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本科毕业设计 (论文 ) ( 届 ) 论文题目 我国时政新闻类杂志封面文章研究 所在学院 文化与传播 学院 专业班级 编辑出版学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职称 完成日期 年 月 日 2 目录 一、时政新闻类杂志产生背景与封面文章的重要性 . 1 (一)何为时政新闻类杂志 . 1 (二)时政新闻类杂志的产生背景 . 2 (三 )封面文章的定义 . 2 (四)封面文章的重要性 . 2 二、新周刊的封面文章编辑与封面特色分析 . 3 (一)关于选择与立场 . 3 (二)关于封面文章的语势 . 4 (三)关于封面文章的概念及流行语 . 5 (四)关于封面文章的国际视野 . 6 (五)封面设计的
2、艺术性 . 7 1 刊名形体的特色化 . 7 2 色彩的爆发力 . 7 3 简洁的力度 . 8 三、新周刊封面文章话语表达方式的传播作用分析 . 8 (一)口号表达态度,引发读者情感共鸣 . 8 (二)反问引发思考,改变 受众认识态度 . 9 (三)概念反映观察,影响读者理解方式 . 9 (四)排行引导趋向,提供受众信息价值 . 9 结语 . 10 参考文献 . 11 1 我国时政新闻类杂志封面文章研究 以新周刊为例 当代中国的新闻改革进行到现在,已经迈入了一个攻坚点的关口,“新闻体制、时政报道和党报”是改革的三大难点。其中,时政报道的改革意义并非局限在新闻业务的改进上,而是能推进新闻改革重大
3、进展、推动中国政治文明和民主建设的特殊力量,也是政治改革和新闻改革进展程度的一个检验和体现。创办于 1996 年的新周刊迎合中国政治改革和新闻改革的新契机,抓住机会进行改革,发展如日中天。 杂志的封面文章是一本杂志的“门脸”,是给读者的第一印象,因此,办好一本杂志必须先要做好封面文章。新周刊 享有传媒界 “ 话题发源地 ” 的美誉 ,而封面文章正是时政新闻类杂志进行深度报道的体裁。打着“中国最新锐的时事生活周刊”的口号的新周刊最大的特点就是新锐。而“新锐”二字用新周刊主编封新城的话来说,就是“新视角、新概念、新表现”,即用归纳整合的方式盘点新闻事件,用感性的思路构思新闻,用图片和文字两种语言全
4、新的表现新闻。 1而之所以本文要以新周刊作为研究中国时事新闻类杂志封面文章的例子,是因为新周刊每期的封面都是一个新颖时尚的选题,封面文章都很好的诠释了一个新的概念。它能很好的将新观念提升到概念化的高度,将概念叫响。 这本中国第一本由本土传媒人士创办、本土社会生活资讯为主体而真正具备国际水准的杂志,始终保持着对社会潮流动态的高度敏感,张扬无情剖析的犀利风格,并创造出了多种新型的报道模式,成为中国期刊市场上最具代表性和舆论影响力的新闻时事类杂志之一。 一、时政新闻类杂志产生背景与封面文章的重要性 (一)何为时政新闻类杂 志 时政新闻,即时事新闻和政治新闻的简称。我国的时政新闻类的杂志多属周刊。那又
5、何为周刊呢?顾名思义,周刊即以周或隔周为出版时间单位的刊物。时政与周刊的结合,衍生出了时政新闻周刊。曾有人这样定义过时政新闻类周刊:“新闻周刊是以报道时事为主要内容,刊期为一周的期刊,它以报道和解释新闻为主,集时效性与深度于一身。”而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黄昆仑博士也曾定义过新闻周刊,他说:“新闻周刊一般指单周或隔周发行,以报道和评述时事新闻为主的期刊。” 2 1赵琴琴用概念玩转时尚? 新周刊的概念策划 J,传媒, 2009( 3) 2 黄昆仑大众新闻周刊报道思维的认识论解析 D ,中国农业大学, 2002 2 (二)时政新闻类杂志的产生背景 中国时政新闻类周刊的产生有着属于它的独特社 会环境。从宽
6、泛的意义上说,揭开我国新闻周刊发展的序幕的是 1918 年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创办的每周评论。以后由于我 国国内战争不休,国难当头,民不聊生,一批的先进的知识分子为了拯救国运,纷纷开始创办刊物救国。 1921 年 7 月李大钊领导北京党组织创办了我国早期重要的工人刊物工人周刊。同年 8 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创办了劳动周刊。 1922 年,蔡和森主编的向导和 1925 年邹韬奋创办的生活周刊是当时名动一时的著名刊物,影响深广。邹韬奋作为我国期刊史上杰出的编辑家,他在办期刊的时所倡导的“有个性或特色的 刊物”的编辑方针,以及他的对新闻期刊的一些编排方法和图片运用都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对当代的新闻周
7、刊也具有指导性。而到抗战时期,由于战火的延伸,战地记者的活跃以及为了满足百姓对战争新闻的阅读需求,新闻周刊迅速增多,从而出现过短暂的辉煌时期。战地记者青年记者新闻战线等都是当时优秀的新闻类期刊,但是在解放之后就没有再继续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共产党宣传工作的调整和高度计划的影响,新闻周刊一度消失在传媒阵营内。1981 年,新华社通讯社主办的瞭望以“中国最早详尽报道中国高层决策信息的新闻刊物”的形象 成为中国解放后的第一个大型新闻周刊。到了 90 年代,新闻周刊大量涌现,如中国新闻周刊、三联生活周刊、新周刊、瞭望东方周刊和新民周刊等都是优秀的时政新闻类期刊。 (三)封面文章的定义 封面文章即
8、是封面故事,顾名思义就是标题印在杂志的封面上的新闻报道。这期杂志的封面是以此新闻报道为主题进行设计,进而针对这个主题撰写文章。 (四)封面文章的重要性 封面文章是各个时政新闻类杂志的策划重点,它拥有重要的版面位置,是时政新闻类杂志的品质保证,能代表新闻周刊深度报道的较高水平。封面文章的构成要素,一般包 括封面和内文两个部分,两个部分相辅相成,使封面文章更具吸引力和可读性。就封面而言,它突出的是形式要素,而内文则是从内容方面充实和完善。这种形式最早诞生于 1923 年美国著名的新闻周刊时代。之后由于传播的效果显著,国内外的期刊纷纷效仿,并沿用至今。李良荣曾这样解释过封面文章,“封面故事,即强势处
9、理一条本周最具冲击力、最具新闻价值的新闻,把这条新闻的题目和照片放在杂志封面的突出位置。” 从商业价值上看:封面文章是杂志的第一卖点。封面报道具有显著性和趣味性,另外封3 面作为杂志最直观的外部形态,是新闻周刊内容精华的 橱窗展示,两者是吸引读者阅读以及购买的诱因和进行价值判断的依据。 从新闻价值上看,封面文章是最能代表媒介新闻价值观的。它类似于报纸头版头条,完全充分的体现了一本杂志的自我定位、风格特色和实力水平。杂志的封面报道和报纸头版最大的区别就是在于杂志的封面文章事件影响到杂志的发行量。编辑在选题策划的时候,力邀资深媒体人和专家学者共同为封面文章创作,它不仅是杂志的门面,亦是杂志的重中之
10、重。 从封面文章的选题上看,它能体现我国新闻类的杂志是否对重大新闻事件的关注,又是否把现实的政治和社会问题作为自己的重心。通过封面文章 我们可以探讨是否深度报道已成为我国新闻类周刊的主要报道方式。 并且还可以从封面文章的叙述方式中研究出我国新闻类杂志的阅读魅力是如何体现的。封面文章与该本杂志中其他的文章的区别在于这些新闻报道的选题是经过大量的新闻事件分析讨论之后选定的。它一般位置较为固定,选择的是具有重大新闻价值的新闻事件,并配有醒目的标题和色彩鲜明的图片。 二、新周刊的封面文章编辑与封面特色分析 (一)关于选择与立场 “选择就是立场。”这是新周刊的选题理念。 1每位杂志人都是杂志拼图中的分块
11、,代表杂志的某个侧面。为杂志牺牲个人趣味, 还是为个人趣味放弃杂志,你必须选择;亦或者,你能分裂得很好,在杂志定位于个人趣味之间自如切换。 如果说三联生活周刊就是一个稳重儒雅的知识分子,那么新周刊是一个标新立异的叛逆青年,新周刊喜欢先声夺人,一开口就知道这是属于它的腔调。除了强调之外,立场更是甄别不同杂志的差异标准。关于立场,市面上讲是为了区别定位找到自己的市场空间,个人面上讲是为了主创者骨子里面的非策略性表现,是长年形成的“积习”。 例举以“许三多”为专题的封面文章,试以三本时政新闻类杂志的内容框架说明其各自立场。 瞭望东方周刊的框架 为:许三多伦理学:穿军装的“平民精神读本”“一根筋”格言
12、:不抛弃、有意义穿军装的伦理剧军营里容易产生寓言从李向阳到许三多:中国军事影视剧回归之路律进化论。题名为:穿军装的平民精神读本。其唱响主旋律的立场一目了然,无须多论。 1闫肖锋新周刊编辑大法( 上) J,青年记者, 2008( 2) 4 三联生活周刊的框架为:王宝强传奇我有一种变态的自尊心说大实话,办大实事,得大实惠博弈与情义有意义与自我北大学生的两年兵役记录。专题名称是“一个被拟真化的角色:许三多,简单主义”, 1借电视剧讨论了当代人生存法则 最单纯的人排除杂质才 最有能量,集体主义优于个人锦标主义等等。一方面,专题操作从轻化处理,这是由杂志单周周期决定的,必须抢话题;另一方面,操作架构沿用
13、其一贯的文化角度,轻车熟路。 再看新周刊框架:王宝强:不能人人都是许三多我们都丢掉了,许三多没有丢康洪雷的个关键词士兵突击群像社会人格分析钝感力的时代风险与做老实人的代价许三多身上的贵人学 10 位年轻人眼中的人际法则中国人的底层生存逻辑真实的士兵突击影像系列。专题名为“钝感的力量 许三多:浮躁社会的反义词”。分出两条分析线路:赞的方面, 钝感的力量是一种社会稀缺资源,是快速成功学的反义词、是功利职业伦理的反义词、机会主义的反义词,是这个浮躁社会的反义词;另一方面,批判的方面,许三多身上折射出这个物欲时代集体失败主义的情绪,一种退守人性底线的无奈。这种正题和反题的作法反映了新周刊内部两派的争论
14、,也不失为一种演绎手法,把矛盾摆给读者看。从出刊后网上议论看,执许三多被工具化论点者也不乏其人。“许三多现象”成为专题是个慢热过程,各家杂志从不同角度解构,各表一枝。许三多唤起了人们重拾传统美德的信念,他是 2007 年登上中国杂志封面最多的人物,新周 刊甚至将年度新锐人物授予之。 对比分析之后可见新周刊作为一本关注社会趋势的时政和生活方式类期刊,它的封面文章选题符合了以下判别标准:一是趋势标准,单一事件或人物映照出何种社会趋势;二是独特性标准,角度、看法和切入点上有无差异化;三是扩展性、延伸性标准,运用社会学想像力将小事件、个体经验推展到宏大背景;四是关联性标准,即某选题跟目受众的关联是什么
15、。选什么题,以何种角度观察,倡导什么,代表杂志的立场,也代表杂志背后的某个社会群体。现代社会利益多元化、趣味“碎片化”,每一群人都有各自的兴趣、利益。每一本杂志 背后都代表着一个利益群体。新周刊曾经代表新锐群体,发出“说不”的声音,坚持“我反对”的立场,因为它相信,主流的声音不总是对的,历史在反对声中进步。在公共利益面前,多一种反对的声音,就是多一分理性。 (二)关于封面文章的语势 1 三联生活周刊, 北京三联出版社 , 2007( 458) 5 杂志就是要制造某种语势。阅读时造就的某种流畅感,是编者与读者之间的默契,长久形成的共鸣。有缘的杂志如旧故,读来有某种阅读快感,如与老友倾谈。新周刊是
16、讲究语势的。 曼切斯特的美国社会实录以人间喜剧式的宏大文本,教会了一代中国传媒人如何新闻写作。曼切斯特的语势在中国大有模仿者。比 如曼氏有关时代英雄的盘点:“自由主义的时代英雄,在三十年代是愤怒的青年工人,四十年代是美国大兵,五十年代是被母亲误解的青年人”, 1被凌志军转化为对民族主义的盘点:“民族主义不同年代代表不同含义,民族英雄也拥有不同身份:二十世纪第一个十年,是颠覆满清的海外留学生; 30 年代是强迫老蒋抗日的军阀; 40 年代是反对内战的文人; 50 年代是抗击美国的志愿军; 60 年代是红卫兵;70 年代是独立自强的劳动模范; 80 年代是自卫反击战的战士; 90 年代是中国可以说
17、不的几个年轻人”。多年来,如果新周刊有传承,那就是它的语势。 新 周刊创造了某种杂志语言,被冠以“新周刊体”,由独有的标题、行文结构和句式构成。比如“十大”什么,“排行榜”,“因为(无耻),所以(流行),”“见过(拧巴的),没见过(这么拧巴的)。 2 盘点模式、排行榜、“专题 +活动”模式是新周刊创造语势的方式。后来还有金字塔模式、号外模式、话题模式以及批判模式等,这也形成了新周刊特色的封面文章专题策划模式系列。专题策划的模式化一定程度上保持了话题的连续性,形成、保持和强化新周刊封面文章具有特色的语势。固定模式的运作给编辑记者们也带来了操作上的方便,顺带给 新周刊封面专题策划打上了标签。这就让
18、新周刊专题策划模式在业界历来为先行者,模式形成之后,它在某个专题策划领域就有了自己的“话语霸权”。 2011 年的第 365期的封面文章 2011 年大盘点,用盘点模式列举 中国人在一年经历的悲喜。 2011“ 中国娇子新锐榜 ” 为这一年的中国立榜,为这一年的时代测量体温。 将爱 2011 中国情爱榜盘点年度爱情电影、爱情认为、爱情故事。十大感动十大伤不起十大坑爹等都让新周刊封面文章的语势造就了阅读的快感,加强了杂志与读者之间的默契。 (三)关于封面文章的概 念及流行语 一个概念从流行三五载到只热闹三五月。曾经,新周刊的核心竞争力是“概念趋势观察”,是某种社会洞见。 传媒当道的地球村时代,概
19、念的确是可以大卖特卖的。发达国用 WTO 撬开了后发国市场,这些概念原发国利用现代化、全球化、市场经济及奥斯卡奖、诺1 威廉 曼切斯特 光荣与梦想: 1932 1972 年 美国社会实录 M,海南出版社, 2006 2 闫肖锋新周刊编辑大法(中) J,青年记者, 2008( 2) 6 贝尔奖等一系列“国际标准”(实为西方标准)大做特做国家营销,最大受益者是他们国家的利益集团。谁原创了概念,谁就取得上手地位,拥有标准和营销力。 2002 年新周刊以向知道分子致敬的封面文章将“知道分子”这一个新概念发扬光大:他们无所不知,特别喜欢亲近传媒 ,到处发表高见,把自己的名声当做品牌经营,把知识当做资本投
20、向市场,既向社会发挥他们的影响力,也从社会获得回报。 1资讯时代每天生产的信息量呈几何级数增长,知道分子为我们解读世界。知道分子喜欢网络,他们不甘寂寞,与媒体关系密切,做自己想秀的事,最大的特点是“到处开花”。 “飘一代”则是新周刊最著名的原创概念之一 ,这个概念提出后受众反响强烈 ,并引起了一些研究机构、媒体和影视导演的关注。北京大学社会调查中心与新周刊联手对“飘一代”做了大规模的调查 ,试图从社会学的意义上对“飘一代”有一个更明确的认识。中央电视 台的实话实说、半边天栏目也注意到这一专题。读者转载了这一专题部分内容。导演张元很快就在其电影海南海南中用上了“飘一代”这个概念。他对于“飘一代”
21、之所以变成流行概念理解得很贴切 。 此外还有像“第四城”、“她世纪”、“生活家”等很多的新概念被广泛的应用于人们的社会生活之中。 “第四城”的提出,是封新城去北京的飞机上想到的,源于成都是新周刊销量能与京、沪、穗相媲美的第四城。下了飞机,便给编辑部主任打电话要求派几个记者到成都采访,做“第四城”专题。于是,很多人不免对新周刊这种“拍脑袋”的做法产生了异议,若是这些概念仅靠“拍脑袋”的做法诞生,其本质是否太过飘渺,其做法是否太过随性,万一到下一个发刊日概念在哪还不知道,就危及新周刊的性命了。再者,“拍脑袋”出来的概念使专题与专题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仿佛随地散落的珍珠,颗颗美丽却不是整体。但毕竟新
22、周刊已坚持了 12年之久,拥有巨大的读者消费群,若是仅凭主编个人的喜好、随意的臆想,新周刊怕是要像创刊之初所担心的那样,“能坚持下来已经是意外之喜”了。 (四)关于封面文章的国际视野 新周刊的封面文章追求 国际视 野, 设 置中 国议 程。与三 联 生活周刊 、中 国 新闻 周刊和新民周刊等同 类杂 志 专题 策划注重 视 野的 浓缩 性和就事 论 事不同,它更注重从 宏 观 角度入手,再以 细节 的呈 现 和分析 来讨论 全球 语 境下的中 国 故事。 近年 来 ,睡不 着、 一 个国 家的不眠与亢 奋 、 中国欲望榜 等 封面文章 都站1闫肖锋新周刊编辑大法(下) J,青年记者, 2008
23、( 3) 7 在世界范 围 的立 场 , 审视 中 国 在 发 展 进 程中的 话题 和事 实 。与此同 时 ,站在中 国 立 场 上 参 与世界性 议题 的探 讨 ,如 2009年 12月版的 封面文章 破地球,气候公民与地球那些事儿,它与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峰 会 呼 应 ,探 讨 与人 类 生存息息相 关 的 话题 。 新周刊的封面文章还常以现行热点为依托,巧妙抓住了时代 运行的脉搏和刺激点,把封面文章与宏大的时代背景紧密联系起来。 针对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时代景观变化的事实,新题材频频出现,如创意立国软中国发现小众等,展示了“时代前沿观察家”的选题内核。新周刊还会通过封面文章来梳理社会发
24、展中国家与个人的心态,以“社会趋势观察家”的视角探讨着社会心理的发展动向。 爱是生产力不差钱,就缺朋友都是农民等 封面文章表达的人们的内在需求。 另外汶川地震时的伟大的透明和国家的成人礼;改革开放三十年推出的什么写在中国的脸上:肖像史里的中国表情,金融危机爆发 时的这个冬天怎么过等封面文章,都是以独特的视角,把握社会逻辑,发出社会的声音。 (五)封面设计的艺术性 每期新周刊的封面文章都是一个卖点,而封面是实现内容卖点的载体。在这个张扬个性、崇尚包装的时代,虚拟的时尚,孕育了无数新生代的诞生。与此相适应,新周刊以其国际化时尚的面孔出现了。新周刊新在打破旧有模式、新在视角和新概念,它对读者最大的冲
25、击直接来源于视觉,并由此带来了一场期刊的封面设计的革命。 1 刊名形体的特色化 期刊封面的刊名设计是一种视觉识别符号,每一期封面部分只有刊名是不会变的,既能表现 期刊主旨又能体现自身特征的刊名设计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合理地美化、变异和排列刊 名可以 强化读者对期刊的印象,增进亲近感,所以刊名的形体和色彩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新周刊的刊名采用蓝底白色字体,“周”的“口”字用蓝色的地球代替,上方的黑体字是刊物的口号“最新锐的时事生活周刊”,下方是红底白色英文字“ NEW WEEKLY” 新周刊的英文翻译。整体没有过多的设计痕迹,简洁有力,将重点集中在“周”字的地球上,显示其时代性的特征。 2 色彩
26、的爆发力 激情、锐利、简洁、舒展、细节是新周刊设计风格的定位。根据市 场的反馈和一系列调整后,新周刊的封面多使用明亮的颜色作为背景色。新周刊的封面利用了渐变色的爆发力在顷刻间牵动读者的第一感觉 视觉愉悦感。另外封面还使用了对比错视的原8 理,即相同的灰色在白底上显得明度较低而在黑色底上显得明亮的明度较高现象。新周刊封面的底色和文字及图画采用的明度对比,使封面整体冲击读者的视觉,同时其色彩的强烈对比也符合杂志本身的鲜明、批判、卓尔不群的特质,达到更好地服务主题的效果。 每期再以专题为依托,大打专题牌,简明直接表现内容,立意深远独辟蹊径。在与专题内容保持一致的同时,也深刻 反映主题,有效地做到了构
27、图与立意的统一。 3 简洁的力度 封面设计是一门艺术,没有永恒的定理。封面这一平面是通过一些具体的组织元素 图形、色块、字体等非立体物构成的。图形的宽窄、色块面积的差异、明度和纯度的搭配、字体的大小粗细等不同元素的组合会对影响期刊封面的强弱节奏、对称平衡。与一些花哨、散乱的期刊封面相比,新周刊的封面是减法的设计,减去冗余的修饰成分。封面的主调色彩一般不超过三种,封面的文字最醒目的是专题名字,必要时会点缀些字号较小的主打文章的名字。背景和图片让位于专题,即使背景色彩鲜艳、图片新颖独 特也是为了更好地烘托主题,为了让读者一眼就能为主题吸引。在被问到“对新周刊封面最深印象是什么”时,多数读者都会提到
28、“简洁干净、主题强化”的特点,可以说每期一个专题是新周刊的内容特色,以减法的设计烘托专题是新周刊封面的特色。在简洁中渗透着观点的尖锐是其封面的一大亮点。 三、新周刊封面文章话语表达方式的传播作用分析 以议程设置理论来分析 ,新周刊封面文章话语表达方式不仅能够引起目标受众关注 ,而且还能够进一步影响目标受众对其所阐释问题的认识。议程设置不仅涉及到议题的选择 ,也涉及到它的表达方式 ,“ 最初 ,议程设置概念认为 ,一个议题在媒介中的显著程度决定它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程度。之后发展过程中议程设置概念的内涵已大为扩展 ,议程设置的理论已经扩展到不仅关注媒介强调了哪些议题 , 而且关注这些议题是怎样表达的。” 1 前面所论及的新周刊封面文章独具特点的话语表达方式 ,显然具有强效议程设置功能 ,能够有效影响受众对该专题的认识。下面我们具体分析新周刊封面文章话语表达方式在传播中的作用。 (一)口号表达态度,引发读者情感共鸣 新周刊封面文章用口号表达态度的这种表达方式 ,其实是以一种强烈的情绪感染受1 沃纳 赛佛林,小詹姆斯 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 M,郭镇之,徐培喜,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0(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