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必修一教案( 22)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一 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一)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 1.下图表示的是陆地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读图完成下列知识。 (1)自然地 理环境是由 生物 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 (2)此图反映出陆地环境具有 整体性 的特点。常常被作为自然环境标志的是 生物 。 (3)图中 A、 B、 C、 D 箭头中,表示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貌过程的是 C,表示不同温度带生长植物不同的是 A,表示绿地对城市空气起净化作用的是 B,表示植被破坏引起土壤肥力下降的是 D。 (4)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的功能,如 生产功能 和
2、平衡功能 。 (5)黄河含沙量大,主要是因为黄河流经的黄土高原地区土质 疏松 ,植被 破坏严重 ,由于暴雨的冲刷, 水土流失 严重。 2 地 理要素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 构成地理环境的岩石、土壤、大气、水和生物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不断地进行能量交换与物质运动,推动地理环境的整体发展变化。 水循环 生物循环 岩石圈物质循环 环节 蒸发 (蒸腾 )、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 (地表径流、地下径流 ) 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分解作用 冷却凝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变质、重熔再生 物质循环简图 能量 太阳能 (蒸发、水
3、汽输送 )、重力能(降水、径流 ) 太阳能 光合作用 化地球内部热能、太阳能、重力能 学能 分解呼吸 热能 意义 使水体不断更新,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缓解不同纬度间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促进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的迁移运动,能量的流动、转化; 联系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 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 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了各种自然景观; 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能 量传输 3.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系统,除了具有每个地理要素的独特功能外,还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的一些新功能,如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如下表:
4、(二)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意义 1分析该地区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的关系 (1)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这里的“一发”是指 植被 。 (2)若该地区的森林遭受严重破坏,会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具体表现为: 功能 生产功能 平衡功能 概念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的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性质 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 自然地理环境拥有的各个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备的功能 举例 光合作用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将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等统一在一起,在一 定的条件下,生产出有机物 二氧化碳的平衡作用
5、:在海洋生物作用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海水中溶解的钙,加速形成碳酸钙沉淀,减缓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 氧气的平衡: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生物呼吸作用和燃烧消耗氧气 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 增大 ,易发生水旱灾害;含沙量 增大 。 动物:栖息地遭破坏,生物多样性 减少 。 气候:降水 减少 ,气候变干;昼夜温差和年温差 增大 ;灾害性天气增多。 土壤:土壤侵蚀加剧,土壤肥力 下降 。 整个地理环境:生态环境恶化,生态平衡遭 受破坏。 图示反映的问题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其表现是什么? 答案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地理环境中的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乃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6、2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实例和意义 整体性的表现 举例说明 意义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 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地区 全球共同努力 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 地球 3 地理环境整体性要素的分析方法 (1)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是协调一致的。 地理环境的总体特征一般由地貌和气候 (特别是气候 )决定并体现,如我国西北地区干旱、半干旱和青藏地区高寒的特征。 第一步,根据区域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确定气候类型和特征。 第二步,
7、概括出地理环境的总体特征。 第三步,与环境总体特征相联系,逐一分析其他要素的特征。下图为我国西北地区的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的关系图。 (2)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况的变化,即 “ 牵一发而动全身 ” 。首先明确发生变化的要素 (所牵的 “ 一发 ” ),然后逐一分析该要素变化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 “ 全身 ” 发生怎样的变化。以滥伐森林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为例: (3)不同区域地理环境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区域。首先明确这一区域发生的变化体现在哪些要素上,然后分析这一区域与其他区域存在哪些要素上的联系,最后分析出其 他区域发生的具
8、体变化。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对黄河下游地区的影响为例: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一)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1陆地自然带与气候带的对应关系 不同的气候对 应不同的自然带类型,不同的自然带都有与之对应的气候类型。如下图所示 (以北半球为例 ): 特别提示 自然带的分布并不完全与气候类型相吻合 (1)相同的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类型不尽相同,如温带落叶阔 叶林带对应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2)相同的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不唯一,如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主要为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3)热带沙漠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不是热带沙漠带,而是热带荒漠带。 2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地域分异规律 由赤道到两极的
9、地域分异 (纬度地带性 )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经度地带性 ) 定义 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或者说每个自然带与纬线大体平行地伸展成条带状 自然带沿着经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并大致与经线平行地伸展成条带状 影响因素 主导因素 热量 (太阳辐射 ) 水分 (海陆位置 ) 成因总结 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即以 热量 为基础 水分由沿海向内陆递减,即以 水分 为基础 分布特征 延伸方向 纬线 方向 (东西方向 ) 经线 方向 (南北方向 ) 更替方向 纬度变化方向 (南北方向 ) 经度变化方向 (东西方向 ) 典型地区 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 中纬度地区 典型景观 变化例
10、证 沿海内陆沿海 思 维建模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分析思路 (1)在分析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2)在分析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二)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基础落实 读某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忆下列问题。 (1)随海拔的升高,气温 降低 ,降水一般是先 增多 后 减少 。 (2)山地的垂直带谱与其基带所在纬度向 高纬度 方向上的水平带谱一致。 (3)影响垂直分异规律的因素有山地所处 纬度 和山地的 相对高度 。 (4)从图中可知该山 南 坡为阳坡, 南 坡为迎风坡。 2.深化整合 错误 ! ( 1) 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 杂程度的因素
11、 山体所在纬度 相同高度的山体,纬度越低,自然带谱越复杂。 山体海拔 纬度相当的山体,海拔越高,自然带谱越复杂。 山顶、山麓之间相对高度 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谱越复杂。 ( 2) 自然带垂直分布特点 地表景观随高度发生有规律的更替,水热状况差异是基础。 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规律,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变化规律。 山麓的自然带基本上与当地水平自然带相一致。 山地自然带的发育程度往往与该山体所在纬度和海拔高度有关,通常是纬度越低、山体海拔越高,自然带越丰富。 同一自然带:阳坡分布海 拔高于阴坡;随纬度的增加,其分布的海拔降低。 山地阳坡自然带数目多于阴坡自然带数目。 3.方法技巧 山地垂直自然带
12、的判断方法 (1)通过带谱的基带名称确定所在的温度带 所谓基带,即高山山麓的自然带,因位于垂直自然带的最底层而得名,如果最底层自然带是常绿阔叶林带,说明该山地位于亚热带地区。 (2)通过带谱的数量判断纬度的高低 通常,带谱数量越多,山地所在的纬度位置越 低,反之则越高。因此,纬度低的高大山岭,自然带数量要多于纬度高的山岭。若是赤道地区的高大山岭,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发生的变化规律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变化规律。 (3)利用自然带判断南北半球 通过自然带的数量,判断阳坡和阴坡,进而判断南北半球。北半球的山体,因全年大部分时间正午太阳在南边,则南坡获得的光热多于北坡,南坡自然带的数目多于北坡,或基带自
13、然带的海拔高于北坡;南半球则反之。如下图所示: (4)根据雪线的高低判断迎风坡和背风坡 雪线高的为背风坡,雪线低的为迎风坡 (山地迎风坡降水丰富,冰雪量大,融化慢,因此雪线低;山地背风坡降水少,冰雪量小,融化快,因此雪线高 )。 (5)可根据不同山坡自然带分布海拔的不同,判断山坡坡向 东西走向的山 自然带海拔分布高的为阳坡,自然带 海拔分布低的为阴坡。 (如喜马拉雅山 ) 南北走向的山 (温带地区 ) 自然带海拔分布高的为背风坡,自然带海拔分布低的为迎风坡 (如太行山:迎风坡降水多,但气温稍低,在背风坡相同的海拔处,其降水量比迎风坡少,但气温偏高。因此背风坡同迎风坡降水量和气温大体相同的地方,
14、其海拔要高于迎风坡,故背风坡的自然带分布海拔要比迎风坡的高 )。如下图所示: 4.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图的判读 图型概述 山地垂直自然带谱是指山地自下而上按一定顺序排列形成的垂直自然带系列,以该类图示为背景,主要用于考查山地某一高度自然带的名称及成因、山地坡向、山地雪线高度分析及 山地名称的判断等内容,也可以用于考查与自然带有关的人类活动等。考查形式多为选择题,偶有综合题。 图例、自然带基带类型、自然带垂直变化、不同坡向自然带差异等。 山地地理位置、同一坡向自然带分布特点及成因、同一自然带在不同坡向存在的差异及原因、不同地理位置的山地自然带差异表现及原因等。 比较选择项得出最佳选项,或在调运所学知
15、识的基础上写出规范答案。 (三) 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分析 1.基础落实: 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回忆下 列知识。 (1)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 苔原 带,其原因是 南半球所在纬度大部分是海洋 。 (2)赤道穿过的东非高原为 热带草原 带,其原因是 地势高 ,热量和水分不足,不能形成热带雨林带。 (3)美洲大陆西海岸的自然带南北延伸呈条带状,其原因是受 科迪勒拉 山系的阻挡。 (4)南美洲 40S 以南的大陆东岸为 温带荒漠 带,西岸为 温带落叶阔叶林 带,其原因是大陆西岸为 西风 带的 迎风 坡,降水 多 ;大陆东岸为 背风 坡,降水 少 。 2.深化整合 ( 1) 非地带性现象及其成
16、因 因素 地区 自然带和地表景观 成因 地带性分布 (理想状态 ) 非地带性分布 (现实状况 ) 海陆分布 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 苔原带、针叶林带 无 南半球该纬度地带大部分是海洋 地形起伏 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 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荒漠带 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深入,处于背风坡 科迪勒拉山系西侧 东西延伸,南北更替,呈带状 南北延伸,南北更替,呈狭长 条状 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 东非高原 热带雨林 带 热带草原带 地势高,气温低,对流弱,降水少 洋流 北半球中高 东、西两岸 大陆东岸自 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陆东、西两岸 自然带的分布纬度应该大致相当 然带向较低纬度延伸,大陆西岸自然带向较
17、高纬度延伸 纬度,大陆东岸是寒流,降温减湿,大陆西岸是暖流,增温增湿 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西两岸 东、西两岸自然带的分布纬度应该大致相当 大陆东岸自然带向较高纬度延伸,大陆西岸自然带向较低纬度延伸 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岸是暖流,大陆西岸是寒流 南半球副热带地区的大陆 西岸 森林带或草原带 热带荒漠带 寒流起降温减湿作用 欧洲西岸 针阔混交 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分布范围特别广 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水分 昆仑山山麓 温带荒漠 带 绿洲 冰雪融水和地下水丰富 尼罗河谷地 热带荒漠 带 绿洲 尼罗河河水 灌溉 ( 2) 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的判断方法 依据某现象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及海拔,按地带性规律判断应该是什么自然带,然后将实际环境与理论上的自然带相比较,如果一致就是地带性现象,如果不一致就是非地带性现象。 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表现可以总结成“缺失”“改变”“约束”“ 块状”等几个方面。 “缺失”:如由于海陆分布差异,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改变”:如由于地形的影响,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南段东侧是温带荒漠带。 “约束”:如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自然带分布范围很窄并很长。 “块状”:如我国新疆温带荒漠中的天山和昆仑山山麓的绿洲。 课堂练习 下图为 “ 地球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 ” 。 读图回答 1 2 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