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毕业论文 开题报告 汉语言文学 明清说书艺术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以三国演义为例 一、 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 “说书”一词,在我国出现很早,如墨子耕柱篇中就有“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的记载,但那还是属于瞽矇之伎,主要是指引经据典,为君王提供历史借鉴,不完全与后世说书相同。唐代出现“说话”之称,宋代出现了不同的家数 (是否有“说书四家”暂且不论 ),但一直未再见“说书”的提法 (宋代民间虽有“讲史书”与此有些相似,但不是对说话的泛指 ),在这样的基础上 ,经过在民间多年的发展,至金代又重新出现“说书”之称 (如三朝北盟会编卷二四三引神麓
2、记中有“有说书者刘敏,讲演书籍至五代末帝以弑逆诛友珪之事” ),元代以后与现代意义相似的“说书”在各地流行,自元末明初我国古代长篇小说形成以来,又为民间说书艺人提供了规范的演出蓝本,促进了说书艺术向“归路”发展。 但由于清代以前资料较少,只在有些当时人的笔记中能见只言片语,对其说演的具体情况无法知详;自清初以来,在这方面陆续有了一些记载,使我们能够了解比较具体的一些情况。 在 说书 表面 “ 火爆 ” 的背后 ,说书 艺术的濒危 ,引起了一 些人的关注 ,他们把 说书 艺术的保护和发展提上了议事日程。王晨波的当评书成为往事描述了评书危机的现状 ,现在的评书演员都不愿意让自己的子女从事评书工作
3、,有的评书演员甚至改行 ,冲进影视圈 ,评书的断层不只断了一代 ,而且在艺术上精益求精的执着态度也很罕见。王晨波的另一篇文章田连元 :“ 评书不会死 ” B46 则让人稍微有点乐观 ,田连元认为评书主要通过一个人、一人多角的形式讲述故事 ,这是其它艺术形式所没有的 ,因而评书具有不可取代性 ,评书自有它固定的受众群 ,只要人类存在 ,评书就会存在 ,因为人不能不听故事。吴文科的中国曲艺 当下困境与发展对策认为缺少具有经典品格的新节目、缺少高素质的创演人才、艺术传承的传统机制被破坏、对曲艺传统的误读和专业知识的缺失、对曲艺基础知识的普及和教育不够、曲艺理论和评论的薄弱等是包括评书在内的曲艺目前面
4、临的大问题 ,并提出了国家政策扶持、兴办各级各类曲艺学校、营造正确舆论等一系列的措施。吴文科的按照文化事象的自身规律实施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的保护 以曲艺曲种的保护为例 B48、庆遂增的学会念曲艺生意经 曲艺走向市场之我见、冯光钰曲艺学学科建设与曲艺音乐研究 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成 立 20 周年感言、蒋慧明的传播与传承 略谈如何有效利用现代传媒促进传统曲艺的保护与发展都在为曲艺的保护和发展出谋划策 ,不过这大多是就整个曲艺而言 ,并非2 针对评书。 至于 说书 与姊妹艺术之间的关系 ,更是少有人关注。翁偶虹的北京话旧 B52 一书中有评书与戏曲一文 ,认为 说书 的 “ 最忠实的听
5、众 ,当属戏曲演员。他们对于听书的爱好 ,不仅是娱乐消遣 ,而是汲取营养、解疑求知。 ”B53 他还用大量的事实证明 :“ 评书与戏曲 ,可以说是血缘相依的姊妹艺术。戏曲演员能于评书中吸取营养 ,而评书艺人也能于戏曲中吸取营养。 ”B5 4 这是目前笔者所见唯一一篇把戏曲和评书相提并论的文章。作者本身是戏曲剧作家 ,所述之事均为自己亲身经历 ,此文有很重要的价值。蒋方才的论评书与小说的联系及区别 B55 认为 :小说与评书有相同的渊源 ,小说在发展过程中孕育了评书艺术 ,评书从明末清初的小说中分离出来 ;小说与评书又是两个不同的艺术概念 ,它们在欣赏方式、讲述故事、塑造人物的方法、环境描写、语
6、言等方面都有区别。无论他的论述是否准确 ,都是难能可贵的 ,因为这样的文章数量极少。 (二)本课题的选题依据和意义 本课题的选题依据主要是明清对说书艺术的研究和 诗歌、小说文学创作的形成过程。 我国民间的说书艺术,自汉代以来便有些蛛丝蚂迹,至隋朝的侯白便有“说一个好话”的记载,至唐代无论在宫廷还是在民间,说书艺术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有了“说话”之称。宋元以来,民间说话的底本 “话本”陆续被刊印,对我国古代白话小说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明代由于都市商业和印刷术的进一步发展,书商为了牟利,便大量刊印当时说书艺人使用的底本作为读物贩卖,由原来现场观赏说书艺人的表演,变成供人阅读的文字本,则形成
7、了今日之所谓“小说”。无论长篇的三国、水浒、封神、西游,还 是短篇的“三言”“二拍”等古代小说,都是在古代说书人使用的话本的基础上形成的,是文学形式的再一次创作。但是,这些小说形成以后,又反过来对民间说书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使民间说书艺术有了规范的统一底本。如民间艺人说演的三国、水浒、岳传、明英烈等书,无不是以这些小说为蓝本,经过历代艺人的改编,不断加工,成为今日流传民间说书的同一书目,实际上今日流传南北书坛上所讲述的评书、评话,就是文学创作对说书的影响。 这种改编的本身体现了民间艺人对文学创作的再认识。他们以自己的观点去重新认识所说 之“书”,形成与文人对其批评 (包括点评、眉批、注释及序、
8、跋等 )的不同看法。这种民间艺人的再创造,体现出他们的好恶、追求、理想、愿望无论在书情书理 (包括思想内容 )和艺术形式上,都能表现出自己的看法。这些看法在过去的封建社会不屑文人一顾,未能留下更多的专门记载,但在现存他们所传袭的书目中,却有明显的表现 。 关 于明清说书艺术与文学创作关系 的当代意义, (一 )可以增进对社会史、文化史、曲艺史的认识和了解。 说书 的孕育、产生和发展 ,都离不开当时的社会条件 ,对 说书艺术 的研究 ,自然有助于对社会史的了解。在人类文化史的演 进过程中 ,“ 雅 ” 与 “ 俗 ” 始终扭结在一起 ,既对立又互相渗透 ,3 雅文化经常接纳俗文化中的雅化部分 ,
9、俗文化时时转化为雅文化。 (二 )有助于推动 说书 艺术理论的建设。 目前 ,导致 说书 低迷的原因很多 ,其中学术界对 说书 艺术关注不够 ,是重要原因之一。学术领域的 “ 缺席 ” 和 “ 失语 ” 使得评书理论自身建设不足。 (三 )有助于 说书 艺术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说书艺术 长时间以来吸引着众多的听众 ,让人们如痴如醉 ,这和 说书 自身的优秀艺术传统是分不开的。但是 ,目前 说书 却遭遇了寒流。通过对 说书 的研究 ,尽可能多地发现 说书 艺术的优长 ,寻找它 与文学创作之间 的关系 ,对于评书的保护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研究以三国演
10、义为例,说明明清说书艺术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 2.分析明清说书艺术在创新题材、丰富人物形象、完善情节、增加语言的运用上对文学创作的启发;分析文学创作在提供题材、影响语言表达、思考主题上对明清说书艺术的升华。同时分析两者之间的联系。 3.总结双方的关系,说明明清说书艺术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4.最后总结全文,体验明清说书艺术的魅力,感受文学创作客观地反映社会生活,又要表现主体的 审美意 识。 三、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 研究步骤: 1.搜集资料,了解有关明清说书形成的社会背景、艺术特点,文学创作的条件、形成过程以及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版本。 2.通读资料,找出有关说书艺术与
11、文学创作的关系,以及三国与说书有关的人物、事件的段落和篇章。 3.详读资料,分析明清说书艺术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并进行综合整理并列出提纲。 研究方法:事例论证结合分析说明,适当引用他人的评论。 研究措施: 1.制定研究方案,搜集相关书面资料。 2.进行文献检索补充,列出大致提纲。 3.反复比较、研究资料,修改提纲。 4.根据提纲完成论文初稿。 5.与指导老师交流沟通,认真校对论文并最终完成毕业论文。 四、参考文献 1 美国 万 梅特尔 阿米斯 .小说美学 M.北京: 北京燕山出版社 , 1987 2 法国 贝尔纳 瓦特莱 . 小说 文学分析的现代方法与技巧 M.北京:三联书店, 1987 4 3
12、 刘锡诚 .民间文学 :理论与方法 M.北京: 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7 4 罗贯中 .三国演义 M.北京 :中华书局 , 2005 5 侯宝林、汪景寿、薛宝琨 .曲艺概论 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 1980 6 谢昭新 .中国现代小说理论发展史 M.北京 :人民出版社 , 2009 7 王正 .悟与灵感:中外文学创作理论比较研究 M.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3 8 陈汝衡 .说书小史 M.北京 :中华书局 ,1936 9 胡士莹 .话本小说概论 M.北京 :中华书局 ,1980 10 纪德君 .在书场与案头之间 民间说唱与古代通俗小说双向互动研究 M.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9 11 陈曦钟 , 宋祥瑞 , 鲁玉川 .三国演义 :会评本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