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德尼·谢尔顿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文献综述】.doc

上传人:文初 文档编号:296510 上传时间:2018-09-1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德尼·谢尔顿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文献综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西德尼·谢尔顿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文献综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西德尼·谢尔顿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文献综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西德尼·谢尔顿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文献综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西德尼·谢尔顿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文献综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汉语言文学 西德尼谢尔顿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西德尼谢尔顿是美国当代著名的通俗小说作家。他 是世界上被翻译得最多的作家, 同时也是唯一一个集奥斯卡奖、托尼奖和爱伦 坡奖于一身的人。 谢尔顿是一个故事大事,他小说中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悬念丛生,时空跨度大、人物多、涉足领域广,读罢有酣畅淋漓的感觉。他的小说大多以西方上流社会的活动为背景,主人公很多都是自强不息、与社会作决死拼斗的女性,对强者的推崇有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气息。这些女主人公 美丽富有,个性十足 , 如雨中荷花,出污泥而不染 。 为伸张正义或 获得爱情,她们顽强 拼 斗,不达目地绝不罢手 。 为完成毕业论文浅析西德尼

2、谢尔顿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笔者查阅了国内外研究这方面的大量资料(因语言问题,主要侧重国内作者的研究动向),现从两方面归纳总结。 一方面是国内外对作者西德尼谢尔顿的研究情况。 桂林医学院大学外语部的陈冬秀在评当代美国通俗小说之暴露一文中说道,“西德尼谢尔顿是美国隐私暴露者” 1。 她认为,谢尔顿的作品用严肃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以暴露美国社会方方面面的“隐私”为切入点,毫不掩饰地揭开了西方世界,特别是美国社会“幕后”的真实面貌, 受到全世界众多读者的青睐,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认识价值。他敏锐地捕捉到了美国公众所关心的“热点”问题 “隐私”,并以此作为他小说的切人点,将美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法律、

3、经济、文化艺术、道德伦理、婚姻爱情、医药卫生、新闻出版等诸方面的“隐私”,让公众更真实地了解当代的美国。 潘凯雄也在撩开那神秘的面纱 说畅销之六中指出了同样的观点, 谢尔顿的系列“黑幕小说”能够赢得众多的读者,无非一是其对政坛高层的揭秘能够满足读者的好奇心与窥视欲,二是极强的悬念设置能给读者以刺激。 2 欧宏在西德尼谢尔顿:一个 时代的标杆中热情地赞颂了作家谢尔顿,“谢尔顿和 黑利 ,是我的通俗小说的标准。他们的小说,故事情节曲折紧凑,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叙事语言流畅简洁,这些,都是一本好小说必不可少的要素。但只有这些还不够 ,比起其他通俗小说来,这两位大师的作品有更强的思想性。在一个广阔的社会

4、背景下 ,谢尔顿更关注人物尤其是女性的命运与抗争。” 3 1 另一方面是国内外对女性形象的研究情况。 白晓晴在 西方古典艺术作品女性形象分析 中指出,“ 女性在不同时代的艺术作品中的形象特质都有着独特的艺术价值,在这些形象艺术的剖析中,女性形象成 为一个标志,给各个时代的艺术作品特点都有所归纳和诠释”,“ 在艺术的发展中我们看到,女性在艺术作品中的形象逐渐由神殿走下,走上生活,女人的情感由高尚典雅,逐渐走向平凡,琐碎,本能甚至狂野” 4。 赵治在试析西方文学中女性人物形象中更是指出:“在西方文学领域,男性作家一直把女性塑造为天使、淑女或恶魔的形象,他们以自身的男权思想掩盖了女性本身的性别特征和

5、社会特征,剥夺了女性的话语权。” 5男性中心社会性别话语控制和支配着社会习俗观念以及人们的传统意识,从而对女性身心状况及生存处境起到决定和制约作用。父权 制社会仅对女性气质,诸如被动性、软弱性和哺育性等作出细致的描述,而且还对女性在社会中应该扮演的性别角色予以规定。女人的身份是因男人而定位。 杜艳春在 19世纪英国女性作家的文学创作与女权主义批评中说道, 19世纪的英国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女性作家,她们的创作大多都表现出女性主义思想的萌芽,其中勃朗特三姐妹笔下的反传统家庭的小说彻底地顺硬了父权制的统治,解构了传统的男女两性关系,构建了争取自由与平等的新女性形象,为西方女权主义批评莫定了基础。女权

6、主义批评家吉尔伯特和古巴将 19世纪的英国文学概括为女性“想象力得以 驰聘的黄金时代” 6。 杨晓莲和罗均丽在 美狄亚与窦氏 中西文学中复仇女性形象比较 中指出,“ 人类进入父权社会后,妇女的地位一落千丈,跌人社会的底层,男人成为社会的宠儿,享有无比的权利和地位。然而,妇女们却并不甘心自己被贬低、被奴役的地位,并不甘心沦为男子的附庸,她们在争取自身人格独立的同时进行了大胆的反抗和猛烈的复仇”,“希腊悲剧家欧里庇得斯的代表作美狄亚和中国清代小说家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窦氏正反映了这一社会现象,其中的女主人公美狄亚和窦氏正是一对在以男权为中心的家庭婚姻生活中渴求真挚的爱情、 追求个性解放、具有悲剧抗争精

7、神的复仇女性形象。” 7 白鹿原中的田小娥也是一个典型的反抗者和复仇者形象。林香扬在 女性形象的塑造 田小娥形象简析中说道:“田小娥是小说中最生动的形象之一。这个被作为淫妇“鬼妖而镇在六棱塔下的女性形象,突破了王宝钏和潘金莲两种妇女原型,其社会负载力和人性内涵极为深广。她是一个受害者、牺牲品,又是一个反抗者与复仇者。” 8 李红卫对西德尼谢尔顿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更是做过专门的研究,她的作品 试析西德尼谢尔顿小说中女主人公的形象指出,西德尼谢尔顿被公 认为是美国最成功的畅销书2 作家,他的小说故事情节迭宕起伏、扣人心弦,时空跨度大、人物众多、涉足领域广,让人读罢有酣畅淋漓的感觉。小说大多以西方上流

8、社会的活动为背景 ,主人公多是美丽、坚强、有事业心的女性,她们大都历经了家庭的不幸,个人经历曲折,爱情也几经波折 ,但最终都能从逆境中挺立过来,性格中都有坚毅、不屈的一面。 9 同时,笔者也对谢尔顿小说创作时的社会背景进行了分析,发现,社会上女性地位的改变是 西德尼谢尔顿作品获得巨大成功与成就的基本前提和本质原因之一。 王春荣在他的新女性文学论纲中提出: “ 西 方女权运动是资本主义社会广大妇女翻盘意识的社会行为的集中体现 ” 。 10 在田晟的第二次美国妇女运动:起源、表现和影响中说道: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伊始 ,随着自由风潮席卷全国 ,改革呼声日益高涨 ,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妇女运动开始萌芽

9、 ,并迅速发展成为一场全国性的运动。 先进妇女们 通过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活动方法和斗争策略 ,宣传 了 女权主义观点 ,提高了妇女对于自身状况的认识 ,使妇女问题成为全国舆论关注的焦点 ,并成功使立法机构通过一系列法案来承认 与 保护妇女的权利。正是 因为她们所拥有的 持之以恒的坚定信念 以及 艰苦卓绝的努力 与 奋 斗 ,美国妇女的处境 才 得到了极大 的变化和 改善。妇女在社会生活中享有了更多的自由度和平等权力 ,并得以在家庭以外的领域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11 刘霓在她的著作西方女性学 起源、内涵与发展中提到: “ 第二次浪潮最早的参加者主要是白色人种中受过良好教育的中产阶级妇女 ”

10、 、“于是妇女们组织起各种各样的妇女组织和妇女小组,交流各自的生活经验,相互启发和提高觉悟,并通过开会,讨论,上街游行等方式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甚至影响舆论,形成了新的大张旗鼓的妇女运动”。 12 约瑟芬多诺万在女权主义的知识分子传统一 书中提出:“文化女权注意理论中的社会变革趋势不是新近才出现的”,“第二次浪潮中的政治文化女权主义者同她们的祖先不太一样,早期的运动史提醒她们,女人即便拥有了公共权力,也不能自动净化政治。况且她们还可以用新的理论基础构建她们的蓝图”。 13 女性地位的提高,促使谢尔顿开始关注女性,并一女性为小说主角;女性地位的提高,同时是观众们更爱看以女性为主角的小说。因此,西

11、德尼谢尔顿的小说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 除此之外,还有另外的原因女性形象身上的大众文化特征吸引着大量男性观众。在心理学上,自己看自己、自己看别 人的心理需求被称为人的“窥视”的欲望,正是人的这种心理3 才成为电影产生的根源。 14 在钟大丰、梅峰主编的东方视野中的世界电影中说道:“电影在发明之初是让观众觉得新鲜陌生的杂耍节目,但是随着工业化程度的加深和其自身语言的演进,它逐渐成为公众生活中的一种消费类型,并且也直接参与和塑造社会群体的文化心理。 70 年代以后的电影常常出现男女性爱的实际场面,而 60 年代以前的检查制度却基本上禁映这种场面”。15 到了 20 世纪 70 年代,“窥视癖”成为

12、了电影理论的一个关键词汇。美国学者梭罗门在电影的观念中指出 ,电影业认为当代人是有观淫癖的,这就促使制片人使用两性关系的场景,而不问它是否与叙事有关。英国学者劳拉穆尔维的视觉快感和叙事电影一文也揭露了好莱坞电影满足男性观众窥视欲和观淫癖的男性中心主义本质。 16 刘利群在社会性别与媒介传播中说道,在这样的环境中, 女性的身体都被看作是一种符号,一种标志着诱惑,甚至等同于金钱的交换品:在腐败官员那里是 “ 性贿赂 ”;在 商场上是吸引眼球的首选 众多商品都以遮遮掩掩的半裸或暴露的女性 身 体来做广告;现在甚至发展到 某国 新闻主播 竟然靠脱衣裸体来吸引收视率 , 女明星们 令人难 堪的走光则成为

13、娱乐媒体和大众所津津乐道的谈资 男性无法掩 盖 自己对女性身体的窥视欲 。 17 同时,“亲家庭”的观念体现了现代社会的价值回归。谢尔顿小说中体现了他对“亲家庭”观念的重视。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 ,美国社会上出现了一支重要的力量 “ 新右派 ”。 它以保守主义知识分子为核心 , 以中产阶级和蓝领工人为主体 , 以 “ 亲生命、亲家庭、亲社会、亲美国 ”为基本政策 ,逐渐走上了 美国政坛 。站在“亲家庭”的立场上,他们维护家庭,对家庭倍加推崇,同时反对堕胎,反对性解放。他们认为,这些行为的出现是对社会伦理的威胁,并会造成严 重后果。 18 李莉在她的 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家庭观 从 和

14、看“美国梦”的破灭中说道:“进入 20 世纪以来,随着美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日益发展,全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导致了人们追求更自由、更个性化的生活方式。在自由平等、以自我为中心的理念支配下,美国人的价值观和家庭观逐渐转变为开放和个人主义”。 19 但是“亲家庭”观念为何还是如此深入人心呢? 鲍刚在美国的新型家庭观中告诉我们,从心理上讲,妇女仍缺乏自信,难以摆脱“男子能力优越,女子只能处于从属地位”这种根深蒂固的意识模式。她们担 心,这会牺牲女性的“天然素质”,因而常常产生一种不可名状的“性恐慌”感。女性在改变旧的传统观念,4 追求自由和平等权利的同时,也要经历一个不适应的过程,与之相伴随,会产生心

15、理上的不安。 20 总的来说,国内外有很多人喜欢西德尼谢尔顿,喜欢他的作品,也有人专门研究谢尔顿的作品,但不多,研究其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的更是很少。因此,笔者认为,我对这个课题的研究,能适当地表达自身对西德尼谢尔顿的崇敬之情,更是能稍稍增加针对谢尔顿作品的研究资料,为后人留下一些研究素材。 注释 : 1 陈冬秀 . 评当代美国通俗小 说之暴露 .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 2010.( 6) . 第 108-110页 . 2 潘凯雄 . 撩开那神秘的面纱 说畅销之六 . 传媒 . 2002.(6). 第 35页 . 3 欧宏 . 西德尼谢尔顿:一个时代的标杆 . 译林 . 2007.( 3) .第

16、 214页 . 4 白晓晴 . 西方古典艺术作品女性形象分析 . 学理论 . 2010.( 20) . 第 189-190页 . 5 赵治 . 试析西方文学中女性人物形象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0. ( 1) . 第 22-24页 . 6 杜艳春 . 19世纪英国女 性作家的文学创作与女权主义批评 .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 . 2007.( 1) . 第 63-65页 . 7 杨晓莲、罗均丽 . 美狄亚与窦氏 中西文学中复仇女性形象比较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 2004.( 20) . 第 60-65页 . 8 林香扬 . 白鹿原女性形象的塑造 田小娥形象简析 . 科技信息 .

17、 2010.( 21) . 第336-337页 . 9 李红卫 . 析西德尼谢尔顿小说中女主人公的形象 .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6) . 第 145-148页 . 10 王春荣 著 . 新女性文 学论纲 . 沈阳 . 辽宁大学出版社 . 1995.第 129页 . 11 田晟 . 第二次美国妇女运动:起源、表现和影响 . 上海外国语大学 . 2009. (硕士论文 ). 12 刘霓 . 西方女性学 起源、内涵与发展 . 北京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01.第 2页 . 5 13 (美 ) 约瑟芬多诺万 . 女权主义的知识分子传统 . 赵育春译 .

18、南京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2008.08.第 243 页 . 14 韦朋 . 世界经典电影鉴赏 . 北京 . 中国文联出版社 . 2010.04. 第 3页 . 15 钟大丰、梅 峰主编 . 东方视野中的世界电影 . 北京 . 中国电影出版社 . 2002. 第 12页 . 16 许南明、富澜、崔君衍主编 . 电影艺术词典 . 北京 . 中国电影出版社 . 2005.10.第 48页 . 17 刘利群 . 社会性别与媒介传播 . 北京 .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 2004.09. 18 顾然 .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的新右派运动初探 . 安徽史学 . 2003.(2).第 47 页 . 19 郭继德主编 . 美国文学研究:第 4 辑 . 济南 . 山东大学出版社 . 2008.09.第 494 页 . 20 鲍刚 . 美国的 新型家庭观 . 家庭生活指南 . 1982,( 6) .第 10页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文献综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