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毕业论文 开题报告 汉语言文学 中学教材文言文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辨析 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中学语文教材是中学生必用教材,因其使用的广泛性和在考试中的实用性,备受老师、学生、家长等各界人士的重视。但是,中学语文教材中存在的错误也一直时社会各界人士争论的焦点。人们对于教材中存在的错误给予了极高的关注度。在中学执教的老师、比较关注社会的网友以及语言学、古代文学等各方面的专家都踊跃指出,中学教材中文言文在 语言文字、文情语境、事理逻辑、客观史实 等各方面存在的错误。 今年二月份,由 华东师大文学研究所、上海市语文学会等举办的 “中文危机与当代社会 ”研讨会上,与会专家
2、严厉批评当下汉语使用的混乱,已经由局部蔓延到了整体,由个人推及到了社会,由暂时发展成了长期。 我国的古籍绝大多数是文言作品,现代虽然不再使用文言文,但为了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各级各类教学大纲都规定受 教育 者应该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识,具有相应的理解文言作品的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教材就选入了简短的古诗文,初中、高中逐步增加,大学中文系的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学课程也要接触 大量的文言作品,可见在现代 教育 中,培养学生具有读懂文言作品的能力是一个重要目标。 使用白话文的现代人阅读古代的文言作品,自然离不开注释。作注的人,也就是编写教材的人,应该研究古代的语言文字,了解所注作品的内容和背景,并用规范的方式在适
3、当的地方写出有助于理解原文的注释。读注的人,就是使用教材的教师和学生,他们知道注释的基本体例和方式,了解注释的内容和意图,然后利用注释来读懂原文。但读注者,特别是教师,对于注释不应该只是机械地 接受,而应该对注释本身的是非优劣作出评判,发现错误的或不足的注释要予以更正或补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理解注释,进而理解原文。 注释结论是作注者的看法,它告诉读者被注对象是什么、有什么或跟什么相关,读者可以根据这些结论去理解原文或了解别的知识。注释结论是否正确无误,可以从语言文字、文情语境、事理逻辑、客观史实等方面进行验证。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可以分为很多种,比如: 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
4、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 活用为 动词或名词,形容 词 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数词活用 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等等。 其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较为特殊,且不容易分辨。中学教材文言文中有的对这两类现象作出了明确的注释,可是有些比较特殊和少见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却并未加以明确指出,只是从整体意义上进行理解和解释。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文言文时也往往不注重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辨析,也较少给出判断着两类句子的有效方法,使学生无法得到清晰正确的理解,不利于学生古代汉语的积累。 面对如此现状,我们有必要加强对中学教材中文言文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和判断,找出教材中对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现
5、象没有进行明确注释或存 在错误的情况,并且要有正确判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加深对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理解和辨析,从而加深对古代汉语语法的理解,积累古代汉语的知识。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找出教材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句子; 2、分析与概括这些句子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 3、找出中学语文教材中未明确指出特殊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句子教义分析。 三、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 1、搜集中学语文教材汇中的文言文 ; 2、用专业知识判断是否为使动用法或意动用法; 3、对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加以 辨析。 四、参考文献 1、 黎千驹 .训诂方法与实践 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124; 2、 朱城 .古书词义求证法 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7.187. 3、 王宁 .训诂学原理 M .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96.257. 4、王力 .古代汉语 M北京:中华书局, 2008.248 5、 周大璞 .训诂学要略 M湖北: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