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现代文阅读 常 见 题 型 及 规 范 答 题 模 一、散文类型 记叙散文:以记写人物、事件、景物为主的散文。(含状物散文) 抒情性散文:抒发作者主观情感的散文。 议论性散文:以发表议论为主的散文。(哲理性散文) 二、阅读方法 1、梳理文脉(整体把握) 找到线索,线索正是把文中各个部分的材料串起来的那根 “红线 ”。它可以是事件、景物,也可以是作者的情感。以写景散文为例,写景散文一般以 游踪或某一景物 为线索。例如:荷塘月色以游踪为线索,故乡的榕树以 “故乡的榕树 ”为线索 。所以阅读时,理清文中的事件、景物、人物及线索,才能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2、寻找 “文眼 ” 优秀的散文大多有 “
2、文眼 ”。 “文眼 ”往往是文中最精彩、最耐人寻味的地方 ,是反映主题思想、创作意图的关键词句。 抓住了 “文眼 ”,就抓住了全文的关键 ,找准了理解、把握全文的突破口。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文首的 “心里颇不宁静 ”,是揭示全文主旨的 “文眼 ”。鉴赏散文时,要全力找出 “文眼 ”,以便领会作者为文的缘由与目的。寻找 “文眼 ”,即把文中叙述、描写基础上的 议论抒情句、文中反复出现的词句、首尾照应的句子 等找出来加以体悟, 因为这些句子往往直接透露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倾向、写作目的。 3、概括主题 一篇优秀散文,无论是选材谋篇,还是遣词造句,无论是运用修辞,都是为表现主旨服务的。如果成功地把握散
3、文主旨思考问题,那么我们就不难找出需要的答案来。但是,散文的主旨并不都是直露的,需要我们体会概括。 4、分析手法 散文灵活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对表现手法的考查是高考重点之一,主要考查表现手法的运用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抒情手法及其作用等。 5、品味语言 散文的一大特色就是语言美。体会品味语句的妙 处,不能孤立的看,要联系上下文,联系文章的主旨才能看出语句的丰富内涵,要注意把握形象化语句的抽象含义。 以上考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词语含义; 2.句子含义。(理解) 3.布局谋篇; 4.归纳内容要点; 5.作者观点态度。(分析综合) 6.形象、语言、表达技巧;(鉴赏) 7
4、.评价文章思想内容、观点态度(开放型)。(评价) 四、题型和答题模式 (一)词语理解型 常见的命题形式: 1、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某词的深刻含义; 2、根据文意,写出某词的含义。 【答题模式】 理解词语的含义,必须透过 词语的表面义,体味其深刻的内涵,即必须联系词语的具体语境,结合作者观点、文章主题,从所在的句、段及上下文去找对应的阐释。 【课堂训练】 阅读方令孺的在山阴道上 “好久以来,故乡就在吸引着我”,句中“故乡”一词的含义是什么? 【语段信息】 好久以来 “故乡 ”就在吸引着我: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美妙的名称,像童话一样,时时在我思想上盘桓。我想看看咸亨酒店,土谷祠,还想看看祥林嫂
5、放过菜篮子的小河边 在那浓雾弥漫的黑暗时代,鲁迅先生在那里开始磨砺他的剑锋,终生把持它,划 破黑暗,露出曙光。 今天我决定要去瞻仰磨剑的圣地。 答案:这个词表面义是指鲁迅的故乡;它的深层义是指作者向往的精神家园。 答题规范用语: 1、这个词表面义是(指)什么。 2、它的深层义是(指)什么。 (二)、句子理解型 常见的命题形式: . 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某句的深刻含义。 . 从文中看,某句指的是什么? . 依据某段文字,如何理解某句话的意思。 这种句子通常指以下几种语句: 1. 结构比较复杂,意思难懂的句子; 2. 使用了修辞,内涵丰富的句子; 3. 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 4. 统摄 全篇
6、,或揭示文章主旨、观点、情感的句子。 【答题模式】 主要着眼于句子本身的分析,将思维指向句子的内部,要先从词句的表层含意理解,再联系前后文,看看段意,就可以得出答案。 【 课堂训练】 阅读萧萧的灯火 解释文中划线句子的含意。 答案: 1、普通的油灯在贫困的年代里是很宝贵的 ; 2、灯下的温馨又是更值得珍惜的人生精神财富。 答案规范用语: 1、什么是什么; 2、什么又是什么。 象征和象征意义 1、象征 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表现手 法叫象征。象征的表现效果是: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
7、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 基本解释 、象征:用具体事物表现某些抽象意义。 例:十字架象征殉道和神圣。 毋忘我: 友谊万岁 、永远思念 、象征:不可见的某种物 (如一种概念或一种风俗 )的可以看见的标记。 2、象征意义 普遍的象征的象征意义与其代表的事物联系密切,是根据具体事 物和所象征的意义之间的明确的相似性建立的。例如,光明代表着善良。正义。成功等,火代表热情、勇敢、力量、活力还有危险等。 (三)、有关语言修辞的题型 描绘类 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 或:某个词(句子)为什么不换成另一个词(句子)? 答题模式:不行。
8、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答题示例:山间 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好一个调皮的孩子!(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 问: “好一个调皮的孩子 ”,为什么不说成 “真是可爱的孩子 ”? 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
9、。 结构类(层次、脉络、线索,即思路) 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 调换?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能。因为 (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 (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答题示例: “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 ”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 告诫儿子 “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 “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节选自荷包蛋) 问:文中的“告诫”“教训”“意味深长”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文中这三个 词语是递进关
10、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修辞类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 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 子语境 1.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 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 3. 对比:强调了 突出了 4. 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5.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6. 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比喻:生动形象,化深奥为浅 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化繁冗为简洁。具体形象生动地突出本体的什么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 夸张:突
11、出特征,强化感情;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感情更强烈,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放大观点感情,强调爱憎是非,美丑更加鲜明。 拟人: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使物具有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如果在人称上将物说成“你”等,不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而且有显得亲切自然的表达效果。 对偶: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章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 排比:结构紧凑,文章贯通;增强文章的气势,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强烈表达作者的思
12、想感情。增强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突出强调。议论文往往增加语势,起到了强化论证观点的作用。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淋漓尽致。 反复: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增强旋律美。 借代:生动活泼,使评议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设 问:无疑而问,明知故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突出效果。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反问: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表达鲜明,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强化作用。 引用:增添
13、文句意蕴,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说服力。 双关:表达含蓄,语意丰富。 层递:突出特点 衬托:突现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 对比:总的说来,能使语言色彩鲜明。具体地说: 两物对比 :揭示好同坏,善同恶,美同丑的对立,使人们在比较中得到鉴别。 一物对比:揭示事物的对立面,反映事物内部既矛盾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使人们全面地看问题。 答题示例: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节选话说知音)
14、 问:怎样理解这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 的表达作用? 答:此处运用了比喻、比拟 (拟物 )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知音的传说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鞭策作用。 二、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 : 提问方式: 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结构上的作用如: A、开头段: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统摄全篇;开门见山;上下文形成对照;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揭示主题。 B、中间段: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埋下伏笔;铺垫蓄势;详略结合;充实内容 C、
15、结尾段:点明中心,深 化主题;照应开头;呼应前文;画龙点晴;升华感情;卒章显志;含蓄有余味;寄托作者感情。使结构首尾圆合;言已尽而意无穷。 首段的作用 如果开篇即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就是开启或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 宁夏卷第 12 题:第一段写林冲刚到牢营,就有犯人介绍牢营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为:概括介绍牢营情况,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制造悬念,使故事产生波澜。 山东卷第 19 题: 作者在文章开头详细叙述了自己走乡间夜路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
16、从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起,行文自然,为下文谈人生的孤绝境界作了铺垫。 广东卷第 16 题:文章在开头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雪,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 答案:突出了雪美丽与丑陋的两重性,从而为下文写泥泞作铺垫(从写热爱雪到热爱泥泞)。 辽宁卷第 17 题:第一自然段,作者写了“秋去冬来”的景色,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答案:起铺垫 (或引出下文 )的作用。写“秋去冬来”,自然引出下文的“炉火”,由自然环境的变化写出了作者的感伤情绪,为下文写“炉火” 的意蕴预设了空间。 从以上题目所给的参考答案可以看出,首段作用类答题是有固定的答题思路和规律的,兼顾了两个方面, 一是内容,要答出包括本段的内容和下文
17、的内容; 二是形式(结构),为下文起到铺垫的作用。 答题思路一般为:本段写了什么,为下文写什么做铺垫。 中间段的作用 上海卷第 9 题:第( 9)段在构思上的作用是( 1) _( 2) _。 答案:( 1)结构上承上启下( 2)引出全文关键词“重西湖”。 安徽卷第 15 题:文章描写乡村的风,在第四自然段又写到两棵树的成长,有什么用意? 第 15 题:说明 树的成长离不开风。说明万物生长离不开良好的自然环境。由树的成长写到父亲对风的认识,丰富文章内涵。 重庆卷第 16 题: (2)“告别不一定都是坏事”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第 16 题:( 2)过渡总领后文。 江苏卷第 16 题:“头项一团
18、火球,身上汗珠子擦丁又出。早晨起个太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这些叙写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 第 16 题:强调麦天男人的劳累为写女人心疼男人作铺垫;与上文男人“吃苦的日子到了”相照应;与下文“忙了一季的男人,长刺剌躺在 炕上 ”一节的描写相呼应。 江西卷第 17 题:“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第 17 题: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承上启下:一方面,它承接上文,是对上文不同文人所写泰山的归结;另一方面它开启下文,交代了作者自认为写不了泰山的主要原因,进而转入对泰山封禅的叙写。 中间段落的作用同样
19、要兼顾到内容和形式,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承上启下,前后照应。答题时要交代清楚上文和下文的具体内容。 答题的思路: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上文(具体内容),写到下文(具体内容)。 末段的作 用 末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 四川卷第 17 题:文章用“有什么花朵能比这样的烟花更美丽呢?”收束全文,请对此简要赏析。 作者以这个反问句单设一段,卒章显志。“这样的烟花”不仅有形状、颜色与光亮的美丽,更是和平团圆的象征。这个反问句强烈的表达了作者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愿望,使文章意蕴深远,激发人们思考。 答案:卒章显志。这个反问句强烈的表达了作者反对战争,热爱和
20、平的愿望,使文章意蕴深远,激发人们思考。 此类题目的答题思路一般为: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或深化中心、卒章显志或呼应开头深化或强化作者情感或本文主旨。 还要视具体题目而定再加上委婉含蓄等词语等。 答题示例:我怕我父亲,他打我是真打。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的一声 (节选自韩羽父子之间的怯意) 问:请简析第一自然段(即上文)在作品中的作用。 答:( 1)为下文写父亲对“我”的爱作反衬; ( 2)为文末写父亲对“我”的怯意作铺垫; ( 3)照应了“父子之间的怯意”这个题目。 三、有关表现手法( 鉴赏)的题型 : 技巧类 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
21、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 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 解题技巧 此类题型,一般结合原文信息和所学语文知识进行解答。答题要点包括三个方面: 用了什么方法。要辨明本语句所运用的是哪一种修辞或表现手法。 表达了什么内容。分析这种修辞或表现手法在文句中是要表现什么内容,要清楚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 有何效果或作用。结合具体语句将此种修辞 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 ,加以说明。并注意联系主题思想。 总之,遇到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的题型,一定要把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结合起来回答。因为任何技巧
22、都是为表达内容,揭示主题服务的。 例: 在中国看水,看中国的水,最好到黄河。九寨沟的水显得太清秀,俏得有些西方的味道;太湖的水又有点小,文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的装饰物。也许,中国的水应是黄色的,和我们中国人的皮肤一样;而黄河也只有到了这儿,才成了真正的黄河 ! 车行山谷中,远远便听见阵阵低沉的轰鸣,在左右山壁间碰撞,心也随之律动,未见其影,先 闻其声,知道壶口到了。 天渐渐成了黄色,水汽丰富得似乎凭空能捏出一把汗来。 等真正站在她的旁边,所有的人都惊呆了。地竟陷下一层,天也高了一尺,山谷形似壶嘴,水若浊滴,倾泻而下,一仰难尽的气势,充溢胸口,心跳得能蹦出来。耳朵渐渐聋了,只能看见
23、对方开口,却听不见声音;眼也花了,弥漫着的皆是黄色的漩涡,像是从河里蒸腾地上升,又像是奋不顾身地下降。河底升起硝烟一样的股股黄雾,天宇间充涨着黄色带水的颗粒,碰撞在脸上,散发在天上。脑子里一片空白,什么也不敢想,:只看着山被水层层劈开,天也被这股黄流斩断。水从天而降,拍打 在谷底,响遏在云里。 肖铁壶口的黄河 题目:第四段中通过主观感受来写壶口的黄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指导: 第一步:明确“运用了什么手法(技巧)”。 主观上写人的感受,实际上是为了表现出黄河气势,这叫侧面烘托。 第二步:明确“该手法(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 作者从多个角度来写主观感受,如写心跳、耳聋
24、、眼花、脑子一片空白等。尽管没有正面写壶口的黄河,由人的主观感受却不难体会出壶口的黄 河气势。 第三步:明确“某手法(技巧)运用后好在哪些方面”。 侧面烘托能使作者对自己的表现对象的表达意图更明确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结合具体文段,就在于表现壶口的黄河的气势与生命力,增强现场感,仿佛自己也置身于壶口的黄河。 题目:第四段中通过主观感受来写壶口的黄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答: 主要是运用侧面烘托(或衬托)的手法。 此处通过渲染主观感受(如心跳、耳聋、眼花、脑子空白等)来写壶口的黄河, 好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给人如临其境的现场感,二是从侧面烘托壶口黄
25、河的气势与生命力。 从近年来高考散文阅读试题来看,表达技巧鉴赏类命题角度,主要应有以下方面: 1. 从语言运用角度: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有什么表达效果。 2. 从结构安排角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3.从表现手法角度:是否运用了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 情、融情于景等手法及其作用。 4. 从表达方式角度:各种表达方式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
26、;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好处;叙述顺序的安排,倒、插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描写的特点,肖像、心理描写,侧面、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的作用。 记叙:散文中,为表达主旨作铺垫。 抒情(直接、间接):往往是文章的主要情感,文章的主旨。在开头起定基调的作用;在结尾,往往使文章升华。 描写(细描,白描;正面,侧面;人物描写):散文中,主要是使人物或事物更加形象,更好地表达主旨。 议论:开头或结尾的议论往往是文章的主旨;文章 中间的议论,常起过渡、引出主旨的作用。 说明:作解释,有利于把人、事、物展示给读者。 A、叙述方式:顺叙、插叙、倒叙 B、描写方式:景物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
27、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C、论证方法: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D、艺术技巧 情景交融:渲染气氛、推动情节、烘托心理、烘托人物形象、象征社会环境、烘托思想感情。 托物言志(象征)、虚实结合:使表达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能使文章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使表达更中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对比、衬托(正 衬和反衬):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突出作者的某种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 白描:方字简练,不加渲染和烘托,有简洁传神的表达效果。 抑扬:有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其作用是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 以小见大、侧面烘托等 鉴赏表达技巧一般包括各种表
28、达方式的作用;各种句式的修辞功能;各种写作技巧的效果。诸如: 运用背景,可拓展视野; 蓄势于前,急转于后,常给人“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立“文眼”能帮助读者准确迅速地理解作品的主旨或脉络; 设置线索,可一线贯珠; 侧面烘托,可凸现主体; 欲扬先抑,“扬”效更佳; 虚实相生,可扩大容量; 回环反复,可增加韵律美; 疏密相间,可增加节奏美; 对比行文,可增加表现力; 幽默诙谐,可增加可读性; 巧用误会,能引人入胜。 全国卷痛哭和珍:作者在痛哭和珍时,也写到了自己,她是怎么写自己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 1、作者写自己的渺小,写自己“早已丢失了,吓跑了”。 2、以自己的渺小衬托出和珍的伟大
29、,以自己的胆怯衬托出和珍的英勇无畏。) 人称类 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答题模式: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 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答题示例: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蓟门被踏平,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 (注:指长城 )不再是嵚奇。它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
30、。 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 愚钝的标志,长城!(节选自长城) 问:这篇散文中,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答: 长城拟人化: A. 便于与长城对话, B. 便于抒发感情。 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 “它 ”,原因是什么? 答: 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 四、有关归纳内容要点的题型 : 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答题模式: 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 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 第三步整合答案。 答题示例:母亲爱花,我也跟着爱起花来。家住在石门乡间,前后有两个小小的院子,于是,也种了不少杂七杂八的
31、植物,按着季节,也会开出不少好看的花。有时候在廊前一坐,桂花送来淡淡的清香,觉得自己好像也安静古雅了起来。夏天的傍晚,茉莉会不停地开,摘下两三朵放在手心里,所有青春的记忆都会随着它的香气出现在我眼前。我想,我爱的也许并不是花,而是所有逝去的时光,在每一朵花后面,都有着我珍惜的记忆。(节选自席慕容花的世界) 问:本段写我爱花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点,请概括写出。 分析:四句 话中很显然前两句各是一层,后两句是一层。再提取每层的要点词“母亲的爱花”“安静古雅”“珍惜的记忆”,最后整合答案。 答:( 1)受母亲的爱花的影响 ( 2)花让自己变得安静古雅 ( 3)花里有自己珍惜的记忆。 五、有关鉴赏人物
32、形象的题型 : 提问方式: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 答题模式:按总分(分总)来回答。 先用 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 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 解题方法: 对作品中人物的 精神、性格、思想、感情、神态心理作出分析评价。 要结合时代背景,把人物放到特定的时代去分析;要结合叙事情节,要根据人物自身的言行来分析,要分析作者带倾向性的议论,揣测作者的情感倾向。 答题示例:女主人很快发现了我的反常行为,她嗅到了屋子里的油烟味。即刻提出了质疑。那时我正站在厨房里陶醉地听着三兄弟的叫声,我已经能够准确地分清他们声音中的微小差
33、异了,有一个不叫我就会心事重重。女主人说,傻瓜蛋,有吸油烟机不用,你有神经病啊?我刚给她干活时,她对我的称呼是四个字 文学青年。这四个字用她地道的北京话发出来,显得 无比的恶毒。雇用我三个月后,她叫我的就是这三个字 傻瓜蛋,她说之所以没有解雇我,是因为我看上去不像别的人一样吓她一跳。 我示意她小声一点,低声说,烟囱里有一窝小麻雀,他们是我的兄弟。女主人上上下下地看了我一遍(好像我是个什么怪物),扭身走出了厨房,在门口她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 农民。我喜欢这个称呼,虽然它同样恶毒,但我确实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我认为做个农民并不可耻。(节选自安勇烟囱里的兄弟) 问:文中的“女主人”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34、?请用一句话加以概括,并举一例说明。 答:是一个鄙 视进城打工农民的城里人形象。如: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 农民。(或无比的恶毒地将“我”称为“文学青年”“傻瓜蛋”等) 黄土 邹志安 (北京春招 ) 我的父亲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民,劳动一生,默默死去,像一把黄土。黄土长了庄稼,却并不为太多的人注意。全中国老一辈的大多数农民都是这样。 他死于肺心病。这是严重威胁劳动人民健康的疾病之一。中国农民在平时,是不大主动去医院检查身体的,即有病躺倒,还要拖磨。我父亲民国十八年遭年馑时去南山背粮,走冰溜子,回来时冻掉了十个脚指甲,并且扎下了病根。以后一直半生咳嗽,而从不看病 吃药。直到死前几个月,在我强迫下才去医院作了平生第一次心电图。医生打比方说:“机器运转一生,主机已经磨损,太缺少修复和保养了 !”为了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