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尊水平与归因方式的相关性研究【文献综述】.doc

上传人:文初 文档编号:282405 上传时间:2018-08-2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8.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自尊水平与归因方式的相关性研究【文献综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大学生自尊水平与归因方式的相关性研究【文献综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大学生自尊水平与归因方式的相关性研究【文献综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大学生自尊水平与归因方式的相关性研究【文献综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大学生自尊水平与归因方式的相关性研究【文献综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毕业设计 文献综述 应用心理学 大学生自尊水平与归因方式的相关性研究 摘 要 :近年来,自尊在人们的生活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关于自尊的研究早就引起心理学家的重视,研究也几近成熟。 本研究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采用 SES 自尊量表、多维度多归因量表, 对江浙沪地区随机抽取的 342 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探讨大学生自尊水平与归因方式的关系。研究得出,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自尊水平与学业成就归因以及人际交往归因都有影响。 关键词 : 大学生;自尊水平;归因方式 1 自尊 1.1 自尊的概念 自尊以其对人类社会生活和个体精神 生活的独特作用和贡献而备受心理学家的关注。自尊在日常生活中是出现频率较高

2、的一个词语,它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有研究证实,自尊对人的心理健康和个性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自尊到底是什么呢?至今,心理学界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最早的定义是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在 1890 年的心理学原理一书中给出的一个著名的公式,即自尊 =成功( success) /抱负( pretension),作为结果与目的动机的比值而存在,取决于个体从他认为重要的方面来评价自己,是一种表明个体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重要的、成功的和有价值的积极态度。之后 也陆陆续续有心理学家对自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与想法。比如说,罗杰斯认为自尊是指自我态度中情绪和行为成分。爱泼斯坦认为自尊强调情感的重要性。科特尔界定自尊

3、为个人积极态度与消极态度这一维度上的价值判断。卡普兰说,自尊是个体动机系统中居于支配地位的一种广泛动机。史蒂芬哈根认为,自尊是指个体对自我的知觉的总和,包括自我身心的社会文化。 本研究采用的是个人主义偏向的自尊的概念,所以这里将其定义为,自尊是个体对自我能力和自我价值评价后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积极消极体现出自尊的高低水平。 1.2 自尊的结构 1 从内隐社会认知角度出发,自尊是 有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两个维度, Greenwald 和Banaji 在 1995 年以此提出了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双重结构模型。外显自尊是个体对自我意识和精细加工推理的评价,内隐自尊是个体对自我无意识性的和个体意识察

4、觉之外的评价。其中,外显自尊是主要影响人的自我归因和社会行为的。 2 归因方式 1.1 归因方式的概念 归因是人类的一种普遍需要,每个人都有一套从其本身经验归纳出来的行为原因与其行为之见的联系的看法和观念。所谓归因,就是归结行为的原因,是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通过感知、思维、推 理等内部信息加工过程而确定该结果的原因的认知活动。归因是个体对自己行为的归因,对其自我概念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 1.2 归因方式的特点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气质类型等心理差异,所以个体在进行多次归因后便会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归因方式,并且会内化为个性的一部分。个体对事件发生的原因习惯上倾向于怎样解释,有明显的个性特点,

5、同时也受其他很多因素的影响。当然,归因也是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之一,并且对心态情绪、创新思维等方面会有深远的影响。 3 自尊与归因方式的关系 韦纳提出的归因理论表明,如果个体把失败归于能力这一 内在因素,那么就会普遍感到自卑,而如果是归于任务太难这一外在因素,就不会降低自尊水平。如人们因成功而高兴,因失败而沮丧,这就是不同归因导致的不同情绪结果。 韦纳的经典归因理论提出,当人们将肯定性的行为结果归因于自己的情况下,就会产生自尊感,而将否定性的结果归于自己时,就会产生内疚感,由此反映出自尊和归因方式之间的关联性。但是目前对二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尚无准确定论。比如说, Turner( 1998)发现不同

6、自尊水平的被试对成功和失败的归因方式上有显著差异,高自尊的个体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普遍因素,而把 失败归因于外部的、不稳定的特殊因素。 在归因领域中,研究者的焦点放在归因方式上,而自尊就是归因方式的副产品,他们的观点是不同的归因方式会导致产生不同水平的自尊。而在自尊领域中,研究者更倾向于认为:归因的内驱力是自尊的需要,自尊是归因的基础,维持自尊是归因动机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国许多学者也就自尊与归因风格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从理论上提出了自己的见2 解,也有编制出了可行的调查量表。从自尊、归因方式与人格特征、交往关系、年龄阶段、学科学业成绩等维度进行了研究。从已有的对学生的自尊水平与

7、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发现,学 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自尊水平明显高于成绩不良的学生,说明了学习成绩是影响自尊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学生在学业成就上的归因对其人际交往方面的归因有相关性。 张索玲、张丽华等( 2009)的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归因方式与内隐自尊、外显自尊均有密切关系。高丽( 2010)等人的研究检验结果表明,高自尊被试的归因方式比自尊被试更积极,这种差异性可能是源于他们自我评价的差异,即自尊水平的差异。积极和消极的归因方式对不同自尊水平的个体有不同的影响。田录梅( 2003)对初中生的研究中发现,当学生经历失败时,对高自尊学生进行内 部归因诱导起到更积极的作用,而对低自尊的学生进行外部

8、归因诱导会更好。这是因为失败对个体的自尊构成了一定的威胁,而内外归因可能使这种威胁度不一样:内部归因使被试体验到更大的自尊威胁,而外部归因则使这种威胁度降低。赵莹( 2009)将自尊分为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用来对大学生的学业成败归因特点做研究。其结果为当学业成功时,内隐自尊水平高的被试倾向于将成功归为自己的能力;而外显自尊水平高的被试倾向于将成功归为努力、情境和运气。当学业失败时,内隐自尊水平高的被试倾向于将失败归于情境,而内隐自尊水平低的被试倾向于将失败归为 个人能力不足;同时外显自尊水平高的被试倾向于将失败归为情境和运气,而外显自尊水平低的大学生更倾向于将失败归为个人努力不够。 张妍等人(

9、2006)在对职高生自尊、自我认同感与归因倾向的相关研究中得出,归因倾向会影响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今后的行为,自尊和自我认同感对归因倾向的影响十分明显。成功后高自尊的人比低自尊的人更有可能改变自己的行为,但两者间的差异比较小,这可能是因为在成功后两者都会有比较强的自我提高的动机;而在失败之后,低自尊的人比高自尊的人更有可能改变自己的行为,这是因为低自尊的人才去的是自我贬低的认知 模式。高自尊的学生更多的将学业和人际成败归因为自己的能力和努力程度的结果;而低自尊学生更多的将学业成败归因为自己缺乏能力的结果,将人际成败归因于外在因素的结果。 贺小华等人( 2007)对自尊自我效能感和归因方式进行了调

10、查研究,结果表明自尊和自我效能感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他们认为如果个体自以为有能力去处理某一问题,并获得成功,则会增强自我效能感。个人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对自尊和自信的发展非常有利,因为自尊在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个人成就的基础上。自尊自我效能感越高,失败3 经历对个人的影响就越小,对事态的发展越可控。 4研究设想及展望 这里我就将自尊与归因方式联系在一起展开研究。据资料显示,目前,自尊研究有三种理论取向影响最大,即自我决定论、恐惧应对论和人际关系理论。自我决定论是有关于人格发展和自我动机行为的一种理论。而其中,较为重要的一个因素即是成就动机。人际关系理论是从自尊动机的本质为出发点来解释的,就如马斯洛

11、需要层次理论说的,人类处于社会中就是有归属感需求的,要将自己融入社会,就必定有人际关系的存在。由此可见,人际关系又是一个重要的指标。而大学生群体面临的主要压力也来源于课业与人际交往问题,这是不可避免的存在。于 是,便以此为切入点,将成就动机与人际关系这两方面的归因方式与自尊的关系联系起来。 在国内外对于自尊与归因方式各自的研究已经不胜枚举。自 尊的研究主要是自尊与成败的关系,生理因素、教养方式、学校教育作为主要原因直接影响自尊的发展,自尊的性别差异等,这些研究表明,自尊跟心理健康、学业成绩、应对方式等都有显著相关。归因方式的研究有大学生成败归因于焦虑水平的关系,有运用归因理论指出学习失败的根源

12、问题是习得性无助等,种种的研究结果都能说明,归因风格对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产生有明显影响,学习成败与归因方式、归因内容、归因特点 存在显著相关。国内外很多专家和学者也就自尊和归因风格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如自尊、归因方式与人格特征、交往关系、年龄阶段、学业成绩等的相关研究。已经做出的对学生的自尊水平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发现,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自尊水平明显高于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以此可以说明学习成绩也是影响自尊水平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学生在学业成就上的归因,也对他们的人际交往有一定的影响。我国学者张素玲、张丽华等研究了大学生归因方式与内隐自尊、外显自尊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学生归因方式与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都有

13、密切的关系。 大学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 趋于成熟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同时,大学生也是受到了各方面压力的影响,高考的得失、课程学习、人际交往的突出以及就业问题等都是或大或小的困扰。自尊本来就不是先天形成的,它主要形成于后天的习得,在此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的,比如说童年经历、自我定位、未来目标、以及文化水平等。有研究表明,自尊在很大程度上对人们的期望、行为、自评以及对他人的评价都有着重要影响。自尊与归因方式理论的提出,对教育事业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完善作用,从中发现的问题都会有针对性的一一解决。并且可以以此对当前的状况提出一些意见与建议,4 对推进国 民心理素质的提高有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4、1 赵莹 , 吕勇 , 吴国来 . 大学生学业失败归因特点与自尊的关系 . 心理与行为研究 , 2009, 7(1): 67-70 2 田录梅 . 不同归因方式的诱导对自尊不同学生失败后测验成绩的影响 . 心理学发展与教育, 2003, 4 (1): 62-65 3 王纯 , 张宁 . 大学生抑郁情绪与归因方式和自尊的关系 .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 2006, 14 (6): 629-631 4 窦温暖 , 王敬群 , 邵淑娟 . 高中生学业成绩、归因方式、应对方式与自尊的关系 . 江西教育科研 , 2007, 6 (3): 57-59 5 张晓宏 . 大学生学业成就归因特点与心理健康关系研

15、究 . 心理科学 , 2006, 29 (6): 1474-1476 6 袁莉敏 , 张日 . 大学生归因方式、气质性乐观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 . 心理发展与教育 , 2007, (2): 111-115 7 张索玲 , 张丽华 . 大学生归因方式与内隐自尊、外显自尊关系研究 .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 2009, 17 (3): 327-329 8 罗钟桓 , 关铁峰 , 王丽敏 , 王秀丽 . 某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 问题及其与自尊、应对、归因关系 .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 2008, 16 (4): 364-368 9 贺小华 , 张建育 . 大学生自尊自我效能感与归因方式的相关研究 .

16、中国学校卫生 , 2007, 28 (1): 71 - 73 10 陈舜蓬 , 陈美芬 . 研究生归因风格极其与自尊的关系的研究 . 心理科学 , 2010, 33 (1): 201-203 11 高丽 , 张向葵 , 田录梅 . 归因方式对不同自尊水平个体状态焦虑情绪的影响 .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 2010, 18 (1): 111-113 12 陈娟,雷丹 . 自考生自尊与归因方式关系研究 .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 2010, 12 (3) 13 张妍 , 张瑞娟 , 许芳 , 赵凌燕 . 职高生自尊、自我认同感与归因倾向的相关研究 .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 2006, 14

17、(5): 513-516 14 Turner LA, Pickering S, Johnson RB. The Relationship of Attributional Beliefs 5 to Self-esteem. Adolescence, 1998, 33: 477-484 15 Joseph C, Patrick CL, Fiona D.The Impact of Hope, Self-esteem, and Attributional Style on Adolescents School Grade and Emotional Well-being; A Longitudinal Study.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2007, 1161-117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文献综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