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运动学基础运动力学基础.pptx

上传人:h**** 文档编号:256040 上传时间:2018-07-30 格式:PPTX 页数:88 大小:18.3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康复运动学基础运动力学基础.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康复运动学基础运动力学基础.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康复运动学基础运动力学基础.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康复运动学基础运动力学基础.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88页
康复运动学基础运动力学基础.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8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三章 康复医学基础理论,主讲人:黄朝露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第一节 运动力学基础,学习目标,掌握运动的生理生化效应熟悉牛顿运动定律的在人体运动中的应用;熟悉骨、关节、韧带和肌腱的生物力学特性及其在康复治疗中的应用。了解运动中力的合成与分解及其在人体运动中受力分析中的应用。,运动是生命的标志,不仅表现为物体的物理性位移,而且也表现为生物体内部结构的动态变化和功能的发挥。,运动是良医(Exercise is Medicine)作为一种学术理念和健康促进项目在2007年11月由美国运动医学和美国医学会正式提出。,一 人体运动学,运动学是理论力学的一个分支,是运用几何学的方法来研究物体运动的一门

2、学科。人体运动学是研究机体活动时各系统生理效应变化的科学,主要包括运动生理学(exercise physiology)和生物力学(biomechanics)。,人体运动学是力学,生理学,生物学和医学相互渗透的学科,运动学知识在康复医学中用于分析运动功能障碍的原因,指导康复治疗实践,是康复医学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一) 运动的生理生化效应,运动是人类最常见的生理性刺激,对多个系统和器官的功能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只要生命存在,运动就不会停止。运动时身体的各个系统都将产生适应性变化,继而引起功能的改变,心脏大比拼,1. 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心脏即是储血器官,也是动力器官。心血管系统是以心脏为中心

3、通过血管与全身各器官,组织相连,血液在其中循环流动,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毛细血管,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血液循环,心脏的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分为收缩期和舒张期。,运动时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局部血流调节,冠状血流的调节,交感神经VS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VS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兴奋的场景就像在战场上,战士们杀敌的场面:他们手拿冲锋枪,大喊一声:冲啊!然后向敌人阵地冲去,神经调节,心脏接受心血管中枢发出的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的双重支配,心交感神经紧张:心跳加快,收缩加强

4、,每搏输出量增加,心排出量增加,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加强,副交感神经:心跳减慢,收缩变弱,每搏输出量减少,心排出量减少,返回,体液调节,运动时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进入血液,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心排出量增加,血压升高。皮肤,肾脏,肠胃等内脏的血管收缩,骨骼肌和肝脏中血管及冠状动脉舒张,有助于血液的重新分配。,返回,局部血流调节,运动使组织代谢活动增强,局部组织中氧分压降低,代谢产物积聚增加,CO2, H+,腺苷,ATP,K+等能刺激局部的微动脉和毛细血管舒张,使局部的血流量增多,能向组织提供更多的氧,并带走代谢产物,返回,冠状血流的调节,在运动或精神紧张等情况下,心肌代谢活

5、动增强,耗氧量也随加。此时,机体主要通过舒张冠状动脉,即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来满足,返回,运动时心血管功能的变化,心率变化,每搏输出量和心排出量变化,血压的变化,运动时器官的血流变化,心率的变化,低强度运动: 100次/min中等强度运动:150次/min极量运动: 200次/min,正常心率: 60-100次/min平均:75次/min,返回,每搏输出量和心排出量的变化,运动时血流速度加快,静脉回心血量增加,使舒张末期心室容积提高。交感神经兴奋及儿茶酚胺分泌增加,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减少收缩末期心室容积,二者共同作用使每搏输出量明显增加,每搏量的增加和心率的加快使心排出量显著加大。心率超过150

6、-160次/min,每搏输出量逐渐减少。心率超过180次/min,心室充盈期缩短,心输出量减少,返回,血压的变化,动脉血压水平取决于心排出量和外周阻力两者之间的关系。运动时,心排出量增加,故收缩压升高,外周阻力变化不大。等长收缩运动时,因心排出量增加不明显,而骨骼肌持续收缩压迫血管,使外周阻力增加,故血压变化主要表现为舒张压升高。长期有氧运动有助于降压,高血压长期坚持有氧运动对血压降低(尤其舒张压)有较大意义。,人体血压,血压(blood pressure)是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平常所说的血压是指动脉血压。收缩压:心室收缩时血液对动脉管壁的最大压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心

7、脏的收缩能力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能力舒张压:心脏舒张时血液对动脉管壁的最小压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外周阻力高低,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是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心血管综合征。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返回,运动时器官的血流变化,人体安静时骨骼肌血流量约占心排出量20%。运动状况下,骨骼肌的血流量比安静时增加4-20倍,心肌血流量增加3-5倍,而内脏器官,皮肤等部位的血管收缩,血流量比安静时减少2-5倍如果持续运动,肌肉产热增加,体温升高有利于散热,返回,运动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的作用及机制,适当的运动可增加体能并在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上有重要意义。运动可以预防和控制高血压 可以

8、延缓动脉粥样斑块的进展 增加冠状动脉血流贮备,有利于冠心病对于心功能不全的患者,适当的运动可使患者症状得到改善,提高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整体功能,生活质量,存活率。,维持或增加心肌氧的供应,减少心肌工作耗氧量:可预防或延缓冠状动脉样硬化的进展,并且能增加冠脉侧支循环,增加冠脉直径,从而改善心肌的血流灌注和分布,运动训练能降低安静心率和动脉血压,减少循环血液中的儿茶酚胺水平,从而减少心脏负荷,降低心脏耗氧量。,提高心肌功能和电稳定性:运动可以增加休息和运动时的每搏输出量,射血分数,提高心肌抗缺氧能力,从而增加心肌收缩力和电稳定性。,血管贮备力增强,运动使毛细血管增加,促进血管内产生内皮舒张因子,更好

9、的参与心血管功能的调节。运动后血管对缩血管物质的反应性减弱,从而使心脏负荷降低,心功能改善。,缩血管物质:内皮素,儿茶酚胺,血管紧张素,血管升压素,血栓烷A2,舒血管物质:内啡肽,激肽,PGI2,NO,腺苷,组胺,提高抗动脉粥样硬化能力:改善HDL-c/LDL-c比值,改善糖代谢,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减少血小板聚集,增加纤溶酶活性,减轻肥胖等,2.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运动时机体代谢加快,呼吸系统也将发生一系列变化,以适应机体代谢的需求和保证运动的顺利完成,肺通气的动力,呼吸肌收缩和舒张 胸廓扩大和缩小 肺的舒缩 外界环境和肺泡间周期性压力差 通气,肺通气的直接动力是外界环境和肺泡间的压力差 原

10、动力是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节律性呼吸运动,肺通气的阻力,肺容积和肺容量,肺换气,肺换气是指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在肺泡,O2从分压高的肺泡通过呼吸膜扩散到血液CO2则从分压高的毛细血管血液中扩散到分压低的肺泡中,每分钟肺泡通气量 Va/Q= 每分钟血流量 =4.2/5=0.84,1.O2,CO2在血液中存在形式,1.肺扩张反射:肺充气或扩张时,抑制吸气 冲动传导:肺扩张 感受器 迷走神经 髓延 切断吸气转入呼气 加快呼吸频率 2.肺萎缩反射:肺萎缩时,增强吸气,使呼气转为吸气冲动传导:肺萎缩 感受器 迷走神经 阻止呼气过深,防止肺不张,2.呼吸运动的调节,运动与肺通气功能的变化,运

11、动时机体需要消耗更多的O2和排出更多的CO2。通气功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加。潮气量:500ml-2000ml呼吸: 12-18 - 40-60次/min每分通气量:6-8L - 80-150L通气耗氧量:安静时占总耗氧量的1%-2%,剧烈运动时占8%-10%。,运动与肺换气,运动时换气机能的变化,主要通过O2的扩散与CO2的交换体现。,(1)通气血流比值:Va/Q大于0.84,意味肺泡通气量过剩,而血流不足,有部分肺泡气未能与血液充分交换,增加肺泡无效腔,使通气效率下降。反之比值小于0.84,则意味着肺泡通气量不足,部分血液不能得到充分的气体交换,造成机体缺

12、氧,2.运动时肺换气的具体变化:(1)PO2比安静时更低,呼吸膜两侧PO2差增加,O2在肺部的扩散速度增大(2)儿茶酚胺增多(3)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扩张(4)右心室泵血量增加,运动与氧耗,最大摄氧量(maximal oxygen consumption,VO2max):指长时间进行有大量骨骼肌参与的激烈运动时,人体单位时间内所能摄取的最大摄氧量。,氧亏和氧债: 在摄氧量能瞒足需氧量的小或中等强度不变能量消耗恒定时,摄氧量能保持在一定水平,称为“稳定状态”。但在运动起始阶段,因呼吸,循环的调节较为迟缓,氧在体内的运输滞后,致使摄氧水平不能立即到位,而是呈指数函数曲线样逐渐上升,称为“非稳定期”。这

13、一阶段的摄氧量与根据稳定状态推断的需氧量相比,不足部分叫“氧亏”。运动后通过快速,慢速两个阶段逐渐移行到安静水平,超过安静水平的耗氧量叫“氧债”。,3.运动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所有的运动都可向中枢神经提供感觉,运动和反射传入。随着复杂性的增加,神经活动的兴奋性,灵活性和反应性都可以得到提高。,周围神经按部位可分为:脑神经(12对)脊神经(31对)。根据分布的对象不同分为躯体神经和内脏神经周围神经。可根据传递神经冲动的方向不同分为传入神经(感觉神经)和传出神经(运动神经),内分泌系统,内分泌系统(endocrine system)是一种整合性的调节机制,通过分泌特殊的化学物质来实现对有机体的控

14、制与调节。同时它也是机体的重要调节系统,它与神经系统相辅相成,共同调节机体的生长发育和各种代谢,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并影响行为和控制生殖等。,运动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胰腺,肾上腺,性激素,胰腺,胰腺分为外分泌腺和内分泌腺两部分。外分泌腺由腺泡和腺管组成,腺泡分泌胰液,腺管是胰液排出的通道。胰岛能分泌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等激素。人类的胰岛细胞按其染色和形态学特点,主要分为细胞、细胞、细胞及PP细胞。细胞约占胰岛细胞的20%,分泌胰高血糖素;细胞占胰岛细胞的60%-70%,分泌胰岛素;细胞占胰岛细胞的10%,分泌“生长抑素”;PP细胞数量很少,分泌胰多肽。,运动使体内胰岛素水平下降,且降低程度与运动强

15、度,运动时间相关。运动结束后需要1小时或更多时间,血浆胰岛素才可以恢复到运动以前的水平。运动可以提高血浆胰高血糖素水平,后者与运动负荷有关,大幅度运动后胰高血糖素水平明显提高。,肾上腺,肾上腺主要产生肾上腺皮质素和肾上腺髓质素。,肾上腺皮质素主要生理效应是调节机体水盐糖,蛋白质代谢,并与第二性征及及性器官的发育有关。肾上腺髓质包括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合称儿茶酚胺),与受体结合 跟血管收缩有关,与受体结合跟糖原分解,脂肪动员,血管扩张,心率增加,支气管扩张有关,性激素,性激素sexhormone(化学本质是脂质)是指由动物体的性腺,以及胎盘、肾上腺皮质网状带等组织合成的甾体激素,具有促进性器

16、官成熟、副性征发育及维持性功能等作用。雌性动物卵巢主要分泌两种性激素雌激素与孕激素,雄性动物睾丸主要分泌以睾酮为主的雄激素。,雄激素主要在睾丸合成,肾上腺皮质,卵巢也能分泌也能分泌少量的雄激素。雌激素主要由卵巢和胎盘产生,肾上腺皮质也产生少量雄激素。,物质代谢,运动对代谢的影响,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不同的运动能力和功能状态的人在运动中的代谢特点也有所不同。因此,在康复治疗中应根据不同运动类型的特点,科学地制订运动处方,以更加有效地促进康复。,运动对糖代谢的影响,糖是人体主要的能量来源,一般情况下机体60%的热能由糖提供。短时间大强度运动时的能量绝大部分由糖供给;而长时间

17、小强度运动时,也首先利用糖氧化供给,当可利用的糖耗竭时才动用脂肪和蛋白质。糖在体内主要以两种形式存在:一是以糖原的形式存在于组织的细胞浆内,主要是肌糖原和肝糖原;二是以葡萄糖形式存在于血液中,即血糖。运动对糖代谢的影响主要涉及对肝糖原,肌糖原以及血糖三个方面的影响。,运动对肝糖原的影响 肝糖原的分解与运动时间有关,运动对肌糖原的影响 运动时肌糖原是骨骼肌的最重要能量来源,运动的血糖的影响 安静状态下,肌摄取血糖量不多,运动时,骨骼肌吸收和利用血糖增多,其数量与运动强度,持续时间和运动前肌糖原储量有关,运动对蛋白质代谢的影响,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进行分解代谢供能或参与新的蛋白质合

18、成。氨基酸的主要功能是合成蛋白质,成为细胞的构成成分,以实现组织的自我更新。为机体提供能量是氨基酸的次要功能,只要某些特殊情况下,如长期不能进食或体力极度消耗时,机体才会依靠由蛋白质分解所产生的氨基酸供能,以维持基本的生理功能。,运动对蛋白质供能的影响,在机体肌糖原贮备充足时,蛋白质供能仅占总量的5%,在肌糖原耗竭时,可升至10%-15%.机体运动时蛋白质提供能量的比例取决于运动类型,强度,时间。,运动能促进蛋白质,尤其是肌肉蛋白质的合成,运动对脂代谢的影响,脂肪在人体的主要功能是储存和供给能量。1g脂肪在体内氧化能,是同量糖和蛋白质的2倍多。脂肪在体内的储量很大,是长时间运动的主要能量来源。

19、长时间中等强度运动(60%-85%VO2max)能够增强脂代谢,维持机体热量平衡,减少过多脂肪堆积,保持正常体重。运动能够提高脂蛋白脂酶活性,使体内三酰甘油清除增加。同时,运动还能够升高高密度脂蛋白浓度和降低低密度脂蛋白浓度,促进胆固醇从周围组织转运回肝脏,清除周围组织包括动脉壁的胆固醇沉淀,这对防治动脉粥样硬化以及心脑血管疾病具体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二、运动的生物力学,生物力学是生物学和力学融合而成的一门边缘学科,是利用力学的原理与方法研究生物系统结构与功能的一门科学。运动生物力学是生物力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人体或者生物体在外力和内部受控的肌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运动生物力学是康复医学的理

20、论基础之一。,骨与关节的生物力学,骨、关节和骨骼肌共同组成了运动系统,在运动系统中骨骼肌是运动的动力,而骨起着支撑和杠杆作用,关节是骨于骨连接成“链”的枢纽,为骨的杠杆作用提供支点。三者的协调活动,使人体能完成各种动作。因此,研究骨、关节的力学特征,对提高运动机能、预防关节损伤有重要的实际意义,运动中的内力和外力的关系,2.内力可以改变外力的大小 3.外力可用来增强内力,1.内力与外力是相对的,55,当骨骼肌在某一平面产生力作用时,可将肌力分解为两个垂直分量:一个沿着骨轴线作用,另一个垂直骨轴线。前者起稳固关节的作用,因而叫稳固分量,后者是使骨产生转动的分量,所以叫转动分量。,56,第四节 骨

21、、关节生物力学,(一)骨受载荷形式,一、骨的生物力学性质,拉伸载荷压缩载荷弯曲载荷剪切载荷扭转载荷复合载荷,57,骨的应力是指骨结构受到外来载荷时其表面单位面积所受到的力。骨的应变是指骨在外力作用下的局部形变,包括线性应变和剪切应变。,(二)骨的应力与应变曲线,58,应力较小时,在一定的范围内,应力与应变之间存在着一个线性关系,应力-应变曲线为直线,即应力与应变成正比关系,称为弹性区。去除外部载荷移后,材料将恢复到原来的形状,即不会造成永久形变。载荷持续增加时,骨最外层某些部位就会发生屈服,即弹性区末端点称为屈服点。屈服点以后的曲线则变成了非线性,骨将产生永久变形,称为塑性区。载荷持续增加,骨

22、组织的结构体将在某个部位失效(骨折,图中C点为断裂点),对应的应力称为极限应力(C)。,59,在应力-应变曲线图中的弹性区,材料的应力与应变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即应力/应变是常数,此常数为材料的弹性模量或杨氏模量,其大小等于这段直线的斜率。弹性模量或杨氏模量大小表示了材料抵抗变形的能力,称为刚度。,达到极限应力时的应力-应变曲线下面的面积表示导致骨折所需要的能量。一般骨在生理负荷范围内,骨产生弹性变形,当外力去除后,弹性区内的能量能同时被骨释放,使骨恢复原状。但当骨不断受到外力作用时,其应变能量不能被及时完全释放,经积累后可能会损坏材料的结构。,骨的生长是破坏和重建两个过程对立统一的结果。骨

23、的塑形与重建是通过适应力的作用,这种适应性是按沃尔夫(Wolff)定律进行的。 适宜的载荷对骨有积极的影响,但过载、过用或过度冲击性载荷可引起骨损伤甚至骨折发生。,(三)机械应力对骨生长的影响,62,运动中,骨会反复受力,超过某一生理限度时使骨组织受到损伤,造成骨的损伤为疲劳性损伤。 在持续性紧张的骨骼肌运动中,首先引起骨骼肌疲劳,收缩能力降低,其结果是抵消作用于骨上的应力的能力也减弱,导致对骨的作用力过大,骨结构在反复的应力刺激下导致结构的改变而发生骨折。,(四)骨疲劳,63,疲劳性骨折的发生过程示意图,64,骨的力学性质还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骨的大小和形状骨折愈合:当骨折愈合开始时,骨痂在

24、骨折处周围形成套状以稳定骨折区。骨痂使截面积显著增加,从而增加骨骼的强度和刚度。手术因素:有些外科手术造成骨缺损而使其力学性能明显减弱。衰老与骨质疏松:骨组织总量的减少和骨体积的轻度减少。,(五)影响骨力学性能的其他因素,65,人类三种类型的杠杆,(六)骨的杠杆功能,66,二、关节的生物力学,关节面形状韧带强弱骨骼肌力量关节负压,(一)关节稳定性,67,关节的存在使骨的杠杆作用得以实现,而提供骨杠杆转动的力、力矩可来自多方面,如承载的负荷与环节重量、关节韧带牵拉、肌收缩力等。,(二)关节的力和力矩,68,力学性能与固体材料特性和渗透性有关。 渗透性是指液体流过多孔固体基质时的摩擦阻力,是双相材

25、料的重要参数。 关节软骨损害、变性与关节载荷的频率与量级有关。关节的先天性发育不良以及关节损伤等因素,可以导致应力集中。,(三)关节软骨生物力学特性,69,肌腱和韧带都是粘弹性组织,其应力-应变曲线的形状取决于组织中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的比例。,三、肌腱和韧带的生物力学,(一)肌腱和韧带的应力-应变曲线,70,1.解剖位置 2.锻炼和固定 3.年龄 4.激光和热治疗,(二)影响肌腱生物力学特性的因素,71,1.温度、负荷加载速度的影响 2.机械应力的影响 3.年龄的影响,(三)影响韧带生物力学特性的因素,72,骨骼肌的生物力学,白肌1型纤维(快速糖酵解纤维),具有最快的收缩时间和最小的抗疲劳能力

26、。白肌1型纤维的线粒体和毛细血管少,有完善的酵解系统,但氧化系统不完善,主要依靠无氧糖酵解来提供能量。白肌2型纤维是一种中间型纤维,氧化和酵解代谢途径均较完善,特性在1型纤维和红纤维之间。红肌纤维含有丰富的氧化酶,收缩和舒张时间比其他类型都要长,抗疲劳能力比白肌纤维大得多,更适应于有氧代谢。在维持姿势的静力性工作为主的肌中,红纤维的比例较高,以动力性工作为主的肌中,红纤维的比例较低。,运动对肌纤维类型的影响 在白肌纤维中,白肌1型和2型纤维可以相互转化。耐力训练在减少白肌1型纤维的同时可增加白肌2型纤维的比例,而力量训练可增加白肌1型纤维的比例。,运动单位动员 指运动过程中不同类型的运动单位参

27、与活动的次序和程度,也称为运动单位募集。运动神经冲动频率越高,募集的运动单位越多,肌收缩产生的张力就越大,反之则少。,骨骼肌的特性,物理特性:(1)伸展性 (2)弹性 (3)黏滞性,生理特性:(1)兴奋性 (2)收缩性,骨骼肌在运动中的作用类型,(1)原动肌:在运动的发动和维持中一直起主动作用的肌肉(2)拮抗肌:与原动力功能相反的肌群为拮抗肌(3)固定肌:为了发挥原动机对肢体的动力作用,需将肌肉近端附着的骨骼做充分固定(4)协同肌:一块原动机跨过一个单轴关节可产生单一运动,如多个原动肌跨过单轴或多个关节,就能产生复杂的运动。,骨骼肌的运动形式,肌运动是肌力和外力相互作用的结果。骨骼肌收缩时产生

28、两种基本运动形式:静力性运动和动力性运动。,1.静力性运动:又称等长运动或等长收缩,等长运动时,肌收缩阻力相等,肌肉的起止点无位移,肌长度不变,不引起关节运动,不做功。2.动力性运动:又称等张收缩,是形成运动动作的肌运动形式,分两种:(1)向心运动(向心收缩)是指肌肉收缩时肌力大于阻力,肌肉起止点相近,肌的长度缩短的工作形式。(2)离心运动:(离心收缩)是指肌收缩时肌力低于阻力,肌肉起止点相互远离,肌的长度被拉长的工作形式。3.等速运动:又称等速收缩,是指在整个关节活动范围内,骨骼肌以恒定的速度进行最大的收缩,要通过仪器来完成。,骨骼肌收缩与负荷的关系,(1)肌收缩的长度-张力关系:指前负荷(

29、肌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对肌收缩的张力影响,(2)肌收缩的张力-速度关系:指后负荷(肌开始收缩时遇到的负荷和阻力)对肌收缩速度的影响,三 制动对机体的影响及康复原理,制动对机体的影响,长期制动的康复措施,制动对机体的影响,制动(immobilization)是临床最常用的保护性治疗措施。制动对机体的影响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但长期制动可引起制动或失用综合征,并增加并发症,导致新的功能障碍,加重残疾,有时其后果较原发病和外伤的影响更加严重,甚至累及多系统的功能。因此,正确认识制动对机体的不利影响,处理好制动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是康复医学工作者的重点之一。,制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1.心率的

30、变化2.血容量的变化3.每搏输出量下降4.直立性低血压5.有氧运动能力降低6.血流速度减慢7.血栓的形成,制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1.肺通气效率降低2.肺通气/血流比例失调3.坠积性肺炎发生率增加,制动对运动系统的影响1.制动对骨骼肌的影响:(1)肌代谢障碍 (2)肌萎缩 (3)肌力下降2.制动对骨关节的影响:(1)骨代谢异常 (2)骨密度降低 (3)关节退变和功能障碍,制动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1.感觉输入的减少,可产生感觉异常和痛阈下降2.可产生焦虑,抑郁,情绪不稳和神经质,或是感情淡漠,退缩,易怒,攻击行为等3.严重者出现异样触觉,运动觉,幻视与幻听,制动对消化系统的影响:,1.胃液分泌减

31、少,胃肠蠕动减弱,食欲下降,可产生一定程度的低蛋白血症2.长期卧床导致便秘,制动对泌尿系统的影响,尿排出钙磷增加,尿潴留,尿路感染,尿石症,制动对代谢和内分泌的影响,1.负氮平衡2.内分泌变化3.水电解质改变,制动对皮肤的影响,长期制动的康复措施,长期制动可引起制动综合征(失用综合征),其本质是全身各系统的功能紊乱,不但会加重残疾,甚至威胁生命。,1.主动运动2.关节被动运动及保持良好体位3.防止立位性低血压4.步行训练5.呼吸体操6.增加感觉刺激7.其他,1.运动中内力和外力如何区分?内力和外有何关系?2.如何应用牛顿运动定律指导人体运动?3.影响人体平衡的因素有哪些?4.与一般物体相比人体平衡有什么特点?5.影响骨力学性能的因素有哪些?6.影响肌腱生物力学特性的因素有哪些?,复 习 思 考 题,8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