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发现与探索教案.doc

上传人:笑*** 文档编号:294203 上传时间:2018-09-0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发现与探索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小学发现与探索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小学发现与探索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小学发现与探索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小学发现与探索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小学 发现与探索教案 第一课:为什么看错了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对容易产生视错觉现象的图形进行实验分析,了解视错觉现象及产生的原因。 2、初步掌握一些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 每人准备 1 把直尺、 1 张白纸 三、教学时间: 2 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出示图形,提问:上图中 A 和 B 两条线是平行的吗? 操作:用尺量一量。你有什么发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二)学习新课:探索课题,视错觉现象。 1、实验一:观察课本图 1 中的 3 幅图,说说你的第一印象 图中红蓝线那条长? 图中排列的长斜

2、线平行吗? 图中的圆圈圆吗? 思考:动手量一量,看看你的第一印象对吗?说明了什么? 说说你的第一印象? 2、实验二:比较图 2 中横线 A 和 B 的长短。 用尺量一量,结果怎样? 看一看图 3 中 A 和 B 图中心的圆哪个大些? 思考:为什么我们有这样的感觉? 小结:不适当的参照物使我们产生了视错觉,不容易分清长与短、大与小。 (三)课后作业 观察校内外引起我们是错觉的物体图形,下节课说给同学们听一听。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完成三、四实验, 分 组讨论 一、实验三: 观察图 4 中 和 哪个图形大? 指导操作,先描后重合观察。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图形的位置也能使我们产生视觉错误。

3、 二、实验四:观察图,图中的三色条一样宽吗? 指导看图,先用尺量一量,把测量的结果写在本上。 讨论测量的结果与你的视觉一致吗? 小结:白色给人以扩张的感觉,而蓝色则有收缩的感觉,这是人们的经验使我们产生了视错觉。 三、小组讨论弄明白: 1、实验一的 3 幅图,说明了是错觉的存在。实验二说明了不适当的参照物能影响人们产生视错觉。实验三说明图形(物品)的位置也能使人 产生视错觉。实验四说明经验也可能使人产生视错觉。 2、根据所学知识,举例说说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我们怎样注意视错觉现象? 四、探索延伸 动手量一量书中 4 幅图,看实际图形与视觉有什么不同? 第二课:吹泡泡 一、教学目的: 1、通过配

4、制泡泡液的实验,了解泡液成分的比例。 2、初步掌握用自己配制的泡液探索吹泡泡的方法和技巧。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 每人准备 1 支滴管、 1 小杯洗洁精、水。 三、教学时间: 2 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吹泡泡是同学们非常喜欢的游戏 ,你们自己会制泡液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怎样制泡液。 (二)学习新课:配制泡液与吹泡泡 1、实验一:目的是叫同学们明白清水吹不出泡泡。 2、实验二:在清水中加入一些洗洁精看能否吹出泡泡? 3、实验三:重点指导, 试着向杯中用滴灌滴入 2 滴、 3 滴、 4 滴洗洁精,用吸管搅匀,一边滴一边吹,一直滴到可以吹出完

5、美的泡泡。 用吸管的一端蘸一下杯中的泡液,用嘴对着吸管连续吹几个泡泡,观察泡泡的大小。 通过实验发现,用浓的洗洁精直接吹泡泡,效果不好。 小结:配制吹泡泡的液体要根据水量的多少加入适量的洗洁精,搅拌均匀, 才能吹出又大又好的泡泡。 第二课时 一、探索发现: 活动设计: 1、分小组调制能够吹出泡泡的泡液。 2、记录清楚泡液的比例 3、室外活动,吹出五颜六色的泡泡。 4、用多支吸管捆在一起,一次吹出很多泡泡。 5、小组总结,在吹泡泡的活动中,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二、班内汇报: 1、配制泡液时,你经过多少次调配,才能配制出效果较好的泡液? 2、用自己配制的泡液慢慢吹出泡泡你有什么体会? 3、快吹的时

6、候是什么结果? 4、用粗管吹时你有什么体会? 5、用多支吸管捆在一起吹时是么结果? (四)练习吹泡泡的技巧 1、吹:泡泡连泡泡 2、泡泡套泡泡 3、思考:舞台上有时飞出很多泡泡,这些泡泡是怎么吹出来的? 第三课:照镜子的发现 一、教学目的: 1、通过镜子成像的有趣实验,探索其中的规律。 2、初步掌握镜子中图像的左右与实物的左右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素养和初步探究能力。 二、教学准备: 每组准备 1-3 面小镜子、一把不锈钢勺子。 三、教学时间: 1 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每个同学家里都有穿衣镜。我们每次出门都要照一照镜子,你知道吗?镜子中还有许多有趣的现象呢? (

7、二)学习新课:镜子中图像的 左右 1、实验一: 用镜子照自己的脸,能分清镜子中那是你的左眼?那是你的右眼吗? 在桌子上立一个小镜子,在纸上用笔写个汉字和符号。如: “左 ”“右 ” “ ”“ ” 。 思考:说一说,照镜子时,镜中图像的左右与实物的左右之间是什么关系? 2、实验二:画圆圈,先在纸上画圆,然后,将镜子摆好,眼睛看着镜子中的圆形再描画这个圆形。对比两种画法的难易程度、观察镜中笔的运行方向与笔在纸上的运行方向,说说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3、实验三:照凸凹面镜的效果 用光亮的不锈钢勺的两面分别照自己的脸部。 提问 :你发现勺子两面照出的你有什么变化?图形变化与勺面之间有什么变化? 小结:

8、通过实验证明了平面镜所形成的像与实物对镜面是互相对称的。非平面镜所成的像会产生奇妙的变化。 (三)探索延伸 1、在教师的指导下,分小组讨论,汽车后视镜的作用。 2、用一面小镜子,如果你在镜子中看到了同桌的眼睛,你的同桌是否会从镜子中看到你的眼睛?与同桌讨论一下其中的原因。 第四课:水轮转的快与慢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水流动能带动轮子转动的原理,探索让水轮转动更快的方法。 2、初步了解水流大小与水轮转动快慢的关系关系。 3、 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素养和初步探究能力。 二、教学准备: 小水轮、塑料盆、易拉罐。 三、教学时间: 2 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早在 1900 多

9、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水轮带动的机械,后来人们发明了许多结构更为复杂的水轮,并用于完成不同的工作。水轮是怎样转动起来的呢? (二)学习新课:水轮转动快慢和什么因素有关系 1、实验一:教师指导实验 江水轮装置放在水盆里。 用手堵住一拉罐底部小孔,灌满水。 将孔眼对准轮叶,松开手使水流冲击轮叶,让它转动起来。 改变罐孔大小,观察水轮的转速 小结: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水流越大,水轮转动越快。反之,越慢。 2、实验二:改变罐孔高度,观察水轮转动的快慢 教师指导实验,用同一个易拉罐,在罐孔大小、冲击轮叶角度和部位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分别把易拉罐放在高、低两种不同位置,用水冲击水轮的轮叶。 小结:高度越高,

10、水轮转动越快。 3、实验三:改变冲击水轮叶片的部位,观察水轮转动的快慢 指导实验,用笔在轮叶上分别标出 “远轴点 ”和 “近轴点 ”。 用同一个易拉罐,在罐孔大小、冲击轮叶角度和部位、高度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分别用水冲击水轮上的近轴点和远轴点。 小结 “冲击远轴点,水轮转动得快。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完成实验四,总结汇报。 一、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做了三个实验,知道了要使水轮转动得快,河水流的大小、高低、水流冲击的部位都有一定的关系。谁能给同学们讲一讲? 2、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水轮转的快慢与水流冲击的关系。 二、继续试验四:改变冲击水轮叶的角度,观察水轮转动的快慢。 1、教师指导实验,使

11、用同一个易拉罐在同一高度对轮叶的同一点用不同角度冲击水轮。 2、观察有什么发现? 3、提问:哪种角度水轮转动得更快? 小结:角度越小,水轮转动越快。 三、 探索发现 1、分小组实验并总结,一位同学记录,准备全班汇报。 2、教师出示小黑板表格,根据学生汇报结果填写。 3、根据表格内容,师生共同总结使水轮转的快的方法。 实验 块 慢 实验 1 大孔易拉罐 小孔易拉罐 实验 2 易拉罐高 易拉罐低 实验 3 近轴点 远轴点 实验 4 与叶片垂直冲水 与叶片斜着冲水 四、探索延伸 思考:现代大型水电站的拦河坝修得很高,有的甚至超过 300 米,这是什么道理? 第五课:人的反应能力 一、教学目的: 1、

12、通过利用直尺进行人的反应能力实验,感受人的反应过程需要一定时间。 2、初步知道人的反应能力通过训练是可以缩短反应时间的。 3、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素养和初步探究能力。 二、教学准备: 按小组配备:两把学生直尺 三、教学时间: 1 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当 灰尘要进入眼睛时,你会很快的眨眼睛,者很快是多长时间?人在骑自行车时,突发意外情况要立即刹车,从发现情况到做出反应需要多长时间?人的反应有快慢吗?我们不妨做几个实验研究一下。 (二)学习新课 1、实验一:视觉反应实验 教师指导学生操作,甲同学负责接捏直尺, 乙同学突然松开,看甲同学能在靠近零刻度多少的地方把尺捏住。 两人交换进行

13、实验 小组内作好记录 小组讨论:被测试的同学每次能捏在零刻度位置吗?如果不是说明了什么? 2、实验二:听觉反应实验 继续指导实验,甲同学闭上眼睛负责接捏直尺 乙同学告诉 甲同学再松开,看甲同学能在靠近零刻度多少的地方把尺捏住。 两人交换进行实验。 小组内作好记录。 3、实验三:触觉反应实验 继续指导实验,甲同学闭上眼睛负责接捏直尺 乙同学放手时不出声,而是在甲同学手上碰一下,看甲同学能在靠近零刻度多少的地方把尺捏住。 两人交换进行实验。 小组内作好记录。 4、小结:通过几次试验说明,人的反应能力,不论是在视觉反应、听觉反应还是在触觉反映上够需要一定的时间。 (三)探索发现 1、分小组继续进行三

14、个试验, 2、总结:人的反应是需要时间的,反应能力经过训练是可以提高的 。 (四)探索延伸 讨论:当汽车行驶到公路的人行道标志地方时,司机师傅都要提前做好刹车准备,这是为什么? 第六课:耳朵的功能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利用纸杯和线绳制作传声筒并进行实验,探索耳朵的功能。 2、初步知道人的耳朵能分辨出声音的差别。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 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 按小组配备:眼罩、小铃铛、秒表一块、纸杯 2 个线绳一根 三、教学时间: 1 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我们人的耳朵,不但能使我们听到各种美妙的声音,而且在辨别声音产生的方向和保持我们身体平衡等方面也起着重

15、要的作用。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下耳朵的功能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分组制作传声筒 在纸杯底部中间扎一小孔 在杯底小孔里穿入线绳并扎好结。 用同样方法穿好另一纸杯 2、实验一 将纸杯两端拉紧,甲同学将纸杯放在耳朵上,乙同学对准纸杯轻轻说话。 甲同学听后,复 述乙同学的话。 小组内互相对话,体会小组各成员说话的声音特点。 熟悉了声音后,用眼罩蒙上眼睛,听话辨别说话的是谁。 小结:人的耳朵能分辨出声音的差别。 3、实验二:人的耳朵能起到保护身体平衡的作用 甲同学蒙上眼睛,听铃声前进。找拿铃的同学。 蒙上眼睛,没有声音,在教室里走动,观察有什么感觉。 小组讨论:闭上眼睛并捂住两个耳朵走路与平时走路

16、有什么不同? 小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不同发声物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我们的耳朵不但能听到不同的声音,而且还能区别他。我们的耳朵在辨别声音产生的方向、保持 身体平衡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三)探索延伸 讨论 1、日常生活中你还发现哪些现象是应用了耳朵的某种功能? 2、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耳朵? 第七课:哪种方法倒水快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实验研究,探索倒水快的方法和其中的道理。 2、知道在水流出的同时听到的声音与水流的快慢的关系。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 按小组配备:塑料盆、塑料瓶(其中一个底部有孔)、计时器、塑料漏斗、水杯 三、教学时间: 1 课时 四

17、、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会遇到要把瓶子里的液体倒出来的事,有没有到得快一些的方法呢?下面我们做一个实验研究一下。 (二)学习新课,活动过程: 1、实验一:听声音,观察现象: 、教师分小组指导实验,将没有扎孔的水瓶灌满水,再将瓶中水倒入盆中(倒水时手不动) 、观察与思考 :水是如何流出来的?在水流出来的同时,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小结:声音是空气进入平中产生的。说明空气进入瓶中,水才能到出来。 2、实验二:观察现象,研究道理 、指导实验,将有小孔的水瓶先按住底部小孔,再灌满水,如实验一将水倒出。 、观察:水是如何流出来的,和实验一有什么不同?其中,小孔起了什么作用?

18、 、多做几次试验,改变小孔大小进行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水倒出的快慢与空气进入瓶中的多少快慢有关。 3、继续研究,哪种方法倒水快?在不破坏水平的前提下研究怎样倒水快。作好记录(写在笔记本上)。 垂直左右旋转倒水。 、向前倾斜左右旋转倒水。 、向前倾斜倒水。 向前倾斜上下晃动倒水。 、全班统计。 方法 所用时间 A 秒 B 秒 C 秒 D 秒 其他方法 秒 (三)全班讨论总结 1、第一个实验说明,空气进入瓶中,水才能倒出来。第二个实验说明,空气进入瓶中,水很快倒了出来。 2、空气进入瓶中的快慢,决定了水倒出得快和慢。 (四)探索延伸 讨论:有的酱油瓶子的内盖上开了两个小孔,这有什么作用?

19、用所学的知识解释一下。 第八课:水浮硬币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实验,探索硬币能浮在水面上的方法。 2、通过对比实验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 按小组配备:塑料盆、滴管 1 分、 2 分、 5 分硬币、蜡烛头、面巾纸、曲别针。 三、教学时间: 2 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我们在一些旅游景点, 常常会看到人们往泉水池水面上投一些硬币。有时,硬币会浮在水面上,过一会儿才会沉入水底。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二)学习新课,活动过程: 对比试验,分小组进行。作好记录。 、在塑料盆中放入四分之三的水,

20、 、个小组把硬币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涂上蜡烛。 、实验分两次分进行。第一次:用不涂蜡的硬币进行实验。 第二次:用涂蜡的硬币进行实验。 记录两次实验浮在水面上硬币的数量。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第五组 没涂蜡硬币 枚 枚 枚 枚 枚 已涂蜡硬币 枚 枚 枚 枚 枚 两次 浮币和 枚 枚 枚 枚 枚 讨论:没有涂蜡的硬币放在水面上,有的会立刻沉入水底,有的过一会儿也会沉入水底。为什么涂过蜡的硬币,能够较长时间伏在水面上?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完成第二个实验,研究不用涂蜡的区别针和缝衣针为什么也能浮在水面上。 一、实验二、让曲别针浮在水面上 1、教师指导实验 、把一枚曲别针横放在一小块面巾纸

21、上。 、将托有曲别针的面巾纸轻轻平放在水面上。 、观察:曲别针浮在水面的经过。 、思考:曲别针没有涂蜡,为什么也能浮在水面上? 2、用缝衣针继续试验。方法同上。 二、探索 发现 没有涂蜡的硬币,硬币表面上油脂恨少,放在水面后,立刻被水浸湿,在硬币自身重量的作用下沉入水底。如果硬币上有油污,不能马上被水浸湿,单过一会儿硬币被水浸湿后,也会沉入水底。硬币上图上蜡以后,硬币没有被水浸湿,能在水面上浮较长时间。 二、探索延伸 1、研究:有时往杯中倒水,水已平满到杯口,用滴管向杯中继续注水,可以看到在杯口处凸起了 “水丘 ”,说说你对产生这种现象的看法。 2、对比试验:把硬币分别放入清水盆中和装有浓盐水

22、的盆中,哪个更容易些?为什么? 第九课:动物给我们的启示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对动物保护色及结构的研究,认识动物为人类发明创造提供的启示。 2、通过观察与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意识。 二、教学准备: 按小组配备:有关动物保护色和呈弧形的建筑图片及文字资料。鸡蛋壳、铅笔、小酒杯。 三、教学时间: 2 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人类模仿动物的颜色及结构,创造出许多运用于生产、学习、生活的仿生学技术。谁能给大家举几个例子? 2、研究动物身体结构的功能和特点不仅能揭示出许多奥秘,还能解决一些人类遇到的科学难题呢。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下。 (二)

23、特征观察 1、教师指导观察图片。 2、思考问题 、动物的保护色有什么作用? 、变色龙是怎样保护自己的? 、动物的保护色对人类有什么启示?举例说说。 3、小结:动物身上的颜色和它栖息环境颜色相近,有隐蔽的作用,这种体色叫保护色。自然界中有许多动物就是靠着保护色躲避敌人,在生存竞 争中保护自己的。 (三)思考交流 分小组讨论 1、军队的服装、武器是如何利用动物保护色的?你还知道哪些利用保护色的发明? 2、蝙蝠采用回声定位的方式探测目标,人类利用这一方式有哪些发明? 3、海豚的体型呈流线形,皮肤结构也很独特。人们利用这一特点搞了哪些发明?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继续观察思考交流 一、思考交流 1、观察斑马图片,说说斑马的特征。 、观察斑马身体表面花纹,你发现了什么? 、观察斑马身体特征,说说它的奔跑速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牛人经验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