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依恋、情绪调节与社交焦虑的关系研究综述【文献综述】.doc

上传人:文初 文档编号:282399 上传时间:2018-08-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依恋、情绪调节与社交焦虑的关系研究综述【文献综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大学生依恋、情绪调节与社交焦虑的关系研究综述【文献综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大学生依恋、情绪调节与社交焦虑的关系研究综述【文献综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大学生依恋、情绪调节与社交焦虑的关系研究综述【文献综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大学生依恋、情绪调节与社交焦虑的关系研究综述【文献综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毕业设计 文献综述 应用心理学 大学生依恋、情绪调节与社交焦虑的关系研究综述 1. 依恋的含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依恋的含义 依恋( attachment)是儿童社会性和情绪性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它源于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对婴儿的观察,最早关注依恋的是弗洛伊德,他认为父母,尤其是母亲对婴儿的喂养及喂养时母亲与婴儿相处的方式决定着婴儿的依恋性质,儿童对母亲的依恋会成为日后各种情爱关系的原型。 1.2 国外的研究现状 真正对依恋进行精心研究的是英国的精神病理学家 John Bowlby,他认为导致一个人对其他人产生一定程度亲密感的任何行为模式都有个体差异,这可能会持续一个人的一生。这就使得

2、依恋理论研究扩展开来,研究者开始关注成人的依恋。 Bowlby( 1969)把依恋定义为个体与特定的其他人形成牢固的情感纽带的倾向,它能使个体在生命早期与他们的照顾者保持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获取温饱、关爱等一切赖以生存和顺利发展的条件。此时,依恋理论仅限于母婴依恋的研究领域。 20 世纪 70 年代的研究发现,母亲自身的早期依恋体验会影响他们照看孩子时的敏感性程度,并由此对孩子的依恋安全性产 生影响。通过进一步的研究, Main 和 Kaplan 等人提出假设:成人对其早期依恋经验的回顾,以及这些早期经验对于当前心理和社会功能影响的评价,会成为一种与依恋相关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 state

3、of mind)。 Bowlby( 1982)认为个体在童年时代与其照看者之间交互作用过程中会形成“内部工作模型”( internal working model), 它是系统伴随人一生的机制。 Bartholomew(1991)提出一个两维的成人依恋的内部模型,用于解释成人依恋的认知机制。 1.3 国内研究现状 相对于 国外丰富的研究成果而言,我国在成人依恋研究领域却是刚刚起步。最早见诸于刊物的研究成果是 2001 年浙江大学李菲茗和傅根耀修订过 AAQ3.1(成人依恋问卷),得到较好的信度和效度。该量表是 AAI 的自陈式量表。接着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的许兴建以依恋研究史为线索综述了依恋概念的

4、提出、依恋形成发展理论、依恋评估方法的进展、依恋与个体心理及行为发展的关系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并提出了在依恋研究领域中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自该篇综述开始, 2002 2004 年就有一系列有关国外对依恋的研究进展的述评,这些综述涉及依恋的各个方 面,包括它诸多理论、1 评估测量、研究方法、在临床病理学中的研究、跨文化依恋研究、青少年依恋研究等等。有关依恋类型与婚姻质量关系的研究还未见诸报端。而与此研究有关的是黄希庭的学生周春燕发表在心理科学进展( 2004.12)的成人依恋表征和婚恋依恋的研究,该文介绍了依恋表征和婚恋依恋的理论背景、测量方法及主要成果。还有黄希庭的硕士研究生古玉的硕士论文对恋

5、人依恋的交互作用进行了初探( 2004);上海师范大学傅安球的硕士研究生田瑞琪的硕士论文对大学生成人依恋的测量及相关人格研究( 2004)。 总之,到目前为止,从中国大 陆公开发表的刊物来看,成人依恋的研究虽然出现了比较蓬勃发展之势头,但是就成人依恋与其它心理学因素的相关的研究还是很少。 2.情绪调节的含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情绪调节的含义 情绪调节是近年来情绪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它最早出现于发展心理学。在二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国内外关于情绪调节的定义并未形成一致的说法。 有的学者认为情绪调节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情绪调节的对象不仅包括调节者自身而且还包括了其他人。在这

6、个过程中,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机制,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和表情行为等方面发生一定的 变化。有的学者认为情绪调节是指个体以社会允许的容忍方式做出适当情绪反应的能力,使个体在作出情绪反应时可以灵活、有效地控制自己的冲动,并延迟自己的冲动行为。这一定义对情绪调节的理解只关注了消极情绪,并未考虑到积极情绪在某些情境中也是需要适当调节的。张炳蔚等认为情绪调节是通过调控机制实现情绪应答或情绪状态变化的心理过程Thompson认为情绪调节是为了完成个体目标而进行的监测、评估和修正情绪反应的内在与外在过程。这表明情绪调节具有目标指向性,不仅可以通过内部调节实现,还可以通过运用外在的或社会的因素达到调节情绪 的

7、目的。 Gross认为情绪调节是指个体对具有什么样的情绪、情绪什么时候发生以及如何进行情绪体验与表达施加影响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是自动的也可能是被控制的 ;可能是指向积极情绪的也可能是指向消极情绪的 ;可能试图抑制、增强或代替现有的情绪。张炳蔚和 Gross对情绪调节的理解虽然都没有指明情绪调节作用的有机体,但是均认为情绪调节是对情绪施加影响的过程。 综合以上学者们的不同观点,并结合本研究的目的,并参照孟昭兰等的定义,将情绪调节理解为 :情绪调节是个体对自身的情绪内在过程和外部行为所采取的监控、调节,以适应外界情境 和人际关系需要的动力过程。 2.2 国外的研究现状 在国外,关于情绪调节的研究

8、主要探讨了影响情绪调节的因素以及情绪调节对其他变量的影响,情绪调节最早出现在发展心理学当中,因此初期出现了大量的关于儿童情绪调节相关的研究。 St即 2 hanieMCar1Son通过研究 4一 6岁儿童抑制控制的个体差异和情绪调节之间的关系提出,情绪的执行控制是学前时期发展出来的技能,当抑制处于中间水平时情绪调节是最佳的。 Grazian。等研究了情绪调节在儿童早期学业成就中的作用。他们分析了与儿童早期学业成就有关的情绪调节的关系。结果表明,情绪调节与教师报告的儿童学业成就、在教室中的学习效率以及标准化的识字和数学成绩分数呈正相关。 研究者们不仅对有意的情绪调节进行大量研究,还比较了有意情绪

9、调节和自动化情绪调节的作用。 MauSS等认为个体有意的情绪调节会有显著的成本,应当存在一种以较少的成本来完成情绪调节目标的方式。他们假设存在一种自动化型的情绪调节可能无需成本就能达到与有意调节相同的效果。通过实验的方法测量了愤怒激怒情境中自动情绪调节产生的心理体验和一些生理指标。研究结果表明,与启动情绪表达相比较而言,启动情绪控制降低了消极情绪体验而且 没有不适应的生理反应。这说明自动化情绪调节可能是控制强烈消极情绪的一种有效方式。 2.3 国内的研究现状 陈会昌和王莉采用实验室录像观察的方法研究了延迟满足情境中 2 岁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结果发现, 2 岁儿童已经能够使用比较复杂的情绪调节

10、策略,儿童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境选择使用情绪调节策略,并且较多的使用了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赵春黎研究了小学生目标定向与情绪调节的关系。研究以目标定向问卷进行测量,将小学生分为无目标组、掌握目标定向组、成绩目标定向组以及双重目标定向组,研究掌握定向组儿童与成绩目标定向组儿童的情绪 调节策略使用差异,结果表明,两组儿童对于同一基本情绪 (高兴、悲伤、愤怒、恐惧 )采取的具体情绪调节策略是不相同的。 国内学者近年来开展了关于提升大学生情绪调节能力方面的干预研究。有研究者对大学生进行有关心理训练的课程,结果发现情绪团体心理指导训练对改善大学生情绪状态和提升情绪调节能力具有良好的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 越来越

11、多的学者将情绪调节研究渗透到管理心理学领域。李英武以高中生和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实验室研究的方法,以情绪自我报告单和生理多导仪为测量工具,通过给被试播放影片诱发目标情绪,收集情绪反应指标数据 。结果显示,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对概率性决策和非概率性决策具有直接影响,采取认知重评的个体倾向于做出概率性决策,而采取表达抑制的个体倾向于做出非概率性决策。 另外,国内学者还探索了情绪调节与应对方式、父母教养方式、自尊等一些因素的关系。 3. 社交焦虑的含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3.1 社交焦虑的含义 3 社交焦虑 ,是指对某一种或多种人际处境有强烈的忧虑、紧张不安或恐惧的情绪反应和回避行为。其基本表现是:害

12、怕与别人对视,害怕被别人注视,怕自己在人前有丢面子的言谈举止等。过分的社交焦虑会妨碍人的社会交往功能,产生社交焦 虑症的症状。以往的研究发现 :社交焦虑或恐怖起病于青春期 ,25 岁以后较少见。另外在跨文化研究中表明 ,亚洲国家这一现象特别严重。中国的学生在高中及其以下阶段时主要以繁重的课业任务为主 ,人际交往方面的压力尚不突出 ,但是到了大学 ,课业相对减轻 ,加之随着年龄的增长已经进入青春期 ,人际交往在生活中占的比重显著加大 ,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便开始显现出来。如果不对存在社交焦虑的同学提供帮助、不加干预 ,任由其发展 ,将对其心理健康不利 ,进而影响学业与生活。从另一方来讲 ,社交焦虑

13、又是可以克服的。 3.2社交焦虑国内外研究现状 关于 社交焦虑研究,国内外均起步较迟。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外对社交焦虑障碍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包括社交焦虑的界定、病因、症状、干预方法、疗效评估以及测量等。而国内迄今鲜见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现状的专题报告, 1986年金华等人曾报告 18-29岁这个年龄段的人际敏感均分最高,而且这个年龄段的人际敏感分高于其他因子分;殷炳江等人对大学生心理测查的报告中表明此群体的人际敏感分亦明显高于常模;另一些关于大学生人际现状、自尊与自我接纳以及人际归因等文献,从人际各个方面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彭纯子等人 2001年 4月到 2002年 6月对湖南省高校部分大学

14、生的社交焦虑现状进行调查。尽管对社交焦虑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它已成为当今精神病学和心理学界的热点问题之一。 关于社交焦虑的定量评定 ,国外已经有几个比较有影响的量表 ,如 Mattick 和 Clarke 等人编制的社交焦虑量表 (SIAS) 和社交恐怖量表 (SPS) , Turner 等人编制的社交恐怖和焦虑量表 ,这些量表除了在文化上与我国存在差异外 ,项目数量都较大。本研究采用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 (增订版 ) 中的“交往焦虑量表”。有关研究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的特征进行了分析 ,得出社交焦虑组的学生比非 焦虑组的学生显示出更高的人际交往焦虑、内向、不稳定、抑郁、害怕等心理倾向。社交焦虑的影

15、响因素有很多 ,如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个体的性格特点等 ,有关研究已验证大学生社交焦虑与自尊和自我接纳呈显著负相关。 国内对于社交焦虑的研究刚刚起步,对于大学生社交焦虑的成因的研究不是很多,有人提出人格因素是造成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原因之一。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早就提出,自我和谐与心理健康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会直接影响人的心理健康造成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的产生。而就我们的了解,目前国内还没有人对 社交焦虑与自我和谐的关系、自我和谐是否是影响社交焦虑的因素等问题做实证的研究,因此,研究当代大学生社交焦虑的情况,是很有必要也是很有价值的。 4 参考文献: 1 乔建中 ,饶虹

16、 . ( 2000)国外儿童情绪调节研究的现状 .心理发展与教育 ,3:49-52. 2 马瑞瑾 .陈旭 . ( 2009) 学前儿童情绪调节策略发展研究综述 . 教育科学 ,4:41-45. 3 侯瑞鹤 ,俞国良 .( 2006)儿童对情绪表达规则的理解与策略的使用 J .心理科学 , 29( 1) :18-21. 4 罗峥 ,郭德俊 ,方平 .( 2002)小学生对情绪社会调节作用的理解 J .心理发展与教育 , 18( 3) :34-39. 5 赵海涛 ,( 2008) .中学生情绪调节策略与负性情绪的相关研究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6 胡云君 ,(2010).初中生认知情绪调

17、节策略的结构及其相关研究 .河南大学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 . 7 姜媛 ,白学军 ,沈德立 . ( 2008) 中小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的发展特点 .心理科学 , 31(6):1308-1312. 8 贾海燕 ,方平 .( 2004) 青少年情绪调节策略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心理科学 , 27(5):1095-1099. 9 Nancy L. McElwain.& Amy G. Halberstadt.( 2007) Mother- and Father-Reported Reactions to Childrens Negative Emotions: Relations to Young Ch

18、ildrens Emotional Understanding and Friendship Quality,78, 1407 1425. 10 Eisenberg, N., Fabes, R. A., & Murphy, B. C. (1996).Parents reactions to childrens negative emotions: Relations to childrens social competence and comforting behavior. Child Development, 67, 2227 2247. 11 Maria Von Salisch. Childrens emotional development: Chal-lenges in their relationships to parents, peers, and friends,2001,25(4):310-31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文献综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