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依恋模式与情绪调节策略的关系【文献综述】.doc

上传人:文初 文档编号:282402 上传时间:2018-08-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依恋模式与情绪调节策略的关系【文献综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大学生依恋模式与情绪调节策略的关系【文献综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大学生依恋模式与情绪调节策略的关系【文献综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大学生依恋模式与情绪调节策略的关系【文献综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大学生依恋模式与情绪调节策略的关系【文献综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毕业设计 文献综述 应用心理学 大学生依恋模式与情绪调节策略的关系 1、关于依恋 Hazan 和 Shaver 最早考查成人依恋关系的研究中,他们认为成人依恋是指个体与当前同伴形成的持久的情感联系。 Berman 与 Sperling 认为成人依恋是指寻求和保持在生理上和心理上能提供稳定安全感的依恋对象的一种个体倾向。我国吴薇莉认为成人依恋是指成人对其童年早期依恋经验的回忆和再现,以及当前对童年依恋经验的评价。与早期依恋不同的是,它不仅是建立于童年依恋经历的事实之上,更是建立在成人目前对早期依恋经历的评价之上。在依恋理论中 ,过去的依恋体验被假设为有关依恋的内部运行模式或心理状态,是相对稳定的

2、。 1978 年美国心理学家 Mary Ainsworth 用“陌生情景法”划分出婴儿的三种依恋类型:安全型 (securely attached) 、回避型 (avoidant attached)和矛盾型 (anxious-resistant attached)。此依恋类型的划分是后来者研究成人依恋类型分类的基础。 1991 年Batholomew 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依恋的两维度 四类型模型。从维度上说,所有的依恋类型都分布在两个维度构成的四个 象限中,一个是自我模型 (model of self/正性与负性 ),一个是他人模型 (model of other/正性与负性 )。 Batho

3、lomew 的依恋两维度 四类型模型具体而言,自我模型可以有积极的 (“我自己是值得爱的” )和消极的 (“我自己是不值得爱的” ) ;他人模型也有积极的 (“他人是值得信赖的” ) 和消极的 (“他人是不可靠的” ) 。两类自我模型和两类他人模型可以组合起来,构成了四个成人依恋的类型:安全型、迷恋型、淡漠型、恐惧型。安全型依恋的人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并且期望他人是有情感效用性和反应性的;迷 恋型依恋觉得自己是没有多大价值的,但对他人有积极的评价;淡漠型依恋的人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而他人是不值得信赖的;恐惧型依恋的人则觉得自己是无价值的,而且他人也不值得信赖。此模型是后来成人依恋类型测量的依据

4、和基础。 成人依恋的这些内部活动模型会直接影响到心理健康。 Bowlby 意识到依恋在病理学上的重要性,指出儿时的经历和亲密关系会影响到成年后的心理健康水平。他进而提1 出依恋提供的是一种生理上的“内在自动平衡”状态,作为一个行为系统,依恋行为在个体遭遇到应激事件时被激发出来,并会通过对依恋对象寻求亲近的方式表现出 来。在亲密关系中,个体的生理功能与依恋行为表现是同步的,安全型依恋的个体会报告出较少的应激症状,而回避型和焦虑型则很少有安全感,他们在情绪调节方面较差,报告出更多的身体症状和较高的应激水平。 但目前关于成人依恋和心理健康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具体症状,缺乏对整体心理健康水平和依恋关系的研

5、究。 近年来 , 国外的研究开始更多地关注在亲密关系 (如婚恋 ) 中 , 依恋与压力应对、负性情绪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 , 安全型依恋的个体对压力事件的威胁性评估较低并且对于自身应对压力的能力具有比较乐观的预期 , 另外 , 他们对积极情绪记忆的提取 速度要快于消极情绪记忆 ; 回避型个体往往通过自身努力使自己远离困扰 , 很少采取求助他人的应对策略等 ; 焦虑型的个体更关注自己的压力感受 , 并采取以情绪为中心的应对策略来应对压力 , 由此更加重了压力的困扰 。 另有研究表明 , 来自亲密关系以外的压力事件或信息也可能激活依恋系统 , 从而对个体的认知、情绪和行为产生影响。国内有关成人依恋

6、的研究较少 , 探讨亲密关系以外的一般生活压力的依恋研究尤为少见。 压力应对结果的不同,归根结底是个体情绪调节策略的不同而发挥出的作用不同 。 2、关于情绪调节策略 在情绪调节研究领域,情绪调节策略一直是 研究者关注的热点。 Masters认为,情绪调节策略是指为达到情绪调节的目的,个体进行的有计划、有意图的努力和做法。有些研究者从现象的角度对情绪调节策略进行分类,而 Gross和 Thompson(2007)则根据情绪的循环性质将情绪调节策略分为反应关注的情绪调节 (Response-Focused Emotion Regulation)和前提关注的情绪调节 (Antecedent- Foc

7、used Emotion Regulation)两类。所谓前提关注的情绪调节,是指个体对情绪系统输入进行的操作,是对情绪产生原因 进行的加工和调整,包括情境选择、情境修正、注意分配和认知改变。其中,最为常用的情绪调节策略是认知重评。它是认知改变的一种,改变对情绪事件的理解,改变对情绪事件个人意义的认识。认知重评试图以更加积极的方式理解使人产生挫折、生气、厌恶等负性情绪事件,或对情绪事件进行合理化。反应关注的情绪调节是指当情绪发生之后,个体改变对情绪的反应倾向的调节方式,主要体现在对表情行为和生理反应的控制上。表达抑制就是反应调整的一种,它是指个体抑制将要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情绪表达的行为。表达抑制

8、调动了个体的自我控制能力,启动自我控制过程 以抑制自己的情绪行为。其基本2 调节方式包括表情宣泄(增强型)和表情抑制(减弱型)。 情绪调节的主要目标是修正情绪反应,而认知重评、表达抑制两种不同的情绪调节具体策略对后继的情绪本身会产生不同的影响。目前大部分的研究表明,认知重评会降低情绪的心理体验、行为表达和生理反应。而表达抑制虽然会降低情绪行为表达,但会导致生理反应的增强。目前的研究结果一致表明,表达抑制虽然会降低个体对情绪刺激的行为表达,同时也会导致生理反应的增强。但在表达抑制对情绪体验的影响上,研究结果存在一定分歧。有研究发现,表达抑制只会显著降低积极 情绪的心理体验,却不会降低消极情绪的心

9、理体验。也有研究者持相反观点,认为表达抑制会导致消极情绪体验的减少。例如,习惯采用表达抑制的高防御和高压抑型被试由于无法意识和表达情绪,所以自我报告的消极情绪体验较少。然而,有关表达抑制对非情绪行为的影响研究在结果上又较为一致。例如,有研究要求让抑制组和控制组被试观看引起低情绪体验和非情绪表达行为的中性影片。结果表明,抑制降低了非情绪行为,但在心理体验与生理反应上,抑制组和控制组没有差异。 目前,研究者在有关表达抑制是否会引起不良的心理社会性结果上的观点是不一致的。传统 的观点认为,表达抑制的结果不具有社会适应性。例如,有研究检验了表达抑制对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后的适应性和社会功能等重要领域的影响

10、。结果发现,表达压抑的两种成分(稳定和变异成分)都能预测个体获得较少的社会支持,与他人的亲密感不够以及较低的社会满意度,并与个体每周的体验报告、自我报告以及同伴报告相一致。这一结果表明,情绪调节是一种动力性加工过程,由稳定的人格因素和环境需求共同塑造。但也有研究表明,表达抑制应对能帮助个体有效应对极端负性事件。例如,有研究通过测量情绪体验和交感神经系统反应之间的差异认为,表现出抑制性应 对行为的丧亲者和非丧亲者出现精神病理学症状的概率更小,经历更少的健康问题以及躯体主诉。相较于不采取表达抑制应对的个体而言,他们被好朋友评价为更具适应性。由此可以得出,出现上述分歧的原因在于表达抑制的社会适应性取

11、决于情绪性刺激的强度,在刺激强度中等或较轻时,表达抑制策略的使用可能会导致社会非适应性结果,但如果刺激强度过于强烈,对其采取忽略、抑制等防御性方式则更可能有利于心理健康。 3、自己的思考 在依恋、情绪调节策略两个研究领域,前人已经奠定了非常扎实的理论基础,但结合两个领域来对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尤其是在人 际交往中的体现、应对及启示,还是前所未有的。因此在所能找到的文献基础上,欲对不同依恋模式(安全型与非安全型)所3 采取的情绪调节策略进行比较,找到其中的相关性,以对大学生群体的实际生活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鲁小华,霍莉钦,高文凤,丛中 .( 2006) . 亲密关系体验问卷修订版的

12、信效度研究 .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 11) :716-718, 729. 2 金艳 , 唐日新 .( 2007) .亲密关系经验量表在中国大学生中的初步应用研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5( 3) :232, 242-243. 3 李 同归,加藤和生 .( 2006) .成人依恋的测量 :亲密关系经历量表 ( ECR) 中文版 . 心理学报, 38( 3) : 399-406. 4 Josh M. Cisler & Bunmi O . Olatunji & Matthew T . Feldner & John P . Forsyth. ( 2010 ) . Emotion Regul

13、ation and the Anxiety Disorders:An Integrative Review. J Psychopathol Behav Assessen, 32:6882. 5 李同归,李嘉,秦和平,郭晓飞,王新暖,刘志平 .(2008)大学生依恋类型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学校心理卫生, 22(10)740-748. 6雷文斌 , 陈兰萍 .( 2007) . 大学生情绪调控及 ERQ 的信效度 .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2( 6) :80-83. 7 王力 ,张厚粲 ,柳恒超 ,李中权 .(2007).成人依恋、情绪调节与主观幸福感 :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的中介作用 .心理学探新

14、 ,27(3):91-96. 8 李同归, 李楠欣, 李敏 .(2006)成人依恋与社会支持及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中国临床 康复, 10 ( 46 ) :47 - 491 9董光恒,朱艳新,杨丽珠, XIA Mingzhu.( 2008) . 认知情绪调节问卷中文版的应用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16( 4) :456-458. 10刘启刚,李飞 .( 2007) . 大学生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对抑郁和焦虑的影响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15( 7), 604-605. 11刘启刚,刘永贤 .( 2007) .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在大学生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间的作用分析 .医学与社会, 20( 8),

15、48-49. 12Tracy A. Dennis.( 2007) .Interactions between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ies and affective style:Implications for trait anxiety versus depressed mood. Motiv Emot , 31:200207. 4 13Sara F. Waters & Elita A . Virmani & Ross A . Thompson & Sara Meyer & H. Abigail Raikes & Rachel Jochem.( 2009) .Emotion Regulation and Attachment: Unpacking Two Constructs and Their Association. J Psychopathol Behav Assess , DOI 10.1007/s10862-009-9163-z. 14董会芹 .( 2007) .情绪调节与个体依恋策略的形成机制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52( 1), 133-136. 15耿静怡,周婵,贾晴,蒋奖 .( 2008) . 大学生依恋模式与生活压力感、应对方式和负性情绪 的关系 .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2( 5) :348-35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文献综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