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学案8.doc

上传人:11****ws 文档编号:2430488 上传时间:2019-05-1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70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学案8.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学案8.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学案8.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学案8.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学案8.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学案 8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目标定位 1.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 , 并能够解释相关大气现象 。 2.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 并学会运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相关自然现象 。 3.理解大气水平运动的规律 , 并且会在等压线图上判定风力及风向等 。 4.学会判读等压线与等压面图 。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的热源 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 源 是近地面大气主要 、 直接的热源 2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 主要包括 _和反射 。 3 受热过程 (1)大部分 A _透过大气射到地面 , 使地面增温 。 (2)地面被加热 , 并以 B _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 , 因此大气增温的最重要方式是

2、 _。 二、热力环流 1 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 太阳辐射能的 _, 造成高低纬度间的 _。 2 热力环流的形成 三、大气的水 平运动 1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 _。 2 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 图示 受力 状况 只受图中 F _的影响 受图中 F1 _与 F2 _的共同影响 受图中 F1 _、F221 _和F322 _的共同作用 风向 垂直于 _指向 _ 与等压线 _(高空风 ) 与等压线 23_(近地面风 ) 【问题思考】 1 为什么晴朗的早晨反而比阴天的早晨气温更低一些? 2 古诗云 “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 你能解释巴山为何多夜雨吗? 3 议一议:空气总是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

3、吗? 4 判断:地转偏向力能不能改变 风速? 探究点一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中的一切物理过程都伴随着能量的转换 , 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 投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辐射能 , 要穿过厚厚的大气 , 才能到达地表 , 结合所学知识 , 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 (1)我国青藏高原的纬度比云贵高原高 , 但年太阳辐射总量却比云贵高原多 , 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 (2)四川盆地的纬度与青藏高原的纬度相差不大 , 但年平均气温却比青藏高原高得多 ,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 【反思归纳】 1 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太阳 辐射总量除受 _影响外 , 还受 _和_的影响 。 2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4、太阳辐射到达地面 , 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增温 , 地面增温后产生 _; 大气强烈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 , 大气产生 _, 它将其中很大部分返回给地面 , 称之为 “_”。 “_”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地面辐射所 _的能量 , 从而对地面起到了 _作用 。 探究点二 热力环流 某高一学生实验小组 , 在 模拟验证某地理原理时 , 采用下列做法 : 在一个标有尺度的六面都封闭的透明玻璃柜内 , 分别放置一个电炉 (有导线连到柜外 )和一大碗冰块在底部两侧 。在玻璃柜顶面中部的内壁贴一张下垂的纸片 A, 在玻璃柜底面中部的内壁贴一张竖立的纸片B(如下图 )。 电炉通电一段时间后 , 根据纸片 A、 B 的

5、偏动情况 , 可以验证该原理 。 据此回答问题 。 (1)以上实验要验证的是 _原理 。 (2)在电炉通电一段时间之后 , 纸片 A 向 _(填左或右 )偏 , 纸片 B 向 _(填左或右 )偏 。 (3)试根据纸片 A、 B 的偏动情况解析这一现象 。 (4)在图中用实线画出电炉和冰块附近高处和低处等压面的弯曲情况 , 并用箭头画出空气的流动方向 。 【反思归纳】 1 热力环流形成的原因: _。 2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近地面 _不均 气流的 _运动 (上升或下沉 )近地面和高空在水平面上 _的差异 大气的 _运动 形成高低空热力环流 。 3 热力环流中等压面弯曲规律和气压分布特点 近地面

6、气温高 , 气流 _, 近地面形成 _压 , 等压面凸向 _处 , 而在高空空气集聚形成 _压 , 等压面凸向 _处 。 近地面气温低 , 空气 _, 近地面形成 _压 , 等压面凸向 _处 , 而在高空由于空气下沉形成 _压 , 等压面凸向 _处 。 探究点三 大气的水平运动 风 读 “ 亚洲东部某日地面气压等值线图 (单位 : 百帕 )” , 并结合所学知识 , 回答问题 。 (1)甲地此时吹什么风 ? 试在图中绘出甲点的风向 。 (2)图中甲 、 乙两处风力较大的是哪一个 ? 说明理由 。 【反思归纳】 1 近地面等压线图中某点风向的确定: 在等压线图中 , 画出过该点并垂直于 _的虚线

7、箭头 , 表示 _的方向 。 确定南 、 北半球后 , 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向_(北半球 )或向 _(南半球 )偏转 _, 画出实线箭头 , 即为经过该点的风向 。 2 风力大小的比较 (1)同一幅等压线图上 , 等压线密集 , 水平气压梯度力 _, 风力 _; 等压线稀疏 ,水平气压梯度力 _, 风力 _。 (2)在不同等压线图上 , 要看等压线的疏密 、 比例尺的大小和相邻两条等压线间的_ _。一、选择题 (2011株洲模拟 )电视剧闯关东中的场景:主人公朱开山为了避免所种的庄稼遭受霜冻危害,在深秋的夜晚带领全家人及长工们在田间地头点燃了柴草 。结合 “ 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 , 回答

8、 1 2 题 。 1 关于图中 a、 b、 c 所代表的内容 , 叙述正确的是 ( ) A a 代表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 源 B a、 b、 c 所代表的辐射波长的大小关系是 abc C b 代表的辐射主要被大气中的臭氧吸收 D c 代表的辐射与天气状况无关 2 朱开山一家燃烧柴草防御霜冻的做法 , 有利于 ( ) A 增强 a 辐射 B 增强 b 辐射 C 增强 c 辐射 D 改变 b 的辐射方向 3 (2010山东文综 )下图为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某日 5 次观测到的近地面气温垂直分布示意图 。 当日天气晴朗 , 日出时间为 5 时 。 由图中信息可分析出 ( ) A 5 时 、 20 时大气较

9、稳定 B 12 时 、 15 时出现逆温现象 C 大气热量直接来自太阳辐射 D 气温日较差自下而上增大 (2009广东地理 )地面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称为有效辐射。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 , 回答 4 5 题 。 4 关于甲 、 乙 、 丙三地多年平均年有效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 ,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由甲地向乙地急剧增加 B 由乙地向丙地急剧增加 C 由甲地向丙地逐渐减少 D 由丙地向乙地逐渐减少 5 关于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 , 下列叙述不正确 的是 ( ) A 地面辐射与下垫面性质有关 B 地面温度越高 , 地面辐射越弱 C 空气温度越低 , 大气逆辐射越弱 D 空气湿度

10、大 , 云量多 , 大气逆辐射强 (2011青岛质检 )读 “ 山谷风剖面示意图 ” , 回答 6 7 题 。 6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图中出现的时间是夜晚 图中出现的时间是白天 此时吹山风 此时吹谷风 A B C D 7 据实际调查 , 图中甲地的夜雨较多 , 其主要原因是该地区 ( ) A 夜晚的气温高于白天的气温 , 气流呈上升运动 B 夜晚的气温比周围地区的气温低 , 气流呈下沉运动 C 夜晚的气温比周围地区的气温高 , 气流呈上升运动 D 夜晚的气温比周围地区高 , 蒸发旺盛 , 空气中的水汽丰富 读 “ 风的形成示意图 ” , 回答 8 9 题 。 8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11、) A 该图位于欧洲 B 该图可能位于南美洲 C 角 aob 越大 , 风速越小 D ao 线与 oc 线垂直 9 高压位于 O 点的 ( ) A 东南方向 B 北方 C 西南方向 D 西北方向 10 (2009全国文综 )下图示意某区域某月一条海平面等压线 , 图中 N 地气压高于 P地 。 读图判断 N 地风向为 ( ) A 东北风 B 东南风 C 西北风 D 西南风 二、综合题 11 读 “ 北半球某地面水平气压分布图 ” , 回答问题 。 (1)就气压状况而 言 , 图中 A与 B 中低压中心是 _, B 与 C 中高压中心是 _。 (2)若该地气压只受温度影响 , 则 A、 B、 C

12、 中地面温度最高的是 _。 (3)下图为沿 AB 作的剖面图 , 完成 AB 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 。 气压值 PA、 PB、 PA 、 PB 的大小顺序是 _, 气温值 TA、 TB、 TA TB 的大小顺序是 _。 (4)在图中甲处画出风向及所受的力 。 12 读材料 , 回答下列问题 。 材料一 上海市区近地面多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单位: ) 材料二 上海市郊区、市区及近郊农村夏季午后 气温变化示意图 (1)分析图甲 , 描述上海市近地面多年平均气温的分布特点 : _, 其原因为 _ _。 图乙中的四条曲线 , 能正确表示市区 、 郊区 、 近郊农村夏季午后气温变化的是 _; 在这种午后气

13、温现象作用下 , 如不考虑其他因素 ,市区 与郊区近地面的风向特点是 _。 郊区近地面垂直方向上的气流作 _运动 。 (2)请根据图示材料所揭示的问题 , 写出主题词 (限 4 6 字 ): _。 如就这一主题进行课题研究 。 请补充完整基本的研究思路 。 (3)要有效地缓解上述问题 , 在城市环境建设中应采取 _等措施 。 等值线型选择题 选择题解题突破 【题 型特征】 (1)等值线是数值相等的各点的连线。在等值线图上根据等值线数值大小、排列方向、形状变化、疏密程度等判断地理事物变化的急缓、递变的方向及分布的特点。等值线图主要有等高线图、等压线图、等温线图、等降水量线图、等太阳高度线图等。

14、(2)等值线图将大量的文字内容,包括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形成原因及内在规律等以图形的形式表示出来,既科学严谨又简明扼要。 (3)等值线判读型选择题充分利用图像考查主干知识, 命题取材广泛,有利于考查学生的基本能力,受到命题者的青睐而成为高考的重点。 【答题技巧】 解答等值线判读 型选择题的前提是掌握等值线图的判读方法: 找出等值线的数值变化幅度 看疏密情况 看疏密情况 看等值线封闭与否 看等值线走向特点 。 如等温线图 读出气温约值 各地温差大小 高 (低 )温中心 分析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等 , 等降水量线图 读出降水量约数 各地降水量大小 多雨 (干旱 )中心 影响降水的主要原因等 。 总之

15、 , 等值线的判断一般需掌握 “ 五读 ” , 即读延伸方向 、 密度 、 极值 、 弯曲及局部小范围的闭合等 。 【练后反思】 考点 题号 错因 大气的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 大气的水平运动 风 等压线图判读 答案 课 前准备区 太阳辐射能 地面 吸收 太阳短波辐射 地面长波辐射 辐射热交换 纬度分布不均 温度差异 冷热不均 垂直 气压 水平 水平气压梯度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 等压线 低压 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平行 水平气压梯度力 21地转偏向力 22摩擦力 23成一夹角 问题思考 1 晴天的早晨 , 天空中云量少 , 大气逆辐射弱 , 地面损失的热量多 , 故较阴天的早 晨气温低 。 2

16、 巴山地区谷地众多 , 夜间风从山坡吹向谷地 , 而山谷中气流则垂直上升 , 将水汽带上高空 , 受冷凝云致雨 。 3 在同一水平面上 , 空气总是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 , 但垂直方向上 , 则不然 。 空气的垂直运动主要是由于空气受冷收缩下沉 , 受热膨胀上升等热力作用引起的 , 并非取决于气压的高低 。 4 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 , 只改变风向 , 不改变风速 。 课堂活动区 探究点一 (1)青藏高原地势高 , 空气稀薄 , 且多晴朗天气 ,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 。 (2)四川盆地地势低 , 大气层厚 , 多云雾 , 大气逆辐射强 , 对地面保温作用强 。 解析 太阳 辐射总量除受纬

17、度影响外,还受天气状况和地势高低的影响,青藏高原比云贵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且多晴朗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的少。四川盆地地势低于青藏高原,大气层厚,大气逆辐射强,对地面保温作用强,青藏高原因地势高,大气层薄,大气逆辐射较弱,对地面保温作用弱,因此四川盆地气温高于同纬度的青藏高原。 反思归纳 1 纬度 天气状况 地势高低 2 地面辐射 (长波 ) 大气辐射 大气逆辐射 大气逆辐射 损失 保温 探究点二 (1)热力环流 (2)右 左 (3)电炉通电一段时间之后开始发热 , 空气膨胀上升 , 低处形成低气压 , 高处形成高气压 ; 冰块处较冷 , 空气冷却下沉 , 低处形成高气压 , 高处形成低气

18、压 。 这样 , 同一水平面气压出现明显的差异 , 空气就由高压处流向低压处 , 故纸片 A 向右偏动 , 纸片 B 向左偏动 。 (言之有理即可 ) (4)大体如下图所示 : 解析 第 (1)题,结合实验过程,电炉处形成一个低压,冰块处形成一个高压,实验验证的是热力环流原理。第 (2)题,结合高、低压位置,低处风由冰块吹向电炉,故纸片 B 向左偏,高处正好相反。第 (3)题,纸片 A、 B 的偏动体现的是空气的流动,存在着高、低压中 心。第 (4)题,结合气压分布状况进行绘图。 反思归纳 1 地面冷热不均 2 冷热 垂直 气压 水平 3 垂直上升 低 低 高 高 收缩下沉 高 高 低 低 探究点三 (1)东南风 。 绘图略 。 (2)乙 。 乙处等压线密集 , 水平气压梯度力大 。 解析 第 (1)题,首先明确图示表示的是等压线图,然后观察甲地附近等压线数值高低的分布规律,即可找到突破口。甲地等压线较为平直,可通过作图确定风向,注意风向由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