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的预防与控制.ppt

上传人:h**** 文档编号:253077 上传时间:2018-07-30 格式:PPT 页数:69 大小:5.7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登革热的预防与控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登革热的预防与控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登革热的预防与控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登革热的预防与控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登革热的预防与控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登革热的预防与控制,芗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4年10月15日,主要内容,背景与有关概念流行病学预防与控制,一、概述,登革热是无人关心的疾病,却正在威胁我们的生活。 WHO日内瓦总部的登革热专家麦克那森。,登革热 Dengue,1.1 历史疫情,1779年发现,20世纪扩散到100多个国家全球登革热主要分布于热带与亚热带地区,约有100多个国家25亿人口受到登革热感染的威胁。尤其东南亚国家如泰国、菲律宾、印尼、缅甸、越南、印度等。全球每年发生登革热感染者超过5千万人,其中有50万人为登革热出血热或登革休克综合征,造成2.5万人死亡。我国20 世纪80 年代云南边境局部地区曾发生过登革热散发

2、流行。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本病主要在广东流行,多为小规模流行或散发。1999 年、2004 年和2007年因输入性病例导致福建和浙江等地发生暴发流行,其它省区近年来也常有输入性病例的发生,今年国内疫情,近期,广东、广西、福建、云南出现登革热本地感染病例,另有20个省份报告有输入性病例。在疫情严重的广东省,除广州市外,佛山、中山、江门等地也开始出现暴发疫情。截至10月12日零时,广东全省共有20个地级市报告登革热临床诊断和实验室确诊病例30325例。病例分布为:广州25732例、佛山2602例、中山417例。累计报告死亡病例6例,其中广州5例、佛山1例。 专家提醒,若控制不力,这些地方的疫

3、情存在进一步升级扩散的风险。福建除漳州、泉州、三明外,其它市相继发生200多病例,为什么要学这个病?,可发生大流行发病者:症状突出登革出血热增加,死亡率增加 重要的虫媒传染病,1.2 登革热,登革病毒引起 伊蚊传播 发热性急性传染病(登革病毒:DENV-1、DENV-2、DENV-3、DENV-4)临床特征: 突起发热、骨关节肌肉痛、疲乏 皮疹、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减少。,根据是否存在同时存在的血液浓缩和血小板减少,登革热:典型、轻型、重型登革出血热: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1.3 流行形式,有地方性流行和输入性流行两种形式。东南亚、西太平洋地区、美洲、地中海东部和非洲等地区的一些国家为地方性

4、流行,病情较为严重。我国目前多为输入性流行,没有明显自然疫源存在。,1.4 登革热传播机制,1.5 疫点、警戒区、疫区,疫点以病家或工作场所为中心的半径100米之内区域为疫点,主要是依据伊蚊活动距离划定警戒区疫点以外半径400 米范围内区域为警戒区疫区农村一般以疫点周围自然村、屯,或以乡、镇划为疫区城市一般以疫点周围若干街巷、居委会或街道划为疫区,1.6 输入性病例,(1)发病前15 天内到过有登革热流行的国家或地区,有蚊虫叮咬史的病例;(2)急性期血清的抗体阳性病例。,1.7暴发疫情,一个最长潜伏期(15 天)内,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地点(例如一个社区、居委会、学校、村庄等),发生3 例或以上登

5、革热病例的。暴发疫情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首发病例明确为输入性病例所引起的暴发疫情;一种是首发病例明确为本地感染病例,或不能明确其感染来源的病例引起的暴发疫情。,二、流行病学,2.1 流行环节,传染源患者:登革热主要传染源。在发病前1天至发病后5天内为病毒血症期,传染性强;轻型患者(占1/3)不易被发现,数量大,具有更重要传染源作用。隐性感染者(占1/3):感染登革热病毒后,有部分不发病,但可产生病毒血症,起到重要传染源作用。带病毒动物:有实验证明,非人灵长类等动物能携带登革热病毒,有可能成为人类登革热的传染源。,2.1 流行环节(续),传播途径登革热在我国的主要传播媒介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伊蚊雌

6、蚊吸血感染病毒后,观察不到任何病变,但病毒在蚊体内繁殖,至少可存活30天甚至终生,再经蚊叮咬传染给人。经观察,在伊蚊卵巢中检出登革病毒颗粒,推测伊蚊可能是病毒的储存宿主。埃及伊蚊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台湾、海南、广东、广西部分地区。白蚊伊蚊在我国分布较广,于长江以南省区有广泛分布,在辽宁南部、陕西东部等地区也有分布。,登革热传播媒介埃及伊蚊,登革热传播媒介白纹伊蚊,按蚊(疟疾、乙脑),(丝虫),伊蚊:又称花斑蚊,身体黑白相间 活动特征:清晨或傍晚出生活动, 即使在光天化日之下也能猖狂攻击人畜 飞行直线距离100米以上 长的可达上千米 孳生地方:人工容器或植物容器积水,2.3 流行环节(续),人群易感

7、性及免疫性人类对登革热不分种族、年龄、性别普遍易感,但感染后仅有部分人发病(1/3隐性感染)。人初次感染登革病毒后对同型病毒有较巩固的免疫力,可持续数年,但对异型登革病毒免疫力只能维持很短时间。,2.2 流行特征,分布特征,地理分布-地区性 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东南亚,太平洋岛屿,加勒比海 中国:广东、海南、广西、台湾 季节性夏秋、雨季,510月一定流行方式 突发性,集中发病特点; 周期性,2.2.1 地区分布,登革热已成为地方性流行性疾病,而且4种血清型都有流行。70年代,太平洋岛屿、加勒比海地区发生流行。80年代登革热病毒散布到非洲。每年发生登革热感染者超过5千万人,其中有50万人为发生登

8、革热出血热或登革休克综合征,造成2.5万人死亡。,WHO公布主要流行区,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道,登革热广泛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其中以南美洲、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地区的国家较为严重。,登革热肆虐东南亚,马来西亚:2007年报告登革热病例3.7万人,死亡86人;2008年2月10-16日报告病例888人。菲律宾2007年登革热发病4.4万人,死亡411人;2008年1-2月中旬发病4345人,死亡38人。泰国2007年登革热发病4万人,死亡79人;2008年1月-2月20日报告发病2800人,死亡4人。越南2007年发生登革热病例9万多人。,南美洲登革热泛滥,1995年,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国

9、家报告登革热14万人,38人死亡。2000年,泛美卫生组织报告,该地区发生登革热病例25万人,死亡38人,其中巴西发病17.2万人,巴拉圭发病2.4万人。2002年,巴西登革热发病5.5万人,其中发展成登革出血热1728人,死亡84人。2007年中美洲国家报告登革热发病5万人,死亡32人,其中墨西哥发病2.29万人,死亡6人。,我国历史登革热流行情况,在我国,20 世纪初本病就已经传入我国,20 世纪20 年代和40 年代曾造成上海、杭州、广州、汉口、福州等地的广泛流行。1978 年5 月本病在广东省佛山市发生流行,以后的十年中,疫情迅速在广东、广西、海南省流行。20 世纪80 年代云南边境局

10、部地区曾发生过登革热散发流行。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本病主要在广东流行,多为小规模流行或散发。1999 年和2004 年因输入性病例导致福建和浙江等地发生暴发流行,其它省区近年来也常有输入性病例的发生。,广东省1980-2006年登革热发病情况,广东省2001-2006年登革热爆发情况,福建省登革热发病情况,1999年,1563例,均分布在福州;2000年,3例,分布在福州;2001年,2例,分布在福州;2002年,3例,分布厦门、莆田、泉州;2004年,99例,福州94例、泉州4例、莆田1例;2005年,11例,莆田5例,福州、宁德各2例,厦门、泉州各1例;2006年,3例,福州、莆田、

11、泉州各1例;2007年,111例,莆田104例、泉州7例;2008年1-7月,6例,宁德2例、福州、南平、莆田、泉州各 1例。,福建省三起登革热暴发疫情简明表,2.2.2 时间分布,周期性东南亚地区35年出现一次高峰;巴西45年出现一次高峰;我国广东20世纪 80年代发生,90年代再次发生一个地区发生流行后,随后35年有发生登革出血热的危险,可能与二次感染引起免疫增强反应有关缺乏免疫力的地区可 发生来历不明的暴发,地方性流行区取决于流行强度的积累季节性主要流行季节与雨季、蚊媒密度相一致我国病例多发生在311月份,79月达到高峰,2.2.3 人群分布,年龄分布在新疫区或输入性流行区,所有年龄均可

12、发病,以青壮年为主在东南亚老疫区和地方性流行区,发病年龄多为儿童(泰国多发于14岁 以下儿童,占85,59岁占45)性别上无明显差别职业分布所有职业均可感染发病暴发地区,医院可能成为集散地,2.2.4 输入性,凡伊蚊的自然分布区,当其密度达到一定水平且自然条件(如气温、雨量等)合适时,一旦有登革病毒传入,就有可能引起登革热局部暴发或流行我国伊蚊分布地区,尤其是华南沿海都有可能因输入性而流行云南、广西、广东、海南和福建紧邻东南亚警惕输入性流行或形成地方性流行的可能,2.2.5 自然疫源性,地方性流行的地区,存在着蚊媒孳生的自然条件,以及高城镇化和高出生率,疫情年年不断,可分离多型病毒,主要发生在

13、儿童,常发生登革出血热或登革休克综合征三种疫源地丛林型:在亚洲和非洲的热带雨林中,主要通过伊蚊与非人灵长之间传播、保存病毒,为自然疫源性的原始传播环,并传播乡村和城市地区乡村型:通过“伊蚊-人-伊蚊”之间传播城市型:通过“伊蚊-人-伊蚊”之间传播伊蚊经卵传递现场与试验证明伊蚊具有交配传播和垂直传播的能力。经卵传播决定在自然界登革热病毒保存的意义,2.3 影响因素,自然因素登革热流行需要伊蚊达到一定的密度可能发生流行人口密度高,免疫力低的地区易引起流行伊蚊有多次吸血的特性,城市化导致易感宿主增加,易引起暴发登革热流行与气温和降雨量密切相关季风季雨的热带地区,登革热住院率增加雨季停止期间,高密度人

14、口地区可能流行长年气温高的地区,全年均可发病,2.3 影响因素(续),社会因素传染源的活动在登革热传播和扩散中具有重要意义在城市处于病毒血症期人员流动比伊蚊迁移更重要白天人群聚集的地方是登革热传播的重要场所,如学校人群安置点传播,如医院高危因素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密度高、高出生率国际航空旅行增多、人口大量流动不良居住卫生条件和习惯、卫生知识缺乏户内绿化盆栽、水养植物花卉增多、积水容器无处理、建筑工地积水,2.4 临床特点,潜伏期:为315天,通常58天病毒感染后可表现为隐性感染、登革热、登革出血热 、登革休克综合征发热:39-40,伴剧烈的头痛、眼眶痛、肌肉、关节和骨骼痛,面、颈、胸部潮红称“

15、三红征”皮疹:病程的第3-6天出现皮疹出血:病程的第5-8天有出血倾向,束臂试验阳性,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皮疹,束臂试验阳性,2.5、并发症,急性血管内溶血最多见其他: 心肌炎、肝、肾损害、眼部病变等,1.常规检查: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其它有用检查: 肝功能、尿常规,2.6 、实验室检查,2.6 、实验室检查,2 .特殊检查血清学 特异IgM抗体检测 双份血清:4倍增高确诊意义分子生物学检测 核酸杂交、RT-PCR 病毒分离 确定血清型 可用细胞或蚊子分离 早期血标本 较困难和危险,2.7 、诊断,流行病学资料:流行区,流行季节 非流行区:有无流行区旅游史临床特征:起病急,高热,全身疼痛,皮疹

16、,出血, 淋巴结肿大。实验室检查:常规检查 血清学 病毒分离,2.8鉴别诊断,发热伴皮疹性疾病:感染性疾病: 流感、麻疹 、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非感染性疾病:药物疹、自身免疫性疾病等。,2.9治 疗,1.一般治疗:隔离完全退热(7天)2. 监测:血压、尿量、血小板、血球容积等。至退热后2448小时3.抗病毒:利巴韦林,三、预防控制,控制传染源:隔离患者,不足以控制 (隐性感染者、轻型病人各占1/3多)切断传播途径:最重要,防蚊、灭蚊预防接种:疫苗在试验阶段,原则:政府领导、部门协作、群众参与疫点与警戒区的确定与重点管理以病例家庭或工作场所为中心,半径100m 范围内为疫点,入户搜索、建立日报告和

17、零报告制度、每3-5天调查一次蚊媒密度疫点以外半径400 m 范围内区域为警戒区,建立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每15天调查一次蚊媒密度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翻盆倒罐”为主的灭蚊行动开展专业培训与健康教育工作建立督导检查与评估机制,3.2 传染源管理,现患病人隔离治疗,一般病程超过5天 ,同时热退24小时以上可解除隔离疫点、警戒区内入户搜索病人,建立医疗单位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做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就地治疗病人。隔离室应有防蚊措施,并在隔离室周围100米范围内定期杀灭伊蚊成蚊和清除伊蚊孳生地。在病人较多的疫区,应就地设置临时隔离治疗点,减少传播机会。对密切接触者要进行15天防蚊医学观察。对疫

18、点、警戒内不明原因发热者做好病家访视,必要时进行隔离治疗或医学观察。在流行季节对来自疫区的人员予以医学观察和检疫。须特别强调,对所有被隔离人员均应配备防蚊设备。,3.3 切断传播途径,对疫点、疫区进行室内外的紧急杀灭成蚊要特别做好流行区内医院、学校、机关、建筑工地等范围内的灭蚊工作药物灭蚊:采用灭虫剂杀灭成蚊,室内喷药前要关好窗,喷完药关门,经1小时后再打开门窗。室外环境对伊蚊栖息场所进行大面积喷洒交通工具监督、灭蚊:在流行期内对进、出疫区的各类交通工具进行卫生监督,并予以预防性灭蚊清除伊蚊孳生地-控制幼虫: 翻盆、倒罐、填堵竹洞、树洞、消除一切形式的小积水。对孳生、繁衍的蚊幼虫的户内、外各种

19、水缸、水盆、贮水池等倾倒、洗刷、换水、加盖等,及时:尽早行动,一发现疫情就要马 上组织杀灭行动;快速:最短的时间内实现杀灭的效果;全面:疫点的范围内实现全面覆盖, 不留空白点;反复:白纹伊蚊的生长规律和疫情的 流行特点进行多次、反复的全 面快速杀灭。,天然形成的容器竹头、树洞、石穴、植物叶腋及果实和落叶等;人工形成的容器水养植物、花盆托、水缸、水池、冰箱和饮水机的接水盘 、马桶、浴缸、缸、罐、桶、锅、坛、盒、碗、杯、瓶、塑料袋、塑料薄膜、包装内衬泡沫、蛋壳、贝壳类动物外壳 、人造假山、盆景的石缝、石穴及衬景的水体 、小区及街巷中各种空心钢栓及地面插孔、用于插固遮阳伞的各种带孔水泥墩等等;建筑工

20、地形成的容器搅拌机、斗车、灰斗、水桶、安全帽 、茅竹、钢管 、露天堆放的各种装修弯管、厨厕用具 、民工废弃的各种生活用品 、尚未完工的各类积水井、水池及各种地面小积水等等;市政设施形成的容器市政管网的管井、管道及其留有凹陷拉环的上盖等;特殊行业形成的容器汽修厂(店)和游乐场所露天放置的废旧轮胎;废品收购站(场)露天堆积的废旧物品 、陶瓷厂、酿造厂露天堆积的各种容器、苗圃、花圃里各类花盆、盆景和容器等等。,蚊虫孳生地类型,检查伊蚊幼虫孳生环境,填、疏、堵、整、翻、捞等方法以消除和控制蚊孳生地或杀灭蚊幼。清除各种水体和容器积水。对难清除的非饮用水容器积水,可投洒废机油类或缓释杀虫剂水体养鱼灭蚊幼。缸罐倒置遮雨存放。竹筒用刀砍为十字形。早期消除和控制蚊孳生地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方法,没有蚊子就没有登革热没有积水就没有伊蚊水:蚊子产卵、幼虫生活必须的,5.4 保护易感人群,健康教育向群众宣传关于登革热的发生、传播、早期症状、危害及防治等基本知识,确保防蚊、灭蚊的知识和方法家喻户晓,提高群众对登革热的自我防治能力。做好个人防护进入疫区人员使用驱避剂、纱门、纱窗、等防蚊用品,防止蚊媒白天叮咬传染减少人群流动在流行区、流行季节尽量减少群众集会,减少人群流动要特别注意从登革热非流行区进入流行区人群的防护,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