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伯夷列传》思想问题研究【文献综述】.doc

上传人:文初 文档编号:296437 上传时间:2018-09-1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伯夷列传》思想问题研究【文献综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关于《伯夷列传》思想问题研究【文献综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关于《伯夷列传》思想问题研究【文献综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关于《伯夷列传》思想问题研究【文献综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关于《伯夷列传》思想问题研究【文献综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汉语言文学 关于 伯夷列传 思想问题 研究 司马迁的史记列前四史之首,是中国纪传体史书的开山之作,在中国文学史与史学史上享有极高的声誉。这部巨著,被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地位非同小可。而作者司马迁,在创作这部著作的过程中,也是充满了传奇与艰辛。司马迁从他父亲司马谈过世后,秉承父志,以求立言不朽;直到横遭李陵之祸,修史思想才由原来的“立言不朽”变为后期的“发愤著书”。因此,整部史记饱含了作者浓厚的思想感情。 伯夷列传作为七十列传之首,是一篇很特殊的文章。它与后面的列 传明显不同:列传是一种人物传记,常以叙述传主生平为主,作者议论为辅。但在这篇传记恰恰相反,

2、全文七百多字的篇幅,竟有四百多字是作者的议论与感慨,而真正叙述传主事迹的,只有简单的二百来字。如此布局,必然蕴含了作者浓厚的思想感情。那么,通过这篇“异类”列传,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思想,历来学者众说纷纭。本文整理了前人与时贤关于伯夷列传的研究论文与著作,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 、关于 伯夷列传 中社会理想思想的 研究 对于 伯夷列传 表达的社会理想 ,历来有以下几种看法或一些观点,它们认为: 1 司马迁在自序 云:“末世争利,维彼奔义,让国饿死,天下称之。作伯夷列传。” 1 2 丹阳吉凤池先生在史记新证中云:“年表首共和,本纪首黄帝,世家首吴太伯,列传首伯夷,皆表扬让位,反抗君主者。

3、2 3 史记会注考证:太史公欲求节义最高者为列传首,以激叔世浇漓之风。” 3 4 伯夷列传中所标榜的“奔义”、“让国”是司马迁所倾心赞美的一种品德,也是司马迁的一种社会理想 。 这种“奔义”和“让国”,与汉代建国以来统治集团内部君臣、父子、兄弟、叔侄之间勾心斗角、攻伐残杀的“争利”、“争国”形成强烈的对照,表现了 司马迁对社会现实的批判精神。 4 5 司马迁对“以暴易暴”的王朝本为大陆的否定,集中表现在伯夷列传这篇文里。伯夷列传一反列传体例,起笔既未写伯夷,也未写叔齐,开篇就谈这个历史发展的道路问题,“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诗书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尧将逊位,让于虞舜,舜禹2 之间,

4、岳牧咸荐,乃试之于位,典职数十年,功用既兴,然后授政。”“尧舜禅让”、人民本位,是中国历史迈出的头一步,为中国历史的盛事。 太史公先举高标,对尚书记载的尧舜禅让,走人民本为的历史道路,表示了“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统, 传天下若斯之难也”由衷的赞美。在太史公看来,这才是中国历史的征途。 5 6 太史公看来,中户民族历史这段光辉的开篇文章,人民本为道路的伟大实践,正是先祖留给后人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他把这段光辉历史,列为史记之首,就是要做为中华民族前进的鹄的和坐标 6。 7 司马迁不但想超乎法治,甚而想超乎一切的政治。他“嘉伯之让”而作吴太伯世家,他让“让国饿死,天下称之”而作伯夷列传,这两篇一居世家

5、之首,一居列传之首,一定都飞偶然 。 7 二 、关于 伯夷列传 中追求名声思想 的研究 有以下论文或专著涉及了 伯 夷列传 的 追求名声思想 ,它们指出 1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云:“所以隐忍苟活,出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8 2 韩兆琦指出:“太史公以之(苍蝇附骥)比喻普通人的受名人提携 。 ” 9 3 太史公言伯夷、叔齐不能无怨,惟得孔子言之,故益显;若由、光义至高,而文辞不少概见,故后世无闻焉,是以砥行立名者比附青云之士也,此一篇大意 。 10 4 张新科在史记学概论中提到:“伯夷列传、李将军列传又何尝不是 太史公自传 。 ” 11 5 黄震黄氏日抄

6、:“太史公载伯夷 采薇之歌,为之反复嗟伤,遗音余韵,把挹莫尽。君子谓此太史公托以自伤其不遇,故其情到而次切 。 ” 12 6 史记 伯夷列传位居七十列传之首位,它的独特不仅在于其无序无赞的编写体例,更由于它所体现的司马迁的著史理念:彰显君子之名,欲做青云之士 。 .中国文明主要采取刻诸青史的方式,司马迁“ 彰显君子之名,欲做青云之士 ”这种“留名青史”的著史观念,不仅仅是一种专业思想,更早已泛化为一种体现中国传统价值取向的文化精神。而这一阐释方式,最早和最经典的就体现在史记,特别是其中的伯夷列传之中。 13 7 在七十列传中,伯夷列传有着充分的特殊性,体现出司马迁强烈的对历史的感悟和人生的启迪

7、,字里行间有着司马迁自己的影子,堪称又一篇太史公自序。 14 3 8. 司马迁之所以能在伯夷列传中大胆展开议论,甚至对于一些传统观念提出挑战,实际是由伯夷、叔齐及颜回的不幸遭遇联系到自身的凄惨命运,抒发自己真实的人生感慨,所谓“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 15 9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也”,立名,正是司马迁对德福关系问题思考的答案。在司马迁看来,假如好人无法得到现世的荣名与富贵,那么万世的英名就应该是让其生命 不朽的方式也是德行应有的回报,更是历史的公正。 16 10 司马迁个人是非常重视名的 .在伯夷列传中,司马迁有感于许由、卞随、务光不遇孔子而其名不显,托以自伤其不遇明主而蒙耻,故述往事

8、,思来者 。 17 11 我认为司马迁将伯夷列为第一传,表面上看是彰其让国之美,其实为将自己生不逢时与伯夷逢时却又隐而不隐的自相矛盾的态度作比。其明是彰伯夷让国之美,实在背后讥讽了他们这种自以为不与当世同流的人。正是因为世上多有这种人的存在,才会多了许多 “ 徇财 ” 、 “ 徇名 ” 、 “ 死权 ” 的人,以致世道昏暗,盛世不济。故 而他明褒二人,谙刺时局,以彰显自己,大有“不羞小节,而耻 “ 功名不显于天下 ” 的意味 。 18 12.本纪世家所载,多帝王师相,而古今人物,不论穷通寿夭,皆不可使之湮没无传,此列传之作,尤所以绍法孔子,而表章仁贤也。缘此为传之首篇,故特于此发凡。大意言唐虞

9、三代以来之君子,非若尧、舜、禹递相禅让,得位行道,而终身困穷诗、书不载者,惟凭孔子叙列为准。如许由、务光,世亦传其让德,而未经孔子叙列,遂疑有疑无,虽欲为作传不可。至如伯夷、叔齐之饿死,颜渊之贫夭,上天报施,其爽已甚。而君子修身砥行,义命自安,实惟没世无称是惧。然使非得名哲如孔子者为之表彰,亦竟终归湮没矣。以此见仁人君子,宁受天之厄,而又能无籍乎人之传。而史记一书,直与孔子所叙列者同为维持天道之义,此史公一生自负处,亦此文用意的然可见处。伯夷、叔齐,先孔子,颜渊,孔子同时,而皆赖孔子以传以况,孔子已后,有史公先时,有同时,而皆赖史记以传也。故曰七十篇大意于此发凡。 19 13.太史公疑许由非夫

10、子所称不述,而首述伯夷,且悲其饿死,为举颜子、盗跖,反复嗟叹,卒归之各从其志,幸伯夷得夫子而名益彰。其趣远,其文逸,意在言外,咏味无穷,然岂知其心之无怨耶 。 20 三 、关于 伯夷列传 中天道志疑思想 的研究 1 司马贞史记索隐曰:“言盗跖无道,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其人遵行何德而致此哉?” 21 2 钱钟书管锥编曰:“此篇记夷齐行事甚少,反论赞之宾,为传记之主。马迁牢骚孤愤,如喉鲠之快于一吐,有欲罢而不能者。陶潜饮酒诗之二: 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4 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 正此传命意。 马迁惟不信 天道 ,故好言 天命 即疑无天道,曰天命不可知者,乃谓天道无知尔。游侠列传再以夷、跖相

11、较: 伯夷丑周,饿死首阳山,而文武不以其故贬王;跖足乔暴 戾,其徒颂义无穷 。 鄙人之言所谓:何知仁义?已飨其利为有德 是匪仅天道莫凭,人间物论亦复无准矣。 ” 22 3 王若虚在评论史记时曾云司马迁议论不当。他说:“ 史氏之评 , 因人事之善恶而正其是非 , 以示劝戒而禆教化 ”, 而司马迁却“皆得以天命自解而无所惩矣”(滹南遗老集卷十一 )。我们不必责备他戴着陋儒的眼镜看史记而应注意王若虚发现了司马迁不信“天 道”、“以天命自解”。天道是必然的,天命是偶然的,司马迁否定了“天道”,也就是否定了历史的必然。 23 4. .德福背离的社会现实使司 马迁对传统的天佑善人观念发生了怀疑,并激发他对

12、德福关系问题重新进行思考 。 在疑惑天道的形式之下,司马迁希望寻找的,是个人德行与报施之间关系的满意答案 。 这份追寻与思考在与孔子的思想对话中得到了进一步展开 。 .司马迁执著地相信,德行应该为个人带来美好的生活,好人应该受到正当的福报,没有公正,道德的意义将无从谈起。 24 5.司马迁的论说,也是对董仲舒天人观念的质疑。司马迁曾经从董仲舒问春秋公羊学 ,在拥护一统方面 ,他们是相同的。但司马迁对董仲舒的观念不完全认同。董氏的贤良对策、天人三策 是其思想的核心 , 他宣传王者受命于天的观点 : “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实际是说“天”有意志,可以对人间的

13、君王进行赏罚,加以控 制。司马迁对“天道”的怀疑,实际上也是对董氏的“天人观”的质疑。 25 6.司马迁突出了伯夷、叔齐的怨恨 ,表现了他发愤著书的思想。伯夷、叔齐的让国、叩马而谏武王、不食周粟的行为合于忠孝仁义 , 但陷入了无家可归、穷困饿死的境地 ,心中难道不怨恨吗 ? 心中有怨恨 ,不平则鸣 , 故作诗以表达自己的悲愤和不平。 26 7. 索隐 :“ 太史公惑於不轨而逸 乐,公正而遇灾害,为天道之非而又是邪?深惑之也。盖天道玄远,聪听暂遗,或穷通数会,不由行事,所以行善未必福,行恶未必祸,故先达皆犹昧之也 。” 27 四 、关于 司马迁儒家 思想的研究 对 司马迁儒家思想的研究 ,有以下

14、材料或论文或论著,它们的主要观点是: 1司马迁崇尚儒家学说的思想 ,一方面继承于他的父亲司马谈 。 .司马谈本来就是 一个兼习儒道阴阳各派的 “ 杂家 ” 。他虽然主张以道家思想为主 ,吸取各家长处 ,“ 一致而百虑 ,殊途而同归 ”( 太史公自序 ) ,但 已 经表明了明显的 “ 尊儒 ” 倾向。所以他在 论六家要指 中 ,5 称赞道家 “ 无所不宜 ” 的同时 ,对儒墨名法阴阳各家虽都有所分析批判 ,但对儒家则称道其 “ 列君臣父子之礼 ,序夫妇长幼之别 ,虽百家弗能易 ” ,而对法家则严厉指责其 “ 不别亲疏 ,不殊贵贱 ,一断于法 ,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 ,可行一时之计 ,而不可长用 ”

15、( 大史公自序 )。 司马迁从小就受到他父亲这种思想的熏陶感染 ,对于形成他的尊崇儒学的思想 ,影响当然很大 。 不过 ,司马迁在尊崇儒学的道路上 ,比他的父亲走得更远。 28 2如果说 ,司马迁对待黄老思想主要是吸收其合理的因素和进行客观评价的话 ,那末儒家思想 对于他来说 ,已经上升为一种 信仰 ,而且是相当深的 。首先 ,他把儒学创始人孔子誉为“至圣” ,不止一次地发出由衷的敬佩和赞叹之语。 其次 ,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仁” ,是史记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最常用的理论武器。第三 ,司马迁的史学思想基本上来自孔子。第四 ,史记与六艺的关系极深。 29 3 汉书 司马迁 传 载, 太史公学

16、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太史公仕于建元、元封之间,愍学者不达其意而师悖,乃论六家之要指 。 30 4 太史公曰: “ 先人有言 “ 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而明之,正易传,继春秋,本 诗、书、礼、乐之际。 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攘焉! ” 31 5 著名文史学家李长之指出: 儒家的真精神是反功利性,在这点上,司马迁了解最深澈,也最有同情。 .只有站在反功利上,才明白孔子何以称三以天下让的泰伯为至德,才明白孔子何以称“位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为殷有三仁,才明白老子斤斤于无益于身的事,比起孔子来,虽高明,但实则多么渺小!也只有站在反功利上,才明

17、白司马迁为什么在列传中先叙述伯夷, .司马迁彻头彻尾的反功利精神,反现实精神,不以成败论英雄的态度,都有 深深地孔子的影子。这是他们精神的真正契合处。 32 6.子长写夷齐之怨,乃所以自写其怨,寓意颇深。孔子以夷、齐无怨,而太史公作传,通篇是怨。然孔子所云无怨者兄弟逊国,而太史公所云怨者以暴易暴,之间原不相乖。 33 注释: 1汉 司马迁 史记 北京 : 中华书局 , 2008 765 2陈直 .史 记 新证 .北京 : 中华书局 , 1979.119 3陇川资言 史记会注考证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1986 4王勇 从伯夷列传看司马迁的社会理想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05

18、( 3) 6 56虚舟 从尧舜禅让到“以暴易暴” 读史记 伯夷列传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0( 1) 7李长之 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 上海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1984 209 8朱东润主编 历代文学作品(上编第二册)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2002 127 9韩兆琦 史记选注集说 南昌 : 江西人民出版社 , 1982 156 10董份 史记评林 , 11张新科 史记学概论 北京 : 商务印书馆 , 2003 71 12黄震 黄氏日抄 13邵晓岚 代瑞娟 从伯夷列传看 司 马迁的著史理念 文化研究 , 2007( 8) 1415竺洪波 亘古未有第一传 从司

19、马迁史记 伯夷列传 谈起 作文世界 , 2003 1624安小兰 司马迁对德福关系问题的思考 以史记 伯夷列传 为中心 中国文化研究 , 2010 (秋之卷) 17李仲先 从史记 伯夷列传 看司马迁的幽愤之思 中国科技信息之文化论坛 ,2005 ( 20) 18唐平 对史记 伯夷列传 的一点看法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 2006( 3) 19汤谐 史记半解 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 544-545 20黄氏日钞卷四六史记 537 2127司马贞 史记索隐 22钱钟书 管锥编 23占骁勇 读史记 伯夷列 传 古典文学知识 , 2000 ( 1) 25李锐 也谈史记 伯夷列 传的一天观念 史学史研究 , 2007 ( 4) 26刘国民 隐约微妙,低回要眇 史记 伯夷列 传的文本解释 青海民族学院(教育科学版) , 2010 ( 3) 28侯绍庄 冷天放论司马迁及其史记的基本思想倾向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 , 1984( 4)29吴汝 煜 司马迁的儒道思想辨析 人文杂志 , 1984( 3) 3031汉 班固 汉书 北京 : 中华书局 , 2007 617 32李长之 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 上海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1984 43 33陈仁锡 陈评史记卷六一 540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文献综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