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史.doc

上传人:sk****8 文档编号:2421163 上传时间:2019-05-12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3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建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中国古建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中国古建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中国古建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中国古建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中国古建史 1、梁思成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刘敦桢文集 ,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 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 (第二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4 4、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5 5、刘致平,中国建筑的类型与结构,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6、梁思成,营造法式注释(上),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7、梁思成,清式营造则例,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8、华夏意匠,李允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4 9、郭湖生,中华古都 中国古代城市史论文集,台北:空间出版社, 1997 10、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清华大学出版社,

2、1999 二十世纪初,日本学者伊东忠太、关野贞、常盘大定等人以深入中国腹地获得第一手调查材料和厚实的汉学基础,从追溯日本佛教建筑的源流入手,对中国古代建筑进行了比较科学的考察 一、中国营造学社的创始人 -朱啓钤 主要的历史贡献: 1、是创建了营造学社这样一个缜密的学术研究组织; 2、是发现、整理、组织校刊了一批重要的建筑历史文献,最主要的就是营造法式的刊印。 1、对 中国古代建筑遗迹、遗址进行调研,测绘、调查、摄影,结合实践对古代建筑文献的深入研究,使我们中国建筑自远古至于明清的历史发展脉络有了较清醒的认识。 2、对古代文献进行整理与翻译,使之与西方名词对应。 3、他们阐明了以官式建筑为代表的

3、中国建筑的结构原理与由此产生形式特征,为中国风格新建筑的创造确立了中国古典的规范; 4、他们依据 19 世纪以来在西方建筑评论中占主导地位的结构理性主义标准评价中国建筑,证明它具有与西方古典建筑、哥特建筑和 “国际式 ”现代建筑相同的特征,从而反驳了西方学者和中国一般公众对它的贬斥态 度,并赋予它在现代建筑的条件下存在的意义。 第二章 中国古代建筑特征综述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多样性与延续性 多样性:指横向的比较,地域的差异。 1、建筑形式多种多样,如窖洞、江南民居、草原毡房等。 2、建筑材料的多样性,木结构、砖石构、生土结构等。 3、建筑结构形式的多样性,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混合式等。 一

4、、中国古代建筑的多样性与延续性 延续性:指纵向的比较,时间轴。 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又具有延续性特征,即:无论是中原地区,还是大部少数民族地区最大量使用的建筑是木构体系。 延续性:指 纵向的比较,时间轴。 木构架的优势 (一 )取材方便,易于加工。 (二 )适应性强,内部空间灵活。 木架建筑是由柱承重的,墙并不承重。梁、檩、枋等构件形成框架来承受屋面、楼面的荷载以及风力、只起圈蔽、分隔和稳定柱子的作用,因此民间有 “墙倒屋不塌 ” 谚。 (三 )抗震 木构架的组成采用榫卯结合,木材本身具有的柔性加上榫卯节点有一定程度的可活动性,使整个木构架在消减地震力的破坏方面具备很大的潜力。 四 )施工速度快

5、 木材加工远比石料快。 建筑观念不同,中国建筑观念强调实用性,老子 道德经 :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 技术上的优势:采用建筑模数制。 (五 )便于修缮、搬迁 榫卯节点有可卸性,替换某种构件或整座房屋拆卸搬迁,都比较容易做到。 中国古代主流建筑体系之所以长期使用木构架,是上述优势综合作用的结果。 刘致平的 “自然条件说 ” 郭沫若 “经济合理说 ” 李允鉌 “宗教文化说 ” 木构架的缺陷 首先,生长期成材期长,导致木材越来越来稀少。 其次,木架建筑易遭火灾。 再次,木架建筑采用的基本上是简支梁体系,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需求, 二、建筑分类 、按建 筑的结构体系分:井干式、

6、抬梁式、穿斗式 木料平行向上层层叠置,井干式 以圆木或矩形、六角形在转角处木料交叉咬合,形成房屋四壁。 主要流行于东北林区和西南林区 抬梁式 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 35 根。当柱上采用斗拱时,则粱头搁置于斗拱上。 这种木构架多用于北方地区及宫殿、庙宇等规模较大的建筑物。 穿斗式 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由此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 这种木构架广泛用于江西、湖南、四川等南方地区。 其它结构体系: 混合式结构 窝棚式结构 纵架平椽 按建筑的使用功能分 (1)居住建筑

7、 (2)政权建筑及其附属设施 (3)礼制建筑 (4)宗教建筑 (5)商业与手工业建筑 (6)教育、文化、娱乐建筑 (7)园林与风景建筑 (8)市政建筑 (9)标志建筑 (10)防御建筑 按发展模式分:官式建筑与民间建筑 工官制度 工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官本位体制的产物。工官是城市建设和建筑营造的具体掌管者和实施者,对古代建筑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代表人物: 宇文恺、李诫、蒯祥。 官式建筑 工官掌管下建造的,设计、预算、施工都由将作、内府或工部统一掌握,不论建筑物造于何地,都有图纸、法式和条例加以约束,还可派工官和工匠去外地施工,所以建筑式样比较统一,能反映当时全国的最高技术和艺术水平。

8、民间建筑 各地自主建造的,由各地工匠参与设计并承担施工,因地制宜,建筑式样变化多端,地方特色鲜明。 三、中国古代建筑结构及空间特征 1、 单体平面:采用骨架系统 柱网 间 由相邻两榀房架构成的结构单元称为 “间 ”。 面阔方向,一般明间次间梢间。 进深方向,步架距离相等,步架指檩与檩之间的水平距离。 早期建筑的开间数有使用双数的情况,后期多用单数,阳数。 2、单体立面:造型趋于程式化 刘致平称之为中国古代建筑立面的三部曲:屋顶、屋身、基础。 3、单体剖面:木结构造型合理 线的动态感 侧脚 生起 凹曲面的屋面特征 折线构成,内凹曲线使瓦越压越紧,防止喝风灌雨。 利于采光。 使雨水摔的比较远。 单

9、体建筑的平面、结构、造型三者不可分割 4、装饰与结构构造统一 5、建筑群体的组合 庭院:群体组合的基本单位。 庭院的围合方式: 一是在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墙围合; 二是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廊围合,通常称之为 “廊院 ” 三是主房前两侧东西相对各建厢房一座,前设院墙与院门,通常称之为 “三合院 ”;如将前面的院墙改建为房屋 (“门屋 ”或 “倒座 ”),则称 “四合院 ”。 建筑群体组合方式: 通过建筑单体的数量叠加,以营造气势。量的增加通常是放在轴线上进行,然后通过庭院空间的开阖,控制人的心理感受,在群体空间的塑造中加入 了时间因素,即人的体验,使得人们对于建筑空间的感受产生了质变。 6、独具特色的第

10、五立面 屋顶 第三章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第一节 原始社会建筑(前六七千年前 21 世纪 一、旧石器时期的建筑遗存 有巢氏时期 住屋之始, “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 ”,巢居、穴居两种方式 燧人氏时期 “钻木取火 ”“结绳记事 ”。 伏羲氏时期 创文字取代了结绳记事。 神农氏时期 农业开始兴起。 有熊氏时期 黄帝统一了中原地区。 远古图腾 : 龙飞凤舞 二、新石器时期的建筑遗存(六七千年前前 21 世纪) 新石器时代:是原始社会氏族是由全盛到衰 落的一个历史阶段。它以农耕和畜牧的出现为划时代的标志,表明已由依赖自然的渔猎经济跃进到改造自然的生产经济。磨制石器、制陶和纺织

11、出现,也是这一时代的基本特征。 1、仰韶文化: 住屋的形式正由竖穴向地面建筑发展,初步掌握了伐木、绑扎、和夯土等技术 。 2、龙山文化 住屋形式:面积变小,平面呈 “吕 ”字形双室相联的套间式半穴居,增强了私密性。 建筑材料上,开始出现土坯砖,室内地面普遍采用白灰面,防潮。 3、河姆渡文化 住屋形式:干阑式建筑,下层用柱子架空,上层用作居住。它是由原始巢居发展而来。 我国发现最早的采用榫卯技术的木构建筑。 4、细石器文化: 辽宁牛河梁女神庙是中国最古老的神庙遗址。建筑已有了 “群 ”的概念。采用木骨泥墙建造壁体和屋盖。室内用彩画与线脚装饰。 内蒙古大青山地区发现的祭坛,有比较明确有轴线关系,采

12、用了序列式。 第二节 奴隶社会建筑(前 2070 年前 476 年 ) 一、 夏(前 21 世纪前 16 世纪) 家国一体 图腃崇拜祖先崇拜 代表实例: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 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的实例。 特点: 1、采用夯土台基 2、封闭的廊院 3、采用 “永定柱造 ”。 二、商(前 16 世纪前 11 世纪) 城市出现: 1、 郑州商城 2、 偃师尸沟乡商城。 3、 殷墟 宫殿代表:湖北黄陂盘龙城商代宫殿遗址。 特点:夯土台基; “副阶周匝 ”。 第三章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三、西周、春秋(前 11 世纪前 476 年) 1、城市:既统治是阶级居住的场所,也是对外防御的

13、堡垒。有大小之分。都城:称为镐京。 2、建筑:高台建筑开始兴起。作用:攀比、了望。 建筑实例: 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遗址 中国 目前发现最早的四合院。 特点: A、 “合院 ”形式,四周有檐廊环绕,基址下有排水管和暗沟,排院子里的水; B、平面中轴对称; C、布局前堂后室,内外有别,尊卑有序。 3、装饰与技术 湖北蕲春西周干阑式建筑,反映了西周时期长江中游一带的建筑类型。 斗栱的雏形 西周时发明了瓦 春秋时期出现砖,主要用于室外铺地及墓葬 凤雏村出现了三合土:白灰沙黄泥抹面 建筑装饰:有彩画。论语: “山节藻棁 ”。春秋: “楹,天子丹,诸侯黝垩,大夫 苍 ”色彩的等级制。 4、室内:席地而坐。

14、以 “筵 ”为为计算建筑体量的单位。以 “几 ”衡量室内面积的模数。 5、建筑界的代表人物:鲁班,姓公输,名班,是春秋时期鲁国人,被奉为木工这祖师。 第三节 封建社会前期建筑(前 475 年 589 年 ) 一、战国(前 475前 221 年) 1、城市建设高潮 齐临淄 赵邯郸 楚鄢郢 魏大梁 繁华的大都市。 城市已经不是诸侯的 堡垒,而工商业的大都会。 2、 台榭建筑普及 建筑实例:秦咸阳一号宫殿遗址 高台建筑、阁道(飞陛) 3、大型建筑工程 都江堰 秦国蜀郡守李冰父子修筑,兼具泄洪与灌溉两大功能。 长城 4、建筑技术 铁器的广泛使用,出现了斧、锯、锥、凿等工具 多种榫卯形式,早期 “平榫

15、”,战国时期 “燕尾榫 ”。 筒瓦、板瓦广泛使用。 5、建筑理论 考工记:是齐国的官书,是中国第一部有关建筑方面的书。 二、秦(前 221前 206 年 ) 阿房宫 杜牧的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陕西临潼秦始皇陵 三 、汉(前 206公元 220 年) 建筑艺术特点: 1、 形制严整,气势宏大。 汉长安 明堂辟雍 2、风格古拙 有明显的 “挑脚 ”,斗栱碩大。 建筑技术特点: 1、 木构架技术趋于成熟 建筑结构体系抬梁式、穿斗式已经出现; 斗栱普遍应用。 2、 屋顶形式极大丰富 庑殿、悬山、歇山顶、卷棚顶、平顶、囤顶、攒尖顶 3、 砖石类建筑开始多用,出现了

16、板梁式结构与拱券结构。 板梁式:柱、梁、板直接的方式,以山东沂南汉墓为代 表。 拱劵式:( 1)用楔形砖起筒拱;( 2)以砖 “叠涩 ”的方式起穹窿顶 园林 在园林艺术创作上,表现为追求仙境、长生不老。 园林的规划产生 “一池三岛 ”的模式,池中建岛,三岛:蓬莱、方丈、瀛州三座仙山。 新的建筑类型:佛教建筑 洛阳白马寺,中国第一个佛教寺院。 第三节 封建社会前期建筑(前 475 年 589 年 )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 220 年 568 年) 1、 陵墓建筑: 相对于汉代以来的厚葬改为薄葬,享受现世的生活。 2、佛教建筑兴起 佛教建 筑实例: 河南登封嵩岳寺塔 (北魏 ) 密檐砖石塔,已知中

17、国最早的佛塔。 河北定兴北齐石柱 佛教石窟寺, 公元 3 世纪开凿的,新疆克孜尔石窟,为最早。 甘肃敦煌莫高窟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 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 3、园林 山水园林发展,以追求自然山水为本,追求自然美,摒弃了早期对 “神仙境界 ”的追求。是园林发展上的较大转折,对后世园林艺术的发展影响较大。 4、生活方式的变革。 饮食 胡饼、奶制品等 服装 胡服 家具 由跪坐转向垂足而坐。胡床、筌蹄。 第四节 封建社会中期建筑 ( 581 年 1279 年 ) 一、 隋、唐 ( 581 年 907 年) 1、城市 都城:隋大兴城 (唐长安城 ) 采用里坊制,严整宏大

18、的繁荣大都市。日本的平城京、平安京规划都受到唐长安的影响。 2、建筑群的发展,强调利用地形,这是本时期的一大突破。 唐乾陵: “以山为阙、因山为陵 ” 唐大明宫正殿含元殿以龙首原为殿基,也是利用地形地势烘托建筑的典范。 3、文化交流繁多、各种文化相互渗透: 国外:对外文化交流,主要体现在佛教文化的传播。 国内:民族文化与习俗的交流。 隋代佛教建筑的典型实例: 山东历城神通寺四门塔 唐代佛教建筑的典型实例: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 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 陕西西安大雁塔 陕西西安小雁塔 4、建筑技术趋于成熟 建筑结构、构造、形式达到和谐状态,建筑的形式是结构的外在表现。 建筑的色彩以暖色为主, “朱

19、柱素壁 ”“黑瓦白墙 ” ,温润明朗。 建筑装饰主次分明,节奏清晰。 5、大跨建筑 建筑实例: 河北赵县安济桥 隋代工匠李春建造,是世界上最早的一座 敞肩券 拱桥。 突破了早期用圆拱的做法,而使用弧线。 6、出现了专门从事建筑设计、施工的阶层 “都料匠 ” 专门掌握用绳墨绘制图样并在施工的人,建筑师。 代表人物: 隋 宇文恺,是隋大兴的规划者。 二、五代十国 ( 907 年 960 年) 建筑技术: 在砖石建筑结构上有所发展。 建筑实例:砖木混合结构, 苏州云岩寺虎丘塔 砖石塔 杭州闸口白塔 南京栖霞舍利塔 铁塔 广州光孝寺铁塔 平遥镇国寺大殿(五代) 三、宋、辽、金 1、北宋 建筑的发展趋向

20、定型化、制度化,既是建筑技术的进步,但同时限制了之后建筑的发展。 A、 李诫营造法式是古代木构建筑的重大发展。 模数制: “以材为祖,材分八等 ”。 材,取栱高为材。材高 15 分,宽 10 分。栔,高 6 分,宽 4 分。 模数单位:小的构件取分,大的构件用材。 优点:总结了唐代以前的建筑成就,建立了模数化的制度。 缺点:限制了木构建筑的探索,使中国建筑趋于退化,转而向装饰化、等级化发展。 B、城市 城市发展的重要转折期。城市结构打破了唐代以前封闭的里坊制, 而代之以开放的新街市。城市的消防、运输、交通、商店、桥梁等都有新的发展。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孟元老东京梦华録 C、建筑装修 注重细部的

21、刻画 ,装饰风格由唐代的豪迈向婉约转变。 D、建筑技术 砖石建筑水平提高,建筑大量使用琉璃瓦。 河北正定料敌塔(砖),高 84 米,是中国最高的砖石塔 福建泉州万安桥(石)。 福建泉州仁寿塔(石),高 40 米,是中国规模最大的石塔。 河南开封祐国寺塔,是中国最早的琉璃塔 。 E、 群体组合 河北正定隆兴寺 山西太原晋祠 江南三大名楼:滕王阁、岳阳楼、黄鹤楼。 太原晋祠圣母殿(北宋) F、 园林 堆石叠山,以城市环境中人为建造山水,园林发展注重个人的品味和 趣味 2、 辽 颇具唐风的辽代建筑。 建筑实例: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是中国保存最早的木塔。 河北蓟县独乐寺 北京天宁寺塔 3、金 辽、

22、北宋结合的特点,雕刻细致,色彩富丽。 建筑实例 山西大同上华严寺大雄宝殿 山西朔县崇福寺弥陀殿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文殊殿 山西应县净土寺 “天宫楼阁 ”。 净土寺天宫楼阁(金) 4、 南宋 偏安杭州,江南风格,建筑纤巧秀丽,细部做法吸收了一些江南的地域特征。 园林,与环境结合,创造了因地制宜 的造园手法,苏杭的园林。 第五节 封建社会晚期建筑 ( 1271 年 1911 年) 一、元( 1271 1368 年) 1、 元大都 是中国古代最符合礼制规范的都城。 城市景观方面,创造了大片水面作为皇家的苑囿。 2、元代建筑的特点:草率、大胆、简约。 A、采用天然弯木,做木构件, “大弯梁 ” B、采用

23、大额 C、 强调柱梁直接,斗栱的功能减弱,趋于装饰化。 D、建筑常采用 “减柱造 ”,柱网的排列不规范。 山西太原奉圣寺山门(元) 山西广胜寺下寺大佛殿(元 3、 宗教建筑进一步发展 A、出现了类型丰富的塔,特别是喇嘛塔。 B、道教 建筑实例:山西永济永乐宫建筑群。 C、伊斯兰教: 福建泉州清静寺,是目前我国保存最早的伊斯兰教建筑。 D、基督教建筑也有引进。 代表实例:北京妙应寺白塔 山西永乐宫重阳殿(元) 二、 明( 1368 1644) 1、 木构注重规整和整体化。 A、 建筑造型艺术同唐宋建筑比较,产生了较大的差异。唐宋时期建筑生动有弹性 ,而明清以后趋 于平直僵硬 。 B、建筑结构强化柱、梁的直接。 2、 民间建筑水平提高 明代南方未经过多战乱,未受元朝阻断,建筑中保留较多古老作法,有 “宋风 ”,建筑水平高于北方。 民间建筑技术书: 鲁般营造正式 3、建筑群布置更为成熟 代表实例: 北京宫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