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古诗词鉴赏中的意象和意境意象和意境是诗家写诗、评论家评诗经常用到的两个术语,也是我们欣赏古诗词时必须要掌握的两个的重点,更是要分辨的两个难点。比如全国语文高考卷曾考过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一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折柳”在这首诗里就是一个意象,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指曲名,即一支汉乐府古曲折杨柳 ,此曲抒写的是离别行旅之苦。二是指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在古诗词学习和鉴赏中,类似“折柳”的意象还很多。下面谈谈有关意
2、象和意境问题。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即诗中的形象,它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诗中所写的景和物,还包含了作者的情思。诗歌意象因物象的不同,有的是景,有的是物;有的是事,有的是人;有的是单一的,有的是多个的。如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词人的怅惘心境正是由“缺月” 、 “疏桐” 、 “幽人” 、 “孤鸿” 、 “寒枝”等意象来表达的。王维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由“竹林” 、 “孤琴” 、 “长啸” 、 “明月”等构成了清幽绝俗的意境。
3、白居易忆江南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 “江花” 、 “江水”两个意象就足以说明白居易的快乐生活。再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 、 “晓风” 、 “残月”等意象,就能知道所传达出来的是伤别情怀。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只是第一步,是诗的基础;组合意象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诗的艺术境界才是目的。意境与意象在本质上有一定的联系,它们都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产物,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但它们又有区别: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
4、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有如下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这些意象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融情于境的画面: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送别友人的深情挚意。字面上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都在抒情,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再如贺铸青玉案中“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这三个意象组成一个整体,艺术地回答了“试问闲愁都几许?”它不是三个意象的简单相加,而是形成了一个感人的艺术境界:闲愁像无边无际的如烟青草,似狂飞乱舞的满城飞絮,若凄清迷茫的黄梅时雨。一般来说,诗像不像诗,有无诗味,主要看意
5、象;诗美不美,有无意蕴,主要则看意境。由诗味到诗美,实际上就是由意象到意境的挖掘过程。离开了意象,就无以谈意境。因此,在诗词中,起点是意象,终点却是意境。常见意象的寓意 古诗中的意象,一般有相对固定的寓意,如“梅”是“孤独” 、 “寂寞” 、 “孤芳自赏” 、 “高洁伟岸”的代名词;“蝉”是“惜时光” 、 “痛别离” 、 “苦远游” 、 “感身世”的同义语。 【花草树木类】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菊:隐逸高洁脱俗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兰:高洁牡丹:富贵美好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绿叶:生命力希望 活力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松柏:傲岸坚强生
6、命力竹:气节积极向上梧桐:凄苦柳:送别伤感春天的美好 【飞禽走兽类】子规:悲惨凄恻猿猴:哀伤凄厉鸿鸽:理想追求鱼:自由惬意(孤) 雁:孤独思乡消息鹰:刚劲自由事业的成功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瘦) 马:奔腾追求漂泊乌鸦:小人俗客庸夫沙鸥:飘零伤感 【风霜雨雪类】海:辽阔力量气势海浪:人生的起伏海浪的汹涌:人生的凶险江湖的诡谲江水:时光的流逝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小雨:春景希望生机暴雨:残酷热情春风:旷达欢愉希望东风:春天美好西风:落寞,惆怅衰败狂风:作乱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恶劣雪:纯洁美好环境的恶劣露:人生短促生命易逝云:游子飘泊石灰天阴:压抑愁苦寂寞天晴:欢愉光明 【颜色器物类】白:纯洁无
7、瑕 丧事红:热情奔放青春喜事绿:希望活力和平蓝:高雅忧郁黄:温暖平和紫:高贵神秘黑:黑暗绝望庄重神秘玉 :高洁脱俗珍珠:美丽无瑕簪缨(冠) :官位 名望【其它类】酒:欢悦得意失意愁苦英雄:追慕自愧自叹小人:鄙夷明志自省鞭挞古迹:怀旧明志昔盛今衰(国家)衰败萧条破晓:初现希望深夜:愁思怀旧乡村:思归厌俗田园风光生活气息纯朴美好安逸宁静草原:辽阔人的胸襟城市(市井) :繁荣热闹富贵奢华仙境:飘逸美妙洁净忘尘厌俗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思乡思亲朝阳:希望 朝气活力夕阳:失落消沉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或事物正午:热烈热情奔放恶势力对社会、对人的摧残天地:人类的渺小人生的短暂心胸的广阔情感的孤独 月亮的意象
8、分析1、月亮的基本象征意义之一:月亮是母亲与女性的化身,反映女性祟拜的生命意味,代表母系社会的静温与和谐,她反映着女性世界的失意与忧伤。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的传说,给月亮是月亮成为一个女性化的象征意象。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日为阳,月为阴;男性为阳,女性为阴。它指向一个曾经存在,但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后来被父系氏族社会放逐的母系社会。相对于当时那战乱频繁,礼教森严的社会,月亮所代表的母系社会理想。 2.月亮的基本象征意义之二;月亮时晦时明,时圆时缺,周而复始,它既是运动的代表,又是永恒的象征,于是它总是引导人们对生生不已的哲学精神的礼赞,也启示人们对宇宙永恒的思考,激发人们宏大的天问意识和人生喟叹。3
9、、映照在中国人心灵世界里有两种不同的月亮世界:一种是神话观念中的月亮,神话的月亮是诗化的月亮,它谈泊静温空寂通脱给中国的古典艺术以深刻的象征启示;一种是科学本体的月亮它盈亏变化,时晦时明,启迪着中国的科学与智慧。因而月亮可以有很广泛的衍生意:(1)思乡或相思:在月亮意象中反映着古代文人寻找母亲世界、寻找精神家园、恢复世界的和谐统一的心理,反映在古典诗词里常常表现出望月思乡的主题,旧梦重温的情思,月亮是昭然于天际凝然不动的乡愁,诗人怀念家园、父母的情思,常寄托于明月的传递。当孤臣浪子云游天涯之际总是把明月与故乡联系在一起,明月成为启动乡愁、寄托相思、返归家园的神秘象征物。这不正标志着在人们意识的
10、深层,月亮总是母亲社会温馨与和谐的象征,因而每当入人们浪迹天涯心灵孤寂之时,月亮便成为家园的寄托精神的寄托了;月亮牵系着相思的心灵,缩短着时空的距离,这样又引发了旦古一月两地相思和思乡的主题。(2)月亮反映着古代诗人骚客孤独与寂寞的心态,反映着失意者寻求慰藉与解脱的心理。(3)月亮的永恒和盈虚的循环变化,让人想到时间和宇宙中事物在正反两面之间的辩证发展。月亮作为一种象征形式,它唤起了人们苍茫持渺的宇宙意识和历史意识,唤起了具有广大空间的人生喟叹,触动着悠远荒古的文化原始意象,因此月亮意象的出现总伴随着阔大苍凉的宇宙空间、浩渺悲壮的天问意识相雄浑高古的审美境界。(4)月亮作为一种永恒与自然的象征
11、它又成为士大夫逃避纷纭的现实苦难、超群拔俗、笑傲山林的人格化身,在否定了现实的功利的人生目的和道德之后,月亮就成为一种飘逸的风范。诗得意象自生光古典诗词中的意象浅谈 一、画竹巧喻三形异表象、意象、意境好的诗词是形象思维的产物。写诗填词就是借助于观察、联想和想象形成表象、意象,进而把意象组成意境,创造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的过程。其中观察、联想和想象属于思维过程,表象、意象、意境则是思维的对象和产物。写出的诗词又是由语言文字组成的句子、篇章。所以必须先交代一下表象、意象、语言和意境的关系。关于表象、意象、意境的区别和联系,可以通过郑板桥的一段话来加以粗略的说明。“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
12、日影、雾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忽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题画:竹 )这是对绘画过程的概括,也可以说是对形象思维过程的概括。这里的“眼中之竹”就是“表象” , “胸中之竹”就是“意象” , “手中之竹”则是组织意象、形成“意境” 、构成作品的过程。“表象”是指感知过的事物留在头脑中的形象,是人们通过感知活动获得的关于事物的表面形象(包括事物的形状、颜色、大小、声音、气味、味道、软硬等特征,也就是我国古人称之为“象”的东西) ,它形成于感觉知觉过程中,保存在大脑里。表象虽然也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像,但基
13、本上还是对客观事物外在形象的摹写,可以说是事物的客观形象。意象是指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形象(或说是指经作者运思而成寓意深刻的形象) 。它已不单是事物的客观形象,而是蕴含着主体思想情感的形象。譬如,郑板桥胸中之竹,已不是一般竹子的形象,而是一种坚强挺拔、不畏风雨严寒、不向恶势力低头的形象。当竹子的形象被赋予这样品格的时候,它已变成了一种意象。类似的,老虎的形象,成为力量、勇猛的象征,松树的形象,代表着长寿或坚强,鸟的形象代表吉祥、忠贞、爱情,如此等等。简言之,意象是“意”和“象”的融合。“意”是作为主体的人所体验的或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包括人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情感体验、思想颖悟以及审美感受,简单
14、地说就是作者以及读者的 “情” 、 “理” 、 “美” 。 “象”是作品描述的物或事,准确地说是事物的形象。是寄予着、表达了作者的“情” 、 “理” 、 “美”又能引发读者“情”、 “理” 、 “美”的形象。 “意”是主体, “象”是载体。美为什么也是意象的重要内涵呢?意象中之所以有美,一方面是因为么美感也是一种主观情感,另一方面还因为意象属于艺术所特有的范畴。艺术作品总要通过意象来体现作者的主观世界的,而艺术是绝对离不开美的。不美的作品不能称之为艺术品。哪怕是揭露丑恶的作品,其表现形式也应是美的,也能使人获得美的感受。诗歌是一种艺术,诗歌也体现着美,体现着人的美感。诗歌的美,既体现在它的形式
15、上、节奏上,更体现在它的意象和意境中。意象可分为自然意象和社会意象。自然意象以自然景物为象,包括日月山川、花草树木、鸟兽鱼虫、风雨阴晴等等。社会意象以社会现象为象,包括人类社会的各种事物、人物和人类生活景象,以及作为人类社会生活曲折反映的神仙鬼怪的景象等。诗歌中意象是使用语言来表现的。这种语言不同于一般性的语言,可称之为意象性的语言。意象性语言是一种具有形象性、概括性、典型性、象征拟喻性的语言。诗歌中,许多词汇如:明月、江水、青松、翠竹、晚照、晴空、来鸿、去雁,宿鸟、鸣虫、三尺剑、六钧弓、清暑殿、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等等,都是意象性的语
16、言,也可说是意象。在这里,语言是意象的物质外壳,意象是语言的内涵。诗人写诗,常运用意象性的语言,构建某种意境,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其中的“鸡声茅店月” 、 “人迹板桥霜” 、 “槲叶落山路” 、 “枳花明驿墙” 、“凫雁满回塘”等都是意象,尤其是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更是把六种形象性的词语:鸡声、茅店、月、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并列在一起,这些词语描述的形象,已不再只是事物的客观物象,而是融入了作者凄凉悲怆体验的意象了。诗人正是利用这些意象的组合,构成一种“道路辛苦、
17、羁旅愁思”的意境。意境是什么?意象和意境的关系如何呢?说法不一。有的把它和意象混为一谈,有的又把它说得太玄。从字面分析,这里的“意”指的还是主观的思想情感,是一首诗蕴含的思想情感的总和。这种总和,不只是诗中各个意象所含之意的相加的总和,而是由这些意象的结合而产生的意的升华。它既在象内,也在象外。它不只是包括作者的思想情感,也应该包括由作品引起的读者的思想情感。如果一篇作品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便不能说是构成什么了意境,如果一篇作品不能引起读者的遐想,也算不了有什么深刻的意境。这里的“境” ,指的是境界、或者说是氛围。因此是否可以说,诗歌的意境是由意象组成的全篇作品所构成的体现了作者情思、并留下想
18、象空间、能触发读者某种情思的艺术境界(或氛围)。当然说它是艺术境界、艺术氛围,仍然是模糊的、笼统的,可似乎也只能这么笼统地说。我们平常讲的某首诗词很有“意味” 、很有“韵味”或者说“蕴味很深” ,这里的 “意味” 、 “韵味”和“蕴味”其实指的就是意境。用一个“味”字来概括,说明它属于一种体验。体验这种东西往往是无法具体说清的,只能使用境界、氛围这样的词。氛围又是什么,是气氛,是情调。我们说某某诗雄浑壮阔,激人奋进,某某诗情调暗淡渺茫,使人若有所失,这说得就是意境。再具体恐怕就不容易了。所以有人说,诗歌的意境是悟性的东西,也只有靠悟性才能把握。关于意境和意象的关系,如果简单地说:意象是诗歌艺术
19、的基本单位,而意境则是指全篇作品所铸造的整体艺术境界;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而意境则是意象迭加、组合的总和和升华。有的诗的意境可以只由一个意象构成,如:于谦的咏石灰:“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诗中只有石灰这么一个中心意象。有的诗的意境可能由多个意象构成。如如: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诗中则有月、乌、霜、天、江枫、渔火、姑苏城、寒山寺、钟声、客船等多个意象,由多个意象组成的意象群来承载诗的情思。如果稍微深入一点的话,则以下的说法,可供参考:“意象是以象寓意的艺术形象,意境是由那寓意之象生发出来
20、的艺术氛围。 ”“意象与意境可以说是分别属于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意象诉诸人的视听等感官,意境则直接诉诸人的心灵,是人的五官无法感知,也是科学仪器无法检测到的。 ”“有形的意象生发出无形的意境,无形的意境是依赖有形的意象而存在的。“一叶落知天下秋“,秋天的意境应该是包括了落叶的意象及其四周弥漫的秋意的“ 实与虚的统一,显与隐的统一,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 “从意象的立场看,意境是附属于意象的,只是由意象衍生出来的一种艺术氛围,只是意象的一种属性。在诗的意、象、言三要素中,意境并没有自己的独立地位。但是,如果以意境作为诗的艺术创造的终极目标,意象则只是营造意境的手段和材料而已。 ”(以上四段均系毛
21、翰先生之语)“意象走向意境,是从有限走向无限,从形而下的外观走向形而上的感悟;意境不能离开意象而独立存在。 ”“意象与意境比较,相同点是两者都是主观的情、意与客观的景、象的结合。不同的是,意境的范围比较大,它是主观情意与外在物象的整体性的融合,是一个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是一种虚实相生的结构。不少意境由若干个“空间”构成,如宗白华所说:“艺术意境不是单层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现,而是一个境界层深的创构。 ”(中国艺术意境之再生 )而意象不过是构成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它可以是单个的、平面的。 ” (这两段摘自张亚新的古诗词的解读、鉴赏与教学讲授提纲 )“意境与意象是相通的,意境以意象的存在为前
22、提。二者均是主体与物象碰撞时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都要求主客、物我、情景之间的谐调、浑契。这是意象与意境的一致性。然而二者毕竟不属同一层次的概念,其主要区别在于:首先,二者所达到的层次、深度不同。意象主要讲的是审美的广度,意境则主要就审美的深度而言,意境深邃,意象广阔。其次,意境是意象的升华,它是主体心灵突破了意象的域限所再造的一个虚空、灵奇的审美境界。从,但又必须超越意象方能达到;意象以个别、特殊为特征形态,意境则通向一般,有普遍性。 ”(某网站的美学笔记:第五章 艺术论,作者不详。 )本文重点在谈诗歌中的意象,对意象与意境的关系,不拟深入论述。二、 做菜全凭五味香意象在诗歌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人
23、说意象是诗的细胞,营造意象是创造诗歌的核心。我不想把问题说得那么绝对,但对于中国古典诗词来说,意象的地位确实十分重要。从意境和意象的关系看,意境是以意象的存在为前提的,意境只是由意象衍生出来的一种艺术氛围,是意象的升华。所以,没有意象或没有好的意象,就不可能营造出好的意境,也就不可能形成好的诗篇来。特别是中国古典诗词,所有好的名篇,都营造了好的意象。有的诗整首就是一个中心意象。如于谦的咏石灰 。从全诗看来,每句说的都是石灰,但于谦把他所推崇的人的品格赋予给石灰,使石灰成了不畏磨难、坚持清白操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典型意象,因而使这首诗成为一首好诗。有的诗则营造了多个意象,组成一个意象群。如张
24、继的枫桥夜泊 。诗人的情思是由月、乌、霜、天、江枫、渔火等意象群或意象串来承载的。关于意象入诗的情况,可以从自然界的景物和社会的人事两方面来说。以自然界的景物作为意象的,如那些托物言志、寄景抒情的诗。这类诗的意象入诗,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通篇都是意象的铺陈,无一语直陈作者的情思,诗人情思完全寄寓于意象之中或偶有一语作为暗示。如张继的这首枫桥夜泊就只有一个“愁”字,透露着诗的主题,或乡愁,或人生怅惘和迷茫。而斛律金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罩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通篇都是对草原风光的描绘,但在这个描述中,寄寓着一位北国诗人对家乡的热爱和依恋之情。再看李白的早发白
25、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从字面是看是写一段行程,水流急,船行快,实质是在表现心情的轻松和愉悦。另一种是意象铺陈与直述题旨并存。如李白的静夜思:“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又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类诗较多。其中有的意象铺陈多些,有的直陈多些。把社会中的人和事作为诗词意象的情况,大致可以分为营造事象和营造人象两类。这也是个很笼统的分法。因为人和事有时是很难分的。不少叙事诗、咏史诗都营造了具有典型意义的事象,如杜甫的石壕吏 ,白居易的长恨歌 。以石壕吏来说,该诗叙述
26、了一个官府抓丁的事件。诗中通过一个家庭里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等具体意象,营造了一个民不聊生的社会大意象。表面看这首诗完全是客观描述,其实蕴藏着诗人强烈的情感。以人物意象为主的诗,如 唐 张乔的河湟旧卒:“少年随将讨河湟,头白时清返故乡。十万汉军零落尽,独吹边曲向残阳。 ” 一个累经沙场九死一生的退伍老兵的凄凉晚景,寄寓了无尽的家国和人生之慨。柳宗元的渔翁:“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这首诗虽然营造了几处自然意象,其实主体意象确是渔翁。喻守真编注的唐诗三百首详析说这首诗的“主旨在写景” ,不能苟同
27、。再如王建的新嫁娘词:“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通过一件小事,用短短 20 个字,营造了一个活灵活现的新嫁娘的形象。回味这首诗又似乎不只是说新娘,其含义也许更深远,说她是一个初入社会对一切情形还不大熟悉的人的象征,也未尝不可。所以这位新娘的形象,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表象,而是一个富有含义的意象。还有一种是诗人直陈个人经历、情思或感受的诗。这类诗歌许多也都有意象的营造。如陆游的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班。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这首诗不仅营造了“楼船夜雪” 、“铁马秋风” 、 “塞上
28、长城” 、 “镜中衰鬓”等意象,而且由这些意象群织成作者本人这个大意象,抒发了诗人饱经沧桑、大志难成的愤懑。我国古代的诗论很强调象在诗中的地位,有的甚至把有意无象视为大忌。这虽然有点绝对,但也说明缺乏意象的直白,不大容易写出好诗来。如某刊物发表过一首诗一首题为勤奋的诗:“天才与勤奋作伴,成功与刻苦相连;不要期待幸运,也不要坐等明天。听天由命,是懒惰者的信条,把握人生,是勤奋者的箴言。 ”(此例见王玉琴的意象,诗歌写作的焦点 ) 。 (此例见王玉琴的意象,诗歌写作的焦点 ) 。全诗都是直白,没有一个意象。如果说是格言还不错,如果说是诗,则实在不怎么高明。还有人引用了这样的诗:“但愿全世界只有一块
29、黄金,它偏偏落在我的手心,-但愿历史只有一把权利的椅子,它微笑着向我走近。 ”这也是明白无误的直白,如果勉强把“黄金” 、 “椅子”算作是意象的话,也是融合着极端自私卑下情感的坏意象,假如这也叫诗,只能说是坏诗。有意无象不容易写写出好诗来,同样有象无意也不容易写出好诗来。比如那首颇有名的“江山一笼统,井口一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的“咏雪” ,就是有象无意。因为作者叫张打油,所以叫打油诗。我们有时也把自己的诗叫“打油诗” ,那是自谦,用“打油诗”表示水平不高。说打油诗水平不高,不仅因为它不讲平仄,主要因为它有象无意(或有意无象) 。也有人不同意这个观点,他们认为有不少写景的名诗可以说是有
30、象无意的。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杜甫的绝句之一“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这两首确是写景的名诗,但我认为绝不是只有象而没有意的诗。最起码是有美感,是审美情感的抒发,也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是诗人刻意营造的。怎么能说是有象无意呢?所以我认为写诗最重要的是营造意象,尤其是学写古典诗词体的诗,首先要在营造意象上下功夫。意象在诗中,起什么作用呢? (一)情景交融、引人入胜诗歌是要言情表意的,而言表的形式则是景象。情意是内含,景象是外在表现。诗词创作,必须正确处理情与景、意与象的关系。尽量避免有意无象、有情无
31、景,也尽量避免有象无意、有景无情,努力做到意象相兼、情景交融。只有意象相兼、情景交融的作品,才有魅力,才能使人赏心悦目。意象这个东西,正是意与象相兼,情与景交融的东西。营造出好的意象,就能使作品情景交融、引人入胜。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是一首怀古诗,其情意是对历史沧桑的感叹。我们写咏史诗,往往容易流入议论过于直露的弊病。而乌衣巷这首诗,把“朱雀桥”与“野草丛生” 、 “乌衣巷”与“夕阳残照” 、 “王谢庭前燕”与“寻常百姓家”这些意象构成对比关系,在极短的篇幅内,融入了宏大深沉的历史内涵。确实称得上是一篇意象相兼、情景交融的
32、佳作。这比直说“谢安王导今何在,富贵荣华难久长”之类的直白,给人的感染力要大多了。再如,杜甫的“两个黄莺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是一首写景诗,但黄鹂、翠柳、白鹭、青天、西岭雪、门外船等,已不仅仅是客观事物的表象,而是寄予着作者主观情思的意象。黄莺、翠柳象征春天的鲜明色彩和欢乐声音(两个、黄、翠) ;白鹭青天表现了乐观向上的精神(一行、上) ;山上的积雪蕴含着岁月的悠久,江中的船体现了祖国疆域的辽阔。由这些意象所构成的意境,则是一个清新活泼、生气蓬勃、万类春天竞自由的场面,一幅令人心旷神怡的绚丽多彩、幽美平和的画卷,表达了诗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开阔胸襟,体
33、现了作者开朗、乐观和向往和平生活的思想情感。该诗还给人留下遐想的空间。有人可能由“两个黄莺鸣翠柳”想到夫妻和睦;有人可能由“门泊东吴万里船”想到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熟悉杜甫的生平和当时处境的人,也许还会从“西岭雪” 、 “东吴船” 、 “上青天”中,产生诗人有“离蜀去吴之意”的想法。若不是靠意象在诗中的作用,怎么能包含如此丰富的情思呢?有怎么能产生令人百读不厌的魅力呢?(二)意趣独特、避免雷同一首好诗,必须格调清新。格调清新不仅表现在立意上,更要有独特的意象和意境。由于能表现同一主题的形象是无限的,每个形象又可以多角度去使用,这就可以使用不同的意象去表达类似的主题。同是写爱情坚贞,
34、有的用“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山无陵, 江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来表白。有的用“会飞鸟儿不怕高,郎妹相爱不怕刀;为了结对比翼鸟,生在一起死一道”来表白。有的用“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来表达,也有的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来表达。这就保持了格调清新,避免了彼此雷同。下面这几首都是写女子思念征夫的诗。但格调各不相同,一点也没有雷同之感,而且都可以说是千古绝唱。妙就妙在意象和意境的创造上。先看李白的春思:“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这是一首描写思妇心绪的诗。其中“燕草如丝” 、 “秦桑低绿” 、
35、“春风吹罗帏”都是意象,思妇的情感(其实就是诗人的情感)由它们而发。 (以“燕草如丝”之象兴征夫思归之日,以“秦桑低绿”兴思妇段肠之时。燕,山西、河北北部一带,征夫所在之地,秦,陕西关中一带,思妇所在之地,草如碧丝、桑低绿枝表时间-春天。以“不识春风之至反衬丈夫之不来。 )开头两句以相隔遥远的燕秦春天景物起兴,写独处秦地的思妇触景生情,终日思念远在燕地卫戍的夫君,盼望他早日归来。三、四句由开头两句生发而来,继续写燕草方碧,夫君必定思归怀己,此时秦桑已低,妾已断肠,进一层表达了思妇之情。五、六两句,以春风掀动罗帏时,思妇的心理活动,来表现她对丈夫迟迟不归的哀怨,也表现了她爱情坚贞不二的高尚情操。
36、全诗以景寄情,委婉动人。再看李白的子夜歌之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任罢远征。 ”诗人以“长安月” 、 “捣衣声” 、 “秋风”三个意象,构成了思妇对征夫无限怀念的意境。 全诗由景入情:一片月光笼罩着长安的夜空,秋风四起,不断传来家家户户的捣衣声,人们正忙着准备冬衣。此情此景在思妇心中都化作对边关征夫的无限思念。最后两句直接抒情议论,表达了思妇的共同呼声:什么时候才能打败敌人,消除战争,结束动荡分离的生活。这是对胜利的渴望,更是对和平的呼唤。同样以月作为意象,张九龄的望月怀远则又有不同,:“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
37、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此诗乃望月怀思的名篇,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诗人望见明月,立刻想到远在天边的亲人,此时此刻正与我同望。有怀远之情的人,难免终夜相思,彻夜不眠。于是灭烛望月,清光满屋,更觉可爱;接着披衣出户,露水沾润,月华如练,益加陶醉。如此境地,忽然想到月光虽美却不能采撷以赠远方亲人,倒不如回到室内,寻个美梦,或可期得欢娱的约会。此诗以明月作为主体意象,再附之以灭烛、披衣等意象,构成一种既雄浑豁达又幽静秀丽、情感真挚的意境,层层深入不紊,语言明快铿锵,细细品味,如尝橄榄,余甘无尽。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也成为千古佳句。同样以春思为题,皇甫冉的春思又和李白的春思不同
38、。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家住层城邻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为问天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在这首诗里,莺啼、燕语暗示与征人分别又增了一年,马邑、龙堆和汉苑明示两人相隔几千里,以虚构的意象“心随明月到胡天”和窦滔妻苏蕙思滔织锦回文璇玑图诗寄之的典故表达对征人的思念深情,又以楼上的花枝笑看一个人独睡的形象衬托思妇的伤感可怜,最后两句再以“后汉窦宪为车骑将军,大破匈奴,遂登燕然山,命班固作铭,刻石而还的历史事件” ,表示思妇期望早日了结战事,征夫能功成名遂的心情。正是这一连串的意象使得闺中少妇因春景而勾起对远征边关丈夫思念的意境变得格调高昂,构思新巧,即
39、景抒情,典雅大方。再看两首更加别致的闺怨诗。一首是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 这首诗的意境简单,但很新颖。一个少妇愉快地打扮之后,上楼去观风景,看见眼前的杨柳,突然产生对夫婿的思念,后悔当初叫丈夫离家去奔前程,落得如今独守空房。诗中的核心意象是杨柳。杨柳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常寓离别之情。诗中的主人,也正是看见这千丝万缕,随风飞扬的细柳才突然触动了离情,才想到自己感情的空白。这才有悔教夫婿觅封侯的感触! 另一首是金昌绪 的“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 这虽然是一首描写闺人想念丈夫的诗,但诗中并没有把丈夫明确写出来
40、,撇开正面的话不说反而从侧面落笔。全首诗短短四句,但每一句都含油启发性。第一句说“打起黄莺儿” ,不禁让读者发起疑问,为什么要打起黄莺儿呢?紧接着第二句就把理由说出来,目的就是要教它不要在枝上啼,但又为什么要教它不要啼呢?第三句则用来解释要它不啼的理由,原来黄莺啼叫时会把我的美梦惊醒。那么梦被惊醒有何关系呢?第四句则简单点出全诗的重点:因为我正做着到辽西和丈夫相会的美梦啊!思念良人的感情已自然流露。全诗把会夫的正意隐去,只说了“到辽西”这一半,表现了少妇保守羞涩的心理,更充分表现了他内心想念丈夫的强烈情感,因此语意不露,却反而令人玩味无穷!以上几首,都说明意象选择和组合的无限丰富性。 正因为意
41、象选择与组合的无限丰富性,才使得哪怕是早已为人们唱滥了的题材,仍然可以不断地别出心裁。(三)不尽之意,回味无穷这里主要讲意象造成诗歌的含蓄性和模糊性问题。含蓄性、模糊性、多义性、不确定性几个概念,本来是密切相连,紧密难分得。出于表达的方便,这里还是从两个角度来谈:含蓄性和模糊性。1、画眉深浅入时无意象的含蓄性中国古代诗论很强调诗歌的含蓄性,素有“诗贵含蓄”之说,因此古典诗词中含蓄之作很多。含蓄就是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用极少的意象来表现极丰富的思想情感,以瞬间表现永恒,以有限传达无限,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给读者以想象的广阔天空。使人回味无穷。诗歌含蓄的第一层意思就是含有“言外之意” 。如,朱庆馀的
42、闺意献张水部 (一作近试上张籍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首诗和前面王建的新嫁娘词类似。诗面描写了新媳妇见公婆之前的惶惑不安的情状,诗底却有更深的含义,是含蓄诗的典型。据全唐诗话载:“庆馀遇水部郎中张籍,知音,索庆馀新旧篇二十六章,置之怀袖而推赞之。时人以籍重名皆缮录讽咏,遂登科。庆馀作闺意一篇以献。籍酬之曰: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由是朱之诗名流于海内矣” 。这种走后门的说法,不一定准确,而这首诗营造了一个活灵活现腼腆可爱的人物意象 确是可贵的。说这个意象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临近科考的紧张心理,和希望得
43、到举荐的急切愿望应该也是有道理的。再如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王之涣凉州词里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秦韬玉贫女里的“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等都是含有“言外之意”的含蓄。这样的诗篇或诗句,随便都可以找到。含蓄的另一层意思是,要表达的意思不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而是用委婉曲折的方式来烘托,从而表情达意。或者是一些话不便于赤裸裸说出来,而采取委婉的说法。以韩翃的章台柳和柳氏的杨柳枝两首词为例。韩的章台柳:“章台柳,章台柳,往日依依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条,也应攀折他人手?”柳的杨柳枝:“杨柳枝,芳菲节,可恨年年送离别。一叶随风
44、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这两首词有个故事。据唐许尧佐柳氏传载:韩翃少负才名,朋友皆当时名士。柳氏是名士李生的歌姬。因韩李二人过从甚密,故韩柳亦常接触,进而相互爱慕。李查其意,以柳赠韩。韩柳相亲相爱。次年,韩中进士,不久又被委任为淄青节度使的幕僚,夫妻分离。适逢安史之乱,柳氏陷于长安,恐遭乱兵侮辱,乃剪发毁容,躲入尼庵。长安收复后,韩即派人带着这首章台柳和一囊金寻访柳氏。柳氏见词大哭,写下杨柳枝回赠。后又经一番周折,柳氏终于又回到韩的身边,二人相偕到老。这两首词就是通过杨柳这个意象把心里的担心忧虑委婉地讲出来。韩词如果赤裸裸地说:“柳氏啊,年轻美貌、温柔多情的柳氏,你还在吗?即使还在,容貌依
45、旧,是不是由于乱兵蹂躏、生活所迫,不得已而失身或改嫁了呢?”这不仅没了诗意,也有点不近人情了。答词如果赤裸裸地这样说:“哎呀,可恨我年轻美貌的时节,年年都过着痛苦离别的生活,一场兵荒马乱,我已落发为尼,人也丑了,即使你来了,怕也配不上你了吧?”这还哪有什么温情可言呢?现在再欣赏一下原词,韩词忧心如焚,柳词悲酸伤惨,表现了乱世男女,特别是女子的不幸命运,也委婉地倾诉出他们对爱情的坚贞。篇幅虽小,蕴含的思想却十分丰富。读来为之动情。用极少的意象来表现极丰富的内容,也是含蓄的一层意思,这方面就不再举例了。 2、庄生晓梦迷蝴蝶意象的模糊美含蓄的东西也给人以某种模糊性。这里说的模糊性,首先是指多义性。例
46、 1、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确在、灯火阑珊处。 ”全词三分之二以上的文字渲染的是元宵灯节的热闹景象,然而作者的主旨既不在写景,也不在抒情,主要是为了反衬那站在“灯火阑珊处”的“他” 。 “他”也是作者营造的一个意象。 “他”是什么样子,词里没有说,只有一句“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个“灯火阑珊处”的意象,有了前面的反衬,给人留下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深刻印象。但究竟是怎样的人,留给人的是一个容纳想象的空白,从而使作品具有了“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含蓄魅力。这种
47、含蓄进一步延生了模糊性。有人说这个人“是一个不同凡俗、自干寂寞而又有些迟暮之感的人” (胡云翼选注宋词选 ) 。有的人说他是“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 (梁启超) 。有人说这个“他”是作者苦苦追求的恋人。还有人说“他”不是一个具体的人,而是作者追慕的一种境界,一种品质。这就是模糊性。模糊美是一种审美体验,是一种不确定性,或者说是一种确定中的不确定。任何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是具体和抽象、清晰和弗晰、确定和不确定的统一。正是因为作品中有了这种弗晰和不确定性,给欣赏它的人留下想象的空间,回味的余地,从而使作品具有艺术魅力。如果一个作品只有明晰,没有模糊,那么,就会丧失应有的艺术魅力。有的文学作品,没
48、有波澜起伏的情节,没有扣人心弦的悬念,没有复杂多样的人物性格,没有给读者、观众留下思考的期待视野,人们一见开头,就知结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模糊美。例 2、李商隐的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恐怕是古典诗词中模糊性最强的诗词之一了。我们能够比较明确的是诗人拨弄锦瑟思念华年,追忆当时已惘然的“此情” ,但“此情”是什么?诗人运用了“庄周梦蝶” 、 “杜宇化鹃” 、 “海月映珠” 、 “蓝烟笼玉”这样几个互不相联的、片断式的意象(典故也是意象) ,造成了十分朦胧的效果。诗人究竟是
49、在追忆一段恋情,追悼故去的爱妻,还是在追寻渐行渐远的青春年华,追问已经淡远了的少年志向,抑或是追思政治上的失意和惆怅?读者尽可以驰骋自己的想象去解读。当然由于模糊性太大,也造成读者理解的困难,连古人对它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解释。诸如“恋情”说、 “自伤”说、 “悼亡”说、 “咏物”说等等。这也说明,一篇作品缺乏明晰,或者明晰性和弗晰性结合不当,也是有损于模糊美的表现的。如果是写给别人看的的诗,太模糊了也不好。同样是李商隐的诗,下面这首无题会更好:“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首诗营造了“东风” 、 “百花” 、 “春蚕” 、 “蜡烛” 、 “晓镜” 、 “云鬓” 、 “蓬山” 、 “青鸟”等一系列的意象组合,达到了确定和不确定、清晰和弗晰的统一。诗中忠贞不渝之情是确定的、明晰的,但衷情的对象是恋人、爱人、挚友还是另有所托,则是模糊的。它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尤其是“春蚕到死丝方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