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华师心理健康教育本科-02108实验心理学笔记yangjf(DOC).doc

上传人:hw****26 文档编号:2359830 上传时间:2019-05-0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华师心理健康教育本科-02108实验心理学笔记yangjf(DOC).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广东华师心理健康教育本科-02108实验心理学笔记yangjf(DOC).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广东华师心理健康教育本科-02108实验心理学笔记yangjf(DOC).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广东华师心理健康教育本科-02108实验心理学笔记yangjf(DOC).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广东华师心理健康教育本科-02108实验心理学笔记yangjf(DOC).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教材为实验心理学孟庆茂 常建华 2013.7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3736 页 26 元 笔记类型: 由于找不到考试大纲,网上笔记好像与教材不对称,所以自已归纳知识点分数比例:未知 题型:未知绪论第一节、实验心理学的一般问题1.实验心理学的对象与任务广义理解的实验心理学,其对象是指应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科学,即“实验的”心理学。最早由冯特在感官知觉理论贡献中提出。狭义理解的实验心理学,称作“心理实验学”更为贴切,它的研究对象是如何进行心理实验,即心理实验的理论、方法、操作等及与此有关的问题。2.实验心理学的建立和发展1879 年冯特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2、其发展经过构造学派、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的兴起三个阶段。第二节、心理物理学心理物理学作为实验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其研究的问题有:绝对阈限、差别阈限、等量、感觉距离、感觉比率、刺激顺序、刺激量的评定。心理物理学在刺激与反应方面的研究方法有:(1)感觉能力的研究方法,如极限法、恒定刺激法、平均差误法、信号检测论方法、适应性方法等。 (2)反应倾向的研究方法,如如差别阈限法、感受等距法、感觉比例法、数量估计法、评价量表法、对偶比较法等。 (3)时间强制选择方法(4)单一间隔法。 (5)适应性方法。 (6)时间上不确定性和没有规定观察间隔的方法。P8学习心理物理学的意义:(1)心理物理学方法是在实验室研

3、究心理问题不可缺少的方法,是对心理现象进行定量分析的重要手段。 (2)心理学发展到今天,不能仅仅满足定性的研究,定量的分析已是发展心理学不可缺少的环节。(3)学习并掌握心理物理学方法是学习心理学的需要,是研究发展心理学的需要。第二节、心理实验及其类型什么是心理实验?心理实验是指在严密控制的条件下,有组织地逐次变化条件,根据观察,记录、测定与此相伴随的心理现象的变化,确定条件与心理现象之间的关系。实验和观察的区别?(1)实验与观察的区别不在于是否使用仪器进行测定,实验是充分地控制条件,有计划地操纵各个条件,使其发生变化,并观察、测定这种现象的变化。 (2)与此相反,对自然状态的现象进行观察、记录

4、和测定,则不是实验而是观察。 (3)可以说实验是能动的实验性观察,是在严格控制条件下的观察,而观察是被动的自然的观察。心理实验分为两种类型:(1)因素型实验。主要探索研究的行为(心理现象)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2)函数型实验。研究各种条件怎样影响行为(心理现象)的“怎样型”实验,即研究条件和行为之间的函数关系。第一章 心理实验的设计第一节、心理实验研究的程序1、研究问题的提出和假设的确立进行一项心理实验研究,要提出研究的问题和确立假设。假设有两个特性:(1)以科学实验为基础的假设性。(2)具有推测的性质。2、被试的选定。3、实验的控制。包括(1)刺激变量的控制 (2)反应的控制 (3)反应的观

5、察、测定与记录4、实验结果的分析与综合。实验报告的写法归纳:题目、作者姓名及单位、摘要、引言、方法、结果、讨论、结论、参考文献。第二节、心理实验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1、变量的种类: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自变量又称独立变量,是由研究者选定,并进行操纵、变化的能产生所欲研究的心理现象的因素,或因素的组合。因变量又称依变量,它是被试的反应或输出,是受测的有机体被观测的方面。2控制变量:心理实验中,能影响因变量的变化,但非研究者所选择、确定、操纵、变化而必须使之中立化、控制的因素,被称之为控制变量。2、自变量的种类与控制自变量用 S 表示,种类有:(1)课题方面的自变量 (2)环境变量 (3)被试变

6、量 (4)暂时的被试变量。自变量的控制:(1)给自变量规定操作定义。 (2)规定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检查点或实验处理 (3)校准测量自变量的仪器,保证研究的内在效度 (4)控制呈现刺激的方式。3、因变量及其控制因变量用 R 表示,常称为反应变量。反应变量的控制:(1)规定好反应的操作定义。 (2)反应变量应具备的特点。 (3)反应指标的平衡第三节、心理实验中的无关变量及其控制1、控制无关变量的重要性无关变量:又称控制变量、参变量、额外变量,除自变量之外,一切能够影响实验效果,而实验中需要加以控制的变量。对部分被试变量及暂时被试变量的控制方法:(1)用指导语控制。 (2)主试者对待被试者的态度应予

7、规范化。(3)双盲实验法。 (4)控制被试的个体差异。 (5)实验组、控制组法。对环境变量及部分被试变量的控制方法:(1)操作控制的方法,包括无关变量的消除,无关变量的保持恒定。(2)设计控制的方法,包括无关变量效果的平衡,无关变量效果的抵消,随机化法和配对法。 (3)统计控制的方法,包括无关变量纳入,统计控制。第四节、实验设计类型及方案1、实验设计及评价标准心理实验的大体步骤:(1)确定研究问题并提出假设。 (2)拟定验证实验的方法并进行研究。 (3)整理分析资料并解释实验结果。评价实验设计的标准:(1)能够恰当地解决所欲解决的问题。 (2)恰当地控制实验中的无关变量。 (3)使实验结果有很

8、高的可靠性(又称效度) 。2、实验设计的各种类型实验设计类型有:(1)实验组、控制组比较设计,又称组间设计。 (2)事前测定和事后测定比较设计。 (3)随机化设计及区组设计。 (4)单因素与多因素实验设计。 (5)前实验设计、相关设计、准实验设计及真正的实验设计。3、基本的实验设计有:(1)完全随机化设计。 (用随机数字表或抽签的方法将被试随机分组,使各组在接受实验处理之前保持各方面相等,并随机安排实验处理的设计) (2)随机区组设计。 (3)多因素实验设计。第五节、实验研究的效度实验研究的效度指一项实验所能揭示的事物本质规律的有效程度。1、内在效度与统计结论效度内在效度:指实验数据偏离真值的

9、程度或系统误差大小。统计结论效度:指由统计方法适切性所引起的统计结论有效性的程度。2、外在效度与构想效度外在效度:指实验结果的有效性,或推论、应用之范围的准确性。提高外在效度的方法:(1)克服实验的过分人工情景化。 (2)增加样本的代表性。 (3)保证测量工具的效度。构想效度:关于关系变量及变量之间关系构想的准确性,以及实验变量在实验时的操作定义与推论时的定义一致性程度。第二章 传统的心理物理学方法第一节、阈限及其性质1、感觉阈限感觉阈限分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绝对阈限(RL):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叫绝对阈限。 差别阈限(DL):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别。3、韦伯定律“凡比

10、较事物时,我们并非认识两物之间的真正差异,所感觉出来的只是两物之大小比例” ,即差别阈限的大小与3标准刺激的强度成正比。 I/I=K第二节、极限法极限法是一种测定阈限的直接方法,又叫最小变化法,最小可觉刺激或差别法。优点:能够清楚地表现出“阈限”这个概念。第三节、平均差误法平均差误法又称均等法,或调整法。典型形式:让被试去调整一个比较刺激,直到他感觉到与所给予的标准刺激相等,如此反复实验。绝对阈限测定:RL=X/N差别阈限的测定:DL=(X-St)/N第四节、恒定刺激法恒定刺激法又称次数法、常定刺激差别法。特点:只用经常被感觉到或经常不被感觉到这一感觉过渡地带的 57 个刺激,而且这几个刺激在

11、整个测定阈限的过程中是固定不变的。第五节、心理物理实验中的常误及系列效应1、常误在心理物理实验中,由于各种实验条件的影响,常常会造成实验结果中经常指向同一方向的误差,称为系统误差,也常称之为常误(CE-Constant error).常误可以用“主观相等点”与标准刺激相差的距离和方向表示: CE=PSE - St常误种类:(1)习惯误差及期望误差,这是极限法所产生的特有误差。 (2)练习误差和疲劳误差,凡实验进行多次就有可能产生这类误差。 (3)空间误差,因刺激的空间方位不同而产生。 (4)动作误差,因动作方式不同而产生的,平均误差法实验中经常发生。 (5)时间误差(又称时序效应) 。2、系列

12、效应系列效应是根据一个刺激在量上与整个系列的关系,对它产生过高或过低估计的倾向。即当一系列刺激连续出现时,对最后一个刺激所作的判断,会受到整个系列的影响。第三章 适应性方法第一节、阶梯法阶梯法又称上下法,或极限法的变式。1、阶梯法特点:(1)刺激强度的增加或减少要根据被试的反应,依一定的规则来确定。 (2)刺激强度的增加或减少要连续进行。 (3)刺激变化的幅度,即梯度大小前后相同。 (4)对于阈限的估计,不同的阶梯法有不同的估计方法。2、简单阶梯法3、变形阶梯法第二节、系列试验的参数评定法1、参数评定法主要特点:实验次数不固定,刺激阶梯大小可以变化,都由实验进程决定。2、公式计算:(1)要求事

13、先规定本实验所追踪的正反应概率,又称靶概率(P)。(2)刺激引起的正反应数目变化范围Nb(c)。(3)系列实验的偏离界(W).公式: Nb(c) =W(=np, P 为靶概率,一般取 0.75 或 0.5)3、刺激变化规则:(1)试验次数事先不能规定,如果某一刺激正反应次数始终在 W 区间内,试验就要进行下去,刺激始终不变。 (2)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加,某一刺激正反应的次数范围也随之变化。 (只要某一刺激所引起正反应的数目第一次达到或超过 +W,即认为刺激超过上限,刺激就要减小。同理,达到或低于 -W,即认为刺激低于下限,刺激值就增大)4、改变刺激梯级大小的规则(略)5、实验何时停止:一般试验达

14、到某个预定小的刺激梯级时,便可停止。 (这个小的刺激梯级是研究者事先规定的)6、阈限的确定:实验终止所要求的刺激值,即可确定为阈限值。 (十分方便,不需要统计或计算)4第四章 信号检测论方法第一节、信号检测论的一般问题1、信号检测论的基本原理:(1)统计学原理。统计决策理论是信号检测论的数学基础,要求有两个相等的、有重叠的正态分布。 (2)最优决策原则正确判断原则。2、人类在判断信号的标准时,受三个因素影响:(1)信号和噪音之先验概率的大小;( 2)判定结果的奖惩(价值)多少;(3)被试所要达到的目的以及其他一些有关因素。3、名词解释先验概率:指在实验前即可得知的信号或噪音在所有事件中的比率。

15、系列跟随效应:指被试者的某次反应受其前面若干次反应和的(或刺激)影响。第二节、辨别力指数 d及接收者操作特性曲线1、辨别力指数 d是衡量被试辨别力大小的一个参数。d值小说明被试感受性差,值大说明被试感受性好。公式:d=Msn-Mn/n (Mn 是噪音分布平均数,Msn 是信号加噪音分布的平均数)直接方式可用 d = Zsn - Zn2、判断标准 测量被试的反应标准,一种方法是用噪音分布和信号分布于截点处的纵坐标比值来表示,写作 =Osn/On。 大于1 时,即判断标准较严,倾向于“无信号”判断; 小于 1 时,即判断标准偏低,倾向于“有信号”判断3、ROC 曲线:在心理物理测量中常称为等感受性

16、曲线,能反映出信号呈现的先定概率对报准率和虚报率的影响。第三节、信号检测论应用于心理物理实验的基本方法1、有无法(1)基本程序:主试呈现刺激后,被试判定所呈现的刺激中有无信号,并予口头报告。 (2)对主试者的规定:确定各轮实验中信号和噪音的先验概率是多少,以及对被试判定结果的奖惩办法。 (3)计算 d的具体步骤(略,见 P100)2、评价法评价法又称多重决策法,或评级量表法。是将被试从“有信号”到“无信号”这一感觉的连续体,规定出不同的感觉评价等级,让被试根据对所呈现刺激的自信度情况,报告有信号或无信号的评价等级。3、迫选法特点:在被试进行判断之前,信号与噪音要连续呈现数次,再让被试判断哪个时

17、间间隔上是信号,哪个是噪音。一次信号一次噪音称为二项迫选法(2AFC),连续三次,二次噪音一次信号,称为三项迫选(3AFC) 。计算:迫选法用正确判断的百分数 P(C)表示被试的辨别力。P(C)=正确判断的次数/信号出现的总次数4、信号检测论的优点。(1)在感受性的测量上,把主观态度与辨别力分开,获得了成功。 (2)在解决辨别力指数 d的问题上,明确建立起反映噪音变量的虚报概念,这一点十分重要。 (3)信号检测论不仅把信号当信息,也把噪音当作信息并且很好地解决两类变量的测量。第四节、信号检测论的集值统计方法1、模糊数学原理人们把界线不清楚的集合称为模糊集合。集合指具有某种属性的全体事件,集合中

18、的某一个体称为元素。隶属度是指某元素属于某集合特性程度的指标,记为 (.),通常取0,1连续值中某一值。2、程度函数的计算asn = 1/K ak1 * CPk1(y/SN), 取值 0 0.5 之间 an = 1/K ak2 * CPk2(y/N), 取值 0 0.5 之间a= asn + an, 取值在 01 之间。以上 ak1,ak2 指评价等级或隶属度。第五章 心理物理量表法-阈上感知的测量心理物理量表要处理两个对象:一为物理向度,一为心理向度。5第一节、量表的类型1、直接量表和间接量表:以测量方式来区分的。2、等级量表、等距量表和比例量表等级量表又称顺序量表,没有绝对零点,只是把事物

19、按某种标志排成一个顺序,如第一名,第二名;等距量表是有相等单位的量表,可以知道两等级间相差多少;比例量表又称等比量表、比率量表,既有相等单位,又有绝对零点。3、心理量表的评价一个好的心理量表:(1)符合三种基本假设。不是 a=b,就是 ab。如果 a=b,且 b=c,那么 a=c。 如果ab,bc,那么 ac。 (2)有系统的测量理论。 (3)用直接量表法进行核对。4、名词解释:测量理论:测量理论就是如何把事物的特征系统与数字关系系统联结起来。建立测量理论,要解决几个问题:存在性、意义性、如何测量、对于误差问题。第二节、感觉比例法与数量估计法1、感觉比例法又称分段法,是制作感觉比例量表的一种直

20、接方法。这个方法是通过把一个感觉量加倍或减半或取其他比例来建立的心理量表。具体做法:呈现一个固定的阈上刺激作为标准刺激,让被试调节一个变异刺激,使它所引起的感觉为标准刺激所引起的感觉的一定比例。2、数量估计法数量估计法也是制作感觉比例量表的一种直接方法。具体做法:主试先呈现一个标准刺激,并规定一个主观数值,然后让被试以这个主观值为标准,把感受到的刺激与标准刺激进行比较,并用一个数字表示出来。第三节、感觉等距法与差别阈限法感觉等距法和差别阈限法是制作等距量表的两种主要方法。1、差别阈限法该方法是以绝对阈限为起点,以最小可觉差为测量单位构成量表,是制作等距量表的一种间接方法。根据费希纳定律:将感觉

21、与刺激强度之间的关系可用公式表示Rn = Ro * rn两边取对数:lgRn = lgRo + nlgr式中:Ro 为选作零点或起点的刺激值, Rn 为任何刺激值, r 为韦伯分数加 1.00,n 为任何一个感觉阶梯2、感觉等距法感觉等距法是把两个刺激所引起的某感觉的连续体分出主观上相等的距离来,是制作等距量表的直接方法。主要使用二分法。二分法是将某两个刺激所引起的感觉连续体分成两等分,或者说找出某一点,将感觉分成相等的距离。3、评价量表理想的评价量表是一种等距量表,也是制作等距量表的直接方法。评价等级例如优、良、中、差。第四节、对偶比较法与等级排列法1、对偶比较法对偶比较法又称比较判断法,具

22、体做法:把所有要比较的刺激两两配对,然后一对一对地呈现,让被试对于刺激的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并做出判断。2、等级排列法又称顺序排列法,具体做法:按照指定的属性把许多刺激排出一个等级顺序。第五节、心理量与物理量的关系定律费希纳主张对数定律,史蒂文森主张幂定律(即心理量与物理量是按几何级数增长的)有种观点认为心理物理函数究竟服从什么定律,不是通过实验去发现的,而是一个在实验中进行选择的问题;另种观点认为幂定律是对数定律的一个特例。6第六章 反应时法第一节、概述1、反应时间的定义反应时间又称反应时,指刺激作用于有机体后到明显的反应开始时所需要的时间,即刺激与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2、反应时的种类(1)简单

23、反应时(A 反应时) ,指给被试以单一的刺激,只要求作单一的反应。 (2)复杂反应时。包括选择反应时(B 反应时)与分辨反应时(C 反应时) 。选择反应时指给被试几种不同的刺激,要求被试作出几种相应的反应。分辨反应时指被试对所呈现的多个刺激中的某一个刺激(由主试确定)进行反应。3、反应时实验要测量得准确,要注意两个问题:(1)避免提前及其他错误反应。 (2)每一种刺激要有一种相应的反应。第二节、影响反应时的因素1、反应时有赖于刺激(1)反应时有赖于被刺激的感官。 (2)反应时受刺激强度的影响。2、反应时有赖于机体(1)额外动机加速反应。 (2)准备定势的因素影响反应时。 (3)复杂反应中,选择

24、反应时与选择的数目成正比;刺激越相似,反应时间越长。 (4)练习因素影响反应时。 (5)年龄因素影响反应时。 (6)个体差异因素影响反应时。(7)速度与准确性权衡。第三节、反应时技术与应用1、反应时在制作量表和实际应用方面的用处(1)通过反应时直接评量感觉的强度。 (2)通过反应时制作间接量表。 (3)在心理学研究和实际应用方面的用处也很多,如职业的选择与训练等。2、反应时技术主要有减法法与加法法。减法法指一项作业比另一项作业多了一个加工阶段,通过两项作业时间相减既可知道那个加工阶段的时间;加法法认为两个因素的效应相制约,说明这两个因素是同一个加工过程的,将两个因素各自的反应时相加就可得到整个

25、加工过程的反应时。第七章 听觉实验第一节、听觉刺激1、声波的特性听觉的适宜刺激是声波,可分为纯音和复合音。纯音是单一频率的声音,是单纯的正弦波形式。纯音的物理特性:频率、强度(振幅)和相位。频率和强度可引起的听觉现象:音高和强度。复合音指由多个不同频率所组成的声音。复合音可分为:音乐声、噪音、语言声。2、声音的测量频率:是单位时间(秒)内周波的数目,用单位赫兹 Hz 或简写为,或(cps) 。频率也可以用音阶表示。人可听到的频率范围大概为 16Hz20000Hz强度:声音的强度也可用能量单位或压力单位来表示。用分贝表示的声压级用起来很方便。用于测量声音的仪器:主要有频率计、声级计。其他还有示波

26、仪、声谱仪、声图仪。第二节、听觉现象及其测定1、音高音高又称音调,是对频率属性的反映,是一个心理量。音高的单位是口美,规定 1000Hz、60 分贝的音高为 1000 口美。音高还与强度、刺激持续时间、被试个体都有一定关系。2、响度响度主要是由声波的强度(振幅)所决定的心理量,反映了刺激的强烈程度,单位是口宋。规定 1000Hz 的纯音其强度为 40 分贝时所产生的响度叫做一口宋。3、声音的掩盖掩盖,又称掩蔽,是一种听觉现象,即一个声音的存在使另一个声音的强度阈限提高的现象。7掩盖现象可分为:(1)纯音对纯音的掩盖,即频率掩盖。 (2)噪音对纯音的掩盖。 (3)非同时性掩盖,即前掩盖和后掩盖。

27、4、疲劳与适应疲劳指声强达到一定强度的声波,连续作用于听觉器官后,引起对别外频率的声波感受性降低的现象。通常把阈限提高的量(dB)作为疲劳的指标,称为 “暂时阈移” (TTS)。听适应指声音的响度在刺激作用最初几分钟内有所下降,随后比较稳定在一个水平上。适应发展最快是在声音作用后 12 分钟,恢复也很快。5、声音的相互作用(1)音色。音色随陪音及附加振动成分数目的多少而不同。 (2)拍音(升沉) 。两个声音的频率相近而同时呈现,便产生拍音(升沉现象) 。 (3)音差与和音。当两种不同频率的声音同时作用听器官时,还感觉到两种频率之差或之和的第三种声音,又称联音。第三节、听空间知觉听空间知觉是有机

28、体对远处的声音刺激作适当的反应,也称作距离感觉。1、声音方向定位线索(1)双耳的时间差异。 (2)双耳强度差异。 (3)连续乐音场合下的双耳相位差。 (4)视觉对听觉方位判断的影响。2、听觉空间方向定位的实验方法(1)条件的控制。 (2)使用的仪器与方法。一般采用两耳分别给予刺激的方法。3、距离知觉(1)一个声音的强弱对于听觉的距离是一个很重要的线索。声音逐渐减弱,知道是声音远去;一个声音很强,声源的位置就很近。 (2)根据声源发出的声音与回声之间的时间差异辨别距离。第四节、语音知觉1、语音及其声学特点语音的成分有元音、辅音和特殊语音(如汉语的声调) 。组成语音的四个元素:音调、音强、音色和音

29、长。在声谱上看,能量集中在某些频区,即在一个频率上振幅最大,称为共振峰,一个元音有好几个共振峰。一般认为23 个共振峰就可表示元音的音色。辅音分为有声和无声两种,有声辅音也称浊辅音,无声辅音称为清辅音。声调是发声时声带振动基频作高低变化产生的;音高主要决定于语音的频率;音强,音的响度不一定跟它的强度成正比,影响音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音长一般以时间(毫秒)表示。2、语音知觉实验(1)清晰度。 (2)语音可懂度。3、语音知觉的声学线索和语音知觉的范畴性声学线索:(1)发音部位不同的辅音,如 p、t、k,它们相互间区别的声学线索是它们发噪音的频率位置和后面元音的 F2(第二共振峰)过渡的频率。 (2

30、)发音方式不同的辅音,如 b、p、m 之间区别的声学线索在于 F1(第一共振峰)特点,切去 b、d、g 的 F1 过渡起始部分,b、d、g 就分别被听成 p、t、k。鼻辅音 m、n 的相互区别的声学线索在 F2。语音知觉的范畴性即指当一语音的声学参量沿着其整个范围变动时,不达到一定数值,听者的反应就都在一个范畴内。第八章 视感觉实验第一节、视觉刺激1、视觉的物理特征引起视觉的刺激物是光。光是一种物质,是电磁辐射,即电磁波。人类可见光的波长大约是 380 毫微米(nm 或 m)到780 毫微米(nm 或 m)。 1 微米 = 1000 毫微米= 10000 埃。 (埃也是光波长单位)实验室必须用

31、单色光,获得单色光的方法:(1)用三棱镜把白光分解,常用的仪器是单色仪。 (2)比较方法的方法是用滤光片。 (3)应用有色表面。2、光刺激的物理测量光通量:光源在单位时间内发出的光量称为光通量,用 表示。光强:光源在给定方向上单位立体角中发射的光通量定义为光源在该方向上的光强度,以 I 表示。单位是烛光。光强度为 1 烛光的一个点光源,在单位立体角内所发射的光通量,定义为 1 流明(Im)。83、光照度的测量光照度指光照在物体表面的光。 光照度与光强度有关,指 1 流明的光通量均匀分布在 1 平方米表面上所产生的光照度,称为 1 勒克斯(LX)。 (也可以是在半径为 1 米的球面上,因此勒克斯

32、也称为米 .烛光) 对光照度的测量,有光度计和照度计。4、亮度的测量不同物体对光的反射能力不同,亮度是指发光光表面的明亮程度。 亮度的单位太多种。P1835、物理刺激的表示方法(1)视网膜照度。 (2)光强度级-分贝(db)6、其他测量反射系数= 某表面反射的流明数/入射到该表面的流明数 亮度= 反射系数/ 照度第二节、视觉实验应注意的各种因素1、明视觉与暗视觉的区别锥体细胞执行明视觉,棒体细胞执行暗视觉。区别:(1)棒体细胞比锥体细胞小些,发展水平较低。 (2)在中央凹只有锥体细胞。 (3)在神经联系上,每个锥体细胞与一个视神经细胞相连,通向间脑。而相邻数个棒体细胞与一个神经节细胞相连。 (

33、4)棒体细胞中含有“视紫红质” ,锥体细胞没有。 (5)昼盲动物只有棒体细胞而无锥体细胞。2、明暗适应水平锥体细胞暗适应较快,棒体细胞的适应过程较慢。 适应时瞳孔的变化:强光刺激时,瞳孔缩小,在弱光时,瞳孔又变大。3、刺激的时间与空间因素本生-罗斯科定律:光的强度和时间的乘积决定它的效果。公式 C= I * T。4、视觉的后象因素视觉后象是一种视觉现象,即当光刺激视觉器官时,在眼睛内产生的兴奋并不随着刺激的中止而消失,而是在刺激停止后仍然维持若干时间。5、视觉功能因素视觉功能指个人借助视觉器官,完成一定视觉任务的能力。如视角及视敏度。 视角:对象的大小对眼睛形成的张角叫视角。 视敏度指分辨空间

34、两点或两线分享的能力。 (我们平时的视力测试就是测视敏度) 影响视敏度的因素有:物理因素、生理因素、心理因素。 闪光融合频率是时间的视敏度,是时间分辨力的一项指标。 明度分辨力也是视觉功能的一个方面。6、双眼视觉因素实验中单眼与双眼效果是不同的,因刺激的性质不同会出现双眼竞争和双眼融合等现象。 (1)双眼累积效果:双眼的阈限要比单眼的阈限低一些。 (2)双眼竞争:指给两只眼睛的刺激不同时,结果是一会儿只看见一个刺激,另一个完全看不见,过会儿看见别一个,先前那个又看不见了,如此不断转换。 (3)双眼融合:两眼所看的东西,如颜色、图形等,融合成一个刺激。7、侧抑制和感受野现象侧抑制是指相邻的神经元

35、之间能够彼此抑制的现象。 感受野指视觉系统中对某种特定的刺激产生反应的区域,即视觉系统中存在着“专门化”了的感受细胞。第九章 颜色视觉实验第一节、光与颜色1、可见光波与颜色太阳光是一种混合光。 物理学上用色温来表示水源的颜色。色温:人们用黑体加热到不同温度所发出的不同光色来表达一个光源的颜色,称作光源的颜色温度,简称色温。黑体:指在辐射作用下既不反射也不透射而能把落在它上面的辐射全部吸收的物体。用 K 表示黑体的绝对温度。2、颜色的特性自然物体的颜色有光源色和表面色的区别。一般所说的颜色主要指表面色。颜色分为两大类,即彩色与非彩色。非彩色有白、灰、黑。颜色具有色调、明度、饱和度三个特性。明度与

36、作用于物体表面的光线反射系数有关;色调主要由物体表面反射的9光线中哪种波长占优势决定;饱和度指一个颜色的鲜明程度。3、颜色视觉理论(1)三色说。认为红敏、绿敏、蓝敏三种锥体细胞。可以很好解释颜色混合及颜色后象,但难以解释色盲现象。(2)黑灵的对立说(又称四色说) 。认为视觉系统中有三种感受器,即红-绿,黄- 蓝,白-黑。 (3)阶段说。认为三色说是视觉过程的第一阶段,四色说是视觉过程的第二阶段。该学说仍在假设阶段,无实验证实。第二节、各种颜色视觉现象1、视网膜的颜色区及不同观察视场视网膜的颜色区不同,因为锥体细胞从中央凹向边缘逐渐减少,对颜色的分辨能力逐渐减弱。不同颜色的网膜区大小不同,绿色最

37、小,红色较大,黄色和蓝色最大。2、颜色辨别人类能辨别可见光谱 380780nm 之间的各种颜色,它们从长波端向短波端的顺序:红( 700nm) 、橙(620 nm) 、黄(580 nm) 、绿(520 nm) 、青(490450 nm) 、蓝(470 nm) 、紫(420 nm).3、颜色对比与颜色适应对比:在视场中,相邻区域不同颜色的相互影响叫颜色对比。 对比有三种:亮度对比、色调对比、饱和度对比颜色适应:在颜色刺激作用下所造成的对该颜色的感受性发生变化。4、色觉异常色盲和色弱是色觉异常。色盲分:色弱、部分色盲、全色盲。第三节、颜色混合与标定1、相加混色与相减混色光谱中色光的混合是一种相加混

38、合。 红+绿=黄 红+蓝=紫 蓝+绿= 青 蓝+黄=红+青=绿+紫=白(三对互补色)相减混色是染料的混合。减色法最佳三原色是黄、青、紫。 黄=白-蓝=红+绿 紫=白-绿=红+蓝 青=白-红=绿+蓝 2、颜色混合定律1854 年格拉斯曼总结:(1)人的视觉能分辨颜色的三种变化-明度、色调和饱和度。 (2)在由两个成分组成的混合色中,一个成分的比例连续变化,混合色的外貌也会连续变化。 (这个定律导出补色律和中间定律) (3)颜色外貌相同的光,不管其光谱成分是否一样,在颜色混合中具有相同的效果。(这个定律导出代替律) (4)混合色的总亮度等于组成混合色的各颜色光亮度的总和。补色律:每一种颜色都有一个

39、相应的补色,如果某一颜色与其补色以适当的比例混合,便产生白色或灰色。中间定律:任何两个非补色相混合,便产生中间颜色。代替律:相似色混合后仍相似,若颜色 A=颜色 B,颜色 C=颜色 D,那么 A+C=B+D。3、混合颜色刺激的方法: 主要有色轮混合和色光混合4、色度坐标和色度图颜色方程:(C)=R(R) + G(G)+ B(B) 其中(C )指颜色,(R) 、(G) 、(B) 指三原色红、绿、蓝,R 、G 、B 代表三原色红、绿、蓝的光数量。对三原色进行度量时,不直接用三原色的光数量 R、G、B 表示颜色,而是用三原色各自在 R+G+B 总量中的相对比例表示颜色,这个比例就叫色度坐标。r =

40、R/(R+G+B) g=G/(R+G+B) b=B/(R+G+B)例:白色 (W)=0.33(R)+0.33(G)+0.33(B)色度图见 P212第四节、颜色的测量和标定系统很复杂第五节、颜色知觉1、客观颜色的知觉问题影响颜色知觉的有照度因素和反射率因素。人们在知觉物体的颜色时,首先知觉的是照度的变化,这样才使物体本身的颜色保持不变,这就是所谓的颜色常性。客观颜色可分为广阔色和表面色。2、颜色常性的测量布伦斯维克比率= (R-S)/(A-S) R 为被试用作配对样品的反射率,S 为刺激配对的反射率,即完全按照度变化之10刺激物的反射率;A 为被匹配的那个对象的实际反射率邵勒斯比率=(lgR-

41、lgS)/(lgA-lgS)计算常性系数,需要了解照度的变化情况,及对匹配对象、被匹配样品的反射率情况。第十章 形状知觉-图形识别实验第一节、知觉研究的复杂性知觉的性质决定引起知觉的刺激物必然是复合刺激,对这一复合刺激的反应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维的。形状知觉的理论发展经历了构造主义、格式塔学派、认知心理学理论。第一节、轮廓、图形与背景1、轮廓轮廓是形状的外界线,它是由明度或色彩级差的比较突然的变化所引起的。在没有明度差别的情况下,中枢因素有时也加强并完善着轮廓,这称之为主观轮廓。轮廓掩蔽:是指知觉中一个刺激所处状态可以因另外一个刺激的影响而不被知觉的现象。2、图形与背景图形与背景的区别:(1)图形

42、有形状而背景则相对没有形状。 (2)背景好像是在图形背后连续伸展而不受到中断。(3)图形有物体的特征,背景像是未成形的原料。 (4)图形经常呈现在前,背景在后。 (5)图形更动人,更倾向于有一定意义。形成图形与背景的重要因素:(1)接近组合。彼此紧密接近的刺激物比相隔较远的刺激物有较大的组合倾向。(2)相同或相似组合。在亮度和颜色方面相同或相似的点子,以及形状方面相同或相似的图形倾向于合成一组,构成一个图形。 (3)良好图形的组合。视野中被看成图形的部分,一般可以说出意义,它通常是同一刺激所显示的各种组合中最有意义的图形。 (4)定势和过去经验,是以个人的主观条件为转移的,可称为图形组织的非刺

43、激性因素。构成良好图形的因素:组合封闭、好的连续、对称。3、知觉组织中的变化知觉不是简单一成不变的,尽管刺激物或刺激都没有变化,但知觉却经常发生变化,好像自发地发生。第三节、图形的识别1、图形识别阈限2、图形识别过程分析(1)基本特征分析。认为图形知觉是由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直线、曲线、边、角等特征及其不同组合产生的。(2)综合性分析。3、空间频率分析傅立叶分析:视系统是把图像分解为离散图像的组合,即将任何复杂图形分解为正弦波的复合。第四节、错觉和后效1、错知觉错觉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反应,在视错觉中最主要是几何图形错觉。 几种主要的错觉学说:眼球运动说、感情移入说、场的因素、透视画法理论、对比混合说、错觉的层级理论。影响错觉的非刺激性因素:观察者的态度、练习因素。2、图形后效图形后效指图形作用视觉之后所产生的一种现象。例如让被试观察一条弯曲的线 510 分钟,感觉这条弯曲的线似乎变得直了。这时再给被试看一条直线,却感到是一条弯曲的线,而且弯曲的方向与当初观察的那条曲线相反。关于后效的解释:饱和理论(不成功的理论) 、统计学说理论(缺乏实验依据)第十一章 深度与运动知觉实验第一节、深度知觉线索1、非视觉性线索(1)调节-聚焦。眼睛的调节作为深度线索是非常有限的。 (2)辐合。又称辐辏,是指双眼视轴辐合。辐合线索只在几十米的距离内起作用。2、物理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