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婚恋习俗浅谈【开题报告】.doc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296282 上传时间:2018-09-1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经》中婚恋习俗浅谈【开题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诗经》中婚恋习俗浅谈【开题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诗经》中婚恋习俗浅谈【开题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诗经》中婚恋习俗浅谈【开题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诗经》中婚恋习俗浅谈【开题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毕业论文 开题报告 汉语言文学 诗经中婚恋习俗浅谈 一、 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社会状况,真实地保留了当时的民俗民风。其中婚恋诗占很大一部分,婚恋诗包含着人们对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对远方恋人的思念,对婚姻生活的描述。 大量的婚恋诗形象的反映了男女交往从宽松自由走向严格拘谨的趋势,聘娶婚这种缔结婚姻的主流形式,一夫一妻制与媵妾制并存的社会现实,这些都体现了诗经时代的婚恋习俗。现代社会的婚恋观已经有天翻地覆的差异,但是和诗 经中的这种婚恋观又有割舍不断的关联,我们依旧有一套完整的聘娶礼节,总会挑选一个黄道吉日等等,还有自由恋爱,其中

2、精华的部分被人们保留下来一直流传至今,对我们的婚恋生活有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仪礼 .士婚礼记载了周代聘娶婚礼的全过程,分为纳采、问名、纳吉、请期、亲迎等步骤,这些都在诗经婚恋诗中有清晰地描述。诗经中的婚恋诗还反映了各地婚恋习俗存在差异,礼仪教化的程度并不一致,齐、卫两地因地处偏远而受周朝礼仪教化的影响较少,保留了自己本地的婚恋习俗,而这些婚恋诗习俗给人不一样的印象。 国内的很 多专家学者对诗经的研究都是从婚恋诗入手的,因为婚恋诗是诗经的主体,占了很大一部分,了解了婚恋诗就能很好的了解诗经体现的社会习俗,对现在保留下来的婚恋习俗产生的影响,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历代对诗经婚恋诗的研究,我们看到

3、了远古时代的婚恋习俗与现代的婚恋习俗有很大的差异。 西周初,周公旦就在“分帮建国”的基础上“制礼作乐”,通过对前代文明的总结、继承,系统地建立了一套有关“礼”、“乐”的完善制度,是为周礼。 诗经中的婚礼,据 仪礼 .士婚礼记载,要经过六道手续,叫做六礼,即“纳采 、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纳采相当于现在的订婚、订亲,由男方家向女方家送一点小礼物,一般是一只雁,表示一个家族向另一个家族要求建议婚姻关系。问名,是男方家问女子的姓氏以占卜吉凶。现在我国某些农村地区还有问女方生辰,看与男方的生辰八字相克与否来确定可以联姻,这就叫“合婚”。这也许就是古代婚礼“问名”以占卜吉凶的遗留。纳采在先,问

4、名在后,可见家庭婚姻比两人的结合更为的重要,是两家同意联姻后才顾及询问女子的私名。纳吉是男方家卜的吉兆后到女方家报喜。纳征即订婚,要送较为贵重的聘礼,上古聘礼用币帛,现在我们叫 纳征为送礼。请期就是选择黄道吉日完婚,到女方家征求同意。亲迎就是迎亲,由新郎到妇家迎亲,离家时母亲对新妇有一番告诫和勉励。新郎导妇而归,喝交杯酒,次日见公婆。六礼中纳征和亲迎最为重要。除纳征用币帛外,其他五礼都用雁。后世婚礼直到今天基本上还是延续诗经中的这种婚礼。 从仪礼所载的六礼可以看出 , 礼制中的婚礼具有重卜 (重天意 )、重媒人、重父母之命的“三重”特点。又因为聘礼在行六礼的始终都占有重要地位 , 故又称以“三

5、重”为特色的婚礼为聘娶婚制 。 到了春秋时期 , 这种聘娶婚制发展为一种以媵嫁为特征的 一夫多妻婚制。什么是媵嫁呢 ?公羊传庄公十九年说 :“媵者何 ? 诸侯娶一国 , 则二国往媵之 , 以侄娣从。侄者何 ? 兄之子也。娣者何 ? 弟也。”所谓媵嫁就是陪嫁 , 即一国或一姓的女子出嫁 , 要有同姓的女子从嫁 ,出嫁的称妻或夫人 , 陪嫁的称媵 , 多以妻的妹妹或侄女充任。因此 , 媵嫁婚制亦可称为嫡、妾制。这种婚制 , 在春秋时期相当普遍。 周礼地官中有“媒氏”一职,其职责是:“掌万民之判。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

6、无故 而不用令者,罚之。”从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一是统治者设“媒氏”之职的目的是“导民婚配”,以使民无旷怨、人口繁衍、国家昌盛。 二是从制度上规定了男女的婚龄上限:男三十 ,女二十,过限不嫁娶者要“罚之”。 召南 摽 有梅中的女子唱道:“ 摽 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 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 有梅,顷筐 墍 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这个女子从梅子黄熟,纷纷落地,树上还留七成、三成到全部落光,联想到自己青春流逝、嫁期将尽,夫婿仍无着落,于是情急意切地吟唱出了这首渴求爱情的诗歌。 三是“ 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的文字,显示了西周初年的

7、民风开放。从中我们看不到后世儒家礼仪经典(如礼记、女诫)中规定的“男女不杂坐不亲授”“男女无媒不交,无币不相见”等条条框框,男女交往相对自由,于是,诗经中就出现了大量迥异于后世,风格自由明朗的恋歌。 诗经还有许多表现热恋中的男女自由约会的情歌。邶风静女中有“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鄘 风桑中里面的小伙子唱道:“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郑风子矜中的郑女爱上了一位衣领青 青的士子,禁不住“悠悠”情思,在城楼上约会恋人,望眼欲穿:“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齐风东方之日里的齐女更是率性大胆,干脆到男子家中与其幽会,她的恋人满心欢喜地唱道“ :

8、彼姝者子,在我室兮。在我室兮,履我即兮。” 随着时光的流逝、礼教的深入,青年男女的交往逐渐失掉了原先宽松自由的环境,开始受到礼教的拘束。 鄘 风 帝东 中的女子为追求婚姻自由,不顾世俗对女子自守贞信之节的要求,不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远离父母兄弟,私奔到恋人那儿去了。诗中评价她:“乃如之人也,怀昏姻也。大无信也,不知 命也。”明显地包含着对她的谴责,代表了当时社会的舆论。因此,召南野有死麇中的怀春少女虽在青年猎人强大的追求攻势下接受了他的爱情,但在约会的时候却表现得相当矜持、谨慎,她对恋人说:“舒而脱脱兮!无感我蜕兮!无使也吠!”这与上文提到的幽会恋人的齐女有迥然不同的风格。 同样,郑风将仲子

9、里的多情少女虽深爱着恋人仲子,但仍要一遍遍地劝阻心上人不要翻越院墙与己相会,因为“父母之言,亦可畏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从这战战兢兢的话语中,可以想见当时社会舆论的强大力量。 诗经中 大多数婚恋诗体现的是平民一夫一妻制。郑风出其东门中的男子唱道:“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这名男子在东门外如云的游女中,只爱那位白衣青巾的女子。邶风击鼓中的那位戍边思家的士兵低吟道:“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他心中牵念不忘,发誓白头偕老、生死与共的人是他唯一的妻。这些诗歌从正面表现了普通百姓专一执着的爱情观。另一方面,那些著名的

10、弃妇诗也反映出了平民的道德观念和婚姻状况。 卫风氓中的女子被三心二意的丈夫休弃,她愤怒地斥责丈夫:“女也不爽 ,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可见要求爱情的专一在当时已成为通行的道德观念,并往往以誓言来坚定这一信念。邶风谷风中的女子与丈夫一起度过了贫困的日子,家庭富裕后,丈夫却另有新欢,而她被迫离开了家门:“行道迟迟,中心有违。不远伊迩,薄送我畿。”小雅我行其野中女子的丈夫“不思旧姻,求尔新特”。那女子独自行走在返乡途中,无限凄凉却又强自宽解:“尔不我畜,复我邦家。”“尔不我畜,言归斯复。”从这些诗中都可以看出她们的丈夫见新弃旧,身边不能二女并存的婚姻状况。 诗经的婚

11、恋诗反 映了三千年前周代男女的婚恋习俗:从自由交往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从相识相恋到嫁娶成婚,甚而变心离弃。情感的波澜、“六礼”的程序、妻媵妾并存的格局,宛如一幅幅多姿多彩的风俗画卷展现在后人面前,让我们去欣赏、深思、珍藏。 二、 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诗经婚恋习俗产生的时代背景 ; 2、诗经婚恋诗反映出的婚恋习俗的具体内容 ; 3、诗经中的婚恋诗反映了古代人民怎样的婚恋 观; 4、从诗经的婚恋习俗看现代社会的婚恋观 ; 5、结合当今农村地区的婚恋观念和习俗看诗经婚恋习俗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 6、现代的婚恋习俗有多少是诗经中能够体现出来的,又有多少是现代社会仍然被人们所遵守的

12、。 三、 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 1、通读诗经中的有关 的婚恋诗歌,理解主要内容。 2、查阅辞典解决疑问,一时无法解决的选取出来做进一步的研究。 3、大量阅读相关的考释 诗经婚恋诗歌反映婚恋习俗的文学作品,和历代学者的研究成果。 4、参照毛诗序等著作和今人的注释,根据工具书和相关的参考资料, 并融入自己的见解,动手写稿。 四、 参考文献 1、黄家遵 中国古代婚姻史研究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5 2、高亨 诗经今译 上海古籍出版社 3、袁宝泉 陈智贤诗经探微广州花城出版社 , 4、左洪涛诗经中的奇婚异俗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5、陈戍国 周礼仪礼礼记 M.长沙:岳麓书社 ,2006年 11 月 . 6、赵逵夫等 诗经三百篇鉴赏辞典 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7 年 7、顾伟列中国文化通论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10 月 . 8、宋镇豪 中国全史春秋战国习俗史 M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 1994 9、杨朝明齐风三诗南山敝笱载驱诗旨新说 10、郭沫若 古代 社会研究 M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 196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开题报告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