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关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论思考 陈玉荣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征程, 37 年的改革开放不仅推动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使中国成为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的经济大国,同时也带来了中国社会结构、交往方式和精神世界的深刻变化。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究竟应该在哪里寻找?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双创)”上升到国家经济发展新引擎的战略高度。今天中国社会蓬勃兴起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以及它 所体现出的基础性、大众性、开放性和前沿性,不仅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提供有力而持久的支撑,
2、也将给我们的经济社会带来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体现人作为生产力系统中最活跃要素的巨大能动作用和深化改革对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会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民群众是推进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千百万大众的实践,千百万大众的利益、诉求和愿望决定着我们社会的发展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改革迈出了重要步伐。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推进,2 简政放权成效显著。去年工商注册登记制度改革以来,我国新登记注册的企业数量大幅度增加。今年 1 9 月新登记注册的企业达 315万家,注册资本 金 20.7 万亿元,同比又增加了 19.3%和 40.9%。 大
3、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在当代以互联网、大数据发展为代表的科技大发展条件下,以及在制度变革和政策创新作用下,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又一次解放。 30 多年中国社会生产力大发展,劳动者所对应的生产资料已不仅是土地、工业制造设备等。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使今天劳动者、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的结合方式与过去相比有了极大变化,它使得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浩浩荡荡的大规模实践活动。 当年小岗村 18 位村民手印所体现的群众实践突破,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特定条件下制度突围之急迫。今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中,科研人员、青年和大学生、国际人才、返乡人员 、基层群体等各类人物主动参与,其群像更为丰
4、富生动。 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其草根性成为普通 大众收获新一轮改革开放红利的最直接与现实的实现方式。唯物史观中的人民群众是有着特定文化承载、个人意志和价值追求的社会主体。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大潮的洗礼,人事人才制度和人口户籍政策等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人们的生活观念、财富观念、时间观念、风险意识3 等发生深刻变化。城镇化带来城乡人口大流动,传统观念中的安土重迁瓦解了;体现现代文明的城市新思想、新观念和新的生活方式,改变了过去一年很难去趟县城的农民的命运。作为计划经济特色之一的单位制变革,使一批人从“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走出原有的小社会“安乐窝”,走上创业 创新之路。 在工业化时代的市场
5、经济条件下,创业和创新所需要的资金、技术高门槛,不是普遍大众能轻易迈过去的。今天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和低门槛使机会平等有了更为有利的基础,依托于“互联网 +”的创业和创新无处不在,普通大众都可以参与其中,并找到获得成功的机会。 “市场是天生的平等派”。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推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给了社会中相当一部分人改变自身命运的机遇,一批人通过诚实劳动和艰苦努力成为市场竞争的优胜者,今天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带来的积极的流动效应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大得多。今天,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是让更多的人富裕起来,让更多的人实现人生价值,这有助于调整收入分配结构,促进社会公 平,也会让更多年轻人
6、,尤其是贫困家庭的孩子有更多的上升通道。 4 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顺应了当代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方式新变革,是对传统经济条件下创业创新的超越。创新是将“支配的原材料与力量”通过“新组合”引入生产以实现经济发展,企业家精神在生产要素重新组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企业家不是简单的社会身份,而是具有发现市场机会的眼光、承担风险的勇气、强大行动能力的个性化人格特质。 20 世纪 70 年代后,创新出现了向多元主体开放式参与转向,一些大学和科研机构等其它主体也参与进来,形成了系统性、网络式、集群化的创新行 为和过程模式,这一模式下的创新尽管具有相当的开放性和协同性,但还不具有人人可参与的大众性。 近年来科学技
7、术的革命性变化带来创新组织模式发生重大变化。大数据、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创新呈现出明显的个人化、小规模、分散式、渐进性特征,创业创新活动变成了社5 会大众人人可及的事情,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一批集众人之智、汇众人之财、齐众人之力的创意、创业、创造与投资的空间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使得那些有梦想、有意愿、有能力的人,无论是受到高校教育的科技工作者、大学毕业生,还是普通农民、家庭妇女、退役军人 、失业人员甚至有的残障人士等都可以参与进来,都可找到“用其智、得其利、创其富”的机会和空间。 长期以 来,在中国社会中创业和创新只是少数人从事的“高大上”的事情,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只能沿着前辈
8、的生活轨道谋生。随着电子商务快速发展,“淘宝网”等平台凭借技术难度小、进入门槛低、初始资金需求量少等优势,帮助千百万普通民众实现创业梦想,在中国城乡地区形成了极强的示范和带动效应。近年来东部地区的浙江、山东、江苏等地出现了一批“淘宝村”,极大改变了现代技术发展与普通民众的疏离,这是他们前辈没有遇到也没有想到过的事情。 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反映了当代信息化高度发展条件下技术范式的深刻变化。人类知识的生成、传播和继承都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往。今天数据已经渗透到几乎每个行业和职能领域,成为不可或缺且日益重要的生产 要素。随着对数据收集、管理、挖掘技术的快速发展,大数据催生出一大批新产业。据测
9、算,自印6 刷术发明以来,过去上千年印刷材料的数据量相当于 200PB(数据存储以比特( Byte)为最小单位,为 1024 进位制,从低到高依次为 B、 KB、 MB、 GB、 TB、 PB、 EB 和 ZB),而 2011 年全球产生的数据量约为 1.8ZB,相当于人类过往数据量的 9400 倍。 与工业革命不同,知识经济、大数据的基本特征是知识与数据的排他性约束相对少。与传统工业扩大规模带来边际成本递增不同,同一(同类)数据则可以被多个主体同时使用,乃至越用越 丰富,其边际成本还会出现不断降低趋势,这对国家治理模式、企业决策、组织和业务流程、个人生活方式产生巨大的影响。 今天社会生活正日
10、益高度数据化,数据信息的传播也从单中心、单向传播向多中心、网络裂变式传播转变。比如,传统条件下对消费者需求只能依据人口统计特征来描述,而个人需求所具有的隐蔽性、复杂性、易变性和情景依赖性难以把握,现在大数据通过细分化、个性化、精准化、动态化,可以实时模式化其需求行为。“互联网 +”和大数据在带来传统重构的同时,更催生了无数的商业机会和盈利空间,它把人重新组织进新的财富创造体系之中。 大数据具有无限接近消费者潜能的性质,它极大地推进了人的愿望、需要和现实需求与可能提供的产品、服务在更细微层面的匹配,预示着新一轮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到来。依托于互7 联网所带来的平台效应、链接效应和重 构效
11、应,使“淘宝村”等业态所面对的市场早已不是简单的地域性本土市场,它连接的是全国乃至全球大市场。 五、中国进入发展新阶段和现代科技迅速进步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出了迫切需要,并提供了巨量空间。 20 世纪后半叶以来,西方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时代,其重要特征之一就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1978 年,我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 GDP)的比重为 28.2%、 47.9%和 23.9%, 2013 年,我国第三产业占 GDP 比重达 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在传统工业化道路下,高资本投入、高资源消耗的模式难以为继。 2014 年,我国 GDP 约占世界的 13%,但消耗了世界
12、能源的 23%、钢材和水泥的50%,资源环 境瓶颈制约十分严峻。 作为人口和劳动力数量第一大国,在农业就业人员比重逐步降低的大形势下,随着工业技术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工业已难以有效解决新增就业问题,必须通过吸纳劳动力能力较强的服务业加快发展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2005 年至2014 年我国就业人员从约 7.46 亿人增加到 7.72 亿人,其中第二产业增加了约 5300 万,而第三产业增加了约 7800 万。 8 今天互联网创新成果和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形成了以互联网为基础平台的创新要素的发展新形态。“互联网 +”在关键产业都可以找到深度融合和成长的空间,给企业提供了
13、一个新的发现价值、创造价值、解决问题的路径,也改变了消费者的需求内容、需求结构和需求方式。商业模式的创新则带来了人们传统商业思维和商业逻辑的变革,引发人们重新思考不断变化的商业模式中的资源、价值、结构、关系和边界。 现代商业模式创新具有极强的衍生和拓展能力,基于平台商业模式的向上、向下延伸、跨界和全方位扩张,催生了难以计数的商机。苹果公司为 iPhone 手机推出应用程序商店( App Store)模式,为众多独立软件开发商提供开发工具。应用商店允许用户直接从iTunes 商店浏览、购买和下载应用程序(苹果公司提取 30%的版税)。 App Store 技术平台发挥了强大的双边网络效应, 推进
14、了苹果从原来的 iPod 向 iPhone 平台商业模式转变。同时,也诱发了各大信息技术( IT)系统提供商、网络运营商、手机终端制造商推出自己的“ App Store”。现在门类众多的应用软件可谓日新月异、千姿百态。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把创新作为发展第一动力。中国是一个赶超型的发展中大国,不仅要在工业 3.0 基础上迈向 4.0,同时9 还要补 2.0 方面的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其广泛参与性和渗透性,在基本经济运作层面推动了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技术水平和不同商业模式的融合。中国有 9 亿多劳动力,各类高校在校人数超过3500 万,每年有 700 多万的高校毕业生,蕴藏着巨大的知识和创新能量。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实现创新 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是推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有效途径,也是我国当前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打造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引擎。“互联网 +双创 +中国制造 2025”等将在中国催生一场“新产业革命”,使中国自身的比较优势和潜力得到充分发挥。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