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

上传人:创****公 文档编号:2418514 上传时间:2019-05-12 格式:DOC 页数:104 大小:1.5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通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4页
南通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4页
南通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4页
南通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4页
南通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南通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南 通 市 人 民 政 府二一一年九月I目 录第一章 总则 .1第二章 土地利用的现状与形势 .5第一节 自然条件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5第二节 土地利用现状与特点 .5第三节 上轮规划实施评价 .7第四节 机遇与挑战 .9第三章 土地利用战略及目标 .12第一节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及目标 .12第二节 土地利用战略 .13第三节 土地利用目标 .14第四章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 .16第一节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16第二节 土地利用布局优化 .18第五章 统筹区域土地利用 .21第一节 土地利用综合分区 .21第二节 土地利用功能分区 .2

2、3第三节 县域土地利用调控 .25第六章 保护和合理利用农用地 .31II第一节 严格保护耕地 .31第二节 加强基本农田保护与建设 .32第三节 统筹安排各类农用地 .33第四节 全面推进土地整治 .34第七章 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 .37第一节 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 .37第二节 统筹安排城乡建设用地 .38第三节 保障必要的基础设施用地 .40第四节 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分区 .42第八章 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 .45第一节 优化生态用地结构和布局 .45第二节 加强沿江沿海生态环境分区保护 .46第三节 创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 .47第九章 中心城区用地规划 .49第一节 土地利

3、用现状 .49第二节 控制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模 .50第三节 明确中心城区发展方向与用地布局 .51第四节 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52第十章 土地利用重大工程与重点项目 .56第一节 土地利用重大工程 .56第二节 土地利用重点项目 .59III第十一章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63第一节 不断强化规划实施的法律手段 .63第二节 充分发挥规划实施的经济手段 .63第三节 健全完善规划实施的行政手段 .64第四节 积极推进规划实施的社会手段 .65第五节 加强建设规划实施的科技手段 .66第十二章 附则 .671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规划目的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切实保

4、护耕地和重要生态用地,合理保障用地需求,落实最严格的土地管理政策,促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编制南通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第二条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以严格保护耕地为前提,以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为重点,以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为核心,坚持从南通实情出发,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妥善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努力实现土地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加快建设“ 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政治清明、社会和谐、人民安康” 的新南通

5、,促进南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土地资源保障。第三条 规划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3.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26.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8. 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9. 江苏省土地管理条例 ;10.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审查办法 (国土资源部第 43 号令) ;11.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51 号) ;12. 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核查工作的

6、通知(国土资发20108 号) ;13. 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批办法的通知(苏政办发201061 号) ;14. 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 ;15. 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 ;16.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纲要 ;17. 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 ;18. 江苏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 ;19. 南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20. 南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1. 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及规划。第四条 规划原则1、依法编制、科学决策遵循国家法律法规、相关规定及技术要求,坚持“政府组织、部3门

7、协作、层级衔接、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工作方法,确保规划编制科学有效。2、生态优先、节约集约根据“保护优先、兼顾治理” 的总体思路,对明确涉及取水的建设项目需开展水资源论证,加强水土资源协调利用与资源环境保护,转变土地利用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建设环境友好型与资源节约型社会。3、统筹兼顾、区域协调积极发挥南通策应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接轨上海、融入苏南、崛起苏中、连通苏北的区域作用,统筹兼顾各区各业各部门等多方面对土地资源利用的合理需求,形成协调有序的区域及城乡统筹发展的格局。4、突出特色、因地制宜充分认识南通处于两大国家战略和江海交汇点的区位优势与人均土地少、土地供需紧张的现

8、状,因地制宜布局各类用地,实现土地利用的最佳效益,加强沿海滩涂开发与管理,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第五条 规划范围南通市行政区域范围内的全部土地,总面积 10534 平方公里(含长江水面和沿海滩涂) ,包括崇川区、港闸区、通州区、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海安、如东、启东、如皋、海门 5 县(市) 。第六条 规划期限4本次规划编制的基期年为 2005 年,规划期限为 2006-2020 年,近期规划目标年为 2010 年,远期规划目标年为 2020 年。5第二章 土地利用的现状与形势第一节 自然条件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第七条 自然条件南通位于江苏省东南部,东经 1201212155,北纬 31 413

9、243之间,东濒黄海,南倚长江,西靠泰州,北接盐城,隔江与上海、苏州相望,地处中国“黄金海岸” 和“长江黄金水道”结合部,被称为“江海门户 ”。南通平原辽阔,水网密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是国家首批批准的沿海十四个对外开放港口工业城市之一。第八条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截至 2005 年底,全市总人口 813.0 万人,其中户籍人口 770.9万人,外来常住人口 42.1 万人。全市地区生产总值 1472.1 亿元,财政收入 171.2 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 10.9:56.1:33.0,城镇化水平45.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 12384 元和 5501 元,是典型的人口

10、密集与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第二节 土地利用现状与特点第九条 土地利用现状2005 年末南通土地总面积为 1053439.9 公顷(15801599 亩) ,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 9.9%,人均土地面积 0.14 公顷(2.1 亩) ,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农用地 617375.4 公顷(9260631 亩) ,占土地总面积的 58.5%;建设用地 168103.3 公顷( 2521550 亩) ,占土地总6面积的 16.0%;其他土地 267961.2 公顷(4019418 亩) ,占土地总面积的 25.5%。第十条 土地利用主要特点1、土地宜耕性较强。南通地处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土壤肥沃,土地

11、的宜耕性较强,农用地以耕地为主,2005 年底耕地 459674.3 公顷(6895115 亩) ,占农用地的 74.5%。2、人均耕地资源偏少。全市人口密集,人均耕地仅 0.89 亩,远远低于全国(人均 1.39 亩)和全省(人均 0.96 亩)水平,耕地资源紧缺,人地矛盾十分突出。3、农村居民点集聚度不高。全市农村居民点建设长期处于自发性的发展中,多以道路、河流沿线呈“一”字式、 “非”字式或“满天星”式相间分布于成片农田中。2005 年底,农村居民点用地112521.8 公顷(1687827 亩) ,占全市城乡建设用地的 75.6%,村庄布局分散,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基础设施的集中布局和建设。4、耕地后备资源相对丰富。南通滨江临海,沿海岸线长 206 公里,每年可淤涨部分土地,后备资源相对充裕。2005 年底,全市其他土地 267961.2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25.5%,远高于全省其他地区比重,沿海地区滩涂资源较多,在与沿海滩涂开发规划充分衔接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可适度合理开发利用。第十一条 土地利用主要问题1、各项建设挤占耕地数量较大。近年来,南通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工矿用地规模扩大迅速,1997-2005 年间年均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公文范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