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中煤》教案.doc

上传人:ng****60 文档编号:2405213 上传时间:2019-05-1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炉中煤》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炉中煤》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炉中煤》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炉中煤》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炉中煤》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1 课题序号 17 授课班级 授课时数 1 授课形式 授课章节 名 称 炉中煤 眷念祖国的情绪 使用教具 教学目的 1、领会作品所抒发的火热的爱国游情。 2、了解诗歌通过艺术形象抒情的表现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通过艺术形象抒情的表现方法。 教学难点 了解诗歌通过艺术形象抒情的表现方法。 更新、补充、删节内容 课外作业 熟读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后记 2 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 (一) 掌握下列字词的音、形、义 殷勤: yin 这里的意思是恳切深厚的情 意。 思量: liang 文中的意思是思念 卤莽: lu 轻率 栋梁: dong (二) 作者及题解: 1、作者简介: 郭沫若( 1892197

2、8),原名郭开贞,笔名沫若。现代著名作家、诗人、戏剧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四川乐山沙湾镇人。幼年受家塾教育, 1905 年考入嘉定县高等小学,后由嘉定中学堂转入成都四川官立高等分设中学堂。 1913 年中学毕业,次年赴日留学, 1918 年升入九州帝国大学医科。先后接触过泰戈尔,歌德、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并深受泛神论思想和浪漫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 1921 年出版新诗集女神,为中国新诗开了一代浪漫主义诗风;同年 6 月,与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郑伯奇等在日本东京创立著名文学团体 “创造社 ”。五四运动后,又创作星空、瓶、前茅等诗集,还写了历史剧卓文君、王昭君、聂安, 19

3、24 年以后受到马克思主义思想影响,提倡革命文学, 1926 年出任广州中山文学文学院院长,同时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副主任。 1927 年 3 月与了讨蒋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在全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北伐革命失败后,他参加了 “八一 ”南昌起义,同年 8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后到上海从事革命文学活动,并创作诗集恢复。 1928 年旅居日本,开始了对中国古代史和文学家的研究工作,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居日时积极支持留日青年学生和国内文艺界的革命文化活动。 1937 年抗战爆发,他毅然回到祖国,积极为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奔走呼号,组织和团结国统区的进步文化人士,主编救亡日报

4、,出任军委政治部第二厅厅长和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献身于抗日救亡运动和抗战文艺运动。这时期,创作了棠棣之花、屈原、虎符等六部大型历史和诗歌战声集等。 1944 年发表甲申三百年祭 ,总结历史上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的经验教训。 1945 年应邀访问苏联,写下访苏纪行。抗战胜利后写了回忆录洪波曲,解放后的著作有:诗集新体颂、百花齐放、潮夕集、长春集、东风集等;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论著奴隶制时代、李白与杜甫等。1978 年 6 月 12 日病逝前夕,他还在全国文联扩大会议上作了书面发言衷心的祝愿,热烈欢呼我国科学和文艺的春天的到来。郭沫若一生著述极多,重要的均收入 1957 年至1963 年由人民文学

5、出版社出版的沫若文集十七卷中; 1982 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开 始出版郭沫若全集。 2、新格律诗。 “五四 ”以后出现的一种不同于自由诗,又没有固定格律的格律诗,亦称现代格律诗。早在 “五四 ”文学革命期间,刘半农就倡议破坏旧韵重造新韵和增多诗体。稍后,陆志韦在为自己的诗集渡河( 1923 年)所作的序言中论及新诗的艺术特征时,提出了 “节奏千3 万不可少,押韵不是可怕的罪恶 ”的看法。 1926 年,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一文中,系统地提出了建立新格律诗的具体主张。他要求 “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押韵,要求每行诗的“音尺 ”数要相等,由调和的音节产生整齐的诗句,他还指出,这 种格律应该根据内容的需

6、要 “相体裁衣 ”。经过这样的倡导,写格律诗的多起来了,成为新诗中的一种体裁,闻一多更是以创作来实践自己的理论主张,他的诗集死水( 1928)年,在当时被誉为 “近年来一本标准诗歌 ”(沈从文论闻一多的死水 30 年代初从自由诗转向格律诗写作的林庚,根据古典诗歌艺术传统和现代口语发展特点,于 50 年代初提出了一种节奏为上五下四的九言体的新诗建行设想,以后又补充了十言(五五)和十一言(六五)两种。 50年代何其芳在关于写诗和读诗及关于现代格律诗等文中,提出建立 “现代格律诗 ”的设想和具体 要求:每行顿数一样,可以有每行三顿、四顿、五顿几种基本形式;每行的最后一顿基本上是双音词;押大致相近的韵

7、;由于押韵有规律,每节的行数也是规律的。60 年代初,臧克家提出以精炼、大体整齐、押韵,作为新格律诗的基本条件, “在行与行相互映衬的时候,音组方面大致相等,也可以多少有些出入 ”, “至于单音尾双音尾问题,我觉得无关大体 ”(学诗断想)。他们的见解不完全一致,但都倾向于新格律诗应当押韵,诗行应相对整齐,应当有一定的格律形式,但这种格律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三)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题目的内涵: 1、 这首诗,只看题目便可知是一首借物言志的作品。如果只有主标题,其对于中心思想的揭示和说明就比较模糊、朦胧,副标题在这里起到了点明主题的作用,有助于读者理解作品艺术形象的内涵,使读者一接触作品,便会

8、自觉地从中感受副标题所宣称的情绪,从而更易于为作品所感染。 2、历来的文学作品中,常常将祖国比作母亲,将自己比作儿女;这首诗却将祖国比作什么?将自己比作什么?为什么要作这样的比喻?这样比喻好处何在? 确:这首诗祖国比作 “年青的女郎 ”, “心爱的人儿 ”。 将自己比作 “炉中煤 ” 因为本诗所表现的是 “眷念祖国的情绪 ”,而 “炉中煤 ”的形象特征是火红、炽热、旺盛、熊熊燃烧,这与诗人对祖国感情的热烈、深切是相一致的; “炉中煤 ”还具有为人奉献火与热,将自己燃烧成灰,殒身不恤的献身精神,可以形象地表现诗人为了祖国甘愿奉献一切的精神, “年青的女郎 ”首先表达的是诗人对祖国在 “五四 ”之

9、后所呈现的新气象的认识,就像一位青春焕发的姑娘,体现了诗人对祖国的赞美;另一方面,将祖国喻为 “年青的女郎 ”而不是我们通常比作的 “母亲 ”,从抒情的角度讲,更易于抒发炽烈、奔放的情感。作品中的 “炉中煤 ”和 “年青的女郎 ”,虽然构不成生活中恋人的关系,但从精神实质上说,同样是在奉献一颗滚烫的心。 (三)分析第一节: 如何理解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前一句是写祖国对于诗人的养育之恩,这是诗人思念祖国的基础。因为是在对作为喻体的 “年青的女郎 ”倾诉,所以这里也比喻性地用了 “殷勤 ”。 “不辜负 ”三字表达了报效之意。 后一句的 “思量 ”,不仅是指对于作为地理

10、概念的祖国的思念,不仅是对山川土地的思念,而且是具有更深含义的一种期望,是希望祖国不断发展,日益强盛、进步,所以用了 “也4 不要辜负 ”。 (四)分析第二节: “炉中煤 ”自称 “黑权卤莽 ”。这是对于 “煤 ”的外观形象的描述:浑身黝黑,形象粗陋,不惹人喜爱。 “炉中煤 ”问 “年青的女郎 ”, “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 ”这两句诗,亦问亦答:你知道吗?你应该知道吧。你嫌弃吗?你不会嫌弃吧。因为 “要我这黑奴胸中,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我的外表虽然精黑,但心是火红炽热的。 “黑奴 ”的 “奴 ”字,可以理解为 “我 ”对于 “年青的女郎 ”即对于祖国心苦情愿,全心全意的奉

11、献态度。 为什么 “要我这黑奴的胸中,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呢?那是因了我的 “前 身 ”,我的来历,我所具有的内在价值。有了这些,我虽然 “黑奴卤莽 ”,你也该不会嫌弃的吧。而且只有像我这样有所 “前身 ”的黑奴胸中,才有对你炽烈深切的感情。 “黑奴卤莽 ”的外表和 “火热的心肠 ”强烈地反差,又高度地统一。 (五)分析第三节:怎样理解 “炉中煤 ”的前身、过去和今朝? 确:煤的前身 “原本是有用的栋梁 ”,过去 “活埋在地底多年 ”, 今朝 “总得重见天光 ”。 从字面上看,讲的是煤形成的过程,其深层的含义,是说自己原本是国家的有用之才,但在过去黑暗现实的压迫之下,爱国之情深埋心中,不得抒发

12、,空怀报国 之志,却无报国之门。今朝,在五四运动的推动下,祖国焕发出新的青春、诗人的爱国情感不可抑制地喷发而出,报效祖国的时机终于来到了。 (六)分析第四小节: “炉中煤 ”今朝的心理如何? 确: “自从重见天光,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 ” 这里诗人尽情地倾诉了对于祖国的思念之情。 “五四 ”之后,诗人作为 “处在国外的人 ”,“若于知识的桎梏而想自由解脱,跑回国去投向我爱人的怀里 ”,这是诗人内心情感的真实表露。而这几行诗,正是这种情感的艺术写照,表达了想为祖国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的宏愿 。 在这首诗中, “燃 ”字是最富于动感的的一个词,给人的形象感受是炉火跳

13、动,光热四溢,“炉中媒 ”的生命在 “燃 ”中得以显现,得以升华。这个 “燃 ”字,还可以让人想象到一颗滚烫燃烧的心,表达出诗人对祖国眷念之深,思渴之切。在第四节中,这个 “燃 ”字出现在 “常常思念 ”之后,又使人感到诗人有一种对于暂时不能投身国内火热斗争而坐卧不宁的心情。 (七)这首诗每节都以 “啊,我年青的女郎 ”开头,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又都以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结束。这种重唱与照应的手法,在情感表达上具有什么样的效果? 确:每节首句相同,这是重唱;首节和末节结尾一致,这是照应,重唱加强了作品的抒情意味;照应强调了诗句的内容,强化了读者的印象。重唱和照应都是使作品韵角更整齐

14、,5 节奏更规律、结构更完整。 (八)总结艺术特色: 这首诗比较突击地体现了郭沫若诗歌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这可以从奇特的艺术形象( “炉中煤 ”眷恋 “年青的女郎 ”,由生活中互不相干的事物作为喻体,构成艺术形象)及所抒发情感的炽热程度反映出来。 在诗人眼中,似乎并不计较两个喻体在生活中的真实并系而是更注重喻体内在的个体特质, “炉中煤 ”是炽烈燃烧 的象征, “年青的女郎 ”一向是令人倾慕、思念的对象,二者可以借用来表达诗人的情感,于是拿来,为我所用。在这首诗中,这两个互不相干的事物被诗人结合得如此美妙,诗人借此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己的爱国激情,毫无牵强生涩之感。诗人如此的艺术构思,热烈奔放的情绪,是与 “五四 ”之后狂飙突进的革命文艺思潮及诗人本身的浪漫气质分不开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