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病防治技术大全.doc

上传人:龙*** 文档编号:293737 上传时间:2018-09-06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1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鹅病防治技术大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鹅病防治技术大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鹅病防治技术大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鹅病防治技术大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鹅病防治技术大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鹅病防治技术大全(最新) (一 )预防几种传染病的方法 1.健康鹅群免疫程序。种鹅群 :(1)雏鹅群:小鹅瘟雏鹅活苗免疫:未经小鹅瘟活苗免疫种鹅后代的雏鹅,或经小鹅瘟活苗免疫 100 天之后种鹅后代的雏鹅,在出壳后 1 2 天内应用小鹅瘟雏鹅活苗皮下注射免疫。免疫后 7天内需隔离饲养,防止在未产生免疫力之前因野外强毒感染而引起发病, 7天后免疫的雏鹅已产生免疫力,基本上可抵抗强毒的感染而不发病。免疫种鹅在有效期内其后代的雏鹅有母源抗体,不需用活苗免疫,因母源抗体能中和活苗中的病毒,使活苗不能产生足够免疫力而免疫失败。小鹅 瘟抗血清免疫:在无小鹅瘟流行的区域,易感雏鹅在 1 7 日龄时 116

2、以上,每雏鹅皮下注射 0.5 毫升。在有小鹅瘟流行的区域,易感雏鹅应在 1 3 日龄时用上述血清,每雏 0.5 0.8 毫升。异源血清 (其他动物制备 )不能作为预防用,因注射后有效期仅为 5 天, 5 天后抗体很快消失。上述方法均能有效地防制小鹅瘟的流行发生。鹅出血性坏死性肝炎灭活苗免疫:雏鹅 10 日龄左右用灭活苗免疫,每羽皮下注射 0.5 毫升。鹅浆膜炎灭活苗免疫:雏鹅 7 15日龄用灭活苗免疫,每羽皮下注射 0.5 毫升。鹅副黏病毒病灭活苗、鹅禽流感灭活苗免疫:种鹅未经免 疫后代的雏鹅或最后一次免疫 3个月种鹅后代的雏鹅。首先应进行禽流感的免疫。如当地无此两种病的疫情,可在 10 15

3、日龄时分别用油乳灭活苗免疫,每羽皮下注射 0.5 毫升;如当地有疫情,应在 5 7 日龄时选用灭活苗免疫,每羽注射 0.5 毫升。 (2)仔鹅群:鹅副黏病毒病灭活苗、鹅禽流感灭活苗免疫:鹅副粘病毒病在第一次免疫后一个半月内;鹅禽流感在第一次免疫后 1个月左右须进行第二次免疫,适当加大剂量,每鹅肌肉注射 1.0 毫升。后备种鹅 3 月龄左右用小鹅瘟种活苗免疫 1 次,作为基础免疫,按常规量注射。 (3)成年鹅群:产蛋前免疫:鹅蛋子 瘟灭活苗或鹅蛋子瘟、禽巴氏杆菌二联灭活苗免疫:鹅群在产蛋前 15 天左右肌肉注射单苗或二联灭活苗免疫。鹅副黏病毒病灭活苗、鹅禽流感灭活苗免疫:鹅群在产蛋前 10 天左

4、右,在另一侧分别肌肉或颈部皮下注射油乳剂灭活苗免疫,每鹅注射 1.0 毫升。小鹅瘟种鹅免疫:方法一:在产蛋前 5 天左右,如仔鹅群已免疫过,可用常规 5 倍羽份小鹅瘟活苗进行第二次免疫,免疫期可达 5月之久;方法二:如仔鹅群没免疫过,按常规量免疫,免疫期仅为 100天;方法三:种鹅群在产蛋前用种鹅用活疫苗 1 羽份皮下或肌肉注射,另一侧肌肉注射小鹅瘟灭活苗 1羽份,免疫后 15 天至 5个月内出炕的雏鹅均具有较高的保护率;方法四:鹅群仅在产蛋前用小鹅瘟种鹅活苗免疫 1 次,在第一次免疫后 100 120 天用 2 5 羽分剂量免疫,使雏鹅群的保护率延长3 5 个月。鸭瘟活苗免疫:有鸭瘟流行区域

5、,或有鹅鸭瘟病毒感染历史的鹅群,应进行免疫。产蛋中期免疫:鹅副黏病毒病灭活苗、鹅禽流感灭活苗免疫:产蛋前免疫的鹅群在 3 个月后分别再进行 1 次油乳剂灭活苗免疫,每羽肌肉注射 1.0 毫升。商品鹅群:小鹅瘟疫苗免疫、鹅副黏病毒病灭活苗、鹅禽流感灭活苗免疫、鹅浆膜炎灭活苗免疫和鹅出血性坏死性肝炎灭活苗均按种鹅群 (1)(2)方法进行 . 2.鹅群紧急预防。 (1)种鹅群和其他鹅群:鹅副黏病毒病、鹅禽流感紧急预防:当周围鹅群发生鹅副黏病毒病或鹅禽流感疫病时,健康鹅群除采取消毒、隔离、封锁措施外,对鹅群应立即注射相应疫病的灭活苗,而不用油乳剂灭活苗。因油乳剂灭活苗免疫后 15 天左右才能产生较坚强

6、的免疫力,而灭活苗免疫后 5 7天即可产生较坚强免疫力,有利于提早防止鹅群被感染。每鹅皮下或肌肉注射 1.0 毫升。在用灭活苗免疫后 1 个月再用油乳剂灭活苗免疫,每鹅肌肉注射 1.0 毫升。 (2)雏鹅群紧急预防:小鹅瘟紧急预防:每雏鹅皮下注射高效价 0.5 0.8 毫升抗血清,在血清中可适当加入广谱抗菌素。或用小鹅瘟精制卵黄抗体皮下注射,剂量为 1 毫升。鹅副黏病毒病、鹅禽流感紧急预防:方法同种鹅群和其他鹅群,用灭活苗皮下或肌肉注射0.5 毫升。鹅出血性坏死性肝炎紧急预防:每雏皮下注射 0.5 毫升抗血清或高免精制卵黄抗体 1.0 毫升,或注射小鹅瘟、出血性坏死性肝炎二联 0.5毫升抗血清

7、或精制卵黄抗体,每羽皮下 1.0 毫升。鹅浆膜炎紧急预防:用敏感药物或广谱抗菌进行紧急预防。 3.病鹅群紧急防制。 (1)小鹅瘟紧急防治:雏鹅群一旦发生小鹅瘟时,立即将未出现症状的雏鹅隔离出饲养 场地,放在清洁无污染场地饲养,并每雏鹅皮下注射高效价 0.5 0.8 毫升抗血清,或 1.0 毫升精制卵黄抗体,在血清或卵黄抗体中可适当加入广谱抗菌素。每只病雏鹅皮下注射高效价 1.0毫升抗血清或 1.0 1.5毫升精制卵黄抗体。患病仔鹅每 500克体重注射 1.0毫升抗血清或 1.0 1.5 毫升精制卵黄抗体。 (2)鹅副黏病毒病紧急防治:鹅群一旦发生鹅副黏病毒病时,首先应确诊。在确诊后,立即将未出

8、现症状的鹅隔离出饲养场地,放在清洁无污染场地饲养。除了淘汰、无害处理病死鹅,彻底消毒饲养场地及用具外,并采取以下措施:仔鹅、青年鹅 、成年鹅,每鹅肌肉或皮下注射灭活苗 1.0 毫升,通常在注射疫苗 5 7天左右可控制发病和死亡。在注射疫苗时应勤换针头,防止针头交叉感染而引起发病,在注射灭活苗后 1 个月再用油乳剂灭活苗免疫。鹅群可应用抗血清或精制卵黄抗体作紧急注射,有一定效果,但 6 7 天后应注射油乳剂灭活苗。也可两侧同时注射抗体和油乳剂灭活苗。雏鹅群注射抗血清或精制卵黄抗体有些效果。抗体注射 6 7天后应注射油乳剂型灭活苗。在应用疫苗或抗体免疫时或适量用广谱抗菌素和抗病毒药物。 (3)鹅禽

9、流感紧急防制:鹅群一旦发病,首先上报及确诊,并立即封锁,将病死 鹅群扑杀作无害处理,彻底消毒场地及用具。 (4)鹅出血性坏死性肝炎紧急防制:雏鹅一旦发生该病时立即将未出现症状的雏鹅隔离,放在清洁无污染场地饲养,并每羽皮下注射高效价1.0 1.5 毫升抗血清或精制卵黄抗体,并可适当加入广谱抗生素。 (5)鹅浆膜炎和种鹅蛋子瘟紧急防制:鹅群一旦发生该病时,立即进行确诊,并进行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进行紧急防治。 (6)鹅巴氏杆菌病紧急防制:鹅群一旦发生该病时,立即用磺胺类药物,或用喹诺酮类、链霉素、土霉素、强力霉素、庆大霉素等紧急防治。在用药物防治的同时,应配合灭活苗免疫。(7)鹅 沙门氏杆菌病紧

10、急防治:雏鹅群一旦发生该病时,立即用喹诺酮类药物,或用强力霉素、土霉素等抗菌素紧急防治。 (8)霉菌病紧急防制:不喂发霉饲料,鹅舍及垫料保持干燥,即可预防该病的发生。如发生该病,查明原因更换饲料和消毒鹅舍及垫料。在饲料中添加制霉菌素、克霉唑等紧急防治。 (9)鹅口疮紧急防制 :发现该病,立即在饲料中添加制霉菌素,连喂 1周以上能有效地控制。 (二 )预防寄生虫病防制的方法 1.鹅剑带绦虫病防制。鹅群放牧下水容易被感染发病。该病主要危害数周至 5月龄的鹅,因此必须有计划用药物驱虫。商品鹅群应在 1 1.5 月龄时驱虫 1 次。留种种鹅群除了 1 1.5 月龄时驱虫 1 次外,在 4 5 月龄时应

11、再驱虫 1 次。驱虫药物如下:硫双二氯酚,每千克体重用 150 200 毫克, 1次喂服;吡喹酮每千克体重 10 毫克, 1 次喂服;氯硝柳胺,每千克体重 5060 毫克, 1 次喂服。 2.鹅球虫病防制。青年鹅、 2010 年 养鹅 技术鹅病成年鹅常为带虫者,而雏鹅和仔鹅对球虫易感,因此必须分开饲养,防止被感染。 5 8 月份为球虫多发季节,有该病流行区域或鹅群在饲料中添加 药物预防。一旦有该病发生,立即用磺胺药、氯苯胍、氨丙啉、青霉素等防制。 3.鹅裂口线虫病防制。该病对雏鹅和仔鹅危害大,与青、成年鹅分开饲养,不到低洼潮湿地带或死水塘放牧,可大大减少发病。放牧的鹅群应定期驱虫,商品鹅进行

12、1 2 次,留种种鹅群须进行 2 3 次。病鹅应隔离治疗。驱虫药有:左咪唑或丙硫咪唑,每千克体重用 25 毫克, 1次口服;甲苯咪唑,每千克体重用 30 毫克, 1次口服。 (三 )与饲养管理有关的疾病防制方法 1.痛风。发生该病时,应立即查明原因,调查饲料的配方,减少蛋白质饲料;停止饲喂对肾脏有损害的药物; 适量添加多维素用量,尤其是维生素A、维生素 D,保证鹅群饮水和增加青料,可达到减少死亡和发病。 2.喹乙醇中毒。喹乙醇作为添加剂,每千克饲料量为 25 30 毫克,连续时间不超过 5天,也应注意药物与饲料要混合均匀,并保证充足的饮水,即可预防该病的发生。一旦发生该病,应立即停喂,并更换饲

13、料,在饮水中加多维素和葡萄糖。对未出现症状的鹅群隔离饲养场地,或放在清洁无污染场地饲养。除了雏鹅外,尤其是已经免疫过的鹅群每鹅肌肉注射灭活苗 1.0毫升,一般在 5 7天内可控制发病和死亡。在注射灭活苗时,应勤换针头,防止因针头污染而引 起发病。在注射灭活苗后 1 个月再用油乳剂灭活苗免疫。鹅群可应用抗体作紧急注射有一定效果,但 6 7 天后应注射油乳剂灭活苗。在用灭活苗或抗体免疫时可适量用广谱抗菌素和抗病毒药物。患病的雏鹅应用灭活苗或抗体均难以达到预防效果。 鹅的生长速度快,性合群,疾病少,易管理,除了育雏期外, 2010 年养鹅 技术鹅病饲料以草为主,是一项投资小、收效快、效益高的农村致富

14、项目。我国是 养鹅 生产大国,尤其是近十年来, 养鹅 业在全国东西南北中迅猛发展。 2002 年我国鹅肉产量占世界总产量 92.1%,不但产量高,而且品种全,有 12 个品种之多。 以前在禽类疾病中鹅的疾病可以说是最少的,仅几种传染病,但自 1997年以来,先后暴发流行了几种新的传染病。 1997 年发生鹅副黏病毒病和鹅禽流感, 2001 年发生鹅出血性坏死性肝炎,以及几年来流行的鹅浆膜炎。上述所出现 的 4种传染病对鹅均具有很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常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严重影响 养鹅 业的健康发展。目前,新病不断出现,老的传染病没有消灭,改变了以往鹅病少、鹅好养的局面,已成为鹅难养的格局。因此防

15、治疾病的发生是保障 养鹅 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 一、疾病对 养鹅 业的危害 老的疾病没有消灭,新的疾病不断出现,在短短 5 年时间内,暴发流行4种新的鹅传染病。在以往的教科书和研究资料记载禽副黏病毒血清 I型病毒仅对鸡、火鸡、鸽等禽类有致病性,而对水禽 鹅无致病性,仅作为病毒带毒者或贮藏库。新城疫 (为禽副黏病毒 I型 )自 1926 年发生已有 79 年历史,在这段漫长历史中,病毒的毒力、对禽类感染谱和致病谱以及 F 基因改变等现象,表明病毒不随着人们意志为转移在不断发生变异;禽流感原仅流行发生于陆禽 (鸡、火鸡、鹌鹑、鹧鸪等 ),而作为带毒者和贮藏库的 水禽 鹅,在近几年中也发生鹅禽流感

16、; 2001 年又发生了由呼肠孤病毒引起的鹅出血性坏死性肝炎和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的鹅浆膜炎。这两种病已造成较大的危害。此外, 20 世纪 90 年代初发生鹅法氏囊病,也时有出现上述列举 5种病的出现,充分表现老的病原微生物在不断发生变异,继续造成危害,新的微生物一旦适应了鹅体而造成危害成为新的传染病病原。因此人类与病原微生物,特别是与病毒的斗争是长期的,永存的,不可避免的。 (一 )疾病发生规律 每种鹅的疾病均有一定流行发生规律及其特点。小鹅瘟主要发生于 3 周龄以内,尤其 2 周龄以内的雏 鹅,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4 周龄以上仅少数;鹅副黏病毒病,各种年龄均可感染发病,但 15 日龄以内雏鹅

17、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鹅禽流感,各种日龄鹅均可感染发病,但因流行毒株不同,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也存在差异;鹅出血坏死性肝炎主要发生于10 45 日龄雏鹅和仔鹅;鹅鸭瘟病毒感染,一般发生于鹅鸭混群饲养或统一放牧而被感染,主要发生于青年鹅,而雏鹅和仔鹅较少发生;鹅浆膜炎,主要发生于 10 45 日龄鹅,日龄越小,发病率和死亡率越高,此病流行面在不断扩大;鹅巴氏杆菌病 (鹅出败 ),主要发生于青年鹅,而雏鹅和仔鹅很少发生,发病率和死亡 率因饲养条件而异;鹅蛋子瘟主要发生于产蛋季节的种鹅群,非产蛋季节的鹅群一般不发生。 (二 )病毒性疫病 鹅病毒性疫病有小鹅瘟、鹅副黏病毒病、鹅禽流感、鹅出血性坏死性肝炎、鹅

18、鸭瘟病毒感染 (又称大鹅瘟 )、鹅痘、鹅法氏囊病等。 1.小鹅瘟 : 该病由鹅细小病毒所致的雏鹅烈性传染病。一般发生于 420 日龄的雏鹅, 30 日龄以上的仔鹅发病少。发病日龄越小,发病率和死亡率越高。最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出现在 10日龄左右的雏鹅,可达 95% 100%。15 日龄以上的雏鹅比较缓和,发病率和死亡率较低,有少数患病雏鹅可能自行康复 。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高低除与被感染雏鹅的日龄有关,也与母鹅群的免疫状态有密切的关系。各种品种的鹅群均可感染,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流行。该病以小肠黏膜表层大片坏死脱落与渗出物凝成假膜栓子物堵塞小肠为特征。 2.鹅副黏病毒病 : 该病于 1997 年发现的

19、一种由鹅副黏病毒所致烈性传染病,一年四季均可流行,各种日龄和各品种的鹅群均有高度易感性,发病最小为 3 日龄雏 鹅,最大为 400 多日龄。日龄越小,其发病率和死亡率越高,随着日龄增长,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有所下降,尤其是死亡率明显下降。鹅群的发病率为 40% 100%,平均为 60%;死亡率为 30% 100%,平均为 40%左右。但 14 日龄以内的雏鹅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可达 100%。种鹅群患病后除了 30% 40%死亡率外,还停止产蛋,一般要经一个多月才能恢复产蛋,但产蛋率难达到高峰。该病以脾脏和胰腺肿大,有弥漫性大小不一坏死灶,肠道黏膜出血、坏死、溃疡、结痂等病变为特征。 3.鹅禽流

20、感 :该病近几年来新出现的一种病毒性烈性传染病,一年四季均可流行发生,各种日龄和各品种的鹅群均具有高度易感性。雏鹅的发病率可高达 100%,死亡率也可达到 95%以上,其他日龄的鹅群发病率一般为80 100%,死亡率为 60 80%,产蛋鹅群发病率近 100%,死亡率为 4080%。患病产蛋鹅群在发病后 2 5天产蛋停止,鹅群绝蛋,未死的鹅一般要在 1 1.5 月后才能恢复产蛋。该病呈皮肤、皮下、肝、脾等内脏器官以及黏膜严重充血,出血为特征。 4.鹅出血性坏死性肝炎 :该病于 2001 年新发现的一种由禽呼肠孤病毒所致的雏鹅和仔鹅传染病。一般发生于 10 45 日龄,发病日龄越小,发病率和死亡

21、率越高,尤其在 30 日龄以内最高, 45 日龄以上仔鹅发病和死亡低。死亡率高者可达 40%,一年四季均可流行发生。该病以肝脏有大小不一的出血斑点和淡黄色或灰黄色坏死灶为特征。 5.鹅鸭瘟病毒感染 (又称大鹅瘟 ):该病多发生南方水旺地区,鹅鸭混养或鹅放牧于鸭瘟流行区域被感染发病。多发生于成年鹅,呈散发性发生,较少发生于雏鹅和仔鹅。该病以鹅食道和泄殖腔黏膜表面有灰黄色或草黄色的坏死物形成的假膜结痂,泄殖腔黏膜常有出血斑点,眼睑水肿,黏膜有出血性或坏死性溃疡灶等为特征。 6.鹅痘 :该病偶有发生,多呈散发性,但目前未见在鹅群中流行。一般在秋季发生,死亡率不高。无全身症状。该病以髯、眼、腿、喙等无

22、毛或少毛部位的皮肤有大小不一呈棕褐色的结痂特征, 3 4 周后结痂脱落而康复。 7.鹅法氏囊病 :该病发生于 70 日龄以内雏鹅和仔鹅,发病率一般为 10%左右,死亡率为 5%左右。偶有发生,但目前未见在鹅群中流行。该病以法氏囊肿大、出血,大腿和胸部肌肉出血为特征。 (三 )细菌性疫病 鹅细菌性疾病有鹅浆膜炎、鹅巴氏杆菌病、鹅蛋子瘟、鹅沙门氏杆菌病、鹅口疮、曲霉菌病、霉菌性脑炎等。 1.鹅浆膜炎 (又称鹅鸭疫里默氏杆菌病 ):该病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接触性鹅的常发生的传染病。多发生于 2 7周龄的雏鹅和仔鹅,常呈急性或慢性。该病常发生于低温、阴雨、潮湿的季节 ,冬季和春季较为多发性。发

23、病率和死亡率的高低与其他病原微生物的并发感染、环境条件的改变等应激因素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别。该病已成为对 养鹅 业危害较大的细菌性疾病。该病以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脑膜炎、输卵管炎和关节炎等浆膜炎为特征。 2.鹅巴氏杆菌病 (又称鹅出血症败血病 ):该病由禽多杀性巴氏杆菌所致的各种禽类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该病的发生常呈散发性或呈地方流行性。多发生于成年鹅和青年鹅,而雏鹅和仔鹅很少发 生。通常有明显流行季节,以秋天较多。当鹅群的饲养管理不良、体内寄生虫病、营养缺乏、长途运输、天气突变、阴雨潮湿以及通风不良等因素,都能够促进该病的发生和流行。该病以肝脏有散在性或弥漫性灰白色、针头大的坏死点,

24、心冠脂肪组织出血点、心包有多量淡黄色液体,肠道黏膜、皮下及脂肪充血出血为特征。 3.鹅蛋子瘟 (又称鹅大肠杆菌性生殖器官病 ):是由一定血清型大肠杆菌所致母鹅产蛋期间破坏生殖器官的常发生的疾病。各种品种的鹅群在产蛋期间均具有易感性,疾病的发生随着产蛋而开始,产蛋停止而告终。产蛋母鹅的发病率高低随着产蛋 时间的早迟而不同,在产蛋开始时发生该病的鹅群,发病鹅群如不立即采取措施,将导致很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公鹅患病后不引起死亡,除阴茎外露患病的公鹅失去交配能力外,无其他症状。非产蛋的鹅不发生。该病以输卵管蛋白分泌部有大小不一凝固性蛋白团块,其他部位有凝固卵黄和蛋白,腹腔中充满淡黄色腥臭的蛋黄水和凝固

25、卵黄,腹腔器官表面有大量淡黄色纤维性渗出物附着,卵巢中接近成熟的卵泡包膜松弛易破,形态不一,高低不平,有的卵泡呈煮熟样,较小的卵泡变形,硬软各不相同。公鹅阴茎肿大 2 3 倍,精沟难以看清,阴茎不同部位有大小不一黄色脓性 或干酪样结节,严重者阴茎外露肿大 3 5倍,呈黑色结痂等特征。 4.沙门氏杆菌病 :是由沙门氏杆菌所致 3 周龄以内雏鹅急性败血病。常由于饲养管理不当,卫生条件差,受寒或受潮而发生。孵化器、育雏器的污染和带菌种蛋是雏鹅群中传播的重要来源。该病以肝脏肿大,呈红色或古铜色,肝脏和脾脏表面有灰白色针头大的坏死点,盲肠肿大,有干酪样物形成的栓子等特征。 5.鹅口疮 (又称霉菌性口炎 ):是白色念珠菌所致的上消化道的一种霉菌病。雏鹅、仔鹅易感性高。常由于吃到含有病菌的饲料或饮水,侵入损伤的消化道黏膜而致病。鹅与鹅或鹅与其 他禽类之间不直接传染。该病以口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件讲义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