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锡纯_医学衷中参西录_(完整版).doc

上传人:sk****8 文档编号:2360319 上传时间:2019-05-08 格式:DOC 页数:346 大小:3.5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张锡纯_医学衷中参西录_(完整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46页
张锡纯_医学衷中参西录_(完整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46页
张锡纯_医学衷中参西录_(完整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46页
张锡纯_医学衷中参西录_(完整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46页
张锡纯_医学衷中参西录_(完整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医学衷中参西录 作者:张锡纯 朝代:清 年份:公元 1909 年一、医方 二 、药物 三、医 论 四、医话 五、医 案一、医方o一 、医方 (一)治阴 虚劳热方资 生汤 十全 育真汤 醴泉饮 一味薯蓣饮 参麦汤 珠玉二宝粥 沃雪汤 水晶桃 既济汤 来复汤 镇摄汤o一、医方(二)治阳虚方 敦复 汤o一、医方(三)治大气下陷方升陷汤 回阳升陷汤 理郁升陷汤 醒脾 升陷汤 o一、医方(四)治喘息方 参赭镇气汤 薯蓣纳气汤 滋培 汤o一、医方 (五 )治痰饮方1理饮汤 理 痰汤 3龙理痰汤 4健脾化痰丸 5期颐饼 6治痰点天突穴法o一、医 方(六)治肺病方黄膏 清金益气汤 清金解毒汤 安肺宁嗽丸 清凉

2、华盖饮o一、医 方(七)治吐衄方1寒降汤 2温降汤 3清降汤 4保元寒降汤 5保元清降汤 6秘红丹 7二鲜饮 8三鲜饮 9化血丹 10补络补管汤 11化瘀理 膈丹o一、医方(八)治心病方 1定心汤 2安魂汤o一、医方(九)治癫狂方 1荡痰汤 2荡痰加甘遂汤 3调气养神汤o一、医方(十)治痫风方 1加味磁朱丸 2通变黑锡丹 3一味铁养汤o一、医方(十一)治小儿风证方 1定风丹 2镇风汤o一、医方(十二)治内外中风方1搜风汤 2逐风汤 3加味黄五物汤 4加味玉屏风散 5镇肝熄风汤 6加味补血汤o一、医方(十三)治肢体痿废方 1振颓汤 2振颓丸 3姜胶膏o一、医方(十四)治膈食方 参赭培气汤o一、医

3、方(十五)治呕吐方 1镇逆汤 2薯蓣半夏粥o一、医方(十六)治霍乱方1急救回生丹 2卫生防疫宝丹 3急救回阳汤o一、医方(十七)治泄泻方1益脾饼 2扶中汤 3薯蓣粥 4薯蓣鸡子黄粥 5薯蓣苜汤 6加味天水散 7加味四神丸o一、医方 (十八)治痢方 1化滞汤 2燮理汤 3解毒生化丹 4天水涤肠汤 5通变白头翁汤 6三宝粥 7通变白虎加人参汤o一、医方(十九)治燥结方 1硝菔通结汤 2赭遂攻结汤 3通结用葱白熨法o一、医方(二十)治消渴方 1玉液汤 2滋饮o一、医方(二十一)治癃闭方宣阳汤 济阴汤 白茅根汤 温通汤 加味苓桂术甘汤 寒通汤 升麻黄汤 鸡汤 鸡茅根汤o一、医 方(二十二)治淋浊方 1

4、理血汤 2膏淋汤 3气淋汤 4劳淋汤 5砂淋丸 6寒淋汤 7秘真丹 8毒淋汤 9清毒二仙丹 10鲜小蓟根汤 11澄化汤 12清肾汤 13舒和汤o一、医方(二十三)治伤寒方1麻黄加知母汤 2加味桂枝代粥汤 3从龙汤 4馏水石膏饮 5通变大柴胡汤 6加味越婢加半夏汤o一、医方(二十四)治温病方1清解汤 2凉解汤 3寒解汤 4石膏阿斯匹林汤 5和解汤 6宣解汤 7滋阴宣解汤 8滋阴清燥汤 9滋阴固下汤 10犹龙汤o一、医方(二十五)治伤寒温病同用方1仙露汤 2石膏粳米汤 3镇逆白虎汤 4白虎加人参以山药代粳米汤 5宁嗽定喘饮 6荡胸汤 7一味莱菔子汤 8镇逆承气汤o一、医方(二十六)治瘟疫瘟疹方 1

5、青盂汤 2护心至宝丹 3清疹汤 o一、医方(二十七)治疟疾方 加味小柴胡汤o一、医方(二十八)治气血郁滞肢体疼痛方1升降汤 2培脾舒肝汤 3金铃泻肝汤 4活络效灵丹 5活络祛寒汤 6健运汤 7振中汤 8曲直汤o一、医方(二十九)治女科方1玉烛汤 2理冲汤 3理冲丸 4安冲汤 5固冲汤 6温冲汤 7清带汤 8加味麦门冬汤 9寿胎丸 10安胃饮 11大顺汤 12和血熄风汤 13滋阴清胃汤 14滋乳汤 15消乳汤 16升肝舒郁汤 17资生通脉汤o一、医方(三十)治眼科方 蒲公英汤 磨翳水(散) 明目蓬硝水 清脑黄连膏 益瞳丸 羊肝猪胆丸o一、医方(三十一)治咽喉方 咀华清喉丹o一、医方(三十二)治牙

6、疳方 1古方马乳饮 2牙疳散 3牙疳敷藤黄法o一、医方(三十三)治疮科方 消 瘰丸 消瘰膏 化腐 生肌散 内托 生肌散 洗髓丹 二、药物 药石 膏解 人参解 西洋参解 黄(芪)解 山萸肉解 白术解 赭石解 山药解 地黄解 甘草解 朱砂解 鸦胆 子解 龙骨解 14牡蛎解 15石决明解 16玄参解 17当归解 18芍药解 19芎解 20大黄解 21朴硝、硝石解 22浓朴解 23麻黄解 24柴胡解 25桂 枝解 26三七解 27滑石解 28牛膝解 29远志解 30龙胆草解 31半夏解 32栝蒌解 33天花粉解 34干姜解 35生姜解 36附子、乌头、天雄解 37肉桂解 38知母解 39天门冬解 41

7、黄连解 42黄芩解 43白茅根解 44苇茎、芦根解 45鲜小蓟根解 46大麦芽解 47茵陈解 48莱菔子解 附胡莱菔英能解 砒石毒 49枸杞子、地骨皮解 50海螵蛸、茜草解 51罂粟壳解 52竹茹解 53沙参解 54连翘解 55川楝子解 56薄荷解 57茯苓、茯神解 57茯苓、茯神解 58木通解 59蒲黄解 60三棱、莪术解 61乳香、没药解 62常山解 63山楂解 64石榴解 65龙眼肉解 66柏子仁解 67大枣解 68胡桃解 69五味子解 70萆解 71鸡内金解 72穿山甲解 73蜈蚣解 74水蛭解 75蝎子解 76蝉蜕解 77羚羊角解 78血余炭解 79指 甲解 三、医论 90 论1六经

8、 总论 2太阳病桂枝汤证 3太阳病麻黄汤证 4太阳与阳明合病麻黄汤证 5太阳温病麻杏甘石汤证 6太阳病大青龙汤证 7太阳病小青龙汤证 8太阳病旋复花代赭石汤证 9太阳病大陷胸汤证 10太阳病小陷胸汤证 11太阳病大黄黄连泻心汤证 12太阳病附子泻心汤证 13太阳病炙甘草汤证 14太阳病桃核承气汤证 15太阳阳明合病桂枝加葛根汤证 16太阳阳明合病葛根汤证 17阳明病葛根黄连黄芩汤证 18阳明病白虎汤证 19阳明病白虎加人参汤证 20阳明病三承气汤证 21阳明病茵陈蒿汤证 22阳明病栀子柏皮汤证 23阳明病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 24阳明病猪苓汤证 25阳明病四逆汤证 26少阳病提纲及汗吐下三禁 2

9、7少阳病小柴胡汤证 28少阳病大柴胡汤证 29少阳篇三阳合病之治法 30太阴病提纲及意义 31太阴病桂枝汤证 32太阴病宜四逆辈诸寒证 33太阴病坏证桂枝加芍药汤及桂枝加大黄汤证 34少阴病提纲及意义 35少阴病麻黄附子细辛汤证 36少阴病黄连阿胶汤证 37少阴病当灸及附子汤证 38少阴病桃花汤证 39少阴病吴茱萸汤证 40少阴病苦酒汤证 41少阴病白通汤证及白通加猪胆汁汤证 42少阴病真武汤证 43少阴病通脉四逆汤证 44少阴病大承气汤证 45厥阴病提纲及意义 46厥阴病乌梅丸证 47厥阴病白虎汤证 48厥阴病当归四逆汤及加吴茱萸生姜汤证 49厥阴病白头翁汤证 50不分经之病理中丸证、竹叶石

10、膏汤证 51温病遗方 52伤寒风温始终皆宜汗解说 53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及冬不藏精春必病温治法 54温病之治法详于伤寒论解 55论伤寒温病神昏谵语之原因及治法 56论吴又可达原饮不可以治温病 57论革脉之形状及治法 58论脑充血之原因及治法 59论脑充血证可预防及其证误名中风之由 60论脑贫血治法 61论脑贫血痿废治法 62论心病治法 63论肺病治法 64总论喘证治法 65论胃病噎膈(即胃癌)治法及反胃治法 66论胃气不降治法 67论吐血衄血之原因及治法 68论痢证治法 69论肠结治法 70论结胸治法 71论霍乱治法 72论肝病治法 73论黄胆有内伤外感及内伤外感之兼证并详治法 74论水臌气臌

11、治法 75论血臌治法 76论肾弱不能作强治法 77论冲气上冲之病因病状病脉及治法 78论火不归原治法 79论腰疼治法 80论肢体痿废之原因及治法 81论四肢疼痛其病因凉热各异之治法 82论治偏枯者不可轻用补阳还五汤 83论鼻渊治法 84详论咽喉证治法 85论喉证治法 86详论猩红热治法 87论鼠疫之原因及治法 88论女子瘕治法 89论用药以胜病为主不拘分量之多少 90论治疔宜重用大黄 四、医话 话1临症 随笔 2诊 余随笔 3自述治愈 牙 疼之经过 4虚劳温病皆忌橘红说 5鳖甲、龟板不可用于虚弱之证 6目疾由于伏气化热者治法 7天水散治中暑宜于南方北方用之宜稍变通 8治幼年温热证宜预防其出痧疹

12、 9痫疯治法 10小儿痉病治法 11癞证治法 12治梦遗法 13肢体受寒疼痛可熨以坎离砂及坎离砂制法 14牛肉反红荆之目睹 15驳方书贵阳抑阴论 16阅刘华封烂喉痧证治辨异书后 17答严代友问痰饮治法 18答翁 问呃逆气郁治法 19答金问治吐血后咳嗽法 20答胡问小儿暑天水泻及由泻变痢由疟转痢之治法 21答章问腹内动气冲气症治法 22答章 代友问病案治法 23答庞问大便脱肛治法 24答徐 读伤寒论质疑四则 25答徐阳旦汤之商榷 26答王问神州医药学报何以用真武汤治其热日夜无休止立效 27答刘问七伤 28答刘问湿温治法之理由 29答刘 问肝与脾之关系及肝病善作疼之理 30答徐问腹疼治法 31答宗

13、弟问右臂疼治法 32答周为母问疼风证治法 33答女士问疼经治法 34答王问时方生化汤 35答吴 问病 36答徐问其妻荡漾病治法 37答郭问小儿耳聋口哑治法 38答王质疑 39答黄 问接骨方并论及接筋方 40答任 问病三则 41答黄问创伤及跌打损伤外敷内服止疼化瘀方 42答陈疑内经十二经有名无质 43治疯犬伤方 44解砒石毒兼解火柴毒方 附录崔 来函介绍三方: (1)外伤甚重救急方 (2 )服食松 脂法 (3)止咳方 五、医案 五 18 门o五、医案(一)虚劳喘嗽门1虚劳证阳亢阴亏 2虚劳兼劳碌过度 3肺劳咳嗽由于伏气化热所伤证 4虚劳咳嗽兼外感实热证 5劳热咳嗽 6肺劳喘嗽遗传性证 7肺劳痰喘

14、 8肺劳喘咳 9肺劳喘嗽兼不寐证 10肺病咳嗽吐血 11肺病咳吐脓血 12肺病咳吐痰血o五、医案(二)气病门1大气下陷兼小便不禁 2大气下陷 3大气下陷身冷 4大气陷兼消食 5大气陷兼疝气 6冲气上冲兼奔豚 7胃气不降 8肝气郁兼胃气不降 9胃气不降o五、医案(三)血病门1吐血证 2咳血兼吐血证 3吐血兼咳嗽 4吐血兼咳嗽 5吐血证 6吐血证 7大便下血 8大便下血 9大便下血 10大便下血 11瘀血短气 o五、医案(四)脑充血门1脑充血头疼 2脑充血头疼 3脑充血头疼 4脑充血兼腿痿弱 5脑充血兼痰厥 6脑充血兼偏枯o五、医案(五)肠胃病门1噎膈 2反胃吐食 3胃脘疼闷 4冷积腹疼 4冷积腹

15、疼 5肠结腹疼 6肠结腹疼兼外感实热 o五、医案(六)头部病门1头疼 2目病干疼 3牙疼o五、医案(七)肢体疼痛门1胁疼 2胁下疼兼胃口疼 3胁疼 4腰疼 5腿疼o五、医案(八)肿胀门1受风水肿 2阴虚水肿 3风水有痰o五、医案(九)黄胆门1黄胆兼外感 2黄胆 3黄胆o五、医案(十)痢疾门1痢疾转肠溃疡 2痢疾 3痢疾 4噤口痢o五、医案(十一)大小便病门1泄泻兼发灼 2小便白浊 3小便因寒闭塞o五、医案(十二)不寐病门1心虚不寐 2不寐兼惊悸 o五、医案(十三)痫痉癫狂门1痫风兼脑充血 2受风螈 3慢脾风 4慢脾风 5将成慢脾风 6癫狂失心 7神经锗乱 o五、医案(十四)伤寒门1伤 寒兼脑膜

16、炎 2伤寒脉闭 3伤寒脉闭 4少阴伤寒 5伤寒兼有伏热证o五、医案(十五)温病门1温病兼大气下陷 2温病兼气虚气郁 3温病兼吐泻腿抽 4少阴伤寒 5 温病结胸 6温病结胸 7温病 8风温 9风温兼伏气化热 10温病兼痧疹 11温病兼劳力过度 12温病兼下痢 13温病兼脑膜炎 14温热泄泻 15温病兼虚热 16温病体虚 17温热腹疼兼下痢 18温病兼下痢 19温病兼下痢 20暑温兼泄泻 21温病 22温病兼项后作疼 23温病兼胁疼 24风温兼喘促 25秋温兼伏气化热 26温病兼呕吐 27温病兼呕吐 28温病兼衄血便血 29温疹 30温疹兼喉痧 31温病兼喉痧痰喘 32温病兼喉疼 33温病兼阴虚

17、34温病兼喘胀 35温病兼虚热 36温病兼吐血 37温病兼冲气上冲 o五、医案(十六)疟疾门1疟疾兼阴虚 2疟疾兼脾胀 3疟疾兼暑热 4疟痢兼证o五、医案(十七)霍乱门 1霍乱兼转筋 2霍乱吐泻 3霍乱脱证 4霍乱暴脱证 o五、医案(十八)妇女科 1怀妊受温病 2受妊呕吐 3怀妊得温病兼痰喘 4怀妊受温病兼下痢 5产后下血 6产后手足抽掣 7产后瘕 8血闭成瘕 9产后温病 10流产后满闷 11月闭兼温疹靥急 12处女经闭 13血崩证 一、医方o一、医方(一)治阴虚劳热方1资生汤属性:治劳瘵羸弱已甚,饮食减少,喘促咳嗽,身热脉虚数者。亦治女子血枯不月。 生山药(一两) 玄参(五钱) 于术(三钱)

18、 生鸡内金(二钱,捣碎) 牛蒡子(三钱,炒,捣)热甚者,加生地黄五六钱。脾为后天之本,能资生一身。脾胃健壮,多能消化饮食,则全身自然健壮,何曾见有多饮多食,而病劳瘵者哉?内经阴阳别论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在女子为不月,其传为风以其先不过阳明,胃腑不能多纳饮食也,而原其饮食减少之故。曰发于心脾,原其发于心脾之故。曰有不得隐曲者何居?盖心为神明之府,有时心有隐曲,思想不得自遂,则心神拂郁,心血亦遂不能濡润脾土,以成过思伤脾之病。脾伤不能助胃消食,变化津液,以溉五脏,在男子已隐受其病,而尚无显征;在女子则显然有不月之病。此乃即女以征男也。至于传为风消,传为息贲,无论男女病证至此,人人共见,

19、劳瘵已成,挽回实难,故曰不治。然医者以活人为心,病证之危险,虽至极点,犹当于无可挽回之中,尽心设法以挽回之。而其挽回之法,仍当遵二阳之病发心脾之旨。戒病者淡泊寡欲,以养其心,而复善于补助其脾胃,使饮食渐渐加多,其身体自渐渐撤消。如此汤用于术以健脾之阳,脾土健壮,自能助胃。山药以滋胃之阴,胃汁充足,自能纳食(胃化食赖有酸汁) 。特是脾为统血之脏, 内经谓“血生脾” ,盖谓脾系血液结成,故中多函血。西人亦谓脾中多回血管为血汇萃之所。此证因心思拂郁,心血不能调畅,脾中血管遂多闭塞,或如烂炙,或成丝膜,此脾病之由。而脾与胃相助为理,一气贯通,脏病不能助腑,亦即胃 不能纳食之由也。鸡内金为鸡之脾胃,中有

20、瓷、石、铜、铁,皆能消化,其善化有形郁积可 知。且其性甚和平,兼有以脾胃补脾胃之妙。故能助健补脾胃之药,特立奇功,迥非他药所 能及也。方中以此三味为不可挪移之品。 玄参神农本草经谓其微寒,善治女子产乳余疾,且其 味甘胜于苦,不至寒凉伤脾胃可知,故用之以去上焦之浮热,即以退周身之烧热;且其色黑 多液, 神农本草经又谓能补肾气,故以治劳瘵之阴虚者尤宜也。牛蒡子体滑气香,能润肺又能 利肺,与山药、玄参并用,大能止嗽定喘,以成安肺之功,故加之以为佐使也。 地黄生用,其凉血退热之功,诚优于玄参。西人谓其中函铁质,人之血中,又实有铁锈。地黄之善退热者,不但以其能凉血滋阴,实有以铁补铁之妙,使血液充足,而蒸

21、热自退也。又劳瘵之热,大抵因真阴亏损,相火不能潜藏。地黄善引相火下行,安其故宅。 神农本草经列之上品,洵良药也。然必烧热过甚而始加之者,以此方原以健补脾胃为主,地黄虽系生用,经水火煎熬,其汁浆仍然粘泥,恐于脾胃有不宜也。至热甚者,其脾胃必不思饮食,用地黄退其热,则饮食可进,而转有辅助脾胃生山药,即坊间所鬻之干山药,而未经火炒者也。此方若用炒熟山药,则分毫无效于术色黄气香,乃浙江于潜所产之白术也。色黄则属土,气香则醒脾,其健补脾胃之功,迥异于寻常白术。若非于潜产而但观其色黄气香,用之亦有殊效,此以色、味为重,不以地道为重也。西人谓胃之所以能化食者,全赖中有酸汁。腹饥思食时,酸汁自然从胃生出。若忧

22、思过度,或恼怒过度,则酸汁之生必少,或分毫全无,胃中积食,即不能消化。此论与内经 “二阳之病发心脾” 、 “过思则伤脾”之旨暗合。或问曰内经 谓脾主思,西人又谓思想发于脑部,子则谓思发于心者何也?答曰 内经所谓脾主思者,非谓脾自能思也。盖脾属土,土主安静,人安静而后能深思,至西人谓思发于脑部, 内经早寓其理。脉要精微论曰“头者精明之府。 ”夫头之中心点在脑,头为精明之府,即脑为精明之府矣。既曰精明,岂有不能思之理,然亦非脑之自能思也。试观古文“思”字作“ ”,囟者脑也,心者心也,是知思也者,原心脑相辅而成,又须助以脾土镇静之力也。或问曰子解二阳之病发心脾一节,与王氏内经之注不同,岂王氏之注解谬

23、欤?答曰愚实不敢云然。然由拙解以绎经文,自觉经文别有意味,且有实用也。夫二阳之病发心脾,与下三阳为病发寒热,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句法不同,即讲法可以变通。盖二阳之病发心脾,谓其病自心脾而来也。三阳为病发寒热,是形容三阳之病状也,故将之病“之”字易作“为字。至一阳发病数句,其句法又与三阳为病句不同,而其理则同也。或又问三阳一阳病,皆形容其发病之状,二阳病,独推究其发病之原因者何居?答曰三阳、一阳,若不先言其病发之状,人即不知何者为三阳、一阳病。至二阳胃腑,原主饮食,人人皆知。至胃腑有病,即不能饮食,此又人人皆知。然其所以不能饮食之故,人多不能知也。故发端不言其病状,而先发明其得病之由来也

24、。或又问胃与大肠皆为二阳,经文既浑曰二阳,何以知其所指者专在于胃、答曰 胃为足阳明,大肠为手阳明,人之足经长、手经短,足经原可以统手经,论六经者原当以足经为主。故凡内经但曰某经,而不别其为手与足者,皆指足经而言,或言足经而手经亦统其中。若但言手经,则必别之曰手某经矣。经文俱在,可取而细阅也。一九一三年,客居大名。治一室女,劳瘵年余,月信不见,羸弱不起。询方于愚,为拟此汤。连服数剂,饮食增多。身犹发热,加生地黄五钱,五六剂后热退,渐能起床,而腿疼不能行动。又加丹参、当归各三钱,服至十剂腿愈,月信亦见。又言有白带甚剧,向忘言及。遂去丹参加生牡蛎六钱,又将于术加倍,连服十剂带证亦愈。遂将此方邮寄家中

25、,月余门人高 促异常,饮食减少,脉甚虚数,投以资生汤十剂全愈。 ”审斯则知此方治劳瘵,无论男女,服之皆有捷效也。 女子月信,若日久不见,其血海必有坚结之血。治此等证者,但知用破血通血之药,往往病犹未去,而人已先受其伤。鸡内金性甚和平,而善消有形郁积,服之既久,瘀血之坚结者,自然融化。矧此方与健脾滋阴之药同用,新血活泼滋长,生新自能化瘀也。 x 附录 x 直隶青县张来函 津埠宋氏妇,年将四旬,身体羸弱,前二年即咳嗽吐痰,因不以为事未尝调治。今春证浸加剧,屡次服药无效。诊其脉,左部弦细,右部微弱,数近六至。咳嗽,吐痰白色,气腥臭,喘促自汗,午后发热,夜间尤甚,胸膈满闷,饮食减少, 大便秘结,知其已

26、成痨瘵而兼肺病也。从前所服药十余纸,但以止嗽药治其肺病,而不知子虚补母之义,所以无效。为 疏方用资生汤加减,生山药八钱,玄参、大生地、净萸肉各六钱,生牡蛎、生杭芍、生赭石各四钱,于术、生鸡内金、甘草各二钱。煎服二剂,汗止喘轻,发热咳嗽稍愈。遂将前方去牡蛎,加蒌仁、地骨皮各三钱,山药改用一两,赭石改用六钱。连服十剂,诸病皆愈,为善后计,用生山药细末八钱煮粥,调白糖服之,早晚各一次。后月余。与介绍人晤面,言此时宋氏妇饮食甚多,身体较前健壮多矣。 又族嫂年三十五岁,初患风寒咳嗽,因懒于服药,不以为事。后渐至病重,始延医延医。所服之药,皆温散燥烈之品,不知风寒久而化热,故越治越剧,几至不起。后生于腊底

27、回里,族兄邀为诊视。脉象虚而无力,身瘦如柴,咳嗽微喘,饮食减少,大便泄泻,或兼白带,午后身热,颧红,确系痨瘵已成。授以资生汤,加炒薏仁、茯苓片、生龙骨、生牡蛎各三钱,茵陈、炙甘草各钱半。服二剂,身热、颧红皆退,咳嗽泄泻亦见愈。后仍按此方加减,又服六剂,诸病皆痊。嘱其每日用生怀山药细末煮粥,调以白糖服之,以善其后。 四川泾南周来函 杨姓女,年十九岁。出嫁二载,月事犹未见,身体羸瘦,饮食减少,干咳无痰,五心烦热,诊其脉细数有力。仿用资生汤方,用生山药一两,于术二钱,牛蒡子三钱,玄参五钱,生地黄四钱,生鸡内金一钱。连服五剂,热退咳减,食欲增加。遂于原方中去生地,倍于术。又服三剂, 潮忽至。共服二十剂

28、全愈。 奉天法库县万来函 族弟妇产后虚羸少食,迁延月余,渐至发灼、自汗、消瘦、乏气、干呕、头晕等证,此方书所谓蓐劳也。经医四人治不 效,并添颧红作泻。适生自安东归,为之诊视,六脉虚数。检阅所服之方,有遵医宗金鉴三合饮者,有守用养荣汤 者,要皆平淡无奇。然病势至此,诚难入手,幸脉虽虚数,未至无神,颧虽红,犹不抟聚(若抟聚则阴阳离矣,不抟聚 是其阴阳犹未离) ,似尚可治。此盖素即阴虚,又经产后亡血,气亦随之,阴不中守,阳不外固,故汗出气乏;其阴阳不 相维系,阴愈亏而阳愈浮,故发烧咳嗽头晕;其颧红者,因其部位应肾,肾中真阳上浮,故发现于此,而红且热也;其 消瘦作泻者,以二阳不纳,无以充肌肉,更不特肾

29、阴虚,而脾阴胃液均虚,中权失司,下陷不固,所必然者。此是病之 原委欤?再四思维,遂处方,用生怀山药二两,于术三钱,玄参四钱,鸡内金、牛蒡子各二钱(此系资生汤原方稍加重) ,外加净萸肉、龙骨、牡蛎各五钱,止汗并以止泻。五剂后,汗与泻均止,饮食稍进,惟干咳与发热仅去十之二三。又照 原方加粉甘草、天冬、生地等味,连服七剂。再照方减萸肉,加党参二钱,服四剂后,饮食大进,并能起坐矣,惟经尚 未行。更按资生汤原方,加当归四钱。服数剂后,又复少有加减,一月经脉亦通。 o一、医方(一)治阴虚劳热方2十全育 真汤属性:治虚劳,脉弦、数、细、微,肌肤甲错,形体羸瘦,饮食不壮筋力,或自汗,或咳逆, 或喘促,或寒热不

30、时,或多梦纷纭,精气不固。 野台参(四钱) 生黄 (四钱) 生山药(四钱) 知母(四钱) 玄参(四钱) 生龙骨(四钱,捣细) 生 牡蛎(四钱,捣细) 丹参(二钱) 三棱(钱半) 莪术(钱半) 气分虚甚者,去三棱、莪术,加生鸡内金三钱;喘者,倍山药,加牛蒡子三钱;汗多者,以白术骨、牡蛎、萸肉各一两煎服,不过两剂其汗即止。汗止后再服原方。若先冷后热而汗出者,其脉或更兼微弱不起,多系胸中大气下陷,细阅拙拟升陷汤后跋语,自知治法。 仲景治劳瘵,有大黄 虫丸,有百劳丸,皆多用破血之药。诚以人身经络,皆有血融贯其 间,内通脏腑,外溉周身,血一停滞,气化即不能健运,劳瘵 恒因之而成。是故劳瘵者肌肤甲错,血不

31、华色,即日食珍馐服参苓,而分毫不能长肌肉、壮 筋力。或转消瘦支离,日甚一日,诚以血瘀经络阻塞其气化也。玉田王清任着医林改错 一书,立活血逐瘀诸汤,按上中下部位,分消瘀血,统治百病,谓瘀血去而诸病自愈。其立言不 无偏处,然其大旨则确有主见,是以用其方者,亦多效验。今愚因治劳瘵,故拟十全育真汤 ,于补药剂中,加三棱,莪术以通活气血,窃师仲景之大黄 虫丸、百劳丸之意也。且仲景 于金匮列虚劳一门,特以血痹虚劳四字标为提纲。益知虚劳者必血痹,而血痹之甚,又 未有不虚劳者。并知治虚劳必先治血痹,治血痹亦即所以治虚劳也。 或问治劳瘵兼用破血之药,诚为确当之论,但破血用三棱、莪术,将毋其力过猛乎?答曰 仲景之

32、大黄 虫丸,与百劳丸所用破血之药,若大黄、干漆、水蛭,皆猛于 三棱、莪术,而方中不用三棱、莪术者、诚以三棱、莪术神农本草经不载。至梁陶 弘景着名医别录于神农本草经外增药品 三百六十五味,皆南北朝以前,名医所用之药,亦未载三棱、莪术。是当仲景时犹无三棱、 莪术,即有之,亦未经试验可知。而愚于破血药中,独喜用三棱、莪术者,诚以其既善破血 ,尤善调气。补药剂中以为佐使, 将 资生纳谷为宝。无论何病,凡服药后饮食渐增者易治,饮食渐减者难治。三棱、莪术与参 、术、 诸药并用,大能开胃进食,又愚所屡试屡效者也。 或问劳瘵之证,阴虚发热者居其强半。故钱仲阳之减味地黄丸;张景岳 之左归饮,皆为对证良方,以其皆

33、以熟地黄为君,大能滋真阴退虚热也。子方中何以独不用 也?答曰若论用熟地,我固过来人也。忆初读方书时,曾阅赵氏医贯 、 张氏八阵 、 冯氏锦囊诸书,遂确信其说。临证最喜用熟地,曾以八味地黄丸作汤,加苏子、白芍, 治吸不归根之喘逆;加陈皮、白芍,治下虚上盛之痰涎;加苏子、浓朴,治肾不摄气,以致 冲气上逆之胀满(时病患服之觉有推荡之力,后制参赭镇气汤治此证更效,又尝减茯苓、泽泻三分之二,治女子消渴小 便频数(金匮谓 治男子消渴以治女子亦效,案详玉液汤下) ,又尝去附子,加知母、白芍 ,治阴虚不能化阳,致小便不利积成水肿;又尝用六味地黄丸作汤,加川芎、知母,以治如破 之头疼;加胆草、青黛,以治非常之眩

34、晕;加五味、枸杞、柏子仁,以敛散大之瞳子,且信 其煎汁数碗,浩荡饮之之说;用熟地四两、茯苓一两,以止下焦不固之滑泻;用熟地四两、 白芍一两,以通阴虚不利之小便;又尝于一日之中用熟地斤许,治外感大病之后,忽然喘逆 ,脉散乱欲脱之险证(此证当用后来复汤,彼时其方未拟出,惟知用熟地亦幸成功 ,是知冯楚瞻谓熟地能大补肾中元气诚有所试也) ,且不独治内伤也;又尝用熟地 、阿胶大滋真阴之类,治温病脉阳浮而阴不应,不能作汗,一日连服二剂,济阴以应其阳, 使之自汗(详案在寒解汤下) ;并一切伤寒 外感,因下元虚惫而 邪深陷者,莫不重用熟地,补其下元,即以托邪外出。惟用以治阴虚劳热之证,轻者可效, 若脉数至七八

35、至鲜有效者。彼时犹不知改图,且以为地黄丸,即金匮之肾气丸,自古推 为良方,此而不效,则他方更无论矣,不知肾气丸原用干地黄,即药坊间之生地也,其桂用 桂枝,即神农本草经之牡桂也,与今之地黄丸迥不侔矣。其方金 匮凡五见,一治“香港脚上入少腹不仁” ;一治“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 ;一治 “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 ;一治“男子消渴,小便反多,饮一斗,小便一斗” ;一治 “妇人转胞,胞系了戾,不得溺” 。统观五条,原治少腹膀胱之疾居多,非正治劳瘵之药, 况后世之修制,又失其本然乎。 后治一妇人,年近五旬。身热劳嗽,脉数几至八至。先用六 味地黄丸加减作汤服不效,继用左归饮加减亦不效。愚忽有会

36、悟,改用生黄 六钱、知母八 钱为方,数剂见轻,又加丹参、当归各三钱,连服十剂全愈。以后凡遇阴虚有热之证,其稍 有根柢可挽回者,于方中重用黄 、知母,莫不随手奏效。始知叔和脉法谓数至七八至为不 治之脉者,非确论也。盖人禀天地之气以生,人身之气化即天地之气化,天地将雨之时,必 阳气温暖上升,而后阴云会合大雨随之。黄 温升补气,乃将雨时上升之阳气也;知母寒润 滋阴,乃将雨时四合之阴云也。二药并用,大具阳升阴应云行雨施之妙。膏泽优渥烦热自退 ,此不治之治也。况劳瘵者多损肾 ,黄 能大补肺气,以益肾水之源,使气旺自能生水,而知母又大能滋肺中津液,俾阴阳不 至偏胜,即肺脏调和,而生水之功益普也(黄 、知母

37、虽可并用以退虚热,然遇 阴虚热甚者,又必须加生地黄八钱或至一两,方能服之有效) 。 或又问肾气丸虽非专治虚劳之药,而 金匮虚劳门,明载其治虚劳腰疼,似虚者皆可服 之,子独谓无甚效验,岂古方不可遵欤?答曰肾气丸若果按古方修制,地黄用干地黄,桂 用桂枝,且止为丸剂,而不作汤剂,用之得当,诚有效验。盖生地能逐血痹(神 农本草经 ) ,而熟地无斯效也。桂枝能调营卫,而肉桂无斯效也。血痹逐,则瘀血 自消,营卫调,则气血自理。至于山萸肉之酸温,亦能逐痹(神龙本草经山茱萸逐寒 湿痹) 。牡丹皮之辛凉,亦能破血。附子之大辛大温,又能温通血脉,与地黄之寒 凉相济,以共成逐血痹之功。是肾气丸为补肾之药,实兼为开瘀

38、血之药,故列于金匮虚 劳门,而为要方也。其止为丸剂,而不作汤剂者,诚以地黄经水火煎熬,则汁浆稠粘、性近熟 地,其逐血痹之力必减,是以神农本草经 ,谓地黄生者尤良 也。后贤徐灵胎曾治一人,上盛下虚,胸次痰火壅滞,喘不能卧,将人参切作小块,用清水 理痰之药煎汤,送服而愈。后其病复发,病家自用原方,并人参亦煎服,病益甚,灵胎仍教以 根据从前 ,可以悟古人制肾气丸之精义矣。 或又问肾气丸既按古方修制,可以有效,而 金匮虚劳门,肾气丸与大黄 虫丸之外,又有 七方,皆可随证采择,则子之十全育真汤,似亦可以不拟欤?答曰金匮虚劳门诸方, 虽皆有效,而一方专治虚劳门一证。若拙拟十全育真汤,实兼治虚劳门诸证。如方

39、中用黄 以补气,而即用人参以培元气之根本。用知母以滋阴,而即用山药、元参以壮真阴之渊源。 用三棱、莪术以消瘀血,而即用丹参以化瘀血之渣滓。至龙骨、牡蛎,若取其收涩之性,能 助黄 以固元气;若取其凉润之性,能助知母以滋真阴;若取其开通之性(神农本草经 龙骨主 瘕,后世本草亦谓牡蛎消血) ,又能助三棱、莪术以 消融瘀滞也。至于疗肺虚之咳逆、肾虚之喘促,山药最良。治多梦之纷纭,虚汗之淋漓,龙骨、牡蛎尤胜。此方中意也,以寻常药饵十味,汇集成方,而能补助人身之真阴阳、真气血、真精神,故曰十全育真也。 劳瘵者多兼瘀血,其证原有两种有因劳瘵而瘀血者,其人或调养失宜,或纵欲过度,气血 亏损,流通于周身者必然迟

40、缓,血即因之而瘀,其瘀多在经络;有因瘀血而成劳瘵者,其人 或有跌伤碰伤,或力小任重,或素有吐衄证,服药失宜,以致先有瘀血,日久浸成劳 瘵,其瘀血多在脏腑。此二者服十全育真汤皆可愈。而瘀血在脏腑者,尤须多用破血之药。又 瘀在经络者,亦可用前方资生汤,加当归、丹参。瘀在脏腑之剧者,又宜用拙拟理冲汤,或理 冲丸。此数方可参变汇通,随时制宜也。 世俗医者,遇脉数之证,大抵责之阴虚血涸。不知元气虚极莫支者,其脉可至极数。设有人 或力作,或奔驰,至气力不能支持之时,其脉必数。乃以力倦之不能支持,以仿气虚之不能 支持,其事不同而其理同也。愚临证细心体验,凡治虚劳之证,固不敢纯用补药,然理气药 多于补气药,则

41、脉即加数,补气药多于理气药,则脉即渐缓。是知脉之数与不数,固视乎血 分之盈亏,实尤兼视乎气分之强弱。故此十全育真汤中,台参、黄 各四钱,而三棱、莪术 各钱半,补气之药原数倍于理气之药。若遇气分虚甚者,犹必以鸡内金易三棱、莪术也。 药性之补、破、寒、热,虽有一定,亦视乎服药者之资禀为转移。尝权衡黄 之补力,与三 棱、莪术之破力,等分用之原无轩轾。尝用三棱、莪术各三钱,治脏腑间一切 瘕积聚,恐其伤气,而以黄 六钱佐之,服至数十剂,病去而气分不伤,且有愈服而愈觉强壮者。若遇气 分甚虚者,才服数剂,即觉气难支持,必须加黄 ,或减三棱、莪术,方可久服。盖虚极之 人,补药难为攻,而破药易见过也。若其人气壮

42、而更兼郁者,又必须多用三棱、莪术,或少 用黄 ,而后服之不至满闷。又尝权衡黄 之热力,与知母之寒力,亦无轩轾,等分用之可久 服无寒热也(此论汤剂作丸剂则知母寒力胜于黄 热力) 。而素畏热者 ,服之必至增热,素畏寒者,服之又转增寒,其寒热之力无定,亦犹补破之力无定也。故临 证调方者,务须细心斟酌,随时体验,息息与病机相符,而后百用不至一失也。 x 附录 x 直隶沧县李来函 弟长男媳,年二十四岁,于本年(丙寅)正月间患寒热往来,自原素畏服药,故隐忍不肯言。至四月初,家人来迓 弟, 言儿媳病剧。回家视之,虽未卧床不起。而瘦弱实难堪矣。诊其脉,弦而浮数。细询病情,言每逢午后先寒后热,时而 微咳无痰,日

43、夜作泻十余次,黎明则头汗出,胸间绵绵作疼,食一下咽即胀满难堪,而诸虚百损之状,显然尽露。筹思 良久,为立逍遥散方。服两剂无效。因复至沧取药,适逢张自津来沧,遂将儿媳之病细述本末。张曰“以弟之 意,将用何方以治之?”答曰“余拟将资生汤、十全育真汤二方,汇通用之,可乎? ”张 曰“得之矣。此良方也,服之必效。 ”弟遂师二方之义,用生怀山药八钱,生白术、净萸肉、生鸡内金、生龙骨、生牡蛎、鲜石斛各三钱,丹参四钱。连服四剂,诸证皆大轻减。又于原方加三棱、莪术(十全育真汤中用此二药者,因虚劳之证多血痹也。 )各一钱,粉丹皮、地骨皮各二钱。又连服八剂,诸病悉退,饮食增加,今已完全成功矣。 o一、医方(一)治

44、阴虚劳热方3醴泉饮属性:治虚劳发热,或喘或嗽,脉数而弱。 生山药(一两) 大生地(五钱) 人参(四钱) 玄参(四钱) 生赭石(四钱,轧细) 牛蒡子(三钱,炒,捣) 天冬(四钱) 甘草(二钱) 劳热之证,大抵责之阴虚。有肺阴虚者,其人因肺中虚热熏蒸,时时痒而作嗽,甚或肺中有所损伤,略一动作,辄发喘促,宜滋补肺阴,兼清火理痰之品,有肾阴虚者,其人因肾虚不能纳气,时时咳逆上气,甚或喘促,宜填补下焦真阴。兼用收降之品。若其脉甚数者,陈修园谓,宜滋养脾阴。盖以脾脉原主和缓,脉数者必是脾阴受伤,宜于滋阴药中,用甘草以引之归脾,更兼用味淡之药,如薏米、石斛之类。特是人身之阴,所盖甚广,凡周身之湿处皆是也。

45、故阴虚之甚者,其周身血脉津液,皆就枯涸。必用汁浆最多之药,滋脏腑之阴,即以溉周身之液,若方中之山药、地黄是也。然脉之数者,固系阴虚,亦系气分虚弱,有不能支持之象,犹人之任重而体颤也。故用人参以补助气分,与玄参、天冬之凉润者并用,又能补助阴分。 且虑其升补之性,与咳嗽上逆者不宜,故又佐以赭石之压力最胜者,可使人参补益之力下行直至涌泉,而上焦之逆气浮火,皆随之顺流而下;更可使下焦真元之气,得人参之峻补而顿旺,自能吸引上焦之逆气浮火下行也。至于牛蒡子与山药并用,最善止嗽,甘草与天冬并用,最善润肺,此又屡试屡效者也。初制此方时,原无赭石,有丹参三钱,以运化人参之补力。后治一年少妇人,信水数月不行,时作寒热,干嗽连连,且兼喘逆,胸隔满闷,不思饮食,脉数几至七至。治以有丹参原方不效,遂以赭石易丹参,一剂咳与喘皆愈强半,胸次开通,即能饮食,又服数剂脉亦和缓,共服二十剂,诸病皆愈。以后凡治妇女月闭血枯,浸至虚劳,或兼咳嗽满闷者,皆先投以此汤,俾其饮食加多,身体强壮,经水自通。间有瘀血暗阻经道,或显有瘕可据者,继服拙拟理冲汤,或理冲丸以消融之,则妇女无难治之病矣。若其人胸中素觉短气,或大便易滑泻者,又当预防其大气下陷(大气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