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完美主义、穷思竭虑与抑郁的关系【文献综述】.doc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282397 上传时间:2018-08-2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完美主义、穷思竭虑与抑郁的关系【文献综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大学生完美主义、穷思竭虑与抑郁的关系【文献综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大学生完美主义、穷思竭虑与抑郁的关系【文献综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大学生完美主义、穷思竭虑与抑郁的关系【文献综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毕业设计 文献综述 应用心理学 大学生完美主义、穷思竭虑与抑郁的关系 一、国内外对完美主义、穷思竭虑与抑郁的研究现状 完美主义的定义至今还存在分歧,在不同时期,研究者们由于考察问题的角度 和研究目的的不同,所涉及的完美主义的层面往往也是不同的。 Homey(1950)把完美主义看作神经症的一个亚型,认为完美主义是苛刻的要求。Homey 提出完美主义者是力求完成应该做的事,尽职尽责,礼貌客套,表面诚实的人。完美主义者认为自己在智力和道德上的标准高于别人,为自己创造了一个理想化的形象,并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绝对完美的 人。当发现自己并不是完美无缺时,完美主义者将面临心理上的巨大失衡,甚至导致心理崩溃

2、。 BurnS(1980)是对完美主义进行定量研究的第一人。他认为完美主义是一种认知网络,包括期待、对事件的解释、自我评价以及对他人的评价。 BumS 将完美主义者描述为设置并严格坚持不现实的高标准,并以是否达到这些标准来评价自我价值的人。对这些人而言,过度要求自己达到这种目标,常常会伤害到自己。 Pacht(1984)认为完美主义是设置过高的成就标准并作过于批评性的自我评价。他认为完美主义是一个内在固有的、破坏性的结构,它追求的是 一种使人们混乱的不存在的完美,这种完美主义与许多心理问题呈显著相关。 BumS 和 Patch 等把完美主义看成是一个单维度的概念,从 90 年代开始,研究者 开

3、始重视从多维的角度看待完美主义的构成。 Frost 等 (1990)通过查阅文献,提出了多维度完美主义的概念,认为完美主义 是一种力求高标准地完成任务,同时伴随批判性自我评估倾向的人格特质。他们发 现完美主义者主要有四种过度批评性评价的倾向 :对错误的过度在意;怀疑自己的工作质量;对父母的期望和评价过度在意;过分强调精确、秩序和有组织。 Frost 等认为设立过高的 个人标准本身不一定是病态的,对自己成绩或成就所做的自我批评的评价才是完美主义概念的核心内容。 完美主义研究者们倾向认为,完美主义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是有双1 重涵义的多维人格特质。 Teny 一 short 等 (19

4、95)从行为主义的角度指出 :具有正强化和积极结果功能的完美主义被视为积极完美主义,而具有回避负强化和消极结果功能的完美主义被视为消极完美主义。 Slaney 等 (2001)指出完美主义是一种包含积极和消极两个维度的多维人格特质,高标准和秩序是完美主义积极方面的本质和定义,高标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行为或 表现设定很高的标准,提出很高的要求 ;秩序指个体做事倾向于整洁和有秩序 ;差异是完美主义消极方面的核心和定义,差异是指个体感觉自己的实际表现和想要达到的标准间有差距。 Bieling(2003)认为完美主义的适应性和非适应性两个方面,代表了个体的两个伴随情况。适应性完美主义是设置高标准、努力追

5、求成功的倾向 ;非适应性完美主义是一种关注错误、苛刻的标准、强迫自己去达到目标的倾向。 stoeber和 ott。 (2006)认为完美主义有积极与消极两个层面,消极层面主要由多维完美主义中的错误关注,社会决定完美主义,或期望与结果 间的差异组成。积极层面由完美主义多维度中的个人高标准,自我取向完美主义,或者追求卓越组成。他们把积极层面称为追求完美,把消极层面称为对不完美主义的消极反应。 穷思竭虑( rumination)也称反刍思维,迷思。首先对这一现象进行系统研究的是Susan Nolen-Hoeksema (1987, 2007)。 Nolen-Hoesksema 将其定义为 :个体将注

6、意集中在自身的抑郁症状及潜在原因的想法和行为表现。她把反刍思维视为一种反应风格,所以用反刍反应 ( ruminative response)来描述。她认为 反刍反应一种消极的思维方式,表现为遇到痛苦情绪时反复思考情绪本身、产生情绪的原因和各种可能的不良后果,而不进行积极的问题解决。这是一种适应不良的应对模式,也是一种稳定的人格特质,它会引发和加重抑郁情绪。 许多研究者支持这一观点,如 Conway (2000)也认为反刍思维是一种人格特质,表现为反复消极思考痛苦,独自沉浸悲伤不能自拔,从而抑制交往动机,阻碍积极行为。他们对消极事件习惯性地用这种反应方式,即使事过境迁,也依旧反刍。 反刍思维与消

7、极情绪有关,如抑郁,焦虑。此外,反刍思维还与临床精神病症 (如自杀观念和 创伤后应激 )相关。研究者认为,在遭遇生活事件并产生抑郁等消极情绪后,个体对消极情绪的原因及其后果的反复思考,激活了以往的消极记忆,造成对当下情境负面的解释,挫败感和无助感随之增强。因此,在反刍思维的作用下,个体的心理社会机能形成病态,最终发展成抑郁症、焦虑症等情绪障碍。反刍思维也和消极思维与行动有关。反刍思维还会影响注意 ,内部干扰使 个体容易分心,很难集中注意,如阅读时会产生许多干扰想法,因此常要回到前面重读,在寻找拼写和语法错误时也往往因无法集2 中注意力而表现不佳。 穷思竭虑的应对方式是指“不断关注自己抑郁的 事

8、实、症状 ,以及原因、意义和后果” ,相比对抑郁症状采取“分心”的策略 ,穷思竭虑的反应风格更容易使人陷入长期的严重抑郁状况。 本研究所涉及的抑郁主要是指抑郁情绪,反映 的是普通个体的主观感受,并非特指临床上的抑郁症。抑郁是一种以情绪低落为主 要特点的复杂情绪,其强度可以从轻微的失落感到极度的悲哀和绝望。抑郁情绪主要有 以下 组特征 悲观、悲哀、失望、无助乃至冷漠或绝望的心境 消极的自我概念和自我评价,自信心下降,有 无价值、无用和自卑感,严重者有自罪甚至自杀 睡眠多有障碍,食欲、性欲减退,兴趣索然 活动水平多下降,当 事人从社交、工作和家务中退缩出。 二、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对于完美主义与

9、抑郁关系的研究已经较为广泛,也普遍认为,完美主义是引发抑郁症状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国外, Daniel S 等人 根据 EMPDS(完美主义和抑郁症状的存在模型),得出完美主义对抑郁症的危险是通过对相对较小挫折的灾难性解释,以至于把较小的挫折放大成为主要障碍,以及认为自己生活经验是不被认可,没有价值和毫无意义的。 在 Daniel S的研究中, 完美主义和抑郁症状的研究倾向于强调稳健的模型 ,表明在大多数情况下,完美主义与抑郁症有关 (恩斯和考克 斯 ,2005;雪莉 ,休伊特 ,Flett,和哈维 ,2003)。相反 ,调解模型表明为何 (即通过机制 )完美主义仅在开始出现时与抑郁症有关 (巴

10、托鲁 ,李、和弗洛斯特 ,2008年 Dunkley等 ,2003)。该类调解模型非常重要 ,因为它连接完美主义与抑郁症的机制 ,并且指出治疗靶点。 目前, 国内尚无完美主义与穷思竭虑之间关系的研究,国外的研究也不多。DiBartolo, Dixon, Almodovar, RieeSuddarth&Slane.,2001)。至今,仅有少量研究考察完美义的适应性层面对较好的学业成就、安全型依恋、高自尊、良好的大学适应状态等的正向预测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敏 ,庄伟 ,赵富才 . 青少年完美主义对抑郁的影响及自我接纳的中介作用 .精神医学杂志 ,2010,23(1):36-38. 2 杨丽 .

11、 完美主义、应激、应 对、社会支持和抑郁的关系研究 .天津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 2008. 3 邹玲 ,甘怡群 .青少年心理控制源与抑郁 :穷思竭虑的中介作用 .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2007,5(15):496-498. 4 张轶文 ,甘怡群 .)完美主义对抑郁的影响及人格的调节作用 .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6,14(4):381-383. 5 谢玉兰 .大学生自我完美主义倾向及其与心理异常的相关研究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4,31(4),186-188. 6 马珺 ,冯泽永 ,杨小丽 . 完 美主义心理探析 .

12、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 .2008,8(3):87-88. 7 周亚娟 . 完美主义形成的相关因素及其与学业成绩、抑郁的关系 .天津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0. 8 王仁欣 .一例强迫性穷思竭虑的形成及心理治疗 .心理世界 .2002,4. 9 魏俊彪 . 家 庭 环 境 与 高 中 生 焦 虑 抑 郁 的 关 系 研 究 . 中 国 学 校 卫生 .2003,24(4):384-385. 10 Daniel S. McGrath, Kristin M. Fossum, and Stephanie L. Allen. The Existential Model of Perfectionis

13、m and Depressive Symptoms:A Short-Term, Four-Wave Longitudinal Study.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2010.57(4):423-438. 11 Eric Stice, Emily Wade, Cara Bohon. Reciprocal Relations Between Rumination and Bulimic, Substance Abuse,and Depressive Symptoms in Female Adolescents.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2007,116(1) :19820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文献综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