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毕业论文 开题报告 汉语言文学 笑傲红尘 愁尽清觞 简论周邦彦及其清真词 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一)、研究动态: 周邦彦是北宋末年 的词坛巨匠之一,是历年来 研究的重点与热点。据定量分析的结果显示,在两宋十大词人 “排行榜 ”上,周邦彦与苏轼同居第二位(参见王兆鹏、刘尊明历史的选择 宋代词人历史地位的定量分析,文学遗产 1995 年第 4 期)。 20 世纪的周邦彦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996 年 3 月,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刊登了崔海正、阎立亮的近年周邦彦词研究述略一文,湖 北大学词学研究中心主编的词学研究年鉴( 1995 1996)(武汉出版社 2000
2、年 3 月版)刊发了董希平苏轼、周邦彦及其词研究综述一文,两文分别对 1997 年前周邦彦及其词的研究成果作了回顾与描述。 19971999 三年中,对周邦彦及其词的研究又有新的进展,共发表了近 20 篇学术论文,关于周邦彦与大晟府的关系有了新的发现,对周邦彦在词史上的地位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而且关于周词艺术诸方面的探讨在角度上也有创新。现将 尽 年的研究状况综述如下。 1、 对周邦彦与大晟府及大晟词人关系的考证 周邦彦曾出任大晟府 提举官,使得大晟府在词史上蒙上一层炫目的光彩。诸葛忆兵周邦彦提举大晟府考(文学遗产 1997 年第 5 期)一文考辨了周邦彦在大晟府的任职经历,澄清了诸多史实,有助
3、于重新审视大晟府对宋词的影响。该文认为后人对周邦彦的误解的关键点在于周任职于大晟府的时间及因此所发挥的作用。作者从周的履历和其他大晟府的提举官任期两方面加以考辨,认为周提举大晟府的具体时间,是在政和六年( 1116)十月至政和七年( 1117)三月之间,任期最长不超过半年,短则或许只有一二个月。此外,作者考证出,大晟府诸多重大举措,均与周无关;而且, 周在大晟府期间与其他六位 “大晟词人 ”(据有词收入全宋词者)鲜有共事与交游。这样,周对大晟府的贡献显得较小,澄清了自碧鸡漫志历词源而下的诸多不实之说。 龙建国大晟府与大晟府词派(文学遗产 1998 年第 6 期)一文承杨海明的说法,将周邦彦归入
4、大晟府词派,认为 “大声 ”不仅是周对万俟咏词的审美评价,而且是周及其他大晟府词人共同的艺术追求。将周纳入一定的流派,在群体透视与个案分析中全面把握周词的艺术追求、艺术渊源与艺术表现等是一个新的进步,其思维与视角的突破,实大有功于周词研究。 诸葛忆兵大 晟词风和北宋末年世风(文学遗产 1998 年第 6 期)一文称周邦彦为 “大晟词人 ”。作者探讨北宋末年世风对周邦彦等人的创作影响,认为以周为首的大晟词人创作上呈现出某些共同特征,形成大晟词风。世风的谄媚、浮糜与趋雅相应地形成词风的谀颂、俚俗和醇雅。将周并入大晟词人,并据此而论其词风与世风之关系,有助于深入了解词体内部的某些演化嬗变轨迹。 2、
5、对周邦彦的词史地位的论定 周邦彦词史地位的探讨, 历年来都是周邦彦研究的热点 ,其中以蒋哲伦论周邦彦在词史上的地位(古典文学知识 1998 年第 1 期)和杨万里论 清真词在宋代的文学效应(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1997 年第 1 期)为代表。 蒋文对前人 “集大成 ”说提出异议,认为周氏尽管 “精工博大 ”, 但 够不上 “集大成 ”。作者重点从词史演进的角度论述周在词体演进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认为周作为 “词人词 ”的最大代表,在词史上有着继往开来的巨大作用。同时指出 , 将清真斥作唯美主义或形式主义词风开启者的做法,则不仅无视于其词内蕴的深情远意,实际上也反映出对词史的演进过程的偏颇之见。
6、杨文从清真词在宋代被理解和被接受的过程来考察清真词在宋代的文学效应,以此论证周邦彦在宋代的词史地位。 作者从宋人对清真词的评价和有代表性的宋人创作实绩两方面入手,对清真词进行历史面貌还原的阐释。通过两方面的考察,作者勾勒出清真在宋代的接受过程,并总结出三点结论: 、清真词名,始盛于殁后 80 多年,在此以前,词名并不显著;从南宋中后期开始,特别是到了南宋末,清真成了词坛的领袖,开始了治词坛几百年的历程。 、宋人学清真往往只抓住其中的一个方面,忽视了从词藻、词法、词律等方面去学他,实际上是没有真正地了解他。广而言之,每个时代,只会依据自己时代的特点与风尚来理解和接受历史上的某位文学家或某种文学传
7、统。 、清真词集词 体之大成,最为词家雅词正宗。 3、清真词在 词雅化中的作用及其艺术成就。 近年关于这个问题论述较多,依然集中在 “集大成 ”或 “结北开南 ”上,如王洪试论唐宋词发展史上的五个里程碑及其词史意义(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1998 年第二期)一文认为 “词史之流变,赋予周邦彦的使命,正是上承苏轼的雅格,并完成这种雅化之集大成的历史使命。清真词中的每个字,似乎都经历华夏几千年文明之酒的浸泡,洋溢着几千年文明的高雅之魂。 ”王兆鹏宋词流变史论纲(湖北大学学报 1997 年第 5 期)一文以代表词人为纲,对宋词的发展流程作了概 括和总结。作者认为周邦彦注重词的章法结构,使词的艺术规范性得
8、以提高,因而周最大的贡献,即在于对词艺的规范化。 (二)、选题依据: 对周邦彦研究的热点,不仅研究论文多,而且质量高。此外,对清真部分词作的鉴赏文章也多有妙解。 如 孙家政勾勒,暗转,蓄势 周邦彦词艺术三题(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 1997 年第 1 期)一文,总结了周词的艺术表现内涵 ; 曹章庆论周邦彦羁旅行役词的感情心态特征(广西大学学报 1997 年第 4 期)一文运用心理批评的方法,指出周邦彦的羁旅行役词表现出两种比较突出的情感心态。清真艺术上的问 题,研究的视点趋向多元化与交叉化,在历史还原的基础上,体现出清真词作为当代存在的意义。 总之, 近年清真词研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研究者的观念
9、与思维方式在逐步发展变化,新的理论方法在逐步得到运用。但是,与苏、辛的研究相比较,仍稍逊色 。 首先,关于周邦彦与大晟府的关系并未得到最终确认,其中仍有许多争议之点。此外,在基础性研究方面,虽然已到较为完备的阶段,但是一部质量较高的词集编年注本仍是人们期待的。再者,作为一个大文学家,其 词风历来所受争议颇多,褒贬不一,让清真词呈现出一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特色。本次笔者将从周邦彦 所处的时代背景的出发,再探寻其生活遭际与词学创作的联系,进而从词人本身的文学素养和音乐天赋进行分析,力求能全方位的感受词人,对一代词魂周邦彦做一个立体的深刻的揭示。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基本
10、内容: 1、周邦彦生平。 2、清真词。 3、周邦彦的仕人、文人、乐师身份。 (二)、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周邦彦传记的搜索;周词资料的搜集;相关论著的搜索; 2、釐清历代各家对周邦彦词的评述。 3、周邦彦生活阶段的分期及其相应的词作的考定。 4、社会背景(宋代理学思想),生活经历(宦 海浮沉),和个人特质(音乐素养)对周邦彦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影响及其在清真词上的表现。 三、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 步骤: 第一、阅读词人传记,务求传记的真实性和权威性,了解词人生活的社会背景和生平。 第二、通读周邦彦词集全编,做读书笔记,初步形成对清真词的总体印象,重点在自己对词人的主体认识和对其词风的品评。
11、 第三、参看有关周邦彦的诸家研究的评论,并与自己对词人的理解做比较,初步定出要研究的论文方向,进而定题。 第四、选题为中心,搜索相关研究文献资料,进行整合,并着手写出论文初稿。 第五、撰写毕业论文、文献 综述、外文文献翻译等。 方法: 文献研究法 : 调查 有关周邦彦的 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 和 掌握所要研究 的课题 。 探索性研究法 : 用已 得 的 资料和 信息,探索、创造 出有关清真词风的 新知识, 最后系统的得出周邦彦词风形成的原因。 四、参考文献 1 唐 李白 王右军 李太白全集 卷二二 北京 : 中华书局, 1977 2 唐 颜真卿 浪迹先生玄真张志和碑 颜鲁公集
12、 卷九 北京: 中华书局 , 1977 3 宋 苏辙 上书皇帝 苏辙集 卷二一 北京 中华书局, 1990 4 宋 沈义父 乐府指迷 词话丛编本 北京: 中华书局, 1986 5 清 谭献 复堂词话 词话丛编本 北京 :中华书局, 1986 6 清 梁启超 饮冰室词评 词话丛编 北京: 中华书局, 1986 7 陈匪石 宋词举 转引自 唐宋词汇评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4 8 宋 张炎 词源注乐府指迷笺释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3 9 杨荫浏 中国古代音乐史稿 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5 10 宋 周密 浩然斋雅谈 卷下 沈阳: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0 11 清
13、 永瑢 纪昀等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卷一九八 北京 : 中华书局, 1983 12 清 陈廷 焯 白雨斋词话 卷一 词话丛编本 北京: 中华书局, 1986 13 宋 脱 脱等 宋史 北京: 中华书局, 1977 14 宋 张端义 贵耳集 北京: 中华书局, 1959 15 宋 梦元老撰 邓之诚注东京梦华录注北京:中华书局, 1982 2 16 宋 周邦彦撰 罗忼烈笺注清真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 17 夏承焘 唐宋字声之演变 夏承焘集 第 2 册 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 浙江 教育出版社 1998 18 罗忼烈 两小山斋论文集 北京 中华书局, 1982 19 朱崇才 词话史 北
14、京: 中华书局, 2006 20 王国维 人间词话 词话丛编本 北京: 中华书局 , 1986 21 唐圭璋 宋词记事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 22 叶嘉莹 迦陵著作集 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23 叶嘉莹 北宋名家词选讲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24 冯 煦 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 成都: 巴蜀书社, 1995 25 周振甫 文学风格例话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 26 童庆炳 文学理论教程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27 张春义 宋词与理学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8 28 方智范 邓乔彬 等中 国词学批评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 29 沈松勤 唐宋词社会文化学研究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 30 施议对 词与音乐关系研究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5 31 曹章庆 广西大学学报 1997 (4) 32 孙家政 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 1997 (1) 33 罗章 西南 师范大学学报 1998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