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内蒙古 各 盟市名称的由来 呼和浩特。蒙古语为青色城市。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蒙古文俺答汗传中。是书载有:“大名扬天下的圣主俺答汗,在水公猴年(藏历,即明隆重庆六年,一五七二年),召集举世无双的巧工名匠,模仿已失去的大都,在哈刺兀那之阳、哈屯河之滨,始建有八座楼和琉璃金银殿的雄壮美丽的呼和浩特。” “哈刺兀那”,蒙古语为黑山,明清著作中又称作“哈朗兀”、“喀朗乌”、“漠喀喇”等,即今大青山。“哈屯河”,为呼市西北乌素图谷汇流而下的五里沙河,即绥远通志稿中之“札达海河”。俺答汗传中的呼和浩特之称,是迄今 所见最早的记载。该书约成于 1608 至 1612 年间。 1611 年瞿九思编撰的万历武功录中
2、的俺答列传记载着:明朝为俺答所建之城命名“归化”。其含义为:“归化远人”或“远人归化”,明显地带有歧视、贬低少数民族的用意。后来明、清的许多著作中,便把呼和浩特称为“归化”了。关于城市的确切位置,清顾祖禹编撰的读史方舆纪要中指出:水泉营堡正北三百里,即归化城。水泉营堡即今山西偏关县水泉营村。这一记载与俺答汗传所记相符。 1687 年张鹏翱出使俄罗斯,他在奉使俄罗斯日记中写道:“抵归化城,蒙古名库库河屯。”这 是把呼和浩特与归化并称的第一部著作。 1719 年范昭逵随兵部尚书范时崇西行,在所著从西纪略中记有:“二十二至二十九计八日,共起居于库库河屯即归化城也。” 从上述各种著作中的记载,完全证实
3、了:归化城即今呼和浩特的旧城。 伊克昭盟(现鄂尔多斯市)。蒙古语“伊克”,即大;“昭”,在这里指庙。清代,鄂尔多斯两翼六旗(六旗七个扎萨克):左翼中旗(鄂尔多斯王旗或称郡王旗)、左翼前旗(准格尔旗)、左翼后旗(达拉特旗)、右翼中旗(鄂托克旗)、右翼前旗(乌审旗)、右翼后旗(杭锦旗),后又分出右翼前末旗(扎萨克旗), 共六旗七个扎萨克于伊克昭盟王乃召地方会盟,故称伊克昭盟。伊克昭盟是蒙古民族敬仰之地,因为这里耸立着蒙古民族的古代英雄人物 成吉思汗的陵寝。清代,在伊克昭盟内专另设达尔哈特一旗,看守成吉思汗陵寝,并由鄂尔多斯各旗的贤能者担当“吉农”(旧官职员)。 锡林郭勒盟。“锡林”,蒙古语指高原上
4、的平野,“郭勒”,蒙古语河川。锡林郭勒盟得名于锡林河(郭勒)。该河发源于克什克腾旗西海尔奇克山的俄伦泊,西流约一百余里入西阿巴哈纳尔旗,称为锡林河(郭勒)。该河流域,土地肥沃,水草丰美,河水清澈,是牛马羊饱食的天然大草原 。清代内扎萨克会盟,原定乌珠穆沁二旗;左翼旗(东乌珠穆沁旗),右翼旗(西乌珠穆沁旗);浩济旗二旗:左翼旗(东浩济特旗)、右翼旗(西浩特济特旗);苏尼特二旗:左翼旗(东苏尼特旗)、右翼旗(西苏尼特旗);阿巴嘎二旗:左翼旗(大王旗)、右翼旗(小阿巴嘎旗);阿巴哈纳尔二旗:左翼旗、右翼旗,共十旗于锡林郭勒地方会盟,故称锡林郭勒盟。 哲里木盟(现通辽市)。哲里木盟得名于位在今哲里木盟
5、科尔沁右翼中旗王府北的哲里木山。古文献上写作“者林目”。蒙古人称马鞍扯肚为“哲里木”。此山形同马鞍吊带,所以蒙古人称为哲里 木山。此地背靠峻山野林,面临一马平川,当时是“会盟出征围猎”的天然练兵场。清代札萨克会盟,原定科尔沁六旗:左翼中旗(达尔汉旗)、左翼前旗(宾图王旗)、左翼后旗(博王旗)、右翼中旗(图什叶图旗)、大路翼前旗(扎萨克图旗)、右翼后旗(苏鄂公旗);郭尔罗斯二旗:郭尔罗斯前旗(南郭尔罗斯旗或齐公旗)、郭尔罗斯后旗(北郭尔罗斯旗);扎赉特旗;杜尔伯特旗,共十旗于哲里木地方会盟,故称哲里木盟。 呼伦贝尔。呼伦贝尔草原,自古以蒙古民族最初肇兴的发祥地而著称于世。呼伦贝尔盟得名于呼伦池、
6、贝尔湖。呼伦池,据史书记载, 在唐代称为俱轮泊,元代称为阔涟海子,清代称为库楞湖、呼伦诺尔、达赉诺尔等,今称呼伦池或达赉湖。贝尔湖,元以前称为捕鱼儿海子(蒙古秘史写作“捕鱼儿”),清初称布雨尔鄂模(满语称湖为“鄂模”)、布雨尔池,后将布雨二字切读成贝,变成贝尔湖了。清代,呼伦贝尔地方是八旗总管制,未设盟。新中国成立之后,于一九五四年五月三十一日将呼纳盟改称呼伦贝尔盟,盟府设在海拉尔市。 2002 年,呼伦贝尔撤盟设市。 乌兰察布。“乌兰”,蒙古语红色;“察布”,蒙古语崖口。地在今呼和浩特市北红山口下。此地背靠奇峰争出的大青山,面 临水草丰美的土默川,是具有 天然屏障的可攻可守的军事要塞。清代内
7、扎萨克会盟,原定乌喇特三旗:中旗(巴公旗)、前旗(克公旗)、后旗(喇公旗)、喀尔喀右翼一旗(喀尔喀达尔汉贝勒旗),茂明安一旗,四子部落旗,归化土默特旗(分左、右翼旗)于乌兰察布盟地方会盟,故称乌兰察布盟。乌兰察布盟第一次会盟地点在今呼和浩特市红山口下公主府(今呼和浩特市第三十一中院内),并建一藏式白塔作为纪念。乾隆年间,土默特旗改特别旗,不属乌兰察布盟,直属清政府,故会盟地改迁到今武川县东与四子王旗西境交界处的“汪滚”地方,但仍沿用乌兰察布盟。 巴彦淖尔。巴彦淖尔 得名于富饶的吉兰泰盐池(蒙古语“富饶”为“巴彦”,“湖泊”为“淖尔”)。称其为“巴彦”,同时还由于巴彦淖尔地处“黄河百害,唯富一套
8、”的河套地区,有我国“塞上谷仓”之称的缘故。巴盟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后的新建盟,是一九五六年四月国务院决定将甘肃省管辖的巴音浩特蒙古族自治州和额济纳自治旗划归内蒙古自治区后,同年六月一日正式成立的。巴彦淖尔原定管辖阿拉善两旗、额济纳旗、磴口县(三盛公)。盟府在巴彦浩特。后盟府迁临河,政区扩大,包括了原河套行政区各县和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后联合旗。 阿拉善盟。得名于贺兰山。阿 拉善即贺兰一音之转。贺兰山,屹立在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交界处。贺兰山一名,始见于唐代文献。据元和郡县志记载,贺兰山形势如“骏”,山上树木青白,远望如奔腾的骏马。“北人”称骏为“贺兰”,因名贺兰山。这里所指北人
9、,应当是古代北方的某一民族,但不知古代的哪个民族称骏马为“贺兰”。这尚待考证。另据传说,贺兰山上特产一种动物,这种动物形似马,性猛、白身、黑尾、独角,嘶声如击鼓,蒙古人称之为“贺兰”,贺兰山就是以这种动物的名称来命名的。清代始设阿拉善额鲁特旗和额济纳旧土尔扈特旗,不设盟,直属清理藩院 管辖。 1980 年 5 月 1 日正式设阿拉善盟,将原巴盟阿拉善两旗、额济纳一旗划归阿拉善盟。盟府所在地是巴彦浩特。 昭乌达盟(今赤峰市)。“昭”,蒙古语中有丘陵、庙宇、百数之意,这里是泛指复数而言。“乌达”即蒙古语柳树,昭乌达地方盛产柳树,周围草场肥美,芦荻丛生,灌木成荫,水流纵横,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清代内
10、札萨克会盟,原定敖汉一旗(后分两旗:左翼旗,即札萨克王旗;右翼旗即海楞王旗);巴林二旗:左翼旗(即小巴林旗又称巴林贝子旗)、右翼旗(大巴林旗,又称巴林王旗);翁牛特旗二旗:左翼旗(东翁牛特旗)、右翼旗(西 翁牛特旗);札鲁特二旗:左翼旗、右翼旗;阿鲁科尔沁一旗;喀尔喀左翼一旗;奈曼一旗;克什克腾一旗,共十一旗于昭乌达地方会盟,故称昭乌达盟。后来,昭乌达盟改为赤峰市。 二连浩特。二连浩特是内蒙古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的陆地口岸城市。二连浩特因“额仁淖尔”而得名。“淖尔”是湖泊;“额仁”当译作“幻景”。“二连”是“额仁”的转音;“浩特”意即城市。“额仁淖尔”,这个少为人知的穷乡僻壤,却是世界著名的动物
11、化石宝库,它在地理学上被称为“通古尔”高地“恐龙墓地”,是亚洲最早发现恐龙化石的地区之一。 呼和浩特:系蒙古语 ,意为青色的城,故又有青城之称。 土默特左旗:土默是蒙古语,万的意思,特是万的复数词,旗名源于蒙古族部落名。简称土左旗。 托克托县:托克托由蒙古语脱脱转化而来,脱脱为明时西土默特部阿勒坦汗的义子名。简称托县。 包头市:包头是蒙古语包克图的谐音,意为有鹿的地方,故又有鹿城之称。 赤峰市:赤峰是蒙古语乌兰哈达的汉译名称,因市区东北部有一座红山而得名。 巴林左旗:巴林系蒙古语,军寨之意,旗名从蒙古族部落名。 阿鲁科尔沁旗:阿鲁科尔沁为蒙古语,阿鲁是山北之意,科尔沁意为弓箭手,简称阿旗。 翁
12、牛特旗 :翁牛旗为蒙古语,神圣之意。 喀喇沁旗:喀喇沁为蒙古语,守卫者之意。 敖汉旗:敖汉为蒙古语,长子、老大之意。 克什克腾旗:克什克腾是蒙古语,一说为成吉思汗时所创设的近卫军的称号。简称克旗。 满洲里市:满洲是清代满族的名称,满洲里为其俄语音译。 牙克石市:牙克石系满语雅克萨音转而来,即涮坍的河湾子,因北部有河湾洲渚而得名。 额尔古纳左旗:额尔古纳为蒙古语,意为弯弯曲曲的河流,旗以额尔古纳河而得名,简称额左旗。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莫力达瓦系达斡尔语,意为只有骑马才能翻越的山岭。 兴安盟 :兴安系满语,意为丘陵。因位于大兴安岭南麓而得名。 乌兰浩特市:乌兰浩特为蒙古语,意为红色的城市。
13、 科尔沁右翼前旗:科尔沁系蒙古语,带弓箭之意。在成吉思汗时代是环卫武装部队的名称。 扎赉特旗:扎赉特为蒙古语,系蒙古族部落名称。 哲里木盟:哲里木系蒙古语,意为马鞍吊带,因清代内札萨克十旗会盟于哲里木山而得名。 锡林郭勒盟:锡林郭勒系蒙古语,意为丘陵地带河。 二连浩特市:二连是蒙古语额仁的异译,意为幻景,斑谰的。 阿巴嘎旗:阿巴嘎系蒙古语,叔叔之意。位于锡林郭勒盟北部。 东乌珠穆沁旗:乌珠穆 沁系蒙古语,意为葡萄山之人,简称东乌旗。 四子王旗:明蒙古族阿禄额尔喀率部于此驻牧,分为四子,故称四子王部落。 商都县:商都系满语,水游之意,因境内不冻河水流湍急,回旋成纹而得名。 和林格尔县:和林格尔系蒙古语,意为 20 间房子,因清初新设驿站有 20 间房子而得名。 阿拉善盟:阿拉善系蒙古语,一说为贺兰山谐音,一说意为野骏马。简称阿盟。 苏尼特左旗:苏尼特为蒙古语,成吉思汗后裔人名,后形成部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