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恳谈”:治理变迁中的协商民主地方经验【开题报告】.doc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295968 上传时间:2018-09-1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主恳谈”:治理变迁中的协商民主地方经验【开题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民主恳谈”:治理变迁中的协商民主地方经验【开题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民主恳谈”:治理变迁中的协商民主地方经验【开题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民主恳谈”:治理变迁中的协商民主地方经验【开题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民主恳谈”:治理变迁中的协商民主地方经验【开题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行政管理 “民主恳谈”:治理变迁中的协商民主地方经验 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国内研究动态: 民主恳谈最初是 1999 年 6 月在温岭市松门镇开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试点教育中创造的,以会议对话和讨论为基本形式的一种思想教育方法,此后,经过不断的发展、改进和创新,已逐渐在市级部门、乡(镇)村、企业呈三个扇面推开,并演变为以民主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监督为核心,以 “对话、协商 ”为特征的民主治理模式。迄今为止,民主恳谈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载体 。催生温岭民主恳谈产生的最初的直接契机是, 1999 年,浙江省委省政府要

2、在全省范围内进行一次 “农业农村现代化教育 ”, 6 月 25 日,松门镇党委政府召开了一次村民们从来没有见识过的会议 “农业农村现代化教育论坛 ”, 200 多名自发赶来的民众与镇领导进行了平等的对话。民众的提问大到村镇建设规划、小到邻里纠纷,镇领导耐心听讲,周详地解释与答复。这次会议给政府官员和民众都带来了意外的收获:对于宣传部门的官员而言,无疑是找到了一种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点;对于乡镇的领导而言,原来所担心的没人来或者没人讲话的情况并没有出现;对 于民众而言,没想到的是领导居然还对自己提出的一些问题耐心回答,而且还做出了某种承诺。 1999 年底,温岭市委推广松门镇的做法,将这一思想政治

3、工作创新的新载体,纳入市委对乡镇的综合目标考核之中。于是,各乡镇出现了 “百花齐放 ”的局面。 “民情直通车 ”、 “便民服务台 ”、 “便民服务窗 ”、 “电话热线 ”等以改进服务为取向的一些形式多样的民主沟通和对话活动开始出现在温岭各乡镇。 第二阶段:形成原创性的基层民主实践。 2000 年 8 月 ,温岭市将形式多样的民主沟通和对话活动形式统一定名为 “民主恳谈 ”,并开始总结民主恳谈的一般 原则和活动方式, 2001 年 6 月、 2002 年 10月,温岭市委发布了进一步深化民主恳谈活动,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两个文件,要求进一步规范民主恳谈活动,并大胆实践,将活动向非公有制企业和村

4、镇和市政府职能部门延伸,力图使民主恳谈成为村民自治、乡镇基层政权和市政府职能部门重大事项决策的必经程序,成为民众管理和监督不同层次和领域社会公共事务的平台。在温岭市委的强势推动下,牧屿镇和温峤镇开始尝试将民主恳谈提升到民主决策的层次上,直接在民主恳谈中达致某种乡村公共事务的决策。可以说,在提2 升地方党委执政能力的政治生态中,温岭 市委的系列文件的出台及民主恳谈活动领导机构的建立,无疑为民主恳谈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最为基本的制度性平台。而牧屿镇和温峤镇的创新性实践,则又进一步拓展了民主恳谈的创新空间。 第三阶段:激活政治制度的新试验。随着温岭民主恳谈的社会政治影响的加大,上级、媒体和学者关注和介

5、入的力量开始逐步增多。如何进一步推动民主恳谈的深入发展,如何使得这种原创性的基层民主实践得以持续而常态运作,就成为一个新的问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 2004 年 9 月,温岭市委发布关于 “民主恳谈 ”的若干规定 (试行 ),对民主恳谈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镇 (街道 )民主恳谈的议题范围、村民主恳谈议题范围、镇 (街道 )党委党内民主恳谈的议题范围、城市社区民主恳谈的议题范围、市政府职能部门民主恳谈的议题范围、民主恳谈会议的议程等都做出了规定。于是,民主恳谈作为一项与公共决策密切相关的社会协商制度,在温岭市层面得到确立。因此,如何使得民主恳谈与现行法律衔接,如何使得民主恳谈与现行国家制度对接,

6、就成为温岭政治官员考量和探索的路径。 2005 年,在温岭政治官员与学者专家的互动中,运用 “协商民主 ”的方法来进行民主恳谈的 “泽国试验 ”和将 “民主恳谈 ”与乡镇人大预算审查深入结合 的 “新河试验 ”浮出水面。 国外研究动态: 自近代以来 ,政治参与一直是西方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标志。传统政治参与的核心是投票选举 , 20 世纪中后期 ,随着人民民主意识的不断增强和现代社会信息化速度的加快 ,现代意义上的政治参与范围大大拓展了 ,除了投票选举之外 ,还延伸到了影响政府决策管理等各个方面。至于政治参与的概念 ,在西方政治学里有许多界定 ,如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上说 ,政治参与是

7、 “参与制订 ,通过或贯彻公共政策的行动。这一宽泛的定义适用于从事这类行为的任何人 ”。蒲岛郁夫在他的政治参与一书中认为 ,“所谓 政治参与是指在对政府决策施加影响的普通公民的活动 ”。美国学者阿尔蒙德和鲍威尔在比较政治学中 ,认为 “政治参与是公民影响或试图影响政府决策的行为和活动 ”。亨廷顿则对政治参与的界定是 :“平民试图影响政府决策的活动 ”。综合以上观点 ,我们认为 ,政治参与是指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的途径 ,有序地参与政治生活并影响政府决策与管理的活动。而农民政治参与就是指农民依法、有序地参与政治生活并影响各级部门的干部及其决策的行为。中国学者对农民的政治参与很早就有关注 ,但对其

8、倾注很高的热情并进行大量的个案研究 ,是在20 世纪 90 年代农村 地区实施村委会选举之后才开始的。这期间学者对农民政治参与研究的角度主要有两个 :一是通过对制度内的基层民主选举的个案研究 ,探讨中国农民政治参与的主要方式 (杨明 , 2000) 、参与动机 (徐勇 , 1999) 、制约因素 (徐炜 , 2001) 、参与质量 (王智军、项生华 , 2003)等 ;二是通过对制度外的农民政治参与的分析 ,来探讨农村政治危机的根源 (于建嵘 , 2001)以及非制度参与的危害和治理 (赵寅科 , 2002)等。这里我们不难看出 ,当下学界研究的视角还主要停留在村民选举3 方面 ,也部分涉及农

9、民政治参与的深层次问题 ,而对村民自治中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等有关农民参与问题以及对非制度性参与的解决途径等问题的研究不多 ,至于在当今农民参与意识日益增强的背景下 ,如何去开辟新的参与渠道以满足农民的愿望 ,如何疏通被堵塞的参与渠道 ,大胆地让农民进入 ,如何将农民的参与行为引领到党和政府所倡导的民主政治道路上去 ,这些研究则更少。 作为政治参与新面孔出现的 “协商民主 ”( deliberativedemocracy)是 20 世纪末期西方政治学界兴起的一种民主理论范式 ,从时间上看 ,与发轫于温岭市的民主恳谈活动几乎相吻合。所谓协商民主 ,就是公共协商过程中的参与者围绕一个主题

10、各自提出相关理由 ,通过平等而自由的对话方式 ,在广泛考虑公共利益的基础上 ,利用公开审议的理性来指导协商 ,从而赋予立法和决策以政治合法性。协商民主的产生有其深刻的背景 ,主要是 “随着国家的职能越来越复杂而政治之规模越来越大 ,而起源于 19 世纪的自由主义民主的制度及其技术官僚的行政体制似乎越来越不能适合新形势下所面临着的一些挑战 ”。在自由主义民主 (或制度性民主 )中 ,虽然公民有选择自己代理者的权利 ,但是很少能对这些代理者所做的选择进行讨论并加以理解。而协商民主正是在这一前提下敦促 “当政者 ”通过理性、认真地思考 ,审视参与者的各种理由 ,或者改变自身偏好 ,或者说服他人 ,进

11、而做出合理的选择。协商民主的意义就在于它在不否认选举民主的作用的前提下 ,着重强调其决策民主的功能 ,在尊重国家与社会之间的界限的同时 ,充分肯定公民积极参与政治生活的价值。它还力图通过完善民主程序、扩大政治参与的范围、强调通过自由平等的对话来消除各种冲突 ,保证公共理性和普遍利益的顺利实现 ,以修正传统民主模式的缺陷与不足。 关于协商民主 ,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不同的解释 :一是认为协商民主是一种民主治理形式 ;二是把协商民主看成是 一种团体组织或政府形式 ;三是将协商民主看成是一种决策体制。我们则倾向于后者。米勒认为 ,当一种民主体制的决策是通过公开讨论 每个参与者能够自由表达 ,同样

12、愿意倾听并考虑采取相反的观点做出的 ,那么 ,这种民主体制就是协商的。这种决策不仅反映了参与者先前的利益和观点 ,而且还反映了他们在思考各方观点之后做出的判断 ,以及应该用来解决分歧的原则和程序。亨德里克斯认为 ,协商民主更像是公共论坛而不是竞争的市场 ,其中 ,政治讨论以公共利益为导向。在协商民主模式中 ,民主决策是平等公民之间理性公共讨论的结果。正是通过追求实现理解的 交流来寻求合理的替代 ,并做出合法决策。作为一种决策形式 ,协商民主要求在其中容纳每个受决策影响的公民 ,实现平等参与的实质性政治平等以及决策方法和确定议程上的平等 ,自由、公开的信息交流 ,以及赋予理解问题和其它观点的充分

13、理由。只有满足这些条件的协商过程 ,才能够形成具有民主合法性的决策。 如果撇开体制差异和文化背景等因素而论 ,我们发现民主恳谈与协商民主的参与形式之间的确存在着许多相近或相似的因子 ,两者无不强调参与的重要性、讨论的公开性、决策的民主性等 ,而且4 它们的方式和结果一般都能够得到多数普通民众的认可和支持。 协商民主理论所体现出的一些基本精神不仅能够持续鼓舞民主恳谈的实践 ,同时也能够给民主恳谈的实践提供更多的借鉴与启示。 依据 : 当下台州的基层民主实践将协商民主引入到基层民众的政治生活之中,它对我国基层民主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而且,这种制度创新也受到了学者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比如,何包钢

14、、王春光、郎友兴等已经尝试从协商民主的视角来理解台州基层民主实践(温岭民主恳谈)这种制度创新的意义与价值。协商民主作为一种民主的治理形式仍然需要在实践中寻求制度支撑。正如mark e. warren 教授认为民主的根本价值就是所 有人都参与,参与的各方都享受民主权利,他强调制度环境对协商民主的重要性,指出国家应该创造制度环境,以促进协商民主。 因此,完善协商过程必然要求建构协商制度、组织和规范协商过程,做出权威性决策以及实施这些决策。而台州地方政府在这些方面的创新是较有成效的。本文希望通过地方层面若干个案的分析,构建一个协商民主的理论与实践互动模式,探讨地方政府创新的具体进路。 意义: 民主恳

15、谈丰富了基层民主形式 ,扩大了基层民主 ,为广大农民群众自由、广泛、直接参与基层社会公共事务的决策和管理提供了新的渠道 ,为基层民众监督乡镇政府的权 力行使提供了新方式 ,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开辟了新途径。同时 ,民主恳谈又是农村的一所新式民主学校 ,农民群众从中受到了民主的锻炼和熏陶 ,他们在广泛而真切地参与社会事务的决策、管理和监督的过程中 ,民主意识和民主观念不断增强 ,民主习惯逐步养成 ,行使民主权利的能力不断提高 ,政治参与热情不断高涨。不难看出 ,民主恳谈的实践意义是十分明显的。 (一 )促进了决策的民主化 民主恳谈的实践 ,改变了以往由少数领导拍板的决策方式 ,在多元利益主体和公众

16、的广泛、平等参与下 ,通过各种看法和主张的碰撞、交锋 ,通过公众的利益诉求和民意的公开、自由 、充分表达 ,以影响或修正政府决策 ,使政府的决策更能体现民意 ,代表当地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愿。同时决策过程也由原来的“暗箱操作”变为“阳光决策” ,提高了透明度 ,促进了决策的民主化。 (二 )强化了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民主恳谈的实践 ,是对乡镇政府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是确保基层政府依法行使权力 ,防止权力腐败的关键环节。在我国农村建立了村民委员会直接选举的民主制度之后 ,社会主义民主化进程如何从农村的村民自治起步 ,稳健、广泛、深入地继续推进 ,在乡镇一级建立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制度化、规

17、范化、程序化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 督机制 ,无疑是我国基层民主建设的一个新课题。而民主恳谈正是对这一课题的积极探索和回应。民主恳谈在基层民主建设方面的实践 ,提高了人民群众对基层社会事务的知情度、参与度、选择度和监督度 ,一定程度上防止和约束了权力利益化和利益特权化。 (三 )确保了农村社区的和谐与稳定 当前农村正处于新旧体制和利益格局调整时期 ,农村的各类社会矛盾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 ,需要我们积极探索有效途径予以正确处理和认真解决。而民主恳谈的实践 ,使得干部群众面5 对面地对话交流 ,干部为群众释疑解惑 ,从而拉近了干群的距离 ,同时也使群众有了质询、投诉、建言的渠道 ,消除了满腹的牢骚和怨

18、气 ,疏通了久滞的不满和抵触情绪 ,进而化解了群众与群众、群众与干部之间的矛盾 ,确保了农村社区的和谐与稳定。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研究基本内容: 松建村的民主恳谈会影响着村里的每个人,民主恳谈会十年的经历改变着松建村,改变着松门镇,也改变着台州。 “让群众参与决策,把听取群众意见引入决策过程,就能减少失误;让群众参与管理,大家都来当诸葛亮,就能管好大家的事;让群众进行监督,办事让群众指手画脚,可以为干部砌上一堵拒腐蚀的墙。”的确,这个正是借着松门这片被誉为“中国 基层民主曙光” 民主恳谈发祥地的东风,松建村两委通过民主恳谈的形式,对全村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将居住区、农

19、业区、工业区、公共服务区分离开来,高起点规划建设崭新的居住区。经过几年的艰辛努力,松建村实现了人居环境的谐和、整合、集约和集聚。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房屋美化、环境净化、河道洁化、管线暗化和平安村居的“七化一平安”工程,终于从花蕾结成了累累硕果。 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 ,协商民主在现实的世界政治舞台尚缺乏制度性的保障 ,而且其自身的经验也不够丰富 ,因此 ,过高估计协商民主的功效是不切实际的。反观今 天的民主恳谈活动 ,它也正面临着类似的问题。民主恳谈至今还缺乏较有效的刚性机制 ,至于使其纳入到法制化轨道 ,并以此确保农民政治参与的正常化和规范化 ,将有很长的路要走。概括起来 ,当下农村

20、协商式民主恳谈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 问题 : 1. 主题范围狭窄。在恳谈会的主题确定上 ,主要由组织者在会前提出 ,有些组织者因为怕招惹麻烦 ,同时还要完成上级下达的考核任务 ,就把离群众生活较远的一些议题搬弄到恳谈会上来 ,表面上看也算开展了恳谈会 ,但实际上群众不喜欢。而群众真正关心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 ,却经常徘徊在恳谈会之外。 2. 代表性不 够强。在参加镇级恳谈会的代表选择上 ,组织者主要是召集一些地方精英参加 ,至于群众参加与否或者有多少人参加则不作硬性规定。因此 ,有些恳谈会群众根本不愿参加 ,除非涉及到自己的切身利益。这一现象表明 ,组织者对群众的基本素质缺乏信心。其实 ,即使一

21、个文盲参与其中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也是有价值的 ,因为他可能代表着他那个群体的观点。 3. 政务信息欠透明。恳谈会开的质量如何 ,关键在于问题的辩论是否到位和透彻 ,而后达成共识 ,但政府的政务信息往往半透明或者不透明 ,这时与会者既不了解组织者的真实意图 ,也不知道相关的6 法律法规 ,只能就 事论事 ,思路打不开 ,进而不能从宏观上去把握恳谈主题 ,而且恳谈所达成的共识也只能是低层次的共识。同时由于信息不透明 ,所达成共识的落实情况也无法实施监督。 4. 制度保障性较差。现在恳谈会的举办大多由一些素质高、责任心强的地方党政主要领导推动。如果领导岗位发生了变化 ,民主恳谈能否坚持下去还是一个

22、问题。这是民主恳谈长期徘徊在体制边缘所带来的弊端 ,同时也表明恳谈会制度保障性差。尽管地方上也出台了一些相关文件和规定 ,但民主恳谈毕竟尚未纳入国家法制化轨道 ,缺乏一些刚性原则作保障。 三、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 步骤: 一、 选题 有三个原则: 价值性:选题要有科研价值、有社会需求 ; 创新性:选题应是新领域探索、空白填补、通说的纠正(推陈出新)、前说的补充(丰实完善); 可行性:个人条件、实践性调查、资料占有条件、指导教师条件。 二、搜集资料途径:一是通过社会调查;二是通过大量阅读、查阅文献资料。 (一) 社会调查调查的对象内容:专业、论文需要确定对象内容;调查的方式与方法:蹲点、泡面、

23、提问等。 (二) 读、查资料文献:精选;选摘要点、观点;研究消化作为我所用 “提炼过程。 ” 三 、 确立论点、选定材料 (一) 明确论点是关键 (论点明确) (二)明立论点要力求正确、有新意(观点新颖 -最近两年的热点问题) (三)确立论点要写出论点句。总论点 -分论点 例:著名经济学家于兴远题目在决心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之后(总论点) 分论点分三层:明确改革方向;对新经济体制进行全面设计;制定实施改革的步骤。 (四) 根据论点筛选材料 (丰实 -翔实 提炼 ) 四、编写写作提纲 (一) 拟定标题写出论点 (二) 确定 层次分出段落 (三) 取舍材料列示论据 (四) 理顺文脉合理布局 7 方法和

24、措施: 调查法 、 观察法 、 实验法 、 文献研究法 、 实证研究法 、 定量分析法 、 定性分析法 跨学科研究法 、 个案研究法 、 功能分析法 、 数量研究法 、 探索性研究法 信息研究方法 、 经验总结法 、 描述性研究法 、 数学方法 、 思维方法 四、参考文献 : 1邹正金 .关于村级民主制度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J.改革, 2003( 9) : 3-4. 2乔文学 .从“村民问村官”到“议事恳谈会” 五峰建立议事恳谈会制度的探索与实践 J.组织部长参阅, 2003(1): 6-7. 3徐汉军 .探析宜昌农村基层的“议事恳谈会”的制度 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08(10): 41-

25、42. 4林尚立 .协商政治: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一种思考 J.2003(13): 71-72. 5孙关宏 .胡雨春主编 .政治学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 6朱勤军 .中国政治文明建设中的协商民主探析 J.政治学研究, 2009(15): 51-52. 7James Bohman, Public Deliberation: Pluralism, complexity and DemocracyM. The MIT Press, 1997. 8Mark Warren, “ deliberative democracy” , in April Carter and G. Stoke

26、s EdsM. Democratic Theory Today, Polity press, 2000. 9Amy Gutmann and Dennis Thompson, Why Deliberative DemocracyM?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4. 10吴乐珍 .协商民主理论与中国地方民主的实践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J.浙江社会科学 2005(9) : 81-82. 11陈家刚 .风险社会与协商民主 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6(3): 71-72. 12王洪树 .协商民主的缺陷和面临的践行困境 J.湖北社会科学, 2

27、007( 1): 8-11. 13杨明 .四县农民政治参与研究 J.社会学研究 ,2000 (2): 28-31. 14徐炜 .试论当前中国农民的政治参与 J.江西社会科学 ,2001(7): 108-111. 15李景鹏 .建立民主恳谈和民主决策的新机制 J.浙江社会科 学 , 2003(1): 1-2. 16王道坤 .协商民主在中国的适用性条件及其前景 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7): 16-20. 17约翰 .罗尔斯 .公共理性的观念 M, James ohman .WillianmRehg,协商民主 :伦理性与政治 M,8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6. 18美 詹姆斯 .S.菲什金著,王文玉泽 .协商民主 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4. 19陈家刚 .选编 , 协商民主 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6. 20蒲岛郁夫 .政治参与 M.北京 :经济日报出版社 ,199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开题报告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