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科技创新的短板在哪里? 陈玉荣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大的国家战略之下,我国各阶层都展示出了空前的热情,而“要打通部门壁垒、行业垄断、利益藩篱等体制性障碍,从根本上激发创新活力。”“中国制造现阶段的发展瓶颈是科技创新,未来的出路也在于科技创新。”那么,中国科技创新的短板到底在哪里呢? 中国高新科技期刊社副总编、中国管理科学院生态建设研究所副所长陈玉荣博士认为,与发达国家比,我国的产学研创新机制仍存在体制不顺畅、政策不协调、创新要素相互分割等问题,制约了协同效应的发挥。科技与经济“两张皮”,是制约我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问题。她表示,“十三五”期间必须改变有的政府部门只管投资不关心
2、科技投入收益、有的科研机构只管研发不关注成果产业化的倾向,形成科技与经济发展高度契合的市场导向体制,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充分体现在科技规划中。她建议,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中国政府要系统性的建设“科研基础设施”。首先,就是要重视基础型的研究。纯粹理论科学知识的积累和进步,是一切知识创新的根本源泉,其重要性怎么说都是不过分的。但是,这样的研究往往距离产生效益还是有较长的距离的,所以这部分研究可以理解为科研的“公共物品”,需要政府进行资金扶持。政府在对这部分研究进行资金扶持的过程中,要重视的是 对科研机构的整体资金投入,而不是针对某个具体项目的目标引导。这样才能保证科研人员在宽松的环境下自
3、由探索。其次,中国的“科研基础设施”中最薄弱的环节是就是科技成果的转化机制缺失。在中国,长期存在科技成果归属权不明确,科研人员通过技术入股的方式把自己的成果变成实际产品的过程中存在着巨大的法律和政策风险。这就逼得很多科研人员只能把实验和论文当成毕生的追求,而无法实际把科技研究的成果转化成产品。所以,中国现在急需一个从国家高度的顶层设计,用法律形式明确我国现行科研成果的所有权和转化后的效益分配权,解脱掉科研人员身上 的“隐形枷锁”。再次,我国急需新型“技术交易平台”。技术交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除了体制机制的枷锁需要打破,还需要创新交易的机制。技术交易要想成功,必须有一个专业中介机构,能够承担
4、技术评估与评价,并整合科研人员、企业家、金融资本的力量,共同成为一个项目公司为科技转化结果负责。这样的技术转化,才能保证创新出来的技术成果在交易过程产生价值,并最后在最终产品端有成果。 二、科学创新还需要呼唤我国制造业的 “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这种精神体现在工匠对自己职业的尊重和自豪,也反映在他们对产品质量和工艺要求的虔诚上。“工匠精神”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一环,因为科技创新要最终落实到产品,离不开一个高水平的生产环节;而一个具有高水平和“主动思考能力”的生产环节,又能不断地对科技进步提出反馈性的意见和建议。如果科研和生产形成良性活动,对于科技创新
5、及其成果转化都巨大促进作用。 实际上,“工匠精神”虽然是一个舶来词汇,但是其精神内核:精益求精;严谨,一丝不苟;耐心,专注,坚持; 专业,敬业等品质确实长久的流传于中华民族的基因之中。只是近年来社会风气日渐浮躁,优秀的技术工人没有得到足够的社会尊重和物质回报,这才使得中国的传统精神逐步退化,而要向德国、日本这样的制造业强国学习“工匠精神”。所以,我们要不断地在引导社会舆论和提高工人待遇上下功夫,让整个社会认识到熟练技工的重要,提高其社会认可程度,同时也要切实提高工人待遇。“脑体倒挂”的时代越快来临,工人的社会地位和自豪感就能够得到提高。 我国是一个科研大国,但是在“科研基础设施”建设上和“工匠
6、精神”培养上还有很多体制机制性的障碍和观念上 的问题需要突破。现在的障碍和问题越多,越说明我国科技创新所能带来的经济增长的潜力越大。我很期待着在中国经济寻找新动力的过程中,科技创新所带来的正能量。 三、强化金融对创业创新的支撑作用,为创业者提供多元化融资服务,特别是加大对初创期企业的金融服务,帮助其跨越“死亡谷”。加强对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在中试及后续阶段的资金投入,帮助科技人员度过成果转化的“困难期”。同时要给创业创新自由生长的空间。不久前,国务院正式印发了中国制造 2025战略规划,受到委员们关注。她认为,“中国制造”现阶段的发展瓶颈是科技创新。她在调研中发现,部分大中型企业,虽然具有研发平台,但由于技术力量薄弱等原因,难以产生足够 的原创性技术;在共享研发平台的体制机制方面,主动满足企业需求的结合度不强,适应性不够。 因此,这就必须不断提高中国制造业创新能力,并抓好三个层面的科技攻关工作。一是国家层面的重大科技专项,二是行业共性技术攻关,三是企业层面技术革新。应紧紧抓住产业变革的重要机遇,推动互联网、新材料、新能源和先进制造等领域的技术融合和产业融合。大力加强制造技术自主开发和自主品牌建设,大力推动智能制造、网络制造、绿色制造,构建新型的生产制造体系。同时推动中小企业成为新一代智能化生产技术的使用者和受益者,也成为先进工业生产技术的创 造者和供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