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的封闭与开放.doc

上传人:ng****60 文档编号:2419157 上传时间:2019-05-1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的封闭与开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农业的封闭与开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农业的封闭与开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农业的封闭与开放.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农业的封闭与开放.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农业的封闭与开放 新中国成立后农业的发展历程, 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 阶段是从 1949年到 1978年,在土地改革完成以后, 经 过 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的建立、 农业合作化 运动 、 国家 统制对外贸易 制度的建立 等一系列 制度变迁,农业的生产、流通、对外贸易等,都被纳入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并且不断强化。 第二阶段是 1978 年以后,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期, 农村率先改革,农业的 生产、流通、对外贸易等, 市场化水平逐步提高,农业逐步从封闭走向开放。 一、 农产品贸易政策的演变 1 作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 要组成部分,农产品贸易在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

2、用。 尤其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为适 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趋势,中国逐步加快了农产品 贸易 体制方面的改革, 不仅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的对外开放和农产品贸易的发展,而且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发挥了促进作用。 总体看来,中国农产品贸易政策 的演变 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一)严格计划管理阶段( 1949 1978 年) 新中国成立后的近 30 年里, 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农产品贸易实行严格的计划管理。 主要内容是:农产品贸易完全由国营外贸企业垄断经营,对不 同农产品进出 口实行外贸专营;根据国内供需之间的计划差额决定特定产 品计划进口量 、 按照进口计划筹 措资金或决定出口

3、水平;国营外贸企业的贸易产品范围完全由政府部门决 定,并与生产部门的产品范围相对应。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出口创汇和调剂余缺。 (二)计划 和 市场双重管理阶段( 1979 1991 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农村率先改革, 农业生产 迅速发展,粮棉油糖等农产品连年增产,为农产品出口贸易提供了稳定的产品来源,对原有农产品外贸管理体制 进行改革的客观要求日益迫切。为顺应形势发展 的 需要,中国政府逐步加快了对整个外贸 管理 体制的 改革步伐。主要内容是:改革单一的指令性计划管理体制,实行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相结合, 重新实行进出口许可证制度,建立外贸经营权审批制度,鼓励出口;

4、在 外贸 全行业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国家逐步运用价格、利率、退税、出口信贷等经济手段调控对外贸易,外贸的宏观调控体系逐步形成。 1982 年,中国政府公布对 129 种 商 品实行进 出口许可证管理,其余商 品则放开经营。 其中实行许可证管理的农产品有 64 种,农产品制成品有 10 种, 二者占许可证管理商品种类的 57.4%。总体看来, 这一时期尽管国家对农产品贸易开始实行计划和市场双 重管理,但是农产品贸易体制改革基本处于探索阶段,计划成分明显,农产品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出口创汇的功能仍很突出。 (三)“复关”和“ 入世”准备阶段( 1992 2001 年) 这一 阶段 ,中国确立了建设社

5、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为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围绕“复关”和“入世”加快了对整个外贸管理体制的市场化取向的改革。通过连续大幅度降低关税、深化汇率体制和价格机制改革等举措, 外贸 管理方式和手段逐渐与国际规则和惯例接轨。 1992 1997 年,中国连续 4 次大幅度降低进口关税税率,其中 1996 年 4 月降低了 4900 个 税号的关税税率, 1997 年 10 月再次降低了 4878 个税号的关税税率。经过几次大的降税改革后,中国农产品平均 进口 关税水平由 1992 年的 51%降至 2001 年的 21%。同时,1 除特别注明的以外,本专题所使用的中国农产品生产和贸易方面 的数

6、据中,不包含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的数据。本专题根据世界贸易组织乌拉圭回合农业协议界定农产品的范围( HS产品口径),包括粮食、棉花、食用油籽、植物油、食糖、蔬菜、水果、坚果、茶叶、花卉、干豆、饼粕、畜产品、水产品和其他农产品共 15 类。 逐步取消了一些非关税壁垒。 汇率体制也进行了重大改革。 1994 年 1 月 1 日起,国家实施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此外,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还出台有关政策, 严厉打击农产品 走私 活动,进一步规范农产品进出口秩序;制定了农业生物技术安全管理法规,建立转基因产品生产许可证登记和销售标识制度;加快了动植

7、物卫生检验检疫制度建设,加强农产 品双边贸易谈判及反倾销调查。 (四) “入世”后的全面开放阶段( 2002 ) 世界贸易组织乌拉圭回合农业协议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市场准入、国内支持和出口补贴。 1市场准入。为防止成员利用非关税壁垒限制进口,农业协议要求各成员不得维持、采取或重新使用已被要求转换为普通关税的任何措施,即实行“单一关税制”。 农业协议要求各方承诺在实施期限内,将减让基期( 1986 1988 年)的关税削减到一定水平。即从 1995 年起,发达成员 6 年内关税平均削减 36%,每项产品的关税税率削减 15%;发展中成员 10 年 内平均削减 24%,每项产品的关税税率削减 1

8、0%。 农业协议规定,经过关税化的农产品,当基期( 1986 1988 年)的进口不足国内消费量的 5%(发达国家为 3%)时,则该国应承诺建立最低进口准入机会。在协议实施期间的第一年,该国应给予的进口准入机会为基期国内消费量的 3%,在实施期限结束时,应扩大到 5%。最低市场准入以关税配额方式实施。当一国某种农产品基期( 1986 1988年)内进口超过其国内消费量的 5%时,协议要求该国维持基期已经存在的市场准入机会。 2国内支持条款。乌拉圭回合农产品贸易谈判将不同的 国内支持措施分为两类,一类是不引起贸易扭曲的政策,称为“绿箱”政策,可免于减让承诺。另一类是产生贸易扭曲的政策,叫“黄箱”

9、政策,农业协议要求各方用综合支持量( Aggregate Measurement of Support,简称 AMS)来计算其措施的货币价值,并以此为尺度,逐步予以削减。 “绿箱”政策措施主要包括:一般农业服务;粮食安全储备;对生产者的直接支付;粮食援助;与生产不挂钩的收入;收入保险计划;自然灾害救济;农业生产者退休或转产;农业资源储备;农业结构调整投资;农业环境保护;地区援助等 12 项补 贴。 “黄箱”政策措施主要包括:价格支持;营销贷款;面积补贴;牲畜数量补贴;种子、化肥、灌溉等投入补贴;某些有补贴的贷款计划等 6 项。 “蓝箱”政策属于“黄箱”政策的例外,是指与农产品限产计划有关的价格

10、补贴,可以免于削减义务。 3出口补贴。出口补贴是指政府对出口产品以及出口产品的仓储、运输等环节给予的补贴,农业协议要求从 1995 年起,发达成员 6 年内补贴产品数量削减 21%,出口补贴额削减 36%;发展中成员 10 年内补贴产品数量削减 14%,出口补贴额削减 24%。 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过程中,中国政府在 农业方面作出了一系列承诺。主要包括: 1关税减让。 中 国承诺农产品关税税率,由 1992 年的平均水平 46.6%降低到 1999 年的 21.2%,到 2004 年进一步降低到 15.5%左右。其中,对美国所关注的肉类、园艺产品和加工食品等 86 项农产品的关税,到

11、2004 年下降到 14.5%。 2关税配额。 中 国对小麦、玉米、大米、棉花、植物油、食糖、羊毛、天然橡胶等重要农产品实行关税配额管理。其中,粮食(小麦、玉米、大米) 2002 年的关税配额量为 1830.8万吨,到 2004 年为 2215.6 万吨。棉花 2002 年的关税配额量为 81.85 万吨,到 2004 年为 89.4万吨。植物油(豆油、棕榈油、菜籽油) 2002 年的关税配额量为 579.69 万吨,到 2004 年为799.8 万吨。 3国内支持。 中 国农产品“黄箱”政策的国内综合支持量( AMS),包括农业投资和投入品补贴在内,最高可以达到农产品产值的 8.5%。“黄箱

12、”政策的国内支持分为针对具体产品(特定产品)和不针对具体产品(非特定产品)两类来计算。 中 国确定的特定产品为大米、玉米、小麦、棉花 4 种,非特定产品是指政府对农产品及农业生产资料的其他补贴和农业投资补贴,如贷款贴息。 4出口补贴。 中 国 承诺取消农产品的出口补贴,包括价格补贴、实物补贴,以及发展中国家可以享有的对出口产品加工、仓储、运输的补贴。 5农业的服务领域。 中 国承诺在未来 2 4 年内允许外国企业在中国设立从事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有关服务的合营企业;允许设立仓储服务的合营企业;允许外国服务企业从事化肥、农药、农膜、成品油的批发和零售。 6动植物检疫。中 国在 中美农业 合作

13、 协议 中承诺,解除长期以来对美国部分地区小麦、柑桔和肉类的进口禁令。允许美国 TCK( 矮腥黑穗病 ) 疫区小麦,在每 50 克不超过3 万个 TCK 孢子的标准内可以进入中国市场。 认可美国农业部有关猪肉、牛肉和禽肉的卫生标准,允许美国农业部食品安全和检疫服务机构批准的工厂向中国出口肉类。 入世以后,中国不仅完全履行了当初的承诺,而且在开放国内市场方面实际上做出了比承诺更多的 举措 。如 2004 年 中国临时取消了 13%的进口增值税以促进小麦进口, 20032005 年主动扩大进口配额大量进口棉花。 2005 年中国农产品平均进口关税 税 率已下降为15.3%,仅为世界贸易组织所有成员

14、平均水平的 1/4。 从 2006 年 1 月 1 日起,中国进一步降低 100 多个税目的进口关税税率,其中农产品平均进口关税税率由 15.3%降到 15.2%。 随着世界贸易组织多哈 回合 农业谈判以及中国与一些国家和地区自由贸易区谈判的推进,中国农产品贸易政策还将不断进行改革与调整。 二、 农产品贸易地位与作用的演变 2 回顾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农产品贸易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缓慢发展阶段( 1949 1978 年) ,持续增长阶段( 1979 1993 年),波动徘徊阶段( 1994 2001 年),“ 入世 ” 后的全面发展阶段( 2002 )。每个阶段的变化都与国家宏观经

15、济 形势的 变化紧密相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缓慢发展阶段 ( 1949 1978 年) 新中国成立后的近 30 年里,农业承担着出口创汇的功能。这一 阶段 ,由于中国新政权在国际上既面临着冷战时期西方资本主义阵营的政治、经济和外交封锁,又遭遇与苏联关系的破裂,因此中国需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依靠自己的力量尽快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农业担负着为国家进口必要的工业设备而出口创汇的任务。 这一阶段农产品贸易的主要特点是: 1 规模小,增长慢。 由于农业发展水平低,可供出口的产品数量少,因此农产品出口的规模一直很小,且增长缓慢。 1953 1978 年,中国农产品出口额多数年份在 20

16、亿美元左右, 1978 年才达到 61 亿美元。 2贸易伙伴不多,市场比较单一。 意识形态之争超越了经济 利益 ,贸易往来也分成东西方两大阵营。这一 阶段 ,与 中 国开展农产品贸易 的 60 多个贸易伙伴主要是东欧、亚非拉地区的社会主义国家和其 他 发展中国家。 3 农业是对外贸易的支柱产业和 贸易 顺差的主要来源。 改革开放之前,农产品出口占中国出口总额的 较大比重 (见表 1) ,在出口创汇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 某些 年份,某些农产品 的出口 是通过对国内消费量的压缩来实现的,而并不意味着这些农产品 国内 供给不足的情况有了根本性的改变。比如,从 1950 年到 1960 年 ,在国

17、内粮食供给不足 的情况下,中2 本部分所使用的数据,除特别注明的以外,来源于 中国农产品贸易发展报告 2006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年)和 中国农产品贸易发展报告 2007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 年)。 国大量出口粮食,进口量则微不足道,“用粮食换机器”; 从 1961 年开始,迫于严重的饥荒局面,才转而大量进口粮食。 表 1 1950 1979 年 中国 农产品进出口情况 单位:亿美元 , % 年代 进出口 出口 进口 金额 比重 金额 比重 金额 比重 1950 1959 83.36 30.3 78.62 59.6 4.74 3.3 1960 1969 132.54 35.9

18、82.87 42.6 49.67 28.5 1970 1979 382.98 28.5 259.51 39.2 123.47 18.2 资料来源:当代中国对外贸易(下册)(当代中国出版社 1992 年)第 31 页。 本表 农 产品包括粮油食品、土畜产品及其加工品。 金额是指该年代各年份数字的总和。 比重是指占 中 国同期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进口总额的比重。 4土畜产品 贸易 在农产品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 按照过去的习惯,农产品分为粮油食品和土畜产品,土畜产品包括茶叶、土产和畜产。在这一阶段,虽然土畜产品进出口总额小于粮油食品进出口总额,但是土畜产品创造的贸易顺差大于粮油食品创造的 贸易 顺

19、差。 1950年至 1978 年,粮油 食品累计出口 243 亿美元,累计进口 133 亿美元,贸易顺差 110 亿美元。1950 年至 1978 年,土畜产品累计出口 133 亿美元,累计进口 18 亿美元,贸易顺差 115 亿美元。 3 (二) 持续增长阶段( 1979 1993 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率先改革,农业生产迅速发展,粮棉油糖等农产品连年增产,为农产品出口贸易提供了稳定的产品来源, 同时,外贸企业经营机制日益 搞活,推动了农产品贸易的发展。这一 阶段 中国农产品 贸易呈现的主要特点是: 1 规模持续扩大, 顺差明显增加。从 1979 年开始,中国农产品贸易额

20、超过 100 亿美元,1989 年达到 200 亿美元。 15 年中,农产品贸易额有 11 年处于增长状态。 1984 年以后农产品贸易一直保持顺差, 1993 年达到了 41.7 亿美元的历史最高水平。 2 贸易伙伴增多,市场逐步多元化。 这一阶段,与中国有农产品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由原来的 60 多个发展到世界绝大部分国家和地区。主要进出口市场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原来的以社会主义阵营国家为主转向以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为主,美国、日本、西欧、东南亚、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成为中国主要农产品贸易伙伴。 3农产品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下降。这一阶 段农产品贸易额在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呈下

21、降趋势。出口额所占比重由 1980 年的 26%下降到 1993 年的 14%,进口额所占比重由 1980 年的 34%下降到 1993 年的 8%。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农业与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的变化,农业为国家工业化出口创汇的作用已经大大降低。 4 出口产品逐渐集中,比较优势开始显现。 在出口迅速增加的同时,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逐步显现。水产品、畜产品和园艺类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成为主打品种,三项合计占农产品出口总额的 60%,其中水产品呈现快速增长 态势, 20 世纪 80 年 代初所占比重为 6%, 1985 年以后快速上升,至 1993 年达到 13%左右。园艺类产品在

22、 20 世纪 80 年代初所占比重约为 25%,其后稍有下降,到 1993 年保持在 20%左右。畜产品所占比重由 20世纪 80 年代初的 25%下降到 1993 年的 15%。 (三)波动徘徊阶段( 1994 2001 年) 这一阶段,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 的目标更加清晰,各项改革全面展开并深入3 本段落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当代中国对外贸易,当代中国出版社 1992 年。 推进;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谈判进程加快,对外开放程度明显提高,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的开放 局 面逐步形成;农业发展进入了以主要农产品基本平衡、丰年有余为主要特征 的新阶段。 这一 阶段 农产品贸易的主要特点是:

23、1 规模有所扩大,增长徘徊波动。 1995 年农产品贸易总额突破 300 亿美元,迈上了新台阶。 1998 年之后有所下滑,至 2001 年仍未恢复到 1995 年的水平。这一时期,中国农产品出口水平基本稳定, 1994 2001 年,年均出口额为 159.5 亿美元,年际间波动很小;进口波动明显,进口额最多的 1997 年是最少的 1999 年的 2.3 倍。与上一阶段相比,农产品年均顺差由 8.7 亿美元增至 23.9 亿美元。 2 主要进口来源地和主要出口市场有相对集中的趋势。 主要进口来源地 相对 集中在北美洲、南美洲等地, 美国成为中国最大的农产品进口来源地 ;主要出口市场 相对 集

24、中在亚洲,日本成为中国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市场。 3 农产品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继续下降。这一阶段农产品贸易额在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继续呈下降趋势。出口额所占比重由 1994 年的 13%下降到 2001 年的 6%,进口额所占比重由 1994 年的 11%下降到 2001 年的 5%。 4 贸易结构发生变化,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产品更加明显。 水果及蔬菜、水产品、畜产品占农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进一步提高,达 65%,其中水产品占 25%, 水果和蔬菜产品占 23%,畜产品约占 17%。小麦进口逐年减少,大豆进口急剧增加,成为这一时期各方关注的焦点。 (四) “ 入世 ” 后的全面发展阶

25、段( 2002 ) 2001 年底,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此为标志,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 这一阶段农产品贸易的主要特点是: 1 规模不断扩大,出现贸易逆差。 农产品贸易迅速增长,但进口增速明显高于出口 。2002 年,农产品贸易总额达 306 亿美元,比上年增长 9.7%,贸易顺差 57 亿美元; 2003 年农产品贸易总额增至 404 亿美元,增长 23%,贸易顺差 25 亿美元; 2004 年农产品贸易总额增至 514 亿美元,增长 27.2%,贸易逆差 46 亿美元; 2005 年农产品贸易总额增至 563 亿美元,增长 9.5%,贸易逆差 11 亿美元 ; 2006

26、年农产品贸易总额增至 635 亿美元,增长 12.8%,贸易逆差 6.65 亿美元 。 食用油籽、棉花和粮食等产品进口快速增长,导致中国农产品贸易出现逆差。 2 主要进口来源地和主要出口市场相对集中。 2006 年, 5 个最大的农产品进口来源地占中国农产品进口总额的 57%,其中美国占 23.7%; 5 个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市场占中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 70.6%,其中日本占 26.2%。 (见表 2) 表 2 2006 年中国农产品主要进口来源地和主要出口市场 单位:亿美元, % 主要进口来源地 主要出口市场 国家(地区) 进口额 占农产品进口总额比重 国家(地区) 出口额 占农产品出口总额比

27、重 美国 76.0 23.7 日本 82.3 26.2 巴西 38.1 11.9 欧盟 43.9 14.0 阿根廷 24.1 7.5 美国 38.5 12.3 澳大利亚 23.2 7.2 韩国 29.0 9.2 欧盟 21.5 6.7 中国香港 27.0 8.9 前 5 位合计 182.9 57.0 前 5 位合计 221.6 70.6 资料来源: 农业部农产品贸易办公室、农业部农产品贸易促进中心编 中国农产品贸易发展报告 2007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 年)第 80 页。 3 农产品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继续下降。这一阶段农产品贸易额在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继续呈下降趋势,

28、降至 5%以下。 4贸易结构继续调整。 中国的 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加, 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尤其是土地密集型产品大量 进 口 。 同时, 中 国农产品出口品种迅速增加,由 900 多种发展到 1300多种,许多小商品成为骨干出口品种,大蒜、花生、烤鳗、蘑菇罐头、苹果汁 、香菇、蜂蜜等农产品出口量已位居世界第一。在出口商品结构改善的过程中, 中 国已逐步形成了一批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例如山东的蔬菜出口基地、云南的花卉出口基地和福建的烤鳗加工基地等。 (见表 3) 表 3 2006 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情况 单位:亿美元, % 农产品出口 农产品进口 类别 金额 比重 类别 金额 比重 出口总

29、额 314.15 100 进口总额 320.80 100 水产品 93.67 29.82 食用油籽 79.26 24.71 蔬菜 54.26 17.27 棉花 49.24 15.35 畜产品 37.23 11.85 畜产品 45.51 14.19 水果 24.77 7.88 水产品 43.07 13.43 粮食 11.73 3.73 食用植物油 31.82 9.92 食用油籽 8.72 2.78 粮食 8.41 2.62 茶叶 5.47 1.74 水果 7.60 2.37 坚果 4.64 1.48 食糖 5.48 1.71 干豆 4.06 1.29 饼粕 2.08 0.65 食用植物油 2.7

30、2 0.87 坚果 1.15 0.36 饼粕 1.21 0.39 干豆 0.99 0.31 花卉 1.02 0.32 蔬菜 0.92 0.29 食糖 0.61 0.19 花卉 0.69 0.22 棉花 0.26 0.08 茶叶 0.08 0.02 其他 63.78 20.30 其他 44.50 13.87 资料来源:农业部农产品贸易办公室、农业部农产品贸易促进中心编 中国农产品贸易发展报告 2007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 年)第 184 页。 三、主要农产品 贸易情况 4 在半个多世纪的农产品贸易发展历程中, 中国各主要农产品贸易情况的变化 都 比较复杂,许多品种都是净进口和净出口 交替

31、出现,既和 国家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紧密相关,也和品种自身的特点有关。 (一)大米 中国是世界主要大米生产国,大米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 , 但是 1949 年以前, 中国 每年都要进口大量大米,从来没有出口过大米。 1949 年以后,中国基本上保持了大米净出口国4 本部分所使用的数据, 1988 年之前的数据来源于当代中国对外贸易,当代中国出版社 1992 年; 1989年之后的数据来源于 中国农业发展报告 2007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 年。 的地位。 20 世纪 50 年代,在 “用粮食换机器”的贸易政策指导下,出口的粮食主要是大米, 大米出口 量 逐年增长。 1959 年出口量达 到

32、177.35 万吨,比 1950 年的出口量 4.93 万吨增长了35 倍, 10 年累计出口量为 708.94 万吨。与此同时,也进口了少量大米, 10 年累计进口 量为46.65 万吨。进出口相抵, 净出口 662.29 万吨 ,年平均净出口 66 万吨。 60 年代 初 ,迫于严重的饥荒局面, 为了保证国内供给,不得不减少大米的出口,同时增加了大米的进口。 10 年累计出口量为 993 万吨, 累计 进口量为 135.45 万吨,净出口 857.55万吨,年 平均 净出口 85 万 余 吨 ,高于 50 年代的净出口水平 。 70 年代大米出口量略有增长, 1973 年曾达 263 万吨

33、,创历史最高纪录,而大米进口量则 基本上与 60 年代持平。 10 年累计出口量为 1479 万吨, 累计 进口量为 133.76 万吨,净出口 1345.24 万吨,年 平均 净 出口 134 万余吨 ,高于 60 年代的净出口水平 。 在 60、 70 年代,中国大米出口的一个重要作用,是调剂粮食品种、换回小麦。在国际市场上,一般说来,大米价高,小麦价低,出口 1 吨普通大米可换回 1.2 1.3 吨小麦,在发生世界性大米歉收的年份,出口 1 吨普通大米可换回 2 吨多小麦。 80 年代,粮食生产情况大大改善,大米产量有较大的增长。但是,为了保证国内供给,大米出口量没有增加,而大米进口量却

34、有所增加。 10 年累计出口量为 790 万吨,累计进口量为 258 万吨,净出口 532 万吨, 年 平均净出口 53 万吨 ,比 50、 60、 70 年代的净出口水平都低 。 90 年代,大米出口量波动较大, 最少的 1995 年只有 5.7 万吨, 最多的 1998 年为 375.6万吨 。 大米进口量 1995 年最多,为 164.5 万吨,其余年份都不多。 10 年累计出口量 为 1271.2万吨,累计进口量 为 405.2 万吨,净出口 866 万吨,年平均净出口 87 万吨,高于 80 年代的净出口水平。 进入 21 世纪以后,大米出口 量 波动 仍然 较大 , 最多的 200

35、0 年为 296.2 万吨,最少的 2005年为 68.6 万吨。大米进口量波动也不小,最少的 2002 年为 23.8 万吨 ,最多的 2004 年为 76.6万吨。 2000 2006 年,大米累计出口量 为 1228.7 万吨,累计进口 量为 305.7 万吨,净出口 923 万吨,年平均净出口 132 万吨,高于 90 年代的净出口水平。 (二)小麦 中国是世界主要 小麦 生产国, 小麦 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 1949 年以后,中国基本上保持了小麦净进口国的地位。 小麦是中国进口量较大的粮食品种,从 1953 年开始进口。 20 世纪 50 年代,小麦进口量不大, 10 年累计进口

36、量仅为 28.28 万吨,年平均进口量仅为 2.8 万吨。 进入 60 年代以后, 迫于严重的饥荒局面,小麦进口量急剧增加。 1961 年 至 1969 年,每年进口量都在 300 万吨以上,进口量最大的 1966 年曾达 621 万吨。 60 年代小麦累计进口量为 4328 万吨,对缓解国内粮食供给 紧张局面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 60 年代初的三年困难时期, 中国沿海几个大城市的粮食供给,很大一部分依赖进口。 70 年代,小麦进口量起伏较大,最少的 1976 年为 202 万吨,最多的 1979 年高达 871万吨, 10 年累计进口量为 5310 万吨 , 超过 了 60 年代的

37、 进口 水平。 80 年代的前 5 年,每年小麦进口量都在 1000 万吨以上。 1984 年国内粮食生产获得大丰收,粮食产量创历史最高 纪录。 1985 年 、 1986 年,小麦 进口量降至 541 万吨 、 611 万吨 。1987 年、 1988 年、 1989 年, 国内粮食生产处于徘徊状态, 小麦进口量激增,分别为 1320万吨 、 1455 万吨、 1488 万吨。 80 年代 10 年累计进口量为 11274 万吨, 年平均进口 1127.4万吨, 是 70 年代进口水平的 2 倍以上。 90 年代的前 3 年,每年小麦进口量都在 1000 万吨以上。 1993 年、 1994

38、 年小麦进口量分别为 645 万吨、 732.8 万吨。 1995 年,小麦进口量又增至 1162.7 万吨。此后小麦进口量逐步 下降, 1999 年降至只有 50.5 万吨。 10 年累计进口 量为 7316 万吨。 从 1993 年开始,小麦开始出口,但是出口量不大, 90 年代累计出口 量为 224.6 万吨。进出口相抵,净进口 7091万吨,年平均净进口 709 万吨 ,低于 80 年代的进口水平。 进入 21 世纪以后,小麦进口量波动仍然较大 , 最少的 2003 年为 44.7 万吨,最多的 2004年 为 725.8 万吨 。 小麦出口量波动也不小, 最少的 2000 年为 18

39、.8 万吨, 最多的 2003 年为251.4 万吨 。 2000 2006 年,小麦累计进口 量为 1414.6 万吨,累计出口 量为 759.6 万吨,净进口 655 万吨, 年平均净 进口 94 万吨,大大低于 90 年代的净进口水平。不过, 中国仍然基本上保持了 小麦净进口国 的地位 。 (三)玉米 玉米是中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主产区在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 由于这些地区土壤肥沃,气候适宜,所产玉米质量较高,因此在国际市场上比较受欢迎。 20 世纪 50 年代 , 中国是玉米净出口国,净出口规模不大; 60、 70 年代,中国是玉米净进口国,净进口规模不大; 80年代以后,中国相对稳定地

40、维持了玉米净出口国的地位 ,净出口规模较大 。 中国从 1952 年开始出口玉米,当年出口量仅为 9628 吨。随着玉米生产的发展,玉米产量增加,除供给 国内市场外,出口量逐步增长。 50 年代累计出口量为 26.6 万吨 ,年平均出口量为 2.66 万吨。 在出口玉米的同时,为了满足国内某些地区对玉米的需求,减轻国内运输压力,自 1955 年开始每年也进口一定数量的玉米。 不过 ,进口量很 小 , 1956 年至 1959年累计进口量仅为 6.68 万吨。进出口相抵, 10 年 净出口 20 万吨。 60 年代,虽然在 1961 年和 1962 年几乎中断了玉米的出口,但这 10 年的年平均

41、出口量仍增至 14.91万吨 , 累计出口量为 149.1万吨 。玉米进口量有所增加, 10年累计进口量为 154.73万吨,年平均进口量为 15.47 万吨。进出口相抵, 10 年 净进口 5.63 万吨。 70 年代,玉米出口出现了徘徊局面, 10 年 累计出口量为 154.5 万吨, 年平均出口量为15.45 万吨。 10 年 累计进口量为 752.14 万吨 ,年平均进口量为 75.21 万吨 。进出口相抵, 10年 净进口 598 万吨 ,年平均净进口 59.8 万吨。 80 年代,由于玉米产量增加较快, 供给出口的货源增加,特别是 1985 年玉米获得空前丰收,当年出口量就猛增至

42、634 万吨, 此后年出口量虽有所下降,但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上。10 年累计出口量为 2793 万吨, 累计进口 量为 719 万吨。 进出口相抵, 10 年 净出口 2074 万吨 , 年平均净出口 207.4 万吨, 中国从玉米净进口国变成了玉米净出口国。 90 年代,玉米出口量剧烈波动。 1990 年至 1993 年,玉米出口量从 340.4 万吨增至 1110.0万吨,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玉米出口国。 1994 年玉米出口量为 874.9 万吨,仍处于较高水平。 1995 年、 1996 年 玉米 出口量剧降至 11.5 万吨 、 23.8 万吨。以后虽然玉米出口有所恢复,但没

43、有恢复到 1000 万吨以上。 10 年累计出口量为 5742.4 万吨。 除 1995 年进口量较大 、 为 526.4 万吨以外,其余年份进口量都 不大, 10 年累计进口量为 641.8 万吨。 进出口相抵, 10 年 净出口 5100.6 万吨 , 年平均净出口 510 万吨, 大大 高于 80 年代的净出口水平。 进入 21 世纪以后,玉米出口量仍然波动较大 , 最多的 2003 年为 1639.1 万吨,创历史最高纪录,最少的 2004 年只有 232.4 万吨。 2000 2006 年,累计出口量为 5861 万吨。 玉米进口量 则 微乎其微,累计进口量仅为 12.2 万吨。 进

44、出口相抵, 净出口 5848.8 万吨 ,年平均净出口 835.5 万吨,高于 90 年代的净出口水平。 (四)大豆 中国是大豆生产的发源地,至今约有五千年的 历史。中国大豆品质好,是传统的大宗出口商品,在历史上出口量一直居世界首位。早在 20 世纪 20 年代,中国就对美国出口大豆和豆油,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还向欧洲出口大豆。 1929 年,大豆出口量曾经达到 124 万吨,但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已经降到只有几万吨。 1949 年以后,中国逐步从大豆净出口国变成了大豆净进口国。 1949 年以后,随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大豆出口量迅速增加。 1950 年,大豆出口量为 91.35 万吨, 195

45、9 年达到 172.67 万吨。 50 年代年平均出口量为 108.88 万吨。 进入 60 年代以后,大豆年出口量急剧下 降, 1962 年降至 25.92 万吨。以后几年虽有回升,但直至 1969 年,年出口量始终徘徊在 60 万吨左右。 60 年代年平均出口量为 60.35 万吨 ,低于 50 年代的出口水平。 70 年代,大豆出口量继续下降, 1976 年至 1978 年,年出口量降至 20 万吨以下, 1979年才回升到 30.59 万吨。在这个 10 年中,年平均出口量为 34.94 万吨,大大低于前两个 10年的水平。为了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在减少出口的同时, 1973 年中国开

46、始从国外进口大豆和豆油。 1974 年大豆进口量达 71.19 万吨,比当年的出口量 47.14 万吨还多 24 万 余吨,这种进大于出的情况直到 80 年代中期才改变。 进入 80 年代以后, 1983 年 大豆 出口量回升至 35 万吨,以后逐年增长, 1987 年出口量达到 171 万吨。 1988 年、 1989 年,大豆出口量都维持在较高水平上。 10 年累计出口量为 835万吨,累计进口量为 108 万吨,净出口 727 万吨。 进入 90 年代 以后,由于国内市场对植物油 及饼粕 的需求快速增长, 大豆 压榨能力 迅速扩张, 而国内大豆产量没有明显增加, 因此 大豆出口量下降,进

47、口量上升。 10 年累计出口量为 505.2 万吨,累计进口 量为 1209.3 万吨。进出口相抵, 10 年 净进口 704.1 万吨。 中国从大豆净出口国变成了净进口国,而且年净进口量越来越大。 进入 21 世纪以后, 由于国内市场对植物油 及饼粕 的需求继续增长,大豆压榨能力继续扩张,而国内大豆年产量自 1993 年 起 就大体上保持在 1500 万吨左右,远远不能满足 国内市场 需求, 因此 大豆进口量急剧增加。 2000 2002 年,年进口量都在 1000 万吨以上,从 2003年开始,年进口量都在 2000 万吨以上。 2006 年,大豆进口量高达 2827 万吨。与此同时,大豆

48、年出口量都只有几十万吨,最多的 2005 年, 也 不过 41.3 万吨。 2000 2006 年, 大豆累计进口量为 13150.6 万吨,累计出口量为 223.4 万吨,净进口 12927.2 万吨,年平均净进口 1847 万吨。 (五)棉花 中国有悠久的植棉历史,棉花是中国最主要的经济作物。 1949 年之前,中国是一个严重缺棉的国家,纺织工业用棉和棉纱棉布大量从国外进口。 1949 年以后,尽管棉花生产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纺织工业对棉花的需求增长更快,因此中国基本上保持了棉花净进口国的地位。 1983 年以前,中国是棉花进口大国。 自 1950 年至 1983 年,棉花累计进口量达 692 万吨,最 多 的 1980 年进口量为 90 万吨。改革开放以后 ,棉花大幅度增产, 1982 年实现产销平衡, 1983 年实现自给有余。 1984 1987 年,棉花累计出口量为 184 万吨,金额约 20亿美元,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棉花出口国,出口市场扩大到 37 个国家和地区 ,这样就使中国由世界棉花进口大国一度变为出口大国。 1988 年,出口规模缩小,进口量回升 ,出口仍然大于进口 。 1989 年以后,中国又变成了棉花净进口国。 90 年代,棉花进口量波动较大,最少的 1993 年只有 4.2 万吨,最多的 1997 年有 80.4万吨。 10 年累计进口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