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历史学 从明代科举政策中浅析科场作弊 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一 )国内外研究动态 在国内,从科场舞弊角度对明代科举进行分析研究的文献,举其要者,有以下这些: 张建伟明清科举考试防弊措施探析 兼论对当今国家教育考试防弊问题的启示一文认为:纵观整个明清时期 ,完善的措施并没有有效的杜绝考试舞弊行为的发生 ,相反 ,越到后来 ,科举考试中的舞弊行为越严重。并且,他认为综合多次考试结果评价考生 ,不仅可以使评价结果更为客观 ,还可以使学生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平时 的学习中 ,而不是紧盯一次决定性的考试 ,从而真正做到了考试为教学服务 ,同时 ,这
2、种办法无疑可以使舞弊者因为需要多次作弊而大大增加舞弊成本 ,从而可以使企图舞弊者打消舞弊念头 ,以达到从根本上防止舞弊行为发生的目的。 宁波大学教授皇甫晓宇发表在燕山大学学报上的文章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科举建制之初确立的“以文治国”的思想符合当时的需求,而且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科举考试以“经史诸科”的崛起而显示了“经世臻用”的成熟性,因而并没有随着各朝各代的衰亡而被废除,反而成为一种定制被继承和发展,“纸笔识贤才”成为 千古佳话; 刘海峰 、李兵所著的中国科举史中曾说到:“ 由于科举及第的偶然性,官僚们在仕途升沉中的偶然性,使官僚们都暗自寻找保障自身利益的手段。作为具有相同科举经历的人,自然
3、成为异性兄弟,将来在官场上相互援引和帮衬,生活上也可以相互帮助。座主、门生、同年等因科举发生的关系纠结在一起,或直接或间接编织了一张复杂的官僚政治网。他们相互提携,官官相护。因此,一旦利用这种关系达到个人的目的、维护一己之私利,那么发展下去就会利用这种关系形成一定的利益集团,即科甲朋党。 资 格与朋党 ,二者牢不可破 ,而国事大坏矣 !” 周含论古代科举制度对文化的积极影响认为科举考试的文官政治、其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以才学选拔人才而不以出身门第选拔人才的取向、保障教育目的得以实现的有利手段等等积极因素都是值得现代学习与借鉴的。 16 世纪以后,中国科举制度由来华的欧洲传教士开始传入西方
4、。 18 世纪下半叶至 19 世纪,西方各国借鉴了中国科举考试“自荐入选,统一标准,择优录取”原则的合理性,发展出适合本国国情的新制度。今天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用考试选拔行政官。就如孙2 中山所说过的:“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 试制度,原来是我们中国学过去的。”但与此相反的又如王若梅明朝科举制度的特点、作用及负面影响中认为:到了明朝,科举制度已经成了文化专制主义的代名词,它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的思想,无论是内容还是文体,都极大地限制了人才的个性化发展,此种“学校 科举 入仕”的人才培养模式只能造就奴才,而非人才。所以说,“科举制度促成了中国在古代的先进,也注定了中国
5、在近代的落伍。 (二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科举制度自隋唐到明清延续上千年,在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过程中处于重要的地位,促进了学术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为封建官僚体系选拔了 大量的人才,但到明清时期,由于制度的不断更替,弊端日益突出,故从明代种种的科举制度中找寻科场作弊的渊源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和意义。 本人为历史专业学生,对历史知识有相对完善的掌握和了解,学年论文曾与此相关,已做过简单的调查研究;上述国内外已有相关成果为本文研究提供了极有价值的文献和论点支持,并开阔了本人的研究视野,使得本人对“明代科举制度与科场舞弊现象研究”这个课题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认识到 在中国存在了上千年的科举制度其存在的历史进
6、步性,是我们古人对知识分子选拔的最重要也最有效的途径,也是他们对人类历史的伟大 贡献,但 到明清时期,由于历史的不断进步,尽管统治者为了维护其统治基础,不断的改革科举制度,严厉打击科场舞弊,但科举制度的弊端仍旧日益突出,掩盖不了它即将退出历史舞台的现实,故从明代种种的科举制度中找寻科场作弊的渊源,并对我们当今的高考制度、应试教育改革等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和意义。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 )研究的基本内容: 1、自隋唐开科取士以来的状况简单分析与介绍; 2、明代实施科举新政策的背景及产生的效果; 3、明代所发生的著名的科场作弊案件。 (二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明确 科举取士的
7、重要作用,通过联系并分析明代科举政策存在的漏洞及发生的科场作弊案件,说明科举取士随着历史的进步弊端日现,尽管统治者采取种种措施仍挽救不了其退出历史舞台的进程。 三、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 (一)研究步骤: 3 1搜集二手资料:图书馆、现刊室、过刊室、教参室、相关网站; 2列提纲,形成初稿; 3请指导老师修改; 4向有关老师询问相关专业知识; 5继续修改,充实论文内容; 6反复修改,打印成稿。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法:以科学的理论来分析科举制度在明代存在的弊病; 2案例分析:通过明代 著名的科场作弊案件,进一步分析科举政策所存在的漏洞,分析问题、进行归纳总结。 3比较研究:比较各种因素,通过
8、比较,将各因素的比较结果的关联点串连起来,研究形成系统性较强的理论。 (三 ) 研究措施: 1通过图书馆阅读、借阅书刊、杂志、报纸等; 2互联网查找最新资料; 3跟踪有关研究人员研究动向; 4了解国内外研究动态。 四、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张建伟 .明清科举考试防弊措施探析 兼论对当今国家教育考试防弊问题的启示 . 民办教育研究 .双月刊 .2008.(1) 2卢奔芳 .历代科场舞弊的手段及惩治 历代科场舞弊的手段及惩治 .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1) 3郭培贵 .论明代科举制的发展及其消极影响 .内蒙古社会科学 (汉文版 ).2003 年第 24 卷第 5期 4王若梅 .明朝
9、科举制度的特点、作用及负面影响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 2002 年第 17 卷第 2 期 5宗韵 .明代人才选拔制度的特点及利弊 .安徽史学 . 2003.(2) 6王先锋 .明清科场的舞弊与反舞弊 .渭南师专学报 .1998.(4) 7李世愉 .分地取士是科举制度发展的必然趋势 .文化学刊 .2008.(1) 8彭武麟 .科举制度与古代封建政治关系简论 .吉首大学学报 .2009.(1) 4 9杭建伟 .明初南北榜案性质浅探明初南北榜案性质浅探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2) 10王兴亚 .明代考试舞弊的防范及其查出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02.(3) 11刘海峰 .李兵 .中国科举史 .上海 .东方出版中心 .2004 12綦晓芹 .科举 .重庆 :重庆出版社 .2007 13李尚英 .科举史话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3.(1) 14鲁威 .科举奇闻 .沈阳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0 15郭 培贵 .论明代科举制的发展及其消极影响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2003(5) 16文正义 .湖南科场案杂记 .书屋 .19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