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290091 上传时间:2018-09-02 格式:DOC 页数:80 大小:3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徐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徐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徐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0页
徐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0页
徐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0 徐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二一一年二月 1 目 录 序 言 . - 1 - 第一章 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 - 2 - 第一节 “十一五”发展成就 . - 2 - 第二节 新时期的发展环境 . - 8 - 第三节 指导思想 . - 10 - 第四节 总体目标 . - 12 - 第二章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 - 16 - 第一节 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 . - 16 - 第二节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 - 22 - 第三节 提升现代农业 . - 24 - 第四节 打造优势产业集群 . - 26 - 第三章 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步伐 . - 28 - 第一节 加快建设特大型区域

2、性中心城市 . - 28 - 第二节 完善县域城镇体系 . - 30 - 第三节 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 32 - 第四节 有序推进农民转市民 . - 33 - 第四章 优化空间开发布局 . - 34 - 第五章 推进区域共同发展 . - 36 - 第六章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 - 37 - 第一节 构建区域创新体系 . - 38 - 2 第二节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 - 39 - 第三节 推动产学研联合上台阶 . - 40 - 第四节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 - 40 - 第五节 建设人才强市 . - 42 - 第七章 保障和改善民生 . - 44 - 第一节 努力促进就业创业 .

3、- 45 - 第二节 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 . - 46 - 第三节 加强和完善社会保障 . - 47 - 第四节 提升全民健康水平 . - 49 - 第五节 建设文化名市 . - 51 - 第六节 提高人口服务水平 . - 53 - 第八章 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 . - 55 - 第一节 提升法治徐州建设水平 . - 55 - 第二节 创新社会管理方式 . - 56 - 第三节 切实保障公共安全 . - 57 - 第九章 推动绿色发展 . - 59 - 第一节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 - 59 - 第二节 发展循环经济 . - 61 - 第三节 持续改善环境 . - 61 - 第四节 加强生态建

4、设 . - 63 - 第五节 推进低碳发展 . - 64 - 第十章 加快改革开放步伐 . - 65 - 3 第一节 建设服务型政府 . - 65 - 第二节 进一步深化改革 . - 66 - 第三节 努力扩大开放 . - 68 - 第四节 壮大民营经济 . - 70 - 第十一章 加强规划保障 . - 70 - 第一节 加强重大政策调节 . - 70 - 第二节 组织实施重大工程 . - 72 - 第三节 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 - 74 - 1 - 徐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序 言 “十二五”时期( 2011-2015年),是徐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和基

5、本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根据中共徐州市委关于制定徐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徐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本规划立足“推动跨越发展,建设美好徐州”的战略要求,阐明“十二五”时期发展目标、发展任务、发展重点和政策取向,是今后五年徐 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 2 - 第一章 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一节 “十一五”发展成就 “十一五”期间,全市人民紧紧围绕“全面奔小康、建设新徐州”的总体目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顺应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变化,主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全力推进

6、“三重一大”,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实现良好开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大成就,“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经济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 2010年,全市 GDP完成 2800亿元(预计,下同),人均 GDP 超过 3 万元(折合 4200 美元以上),与 2005 年相比均实现翻番;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222亿元,与 2005年相比实现翻两番;主要经济指标增幅持续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部分指标增幅位居全省前列,经济增长质量不断提高。 经济结构调整实现新突破。 振兴老工业基地成效显著,产 业 结 构 进 一 步 优 化 , 三 次 产 业 结 构 从 2005

7、年的14.2:50.6:35.2 调整到 2010 年的 10:53:37。装备制造、商贸物流旅游、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产值均突破千亿,新能源产业异军突起,多晶硅产量跃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三;成- 3 - 为“中国工程机械 之都”和“国家级新能源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农业产业化继续走在全省前列,现代农业规模不断扩大,设施农业总面积、新增设施农业面积、高效农业面积占耕地比重全省第一。服务业实现总量倍增,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荣获“中国现代服务业最佳投资城市”称号。 城市内涵发生新变化。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历史上城市建设投入最多、城市功能提升最快、城市面貌变化最大的时期。城市总体规划通过国务院审批

8、,部分行政区划调整顺利实施,市区面积扩大到 3037.3 平方公里,居全国第八位、全省第三位。综合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巩固,徐济高速建成通车 ,京沪高铁、亿吨大港开工建设。新城区建设加快推进,老城区空间结构梳理规划顺利实施,累计完成棚户区拆迁 408万平方米,回购和建设安置房 389 万平方米,完成 1300万平方米老居民小区整治,艺术馆、音乐厅等功能性项目建成开放。中心商圈、新城区商圈和高铁站区商圈建设全面展开,彭城壹号、南湖水街等月光经济区竣工运营,中心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大城管”体制基本形成。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省文明城市、省卫生城市等称号。

9、 城乡统筹发展迈出新步伐。 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2010年城市化水平达到 53%,居苏北第一 ; 新沂、邳州、沛县、丰县、睢宁 5个副中心城市功能不断强化。县域经济跨越发展,- 4 - 主要指标连续四年高于全市平均水平,铜山、邳州、沛县跨入全国“百强县” , “突破睢宁”和“丰县崛起”战略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重点规划建设了 30个重点中心镇,新建 260个市级新农村示范村和 600个环境综合整治示范村。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县城全部通达高速公路,所有行政村全部通达等级公路。 改革开放取得新成效。 362 家国企改革全面完成,徐工集团整体上市,恩华药业、燃控科技、蓝丰生化股票公开

10、发行。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和乡镇综合改革相继启动,政府行政审批事项削减 39%,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深入开展,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市直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和文艺院团转企改制有序实施。投融资平台进一步完善,浦发、招商、兴业、莱商等银行在徐州设立分行。民营经济快速发展, 2010 年占全市经济总量比重达到 65%。对外贸易高速增长,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观音机场晋升为国家对外开放航空口岸,中国矿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快速推进,中德合作东方鲁尔工业园启动实施,徐州进入全方位对外开放新阶段。 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新提高。 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大力引进科技创新领军型人才,创

11、新型城市建设深入推进。 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 19.3%,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 1.5%,五年全市累计专利- 5 - 授权量达到 11343 件。全市拥有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和大学生创业园各 1 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6 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36家、省级院士工作站 3家、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 2 家。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市”、“中国城市综合创新力五十强”和“中国最具创新绩效城市”称号。 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成就。 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节能减排任务顺利完成,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步。 2009年单位 GDP能耗下降到 1.164吨标煤 /万元,城区

12、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全年比例连续五年稳定在 85%以上,城市绿化覆盖率40.6%,森林覆盖率 29.5%,建成 4 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完成 3 万余亩采煤塌陷地复垦治理。防洪减灾、水资源保障、水生态修复和水环境保护能力不断提升,地表水全面达到水域功能要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100%,完成水利设施投资 71 亿元。顺利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核验收。 人民生活水平实现新提升。 2010年城市居 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 20840元和 7780元,比 2005年分别增加 9655元和 3337元,中等收入人群比重不断提高。创业活力明显增强,就业规模持续扩大,五年累计城镇新

13、增就业 57 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 28.2 万人,全社会从业人员突破 500 万人,荣获首届“中国创业之城”称号。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农合基本实现全覆盖,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启动实施。- 6 - 每年实施一批为民办实事工程,民生民计得到持续改善, 91.8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 事业全面发展,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成功申办省第 18 届运动会。“法治徐州”、“平安徐州”建设深入推进,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十一五”时期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未发生根本改变,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开放型经济较为薄弱;城乡二元结构仍较突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水平有待提高;环境保护压力较大,土地利用不能适应国家要求和发展需要,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待增强;因利益引起的社会矛盾增多,社会建设和管理能力有待加强;科技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