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固定化细菌长期生产色氨酸.doc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277837 上传时间:2018-08-1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7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使用固定化细菌长期生产色氨酸.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使用固定化细菌长期生产色氨酸.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使用固定化细菌长期生产色氨酸.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使用固定化细菌长期生产色氨酸.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使用固定化细菌长期生产色氨酸.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本科毕业论文外文翻译 译文: 使用固定化细菌长期生产色氨酸 Klra Dallmann1Lszl Orosz and Bla Szajni 摘要: 能使色氨酸合成酶活性提高但对吲哚敏感的色氨酸生产转基因大肠杆菌可通过将细胞固定在海藻酸钙凝胶珠中延长其半衰期至 12.2 天。 引言 色氨酸作为一种必需氨基酸是饲养动物一个必须每天补充的。为适应市场日益增长的需求,生产更多的 L-色氨酸必需有更有效地色氨酸生产方法。转基因株棒状杆菌和大肠杆菌,适用于工业生产。结合新菌种和新型技术似乎是一个解决办法。 在本文中,我们描述一些优良的转基因大肠杆菌固定在海藻酸钙凝胶珠中的技术。 材料与方法 微生物和培养基

2、: 大肠杆菌 K-12 株是高活性色氨酸合成酶提修饰菌,购买于农业生物技术中心发展研究所(匈牙利)。培养基是按照 LB 完全培养基配制,每毫升补充 150微克氨苄西林。 37 培养。 实验试剂: 海藻酸钠购买于德拉门(挪威)。曲通 X-100 和氯化钙。乙腈和三氟乙酸分别购自于剑桥(英国)和珀金埃尔默公司(福斯特城,加利福尼亚州,美国)。所有其他化学品从布达佩斯购买(匈牙利)。 固定化: 无菌海藻酸钠混合的细 胞悬浊液用离心机培养过夜的细胞悬液,收获后离心并用生理盐水洗涤,用无菌海藻酸钠盐溶液悬浮。细菌密度调整为 5108 个 /mL。用注射器将菌悬液注入 1%的无菌氯化钙溶液中做成直径大小为

3、约 4 毫米的凝胶珠。固定化的细胞需要在 37 的水浴摇床中培养,在使用前每隔 24 小时换一次培养基。 发酵培养基: YTB 培养基组成成分如下, L-丝氨酸 11.2g/L,五磷酸吡哆醛 30g/L,每升含溶解在曲拉通 X-100( 2%)中的吲哚 10mg, 150mg/L 氨苄青霉素, pH 值为7.8。固定化细胞溶解在 pH 为 7.8、 0.5%氯化 钙的三盐酸缓冲液中。 测定细胞数量: 把凝胶珠切割和研磨后放入生理盐水中用于细胞计数。用生理盐水稀释十倍涂布于琼脂培养基上进行活细胞数量计数。 分析方法: 色氨酸发酵液的含量用 3.9300mm 柱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仪进行分析。缓冲液

4、有两种分别是 A: 99%蒸馏水水和 1%三氟乙酸。 B: 79.2%乙腈, 20%蒸馏水, 0.8%三氟乙酸。测定区间为 280 纳米。 结果: 在一系列实验中细胞生长七天,生物催化剂加入到 10mL发酵培养基中。固相和液相之比为 0.41-0.49(w/v)。三角烧瓶中培养物在 37 水浴振荡培养,发酵液在变化,每隔 12h取样分析。 作为对照,用未固定的细胞以同样方式做一系列的平行试验、重复批次发酵。培养过夜的细胞悬液 10mL用离心方式收集,用同体积的生理盐水洗涤。细胞悬浮在 10mL 培养基中。每 12 小时分析和测定培养基的改变,测定样品色氨酸浓度和活细胞数。 结果发现,改良大肠杆

5、菌 K-12 菌株细胞对于发酵条件非常敏感(表 1),未固定细胞在不到一天的时间内死亡,然而固定化细胞存活明显增长。 未固定细胞在第 7 个周期( 3.5 天)丧失了的氨基酸生产能力,而固定化细胞约保留了 80%的色氨酸生产能力,其生产力超过 13 周( 6.5 天)(图 1)。 这表明,在凝珠细胞中大部分的色氨酸合成酶分子保持活性。论根据线性衰减模型,半衰期为 12.2 天的时间内可以计算酶活性。 在第一周期内用于计算的色氨酸浓度为 100%(未固定的细胞系统: 7.06 mg/mL;固定化细胞系统: 10.2mg/mL)。 表 1 色氨酸生产系统中活细胞数量 讨论: 微生物细胞对于发酵条件

6、和发酵前提很敏感。因此发酵的酶系统稳定的是非常必要的。固定化可以保护细胞免受有害环境的影响,可以保持一个较长周期。在本文中固定化细胞 在发酵的早期阶段失去了增殖能力,但依旧保持着生物转化活性。在这种状态下的死细胞则可以作为一个固定化酶系统在运转。 图 1 L-色氨酸重复批次发酵过程曲线 固定细胞 未固定细胞 参考文献 1.Azuma,S.Tsunekawa,H.Okabe,M.Okamoto,R. andAiba,S.(1993)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 39:471-6. 2.Buzs,Zs.Dallmann,K.and Szajni,B.(1989)Biotech

7、nol Bioeng 34:882-4. 3.Dallmann,K.Buzs,Zs.and Szajni,B.(1987)Biotechnol Letters 9:577-80. 4.Hogson,J.(1994)Bio/Technol 12:152-5. 5.Keweloh,H.and Heipieper,H-J.(1989)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 31:383-9. 6.Miller,J.H.(1972)Experiments in molecular genetics.ColdSpring Harbor Laboratory. 7.Omar,S.H.Bdeker,U.W. and Rehm,H.J.(1990)ApplMicrobiol Biotechnol 34:259-63. 8.Orosz,L.Svb,Z.Kondorosi,A.and Sik,T.(1973)Molec GenGenet 125:341-50. 9.Tramper,J.(1996)Biotechnol Bioeng 52:290-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外文翻译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