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名词解释:1.GDP:国内生产总值是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一国境内所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这里的“最终产品和服务”指的是由最终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服务,而不被用作投入品以生产其他产品和服务,主要包括消费性产品和服务以及新的耐用产品。例如,汽车和冰淇淋就是最终产品,人寿保险和理发则属于最终服务。 2.铸币税:如果中央政府通过发行货币来为其预算开支进行融资的话,那么融资会导致物价水平的上升,使得公众手中货币的实际购买力下降。因此,发行货币以提高政府收入就如同向广大的货币持有者征收了一笔通货膨胀税,通常也被称为铸币税。3.流动性陷阱:水平的 LM 曲线表明,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变动具备充分
2、敏感性,或者说货币需求再大的变动也不会造成利率的变动,这被称为流动性陷阱 ,是凯恩斯理论的极端情况。流动性陷阱产生的原因是当利率水平非常低的时候,人们预期利率不会再下降,债券的价格也不会再上升,因此只愿意持有货币而不愿意持有债券,流动性偏好趋于无穷大。4.牺牲率:GDP 损失的累计百分比与实际获得的通货膨胀的降低量之间的比率,也就是通货膨胀每减少一个百分点,所必须放弃的一年实际 GDP 增长的百分比。5.自动稳定器: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膨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6.边际支出倾向:e
3、 代表边际支出倾向,表示每增加一单位收入所增加的支出,即:e = dE/dY7.费雪效应:用 r 表示实际利率, i 表示名义利率, 代表通货膨胀率,三者关系可表达为i= r+,该等式被称为费雪方程。它表明,名义利率的变动是由实际利率与通货膨胀率的两方面因素的变动引起的。通过费雪方程式,我们可以看出,通货膨胀率 和名义利率 i之间具有一对一的关系,即通货膨胀率上升一个百分点,名义利率也上升一个百分点,这一关系被称为费雪效应。8.凯恩斯失业:凯恩斯学派认为,劳动市场的运行不一定有效,因为实际工资水平并不具备充分伸缩性。当劳动市场由于经济周期冲击导致供大于求时,价格、工资不一定可以调整到使市场出清
4、的水平,这样,劳动供给将持续大于劳动需求,从而产生了失业。在凯恩斯看来,引起失业的根本原因是周期性的经济萧条,因此周期性失业往往也被称为凯恩斯失业。9.菲利普斯曲线:经济学家菲利普斯对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统计研究,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稳定的联系,呈现出非线性的逆向关系。在短期内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这种关系通常用菲利普斯曲线来表示。10.BP 曲线:BP 表示一国的国际收支余额,恒等于净出口减去对外净投资。把产出和利率的正向变化关系画出,得出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 BP 曲线。 BP 曲线上的每一点都代表着使一国国际收支均衡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而在 BP 曲线之
5、下或之上的区域内任何一点,则表示国际收支处于逆差或顺差状态。在通常情况下,BP 曲线向上倾斜, 即斜率为正,这代表利率与实际国民收入同方向变动。简答:1. 1)效率工资理论说明,企业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可能主动地将实际工资水平定在高于劳动市场出清的均衡水平上,从而导致了失业。2)这一理论假定,工人在生产过程中的效率与工资水平相关的,工资水平的提高会提高工人的劳动效率。如果工资定在较低的水平上,尽管企业工资成本降低了,但工人可能不愿意努力工作,会造成企业利润水平的下降。因此,企业为了提高企业的利润,愿意把工资定在较高的水平上。在这一工资水平上,劳动力市场上供给大于需求,失业也就产生了。3)偷懒
6、模型提供了对效率工资理论的另一种解释。假定在信息不完全条件下,企业不能对劳动进行有效监督是,劳动者就会选择偷懒假定劳动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当被发现偷懒解雇后,劳动者仍可以在其他企业以同样的工资水平就业,解雇并不能构成偷懒的成本。所以,企业为了提高工人的效率,只好支付给工人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工资,也就是效率工资。在效率工资水平下,劳动者为了防止被解雇,只有努力工作。如果所有的企业都这样做,劳动市场实际工资将高于市场出清的水平,从而造成失业。2. 1)在 IS LM 模型中,扩张性财政政策,如政府购买的增加,直接提高了总需求和总收入,使货币需求也随之增加,在货币供给不变的情况下,利率就会上升。利率的
7、上升增加了私人投资的成本,使私人投资下降。这种由于政府购买增加而使利率上升,从而导致私人投资下降的现象被称为挤出效应 。2)国民收入决定模型中政府购买乘数大,因为在这个模型中 r 是外生的是给定的。而在 IS- LM 模型中,由于存在挤出效应,在利率水皮可以变化的情况下,政府购买的增加挤出了私人投资,尤其是减少私人投资支出的影响,减小了收入增加的幅度,从而削弱了财政政策的效果。3. 1)在经历一段时间的通胀后,人们会对未来的价格走势产生预期。预期对的称为预期到的通货膨胀,预期错的则是为预期到的通货膨胀。2)在低通货膨胀率下,预期到的通胀不是大问题,他不会对人们的决策行为产生太大的冲击。但通胀率
8、越高,这一问题就越严重。在很高的通胀率下,货币将以非常快的速度贬值。货币贬值的比率就是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这种机会成本越高,人们持有货币的医院就越低,也就越倾向于将收入转化为上品。这种预期到的通胀会造成极大的经济混乱。即使通胀率并未达到恶性的地步,预期到的通胀让会带来一定的危害。一个在较高水平上不断变化着的通胀率会使资源配置由生产领域向通胀预测领域倾斜。这种由通胀引起的职业转向是对有限的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这正是通胀的最大危害。通胀还会导致税收的扭曲3)未预期到的通胀除了造成上述各种社会成本以外,使货币的价值发生预料之外的变化,影响财富的再分配的效应。由于存在着未预期到的通胀,使事前利率与时候
9、利率往往并不相等。在贷款者和借款者之间发生的实际财富的转移,给借贷双方带来的损失实际上不是通胀本身,而是对通胀的错误预期。有时甚至会对一国的经济造成冲击。未预期到的通胀同样会带来工人与其雇主之间的收入再分配,也会造成收入购买力的波动。对那些生活来源是固定津贴的人,未预期到的通胀率上升是一个严重的打击。上述情况中,未预期到的通胀使得未来的实际债券和债务、实际收入等重要的经济变量具有了不确定性。价格波动幅度越大,为预期到的通胀的变化也越大,从而这种不确定性也就越高。由于大部分人都是风险规避,因此这种由未预期到的通胀所产生的不确定性降低额人们的福利,从而造成了社会成本。高通胀往往是难以预期的通胀,因
10、而造成的不确定性也就越大。4. 1)所谓的时间不一致性,又称“动态不一致性”,是指政策当局在 t 时按最优化原则制定一项 t+n 时执行的政策,但这项政策在 t+n 时已非最优选择。2)假定政策制定者是值得信任的,那么相机抉择的政策制定方式就顺理成章。因为这种方式相对于按既定规则行事的做法具有明显的灵活性和优越性。只要政策制定者有足够的智慧和敬业精神,就能够针对经济活动的变化作出适时的和恰当的反应。然而即便有了尽职可信的政策制定者,仍需要以事先约好定的规则来约束他们的行动。因为,在特定时点上做出的相机抉择尽管在当时可能是理性选择,但从长期来看却往往适得其反。3)很多情况下,政策制定者希望以事前的生命来影响个人和企业的预期,进而使她们的行为选择向着政策制定者所希望的目标靠拢。如果政策制定者在个人和企业作出了他们所希望的选择后不折不扣地兑现其事前的承诺,那么这种事前声明在影响个人和企业预期方面将具有良好的效果。但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政策制定者频繁的事后反悔葬送了其事前声明的可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