专注在境上。这也不一定是禅定的那种专注,我们认真看书,乃至认真地看电影,聚精会神,不会想到别的好玩的事情,也是三摩地。真正“入定”的那个“定” ,梵语叫“三摩钵底” 。慧的意思,是在所观察的对象上,依靠道理来拣择真伪、是非,断除自己心里的犹豫。这个的善恶同样是不一定的。比如有的人,看到别人有钱,起贪心,想要偷盗,他也用道理来拣择,该偷不该偷,拣择的结果是该偷,那就是恶慧。 大乘百法明门论的这个“明”字,也就是慧,拣择真伪是非,心不犹豫,才能趋入法理

28、。五别境也讲完了。下次我们争取把善心所、烦恼心所全部讲完。之前说五堂课把百法讲掉,现在看来不可能了。希望各位在每堂课间隔的一个星期之中,把上堂课学习的内容好好复习,记住。有了百法明门论这块敲门砖,以后不管是修行也好,往更高层次学习也好,都会有个基础,不会开口便乱道。现在大家回向:闻法功德殊胜行 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沈溺诸众生 速往无量光佛刹!第四课大家好!在闻法之前,请大家发起大乘菩提心,默念三遍:诸佛正法众中尊,直至菩提永皈依。我以所修闻法善,为利有情愿成佛。上一次我们讲了十个心所:五遍行和五别境。今天我们讲善心所。什么叫善?普光法师解释说就是不去做各种坏事。那这个解释我看是不能成立的。不做

29、坏事,也可能是什么都不干,开个玩笑,比如我被一闷棍打昏了,也是什么恶也不造的,不一定就是善。 集论的解释比较好。 集论说,善就是能“断自所治”烦恼的对治,就是善。比如说,信能断除不信,不放逸能断除放逸。所以我们平时做事情的时候,自己观察一下自己的心态,是在增益烦恼,还是在对治烦恼。比如同样是布施,你以恭敬众生、慈悯众生的心去布施,那就是善了;如果你以居高临下的骄慢心去布施,那就不是善的。自己要会观察,及时发现,及时改过。善心所,这里说有十一个。善心所当然远远不止十一个,比如谦虚,但百法只是捡最显著重要的十一个来讲的。哪十一个呢?信、精进、惭、愧、无贪、无嗔、无痴、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信。

30、我们之前讲过,信不一定都是善的,比如信黄大仙,就谈不上善。当然,我希望黄大仙看到我这么说别来找我,毕竟这也是挺麻烦的事。善心所当中的信,是指信有三宝、信有四谛,不诽谤这些。三宝:佛法僧。四谛:苦集灭道。这些要开演出来,几个月也讲不完。这里就暂时放一放。我们佛教徒,说信仰,不能连三宝是佛、法、僧都不知道。人家问你佛教讲什么?你可以很概略地跟他说:苦、集、灭、道四谛。问你什么叫苦集灭道,你可以告诉他:就是苦,苦的起因,苦的熄灭,和熄灭苦的方法。确实有很多自称信佛的人是连这些都不知道的,所以多说这么几句。信,是对治不信。精进,就是心很勇敢,能坚决不退转地去策励自己求各种善法。我们在菩萨的“六度”里面

31、能看到有“精进” ,这个精进,是戒、定、慧三学的动力。有了精进才能成功修成佛果。今天很用功地念了十卷经,明天太累,不念了,后天,想想昨天也没念,算了没动力了。这显然是不行的。精进对治懈怠。我们平时一直说惭愧惭愧,其实惭和愧是两个不同的善心所。惭是面对坏事,觉得自己如果这样做的话会很可耻,这是惭。愧呢,是面对坏事,想要是别人知道我做了该多丢人啊!比如说,别人给我行贿,看着这个红包,我会想:“要是收下,我对不起良心,不能收。 ”这就是惭。想:“要是让别人知道了,都会看不起我的。 ”这就是愧。它们一个是因为自己而生起的,一个是因为他人而生起的,虽然都是羞耻心,但原因不一样。这两个羞耻心,能阻止我们去

32、做坏事,所以很重要。佛骂弟子最重的一句话就是:无惭无愧!惭、愧就是对治无惭、无愧的。下一个是无贪。无贪对治的是贪。贪是对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起爱恋,沉溺在里面。贪爱是我们在三界受生轮回的一个关键点,我们以后讲十二因缘,就会讲到了。那么无贪,就是对三界不起爱恋,不耽着在这些上面,比如财富、美色,甚至色界、无色界的禅定境界。无嗔,对治的是嗔。嗔的对境可以是有情,也可以是苦,还可以是苦的原因和能生苦的东西。对所有这些心怀憎恶,就是嗔。这个要特别来讲讲。我们说四谛的第一个就是苦,我们都要努力去熄灭苦,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能对苦起嗔心?照平常的想法,恨它、烦它,才有动力离开它嘛!不是这样的。比如说,你日

33、子过得很艰苦,没吃没穿。这是苦谛的一种,叫“苦苦” 。没有人会喜欢这种事情的,但你要是面对这种境况,心里产生了憎恶,怨天怨地怨社会,那就是你的烦恼了。熄灭苦,就像是医生治病,医生治好病靠的不是憎恶这个病,而是靠冷静理性的治疗方案。憎恶不解决任何问题,反而会因为不冷静而坏事。无痴,对治痴。这个讲起来比较麻烦。痴就是污染无明。八地菩萨以下,有污染无明。八地以上以及小乘的阿罗汉,有非污染无明。佛没有无明。无明是什么呢?就是对世界的真相不了知。世界的真相是缘起性空,我们都不知道,始终有人我执和法我执。这两种我执,能把我们困死在轮回里,永远永远地经历生老病死。八地菩萨以上以及阿罗汉,那是把人我执和法我执

34、的种子都给断掉了,只是习气还有点留着,所以是非污染无明,不会感得生死轮回的。这是中观的见地,现在知道一点有好处。有两种观点, 杂集论说,无痴就是闻、思、修所生的智慧。另一种观点认为两者不等同。我们暂时取第一种好了:无痴就是闻、思、修所生的善品慧,在精进的伴随下能强有力地进行抉择。上面讲的无贪、无嗔、无痴是三善根,正对治贪、嗔、痴三根本烦恼。这个部分我没有按照普光法师的疏来讲,而是取的杂集论 ,更细致。第八个善心所是轻安。轻安,不是我们欲界的事情。修禅定,有九个阶段,叫九住心。修到第九住心之后,会产生身轻安、心轻安,轻安乐,经历这三个阶段之后,就是得到色界定初禅。轻安由于能遣除修初禅的粗重障碍,

35、所以也算在色界之中。有的人跟我讲,他打坐特别舒服,肯定已经得定了。我可以说他肯定错误。打坐一阶段之后,得到点快感,那叫禅触,离九住心之后的轻安还有十万八千里,更谈不上得定。顺便说一句,如果一个人自以为得定了,他可以问问自己还有没有男女之欲。如果有,那和得定真是完全不着边。第九个,不放逸。不放逸对治放逸。放逸的意思,就是心里懈怠,因为懈怠所以不肯修善法,与贪嗔痴相应。不放逸其实是在四正勤上假立的:(一)为除断已生之恶,而勤精进。(二)为使未生之恶不生,而勤精进。(三)为使未生之善能生,而勤精进。(四) 为使已生之善能更增长,而勤精进。离开这四个,没有其他的所谓“不放逸” 。依靠这四个,能修一切善

36、法,防止烦恼的发生,最能护心,所以特别立为不放逸。行舍。行舍不是苦、乐、舍受的那个舍,也不是施舍的舍。我们在修定的时候,心容易沉没昏昏欲睡,容易掉举七想八想,远离这两个,心保持平稳,就是舍。不害。十一善心所的最后一个不害,它其实是“无嗔”当中的一部分,不离开无嗔。有的解释说“无嗔是与乐,不害是拔苦” ,悲悯众生,不会去损恼有情。今天我们讲完了十一个善心所,大家要记住,并且日常生活中对照自己的心,看看自己是不是也有这些善,能保持多久。下次我们讲烦恼心所。请大家一起回向: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第五课首先还是皈依发心:诸佛正法众中尊,直至菩提永皈依。我以所修闻法善,为利众生愿成佛。上次讲了十一个善心所。这次讲六种烦恼和二十种随烦恼。烦恼当然不止这么多,但这些是主要的。先讲六种烦恼。什么叫烦恼呢?烦恼这种法,自体是不寂静,由此能引发身心相续的不寂静。所谓不寂静,就是能够对戒定慧三学构成障碍。烦恼主要有六种:贪、嗔、慢、无明、疑、不正见。贪,对三界之中的有情也好,东西也好,沉溺执着,就是贪。贪的体性是爱。爱,是五取蕴能够出生的原因,由此能引发轮回中各种的苦。嗔,嗔的对象是有情,或者苦,或者引发苦的事物,对这些心怀憎恶,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