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约瑟夫·奈软权力理论中国化的探讨【开题报告】.doc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296176 上传时间:2018-09-1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约瑟夫·奈软权力理论中国化的探讨【开题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对约瑟夫·奈软权力理论中国化的探讨【开题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对约瑟夫·奈软权力理论中国化的探讨【开题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对约瑟夫·奈软权力理论中国化的探讨【开题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 毕业论文 开题报告 汉语言文学 对约瑟夫 奈软权力理论中国化的探讨 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一) 论文综述 1、 理论的渊源及演进过程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在其 1990 年出版的注定领导世界 :美国权力性质的变迁一书 ,以及他于同年在对外政策杂志上发表的题为软权力一文中 ,最早明确地提出和论述了“软权力”这个概念 ,并使之开始流行起来 ,成为冷战后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专有名词。这一名词的产生与流行本身 ,在某种程度上说明美国在当今世界拥有绝对的“软权力” ,也是其“ 话语霸权”的一种表现。 “软权力”思想的基本内涵在奈 1990 年出版的注定领导世界中已经

2、得到了比较清晰地表述 ,他后来所发表的相关文章和著作基本上都是在 1990 年提出观点 的基础上 ,对此所 进行的 补充和扩展。 如 2002 年,奈发表了美国霸权的悖论一书,进一步集中讨论了软权力的问题。 他在 2004年出版的新著软权力 :在世界政治中获得成功的途径一书中 ,更是 除了 在 对过去阐述的有关“软权力”思想进行比较系统地梳理和更为清晰地表述之外 ,还就其他行为体所拥有的软权力及软权力的量化分析等等新的问题做了一些阐述与分析。 2、 国外有关研究的综述 美国 学者 约瑟夫奈 虽然最早提出“软权力”理论,但在美国这一理论并没有得到广泛的接受,没有成为主流理论。 在西方看来 ,软实

3、力的竞争“是对抗共产主义最有效的摧毁力量”。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的原因 ,并非美国的硬实力过于强大 ,而是美国软实力起了主导作用 ,并最终主导了东欧苏联政治、经济和文化走向。奈提出软实力这一概念的目的 ,是要说明美国文化同化力和美国生活方式的吸引力 ,从而强调美国不仅在硬实力方面拥有优势 ,在软实力方面也拥有优势 ,最终在全世界确立其思想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因此 ,奈主要是基于 当时美苏竞争的历史与现实的反思 ,把软实力作为研究国际关系的概念并视为一种战略思维工具。 3、 国内研究的综述 我国学者对软权力的研究 , 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 一是对软权力理论的研究 , 如朱峰的浅议国际关系理论中的

4、“软权力” , 张小明的约瑟夫奈的软权力思想分析等。二是运用软权力理2 论研究有关国际关系问题 , 如刘德斌的软权力 : 美国霸权的挑战与启示 , 陈琴啸 的 论软实力与中国外交 等。从目前现状看 ,国内学术界普遍忽视 了对中国软实力的量化。大量的文章都是对中国软实力的理论分析 ,缺少定量 考察。 4、 本人对以上综述的评价 近年来我国官方对国家软实力建设的重视前所未有,甚至将提升文化软实力写进了十二五规划建议草案;而学术界对软权力的研究也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相对来说,学术界对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的“王道”哲学的重视程度有所欠缺,而通过西方的“软权力”和东方的“王道”思想对比研究的尝试中,我们

5、可以总结出一套既可以让西方“听得懂”,又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宣传战略。 通过观察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不难发现中国软实力并非强大,可谓有剑无锋。在这种情况下从事软实力研究,我们无需与美国或其他国家一竞长短,而 是通过在研究的过程中达到内省、反思和自我充实的目的。 (二) 选题意义 1、 理论 依据 1990 年 ,约瑟夫奈在世界权力的变革、软权力和注定领导世界 :美国权力性质的变迁等著作中 ,最早系统地提出和阐述了“软权力”这一概念。 1996 年之后 ,在信息革命浪潮的冲击下 ,“软权力”概念得到长足的发展。约瑟夫奈和威廉欧文斯在外交上发表题为美国的信息优势的文章 ,率先提出“信息权力”的概念。之

6、后 ,奈等人又陆续发表一些颇有影响的文章 ,推动“软权力”概念的发展。 约瑟夫奈给权力下的定义是 :权力是 影响他人行为获得自己目标的能力。他提到 ,人人都熟悉硬权力 ,硬权力依赖于引诱 (“胡萝卜” )或威胁 (“大棒” ) ,如经济和军事 ,但有时人们不需威胁或利诱也能得到想要的东西 ,这种间接得到想要东西的方式就是“权力的第二张面孔” ,奈进一步提出“软权力”的概念 ,“软权力”就是同化而非强迫他人去追求你想要的东西。奈认为 ,“软权力”依赖于塑造他人偏好的能力 ,“软权力”不仅仅是影响力 ,还是吸引力。归纳起来 ,奈的“软权力” 主要包 含 文化吸引力 、 意识形态的吸引力 、 塑造国

7、际规则和决定政治议题的能力 等 方面 的 内容 。 总之 ,在奈看 来 ,“软权力”是相对于“硬权力”而言的 ,它指的是同化而非强迫他人去追求想要的东西 ,它是一种吸引力。 2、 现实意义 作为国际关系理论的一个“新”概念,约瑟夫奈的软权力理论是基于对美国霸权主义的衰弱而提出的为提升美国影响力的一个概念,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国政治及政策的制定。通过对奈的软权力理论研究,我们既可得到就如何输出我们的价值观,提升国家形象的一定启示,还可式微他国的国家政策制定的变化,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3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研究的基本内容: 约瑟夫奈最早明确提出并论述了软权力 思想。在他看来

8、,软权力主要包括文化吸引力、意识形态或政治价值观感召力及塑造国际规则和决定政治议题的能力。 本文主要研究奈的软权力理论的提出、发展,及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王道”的相似性和差异,从而得出对提升我国国际形象的启示。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与 美国及其他国家 相比 ,中国软权力有哪些优势和不足 ?之于 中国 ,传统政治哲学中的“王道”思想 具体包括哪几方面的内容 , 这些内容与约瑟夫奈的概念有哪些不同 ? 中国在 官方与民间 外交实践中 ,应 如何运用自己的软权力 ,来塑造良好的大国形象 ? 三、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 研究步骤: 1.搜集 约瑟夫奈全部作品 ,了解 其思想体系,重点研究其软权力理论 。

9、 2.搜集 国内外研究约瑟夫奈软权力相关文献 , 通读文献,了解国内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及存在的缺陷。 3.详读 奈的作品及研究奈软权力的相关文献 , 从而大致上有一个论文的框架,最后完善细节,论文大致成型。 研究方法: 事例论证结合分析说明,适当引用他人的评论。 研究措施: 1.制定研究方案,搜集相关书面资料 ; 进行 文献检索补充,列出大致提纲。 2.反复比较、研究资料,修改提纲 ; 根据提纲完成论文初稿 ; 与指导老师交流沟通,认真校对论文并最终完成毕业论文。 四、参考文献 1.Joseph Nye /Owens.“America s InformationEdge“.Foreign Af

10、fairs.(March - April).1996. 2.Sheng Liju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 Asymmetrical Strategic Partners“.Washington Quarterly .Summer.1999. 3.约瑟夫奈 .软力量 : 世界政坛成功之道 .吴晓辉、钱程译 .东方出版社 .2005 年版 . 4.约瑟夫奈 .硬权力与软权力 .门洪华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 5.约瑟夫奈 .美国霸权的困惑 为什么美国不能独断专行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2 年版 . 6.约瑟夫奈 .理解国际冲突:历史与

11、理论(第七版) .张小明 译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9 年版 . 4 7.约瑟夫奈 .灵巧领导力 .李达飞 译 .中信出版社 .2009 年版 . 8.约瑟夫奈 .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 .军事译 文出版社 .1992. 9.孙中山全集 10.王沪宁 .作为国家实力的 : 软权力 .复旦学报 (社会科学版 ).1993.(3). 11.朱峰 .浅议国际关系理论中的“软权力” .国际论坛 .2002.(2). 12.张小明 .约瑟夫奈的“软权力”思想分析 .美国研究 .2005.(1). 13.刘德斌 .“软权力”说的由来与发展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4.(4). 14.刘德斌 .软权力 :美国霸权的挑战与启示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1.(3). 15.郑永年 /张弛 .国际政治中的软力量以及对中国软力量的观察 .世界经 济与政治 .2007.(7). 16.约瑟夫奈 /王缉思 .中国软实力提升损害美国了吗 .环球时报 .2008.(49). 17.约瑟夫奈 /西恩克瑞翰 /塞比拉尔曼著 .杨丹志编译 .说服的权力 美国领导权的二元构成 .国际论坛 .2003.(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开题报告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