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语词考释研究【文献综述】.doc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296416 上传时间:2018-09-1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史记》语词考释研究【文献综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史记》语词考释研究【文献综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史记》语词考释研究【文献综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史记》语词考释研究【文献综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史记》语词考释研究【文献综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1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汉语言文学 史记语词考释研究 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史记的出现,标志 着 中国古代史传文学的发展已经达到高峰。它具有诗的意蕴和魅力。史记指次古今,出入风骚,对诗经和楚辞均有继承,同时,战国散文那种酣畅淋漓的风格也为史记所借鉴,充分体现了大一统王朝中各种文学传统的融汇。 它 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它为后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强大的动力。 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我国三 千年左右的历史。 它 的诞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鲁迅先生在他的汉文学史纲要一书中称赞史记是 “ 史家之

2、绝唱,无韵之离骚 ” 。就中国史学的具体发展而言,史记的贡献巨大。 第一,建立杰出的通史体裁。第二,建立了史学独立地位。第三,建立了史传文学传统。司马迁的文学修养深厚,其艺术手段特别高妙。 司马迁的传世之作史记是一部卓越的历史著作,但因为在具体的撰写过程中,司马迁能“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鲁迅汉文学史纲要)再现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因此,使得史记具有 强烈的文学色彩,成为一部优秀的文学传记。 现在笔者查阅有关史记的文献资料,作如下分类综述: 关于人物传记符号学特征,齐效斌在“史记人物传记的符号学特征与阐释”中运用卡西尔的符号学原理分析,认为史记是科学知识的编码

3、,传播的是指代性信息,所以有逻辑的文化符号特点,属于科学的文化文本。史记又是情感与形象的编码,传播的是非指代性信息,所以它又有非逻辑的文化符号特点。归结史记是兼容科学和审美双重性质的特殊文本。 1 关于史记的版本系统,张玉春的历代史记版本著录考论依据历代史志及官 、私所修书目所载史记的著录情况,在手检目验国内外现存史记诸本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的记载,详尽考察了史记诸本的承继和流传轨迹,为史记版本系统的确立提供了依据。 2 关于“太史公”的研究: 2 1、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名著,故而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其中“太史公”一词是关键词,它不但涉及到史记百三

4、十篇各篇的著者、思想及史实内容,而且前后出现达一百五十二次之多。指称不一,有时指司马谈,有时指司马迁,有时又指称官职(与“太史令”,“太史”同)。 因此古往今来研读史记者多有释名、考辨,然众说纷纭,迄今未有定论,今不揣浅陋,略陈臆说,以就正于方家。 历代对“太史公”的释名、考辨大致可分为三类,兹列于下: 一、尊称说 1、东方朔尊称司马迁说; 2、杨恽追尊外祖父迁和曾外祖父谈; 3、迁尊其父,于官名后加称“公”; 4、“太史公”乃官名“太史令”的尊称。 二、官名说 1、纯官名说; 2、武帝尊宠太史改令为公,司马迁因而追称父谈为太史公; 3、官府通称说 三、司马迁从楚俗自题太史令为“太史公”,并追

5、述其父 综上数说,除“武帝尊宠太史改令为公,司马迁因而追称父谈”能 较圆满地解释史记尤其是其中的太史公自序、报任少卿书外,其它皆不能。我们之所以赞同此说,在于太史公自序、报任少卿书乃完全出自司马迁的手笔,是他最可靠的文字记录。 5 2、“太史公”一语,在史记中大量运用,其指代不一,已使人难以理解,加之古注有释为官名的,有解为尊称的,这更使人无所适从,直到现在,仍无定说。石爱华的“太史公”名义再考在前人旧说的基础上加以补充,认为史记中“太史公”一语不为官名而是尊称。史记中有司马迁用“太史公”尊称其父的,而指代司马迁的“太史公”,是后人删改 史记时为追尊司马迁所加。 4 3、赵国熙的“太史公”新论

6、用文艺理论中关于典型论的基本原理,剖析传记文学名著史记中的太史公。一反“太史公”或是司马迁,或是司马谈,或是书名,或是官名的说法。认为史记里的“太史公”是司马迁精心剪裁、集中提炼加工而成的一个“扶 倜傥,不令己失时”的伟大史官的典型形象。他忠于职守,修史著述,继承了历代中国史官的优秀品质,秉笔直书,惩恶劝善,又不失儿女情肠,他是史记中众多光辉的人物形象之一。 3 关于史记的错误: 1、陈亮旭在史记孝景本纪举误三例指 出史记中的三条错误 首先景帝元年条:“元年四月乙卯,赦天下。乙巳,赐民爵一级。五月,除田半租。”如果对干支纪年稍有了解,就可看出在一个月之内,不可能同时出现乙卯和乙巳两天。因为按照

7、干支顺序,乙巳在乙卯后 50 天,所以,这两个干支必定有一个是错的。一般情况下,大赦和赐爵这一类显示皇帝恩典的活动,应该是同时颁行的,不可能相差 50 天。西汉前期采用秦正,以十月为3 岁首,史记孝景本纪中另有两处将冬天和十月排在年末,亦为错误。 6 2、叶永新在史记地名正误一则指出: 史记卷九十五滕公列传(中华 书局点校本 1982 年版)云:“汉王败,不利,驰去。见孝惠、鲁元,载之。汉王急,马罢,虏在后,常蹶两儿欲弃之,婴常收,竟载之,卒得脱,而致孝惠、鲁元于丰”。 按,上文中之“丰”误,当作“下邑”。这里的地名失误,在汉书滕公传中同样存在,这是班固照抄史记所致,也应予以纠正。 7 关于史

8、记人物研究的情况,杨宁宁在建国以来史记人物研究综述中总结了建国 50 年史记人物研究三个阶段的基本情况及人物研究的几个特点,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综观史记人物研究的论文,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人物研 究带有鲜明的时代色彩;第二,个案人物研究过于集中;第三,文学审美性和介绍描述性的文章较多;第四,综合论述范围广,成绩显著。在总结人物研究取得可喜成绩,呈现繁荣景象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遗憾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物研究考据训诂文章较少,争鸣文章少; 2、个案人物研究范围窄; 3、人物研究系列文章少; 4、赏析类文章少; 5、人物研究专著少; 6、人物对比研究少,类型人物研究少,

9、主题人物研究少。 8 有关史记人物形象的细节描写, 柯天希在史记人物形象的细节描写中从文学的角度,对史记人物形 象的细节描写进行一些探讨。翻开史记,其间描绘人物形象的精彩细节琳琅满目,比比皆是。这些细节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呢?第一,史记中的细节是真实的,它们形象地反映了社会生后的本质,忠实地再现了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第二,史记中的细节富有个性特征,它们传神地展示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的独特风采;第三,史记中的细节渗透着作者鲜明的褒贬爱憎之情,它们使史记中的人物具有强烈的审美教育作用。 在运用细节刻画人物方面,伟大的文学家司马迁和他的前辈相比,为后人提供了一些新的东西。一、由先秦文学作品中细节描

10、写为 “言志”记事服务,到史记中细节描写为刻划人物服务,这是司马迁在细节描写方面的一个新的突破;二、采用“见一叶而知秋”的安排细节的方法是司马迁在细节描写方面的又一个新的突破。 史记在运用细节刻划人物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非常突出的。这主要取决于司马迁深广的阅历。使他能熟悉各种人物的性格,洞察事物的本质,为他捕捉到大量精彩的细节,并运用这些细节刻划人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不用讳言,由于时代阶级的局限,司马迁也曾运用一些荒诞虚妄的细节刻划人物,这些无疑是史记中的败笔,但瑕不掩瑜,史记在人物形象的细节描写方 面所取得的成就是很杰出的,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9 4 关于项羽之败,古往今来多从政治背

11、景、决策得失、谋略运作诸方面去考察。杨春吉在略论项羽之败的观念、性格因素中认为,不可忽视其观念和性格的因素。就是说,项羽悲剧乃观念性格的悲剧。在项羽的观念、性格系统中起主导和决定作用的是极端的复仇意识和报复心理。由此造成了他的好斗嗜杀、妄自尊大和错位的仁爱;以复仇为出发点的拼杀也注定了他缺乏远大的志向,只知固守乡土,以“富贵归故乡”为最高追求。 项羽观念、性格的形成有多方面因素。当时社会上盛行的复仇报恩之风以及 由此而形成的社会习俗的氛围对他是不无影响的。此其一。项羽是楚国名门之后,家仇与国仇的交织是与楚人中的复仇情绪相一致的,而楚人的复仇情绪则是项羽复仇之种萌发的土壤。此其二。第三,项羽自幼

12、父母双亡,由叔父项梁将他抚养成人,项梁与秦有杀父之仇,他的复仇情绪比项羽更甚几分。 由项羽之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启示:观念的陈旧难成大业,唯开拓进取者拥有未来。 10 关于史记与汉书的语言比较,吴婷在史记、汉书之语言比较指出,史记和汉书是两汉文学历史上的两朵奇葩,史记为纪传之始祖,而汉书为 纪传体断代史之鼻祖。二者皆影响后世很大,后世常常史汉并称。它们的语言均独具魅力。笔者从史记出发,比较、分析二者语言的特点,力图通过对比汉书来探究它们在语言上的差异。 司马迁本着“不虚美,不隐恶”的原则,在描写人物的时候尽量使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并使各人的言辞都能切合自己的性格。司马迁的语言不仅能切合人物的性格,

13、而且还切合人物的身份。对比与汉书的语言,史记的语言更形象具体。 班固很少用俗语方言,而多用书面式的语言进行描写,所以班固的人物语言多为记述式,文字基本固定,缺少变化和跳跃。 总的说来,在语 言上,史记的语言是在当时口语基础上精心创作出来的一种“文言”,务求平易简洁,不求艰深,形成全书朴素、明净、深刻、生动的语言风格。而班固好用古字,熔铸了诗赋的语言,不仅富瞻稚丽,而且严整凝练,讲究韵味。力求雅饬,有时技痒,论赞全用赋体写成。 司马迁、班固语言上的差异,与二人的文化背景和文学观念是休戚相关的。班固与司马迁在创作思想上的差异,也使其创作方法和语言艺术风格很不相同,从而使汉书与史记相比,生动性大大降

14、低了,显示出“冷静客观”的叙述风格。 11 关于史记语义复现分析, 李迎新在史记 语义复现分析中指出,自金代王若虚以来,学者间或指出司马迁在语法修辞方面大有欠妥之处,其中批评最多的是关于词语重复烦累问题。如果对史记全书的有关语言现象作些横向分析,并与相关文献纵向比较,结5 合“同义复用”现象加以推衍,就不难发现上述被指摘的“语病”原本是特殊的修辞手段,即“语义复现” 它是古汉语的一种特殊手段,即出于强调、渲染等表达需要,某一语义单位在单句的成分之间或复句的分句之间重复出现。这种表达形式运用的合理性取决于语言内部的多余机制,其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相邻并列复现、相邻互补复现和分隔错综复现。 12 总

15、之,司马迁写作史记以 “ 本纪 ” 叙帝王,以 “ 世家 ” 载诸侯,以 “ 列传 ” 记人物,以 “ 书 ” 述典章制度,以 “ 表 ” 排列大事,网罗古今,包括百代,打破了以年月为起迄如春秋的编年史、以地域划分如国语的国别史的局限,创立了贯穿古今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通史先例,成为正史的典范。 注释: 1齐效斌 史记人物传记的符号学特征与阐释 陕西师大学报 1994 ( 1) 2张玉春 历代史记版本著录考论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1( 3) 3赵国熙 “太史公”新论 吉林师范学院学报 1994( 4) 4石爱华 “太史公”名义再考 滁州学院学报 2008( 4) 5“太史公”考释 程远芬

16、赵沛 嶠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1997 年第 5 期 总第 63 期 6陈亮旭 史记 孝景本纪举误三例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8( 4) 7叶永新 史记地名正误一则 8杨宁宁 建国以来史记人物研究综述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2003( 1) ( 1) 9柯天希 史记人物形象的细节描写 长沙水电师院学报 1987( 2) 10杨春吉 略论项羽之败的观念、性格因素 通化师院历史系 11吴婷 史记、汉书之语言比较 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2010( 3) 12李迎新 史记语义复现分析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2007( 3) 参考文献 1彭松 史记、汉书创作差异论析 J.玉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88 15(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文献综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