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 结构不完善、难以行成规模优势。行业竞争严重、物流渠道不合理。服务不全面、顾客满意度低。市场规模小、国际压力巨大。所以想加快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国内物流企业 必须完善结构,努力扩大规模。行业内应该秉着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合理的市场竞争。 根据文献参考,第三方物流研究现状及评述:“物流”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 1921年,阿齐萧在市场流通中的若干问题 (Someproblem in market distribution)一书中指出“物流是创造与需求不同的一个问题”,并提出“物资经过时间或空间的转移 ,会产生附加价值”。第三方物流 (Th
2、ird Party Logistics,TLP)是指由供方和需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模式,此外还有一些其它表达方式,如合同 物流 (Contract Logistics)、物流外协 (Logistics Outsourcing)、物流联盟 (Logistics Alli-ance)、合同配送 (Contract Distribution)、物流运作联盟 (op-erational alliances in logistics)等。现代意义上的第三方物流是一个仅有 10 到 15 年历史的行业。学术界比较公认的观点认为 ,物流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围绕战争
3、供应 ,美国根据战时需要 ,建立了“后勤”(Logistics)理论 ,战后 后勤理论引入了商业和工业 ,被人们称为“商业后勤”和“工业后勤。”其早期的基本含义是实物配送 (PD Physical Distribu-tion)过程的有效管理。我国于 1979年开始使用“物流”一词, 1979 年 6 月 ,我国物资工作者代表团赴日本参加第三届国际物流会议 ,回国后在考察报告中第一次引用和使用了“物流”这一术语。 20 世纪 80 年代初,在物资部专业刊物物资经济研究通讯上刊登了由北京物资学院王之泰教授撰写的“物流浅谈”一文,文章较为系统地讲述了物流概念、物流管理、物流结构及物流信息等 ,第一次
4、较为完整地将物 流概念介绍进我国。第三方物流在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传入我国,是物流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是物流专业化的一种形式。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这一术语中的“第三方”是指“独立于商品买方和卖方的外部组织”意见基本一致,但是对第三方物流的整体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 1 (二) 研究主要成果 我国物流在各大企业中应用都很广泛,企业要实现交易,物流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企业建立一个完善的物流信息系统还是很有必要的。 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物流行业不断的迅猛发展,我国企业物流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也随着物流行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比如宝 供、中海物流等都在自己企业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物流信息系统和建
5、设了全国性物流配送网络,有力的提高了我国第三方物流行业与国外物流在本土的竞争力。 但是,我国目前物流信息系统发展整体还处于初级阶段。我国企业物流信息化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我国必须加快信息化的程度。根据信息显示,我国目前已经开始物流信息系统建设的物流企业中,有百分之八十左右仍然处于初级建设发展阶段,仅有百分之五的物流企业开始进入了全面的信息化建设阶段。然而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中信息化系统比较完善的企业,他们的信息系统还是处于孤立状态,企业间跨 系统信息集成水平还是太低。所以企业必须加大对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才能在我国物流行业竞争中取得比较有利的市场。 根据资料显示, 21 世纪是物流挂
6、帅的世纪。 “ 第三方物流 ” 作为一种先进的物流服务形态,以知识化、科技化、服务综合化与个性化为主要特征,在中国蓬勃发展,方兴末艾,成为 21 世纪物流业发展的主流 。 宝供物流企业集团,是国内第一家注册成立的物流企业集团,以其超前的物流服务理念、遍布全国的运作网络、一流的质量保证体系、全程的信息服务优势、先进的物流管理模式、丰富的物流实践经验以及强大的学习型、知识型物流人才队伍,为 40 多家跨国公司和十几家国内大型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专业化物流服务,一跃成为中国第三方物流的 “ 璀璨之星 ” 。他的成果也有他的创新,宝供打破传统业务分块经营模式,在各大中心城市设立分公司或办事处,建立强大
7、的、遍布全面的物流运作网络,将仓储、运输、包装、配送等物流服务广泛集成,为客户 “ 量身定做 ” ,提供 “ 门到门 ” 的一体化综合服务以及其他增值型服务。 安吉物流公司也根据我国的第三方物流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成功的转型。 一是提高合同规范化管理水平。安吉物流集团公司结合业务范围不断拓展的情况,制定了本公司的合同管理办法, 明确了合同管理机构、人员和相应职责,根据合同金额的大小确定了不同人员签订合同的权限。 二是重点抓好合同的全过程管理。在合同签订前,公司经营部组织公司办、财务部、技安部、质环部、具体的合同签约单位等对合同进行评审,在合同的立项、洽谈、签订、2 履行及资金等重要环节严格把关。同
8、时认真了解合同主体的资格、经营范围、资信情况等,按照自己的生产经营能力认真签订每一份合同,合同签订后,严格按照合同约定履行。 三是严格按照国家会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并落实各项会计内控制度。公司高度重视提高财务运作水平,在控制资金成本 和确保稳定的现金流量之间取得了很好的平衡。并不断提高资金周转速度和存货周转率,仓储物资实现零库存周转流动,提高资金流动比例和速动比例,为企业按时履约提供了坚实的财务保障。 (三) 发展趋势 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潜力大、发展迅速,处于发展初期,而且呈地域性集中分布。中国目前与物流相关的总支出有 19000 亿元人民币,物流成本占 GDP 的比重为 20%左右,第三
9、方物流市场的潜力很大。但真正意义上的第三方物流处于发展初期, 2001 年的市场规模在 400 亿元人民币以上。 70%的物流服务提供商在过去的三年中,年均业务增幅都高 30%。整个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 2000 年至 2005 年的年增长率将达 25%。推动中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的主要因素,首先在于跨国企业正在将更多的业务转向中国,并通过外包他们广泛的物流功能来降低供应链成本;其次是中国公司面临着降低成本而增加了物流外包的需求;最后是政府的激励措施也是刺激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中国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功能单一,增值服务薄弱。物流服务商的收益 85%来自基础性服务,如运输管理和仓储管理
10、;增值服务及物流信息服务与支持物流的财务服务的收益只占 15%。增值服务主要是货物拆拼箱、重新贴 签、重新包装、包装、分类、并货、零部件配套、产品退货管理、组装 /配件组装、测试和修理。增值服务薄弱的原因:一方面,多于一半的物流服务商认为客户还没有做好外包准备;另一方面,客户认为中国缺少高水平的物流服务商,再加上客户认为他们有条件自己把物流干好。在这种状况下,一个物流供应商在赢得其客户对他的服务能力有充分信心之前,可能只能局限在相对低利润的物流服务上,一直到客户愿意外包增值服务为止。因此,物流供应商对在中国物流市场运作的早期利润率要有一个现实的估计。 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会发现在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
11、发展的初期 ,要想获取利润并快速成长是一件很难的事。第三方物流供应商首先从提供基础物流服务开始,展示他们有能力把这些服务做得最好,随后才开始提供高附加值的服务。即使基础服务的利润率比较低,但只有通过把这些服务做好了,才能说服顾客外包更复杂的整合的供应链管理。在3 一开始利润率较低的时期,应当避免过度投资,但应当购买一些必要的资产,以确保其对运营的控制和对客户的信誉度。物流供应商还应当在那些潜在的高利润的,并且与其自身能力相匹配的领域投资。如何在这些方面合理平衡,做出明智的选择,将是在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制胜的法宝。避免在低利 润的运营初期过度的投资对第三方物流提供商来说是很大的挑战。美智管理顾问
12、令司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协助下,最近对在中国主要的第三方物流提供商和他们的客户 (包括潜在客户 )进行了一次调查。通过这次调查,发现外包的物流市场还处在发展的初期,且呈区域性的集中现象 第三方物流提供商的收入主要来自长江流域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总的来说,第三方物流发展趋势是健康乐观的,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前景十分看好。 (四)存在的问题 我国第三方物 流这个行业相对于其他行业形成的时间还是比较短的属于比较新颖的行业,所以第三方物流在发展与经营活动中必将存在各种问题,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如果想改善目前的物流环境,获得更好的业绩,必须借鉴国外的先进的管理理念,从而来弥补和完善自身企业的不足。 我国第
13、三方物流存在很多突出的问题 ,物流观念落后、自办物流现象突出、物流渠道不畅、企业经营网络不合理,有点无网。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客户之间缺乏合作,资源不足,传统仓储业、运输业能力过剩 ,造成浪费。同时企业信息技术落后 ,互联网、条码、 EDI 等信息技术未能广泛应用。由于物流 的信息化程度不高,物流企业和客户之间不能充分的共享信息资源,不能很好的结成相互依赖的伙伴关系,物流功能太过单一,服务水平不高,物流人才匮乏,高素质人才较少,使得物流行业不能得到充分有力的发展。物流设备落后、设备没能得到及时的更新,机械化程度不高,不符合客户特定要求,从而使得物流行业停滞不前,无法赶超国外物流行业,下面进一
14、步分析: 1、 第三方物流企业市场需求严重不足 在现阶段的我国对第三方物流有着切实需求的企业仍然主要是一些外商投资企业、一部分新兴的高新技术、连锁经营、电子商务企业和极少数国有大中型工商企业 ,绝大多数企业仍然保留着 “ 大而全 ” 、 “ 小而全 ” 的经营方式,习惯于自己干物流,不注重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忽视或不愿意采用供应链管理的模式。即使有许多工商企业将运输业务外包给运输企业,仓储业务外包给仓储企业,但也只是企业间简单的、不稳定的业务联系,而绝非供应链管理意义上的合作。 2、 物流企业规模小 4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物流企业形成多元化的物流格局,除了新兴的外资和民
15、营企业外,大多数第三方物流企业是计划经济时期商业、物资、粮食、运输等部门储运企业转型而来。条块分割严重,企业缺乏整合,集约化经 营优势不明显,规模效益难以实现。 第五次中国物流市场的调查,我国物流企业规模在 500 人以上的企业仅占 11%左右,大部分企业规模在 500 人以下,从事公路运输的企业拥有的车辆不多。企业规模过小,运输能力、仓储配送能力、服务范围都有限,造成服务成本相对较高,规模效益难以实现 。 3、 现代物流知识和专业物流管理人才匮乏 由于物流教育的落后,虽然中国物流从业人员也已初具规模,但大多数是从管理专业、工程专业、交通运输专业等转行过来,真正懂得物流科学的高层次管理人才少之
16、又少。在中国高等院校中,开设物流专业和课程的仅有 40 多所,占全部高等院校的 3%左右,职业教育更加贫乏,通过委托培训方式培训员工的企业也不多见。市场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缺乏物流人才,企业也就缺少了创新的能力和发展的动力,只能依靠传统的方式管理现代物流,导致物流企业低效运行,缺乏活力和竞争力 , 设备陈旧落后 。 4、物流渠道不畅 一方面,经营网络不合理,有点无网,第三方物流企业之间、企业与客户之间缺乏合作,货源不足,传统仓储业、运输业能力过剩,造成浪费;另一方面,信息技术落后,因特网、条形码、 EDI 等信息技术未能广泛应用,物流企业和客户不能充分共享信息资源,没 有结成相互依赖的伙
17、伴关系。 5、 资源浪费严重,第三方物流效率不高 我国物流业目前呈现出过度竞争与高度垄断并存的奇怪市场格局。在基础物流服务领域,如公路运输领域过度竞争十分严重;而在铁路、航空运输领域,垄断性又非常强。导致我国物流市场频频发生价格战等恶性竞争,直接影响了行业的发展。 6、 缺乏系统性管理,装备标准化程度低,无序竞争扰乱整体市场秩序 物流业不但涉及公路、铁路、航空、水路甚至管道运输方式,还涉及多种业务种类。物流涉及的行业主管部门不但有交通部、铁道部,还有邮政局、海关等,这些部门各有各的规定,各作各 的规划,缺乏统一的大物流构想,因而在物流管理缺乏系统性,在发展物流设施设备上,缺乏前瞻性,标准化程度
18、低,很难与国际物流对接。由于缺乏系统性管理,物流市场上的无序竞争严重, “ 劣质 ” 物流企业扰乱整体市场秩序。 5 参考文献 1刘立喜 ,第三方物流的产生、发展及其运作方式 M.中国仓储物流网 . 2宋伯慧 .配送管理 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 3杨静 .我国物流信息化发展概况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8(6). 4吴娅雄 .物流发展新趋势 第四方物流 4PLM,价值工程 M.2003 年 ,第三期 . 5张宏斌 .第三方物流发展的经济学分析 宝供物流集团案例 J,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 .2009(00):453-485. 6田宇 ,龚国华 .第三方物流决策研究 J.物流技术
19、,2005(1):33 34. 7沈玉良 ,我国物流产业发展中的几个问题 J.国际商务研究 ,2003,2:192. 8张毅 ,现代物流管理 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9耿俊辰 ,赵蕾 .我国第三方物流快速发展的新思路 J.商业研究 ,200. 10骆温平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M.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2. 11徐天亮 ,马永光 .我国第三方物流的现状及发展思路 J.商贸经济 ,2002. 12周立新 .物流项目与管理 M.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4(24). 13彭本红 ,罗明 ,周叶 .物流外包中的最优契约分析 J.软科学 ,2007(6):26-36.
20、14 楼前飞 , 严伟 . 浅 析 我 国 第 三 方 物 流 的 发 展 现 状 及 对 策 J. 物流技术 ,2005(11):25-27. 15杜文 ,任民 .第三方物流 M.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16Young,W.,Richardson,A.,Ogden,K.,Rattray,A.,1983.Aninter-urbanfreight mode choice model.Transportation Planning and Technology(8),6180. 17Yan,J.,Chaudhry,P.E.,& Chaudhry,S.S.(2003).A model of a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based on case-based reasoning for third-party logistics evaluation.Expert Systems,20(4),196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