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急救医疗中心建设与我区的发展思考,南宁急救医疗中心 阳世雄,一、全国急救中心的发展现状及思路,1、现代急救中心概念 21世纪现代急救医学中心已发展为集治疗抢救、医疗转诊与重症监护等功能于一身的大型的急救医疗技术中心和急救医学科学研究中心,可以对急、危、重病人实行一站式无中转急救医疗服务,被喻为现代医学的标志和人类生命健康的守护神。,2、急救中心的发展 从单纯的、粗放的院前转运变成代表政府职能的,集医疗急救、灾难救援、医疗保障、危重病监护转运、急救车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急救医疗服务体系。,3、急救中心的职能(1)指挥调度(2)院前救治(3)灾难救援(4)医疗保障(5)危重病转运 (6) 急救培训,
2、指挥调度,院前救治,灾难救援,医疗保障,危重病转运,4、急救中心规模 全国300多个地级市和2000多个县级市都建设了急救中心和紧急医疗救援中心,从业人员达数万人,初步形成了二级或三级的城市急救网络,全天24小时提供急救医疗服务和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5、急救中心的运行模式,英美模式是以现场对症处理为主,主要由EMT(急诊医疗技术员)或Paramedics(辅助医务人员)履行现场急救任务,然后将病人运到医院急诊科,由急诊医师提供进一步的医疗急救,世界各国院前急救模式划分为二大类,法德模式是以执业的急救医生为主,在病人到达医院前抢时间进行高质量的医疗救助,强调救护措施尽早高质量和现场医疗急救的
3、重要性,我国院前急救模式,因各地的经济实力、城市规模、急救意识、服务区域以及传统观念的影响,在设立院前急救医疗机构时,所采取的院前急救模式亦不相同。目前我国院前急救大体上可分为如下模式:,1、独立型其中有两种:(1)院前院内完善型,如北京999,由院前急救科、急诊科、重症监护室构成,与市政府卫生局、各大医院直接联系。(2)单纯院前型,如北京、上海、天津120,由急救中心站及其分站与医院紧密协作模式,属于集中指挥型。,2、依附医院型,如重庆,依托辖区内医院开展院前急救的模式,在全国占多数。 3、单纯调度指挥型,如广州、珠海,柳州由市急救指挥中心负责,以若干个医院急诊科成立一个区域中心,实行分区域
4、分科负责急救模式。 4、联合型,如南宁、苏州、镇江,与公安、消防、交通等多部门联合设置模式,实行资源共享。,6、学科的发展和建设(一)中国医院协会急救中心(站)管理分会(二)在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下还设置了院前急救的学术组(三)每两年一届的全国院前急救学术大会(四)每年一届的灾难医疗救援案例分析会,(五)每两年一届的全国院前急救技能大赛(六)中国急救网是行业的旗帜网站(七)发行医学参考报急诊医学频道报刊(八)发行院前急救内部资料,7、全国急救中心的发展形势 北京、杭州、武汉、海口、等城市的急救中心与美国、法国、澳大利亚、意大利等发达国家的急救医疗机构或医学院校进行密切合
5、作和学术交流,缩短了与发达国家和地区急救水平的差距。,杭州急救中心和AHA合作挂牌,海口急救中心和AHA合作挂牌,海口急救中心IT项目挂牌,北京急救中心和法国道达尔合作,武汉急救中心和SOS合作,8、院前急救法规建设 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经2013年10月22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委务会议讨论通过,2013年11月29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令第3号公布。自2014年2月1日起施行。,二、认真贯彻落实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一)重要性,以上数据表明,院前急救是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中的首要环节,关系到整个急救医疗的成败,而且直接关系着伤病员的预后。,院前医疗急救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本医
6、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的提供者,在满足人民群众日常院前医疗急救需求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明确了院前医疗急救的性质、概念,院前急救网络的建设原则,医疗救护员的配备,院前急救号码的管理等重点内容,对于进一步加强行业管理,规范急诊急救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将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纳入医政管理重要议事日程,专题研究贯彻意见,确保办法得到落实。,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共6章41条,包括总则、机构设置、执业管理、监督管理、法律责任、附则。起草过程中紧紧围绕院前医疗急救相关工作,重点解决六个方面的问题。,31,重点内容,(二)明确的问题,
7、1、明确急救网络的构建问题。院前医疗急救网络以急救中心(站)为主体,按照急救半径和呼叫反应时间,由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确定医院共同组成网络。2、明确院前急救的公益性问题。院前急救应由地方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按照“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合理配置、提高效能”的原则,统一组织、管理、实施,加大对院前医疗急救事业的扶持力度,保证其公益性质。,32,2005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第四批新职业情况说明对医疗救护员进行了定义。国家将医疗救护员确立为职业,使医疗救护员有法可依。办法规定医疗救护员应当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并经考核合格持证上岗,进一步规范了医疗救护人员的从业资质。医疗救护员从事的是辅助性医疗救助工作,区
8、别于医护人员开展的医疗行为。,33,重点内容,3、明确医疗救护员资质认定问题,4、解决院前医疗急救人员紧缺的问题。规定在技术职务评审、考核、聘任等方面,给予从事院前医疗急救的专业人员适当优惠。规定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保证院前医疗急救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医疗服务需求相适应。,34,重点内容,5、明确院前急救工作行为规范问题。 “六不准”:(1).未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任何单位及其内设机构、个人不得使用急救中心(站)的名称开展院前医疗急救工作; (2).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设置“120”呼叫号码或者其他任何形式的院前医疗急救呼叫电话; ( 3).急救中心(站)不得因指挥调度原因
9、拒绝、推诿或者延误院前医疗急救服务。,35,重点内容,(4).急救中心(站)和急救网络医院不得因费用问题拒绝或者延误院前医疗急救服务;( 5).急救中心(站)和急救网络医院不得将救护车用于非院前医疗急救服务;(6).除急救中心(站)和急救网络医院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使用救护车开展院前医疗急救工作。,(三)卫生计生部门重点要抓好的工作,1、加快完善院前医疗急救网络,县级以上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完善本辖区院前医疗急救体系的规划和建设。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包括急救中心(站)和急救网络医院。各设区市要独立设置一个市级急救中心,负责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指挥和调度;市级急救中心覆盖不到的县(市、区)可设立县级急救
10、中心(站),接受市急救中心的统一调度和业务指导。,各设区市要合理布局急救网络医院,将本地区医疗力量相对较强的医院纳入院前急救体系,并将急救网络医院名单及时向社会公告。网络医院急诊科不得使用“急救中心”名称。,2、统一院前医疗急救救护车配备。,统一,统一标注急救中心(站)名称,统一院前医疗急救呼叫号码,统一调度院前急救资源,急救中心(站)负责指挥、调度急救网络医院,开展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统一院前急救人员着装,统一救护车标识,3、加强院前医疗急救队伍建设,院前急救人员应为专职专业技术人员,争取每救护车单元须配备医、护、驾3名工作人员,和1名医疗救护员。执业医师应具有三年以上临床经验,执业护士应具有
11、两年以上临床经验,医疗救护员从事辅助性医疗救助工作并应取得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职业资格书,上岗前均应经过培训考核合格。,4、建立院前急救医疗服务的全程监管机制,三、我区院前医疗急救发展的思考,院前急救,以往多是强调城市院前医疗急救,但是现在国家正在推进城镇化建设,因此,在思考下一步的发展,必须重点把握院前医疗急救城乡一体化的规划建设问题,否则浪费资源不用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就无从说起,也是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向不相符。,各设区市要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医疗服务需求等实际情况,选择符合本地的发展模式,制定中长期的发展规划,要有前瞻性,如钦州、防城港、北海等将海上院前医疗急救/搜救考虑
12、进去,有条件的要规划直升机停机坪以便空中院前医疗急救的需要。统筹安排建设进度和建设经费,有计划、分批次地安排急救中心(站)的建设。,(二)加强院前医疗急救信息化建设,加强急救系统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合理利用各类卫生资源,探索建立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绿色通道,推进院前医疗急救城乡一体化。 统筹建立先进的院前医疗急救信息化平台,如果暂时财力不足,必须做好顶层设计,逐步实施,力求做到“四个统一”管理模式。,四个统一,统一受理平台:整合市、县、乡的“120”受理平台,由设区市急救中心网络统一进行受理。建立统一的“120”急救数据平台,收集受理记录、GPS定位、急救时间节点等信息,形成完整的本辖区的院前医
13、疗急救数据库。统一调度系统:在实行“统一受理”基础上,按照“先易后难、逐步推进”的原则,进一步研究“统一调度”的工作机制,适时建立“统一调度”模式。,统一指挥体系:建立各市统一的指挥体系。在发生突发公共事件和承担重大保障活动时,各市院前医疗急救中心在当地卫生计划委的授权下,及时统一指挥和调度院前医疗急救资源,提高应急反应能力,提升应急保障力度。,统一考核机制,制定院前医疗急救系统的业务考核标准和体系,确定考核内容,明确考核指标,建立日常考核制度,形成长效机制,形成考核的评价和反馈体系,南宁急救医疗中心信息化建设情况,已建信息化系统介绍,调度系统-智能调度,呼叫受理,救护车调度,按照“就近、就急
14、、满足专业需要、符合病人意愿”的原则智能调派急救车报警呼叫定位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对救护车定位追踪及轨迹回放急救受理流程监控调度平台与联动中心对接,已建信息化系统介绍,调度系统-医院告知系统,120电话呼叫受理,按照就近、就急原则调度派车,点击派车按钮,医院接收到电子派车单,已建信息化系统介绍,急救车建设,已建信息化系统介绍,调度系统-智能导航,接收调度指令,反馈车辆状态推荐最优路径,进行导航GPS采集和定位上传收费录入、语音提示等,已建信息化系统介绍,呼叫受理-调度软件,已建信息化系统介绍,移动急救系统,已建信息化系统介绍,移动急救系统,120医生收到指令,准备前往现场,已建信息化系统
15、介绍,移动急救系统-车载移动终端,急救电子病历,急救收费,交接班,生命体征传输,视频传输,已建信息化系统介绍,绿色通道-与医院无缝对接,通过无线宽带技术,把救护车监护仪采集的病人生命体征,途中救治的音视频实况和路况视频,同步传送到急救中心和接诊医院,建立院前急救、院内急救“绿色通道”的无缝连接,提高急救效率。该系统还具备电子病历、电子收费以及视频会诊等功能,让多方参与、指导途中救治,提高急救质量。,已建信息化系统介绍,绿色通道-医院客户端,急诊室-医院工作站,生命体征实时传输、视频会诊、病人信息、危重病人交接、来院提醒;显示送往该医院的急救车所执行的任务情况,可查看急救车状态和患者基本信息,显
16、示与该医院相关的急救车辆的工作状态,显示院前患者的姓名、年龄、性别、急救医生的印象诊断、预计到达时间。,已建信息化系统介绍,管理系统 电子病历,管理系统-各科室包括人事科、后勤总务、运保科、急救科、通讯调度科、财务科等,定制优化和新增业务功能和统计报表,(三)救护车和急救装备配置,为应对日益繁重的院前急救任务,满足群众日常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的基本需求,必须合理增加救护车配置数量和急救装备的配置,提升车载医疗和通讯设备配置标准和质量。有条件的医疗急救中心,要配置危重新生儿转运专用救护车,优先满足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的转运需求。急救车辆配置遵循合理、必需原则、均衡性原则和高低搭配原则,确保急救车辆用于
17、院前急救业务。,(四)院前医疗急救队伍建设,1、建立院前急救医师定期培训与进修提高制度。结合院前急救工作实际,定期开展急救医师各类业务培训,并有计划地安排急救医师到综合型医院进修学习,多形式、多渠道地提高院前急救医师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提升院前急救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2、建立多层次的院前急救人才体系。根据分类救护模式的需要,通过培养、引进等手段,建立起一支由院前急救医师、护士、医疗救护员等组成的,多种层次、结构合理的院前急救人才队伍。3、积极培养和引进医疗救护员。加强医疗救护员培养体系建设,明确医疗救护员的功能定位和职业范围,保证医疗救护员来源和素质,拓宽院前医疗急救的队伍来源。,4、探索院
18、前急救医师分流机制。为因身体状况、年龄等因素不再适合从事院前医疗急救一线工作的院前急救医师、护士、医疗救护员建立适当的分流机制。,(五)院前医疗急救质量控制体系建设,成立广西院前医疗急救质量控制中心,(六)解决建设的资金来源问题。,院前医疗急救办法已明确是政府举办的公益性事业,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因此,政府投入是必然的。作为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加强与政府、人大、政协的沟通协调,提出当地院前医疗急救存在问题及发展规划,争取政府领导支持。,尤其是抓住应急救援的机会,争取政府将院前医疗急救经费纳入公共财政支出项目,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资金投入机制,逐步形成稳定的财政支撑渠道,切实体现院前医疗急救的公益性质。,对院前医疗急救体系中涉及的基本建设、设备、救护车辆、日常人员办公经费和公共卫生等突发事件的急救医疗支出,要明确政府的投入项目和比例。(美国、德国等西方国家都是政府投资,政府主导的)。只有通过多方协作共同努力,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院前急救服务需求,真正为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