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恋人格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文献综述】.doc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282403 上传时间:2018-08-2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7.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自恋人格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文献综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大学生自恋人格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文献综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大学生自恋人格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文献综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大学生自恋人格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文献综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毕业设计 文献综述 应用心理学 大学生自恋人格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 1 自恋的定义与研究现状 1.1 自恋 自 20 世纪 70 年代,在心理学界的自恋领域,弗洛伊德一直都是权威人物。他 曾 定义“ 自恋 ”为 自己对于自我 投注利比多 兴奋的状态。有这一 表征 情况的个体称为自恋人格障碍患者。 (秦向荣, 2004) 从 利比多 的 方面 来说,也就是他将本应该投注于客体对象的 利比多 ,反向投注 在 自己 的 身上,这样 自恋的个体 就无法和别人建立有效 和谐 的亲密人际关系, 并且经常沉浸在自己不切实际的幻想中。 但科胡特 对于 之前弗洛伊德 的 这个 “ 自恋 ” 定义 提出了不同 的

2、见解 , 他认为 自恋其实就是 利比多 的本质,或者更直接 的 说自恋其实就是人类的一般本质,每个人本质 中 都存在着 自恋 的部分 。 (童俊, 2001) 自恋是一种 因 胜任的经验而产生的真正的自我价值感,是一种认为自己值得珍惜、 重视 的真实感觉。 因此可以认为 一般个体的自恋并不是不健康的,而且我们整个社会也是允许适度 个体的 自恋,而只有个体过度自恋 , 并 且 超出了社会对自恋的 允许 范围那才是不健康的。在科胡特看来,自恋性人格的形成,可以追溯到童年的婴儿时期,每一个个体在其婴儿期 的表现 都有自大、夸大的倾向,按照客体关系理论家马勒等的研究,这一障 碍大约形成于一岁半到三岁之

3、间。科胡特的合作者兼学生巴史克提出了一个模型来解释自恋,他认为自恋的达成其实是可以 借 用当代认知心理学等 理论 合理阐述的。自恋是对于自我胜任感的体验,而这一获得开始于大脑的期待型态,然后进行下一步的实施决定,再付诸行动的实践 当个体在实际世界中实践后得到反馈,这一反馈则再次输入大脑,与 先前 的期待型态 进行 配对。如果 反馈 信息与之前的期待型态配对成功,则个体就可能立即获得自 我 胜任感的喜悦 ; 如果不能配对成功,大脑就再 一 次决定、计划行动、实践,然后又反馈 回 大脑以求得配对 吻合 。如果反复 几次后一直 未 获得成功,大脑则根据实际情况修正期待型态、或修正决定、或修正行动方式

4、等方式来使 反馈信息最后能够配对成功 ,当然也有可能这一修正仍然是 有偏差 的或者是失败的,则个体就可能会放弃这一回路构成,而以 新的回路 替代, 同时 也有可能彻底放弃。这时候,不 合理 的回路调整就可能直接引起自恋的失败 无法获得 自我胜任 感或自我价值 体验 ,因此就会产生 失败挫折 时的暴怒及焦虑,当焦虑过于强 烈 时,则个体会 产生一种 消极的防御 机制 抑郁。 1.2 自恋人格的研究现状 西方心理学界对自恋这一主题特别关注,对于其发生、发展、治疗等方面都有所 研究探索。在现社会,由于现在家庭结构、社会文化的改变, 每个人都 会有 不同程度的 关注 自己,有的人过少,有的人过多。 实

5、际 上 一个人关注自身 的程度可以反映 出其 对自我的看法 , 动机 , 心理健康的水平和人 际关系。 对于自恋人格的研究大多以实例观察总结概括为主,例如自恋型人格障碍 DSM - IV(Diagnos2tic and Statistic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诊断标准 : 夸大自我 :对成就和天分的夸大 ,没有相应的成绩却希望被看作是出众的 ; 对成功、权力、智慧、美貌或理想的爱充满幻想 ; 觉得自己与众不同独一无二 ,只能被其他出众的地位高的人所理解 ; 渴望得到别人极大的赞赏 ; 特权感 :无理由地期望获得特殊的待遇或自然符合他们自己的期望 ; 利用他人

6、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 缺乏移情能力 :不愿意对他人的情感和需要作出反应 ; 嫉妒他人或认为他人在嫉妒自己 ; 表现出傲慢目中无人。只要个体满足其中五条便可定义为人格有缺陷。(黄爽, 2005) 以上所显示自恋性障碍特征应该和暂时 性 的自恋不同,例如某个人因为获得某种程度的成功而 产生一段时间的 自大,我们则不能简单 的 视为自恋性人格障碍,尽管这两者似乎有 一定范围的 类似 性 。但自恋性人格障碍应该是 具有持续时间较长,并且已经较为固定不易改变的行为表现,而非短暂、可变的。对于大学生这群新生代,对其自恋人格的群体研究可更好的了解他们的心理健康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工作。 2 家庭

7、教养方式的含义及研究现状 2.1 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教养方式是指家庭中父母或长辈在子女成长过程中表现出的一种具有相对稳定的行为倾向 , 包括了教养观念与教养行为两部分 , 它直接作用于个体的社会知识、道德规范和社会行为。家庭教养方式中的第一层面教养态度,指父母在训练或教导子女所特有的有关 认知、情绪及行为意图 。第二层面教养行为,可以从反应性、情绪性和社会性刺激三个方面来衡量。反应性是指对子女发出的信号积极的应答;情绪性是指经常通过笑、说、爱抚积极地表达情感;社会性刺激是指多进行社会性互动,诸如通过相互模仿行为、丰富环境、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子女的行为节律,而不是以自己的习惯强加给他们。也可以

8、说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对其子女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它是相对稳定的,不随情境的改变而变化,它反映了亲子交往的实质。 最常见的是将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放纵型、溺爱型、专制型和民主型。总的来看,尽管 受民族文化、观念、习俗的影响,家庭教养方式表现出很大的不同,但在因素的构成上,却具有文化和民族的一致性。 2 2 家庭教养方式的现状研究 家庭是 人 社会化的主要场所,也是社会化的最先执行者和基本执行者。 家庭教养方式一直是发展心理学家研究个体社会化问题时关注的重要课题。诸多研究表明,父母通过教养子女的活动,影响子女的社会性发展。 自我价值感 既然是社会化的重要方面,当然也会首先受到家庭的影响

9、,家庭中的各种因素和父母本身的特点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 子女们 自我价值感 的形成和发展。 在家庭中如果父母采取不良的教养方式,会降低子女的成功经验的体验。 因此 我们认为,让家长了解 子女 的一些心理特点,掌握一些正确教育 子女 的知识和方法,将有助于 协助他们 有正确的自我价值感。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与长辈要营造一种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赖、和谐的,适合个体发展的家庭环境,让他们的自我价值在家庭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3 相关研究的结论 科胡特与巴史克的理论,对婴儿的个别行为进行分析。 例如婴儿 稍微 得不到满足就会大哭等,在婴儿的心理世界中,他或她 就是世界万物围绕的中心 。当 其 被养育

10、者所满足时,则 体验 快乐。 当感到 不满足 时 ,则因为自己的 自我中心概念 遭受 否定 而 愤怒 。 如果养育者长期 使 婴儿 的满足感得不到实现 ,也就是说婴儿 无法 长期得到夸大的自恋满足 ,反馈信息 不能与内部期待配对成功,则婴儿将 对外部客体产生 失望,大脑则 根 据实际情况放弃这一正常的被养育的循环回路构成,而以自体幻想性循环回路 将其 替代补偿其 自恋需要。 (童俊, 2001) 这样的幻想往往阻碍了 个体 了解正常自恋的现实性, 自恋程度 超出常人所能接受的范围而形成 特殊 和过分的自恋 。这逐渐使他对自己的优缺点缺乏切合实际的评价 ,同时没有完整的自尊感 ,因此总是希望通过

11、炫耀自己或是得到别人的赞美来弥补其精神中所缺失的部分。这样的自我表征的形 成归根结底是引起于早期与父母或长辈在情感方面紧张不协调的关系。 4 相关自恋研究的简评 从此类已有相关研究可以看出对于个体的教育,不单单只对于个体本身要有针对性的方法方式进行科学性、计划性、发展性的培养教育,更应该从社会最基本的组成单位家庭角度来重新考虑进行正确的指导。 纵观中国的自恋人格研究并不常见, 并且随着时代的变化,交际途径方式的改变,这种影响是否也会有所变迁。 虽然西方对此热情颇高,但由于地域、文化等差异,西方自恋研究的结果并不能直接适用于我国人口特征,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新鲜社会群体,已在个性方面形成稳定。 本研

12、究对大学生自恋人格与家庭教养方式做问卷数据分析,为了进一步探索掌握现社会大学生的自恋人格发展趋势、发展原因。 参考文献 1 Elsa Ronningstam, Ph.D., Joho Gunderson, M.D., Michael Lyons, Ph.D. Changs in Pathological Narcissism.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995, 152: 253-257. 2 Rose P. The happy and unhappy faces of narcissism.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13、 Differences, 2002, 33: 379-391 3 黄爽 .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成因及其治疗 J . 中国特殊教育 ,2005(1):36-39. 4 刘振亚 ,试论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02,6(3):78-80. 5 钱铭怡 ,夏国华 .青少年人格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6,10(2). 6 秦向荣 . 心理学中自恋理论研究述评 J . 四川精神卫生 ,2004,17(4):942 7 尚修芹 ,洪何露 ,张燕 .大学生自恋人格与父母教养方式相关研究 .Nervous Diseases and Mental Healt

14、h,2006,6(5). 8 童俊 . 精神分析学中的自恋及其自恋性障碍 J . 医学与社会 ,2001,14(6):49-51. 9 岳冬梅 , 父母教养方式 :EMBU的初步修订及其在神经症患者的应用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3,7(3). 10 杨俊生 , 肖海雁 . 不同家庭教养方式大学生的自我和谐调查分析 .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 ,2008,22(4). 11 周晖 ,张豹 ,陈丽文 ,叶敏怡 .自恋人格 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的初步检验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9,17(1). 12 郑涌 , 黄藜 . 显性自恋与隐 性自恋 :自 恋人格的心理学探析 . 心理科学 , 2005,28(5):1259-126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文献综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