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悲感意蕴考论【文献综述】.doc

上传人:文初 文档编号:296379 上传时间:2018-09-1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楚辞》悲感意蕴考论【文献综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楚辞》悲感意蕴考论【文献综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楚辞》悲感意蕴考论【文献综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楚辞》悲感意蕴考论【文献综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汉语言文学 楚辞悲感意蕴考论 在我国文学史上,楚辞是第一部浪漫主义文学著作, 它的出现 及大放异彩 ,打破了诗经以后两三个世纪的沉寂 。楚辞以屈原的作品为主,而屈原的一生十分坎坷,“ 屈原对自己的理想和行为充满了信心和希望,而对自己遭到的不公正待遇充满了哀怨、愤激之情,不得已借诗歌倾泻出来。屈原的一生 是坚贞不屈的悲剧性的一生 ,他的离骚九歌天问招魂九章等,都印记着他一生的心迹。 ” ( 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 ) 他出生高贵,立志辅佐楚王完成统一大业,但却举步维艰,最后自沉于 汨罗江。他的出现,犹如一颗闪亮的星星,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都留下了耀眼的一笔。正如 郭沫若 所说 :

2、 “ 它的时代的确是群星丽天的时代,而他在这个时代中尤其是有异彩的一等明星。 ”( 郭沫若 屈原研究 )。 一、楚辞研究回顾 著名学者 李中华 , 朱炳祥 在 楚辞学史一书中提到:我们将两千多年初次研究概括为三个不同层次,这就是:章句训释层次、义理探寻层次、整体研究层次。这三个不同层次与楚辞研究三个历史阶段吻合,即在受经学思潮影响的汉代,主要表现为章句训释的层次,在受理学影响的宋代,主要表现为义理探寻的阶段,在西学影响的五四 运动至今,主要表现为整体研究的倾向。 第一个阶段是两汉时期。两汉时期对楚辞的研究,其实 在 汉初已经开始,肇源于贾谊与刘安。刘安所著离骚传虽已失传,但班固离骚序援引的一小

3、部分“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蝉蜕浊秽之中,浮游尘埃之外,皎然泥而不滓;推此志,虽与日月争光可也。”为后世楚辞的研究开辟的道路。至司马迁史记,写成了屈原 贾生 列传,记录屈原的生平与事迹。西汉末年刘向父子对将楚辞汇集编纂,至东汉,王逸此为依据,著成楚辞章句十七卷,是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内 容丰富,包括了训诂、校勘、考史、评文等各个方面,以章句训释为主要特征。魏晋隋唐 年代 虽然没有什么特别的突破,但注释、音读、文论等方面仍有发展。晋代郭璞著有楚辞注三卷,已亡佚,但隋释道骞楚辞音保留了郭注七条,尔雅存三条,山海经存十余条。楚音是这一时期研究较多的,也被关注较多的方面。

4、第 二 个阶段是宋元明清时期。这一时期是楚辞研究最兴盛的时期,校勘、韵读、训诂、文论等多方面都超越了之前。代表著作为洪兴祖楚辞补注、朱熹楚辞集注 等 。洪本楚辞补注补足了先前王逸注的不足,朱氏楚辞集注则不仅释词 且发其微,因而被称为 “ 里程碑 ” 式的著作 “ 祛前注之蔽陋,而明屈子微意于千载之下 ”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最后一个阶段是近代。近代文人对楚辞的研究日益增多,尤其是“五四”运动以后,除了继承之前的研究成果,更对楚辞做出了很多新的评价。较为有名的有:闻一多楚辞校补楚辞新义、郭沫若屈原研究、游国恩楚辞概论读骚论微初集,等等。 二、楚辞悲感研究的现状 景戌华忧患意识与中国文化传统:

5、忧患意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突出特征。 (一)屈原精神人格的悲感性 余祖坤 ,汤黎悲怨文学的文人性格原因探 析:中国古代文人的文人气质、性格特点决定了文人之所以成为文人 ,决定了中国古代文学整体上浓郁的悲怨色彩。 由于楚辞中绝大部分的作品乃屈原所做,因而作为最主要的抒情主体,屈原精神人格的悲感性感染了楚辞的悲感。 赵辉的楚辞文化背景研究一书指出:他(屈原)以伟大的人格精神承受着社会现实给他带来的一切痛苦折磨。在离骚、在九章,我们随处可以感受到他那五内如焚的对与民族、对与君王、也对自己命运的忧虑;感受到由于现实的不平而给他带来的深沉折磨而发出的撕裂人心的痛苦和愤怒的呐喊;而他对于自己的人格理想却

6、没有半句 后悔的话。“屈骚精神”,既包涵着他爱国忧民的思想,又饱含着诗人强烈的自我意识,以及由之而带来的历史使命感、和对于现实社会、对于名族、个人命运的深沉忧患;同时,也包含着诗人为自我实现、自我人格完善而甘愿承受现实不平而带来的一切痛苦的折磨那种强烈的自强自立的进取精神。 宁淑华在论屈原悲剧精神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一文中说,对照悲剧精神的定义,屈原在困境中体现出强烈的悲剧精神。“屈原困境是屈原对人格理想、政治理想以及忧民爱国之情的三重固持所导致的。” 夏太生屈原 中国文学孤愤之祖:离骚和九章 等诗篇,就是屈原内心喷发出的孤愤意识的炽烈岩浆。离骚中“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以齌怒”,道出了他在

7、国君面前的尴尬处境;“众女 嫉 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则说明了他在众臣、同僚中的孤立地位;“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又反映了他精心培养的学生也背叛了他,使他孤立无援;“不周于今之人兮”和“国无人莫我知兮”,形象地概括了屈原当时的孤立处境。面对国君的抛弃与众叛亲离,屈原并没有屈服和销声匿迹,而是愤而指责国君的反复无常:“伤灵修之数化”,指责保守派的颠倒黑白、 混淆 是非:“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 改错 。 背黑绳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孤愤情绪强烈升起,达到无法遏制之时,他决心“将从彭咸之所居”,以身去殉理想,将孤愤之情长留天地之间。 邓宇英、郑周明屈原所体现出的中国古代悲剧

8、精神的文化溯源:从屈原身上体现了中国悲剧精神的深度。他崇高的理想,不息的追求,悲壮的死,都具有文化悲剧的意义。 (二) 楚辞在传统文化中的悲感意蕴 李金坤楚辞忧患意识原论 兼与诗经忧患意识比较:诗经楚辞是两部充满忧患意识的早期诗集。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承继诗经精神 , 尤其深受诗经大、 小雅贵族士人忧国忧民思想之影响 , 其忧患意识约有八端 : 自修之忧恐 , 不遇之忧思 , 育才之忧患 , 颓风之忧叹 , 遭诬之忧愤 , 疏放之忧怨 , 民瘼之忧伤 , 国难之忧戚 , 而其忧患之焦点则在于“ 忧国忧民”。 徐子方悲怨 :中国古代文学之内驱 一个文学史母题的发展历程描述:中国古代悲怨文学是历史上

9、中国文人承受深重苦难的直接后果 ,它记录和抒发了人生苦痛和理想破灭后的精神苦闷 ,从中我们不仅可以感知中国古代文人所特有的基本情操和理想人格 ,体会到蕴含一腔怨恨的悲剧美 ,而且还可以看出 ,它揭示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命 运本质 ,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内驱力之一。 邓宇英从屈原看中国古代悲剧精神:屈原一生追求人格完美,他代表了中国文化的本质特征,不愧是中国文化的象征。屈原的理想追求及其失败,揭示了中国古代悲剧精神的中和性、圆融性、柔韧性;屈原真善美的人格魅力,蕴含了中国古代悲剧精神的世俗性、民间性。 11 梁惠敏楚音以悲为美论略:楚音在远古时代就已形成自己以悲为美的音乐特性,经过长时间的不断发展、

10、完善,到屈原、宋玉之时,以楚辞的出现为代表,成为以哀伤之音为主调,庄重肃穆,运用于祭祀、丧悼等抒发哀伤之情的场合,具有丰富多样 的音乐结构形式的楚声。 12 综上,我们可以发现,对楚辞悲感问题的研究已经被很多学者所关注,研究方向大体放在屈原与悲剧精神上,或结合作者一生的颠簸坎坷来展现其本身的悲剧意味,或与我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如楚音以悲为美的音乐特性)来反衬诗歌悲剧的内涵。但是,从楚辞本身的诗句出发,寻找其悲剧意蕴内涵的观点还比较少,本文则侧重对楚辞词句中包含悲感意味句子的统计整理与疏通归类,挖掘更贴近楚辞本身的悲感意蕴。 注释 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3.111

11、李中华 ,朱炳祥 .楚辞学史 .武汉出 版社 .1996.10.311 景戌华 .忧患意识与中国文化传统 .学习与探索 .1990.(5) 余祖坤 ,汤黎 .悲怨文学的文人性格原因探析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2004.10(5) 赵辉 .楚辞文化背景研究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5.7.100 108 宁淑华 .论屈原悲剧精神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长沙大学学报 .2008.5(3) 夏太生 .屈原 中国文学孤愤之祖 .学术交流 .2006.8(8) 邓宇英 ,郑周明 .屈原所体现出的中国古代悲剧精神的文化溯源 .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2(1) 李金坤 .楚辞忧患意识原论 兼与诗经忧患意识比较 .云梦学刊 .2007.1( 1) 徐子方 .悲怨 :中国古代文学之内驱 一个文学史母题的发展历程描述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2006.7(4) 11 邓宇英 .从屈原看中国古代悲剧精神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2001.3(2) 12 梁惠敏 .楚音以悲为美论略 .长江大学学报 .2004.8(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文献综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