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7年高考阅读散文合集含答案.doc

上传人:11****ws 文档编号:2396794 上传时间:2019-05-11 格式:DOC 页数:43 大小:2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5-17年高考阅读散文合集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15-17年高考阅读散文合集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15-17年高考阅读散文合集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15-17年高考阅读散文合集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15-17年高考阅读散文合集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2015重庆 甘森的西红柿 甘建华 从柴达木西部的尕斯库勒湖畔,沿着输油管线迤逦而来,路上连草都很难看到一棵,天上飞鸟也不见踪影。笔直平坦的公路上,伴随的只有连绵不绝的昆仑山。高原缺氧,旅途劳顿,我们一直处于昏昏欲睡的状态。 走着走着,蓦然抬望眼,前方出现了 十分醒目 的几栋红顶房,一眼望去仿若一座漂浮在茫茫瀚海之中的孤岛。莫非是日光水汽折射下的 海市蜃楼 ?司机轻咳一声,嗓中吐出四个清脆的字:“甘森到了。” 房屋精致稳固、庭院干净美观超乎我们的想象,生产区的整洁、生活区的布局超乎我们的想象,就连院落正中的 那几棵白杨树,翠绿挺拔的雄姿也超乎我们的想象。更别说见到蔬菜大棚中盛开的大丽花,嫩绿

2、的小白菜,绿中泛红的青椒,美艳欲滴的西红柿,真的让我们一声连着一声地惊叹。 教导员宋代勇,从绿色蔬菜大棚里,摘下来三个西红柿,笑嘻嘻地给我们一人递上一个。仔细端详着长相似心形、皮质似婴儿的浆果,实在抵挡不住它的鲜嫩水灵。那样的沙甜,那样的微酸,那样的美味,那样的滋润。以前我们吃过多少西红柿啊,怎么就从来没有体会过这样味道醇正的口福呢? 口福之外,另有一种眼福等待着我们,这就是甘森热泵站的亲情文化墙。一块制作精美的铝合 金板,上方写着:“家庭因你的平安而幸福,输油事业因你的奉献而繁荣。” 这个西部荒漠深处的亲情文化墙,大多是一家三口的全家福,照片下面的留言,既有妻子对丈夫的关心,也有儿女对父母的

3、惦念,还有孩子对远方父母的祝愿。宋代勇说:“亲情文化是咱们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每当看到这个广告牌,我们的心中都会泛起一股温馨与暖意,只有好好工作,才能对得起家人的深情厚意。” 宋代勇的女儿是这样留言的:“您是家里的一片天,没有了天空,鸽子就无法自由飞翔,多爱护身体。”郭光元儿子:“您的坚忍不拔和铮铮铁骨是我永远的榜样,我从您那 儿汲取到奋发的力量,走过挫折,迈向成功。”青海土族职工甘述文两个小女儿甘卉、甘婷:“上班多保重,没有你的爱,无论多豪华的家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家。” 我无法把几十则亲情话语一一抄录下来。记得当时我的鼻孔是酸酸的,眼睛有些模糊,手有些颤抖,字也有些歪斜,但我的感动却是的的确确

4、的。 甘森的蒙古语意思就是“苦水”。花格输油管道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原油输送管道,甘森热泵站位于这条管道的中段,是社会依托条件最差、自然条件最为艰苦的地方。它距花土沟镇 230 多公里,距格尔木市 270 多公里,海拔 2910 米。甘森还是一个 风口,据说西北风从此进入格尔木地区,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刮风扬沙,最多时站里一天能拉出去十吨的沙子,一年用过的扫把不计其数。 站在甘森站的院落里,任凭强烈的紫外线照在脸上,我的思绪飞越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1954 年初夏,我的父辈们高喊“到柴达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千里迢迢地来到异乡。尽管黄沙漫漫,寒风呼啸,气候异常干燥,鼻孔里结着血痂,然

5、而他们不悔,都把这儿当成了自己的家园。 1958 年地中四井日喷原油 800 吨,为当时步履艰难的祖国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使冷湖成为继玉门、新疆、四川之后的第四大油田 ,迅速崛起。 原石油工业部的一位副部长当年在青海油田考察时,曾经潸然泪下地说道:“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别说工作,只要能待住,生活,也是英雄啊!”柴达木油田的英雄们以三代人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和无私奉献的崇高美德,积 60 年两万多个日日夜夜之功,造就了一个千万吨级的大油气田! 一步一回头,一生一世情。无论时光怎样流转,无论相隔多么遥远,我都不会忘记柴达木沙海中的那座绿岛,绿岛上那群默默工作的石油兄弟姊妹,以及他们亲切的笑容和特别珍贵

6、的亲情文化。 当然,还有那个味道格外甜美的西红柿。我得说,那是我迄今吃 过的味道最美的西红柿。 13.怎样理解文中用“十分醒目”和“海市蜃楼”这两个词语来描述甘森?( 2 分) 【答案】:既表现沙海中甘森的明显、清晰,又突出沙海中甘森的令人难以置信。 【解析】:“醒目”即“明显、清晰”;“海市蜃楼”本指不存在而红顶房子真是存在即“让人难以置信”,强调作者对甘森的前后感受。 14.作者在旅途中与到达甘森后的所见有何不同?这样写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5 分) 【答案】:途中自然景象的单调荒凉,甘森生活景象的生机勃勃。 衬托 突出作者的情感变化,揭示文 章主旨。 【解析】:“路途中”

7、即第一段描写内容,“连草都很难看到一棵”、“天上飞鸟也不见踪影”等可见“单调荒凉”;“到达后”的景象即第三段描写内容,挺拔的白杨树,蔬菜大棚里的各种蔬菜等可以概括出“生机勃勃”。 明确常见的表现手法,从途中的“昏昏欲睡”到超乎想象、惊叹凸显了情感变化;以沿途景象衬托甘森景象,以此突出主旨。 15.作者用“甘森”的蒙古语意思引出其环境条件之苦,又写了新中国成立后甘森的发展之变,请分别予以概括。(分) 【答案】:远离市镇,社会依托条件差;海拔高,风沙大,自然条件 艰苦。 由初建油田时条件恶劣的荒漠,变成了环境优美的沙海绿岛 石油人的“新家园”。 16.文中为什么要写甘森热泵站的亲情文化墙?请简要分

8、析。(分) 【答案】:为了表现并赞扬甘森石油人的精神风貌。 ( 2)写出了甘森石油人及其家属懂得爱与亲情,有家庭幸福感与责任感。 ( 3)写出了甘森石油人及其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解析】:留言体现的是家人的关心、惦念、牵挂。从侧面写油田建设者们远离家乡投身祖国建设突显出奋斗、奉献精神以此表达赞扬其精神。 17.文章末段写西红柿为什么说“味道格外甜美”和“迄今吃过的味道最美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分) 【答案】:( 1)点题 ( 2)西红柿是甘森石油人在荒漠中种植出来的果蔬,特殊而珍贵,显示了他们的辛勤劳动和甜美生活。 ( 3)西红柿又是作者感情的寄托物,它寄寓着作者对甘森石

9、油人的美好情感,文章借西红柿颂扬甘森石油人的伟大精神和崇高品德。 【解析】:结尾点题。理解结尾句含义,重点理解“味道甜”和“味道美”的深沉含义,因辛勤劳动而珍贵,而“甜”,“甜”不单是西红柿更有甘森石油人的生 活;“美”的不但是味道更有石油人的精神、品德。 2015天 津 云和梯田 张抗抗 传说中“中国最美的云和梯田”,隐匿于浙西南括苍山脉雾气迷蒙的群峰深处,弯弯绕绕的盘山公路,倏然甩出一角空地。人在山腰,朝山下的开阔谷地望去,错落有致的梯级田畔,覆盖了周围山坡,似一个硕大的环状天池,嵌于青葱滴翠的崇山峻岭之间。 阳光迎面扑来,俯视崇头镇外的山中梯田,好似面对着一座宽大露天体育馆。若是早几个时

10、辰,此处可见著名的“云和梯田日出”奇景。无论冬夏 太阳每天都攀着湿淋淋、银闪闪、绿油油或是金灿灿的梯子,从山间的水田里升起来。 此 时,眼前那些高低起落、依次递接的田畔,或大或小或长或短,依山就势形状各异,顺着山坡一块块不规则地蜿蜒开去。一层层沉降,通往山洼里黑瓦白墙的小村落;一层层升高,则通往山顶的云端去了。 远眺层层梯田,犹如面对着一座盘旋陡立的天梯。 正是清明时节,梯田已开始灌水,咕嘟咕嘟的流水声箜箜作响,犹如节律均匀的弹拨乐。山水自上而下流入,即使是再小的田池,边缘都留有缺口,一畦注满,便自动流向下一层的田畔,有如大江大河里一级级的“梯级电站”。田畔蓄满水后,一畦畦平展展、亮汪汪得晃眼

11、,似有神灵夜半在山上置放了无数面镜子。天亮之 后,整座山谷成了一个镜子创意博览会 弧形椭圆形拱形牛角形簸箕形一面一面无数面镜子,顺着山坡,妥妥帖帖地铺展开去。田埂上刚发芽的青草 ,一圈圈一道道,为镜子镶上了翠绿的镜框。镜面朝天,映出蓝天里朵朵浮荡的白云 尚未到开犁节,几头水牛悠然在田间啃着嫩草,田畔里盛满明晃晃的清水。这个时节,梯田是透明而宁静的,给人遐想的空间。水孕万物,水汽氤氲中,“风光不与四时同”的梯田四季,如同幻象一般浮现: 梯田在湿润的微风中苏醒,一簇簇一行行低矮茁壮的水稻秧,齐刷刷地摇曳,绿茸茸油汪汪,在秧苗底部的空隙里,闪过荧荧 的波光,银水绿影 那是水灵灵的春梯田。 春梯田,是

12、一轴淡淡的水墨画。 梯田的夏季从绿色中来。由嫩绿而碧绿再墨绿浓浓的绿、重重的绿,绿得绵密绿得厚重,犹如一针针一线线的刺绣,扎透了梯田的每一层泥土,直到把整座山谷织成绿色的绒毯。 夏梯田,是一帧精美绝伦的绣品。 秋季稻熟时,饱满的稻穗洒下遍地碎金,一座金山谷、满山金池塘。一层络黄一层褐黄一层澄黄,稻浪的金色涟漪从山脚一波波升上山顶,又从山顶一波波往下流淌那是金色的秋梯田。 秋梯田,是一幅色彩浓郁的油画。 落雪了。梯田在飘飞的雪花中欣然更衣换妆。白雪覆 盖了层层田畔,厚重或是蓬松,一畦白色又一畦白色。雪后初晴,云和梯田披上了宽大的银色缎袍,瞬时有了一种雍容华贵的气度。 那是云和梯田最令人激动、最美

13、的时刻 梯田的平面上,一层层落满了白雪,而每一级梯田的侧面土墙,则是一道道背风少雪的立面。梯级落差若是高些, 土地的黑色或深褐色便明显浓重,自然而然地甩出了一条条层次分明的黑色弧线。满山的梯田在纯净的白雪映衬下,所有蜿蜒起伏的曲线骤然凸显。那阡陌纵横婀娜多姿的线条 ,如此洒脱流畅、随心所欲,似行 云流水亦如空谷传扬的无声旋律,浅唱低吟 冬梯田,是一幅轮廓分 明、庄严冷峻的黑白木刻。 梯田之神奇美妙,在于一年四季变幻着炫示着迥然相异的色彩与风景。梯田之魅力,更在于它并非自然奇观,而是农耕文明积淀千年的人文极品。 那一刻,脑中跳出一句俗语: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知! 相传,云和梯田已有千年历史。由闽

14、北迁徙浙南的畲族山民,是云和梯田最早的垦殖者。“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田地最为宝贵。聪明勤劳的农人先祖,用锄头镰刀和汗水,伐去山上的灌木与荆棘,挖去乱石拣尽杂砾,在高低起落的坡地上,经年累月日复一日,开垦出一小块一小块、一小片一小片的田地。或宽或窄的梯田,一长条一小块, 不规则地依山势上下伸展。最小的梯田田畔,被称为“巴掌田”,即便春种一兜稻秧、秋收一把稻谷,也不会轻易放弃。历经千百年实践,先人积累了垦种梯田的丰富经验。无论何样贫瘠陡峭的山地,但凡人迹所至之处,就有了人造的梯田。梯田以水田、树木、竹林调节气候,保持四季的气温与湿度,建立起一个自我循环的生态环境,具有固化山体植被、保护水土流失

15、之功。 曾有疑问:水往低处流,而梯田逐级升高。古代无水泵,水梯田之水,从何而来? 云和人说:山有多高,水有多高。 水有多高,梯田就有多高。 恍然,凡是适合开垦梯田的山地,山上必有水源:泉 眼溪流、林木蓄水、雾气雨水农人根据不同的地形土质,修堤筑埂,通过水笕沟渠,将水流引入梯级田畔。自古以来,垦种梯田的人家,多有“刻木定水”的民约,根据每块田的面积,协商分配各家所需水量。进入 21 世纪的现代社会,梯田用水则有了更为合理、科学的调配机制。 水是梯田的生命之源。水梯田是用水养出来的。 梯田自成一体的耕作方式,梯田独创的灌溉系统,为中国及东亚的稻作文化,增添了灿烂的一笔。 回望云和梯田,田埂棱角分明

16、,梯级层次清晰,如同一部刻录着中国千年农耕文明成果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体史册。 在这个以“移动”为时 尚的时代,尚有一种“不可移动”的物体 “梯田”,默默守望着人类共同的家园。 1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叠音词的运用有何效果?( 4 分) 17结合全文内容,简述云和梯田的“魅力”体现在哪些方面?( 6 分) 18文章最后一段,“梯田”加上引号有什么作用?谈谈你对该段的理解。( 6 分) 1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4 分) A“或大或小或长或短”“弧形椭圆形拱形牛角形簸箕形”,这两句话词语间不加标点,使语气连贯,给读者以目不暇接之感。 B作者在云和梯田饱览了四季变换之

17、景,故能将梯 田描写得具体生动,富于美感。 C在山区建成的云和水梯田,是人力征服大自然的产物,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改天换地的气魄与艰苦奋斗的精神。 D“镜面朝天,映出蓝天里朵朵浮荡的白云”,颇有“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摹景神韵。 E文章通过对云和梯田的优美描写,突出表现了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反映出作者对农耕生活的向往。 【答案】 16( 4 分)比喻、拟人,排比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增强形象感 17( 6 分)依山就势,形状各异四季变换,色彩纷呈,景象迥异山水与耗地完美交融,体同中国农人的智慧人与自 然和谐共处,体现千年农耕文明成果。 18( 6 分)引号有强调、突出的作用。加上引号以

18、后梯田就不仅是一种具体事物,更是一种象征。“移动”是现代文明的代表,“梯田”是传统文化的象征。在现代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仍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19( 4 分) A D 【解析】 1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修辞和叠音词,这在题干中已经明确。“太阳每天都攀着湿淋淋、银闪闪、绿油油或是金灿灿的梯子,从山间的水田里升起来”,这句话明显是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题干问的是“云和梯田的魅力体现在哪些方面”,应到文中先找到相关的语句,然后再分条概括。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18 试题

19、分析:“引号”一般是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此题可以从这个角度作答。另外理解句段的意思应抓住关键词。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1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范畴很大,既涉及内容,又涉及手法,既着重局部,又关涉全篇。B“饱览了四季变换之 景”错误。 C“是人力征服大自然的产物”错误。 E“对农耕生活的向往” 错误。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太湖碎锦 范烟桥 太湖,用文人的套语来形容,是“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民间则说“八百里太湖跨三州”。不经过实测,这样笼统地画出一个轮廓,只能给人们一种山明水秀、浩瀚无际的想象。至于它有什么诗情画意,要费一

20、点时间实地去观察、探索,才能领会。 我从不同的角度,看太湖的部分画面,就感到有不同的胜概。洞庭东山、西山是太湖里两个主峰。东山周围五十余里,山势并不陡峭,土壤又滋润,经劳动人民世世代代辛苦经营,已成了丰产地区。山下坡田,种植各种水稻,是 秋熟的主要农作物。夏熟是三麦和油菜,还有豆类和蔬菜瓜果。他们更有园艺的丰富经验,梅、杏、桃、李多得数说不尽。枇杷、杨梅和洞庭红(橘名)名闻远近。随着春夏秋冬,它们先后开花结果,春天果然是“姹紫嫣红开遍”,夏天、秋天、冬天,也是各有烂漫绚丽的景色。说是“美尽东南”,并不夸张。从观赏说,四时皆宜;从生产说,那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资源。江南的许多淡水鱼,这里

21、样样都有。朝出暮归的千百艘大小渔船,点缀湖光水色中,渔民们勤劳、勇敢,征服自然,利用自然。 西山和东山隔着东太湖,东山最高峰 莫釐,和西山最高 蜂 缥缈遥遥相对,同为七十二峰的领袖。西山也是丰产地区,同是“花果山”,东山所有的名花嘉果,西山都繁生着。从东山坐独具风格的小艇 龙飞快,驶入东太湖,莫釐峰头,云气滃然如蒸。别的不知名的远近诸山,时隐时现,好似给烟波吞吐着,山色因明暗而浓淡不一。船家果然有眼明手快的本领,坐在船里的我,到湖心时常为颠簸震荡而惊心动魄。正因为如此,而愈觉山水奇丽得来不易的乐趣。兀立在东山、西山之间的石公山,则是以玲珑秀逸的姿态吸引着人们。小艇乘风破浪而去,到了山下,显然可

22、见四围的山石,经过千万年的冲刷,有了“皱、瘦、透”的 美姿,早给鉴赏者陆续凿去了,苏州园林里的太湖石,都是取于石公一带的石山。因此,石公山像斧削过,没有了山脚,正如一块翡翠放在一个玻璃盘里。 假使从苏州直接到西山,出蠡口,就展开了图画,山更多,湖更大,变幻就更多。王鏊“山与人相见,天将水共浮”,冯善“震泽春浮涨碧漪,净涵天影漾玻璃”,能把湖山之胜,描绘得恰到好处。道书上所说的第九洞天 林屋,就在西山。到了里面,石壁嶙峋如雕塑,是洞庭一奇。这里有许多神话,和山农们闲谈,妄言妄听,也增添了些兴趣。而西边的消夏湾,更附会着西施的种种传说。山湾柔顺的湖水,浅而澄清 ,可以游泳。有着荷花、菱叶,清风徐来

23、,颇有凉意,确是夏天避暑的好去处。到了包山寺,才窥见缥缈峰突起在丛林杂树之上。近观不如远眺之美,大凡山水之胜,都有这个境界。有了山,有了水,才见得山的灵秀,水的空明。太湖就以此特饶奇胜。 太湖还有四个画面,和洞庭东山、西山合起来,差不多得见其全貌。一是从湖州到无锡的一段水程,在群山断续中经过,前后左右可以看到云峦起伏,似乎它们都有动态,与人游戏。一是从无锡到宜兴,数十分钟的汽车行程,在湖边掠过,太湖平铺在车外,远山几抹,可望而不可即。一是无锡的鼋头渚,割取了太湖的一角, 经过人力的整理,有着怪石突兀、惊涛汹涌的奇趣。不仅有色,而且有声。夕阳将下,余晖照映湖面,金光璀璨,不可名状。一是苏州光福的

24、石壁,也是太湖的一角,更见得静止处,已不是空阔浩渺的光景。而即小见大,可以使人有更多的推想。 阴、晴、风、雨、云、雾,固然使山水多变,适逢其会,逸趣横生。便是朝曦、夜月下特有的湖光山色,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古今诗人画师,尽管灵思妙想,摄取片断到诗画里,有着他们的杰作,还是概括提炼。我更无能,凭我接触到的,写了些体味,或许有三言两语,能引起到过大湖者的同情,作会心的微笑。毕竟是“尝鼎一 脔”,太湖实在是描写不尽,描写难工的。 (有删改) 1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 分) A作者对太湖东山、西山及太湖在阴、晴、风、雨、云、雾下的变幻作了详细的描绘,表现了太湖山水的多变

25、与逸趣横生。 B文章引用形容太湖的套语、诗句,谈及苏州园林、道书记载和神话传说,增添了太湖的人文色彩和传奇性。 C文章用“一块翡翠放在一个玻璃盘里”,比喻四围山石被削取的石公山兀立湖面这一湖山相映的景致,极为生动形象。 D第段写太湖的四幅画面,都运用想象和移步换景的方法,结合色彩、声 音等变化,表现不同时空之下的太湖奇景。 E本文写太湖美景,详略有致,既有整体勾勒,又有局部描写,自然景色与审美体验有机融合,韵味丰富。 【答案】 CD 【解析】 C“四围山石被削取”错误,文中是说“石公山像斧削过”。 D“都运用想象和移步换景的方法”错误,没有想象。 16文章第段写了东山 带哪些“胜概”?表达了作

26、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6 分) 【答案】山下坡田种类丰富的农作物、种类多样的园艺、朝出暮归的千百艘大小渔船,表达了作者对太湖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解析】抓住题干,确定筛选的区域,“文章第段 ”;然后回归文本,先找后概括。 17结合全文,分析标题“太湖碎锦”的内涵和作用。( 6 分) 【答案】“碎锦”本义是细碎的锦缎,比喻零散知识的集合。“太湖碎锦”的意思是太湖的零散美景,使用比喻的修辞,表达对太湖的赞美之情。作用:点明对象,总领全文;奠定文章的基调;揭示文章的主题。 【解析】标题的内涵: 1注意修辞 2表层含义 3深层含义 4 文本的中心 5作者感情 18文中说:“近观不如远眺之美

27、,大凡山水之胜,都有这个境界。”你是否赞同这个说法? 结合本文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思考。( 6 分) 【答案】赞同。俗 话说距离产生美。身在其中,往往忽略了其魅力之所在,可能更多的是发现其缺点。比如太湖,因远观而发现“缥缈峰突起在丛林杂树之上”“山的灵秀,水的空明”等美景。我们在欣赏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等等的审美过程中,必须保持特定的、适当的距离,如时间距离、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否则就会影响和削弱审美主体的审美效果 【解析】可以针对这句话到文中找远观的效果,再结合生活常识解答即可。 2015上海 雪天 张抗抗 每年下第一场雪的日子,我总会想起多年前,一个雪天的经历。 那些日子我始终被一件事情

28、烦恼着。烦 恼的起因似乎是一些闲言碎语。当事情渐渐平息下来时,我偶尔听说某某人在其中做了手脚,心里顿时对此人充满了恼恨。我发誓要当面去质问她,为什么要这样伤害我。 不久,我出差去某地,恰要路过那人所在的城市。我向朋友要来了她的地址,决定在那个城市作短暂的停留,突然出现在她家门口,义正词严地指责、声讨她,然后同她拜拜,乘坐下一班火车拂袖而去。 从清晨开始,天空就阴沉沉的。火车意外晚点,到达那个城市已是傍晚时分。当我走出车站时,发现空中已飘起了雪花。雪来得很猛,雪烟横飞,急速而强劲。四周的街道和房屋笼罩在一片暗淡迷茫的 雪色中。我按着地址打听路线,完全陌生的街名和异样的口音,令我不知自己置身何处。

29、我有些发懵,但我只能继续往前走,去寻找那个记录在怨恨的纸条上的地址。 雪下得越来越大,风也越发凛冽,雪片像是无数只海鸥扇动着白色的翅膀,围绕着我扑腾旋转。密集的雪沫子刮得我睁不开眼。四下皆白,分不清天上地下。我只是混混沌沌跌跌撞撞地朝前走着。没有伞,头巾早已湿了,肩上的背包也渐渐沉重,额头上被热气融化的雪水,顺着面颊流淌下来 那条胡同怎么还没有出现呢?街上几乎已没有行人,就连可以问路的人也没有。我在风雪中既寻不见街牌也看不 见门牌号码,自己一定是迷路了。我饥饿、疲惫、寒冷、烦躁,心中被积淤已久的怒气鼓胀得几乎快要炸裂。 就在这个时候,我看见了街边上一间简陋的平房窗口,泄出一线微弱的灯光。我涨红

30、着愤怒而疲倦的脸,敲响了那家人的房门。门开了,灯光的暗影中,站着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妇。她正在和面做饭,于是将两只手甩了甩,又合拢着搓了又搓,才接过我那张写着地址的纸条。她眯着眼将那纸条举在灯下看了看,又低头仔细地打量着我。她用一只手在那面团上拍了拍,问:“你不是这地方人吧?”我点点头。她便往前方指了指,告诉我那条胡同离这儿已经不远,但还得 如何拐弯再如何拐弯之类。那口音不好懂,我听得越发地糊涂,傻傻地愣在那里。 她也愣了一下,后来就索性扯下围裙,抓起一条头巾说:“得,那地方太难找,跟你说不明白,还是我领你去吧!”不容我谢绝,她已经跨出门槛,踩在了雪地里。 她走得快,我闷头跟在她身后。只听见雪在脚

31、下咔咔响,前方忽闪忽闪的雪片里,一个模糊的背影,若隐若现地导引着我。 “这大雪天儿出门,肯定是有要紧事吧?”她回过头大声喊。我含糊地应了一声。“猜你是去看望病人吧?看把你累得急得!是亲戚?朋友?”她放慢了脚步,一边拍掸着肩上的雪花,等着我。我心里 咯噔了一下。亲戚?朋友?病人?我沉默着,无言以对。我怎能对她实言相告:自己其实是去找一个“仇人”兴师问罪的! 就在那一刻,我忽然不知道自己来这个城市干什么,甚至也不知道我要去寻找的那个人究竟是谁。那个人隐没在漫天飘飞的雪花中,随风而去,只不过应和着恶劣天气中雷电偶尔的喧嚣。她也许出于无知,也许出于一时的利益之需,也许真的是一个需要救治而不是鞭笞的“病

32、人”呢?! 脚底突然在一个雪窝里滑了一下,大娘一把将我拽住。“这该死的雪,真讨厌”我忍不住嘟哝。“不碍事,不碍事。”她说,一边仍在搓着手指上的面粉。 “就快到了,前面那个电线杆子右拐,再往前数三个门就是。”她抬起一只手,擦着脸上的雪水。我看见她花白的头发上,落满了一粒粒珍珠般晶莹的水珠。“大娘,请回吧,这回我认得路了”我说着,声音忽然就哽噎了。 她又重复指点了一遍,便转身往回走。刚走几步,又回过头,大声说:“不碍事,明儿太阳出来,这雪化一化,就有路了!” 那个苍老的声音,被纷扬的雪花托起,在空荡荡的小街上蹒跚。 我在雪地上久久伫立,任雪花落满我的双肩,遮盖我的眼帘;任寒风吹打我的脸庞,掀起我的

33、衣襟。湿重的背包、鞋和围巾似乎一下子失去了分量,连同 我此前沉郁的大脑和满腹怒气的心思 那个风雪之夜,我终于站在那费尽周折才到达的门牌下面, _ 7对第段描写大雪的作用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3 分) A表现了“我”寻人过程的艰难。 B衬托出此行在“我”心里很重要。 C渲染了“我”强烈的怨恨之情。 D为突显作品的主旨做了必要铺垫。 8 赏析第段中关于老妇人的动作描写的表达效果。( 4 分) 9 请紧扣“蹒跚”一词,赏析第 段画线句。( 4 分) 10 分析“我”在寻人过程中的两次心理转变及各自原因。( 4 分) 11 根据作品内容,进行想象,为本文续写结尾(限 45 字以内)。( 4 分)

34、 7. ( 3 分) C 8. ( 4 分)用干脆有力的“扯、抓、跨”等动词( 1 分),生动地写出老妇人动作麻利( 1分)和毫不犹豫( 1 分),也充分表现出她的热心善良( 1 分)。 9. ( 4 分)答案示例:运用比拟和通感的手法,变听觉为视觉,化无形为有形。用步履的缓慢摇摆表现出声音在“我”心头久久萦绕,对“我”触动很大,也与句中“苍老”一词相一致。 评分量表: 分值 等级描述 答题模式 4 分 紧扣关键词语所做的赏析全面而细致。 应答为,加上中的任意一项。 3 分 联 系关键词语所做的赏析较全面细致。 应答为,加上中的任意一项。 2 分 有赏析,但不全面、不具体。 应答为,或中的至少

35、两项。 1 分 有相关分析。 应答为中的任意一项。 0 分 所答内容与试题无关或分析错误。 非上述模式。 量表说明:答题模式中,“”表示“比拟”“通感”中的任意一项,“”表示“变听觉为视觉”“化无形为有形”中的任意一项,“”表示“用步履的缓慢摇摆表现出声音在我心头久久萦绕”,“”表示“对我触动很大”,“”一表示“与句中苍老一词相一致”。 10. ( 4 分)第一次转变是由满怀恼恨到怀疑、动摇( 1 分),转变的原因是老妇人善意的揣测触动了“我”( 1 分)。第二次转变是由怀疑、动摇到彻底释怀( 1 分),原因是老妇人的话让“我”领悟到应该用善良宽容去化解心中的怨恨( 1 分)。 11( 4 分

36、)评分量表: 分值 整体印象 等级描述 答案示例 4 分 优秀 想象丰富,合乎作品内在情理;起到结尾作用,语言有意蕴。 轻轻将那张已经揉皱并被雪水洇湿的纸条撕碎,然后回转身,慢慢朝火车站方向走去。 3 分 良好 想象合乎作品内在情理;有结尾作用;语言通顺。 ( 1) 将那张记录着怨恨的 纸条扔进了垃圾箱,然后向火车站走去。 ( 2) 敲开了门午夜的月台上,她向我挥着手,隐没在漫天雪花中。 2 分 中等 想象基本合乎作品内在情理,结尾作用不明显;语言较通顺。 ( 1) 想了想,转身走了。 ( 2) 敲开门,看着她诧异又有些许不安的眼神,我告诉了她我的来意,不再愤恨,畅谈后愉快启程。 1 分 较差 想象与作品内在情理不一致。 ( 1) 但此时的我却已失去了再向她质问的兴趣了,这一场雪早就将这之前的怨气都吹得烟消云散了。 ( 2) 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应该讨伐一番。但是,我又想起了老妇人的话。怎么办呢? 0 分 很差 内容与作品内在情理相悖或 毫无关联。 ( 1) 晕倒了。 ( 2) 敲开了门。门后出现的竟然是那位老妇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